•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抢占巴西“支付宝” 马云这次和巴菲特看上了同一家公司

阿里巴巴在海外“买买买”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拉美洲。


蚂蚁金服要追随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步伐,同意在巴西支付公司StoneCo Ltd IPO定价后收购其股份,正式进军巴西蓬勃发展中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路透称蚂蚁金服也是最新一家对StoneCo的IPO交易表现出兴趣的大型投资方。


StoneCo预计将于下周四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定价,根据一份监管文件显示,蚂蚁金服将在其发行后30天内以IPO价格购买1亿美元的StoneCo股票。


据彭博报道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在寻求该公司的股份,并表示有兴趣购买多达1420万股A类股票。


上述媒体还称,除了巴菲特和马云之外,另一位由亿万富翁家族沃尔玛财产继承人支持的Madrone Capital Partners也对StoneCo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在原有持股基础上增持240万股。


之前提交至证交所的文件还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和StoneCo部分现有股东,包括Madrone Capital Partners,可能购买此次IPO近一半的发行股份。


消息人士对路透称,此类大型投资者的参与有助于IPO交易进一步吸引投资兴趣,而对StoneCo旺盛的需求更使得原定于下周四进行的IPO定价提前至下周三。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龙头支付公司PagSeguro Digital今年1月份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并募集了约26亿美元,创下了自2016年Snap Inc.上市以来最大的IPO发行记录。2015年,PagSeguro还被巴西国会评为“最佳支付方式”。


以支付处理器起家的StoneCo也希望紧随其后,公开资料显示,此次IPO发行量高达5490万股,其中包括出售股东和所有潜在承销商的期权。如果发行价达到定价区间的上限,那么该公司可能筹集高达12.6亿美元的融资额。如果发行成功,它或将成为另一个Square(由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创建的通过制造设备让智能手机变成信用卡/借记卡的刷卡器公司)。


本月早些时候,腾讯就表示将向巴西金融科技初创公司NUBANK投资2亿美元,截至目前,Nubank融资总额已经突破1.78亿美元。


高盛估计,去年巴西约有210家不同种类的金融科技公司,数量称霸整个拉丁美洲,相比于2015年初仅有的54家确实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其进一步预测称,未来10年巴西金融科技公司将在银行和保险市场获得约750亿美元的收入。未来可期的市场爆发潜力或许正是诸多大佬敢于押注巴西这个移动支付市场未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亚马逊携手高通:Alexa借助芯片植入蓝牙耳机 抢占语音助手市场

10月22日,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和亚马逊宣布了合作事宜。未来,高通将会在给蓝牙耳机开发的芯片中,直接植入Alexa。蓝牙耳机的买家在和安装有Alexa应用软件的智能手机实现配对之后,只需要按下耳机上的一个按钮,就能够使用Alexa服务。


针对亚马逊与高通合作一事,高通公司负责音频、音乐业务的高级副总裁Anthony Murray表示,高通芯片整合Alexa,降低了耳机制造商的开发成本和研发时间。


同一天内,美国科技新闻网站AppleInsider报道称,市场研究公司“战略分析”(Strategy Analytics)发布了一份有关美国智能音箱市场的调查报告。这份据称针对1000多位美国智能音箱用户进行抽样调查的报告显示,美国智能音箱市场已经被谷歌和亚马逊完全垄断,在产品份额排行榜中,除了苹果公司的HomePod之外,其他产品全部来自亚马逊和谷歌。


此次与高通的合作或许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亚马逊的野心,这也是亚马逊对标谷歌的又一力证。


谷歌助手和亚马逊Alexa在语音助手市场的“军备竞赛”去年就端倪初现。


今年早些时候,亚马逊在北京时间1月6日推出了新的开发者工具,包括Alexa移动设备套件( Alexa Mobile Accessory Kit ),这个套件能让Alexa应用在一系列具备蓝牙功能的语音设备上,包括智能手表、运动手环及其他支持语音的设备等。


路透社此前消息显示,2017年12月,谷歌称将把流媒体应用YouTube从亚马逊(AMZN.O)两款设备下架,并批评网路零售商亚马逊不销售谷歌硬件。


此外,亚马逊和谷歌在很多领域正面较劲,包括云计算、网络搜索,以及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 Show等语音控制设备的销售。


索尼公司此前曾表示,将通过软件升级让部分耳机连接亚马逊Alexa,而来自Bose、Jabra公司的蓝牙耳机已经支持了Alexa。

苹果汽车业务集团浮出水面!已有1200名员工 四分之一来自特斯拉

SPG,这不是全球顶级连锁酒店集团喜达屋,而是苹果旗下一个重要且低调的特殊项目。


近日,特斯拉原高级副总裁Doug Field更新了自己LinkedIn的身份信息,Title是苹果Special Projects Group(简称“SPG”)的副总裁。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加盟苹果的来自汽车公司的经理人,都不敢公然在LinkedIn上将自己的职位描述注明为“苹果SPG”,只因其背后或承载着巨头苹果低调进行的汽车战略。


公开资料显示,Doug Field原本是特斯拉的三号人物,但在监督完Model 3的生产后已于今年5月离开了特斯拉。在加入特斯拉之前,Field曾在苹果担任Mac硬件工程副总裁,这也使得Field看起来非常适合SPG。


而在LinkedIn上进行相关查询,可以发现,苹果SPG下已有1200名员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分人中,有300多人来自特斯拉,170多人来自福特。因而,SPG也被认为是苹果的汽车业务集团。


苹果的“泰坦计划”

事实上,早在2015初,苹果就被曝出启动了名为“Project Titan”(泰坦计划)的造车项目,该项目拥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空间,并多次向充电桩、电动汽车领域、Waymo甚至特斯拉挖人。彼时,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苹果聘请了被特斯拉解雇的员工,光荣升级成特斯拉“墓地”。马斯克还认为,苹果“泰坦项目”不会轻易成功。


由于在数据和设计上遇阻,苹果公司“闭门造车”的工作似乎进行得并不顺利,最后只能选择转变策略:不再专注造车,改为研发自动驾驶软件。


这次Doug Field职位信息的公布似乎意味着,苹果仍然对制造车辆感兴趣,毕竟Doug Field曾经在特斯拉一直负责的是整车研发和制造。


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苹果一直在秘密扩大“泰坦计划”,没有放弃造车。


今年9月,一份DMV(美国车辆管理局)文件显示,苹果在加州已经拥有70辆自动驾驶测试车和139位测试司机,远高于特斯拉39辆测试车和92位司机的成绩。而在今年7月,这一数字还是66辆测试车和111位测试司机。


这也使得苹果成为继GM Cruise 和 Waymo之后,加州公路上的第三大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车队。


除此之外,苹果还与大众合作开发了自动航天飞机,具体包括为自动航天飞机开发硬件和软件。


持续挖角

在自动驾驶这个高门槛的领域,苹果作为一家主营消费电子业务的企业,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打开局面。但苹果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为了发展汽车业务,近两年来已经挖掘了大量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有着31年汽车行业经验的特斯拉原副总裁Chris Porritt跳槽到苹果,担任SPG产品开发管理着(PD Administrator);有着21年行业经验的保时捷前赛车项目主管Alexander Hitzinger加入苹果公司,担任SPG产品设计负责人(Head of Product Design);共同加入的还有在汽车行业工作40年的原福特安全办公室全球总监Steve Kenner,其职位是SPG产品集成总监。


此外,原特斯拉底盘工程总监Huibert Mees,原福特车身结构和轻量化专家Aindrea Campbell等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均加入苹果,在SPG任职。


可以看出,苹果的SPG团队实力不容小觑,掌握的技术覆盖了汽车底盘、动力系统、车身、安全以及整体研发等各个环节。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到2021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70.3亿美元;到2035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



面对如此广阔的蓝海,苹果已经跃跃欲试,试图在这个市场抢夺一席之地。有消息称,苹果的样车已经出来,而据向来精准掌握苹果动态的分析师郭明錤爆料,苹果汽车将会在2023年左右面世。

优雅+高级感 和这个秋天最有CP感的“暖金色”珠宝


接近10月底的北京,已经进入深秋模式,尽管经常会让人瑟瑟发抖,但这个时候,被枫叶和银杏树包裹的北京也有一种特别的美。在这番美景映衬下,会让人不由自主为它匹配上“暖金”珠宝,顾名思义就是具备视觉温暖属性,黄金、玫瑰金、红金等材质的珠宝。


说到秋天最温暖时髦的色彩,编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暖金色”,它不仅完美匹配这个季节,而且让女人由内到外释放迷人魅力。


“暖金”没有严格的条条框框,也没有太多局限性,它的材质可以是黄金、玫瑰金、红金等等,黄金比较夸张耀眼,玫瑰金相对低调内敛,红金则更加复古儒雅一点。在欧美潮人中,经常能看到她们喜欢叠戴黄金项链,款式各异,以硬币款、头像款居多。


也可以是不对称充满几何感的线性耳环,而且线性耳环有增加脸部长度减少宽度的视觉效果,更能为丰腴的脸部带来些许灵动,特别适合圆脸佩戴哦!

除了珠宝,还有暖金色腕表也圈了不少粉,相比闪着冷冽银光的不锈钢和透心凉的陶瓷腕表,这些洋溢着暖暖金光的玫瑰金和黄金腕表从视觉上就燃生暖意,而且尽显低调中的奢华。




暖金珠宝的优雅温暖魅力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要说的是它的百变属性,它可以是纯黄金或玫瑰金的材质,也可以镶嵌一些点缀物,比如柔美的珍珠母贝。

珍珠材质也比较常见,和单独呈现形式不同的是,搭配上金色珠宝,珍珠一秒时髦洋气起来,摆脱了大众印象中的老气感,更加活泼灵动。

暖金珠宝上镶嵌宝石出现的概率也比较高,如果你想要雍容华贵一点,选择这种款式就再合适不过了,尤其叠戴起来效果更加。

有人估计会说碎钻不如整钻有价值,其实编辑想说,因人而异,看个人喜好就好,追求品质就选择单粒钻石,如果不放心,可以选择带有GIA标识证书的珠宝;如果追求造型和设计感,选择碎钻也无妨,毕竟低调也是一种美。


好啦,对“暖金”珠宝的材质、风格以及搭配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到了挑选环节,来看看哪些是你的心动款吧。

宝格丽Fiorever咏绽系列标志性的盛放四瓣花朵图案从古罗马文明中撷取灵感,这一全新系列以简约大胆的线条与璀璨钻石,礼赞“永恒之城”罗马的不朽魅力与闪耀欢愉,以及自由随心的Fiorever咏绽女性。


在高品质钻石(颜色:D-F;净度:IF-VVS)的点缀下,四片花瓣闪烁夺目。像花蕊中心镶嵌的1颗珍稀主钻(0.10-0.50克拉),就享有GIA出具的钻石证书用以说明并验证钻石品质。一片片向上微翘的花瓣环绕四周,赋予花朵栩栩如生的动人姿态,彰显宝格丽经典的珠宝设计风格。

玫瑰在Piaget Rose戒指上灿烂盛放,带来单镶订婚钻戒外的浪漫变奏。

宝诗龙Quatre Red系列更大胆运用了浓烈而罕见的红色高精度陶瓷巴黎饰纹,如同点燃爱意的烈焰,与罗缎直线刻纹交相辉映,让钻石愈加耀眼。

TSL | 謝瑞麟 KUHASHI 细萃系列玩转线条艺术,缔造“纤细之美”,迷人的金色曲线在颈间展现极简之美,装点女性华彩,尽显优雅风韵。

英皇珠宝别具匠心地打造出意义非凡的“One Vow Two Love一誓双爱”婚嫁系列,以浪漫爱情故事为主题,将美钻与精致独特的镶座完美融合,精巧的设计令光线可从多角度穿透钻石,发出闪烁耀眼光芒。

天梭海浪系列的温柔风格则是针对女生的喜好设计,无论是雅致大方的表盘上镶嵌丝柔的绸缎状装饰,还是遍布表盘的砂金石闪耀效果,亦或是以飘逸的丝带与珍珠贝母相互映衬,都描绘出沙海的姿态。

积家Reverso One Duetto Jewelry 双面翻转系列珠宝腕表玫瑰金款从装饰艺术汲取灵感,长方形表盘、背面表盘的菱形图案,以及18K玫瑰金表链的设计,其线条细致修长,展现高雅的女性魅力。

万宝龙宝曦系列外置框架陀飞轮超薄腕表(限量28枚)玫瑰金款搭配米黄色鳄鱼皮表带,表带上的18K金质针扣镌刻有万宝龙品牌六角白星标识,其中心镶嵌一颗点睛钻石。

宇舶这款腕表,王金表圈配上威尔士亲王格纹织物表盘和表带,使得此款腕表光是看上去就充满秋天的气息,华贵却又不失素雅。作为秋季搭配单品,无论是从色调还是精致的格纹上来说,都与驼色毛呢上衣是相辅相成的绝配。



华映资本季薇:“Z世代”崛起带来文娱投资新机会


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就估值、内容创业、新人群等当下文娱行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她提到,“Z世代”的崛起带来新的内容消费方式,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创业者应持续关注内容与消费的融合,迅速布局流量入口已经成为商业的根本。


估值缺乏“硬性指标”


问题:近期,多家上市公司高价收购文娱企业,引起不少关注,文娱行业似乎缺乏一定的估值标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季薇:“估值”问题的确是行业内近期关注的焦点,不单单在文娱领域,整个创投行业都在反思。前一轮的流动性过剩推高了项目的估值,以至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今年上半年也出现一些公司选择“流血”上市的情况。此时,更应该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商业价值。


对于价值问题,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去理解。宏观层面,当下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资本的注入,让一批以新经济为代表的头部公司对资本和资金产生了巨大“虹吸效应”。在此情况下,企业需要为用户和客户持续创造价值,并在产业链上形成创新、创造,带来积极的影响与变化。


微观层面,企业的价值即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赚钱的逻辑是什么,能否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体现在同等条件下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或者是提供同样的产品但能保证更低的价格。


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娱行业是一个弱周期产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小,同时又兼具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在这一领域,创业者本质上是在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很多时候没有硬指标,甚至也没有对标。这就需要投资人凭借直觉和经验的结合去判断企业的估值是否在合理区间。


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应该从“价值创造”出发,去定位自身的价值原点。作为投资人,应坚持独立判断,重视创业团队的综合能力,关注其是否具备优质内容的持续生产能力、IP孵化能力和创新运营能力等,由此给出合理估值。作为创业者,面对资本时,也该保持理性,保证公司处于合理的估值范围之内,为健康发展留得充足的空间。


向“重模式”转化是必然趋势


问题:有人说,内容创业的竞争正越来越激烈,流量正加速枯竭,在此背景下,新的内容创业者如何实现突围?


季薇:任何商业的起点都是流量。在内容创业领域,流量生态正在经历洗牌。这种生态变化与行业现状有关,截至2018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缓慢增至11亿,2018年上半年仅增2300万,增长率已相对放缓。整个移动互联网流量的红利消失。创业者或现有平台想获得新用户,增量市场红利几乎殆尽,如何挖掘存量变得至关重要。


而如今的流量生态有以下三种趋势:第一,流量归并,向头部内容集中。无论是院线电影/网剧/网总,还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任何细分领域都不乏好的内容,流量正在向头部集中。比如在微信端,根据新榜数据,2017年微信公众平台42万篇10w+内容,52%源于500强账号(占全部活跃账号数量千分之一)。所以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打造顶级优质内容,获得用户认可进而留住用户,成为必备的技能。


第二,当传统线上流量红利消失,在社交关系中爆发的流量成为创业者的另一机遇。流量离不开社交网站、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在社交关系中爆发的流量具有圈层属性,比如很多创业公司,通过红人/KOL的自我展示与分享,触达用户,以人为核心激活这些流量,在各自圈层形成沉淀。对于创业者来说,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取的流量粘性更高,目标用户画像更为精准,基于此,再进一步通过电商、资讯等去进行变现,突破了通过广告变现的单一模式,实现商业进化。


第三,技术变迁形成新流量池。流量的本质是用户的使用时间,而技术的变迁带来了终端的革新,伴随而来是用户使用时间的重构。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推动终端发展,带来了新的交互体验。比如,通过技术加持,基于大数据的内容智能推荐平台成为新流量池。结合收集用户数据,建立数据中心,进而分析、反馈用户内容获取行为,形成更精准推送。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数据解析成熟度的提高,智能语音的发展步入上扬阶段,逐步成为独立的、主流的交互方式。内容获取方式由触屏向语音交互方式升级,新的内容获取习惯将推动新的内容形态发展。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内容创业向“重模式”转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所谓的“重”即除了内容生产、流量获取之外,团队更要在某一个行业扎根,增加行业知识、资源储备,同时提高技术敏感度以及商业运营能力,建立企业的护城河,突破现阶段发展的“天花板”。


“Z世代”崛起催生新内容形态


问题:华映资本投了不少面向新人群的项目,“Z世代”的崛起,带来了哪些新的投资机会?


季薇:首先,“Z世代”的崛起,催生新内容形态。根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Z世代”人口数量约为3.28亿,约占总人口的24%,他们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正在改变未来娱乐、内容与消费的版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内容消费方式、他们所聚集的新型平台,是创业者应该关注的。


“Z世代”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乐于做连接跟分享,同时非常需要认同感与归属感,注重个性化和体验。很多文化现象往往跟这些年轻人的带动相关,并且已产生了影响与变化。比如综艺领域中的选秀类、音乐类的节目,通过打造偶像,在社交网站、社交平台与粉丝互动,形成圈层文化。再如街舞、嘻哈、二次元等,以前是小众文化,现在圈层扩散,逐渐吸引了主流的目光。很多内容互动平台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在这样的平台中,内容从单向交流升级到多重互动,更加个性化、互动性强且具有精神共鸣的内容受到欢迎,例如互动影视剧、互动游戏等。


其次,“Z世代”的崛起带来了新的内容消费方式,如付费习惯等。“Z世代”人群相比父辈有着更多财务支持和安全感,面对喜爱的事情不愿意被动等待,更愿意主动创造、探索和寻找通向目标的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多元化生活方式的消费品牌与体验服务的崛起。


艾瑞数据显示,在线付费习惯正是由这一群体带动起来的。2017年,中国在线娱乐市场规模约为484亿美元,“Z世代”贡献了其中的55%,黏性高、付费习惯好的“Z世代”也被称为新消费主义的旗手。


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创业者应持续关注内容与消费的融合,迅速布局流量入口已经成为商业的根本:在线上,抓住消费者心智,把线上流量转化为消费行为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线下,则存在改造存量(对传统渠道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增量等商业模式,线下体验式消费等增量流量入口会是未来消费的重要方式。


央行: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 支持民企融资

不合规网约车被大量清退 平台争相接入出租车业务

网约车合规化整治在各地不断推进。10月22日,2018年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企业约谈会举行,16家平台企业被要求在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


此外,江西省交通厅近日表示,将切实做好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驾驶员背景核查,并对现有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服务的驾驶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随着不合规网约车被大量清退,巡游出租车正重新进入网约车平台视野,成为重要的“开垦地”。据了解,易到、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专车都已接入出租车。


交通部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巡游出租汽车总量仅139.58万辆,且客运分担率连年下降,但巡游出租车日均运送乘客仍达到约1亿人次。“巡游出租车的运力规模其实大于目前任何一个网约车平台的体量,所以对互联网公司来讲想象空间巨大。”10月15日,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说。


巡游车与网约车平台的融合,还被寄望于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在近日举行的巡游出租汽车改革发展政策研讨会上,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表示,鼓励巡游车企业借助现代新兴技术实现运营全过程的监管,研究探索新型的出租汽车企业和驾驶员分配形式,推动司企利益制度深层次改革。


网约车平台“入局”出租车

长期以来,巡游出租车被认为是区域的分割市场,难以形成互联网产品需要的规模效应。


比如,北京的巡游车数量较多,也只有6.8万辆,西安、南京两个新一线城市的巡游车数量只有1.2万余辆。在绍兴市这样的东部发达地区的三线城市,市区的巡游车数量不足两千辆。


“目前一些大城市龙头出租车公司推出的区域性巡游车打车平台运行得并不好,这说明,巡游车的网约化必须要接入全国性平台。”宋中杰称。


作为区域龙头,上海强生出租车公司拥有1.3万辆巡游车,每天的电召订单超过8000件。但这并未复制到互联网产品,其在2016年就推出了打车APP,但在一些第三方数据库中,因为用户量过少而没有月活数据统计。


10月16日,强生出租宣布成立共享出行公司,为网约车平台提供营运车辆及从业人员规范管理综合解决方案,明确表示“与现有的网约车平台没有直接竞争”。


在网约车的冲击下,巡游车的数量、客运分担率都在连续下降。在10月15日举行的巡游出租汽车改革发展政策研讨会上,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钟朝晖介绍,2013-2016年,36个中心城市中巡游车客运分担率下降的从15个增加到26个。其中,北上广深更是连续4年下降。


但巡游车的客运量仍远超网约车。全国巡游出租汽车2017年完成运输乘客365.4亿人。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巡游车的客运分担率为11%,网约车只有3%。


“巡游车的出行分担率将逐步进入下降通道,但总量规模仍会随着城镇化进程增加。”钟朝晖说。


在网约车合规化整治深入,野蛮生长极可能结束的背景下,钟朝晖甚至认为,巡游车未来的城市客运分担率在10%左右,但在出租车行业内部分,如果区分巡游车和网约车的话,巡游车要分担80%的份额。只不过,巡游车接单量的60%将由网约完成。


“我们估计目前全国巡游车总接单量中,只有5%来自网约平台。”宋中杰说。


“过了高峰期或是出了三环,我就习惯使用打车软件,对拉活确实有帮助。”10月15日,北京市一名出租车司机顾海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网上接单的效率远不如巡游拉活,两种拉活方式的接单量会相差一倍左右。”


新型利益分配格局待形成


网约车平台正纷纷接入巡游车。10月19日,哈啰出行在81个城市上线了出租车打车业务。今年9月,曹操专车宣布在杭州接入出租车。


此外,嘀嗒出行2017年底接入出租车,易观数据显示,此前数月嘀嗒出行月活数据持续下滑,但此后开始大幅提高,从2017年11月的345万上涨至今年5月的911万。


首汽约车2017年8月上线巡游车,易观数据显示,2017年8月在首汽约车近一年的月活数据曲线中,出现了第一个大幅上升的峰顶。


巡游车与网约平台的融合还在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交通部今年8月举行了全国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推进会,接近交通部人士介绍,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会上指出,巡游车经营权和“份子钱”的问题依然是行业不稳定的主要隐患根源。


徐亚华在上述研讨会上介绍,全国70%以上的城市已基本实行经营权期限制管理,有14个省的5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经营权有偿使用费的退还工作。


四川省已逐步取消了3.5万余个出租汽车经营权剩余有偿期限的有偿使用费,累计3亿余元;杭州市退还有偿使用金9000多万元。


如何破解“份子钱”改革难题?徐亚华表示,要创新出租汽车企业和驾驶员利益合理分配、运营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鼓励巡游车企业借助现代新兴技术实现运营全过程的监管,研究探索新型的司企分配形式,推动司企利益制度深层次改革。


据报道,广州市正在对巡游车车载终端升级改造,研发了“司企利益收入清分结算系统”,尝试“固定投入成本摊销+营运收入提成”的收入分配方式,通过企业和驾驶员自主协商确定清分比例。


钟朝晖认为,应该逐步放松对巡游车的价格管制,运用网络约车技术,对巡游车的计费项目、计费方法与标准进行优化。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将巡游车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更有少数城市开始探索拥堵时段的动态调价机制。“目前巡游车即使接入网约车平台,也无法实现实时、动态调价,但越来越多的巡游车接入平台形成的大数据,可以为主管部门制定特定时段、气候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提供参考。”一名网约车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