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金准人工智能 5G基站天线与射频投资节奏全景解构

前言    

5G时代即将到来,业界究竟是如何看待5G技术的?顶尖咨询公司麦肯锡日前发布了一份针对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的调查,从中,我们或许能一窥业界对5G的看法。

麦肯锡对46位来自全球的大型电信运营商首席技术官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采用电话、在线调查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麦肯锡选取的研究对象都在全球电信产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其中,25%在全球拥有业务,25%为欧洲电信运营商,20%来自北美,20%来自亚洲,其余的10%则来自中东、拉美和非洲。

目前,市场对5G前景的看法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乐观派认为,5G技术带来的低延时、高荷载量将有助于提高电信效率,但是悲观派则认为到现在为止尚未有5G真正落地,他们主要担忧考虑到未来商业化过程中巨大的投资,未来5G商业化带来的利益可能会受限。

从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来看,业界认为5G的更新换代将会在2022年前后达到高潮,那时候,各家运营商对5G的投入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幅度并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剧烈和惊人。

麦肯锡的报告认为,5G的大规模升级换代并不会在未来一两年出现,但是在地区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对全球电信运营商来说,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为5G做准备和计划5G项目,61%的受访者称,5G的大规模升级换代将出现在2020至2022年,仅有30%的受访者称,2020年是5G升级换代最快的一年。

 

一、业界对投资5G的看法

1.1业界对投资5G仍相对谨慎

业界认为,对于5G技术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5G落地的商业模式、经济效益,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可能遇到的困境。尽管如此,业界对5G技术的信心十足,但对5G技术是否能够带来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清楚。由此,多数业内专家认为,5G最可能改变的将是移动宽带和物联网,而不是无线上网和移动应用程序。换言之,5G落地之后并不会像3G、4G那样明显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5G提供的服务依然有价值。

麦肯锡的这项调查还显示,由于5G带来的经济效益仍存在不确定性,电信运营商正在考虑不同以往的商业模式。以往,很少有运营商明确表态他们是愿意自行建造5G基础设施,亦或者是同其他运营商一道共享基础设施。但是,在这份调查中,9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未来5G的基础设施是能够共享的,而且大约90%的受访者称,他们希望5G的基础设施由非运营商的第三方来建造,同时能够支撑数个运营商提供的服务。

同样让人意外的是,这些电信运营商打算在5G中的投资(主要是对其运营支持系统和商业支持系统的投资)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多。

总而言之,麦肯锡称,这份调查报告显示,5G依然是极为重要的前沿技术,只不过这项技术尚未在很多场景落地。很多国家也希望5G技术能帮助其提振经济。但是,业界对5G的态度则相对谨慎,尤其是对5G技术短期的预期更为谨慎,业界依然在观望5G技术带来的经济收益。在一些运营商眼中,5G技术并非是未来赚钱的重要路径,但却可能是巨大的潜在风险。

1.2发展5G:北美和亚洲走在欧洲前面

2000年代早期,各地5G技术刚刚起步,技术水平都差不多,但是现在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北美的两大运营商已经将5G投入商业化试点,但是欧洲对5G的怀疑态度却相对严重,这点和当时引入2G、3G技术时截然不同——欧洲在当时是技术革新的领军者。

欧洲在5G技术上步调放慢的原因也很复杂。首先,2008年危机后,欧洲的经济增速逊于美国和中国;第二,欧洲市场规模较小也较为分散,难以在5G技术上获得大规模的投资。欧洲较低的电信资费也让其更新技术的动力不足。

5G的落地进程上,北美的运营商以及在全球都有布局的电信运营商在5G的进展最快,亚洲运营商紧随其后,欧洲运营商则相对落后。

 

1.3争夺市场主导权:电信公司发展5G的最重要考量

在公开场合,电信运营商通常会说发展5G技术的一个优先考量是物联网,但是,在麦肯锡的报告中,“巩固、抢占或夺回行业领导地位”才是电信运营商发展5G技术的最大动力。第二大动力则是消费者体验,扩展电信荷载量则位列第三。换言之,电信运营商并没有将物联网视作发展5G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5G技术落地的情况,大多数运营商尚未开始落地计划,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运营商有了5G试点计划,但是仅有非常少的运营商已经通过了相关商业计划,而5G商业化都处在早期阶段。

 

在谈到5G带来的经济回报时,多数运营商表示对此依然不甚清楚。大约三分之二的运营商称,在如何投资5G方面依然存在疑问,大约60%的受访者称,在5G的商业化过程中,他们最担忧的是尚未出现成功的商业案例。

 

此外,多数受访者表示,5G技术将提高公司成本。5G技术的普及不仅在于铺设新的电信网络,同时也需要将现有的网络进行升级。只有11%的受访者称5G技术将减少全行业的投入。

监管也是业界关注的方面之一。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称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方案是让他们不在5G技术上投入太多的重要原因。

二、基站、基站天线与基站射频基础概念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5G将是一个贯穿2019年全年的主题投资机会,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近期,5G板块也再次成为市场热点,不少个股亦成为资金追逐的热点。

未来一段时间,一些重要事件或对该板块形成催化。例如巴塞罗那世界移动展会、3月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即将公布的全年资本开支计划等。

今天,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聚集5G建设周期中最先受益的环节:天线射频。

2.1基站、基站天线与基站射频是什么?

提及移动通信,就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基站。

可以说,基站是移动通信运营商资本开支的最重要领域,基站数量的建设直接决定了5G时代运营商资本开支的力度和相关上游厂商受益的程度。

基站可以理解为一种无线电台站。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4G为例,简单来看,基站=BBU+RRU+天馈系统(天线+馈线)。

4G基站的构成

 

基站天线是电路信号与空间辐射电磁波的转换器。主要完成无线信号的接收与发射,一般基站上会安装3幅天线实现360度覆盖,整体约占基站价值量的2%。

基站射频主要完成射频信号调制解调。射频模拟信号功率放大,1幅天线配1套RRU,整体约占基站价值量的8%,基站天线射频合计占基站价值量的10%。

基带处理单元(BBU)主要完成射频电信号的调制解调,属于通信主设备范畴,是基站价值量最高的部分。

2.2典型基站图解

以典型的塔站为例,氛围两部分:铁塔和机房。铁塔实现把天线架设在高达几十米到上百米的高度。机房实现BBU、IPRAN、电源、空调等设备的室内运行环境。

铁塔及机房图示:

 

塔上设备包括:

无线设备(4G):天线、RRU(射频处理单元:包含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等射频元器件)。

配套设备:馈线和电源线。

4G天线及RRU图示:

 

2.3 5G一体化集成变革

5G为了满足大宽带的应用场景,其通道数较4G有大幅增加,同时基站的滤波器

、功率放大器等射频器件将和天线进行一体化集成,通过集成方式,站点部署大大简化,馈线复杂度降低,数据损耗减少,基站整体网络性能提升。

 

5G变化:天线和RRU一体化集成AAU,采用C-RAN的部署方式。AAU拉远的距离可能在2-10KM,光缆传输为主。

 

 

2.4天线射频信号处理过程

典型的射频信号发射过程:发射信号时,声音、图像、文字等信号源经过输入变换器,生成基带信号,之后通过调制器得到中频信号,再经变频器生成射频信号,经过PA放大后,由合路器合路后,送入双工器中的发射滤波器滤波,此时天线开关处于发射通路上,信号经天线转换成电磁波在空中传播。

三、天线射频成为5G建设中最先受益环节

3.1 5G各产业链业绩释放时序及产业链环节主要上市公司

首先,从5G产业链来看,5G建设的核心在于5G基站建设,而基站天线射频厂商又是基站供应商的上游,因此基站天线射频厂商将是整个5G建设周期中最先受益的环节。

其次,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根据历史上3G和4G产业链受益时间表,相关上市公司依据受益时间早晚可分为早周期品种、中周期品种和晚周期品种,其中,基站天线射频厂商属于早周期品种。

4G为例,4G基站的建设高峰与基站射频厂商的营收业绩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基站天线射频厂商营收变化

天线射频为最先受益环节。5G各产业链业绩释放时序:

基站天线射频有望提前放量,在2019年业绩初显。正常情况下,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2019年国内建设10万个基站以内。预计2019年下半年发放5G牌照,下半年开启较大规模的运营商预商用集采。

各产业链环节受益顺序:

 

产业链环节主要上市公司:

前端天线射频产业链环节分解:

天线集成设计:完成天线无源部分的整体解决方案。

射频连接:射频电缆、连接器等。

PCB:覆铜板才来哦、PCB。

滤波器:介质滤波器及小型金属滤波器。

射频器件:包括数模转换器、PA等有源射频器件。

3.2基站天线射频:5G时代规模有多大?

既然基站天线射频是5G建设中最先受益的品种,那么5G时代基站天线射频市场规模有多大?会发生哪些变化?

目前5G频谱分配已经完毕,5G临时牌照也即将发放,5G建设大幕已经开启。

作为无线信号的接入端,5G无线接入网大规模建设将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基站作为5G无线接入网的关键一环将率先受益5G建设的开启,而与之配套的基站天线和基站射频产业链也将随之受益。

5G时代基站天线射频领域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我们需要先对5G时代的基站数量进行测算。

5G时代“宏基站+小微基站”总规模约1000万座。

4G时代,国内宏基站规模约为389万座,其中中国移动187万座、中国联通85万座、中国电信117万座。

5G时代,由于采用中低高频段的全频谱接入(sub-6GHz及毫米波波段),所以将由6GHz以下中低频段提供宏基站连续覆盖,6GHz以上毫米波小基站提供热点区域大容量覆盖。

根据测算,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5G时代基站总规模(宏基站+小微基站)约1000万座,是3G+4G基站总量的2倍以上。

5G基站建设进程预测

 

宏基站:宏基站将与4G共址部署,总量保持一致。

市场中很多观点认为,随着5G通信频率的提升,5G基站覆盖范围会下降,因此需要建设更多5G基站提高部署密度才能实现与4G同等覆盖。

事实上,运营商基站站址选择与数量确定是需要依据链路预算而定。

根据5G目前的测试进展和产业链成熟度,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5G在初期阶段运营商的建设重心在宏基站,通过5G与4G共址部署以降低资本开支。

链路仿真分析结果:5G与4G共站建设完全可行

 

5G与4G共站建设完全可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下行链路端,传统的链路预算计算的三大前提(整个小区只有一个用户、小区唯一的用户位于垂直波瓣的最佳位置、整个区域只有一个小区,没有其他小区)在5G并不适用。

5G基站通过使用Massive MIMO技术可以实现空分复用,进而汇集更多的无线信号流以提升网络容量。同时5G基站还可以通过波束成型技术调整天线增益空间分布,使信号发射时能量更集中指向目标终端,以弥补信号空间传输损耗,进而提升网络覆盖能力。

因此5G采用Massive MIMO空分复用技术可使宏站的实际覆盖范围达到甚至超过4G。

其次,上行链路端,上行链路是制约5G基站覆盖范围的主要因素(终端发射功率有限),但5G基站可以通过上下行解耦技术将 1.8GHz的上行频段灵活共享给5G,以弥补3.5GHz频段由于穿透损耗和传播损耗大等因素导致上行覆盖不足的缺陷,实现3.5GHz C-Band与现有4G-LTE 1.8GHz共站同覆盖部署。

5G宏基站建设进程预测(万座)

 

我们的这一判断也可以从目前中国移动获得的2.6GHz+4.9GHz频谱得到佐证。正因为中国移动在2.6GHz存有大量4G基站,所以将2.6GHz频谱分配给中国移动可以充分利用现存基站,进而以减少5G基站建设的投入。

小基站:毫米波通信尚未成熟,5G中后期增量显著。

小基站是5G大范围推广必不可少一环。在我们系里专题的首篇中,我们提到5G的三大场景中有eMBB(超大带宽)和mMTC(超大容量连接),而eMBB和mMTC场景仅靠宏基站是无法实现的。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单纯依靠sub-6GHz频段无法满足100Gbps的连接速率和1000K/平方公里的连接数量;

二是随着5G信号频率的提升,信号在受到建筑物、树木影响时衰减比4G更为严重因而出现大量弱覆盖区域,而运营商出于成本考虑又不会加大宏基站部署密度。

那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发展毫米波小基站,通过将毫米波小基站部署在人流密集场馆、街道、广场实现eMBB和mMTC场景应用。

保守预计未来小站建设规模将是宏站的1.5~2倍,为580~780万座。

但在5G初期我们认为毫米波基站无法放量。

首先,毫米波小基站产业链尚未成熟。目前全球主要厂商的测试频段主要在sub-6GHz,而毫米波相对于中低频段而言,相对低频段无线传输衰落更加明显,穿墙衰减为65dB(300万分之一)。

毫米波基站覆盖范围仅有100米,因此需要密集部署,但是无论是终端、网络设备还是核心器件,产业成熟度都有待提升,未来网络规划仍具有不确定性,5G初期推广小基站会带来巨额成本。

其次,5G初期阶段应用场景建设还不成熟,毫米波小站并不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随着5G的下游eMBB和mMTC场景的发展,我们认为在5G中后期小基站增量显著。

根据Dell‘Oro Group的预测,虽然在2021年前小基站在营运商5G资本开支中占比将不足5%,但在5G中后期小基站将显著放量,2023年小基站部署量将达到高峰。

5G小基站建设进程预测(万座)

 

3.3天线射频前景:未来市场规模2200亿

基站天线射频产业链梳理。

基站天线射频产业链也可分为从上、中、下游,下面为您梳理:

上游:包括五金材料厂商、塑料材料厂商以及高速PCB板制造厂商。其中,高速PCB板制造商技术门槛高,全球90%市场份额集中在美日公司手中;

中游:为基站天线射频厂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厂商如京信通信、通宇通讯、华为等,竞争十分激烈;

下游:为主设备供应商或移动运营商。在整个基站天线射频产业链领域,上游材料厂商和下游客户均处于相对强势地位,中游基站天线射频厂商处于劣势地位。

基站天线射频产业链概览

 

基站天线技术演进:不断系统化和复杂化。

基站天线随通信技术升级而升级。从1G到4G,在移动通信系统处理的信息量成倍增长的背后,天线正是实现这一跨越式提升不可或缺的组件。

1G的模拟通信时代,几乎都是全向天线,当时的用户数量很少,传输的速率也较低;

2G数字通信时代,天线逐渐演变成定向天线并开始引入阵列概念;

3G时代,由于GSM和CDMA需要共存,因此出现了多频段天线,天线设计趋向复杂化和系统化;

4G时代,首次引入了MIMO(多入多出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天线系统,MIMO技术的出现极大提升了通信容量,从无源开始走向有源,“无源天线+RRU”的集成式天线成为主流;

5G时代,随着毫米波通信技术、波束成型技术、Massive MIMO技术的引入,基站天线出现了3趋势:无源天线向有源天线发展、光纤替代馈线、“无源天线+RRU”向AAU转变。

这意味着5G的基站天线将更系统化和复杂化,基站天线领域厂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只有真正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厂商才能存活。

1G到5G基站天线演进一览

 

基站天线射频规模:量价齐升,未来市场规模2200亿。

首先是量,前面我们已经提到5G时代基站总规模将超1000万座,是3G+4G基站总量的2倍以上,相应地基站天线射频用量也会大幅提升。

其次是价,随着Massive MIMO、波束成型(Beam forming)及载波聚合(CA)技术的应用,5G对基站天线的需求由无源天线变为系统集成式有源天线,天线数量及复杂程度远超4G时代。

原先RRU中的射频处理模块将与天线集成共同形成AAU(Active Antenna Unit),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势必引起基站天线射频单体价值量的提升。

基于量价齐升的考虑,我们测算未来5G基站天线端投资规模在470~510亿,射频端投资规模在1640~1790亿,合计规模为2100~2300亿,是4G时代投资规模的1.9~2.1倍。

2018-2025年基站天线投资规模预测(亿元)

 

2018-2025年基站射频投资规模(亿元)

 

技术壁垒提升带动主设备商话语权和行业集中度提升,核心技术拥有者将胜出。

首先,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基站天线射频本就处于一片红海之中。

其生存空间受到来自上游和下游的共同挤压,再加之下游主设备商亦自主研发基站天线射频,进一步蚕食中游厂商市场份额,2017年华为基站天线射频市场份额已处于全球第一。

其次,到了5G时代,Massive MIMO的引入会使得天线数量大幅增多,4G的2×2MIMO或将变成5G的64×64MIMO,天线安装测试和维护难度也将大幅提升。

运营商对主设备商天线射频一体化产品需求将提升,主设备商或将掌握天线环节的主动权,天线行业的集中度势必将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较强且能与主设备商合作的公司才能受益5G基站建设。

2014年全球基站天线竞争格局

 

2017年全球基站天线竞争格局

 

我们整理了5G基站天线射频相关的上市标的公司,供大家投资参考。

 

数据截至2019/2/20

结语

5G时代前端天线射频规模相对于4G有着显著的增长5G时代由于采用大规模天线技术,通道数更多,集成化程度更高,带来了更高的技术难度;具有技术优势的厂商有望脱颖而出,行业集中度相比4G有望更高。前端射频各产业链环节的预测均基于宏站建设带来的需求,小站相对于宏站的大规模建设可能会延后两年,且数量有望是宏站的数倍,将会增厚。

天线设计集成:一体化后设计难度提升集中度有望提升,下游客户由运营商变为设备商。

滤波器:陶瓷介质滤波器是趋势,目前和小型金属滤波器并存。振子:塑料阵子有望大放异彩。

PCB:高频、高速、多层化PCB占比提升,工艺技术及覆铜板材是关键。

功率放大器:GaN 占比有望增长,国产化率较低有提升空间。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应重点关注:通宇通讯、世嘉科技、京信通信、摩比发展、鸿博股份、飞荣达、武汉凡谷、大富科技。


因英国当地居民抗议,温彻斯特大教堂取消简·奥斯汀雕像计划

由于英国汉普郡温彻斯特居民极力反对该市为简·奥斯汀再造新的纪念物,在温彻斯特大教堂内打造一座纪念雕像的计划被搁置。


大教堂原已委托雕塑家(Martin Jennings)马丁·詹宁斯在其所属的场地内制作奥斯汀雕像,为的是“在温彻斯特内涵丰富而复杂的城市身份中明确其重要地位,打造一座永恒的纪念碑,纪念简·奥斯汀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并准备筹集25万英镑实施该计划。该项目受到了汉普郡和温彻斯特市政府支持。


然而,据《南方每日回声报》( Southern Daily Echo)报道,当地居民和团体却对该计划发出了“猛烈批评”。有居民写道,“很多人反对在任何地方再建一座简·奥斯汀雕像,或在大教堂内部再打造任何雕像。”还有人写信称,“大教堂已为简·奥斯汀设立墓碑,温彻斯特还有她临终前的故居。这两处地方已经足以反映她和温彻斯特之间的纽带”。


大教堂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认真听取民众反馈,“项目得到了热心支持,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大家对于雕像类型、所在地和这项重大委托的时机表示深切担忧。”因此,大教堂决定:“很遗憾,不再推进该计划。目前,大教堂和本市需要将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其他优先事务中。我们很荣幸到目前为止能请到艺术家马丁·詹宁斯与我们共事,感谢他的支持和对于本决定的谅解。”

Bottega Veneta新创意总监的首个时装秀亮相,它的年轻化做得如何?

今年的米兰时装周秀场上,除了作为常客出席的Versace,Prada,Giorgio Armani等奢侈品牌以及从巴黎回归米兰的Gucci外,最引人关注的一场秀就是新任创意总监Daniel Lee入驻Bottega Veneta后在秀场首次亮相。


这位被开云从奢侈品牌Celine挖来的、年仅32岁的设计师,在去年7月接任了离职的 Tomas Maier后,便开始对Bottega Veneta进行一系列的年轻化改革,包括宣布中国新生代艺人易烊千玺为品牌亚太地区的代言人、将由其设计的2019早秋系列改为静态展并首次推出男装成衣以及在中国电商平台天猫开设官方旗舰店,并入驻天猫Luxury Pavilion奢侈品平台。


2月22日中国时间下午6时30分,Bottega Veneta在其官方网站及微博官方平台上发布了直播链接,面向全球进行了Daniel Lee加入后Bottega Veneta的2019年秋冬系列时装周首秀,而尽管在其早前发布的早秋系列中,不少人认为Daniel Lee设计的Bottega Veneta暗含他在Celine 时期Phoebe Philo 设计的影子,但是在新系列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更符合这个年轻设计师的酷设计。

Bottega Veneta 2019年秋冬秀场

在这一季中,Daniel Lee希望向自由、个性表达与感性致敬。盔甲式的廓形外套和皮衣就是Bottega Veneta这一季比较抢眼的设计。它也可以看作是对Bottega Veneta经典编织手艺的一种延伸,通过与以往不同的编织方法与褶皱设计,用皮革营造出独特的金属感,给曾经沦落到只能面向中老年消费群体的Bottega Veneta增添了一种属于年轻人的酷。

不同于Celine、Burberry大刀阔斧的改革,低调内敛的工艺依然是Bottega Veneta 最核心的特质,Daniel Lee也保留了最能体现该特质的Bottega Veneta 皮大衣,线条流畅的剪裁搭配金属扣以及腰带,或者是雨衣款式,让Bottega Veneta 以往的深沉也变得更加的轻快。

紧身高领毛衣也是品牌的经典款式。不过Daniel Lee在其细节做了一些更有趣的设计,比如类似拼接款的假两件、意想不到的镂空以及可半拆卸的领子。


对于此前的Bottega Veneta来说,它虽然一直以编织产品和低调为特色、但产品结构的单一,过高的定价对如今年轻的消费者毫无吸引力,而在Balenciaga和Gucci的更新换代下,2016年Bottega Veneta的全球收入更是同比下跌了9.2%,营业利润下跌了19.4%,这给Daniel Lee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而就在该场秀正式发布的几天前,Bottega Veneta像曾经的Celine一样,清空了自己在Ins上的账号内容,但至于它的改革是否也像Celine难以让人接受,还得等等看如今的品牌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新设计买单再说。


对于此前的Bottega Veneta来说,它虽然一直以编织产品和低调为特色、但产品结构的单一,过高的定价对如今年轻的消费者毫无吸引力,而在Balenciaga和Gucci的更新换代下,2016年Bottega Veneta的全球收入更是同比下跌了9.2%,营业利润下跌了19.4%,这给Daniel Lee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而就在该场秀正式发布的几天前,Bottega Veneta像曾经的Celine一样,清空了自己在Ins上的账号内容,但至于它的改革是否也像Celine难以让人接受,还得等等看如今的品牌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新设计买单再说。



福建漳州核电拟6月底正式开建,为三年内首批获核准项目

在获得核准不到一个月后,福建漳州核电项目被官方公布了拟开工的时间。


2月22日,福建省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建造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下称《公告》)显示,漳州核电厂1号机组计划于今年6月30日核岛浇注第一罐混凝土(FCD)。


实现FCD,意味着核电站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和现场土建工程的正式开工。


《公告》显示,按单台机组建设工期为60个月以及两台机组间隔10个月计算,漳州核电1号机组将在2024年6月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将在2025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


1月30日,界面新闻记者从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高管处获悉,中国核工业集团(下称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一期项目1号、2号机组,以及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1号、2号机组获得核准。


这标志着2015年12月以来“零审批”结束,中国政府重启核电项目审批。


上述四台机组均采用华龙一号技术。该技术是中核集团ACP1000和中广核集团ACPR1000+两种技术的融合,也被称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6号机组于2015年开工建设,中广核防城港3、4号机组分别于2015年底和2016年底开工。


目前,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暂无官方拟开工时间消息。


漳州核电项目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列屿镇,北距漳州市直线距离约82千米,东北距厦门市约100千米。厂址位于的东山湾,南、东、北三面环海。


该项目规划按六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考虑,总装机容量约750万千瓦,分期建设,建设单位为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漳州能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漳州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1月28日,由中核集团占股51%、原中国国电集团(现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持股49%。


按照最初的规划,漳州核电项目原本采用的为AP1000技术。


AP1000是Advanced Passive PWR的简称,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设计的非能动型压水堆核电技术。但该技术首台机组三门核电1号的建设存在较为严重的拖期现象,历经九年半,终于在2018年9约20日具备商运条件。


在等待三门核电1号机组的投产过程中,漳州核电项目悄然放弃AP1000技术,改用华龙一号技术。


2018年,中国在建核电项目密集投产,但未有新开工核电项目。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台,装机容量达到约4465万千瓦。其中,7台核电机组在2018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884万千瓦。

17500元,华为折叠5G

在短短3个月里面见证一次手机发展史上的“飞跃”,这是我从没预料到的。这个“飞跃”指的正是柔性屏。


如此感叹的原因,主要“归功”于北京时间昨天晚上华为发布的全新折叠屏5G手机Mate X,它依稀让我看到了完美折叠屏手机的“影子”。但这也是让我最为难的地方——这样一款“梦幻”手机,买不买都是问题。


细品华为折叠屏5G手机Mate X


在连续看过前面几家的折叠屏手机、甚至是昨天新品广告海报已经被泄露了之后,第一眼看到华为这台MateX,你大概率还是会跟我一样觉得惊艳。我们先来看几张图(注:因为拍摄条件问题,转载自外媒):

华为 Mate X 未折叠状态,转自Trusted Reviews

华为 Mate X 的侧面,转自The Verge

华为 Mate X 折叠之后的底部效果,转自The Verge

华为 Mate X 折叠之后的背面屏幕效果,转自PCWorld

华为 Mate X 折叠中,转自Cnet

除了酷还是酷。

这种强烈的感受首先来源于“薄”,虽然之前韩国友商发布会和华为自己广告海报中均没有透露自己机身的厚度,但两者观感上的差距异常明显。直到余总今天的发布会上自己给出了答案——5.4毫米,比那个网上被疯狂吐槽会变弯的iPad Pro还薄了0.5毫米。


光有这份薄还不够,华为还用机身外形“推波助澜”了一把:在华为Mate X不折叠的时候,机身的最右侧实际上存在一条“厚边”。这条厚边大约跟1/4的折叠后机身一样宽,厚度则刚好是两倍最薄机身处的宽度。


如果你用过最新版的Kindle Oasis,就跟那个外观形状差不多。厚边在两者外形中起到的基础作用也是一致的:大幅提升握持手感,提高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这也是为什么厚边设计在右边的原因,右撇子多)。这条厚边内外都不“简单”,不仅背面依旧有窄边框的折叠屏覆盖,后面还塞进了三个摄像头以及闪光模块。


两者相加的结果是,华为Mate X的这块折叠屏并不是在整块屏幕的正中间,而是在屏幕中间靠左的地方弯折,弯折之后叠在一起的正反面屏幕正好跟这一条厚边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在特殊的外观造型,和外折式的折叠屏的组合下,最终诞生了一款折叠前单面显示、折叠后双面显示;且无论折叠与否都使用同一套摄像头模组的手机。

而在折叠屏手机相当关键的折叠转轴上,华为也下了不少功夫,在这套被余承东称为“Ture Back-to-back Fold(真·背对背弯折)”的结构中,铰链的地位异常重要。余总甚至在现场直接展示了一个公式,说明像手机这样的产品,在弯折的时候实际上铰链要同时起到转动和长度变化,所以架构上非常复杂。以华为自己的铰链为例,就是用了超过100个的零部件。


在别家都在想怎么通过“堆料”实现折叠屏的时候,华为却用工业设计和顶尖制造技术实现“取巧”变形,这完全是炫富和炫技之间的差别,是个工业设计从业者都得高潮一波。


说得这么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有趣的新改变呢?跟之前其他的折叠屏手机比起来,其实没有。

以华为在发布会上展示的别人给你拍人像模式,你也能看到预览为例,只要手机正反两面都有显示屏,其实都可以实现(某国内友商的双面屏其实也可以实现);另外一点则是折叠屏打开之后,大面积屏幕为带来的感官体验和交互空间的扩大,后面这一点的例子就是直接分屏写邮件加图。


但正如Mate X在外形和工业设计上的表现一样,这些功能要不是友商折叠屏手机没有,就是实现的完整度不如Mate X。虽然这次发布会上华为没有过多提怎么去做Mate X特殊折叠屏的适应,但对华为来说应该不是难事。


说了这么半天,我们终于是时候回来看看配置:


显示屏(展开状态):8英寸、8:7.1的屏幕(2480x2200像素);


显示屏(折叠状态):6.6英寸、19.5:9屏幕(2480x1148像素);


6.38英寸、25:9屏幕(2480 x 892像素);


处理器:麒麟980处理器;


基带:巴龙5000;


机身存储:8GB内存+512GB存储;


电池容量:4500mAh;


充电最大功率:55W。


这里面有两个东西比较值得说,首先就是Mate X里面搭载的这一颗巴龙5000基带,它跟之前的巴龙5000并不相同,而是华为目前最新,也是兼容移动通信网络最广的一款基带,从2G一直支持到5G。而且在5G中还将Sub-6GHz、毫米波两个主要的新波段全部支持了。

有眼尖的现场媒体甚至直接在Demo场所的Mate X展示机的任务栏上看到了5G信号的显示。

第二点有趣的则是电池和充电技术。正如上文中写到的,Mate X第一眼就给人一种很薄、很紧凑的感觉,让人不由得担心其电池容量是否过小,好在余总给出了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在5.4毫米厚的机身里面,华为还塞进了两块总计4500毫安的电池,还顺便利用这两块电池折腾出了55W的充电,30分钟就可以充电超过80%,的确挺快。


看了这么多细节,也夸了不少,是时候转入到那个疑问了:为什么说买不买都是问题?


你买还是不买?


这种情况,我们其实还要先回到开篇去,从3个月内折叠屏“突然”集中爆发说起。为什么这样一项耗时数年甚至十数年的黑科技,这么多家手机、显示器厂商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集中拿出解决方案?


答案只有一个——大家早有研究,但都没找到完全完美的解决方案,在部分厂商抢夺概念的过程中,这些不完全成熟的解决方案都被逼着拿了出来。


尽管从手机硬件的发展史上来看,所有的不成熟实际上只是一个时间节点上的状态。例如前几年刚开始提全面屏的时候,大家也不会想到各种水滴屏,甚至是打孔屏。只要有规模,能够摊平研发费用,需求总有找到解决方案的一天。


但现实是,折叠屏为代表的柔性屏技术的确太不成熟了。

从韩国友商、华为自己的折叠屏手机的实际展示,我们其实看到一些当下柔性屏的独特特征:无论折叠与否,手机屏幕表面均不能做到完全平;而在屏幕折叠的位置,还极容易产生折痕,形成一条“小凸起”。


更不要提柔性屏天生比较脆弱,屏幕的底层实际上是数层不同材质、不同加工方法的薄膜(塑料或者金属),并没有什么特别坚硬的内部结构。而且像华为Mate X这样的外折式折叠屏,叠之后中轴线上的屏幕实际上就突出来了,这一部分的屏幕实际上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


这些折叠屏的基础性问题很多都需要仰仗未来新材料、新加工方式等全新技术的突破,几年内能取得突破已经是乐观的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尝鲜”还是在“尝坑”似乎已经没有明显区别。


最后是价格:2299欧元(折合人民币17492元)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尽管Mate X某种程度上的确算是一种科技艺术品,但正如朋友圈一个段子开玩笑写到的那样:


已知一台华为折叠屏2299欧元,一台诺基亚35美元。得一台Mate X花的钱,可以买60来台Nokia 210,随即获得一件顶级防弹衣。

手机行业的黑科技竞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虽然我们上文从实用的角度讨论了不少,但无可非议,任何厂商推出一款折叠屏手机,光凭那份炫酷就能吸引不少的目光和报道、


这些目光和报道在中国,甚至还能极速地推高股价。以目前与华为合作的国产屏幕厂商京东方为例,在折叠屏手机大火的这段时间里,其股价已经像一支火箭一样蹿了45%(按照2月1日至今的收盘价计算)。


当然,对于手机厂商们来说,黑科技竞赛最重要的是品牌建设层面的深意:毕竟大家都做了折叠屏,虽然很多人不买,依旧能看出个高低,最终就会潜移默化形成技术实力的认识。就好比这次的华为Mate X,我自己肯定是不会买了,但我依旧看到了华为出色的工业设计和制造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折叠屏战争谁赢谁输都不重要,反正在折叠屏之后,手机圈还必将迎来新的黑科技竞赛。毕竟,看热闹这种事最让人喜闻乐见了。


微软发布新一代增强现实设备HoloLens 2,将优先发展企业用户

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1点,微软在2019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大会(MWC)期间正式发布了HoloLens 2混合现实头戴式显示器。

发布会上,微软称HoloLens 2收集了各方的意见,并在可视角度、体积、重量等各方面进行了改进,并为其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分辨率和更舒适的佩戴感,让它更像一个真正可以上市的产品。HoloLens 2售价为3500美元,首批预购订单将于夏季开始发货。


将计算机图像与现实结合的增强现实设备被微软认定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在错失移动时代后,微软向HoloLens投入大量资源,但现阶段在商业应用上更倾向于企业用户。


HoloLens 2搭载了特殊版Windows ,并引入了新的手势交互系统,支持在空气中点击、缩放,操作系统,并且 HoloLens 2 还加入了人眼追踪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注视来完成一些操作。硬件上,该产品搭载了高通Snapdragon 850 ARM处理器,并加强了全息投影最重要的可视范围。

微软称,HoloLens 2与微软旗下Azure云服务结合使用时,HoloLens 2将变得更加强大。同时,HoloLens 2还可以很好地与iPhone和Android的增强现实功能结合。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发布会中表示,“改变我们生活的下一个重大技术突破将不仅来自一家科技公司,而是来自零售商或医疗保健提供商或汽车制造商。”


微软正在积极构建HoloLens生态。自2015年1月公布公司首款HoloLens混合显示眼镜以来,该产品商业应用方向包括了工程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


目前包括飞利浦医疗、西门子,PTC、Solidworks在内的多家公司与微软达成合作,将就HoloLens 2的商业应用展开实际探索。Mozilla 发布了专为混合现实打造的 Firefox 浏览器,以 VR 用的“Firefox Reality”浏览器为基础, Mozilla 希望这能加速增强现实的内容来到网络世界,并进而推动增强现实的普及化。

在增强现实设备方面,尽管微软需要面对Magic Leap、谷歌以及Facebook的竞争,但微软在商业化开发之路上走得最远。


根据Forrester研究公司的数据,美国企业使用的“智能眼镜”的数量仍然不到一百万 。Forrester预计到2025年该数字将攀升至1440万。

评写字机器人:别让黑科技“黑”掉对文化的体悟

“它不但可能‘黑’掉某个小学生对汉字的学习能力,而且可能‘黑’掉一代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体悟。键盘正在取代纸笔,或许终有一天,我们只有在需要以审美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时,才会拿起纸笔。而当这一天真的来临,如果因为从小对‘写字机器人’的依赖而无法落笔就悔之晚矣了。”


对于“写字机器人”,大部分网友把矛头指向教育,认为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是“黑科技”诞生的原因。应该说,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某项工作或劳动的具体形态可以被科技改变,但它内在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却不应因此而抹杀。


拿“写字机器人”来说,小学生抄写汉字这一动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最浅层的当然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仅从这个层面而言,可以通过“写字机器人”来完成;如果老师带有体罚性地让学生大量抄写,学生用“黑科技”来应对,更是无可厚非。


不过,往更深一层看,抄写本身并不是目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离不开记忆,抄写正是为了更好地记忆。事实也已经证明,眼口手配合的活动对于促进记忆确有帮助。因此,如果把抄写完全交给“黑科技”,显然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学习一个字或一篇课文需要抄多少遍也应该因人而异。


如果再深入到汉字的文化特性中,我们还会发现,方块结构的汉字除了表意交流的作用外,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书法这门中国独有的艺术。汉字对于中国文化具有本根的意义。我们学习汉字,除了明白它的读音和意思,还应该体会它的审美意味。而对于汉字审美意味的掌握,则必须通过实际的书写感受每一笔的起承转合以及笔画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线条营造的时空之美。而这些是目前的“写字机器人”无法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字机器人”确实有“黑”的一面,它不但可能“黑”掉某个小学生对汉字的学习能力,而且可能“黑”掉一代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体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键盘正在取代纸笔。或许终有一天,我们只有在需要以审美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时,才会拿起纸笔书写汉字。而那时,如果因为从小对“写字机器人”的依赖而无法落笔就悔之晚矣了。


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彻底封杀这样的黑科技呢?恰恰相反,正确的方法是科学地回答“写字机器人”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认真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减少乃至杜绝体罚式的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应思考如何填平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鸿沟。在某种程度上,科技就是为“懒人”而生的。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在帮助人从重复的工作、繁重的劳动中获得自我解放。但这种解放不应该导致文化的散失,而应该促进文化的延续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