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成品油调价窗口今日开启 本轮油价调整或“搁浅”

14日,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将开启新一轮调价窗口。经济导报记者13日从多家资讯机构获悉,由于国际油价近来宽幅震荡,预计本轮成品油调价或因调整幅度小于50元/吨而搁浅,一旦落实,这将是年内首次搁浅。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娜认为,本轮计价周期以来,国际油价整体震荡下滑,原油变化率从正值连续回落,导致所对应的成品油价上调幅度或因下调不足50元/吨,遭遇2018年的首轮调价搁浅。另外两家大宗商品分析机构隆众资讯和中宇资讯,同样预测本轮成品油价格将不作调整。


“以本轮计价周期内国际油价水平测算,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时,对应幅度或在20元/吨附近,不足50元/吨的调价红线。”隆众资讯油品分析师李彦表示,“距离调价窗口打开仅剩两个工作日,本轮成品油搁浅已是板上钉钉。”


张娜说,本计价周期内,美国原油产量及库存持续增加,加之美国股市跌势,美元汇率增强等利空消息,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也导致国内测算的原油变化率从周期开始的正值高位持续下滑至负值。


美国能源信息局(EIA)数据显示,3月2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增加240万桶至4.259亿桶,为连续第二周增长。3月2日当周,美国原油产量再创纪录新高至1036.9万桶/日,进一步逼近俄罗斯产量水平,美国原油产量超预期增长加大了油价的下行压力。


“特朗普宣布,将对进口钢铁产品征收25%的关税,对进口铝产品征收10%的关税。关税措施将在15天后正式生效。市场普遍担忧保护性关税将威胁到原油需求,抑制国际油价。”山东一家地炼企业国际原油部负责人张德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目前,山东地区中石化加油站的92号和95号汽油价格分别为6.73元/升和7.22元/升。本轮零售价将不作调整,对于私家车主们也属利好,可以继续享受上一轮下调带来的福利了。


据了解,目前中石化等主营加油站优惠幅度多在0.5元-0.7元/升左右,民营加油站的优惠幅度多在0.5元-1.2元/升,部分民营加油站特定日期可优惠至1.5元-1.8元/升,而部分主营加油站特定日期持卡可优惠至0.8元-1元/升。

“飞的”来的比想的快!谷歌创始人已在新西兰测试数月

一家由谷歌创始人Larry Page资助的创业公司周二透露,自去年年末,其开始以新西兰秘密测试电动自动驾驶飞机。


该公司名为Kitty Hawk,总部设在硅谷。该公司希望,旗下的Cora飞机能在未来几年推出空中的士服务。


Zephyr Airworks是Kitty Hawk在新西兰的运营商。该公司表示:“Cora像直升机一样升起,像飞机一样飞行,不需要跑道,并且可以从屋顶等地方起飞。Cora将使用自主飞行软件并结合人类监督,让未经培训的人也可以飞行。”


除了谷歌,无人机市场还吸引了多家巨头的关注。Uber和空客公司都在投资可以自主飞行的无人机。


Uber:2023年大规模生产“空中出租车”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到,去年四月,Uber宣布到2020年时在德州的达拉斯-沃思堡地区(Dallas-Fort Worth)和迪拜世博会上展示“空中出租车”原型,并在2023年进行大规模生产。


“空中飞的”时速将高达150英里时(约合241.4公里时),从旧金山到加州圣荷西市(San Jose)的2个多小时车程将缩短至15分钟飞行时间。


“空中飞的”将设计成固定机翼,采用垂直起降(VTOL)的方式,以期减少直升机螺旋桨的噪音,并节省修建跑道、隧道、桥梁和大型停机坪等基建设施的成本。


同时,飞车还将采用充电运行的模式,以期实现零排放、零污染。车身设计得不大,以便在城市中起降和飞行。Uber还计划在未来实现全自动驾驶功能。


空客:空中飞的首飞成功 计划2020投入使用


今年年初,航空巨头空客宣布,其空中飞的Vahana已于1月31日首次试飞成功。当日上午8时52分,全尺寸的Vahana安全降落到5米(16英尺)的低空高度后缓缓停至地面。本次自动驾驶飞行持续时间为53秒。


Vahana是一个电动垂直起降(eVTOL)系统,采用了8个电动螺旋桨作为动力来源。根据空客的计划,Vahana将在2020年投入使用。


空客表示,目前正建立一个自主飞行的多旋翼eVTOL飞机机队,可以用于疏导密集的城市交通。该项目于2016年初启动,作为其硅谷子公司A³的一个重要项目。


Vahana项目执行官Zach Lovering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我们的目标一直是设计和建造一个单人乘客电动VTOL自驾飞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移动需求。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利用电力推进、储能和机器视觉等最新技术使个人飞行普及化。首次试飞成功标志着Vahana赢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及全球对顺畅的城市交通的追求。”

中国经济数据意外走强 国债期货快速转跌 股市延续跌势

中国金融去杠杆走到了哪一步?

盘点金融去杠杆一周年,尽管这一过程仍未结束,但已发生积极变化。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随着市场对于金融去杠杆的预期趋于稳定,那么显然金融监管对于市场的影响权重会出现边际下降。


2017年年初,以钱荒和金融机构流动性极度紧张为标志的金融去杠杆正式拉开序幕;4月随着银监会等各监管机构掀起严监管风暴,金融机构历史性的进入全面去杠杆和缩表新时代。


下半年金融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大会议,再度从政策层高度强化去杠杆趋势不动摇,提出18年三大攻坚战,金融防风险居首。


回顾过去一年多来,金融去杠杆取得的进展,我们进行全面回顾和盘点。


金融杠杆的两个层面。


在研究金融去杠杆前,不妨先思考一下什么是金融加杠杆,以及如何衡量金融杠杆超过合理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加杠杆,即货币、信贷增速超过实体经济增长,引发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加剧系统性风险隐患;


二是微观加杠杆,即金融套利盛行,资金在金融同业空转,在拉长资金链条同时,也加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金融去杠杆,就是从宏观、机构和微观三个层面将杠杆降低至合理水平。


宏观去杠杆进展:


2016年金融杠杆鼎盛期,银行广义信贷增速(信贷+债权+股权和其它投资)比M2、信贷余额增速整整高出近15个百分点。


截止18年1月,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已大幅回落至信贷增长之下,标志着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已收缩至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的水平。


从结构看,近1年来,银行对金融机构(银银、非银)净债权扩张从最高30%跌至0%以下,而银行对企业部门净债权则稳中有升,从17年3月仅5.3%反弹至7.8%,反映了资金脱虚向实的流向变化。

银行业去杠杆进展:


(1)银行总资产增长大幅放缓,部分银行缩表负增长。大型银行总资产增长从17年初10.5%降至6.8%;股份行增速大幅跳水,从17.2%跌至仅3.4%;城商行扩张增速从24.5%降至12%;而农商行增速也从16.5%降至7.7%,中小银行增速呈断崖式下滑。


从17年3季度各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看,与17年初相比,民生、中信银行遭遇资产缩表负增长。总资产增速的猛烈下滑体现出去杠杆对银行的剧烈冲击。

(2)银行对银银、非银同业资产负债扩张大幅回落。银银同业资产扩张增速连续8个月负增长,截止18年1月,跌幅进一步扩大至-6.8%;而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净债权则从16年顶峰时期接近60%的同比增长,剧烈下降至当前1月份增长仅有6.27%。


随着银行资金出表化势头被明显抑制,在M2扩张结构中,来自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回流增长明显回升(过去这部分资金从银行表内流向表外非银资管),从负增长转正为近20%,对银行间流动性带来边际改善。

(3)银行表内的存量“影子银行”资产收缩仍然缓慢。银行对非银行的净债权,主要衡量银行向非银金融机构(如理财、信托、券商等)购买的资管计划、理财产品、收益权、券商集合等,这一存量规模从15年以前的负值,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猛增至17年3月顶峰12.3万亿,标志着银行表内“影子信用”猛增。


但截至18年1月,这一存量仅下降到10.88万亿,降幅不到1.5万亿,这意味着银行资产的扩张速度虽然已显著放缓,但存量的收缩仍然任重而道远。

(4)从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中小银行待购回余额所反映的资金需求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受严厉去杠杆的影响,信用社、农商行待购回余额不升反降,同比增速已跌至负增长或零增长,标志着资金需求在17年经历了大幅回落;


而城商行在业务扩展上相对更为激进,资产端相对刚性,资金需求经历了先扩张(资产续接压力)再下降(资产到期收缩)的变化。


目前,待购回余额增速已从17年8月高峰值20%下跌至3%左右,反映出资金需求压力的明显缓解。

微观去杠杆进展:


(1)广义基金等资管机构净融入资金见顶回落。17年一系列严监管政策的发布,迫使广义基金、券商资管等杠杆上限受到严格约束,再加上2018年初302号文对代持业务和表外高杠杆模式进行限制,交易机构无论在产品还是交易结构上,已很难再加杠杆。


而资管增值税的实施,也使得券商、私募等非公募产品频繁加杠杆、做交易面临更高的税率成本。事实上,从18年以来,以“待购回余额”衡量的广义基金、券商等资金需求已明显回落,净融入资金开始见顶回落。


受融资需求趋弱的影响,以“R007-DR007”代表的非银资金成本中枢也明显回落,标志着去杠杆最激烈时期已过去,资金面波动性下降,流动性环境边际改善。

(2)同业存单净供给大幅下降,部分银行存量明显下降。从17年4季度起,同业存单净融资额剧烈收缩,17年1-2月NCD净融资额达1.12万亿,而18年1-2月NCD净融资仅有3615亿,是上年同期的32%。


从同业存单余额变化看,股份制银行、农商行NCD余额明显收缩,但城商行则仍然在高位徘徊,由于存单发行往往与银行资产端需求挂钩,反映出存量同业资产负债的杠杆去化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消化。

盘点金融去杠杆正式推进的过去一年,尽管去杠杆过程仍未结束,但是在宏观、机构和微观层面都已发生了积极变化。随着金融机构总负债规模压缩、错配下降,短端紧张的资金压力也开始明显松动。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果后续监管政策难以对市场造成超预期的利空,随着市场对于金融去杠杆的预期趋于稳定,那么显然金融监管对于市场的影响权重会出现边际下降。




海航为套现欲抛售希尔顿25%持股

MSCI推出12个新的中国相关指数 为纳入A股做准备

200亿欧元电池订单达成 大众汽车全力挑战特斯拉

大众汽车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已经达成25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施压身处Model 3生产风波中的特斯拉。


周二,大众详细介绍了其电动车计划的部分细节。大众称,已经与包括三星、LG 化学和中国宁德时代在内的供应商签约,达成200亿欧元(25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


目前的电池订单仅是为欧洲和中国的电动汽车做准备,大众还提到,很快会达成与北美供应商的协议。


“这是我们为在短短数年内,成为向全世界各品牌、各地区提供电动汽车的最大生产商,所做出的努力。”大众CEO Matthias Müller还透露,到2022年,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将有16家电动车工厂,而目前只有三家。大众计划到2025年,实现年产300万辆电动车。


与此同时,电动车先驱特斯拉,正陷身Model 3生产遭遇瓶颈的风波中。彭博周日报道称,特斯拉证实,曾在2月暂停生产平价电动车Model 3一周。


大众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在去年累计销量月1070万辆,包括旗下奥迪、保时捷、斯柯达和高端产品如兰博基尼等。华尔街的宠儿特斯拉,去年售出10.28万辆汽车。


此前受尾气排放超标丑闻的影响,大众汽车声誉严重受损。大众汽车被指尾气排放超标,且为通过美国柴油车尾气测试设置了作弊软件。


大众正在以推进电动汽车的新战略,来实现转型。“2017年的结果证实,我们正在积极地推进公司转型,”大众CFO Frank Witter称,“在2018年我们也仍将持续努力。”尽管受到“尾气门”的拖累,大众2017年底的净流动资产仍相对稳定,为224亿欧元。


不过,推进电动汽车的同时,大众仍未放弃传统条线的汽车生产。


“我们正在大规模投资未来的汽车,但也不会抛弃当前的技术和汽车产品。这些技术和汽车在未来数十年间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大众CEO称,“我们在2018年将投入近200亿欧元,用于传统汽车和驾驶组合,预计未来五年间累计投入超过900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