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87岁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明年将出版新作《战场特工》

据维京出版社(Viking Press)消息,著名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将于明年出版最新小说《战场特工》(Agent Running in the Field),这是这位87岁高龄的作家的第25部小说,将于2019年10月出版。故事讲述了26岁的主人公离群索居,在竭力抵抗围绕在他身边的政治动荡的过程中,逐渐踏入险境的故事。


维京出版社的出版人玛丽·芒特(Mary Mount)表示,当今社会需要勒卡雷这样的存在。“他笔下的情节与人物塑造一如既往地震撼和惊悚,他对现实的刻画再次证明了他是当代最伟大的记录者,”她说,“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他这样的作家。”据勒卡雷个人传记作者亚当·西斯曼(Adam Sisman)所述,勒卡雷1986年出版的小说就曾以《战场特工》为暂定书名,不过最终更名为《完美的间谍》。


1961年,勒卡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召唤死者》。在2017年的新作《间谍的遗产》(A Legacy of Spies)中,作者笔下的经典人物乔治·史迈利(George Smiley)也再度登场。小说情节承接勒卡雷第三部作品《柏林谍影》,追溯到冷战时期,讲述了已经退役的史迈利门徒彼得·吉拉姆(Peter Guillam)被老东家军情六处召回伦敦,再次展开一场间谍行动的故事。一经出版,小说便荣登畅销榜榜首,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在《卫报》的一篇文章中评价道:“这本书中蕴含的技巧和独创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1983年出版的惊悚小说《女鼓手》中,勒卡雷讲述了一个以追捕一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为主题的故事。今年10月,BBC将改编后的同名电视剧搬上了荧幕。

新青年文化综艺开发指南

从《中国有嘻哈》开始,青年文化便成为各平台布局头部网综的重点,但无论是街舞、机器人还是灌篮、国风,他们在影响力上都没达到过《中国有嘻哈》的水平。虽然其中不乏高品质综艺,制作体量超出嘻哈的也不在少数,但在“出圈”程度上,还是稍逊一筹。


为什么这么多青年文化题材的综艺,只成全了一个“嘻哈”?此前我们对个中原因有过相关探讨(为什么爆款综艺越来越少?)。从各平台曝光的明年综艺片单来看,青年文化题材的并不在少数,尤其是还有不少综N代,如果第一季节目没能引起巨大声量的话,第二季出圈的难度更高。



爆款综艺的诞生非常考验天时地利人和,在青年文化爆发的节点上,天时地利的元素已经构成,《中国有嘻哈》之后的同题材综艺基本都是“全国首档”。这时候,谁的“人和”做的更好谁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就更大,我们不妨从那些爆款身上找找经验。


戏剧冲突


现在青年文化题材的节目模式比较相似:选秀+剧情式真人秀+明星“导师”。综艺节目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人性实验,“人”是它最大的看点,选秀和真人秀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前者涉及竞争,后者源于全方位无死角拍摄。


在这场实验中,戏剧冲突必不可少,这也是为什么偏小众的青年文化题材节目会用“剧情式真人秀”做为出圈手段。真人秀在展现戏剧冲突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时间的密集拍摄足以让明星卸下伪装,而观众非常乐意看到他们“人无完人”的一面。


这时候不得不提《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了,《花少2》是不少明星的“噩梦”,也是吃瓜群众的宝藏源泉。节目影响力之大让嘉宾宁静至今念念不忘,《金星秀》《冒犯家族》《恕我直言》等等几乎只要是宁静参加的脱口秀和访谈,必会谈到《花少2》,而且每次都有新的金句冒出。



《花少2》被人屡屡提起的关键在于它几乎每期都有十足的戏剧冲突出现。许晴说的“上一季的人都正常”,几个人上演的“睡房车还是睡帐篷”片段,以及杨洋走丢等,都是经典看点。除了事件本身足够drama以外,事件过程中当事人的动作、表情也都很值得被反复讨论,这就注定《花少2》会有持续稳定的热度。


很多人觉得《花少》只会撕逼,实则不然。他们几乎没有当面diss过,反而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尽量保持了明星该有的体面,至少看上去大家从头到尾都是一团和气的。


所以所谓的“戏剧冲突”并非一定是负面的才好看,当然如果特别正面的话也很少被拿来讨论。观众不喜欢说教也不喜欢戾气,正和负中间的灰色地带很关键。《中国有嘻哈》的风格是“real”,而《中国新说唱》则是“peace”,从两个节目的影响力来看,观众真正想看的,还是“real”。


价值观传递


任何综艺节目都要向受众传递符合自身气质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可以是热血兄弟情,也可以是温馨家庭观,但无论哪种,都要有合适的介质才行。


在所有以青年文化题材为主的综艺中,《中国有嘻哈》传递价值观的一大介质无疑是嘻哈音乐,尤其是歌词,《这就是街舞》则靠舞蹈,《这就是灌篮》靠的是篮球比赛,《国风美少年》则是国风表演。



但以上这些介质,从传播广度上看,文字居首,舞蹈和比赛不相上下。要知道,我们的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与一脉相承的文字不无相关,而不是靠图画。嘻哈音乐的歌词在意境表达上比舞蹈更能引发观众的多元想象,单看文字,“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在每个人脑海里的画面都是不同的,但如果有人将其设计成舞美,即使得到再多人认可,总归是有所固化。


另外,在欣赏上,音乐比舞台表演要节省时间和体力。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听音乐,但却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看街舞和国风的表演。在传播上,青年文化中的视觉题材天生就比听觉题材难,如果平台方想做爆款,从音乐上下手会更容易。


不过音乐类型中,电音是与众不同的,很多电音音乐都没有歌词,这在价值观的传递以及引起舆论讨论上就弱了一截。没有文字辅助,单靠听音乐很难从中听出百转千回的悲欢离合来,所以《即刻电音》开播两期仍然没显示出爆款迹象。



《中国有嘻哈》可以把舶来品嘻哈音乐加入中国风和社会议题,电音却比较难,它更加考验选手们的音乐制作水准,而非歌词创作能力。在音乐制作上,中外差别主要在于技术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尚雯婕会说“如果中国音乐要走向世界的话,我觉得唯一有希望可以走出去的,就是电子乐。”


换句话说,《中国有嘻哈》的成功是做到了接地气,但其他节目还不够本土。


嘉宾性格


很多人都说,综艺节目选对了人就成功了一半,这些人的筛选标准除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其实是“个性”或者说“个人魅力”。《创造101》能成为现象级,王菊和杨超越功不可没,论偶像素养,孟美岐等人比她们都好,但论个性和人设,没人比得过她俩。


而“出圈”靠的是大众性话题,能引起大众讨论的,一定是有普遍争议的人,比如一直划水的杨超越和与偶像外貌格格不入的王菊。相比讨论一个好学生有多好,“异类”显然更具谈资价值。


当然也有专业与人设兼得的,比如GAI,他的嘻哈功力毋庸置疑,其负责的人生经历在去年占据了多个大刊的头条,甚至还有连载。这是一个典型的能把节目带出圈的选手会具备的人格魅力,王菊和杨超越都没能做到。



如果节目是真人秀成分居多,还要考虑嘉宾之间有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争取起到1+1>2的效果。


同样是一个班底,《花少》第一季达到了一般真人秀会有的水平,许晴的真性情成功吸引了吃瓜群众的注意,但也被刘涛和郑佩佩的勤劳、宽容消解不少。第二季许晴、郑爽、宁静、毛阿敏、陈意涵五人可谓是集齐了真性情、矫情、和稀泥等几种在人群中易燃易爆炸的性格,她们组合到一起身体力行出去游玩,想不real都难。


到第三季,招黑体质的娜扎竟然是一枚软妹子,与网上判若两人,大家一路上非常peace,也就成了最没有水花的一季。


《中国有嘻哈》和《中国新说唱》以及两季《明日之子》同样如此。《中国有嘻哈》的选手多是地下rapper,平时在主流观众眼里是很不正经的那类人,《中国新说唱》的选手大多数身份都很“正面”,其中不乏高材生。



地下rapper们本就锋芒毕露,属于没被社会磨平棱角的那群人,他们聚集到一起能交流的话题和沟通的方式,很显然比高校学生更吸引人。


筛选选手这点就比较考验导演组的眼光了,剪辑当然可以帮助凸显人物性格和塑造人设,但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有这样的动作发生,让后期有素材可剪才行。


青年文化题材包含的范围很广,可操作性也很强。《中国有嘻哈》虽然沾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光,但其真正出圈的关键是丰富的戏剧冲突、能传递深刻价值观的介质和富有人格魅力的选手,明星嘉宾、选秀模式和剧情式真人秀只是辅助工具。

机器时代的人性:弗尔南多·莱热的艺术作品

正在英国利物浦泰特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弗尔南多·莱热:对新时代、新乐趣的回顾”,展现了艺术家在绘画、素描、版画、纺织品、电影和摄影等各个方面的艺术成就。展览涵盖了艺术家从1914年至1955年的创作,对他的某些作品做了充分展示,另一些作品则简略带过。展览的重点聚焦于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以及一些与人合作的成果,然而,对这些展品的介绍和解释都不够充分,作品旁边的标签备注还不足以帮助参观者深入理解作品。


莱热曾是一位电影制作人、辩论家和教师(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雕塑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巴西艺术家丽吉雅·克拉克[Lygia Clark]和任性不羁然而才华出众的塞尔日·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都曾是他的学生),但他更重要的身份还是一位画家。莱热的思想、合作成果和政治理念需要一次更大型的展览才能全面展示出来。


此次展览有一个展区专门呈现他参加1937年巴黎国际艺术与技术展览(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Arts and Technology)的一幅壁画,鉴于这幅壁画已经被复制在泰特美术馆的一面墙上,再用一个展区来展示,显得有些重复了,我宁愿去看他的绘画作品。走进展厅看到的第一幅画是创作于1914年的作品,类似树形结构图的画面中挤满了棱角分明、尖尖的屋顶。画布上的留白与树形结构图上的红色、黑色、深灰色和深绿色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为了特别强调这一点,画家特地在白色的画布上又涂上了白色。整幅画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性,任何人一走近它都会马上被吸引过去,它似乎能够从平面的画布上一跃而出,对着参观者喊道:这儿!现在!快看!


《两个捧花的女人》,1954 图片来源:Mark Heathcote/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8

1917年,莱热在疗养院养伤,他在凡尔登前线头部受伤而且被毒气熏伤,这段时间他创作了《玩扑克牌的士兵》,画面变得更加复杂难懂。士兵的身体是一堆混乱零碎的机械部件,所有的头盔和手臂都被画成桶状的枪筒,机器人一般僵硬的手指和被分割的断肢像被拆卸开来的机械配件,组合成了一个震颤混乱、千变万化的画面,四处散落的扑克牌缓解了画面的僵硬感和金属感。画面上还有缠在手臂上的中士的绶带、挂在胸前的奖章、吸烟者的烟斗和看不见脸的头部。莱热这幅喧嚷吵闹的画作似乎借鉴和模仿了塞尚的绘画题材,只不过把塞尚的名画《玩纸牌的人》中那些安静专注地玩扑克牌的法国农夫全都安置进了战争的场景之中。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洗礼,莱热仍然继续用画笔颂扬冰冷的机器时代,这似乎有些令人费解。在他的画作中出现的刹车盘、螺旋桨以及其他工业和制造业中常见的零部件,既要归功于工业时代的车床和流水生产线,也要归功于人类新颖独特的创造力。莱热在他的绘画构图中融合了生物学和机械力学,这样的画面既具有隐喻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随后,莱热将人体的形态巧妙地通过一堆堆机械部件表现出来,而且他描绘了大量的室内静物(例如摆在方格地板上的桌子,桌上放着一大杯啤酒)和能让人联想起速度与混乱都市体验的城市风景,


《树叶和贝壳》,1927 图片来源: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8

后来的一段时期,莱热的画作明显安静了下来,树叶、贝壳和其他一些浮动的图案成为了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仿佛它们自己漂进了画里。点烟草的烟斗和扑克牌等绘画元素也回归了,莱热的画似乎发生了一种超自然的转变。在一幅描绘他脑海中所想的事物的画中,他画了一串钥匙和自己的侧面轮廓剪影,似乎想表达他正在将自己的口袋全部掏空。


形象的造型和抽象的模糊之间存在着区别,无论是各种现代的标识、户外广告牌、脚手架、汽车喇叭、响亮刺耳的收音机还是零碎匆忙扫过的目光,全都是这个世界本身质地的组成部分。1923至1924年莱热拍摄的精彩的艺术实验电影《机械芭蕾》(Ballet Mécanique,与法国艺术家曼·雷以及电影制片人达德利·墨菲合作构思编导)证实了以上这些观点。影片通过一系列快速组接的画面表现出人类行为与机械世界的关系,有分向移动的活塞以及钟表装置的特写镜头,也有一个女人的微笑、脱离躯体的腿、帽子、鞋子和一个卡通式的查理·卓别林,还有满屏幕跳动的红酒瓶。当时著名的美国作曲家乔治·安泰尔用钢琴、汽车喇叭、警笛等为这部影片设计了特殊的配乐。


《建设者:休息中的小队》 图片来源:AntoniaReeve/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8

后来,人的形象又出现在莱热众多的画作中。其实他的画中经常有人体的形象出现,他似乎总想将一切发挥到极致,不过他的手法有些过分夸张:他画的人体有简化的、充气的、柔韧容易弯曲的,也有不苟言笑的和能做杂技动作的。当他画的有些人物回头望向我们,或是好像在思考我们在他们面前做了些什么的时候,他们看上去都似乎被催眠了一样。那之后,他又创作了更大型的组合艺术作品,里面描绘了骑单车的人、做着杂技动作的人、在午餐时间休息的建筑工人等。这些画作表现出对日常生活、平凡工作和休闲时光的颂扬。在莱热的画作中,人类的微笑又回归了。

对话世界哲学人——《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新书分享会精彩亮相

继首期11月18日新民晚报“新民健康大讲堂”后,12月8日,由上海报业集团与旗下上市公司新华传媒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客厅”的第二期活动——文汇讲堂《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城精彩亮相。该书是文汇讲堂工作室联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大哲学系为庆贺今年8月13日至20日拥有118年历史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北京召开,共同呈现的“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的汇编,11月底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次联合采访是上海媒体人携手学术界共同思索如何让学术接近公众的一次探索,既是向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一次致敬,也是凸显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之一的“上海文化”的高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学术指导、新书的序作者孙向晨,华东师大哲学系副系主任、访谈项目人刘梁剑,文汇讲堂主任、访谈总策划、新书主编李念举行了题目“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的对话。


三位嘉宾均参加了8月的北京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他们披露了从立项、采访、成稿背后的故事:如何积极调动国内学界资源,启用海内外30余位学人,拜访全球前沿一线哲学家,完成这场“学以成人”的人文实践活动;分享了参加国际大会,并与世界哲学大牛沟通的感悟;同时也思考了“哲学走出象牙塔,大众亲近、与媒体拥抱”的国际趋势和时代命题。


   在这届世界哲学大会上被新选任恒定的39位、中国只有3位的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孙向晨认为,哲学有两个维度,一是学术研究,二是关注现实问题,因此哲学走向公众是应有之义,而近几年,这个趋势正在回潮,从由FISP主办的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即可看出,所以,这次联合采访也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召集了海内外采访学人的访谈项目人刘梁剑自身是位年轻的中国哲学学者,他认为这次世哲会的主题“学以成人”就说明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哲学界开始意识到,哲学的多样化对哲学是一种丰富和提升,此次访谈中所有哲学家都阐释了对这个主题的见解,本身就是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的最好例子,这样的交汇和相互了解虽然漫长和艰难,但是值得中国哲人去努力。


访谈项目的总策划李念回顾了文汇讲堂对哲学话题聚焦的三阶段,从2014年哲学季举办的热烈响应,2017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着讲”的思考带动,到这次放眼全球顶级哲学家的近50万网络阅读量,一方面说明公众对高端的哲学具有相当兴趣,需要媒体去挖掘和响应,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度也体现在对哲学的热情和民众的素养,伦敦、柏林等国际性大城市都有不少电台哲学访谈或定期讲座,法国在中学教育制度上就有哲学课的设计,作为上海的媒体人,理应有这个胸怀、视野,做具体的建设性工作,这次联合采访就提升了队伍,探索了方式,受益颇多。


除上海书城外,本次讲堂在另外6个新华书店中心门店(金虹桥店、长宁店 、东方书城 、五角场店、日月光店、港汇广场店)进行了同步视频直播,累计吸引了近200位哲学爱好者的参与。分享会末,6个门店的近20位听众通过“沉浸式互动设备”视频向主会场提问,问题涉及何为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交融有多大挑战,如何培养哲学兴趣,24位世界哲学家是如何挑选出来的,采访中如何处理语言关,世界哲学大会哪些人能参加等话题。


此外,由“1+8块展板”组成的同名图片展是本次讲堂的一大吸睛点,三大主题《辐射至全球》《相聚在京沪》《润泽于你我》凝结了24位世界哲学家的学术金句及在京沪两地的交流风采,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的不易、挑战与责任。其中,对不熟悉哲学的人,“哲学的终点站不是真理,而是智性对话”、“哲学是用来克服概念贫困的”、“让世界哲学仙女下凡关注现实,而现实的人也多点精神性”等金句让人印象深刻;对哲学爱好者,从可简要了解这些哲学家的研究聚焦和成就,以及世界前沿哲学的关注点。据悉,该图片展此后也将在新华传媒所属门店流动展出。


大型学术类公益讲座文汇讲堂创办于2005年年底,至今累计已举办126期,出版5本精编丛书,分别为《智慧的声音》《全球风景中的中国》《大国梦起》《大国厚土》《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市民文化客厅”依托上海报业集团所属媒体“文化+”优势与新华传媒“书店+”优势,通过优势迭加、资源共享,主动对接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有特色有辨识度的文化平台。在新民晚报“新民健康大讲堂”、文汇报“文汇讲堂”之后,解放日报“上观读书会”即将走进“市民文化客厅”。

艺术家夏洛特·普罗杰用iPhone拍摄的影片赢得了今年的特纳奖

艺术家夏洛特·普罗杰(Charlotte Prodger)用iPhone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展现了火车窗外的苏格兰乡村风景、暖气片上的T恤、拍打着灯的猫咪。这一系列视频使得她最终捧得2018年的特纳奖。当地时间4日晚上,特纳奖颁奖典礼在伦敦举行。小说家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宣布获奖者为夏洛特·普罗杰。


普罗杰居住在苏格兰格拉斯哥。20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创作动人心扉的作品,并曾在许多著名当代艺术期刊上发表作品,但人们对她仍然不太了解。评委会说,她晚近的作品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她拓宽了作品的创作方式。普罗杰在获奖之后表示:“我感到非常荣幸,真的很惊讶。这太离奇了,太棒了。”


这位艺术家解释道,她之所以用iPhone进行创作,是因为她经常独自一人进行拍摄,而这部手机就像是她自己的延伸一样:“当你行走在这个世界中的时候,手机使用起来更方便,也令人更加舒适。对我来说,所有的东西都在里面。”


特纳奖奖金为2.5万英镑。当被问到会用这笔奖金做什么的时候,普罗杰回答说:“我会用它来生活。我会用它去支付我的房租、我的工作室租金以及其他账单。或许会犒劳自己一下……或许买一件漂亮的夹克……不要拦我。”



图片来源:Peter Nicholls/Reuters

英国泰特美术馆的馆长阿历克斯·法尔哈森(Alex Farquharson)是今年特纳奖的评委会主席。他说,普罗杰的作品“使用了iPhone这样常见的设备。她利用这种设备进行的创作,是我们迄今为止在艺术领域所见过的最具影响力的运用”。


普罗杰如今44岁。她曾在挪威的卑尔根艺术厅(Bergen Kunsthall)举办过个人展览,这也是她此次能够获奖的重要原因。她曾在那里展出了两部电影作品,《布瑞吉特》(Bridgit)和《斯通尼莫兰小径》(Stoneymollan Trail)。《布瑞吉特》长达32分钟,这部影片也参与了今年的特纳奖展览,正在英国的泰特美术馆进行展出。人们很难去解释这部影片。里面囊括了太多的东西,且大部分画面都是随机出现的。这部影片探讨了阶层、性别、性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女神等内容。


夏洛特·普罗杰耗时一年才完成了这部影片,其中一些片段是在家里创作的,也有一些是在旅途中创作的。她的叙事当中似乎藏着自己的影子:上世纪90年代初,她在阿伯丁郡宣布出柜,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她到底是男还是女,他们甚至把她的女友当成了她的女儿。在这部影片中,她还引用了朱利安·库珀(Julian Cope)的《现代古文物研究者》(The Modern Antiquarian)一书。


这位艺术家认为,这部影片从奇特的角度描述了身份认同的变化,探讨了风景、身体、技术、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法尔哈森说,评委会认为,《布瑞吉特》“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展现了过往的生活经历,通过不同的指代塑造了自我的感觉”。这部作品中蕴含了风景艺术的传统,在心理学层面也极具分量。“这部影片的结尾非常广阔,出人意料。我们都以为不会在iPhone拍出的视频中看到这样的场景。”


评委们耗时四个多小时,才最终达成了统一意见。“我认为,评委们有一点看法是相同的,那就是,这部作品的内容是电影媒体的创新,也是如何将其运用到艺术当中的创新。”法尔哈森说道。


今年特纳奖的四位候选人中有三位是个人,另一个是团队,提交的作品都是蕴含政治意味的电影。今年的特纳奖展览可能会令你难以忘怀,也可能看起来有些艰难,这取决于观者自身。当然,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草草走个过场,泰特美术馆建议游客利用四个半小时来参观这场展览。


评论家对这场展览也持有不同的意见。《观察家报》的劳拉·坤宁(Laura Cumming)将之称作近年来最为优秀的展览:“深深地吸引住了游客,十分迷人且令人震撼,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蕴含着重要意义。”《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瓦尔德马·雅努茨扎克(Waldemar Januszczak)则写道:“这场展览从头到尾糟透了。”


在今年的特纳奖展览中,许多游客最喜欢的候选人是“法庭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团队。这一组织经常被人们形容为“建筑侦探所”,他们调查了许多州政府的犯罪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权沦丧现象。这一组织位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其中既有建筑家、电影制作人、记者、人类学家,也包括科学家、律师和软件开发者等等。“法庭建筑”在特纳奖展览中展示了其对2017年以色列警察劫掠事件的调查结果。在2017年的一个黎明,以色列警察对内盖夫沙漠(Negev desert)的一个贝多因村庄实施了劫掠。


“法庭建筑”是许多游客最喜欢的候选人 

特纳奖源自1984年,这一奖项有时令人十分愤慨,但有时也令人激动万分。特纳奖总是掀起重重争议,最近一次争议便是被提名者卢克·威利斯·汤普森(Luke Willis Thompson)所引发的抗议。


汤普森拥有欧洲和斐济血统,是一位新西兰艺术家,他的影片作品《自画像》(Autoportrait)也入围了特纳奖。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戴蒙·雷诺兹(Diamond Reynolds),她的男朋友费兰多·卡斯提尔(Philando Castile)曾被明尼苏达州警方射杀。人们指责汤普森利用黑人困境来赢得中产阶级白人的关注。9月份,抗议者们曾身穿印有“别拿黑人的痛苦赚钱”的T恤,坐在展览会的沙发上以示抗议。


第四位被提名的艺术家是莫哈艾门(Naeem Mohaiemen),他有两部长达90分钟的影片参加展览。其中一部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废弃飞机场的男人的故事,另外一部则记录了孟加拉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最终获奖者由评委会推选得出。今年的评委有艺术评论家奥利弗·巴夏诺(Oliver Basciano)、巴塞尔美术馆馆长埃琳娜·菲利波维奇(Elena Filipovic)、霍尔特-史密森基金会(Holt-Smithson Foundation)的执行董事丽莎·勒福(Lisa Le Feuvre)、以及小说家汤姆·麦卡锡(Tom McCarthy)。

进博会里的中国当代艺术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的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总建筑面积达147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会展综合体。进博会期间,如何在这个最大的会展综合体里进行艺术陈设,向世界展现中国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显然不是件易事。


艺术陈设的三大特色


本次进博会中的艺术陈设,包含三大特色:


首先,最大的特点就是紧扣“主动开放”的关键词,对当代艺术作品大胆启用。空间共陈设的一百多件艺术品,是从数千件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


其次,艺术家的选择除了近代大师外,还邀请了对艺术史产生重要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华人艺术家,各艺术流派的创始人、推动者,当代艺术的生力军和有引领性的青年艺术家,共同参与会议空间的艺术品创作,以多维立体的角度展现华人艺术家的最高创作水平。艺术类型繁多,包含古瓷、古字画、木雕、漆画、刺绣、当代水墨、书法、油画、雕塑、陶瓷等多个艺术门类,宛如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当代艺术谱系展。


第三,进博会会场的陈设与美术馆有着本质的差别,会场作为一个具备外交功能的展示空间,艺术品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提升作用,不能让艺术品抢占空间的视线及有碍空间的主要功能。作品既要代表中国艺术的高水平,又要考虑外交尺度,因此作品的主题内容、作品尺度、画面形象、表现方式、色彩配置、装裱方式都受到一定限制;作品的选用面临着更多层筛选,既要符合会议的精神,又要符合国家外交空间的礼仪规制,能构建严肃又有活力的氛围,最重要的是作品画面在空间里要“隐”的同时,还要对主题精神有足够“显”的文化力量。


进博会分为主会场和平行论坛两大区域,主会场又分为中方贵宾区、外方贵宾区、中外共享区三个部分。中方贵宾厅以呈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主,外方贵宾厅以体现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为要,中外共享区则中西合璧,艺术品主要选择抽象艺术及山水艺术,以海派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主动开放的姿态。


主会场开门迎客,因此设置了3幅巨制——巨幅国画《春风又绿江南岸》、木雕屏风《锦绣中华》、刺绣《玉兰飘香》,向各国宾客展现中华锦绣山河。迎宾厅主背景巨幅国画《春风又绿江南岸》由陈琪、江宏、车鹏飞、汪家芳四位上海画家创作完成。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青绿山水作品。作品以江南春景为主题,采用传统平远构图,以大视野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绿水青山、薄雾朝霞、桃红柳绿、水榭亭廊、渔船钓叟。这也是作者对江南文化底蕴、新时代春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盎然生机进行的诗意表达。美轮美奂的全景式山水木雕巨作屏风《锦绣中华》则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带领百人技师团队,耗时3个月完成。这是目前国内最大单幅东阳木雕屏风作品。该作品以全景式构图、多样木雕技法,表达了中国传统审美,赞美祖国、讴歌时代,展示了气壮山河的国家形象。精美绝伦的苏绣屏风作品《玉兰飘香》由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传承人姚建萍带领团队完成。500朵姿态各异、生机勃勃的玉兰花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魅力和开放胸怀。


艺术创陈的四个思路


一、天地古今,命运共同。


中方贵宾区艺术品创作和陈设思路体现的是中国视野与格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天地观,纵通古今、横贯东西的人文发展观,全球视野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局观。赵无极的作品蕴含一种东方精神的凝聚,是对“道”的观照。吴为山的《孔子问道》与王中的《道法自然》,生动呈现了古代中国两大思想流派的特征,追古问今。肖谷的《青山瑞华》是青山绿水的现实观照,唐云的《牡丹》是国色天香,吴昌硕的《白玉兰》是上海市花。艺术陈设从传统到创新,从抽象到具象,从天地到国家再到上海,融会贯通。


二、水墨上海,书写未来。


在设计外方贵宾区时,我们倾向于艺术品语言更加国际化,艺术手法相对创新,娓娓道来中国故事,讲好上海的历史和现在,展现了创新精神,呈现在新的历史时刻中国主动开放的姿态与决心。创作元素多以水墨和书法为主,描绘上海的都市风景,集中体现了典型性的人文艺术层面的中国元素。本区域主要陈设了王秋童、董小明、俞晓夫、许江、樊枫、赵峥嵘等艺术家的作品。


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当代水墨是中国文化融汇开放的观念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本区域选择与上海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相关的不同个人风格的作品,旨在呈现中国文化基因中开放、包容、接纳、融合的发展观。当代水墨经过几十年主动变革的发展,如今已是全球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把“民族的”转化为“世界的”成功案例。书法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与整个民族文化血脉相连。在全球化时刻,书法也做出了应对时代的变革。谷文达以书写作为基本元素进行着具有很强话题性的当代实践艺术,他为进博会创作的作品《汇流·通达》,取意开放的上海,各方流域汇流长江和东海,同时象征汇流世界的商业博览。该区域还陈设了王冬龄、徐冰、汤国、崔宪基、魏立刚、范勃等艺术家的作品。


三、抽象山水,包容开放。


中外共享区域是迎宾开幕前后中外贵宾双方会见、交流的地方,重在交流对话。在这里,艺术品需体现中西合璧的理念,体现交流对话的模式。因此,该区域的艺术品陈设,力求体现海派文化开放、包容、转化的品格及能力。


“山水精神”是中国绘画的核心精神,山水已内化成文人艺术家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仁和智,是理想人格的象征。山水共生,两者互为映照与依托,相辅相成,是合作共赢的象征。本区域主要陈设了黄宾虹、丁雄泉、刘国松、王劼音、童雁汝南等艺术家的作品。而抽象艺术代表外来艺术语言的影响,一组抽象作品营造出赤橙黄绿青蓝紫阳光普照、共享时代的勃勃生机。本区域陈设了朱德群、赵无极、邱世华、周长江、申凡等艺术家的作品。


四、梅兰竹菊,风格鲜明。


平行论坛作为共商协作的重要功能区,以梅、兰、竹、菊划分为四个区域,同时作为创作元素,梅的高洁坚强,兰的淡雅脱俗,竹的正直坚韧、虚怀若谷,菊的孤标亮节,强烈的文化赋予超越了其物象本身,体现的是具有深厚历史人文的大国礼仪及外交态度。“大道不孤,德必有邻”,我国外交坚持民族气节与风骨的同时,秉承“亲、诚、惠、容”的共处原则,以开放包容、亲仁善邻的姿态处理国际关系。该区域主要陈设了徐世扬、陈家泠、韩天衡、闵学林、潘公凯等艺术家的艺术作品。


代表中国百年的视觉艺术成果荟萃首届进博会,充分体现了大国的文化自信。不同文化之间对话交流,最后需要归结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世界价值观,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

新文创空间不可预知的“惊喜”

放假时,独自一人或三五知己在文创生活馆中看书、休憩、看展览、听讲座、挑选文创产品……感受时间的静止、文字的优雅以及美学的力量,令生活变得鲜活与生动,是不少人的休闲选择。


阅读、文化能带给一个城市力量。随着城市生活的演进、传统书店的变迁,如今书店已不单是提供书籍阅读、销售的门店,而是成为文创生活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设计、创意、休闲、美感、功能、体验,以及文创于一体。今年以来,这类型的文创生活馆在广州陆续出现,许多人走进其中,第一感觉是充满了个性化的设计感以及视觉冲击力,而它们独具匠心的现代空间设置和沉浸式体验感的营造,会令人置身其中而不觉时间的流逝。


80、90后眼中的新派书店:


不高冷、阅读氛围好、附加元素丰富


广州的年轻人喜欢新派书店吗?记者采访了几位在一二线城市不同领域工作的90后。作为一名互联网工作者,大扬对文创书店有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在这个精神消费多元、文字载体更迭的时代,这类书店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书,而在于文化认同,让人觉得自己也和所羡慕的、在书店里举办过文化活动的人们一起在向‘深刻’看齐。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地标,在当下做书店都很值得鼓励。”


“我不喜欢太过‘高冷’的书店,少了点味道。书店还是应该多些‘市井味’,让人像下课去买奶茶一样自然地走进去。”文字工作者培培表示,“最好能够不断给我惊喜。比如言几又,精挑细选的书籍与分布明确的主题区我就很喜欢,有一些与书店格调相统一的小物件也不错。”


毛毛是一名语文教师,她认为书店最重要的还是提供“阅读”功能。“像树德这样采光好、随处可坐的书店就较适合长时间阅读。一家书店如果第一次去觉得阅读氛围好,我就会长期过去。”


漫画家心心同样对文创书店的阅读氛围有较高要求,但同时也表示:“书店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我也很感兴趣,只要不是太严肃就好。像我周六还要去书店参加一个义卖会!”


在他们眼里,书店不仅仅是阅读,文化活动、文创产品等贩卖“附加值”的元素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


不一味追求视觉冲击


讲求颜值与功能平衡


走进广州珠江新城K11的言几又,宛如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整体的装潢充满科技感与现代气息,“随处”摆放的艺术装置、黑色镜面天花、金属墙壁……仿佛走进了科幻片,然而,木质的书架、排列整齐有序的书籍、淡黄色的灯光,又会渐渐令人清晰知道:哦,原来我是来了一家书店,一家传递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创空间。


“首先是基于K11艺术商场的定位”,峻佳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广州言几又K11设计师陈峻佳在接受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是坐落于广州繁华的CBD,因此现代生活与艺术感是这个门店总体的设计理念,我们希望呈现一种有活力的艺术,打造一个文化与艺术的迷宫。”据介绍,这位获得WYDF世界青年设计师全球总冠军的设计师,其所带领的设计团队,之前更是打造了北京、成都、杭州、重庆等城市的言几又门店。几乎每一家的门店都具有“不可复制”的设计特色,成为当地年轻潮人们或者是前往当地旅游的游客喜爱的“打卡地”。他强调,在复合空间设计中,不能一味只追求视觉冲击,更要讲求商业逻辑,简单而言,是“颜值”与功能之间取得平衡。过于夸张的设计或是纯粹讲求视觉冲击的设计是不行的。据了解,在设计之初他们会先做大量的调查,他们发现目前这种新兴的文创生活空间,主要的消费群体是80后、90后,因此,他们的设计会更多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在陈峻佳眼中,作为书店,诚品像一个有内涵的学者,表现在设计上,外观比较端庄稳重;而言几又则像是一个年轻的、喜欢创意的文艺青年,在设计时多用潮流元素和新鲜的手法,“这个品牌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论是穿hiphop服装或是穿正装去都可以,每一次都有新的设计和体验”。


“隐身”旧厂房 营造贴合自然之感


与位于市中心商业旺区的言几又门店不同,“树德之光”在记者眼中走的是不一样的路线。


踏入“树德之光”书店,你会看到成片的玻璃墙面与大块的玻璃天窗让自然光肆意倾泻,触目所及的大片白色仿佛模糊了空间的边界,呈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白色是树德的重要标志,我们会把白色一直沿用下去。”树德合伙人陈惠璇表示,“但是在白色的基础上,我们也会增加一些新的颜色。”


随处可见的木色桌椅与文创产品,与白色共同构成了整个空间的视觉担当。“大量采用木质材料也是树德的一大特色,木质代表着温暖与自然。我们并不想打造一个过于精细的场所,粗糙一点反而会让人更加放松与舒适。”


树德一直以让人们感觉“放松”为己任。“我们在树德生活馆之内开了一家设计书店,希望提供一个让大众真正能够阅读、休息的空间,并非以盈利为第一目标,而是想要让人们沉浸其中去感受设计、感受美。”陈惠璇告诉记者,“但这种‘感受’也是轻松的,我们不会去刻意传递。在书店中逛累了随处都可落座,不用担心店员会来打扰、随意推销。”但这种免费空间带来的成本损耗是难免的,“所以我们希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可向我们提建议,这些宝贵建议可弥补成本上的损耗。”


既然是设计书店,本身自然承载着展示设计感的功能。绵延而上的阶梯,用脚手架搭建而成的书墙,仿佛以有限的实体空间容纳着无限的精神空间。“我们认为书店应该是天堂图书馆的样子。人们要在书店得到一种静谧感,首先需要被震撼。于是我们设计了整面的书墙,创造一种被书包围之感,仿佛在书的海洋里畅游。而踏着旋转楼梯往上走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正在攀登知识的阶梯。”


利用展览、文创市集吸引年轻人 强调设计原创


陈峻佳表示,现代的文创生活空间,书籍只是其中一部分,它是吸引大家走进来一个媒介,进入里面之后,这里是充满多种多样的业态,有书区、主题艺术区、咖啡区、儿童区、文创商品区等等。他坦言,处理复合空间最难的地方是如何吸引人不停地往里走,对不同业态的转接设计。


从初期只打算建立“生活馆”,到配套设计出书店、美术馆、国际展厅、创意部落、创意中心、公寓,“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小型的文化综合体。这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从仅仅打算出售我们原创设计的文创产品,到现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我们认为树德不仅仅是单纯‘卖东西’的地方,而应该成为一个原创设计的发生地。”陈惠璇解释。


记者了解到,为达到成为“原创设计发生地”的目的,树德进行了诸多探索:树德中错落有致的阶梯面积堪称“奢侈”,这并不仅仅为了打造空间层次感,还为了满足“分享”、“交流”的需求。每个馆中的LED屏与阶梯共同构成了一个讲演空间,供设计大咖与大众进行思想碰撞。陈惠璇表示,树德下一步的考虑,是希望慢慢变成一个生活圈。


未来实体店 体验是重要附加值


除了不同业态的梳理,和不同功能区“刻意”地相间穿插,当下的现代文创生活馆更讲求能让消费者“停留”。


在陈峻佳团队看来,门店可通过设计、通过空间的营造来实现其品牌定位,通过业态的梳理来让其店铺成为各年龄层的消费者愿意停留的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空间、生活场景。“人停留在空间之中便会自然地阅读,而这样的阅读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形成阅读气氛,让进入空间的每个人能够沉浸其中,享受阅读”。


从设计业界专家看来,沉浸式、体验将是未来文创空间重要一环。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都会通过网上消费、购物,因为网上能买到便宜的产品,因此必须设计一些在网络上难以完成的东西才能吸引人前往实体店,比如靠触摸、良好的场景感会让人产生消费冲动等。如今,有很多新型展厅,设计出阳台、梳妆台等家一样的情景,让你直接体验。


陈惠璇表示,“我们的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故事。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会将设计与文创相结合,并不只是在做一个普通的产品,而会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她以“香薰”举例,设计师取宋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意象设计了“好时节”系列香薰,在“春夏秋冬”四个套装中,每种香味都代表着某种意象,如秋天套装中有“秋实”、“朗月”等不同香味。


对于未来,陈峻佳说:“我们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的东西也是一种体验,令人看起来会感觉好玩。未来,实体店潮流肯定会往这个方向靠拢,让人觉得这个地方有附加值,而且符合80、90后的新型设计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