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首期11月18日新民晚报“新民健康大讲堂”后,12月8日,由上海报业集团与旗下上市公司新华传媒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客厅”的第二期活动——文汇讲堂《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城精彩亮相。该书是文汇讲堂工作室联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大哲学系为庆贺今年8月13日至20日拥有118年历史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北京召开,共同呈现的“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的汇编,11月底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次联合采访是上海媒体人携手学术界共同思索如何让学术接近公众的一次探索,既是向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一次致敬,也是凸显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之一的“上海文化”的高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学术指导、新书的序作者孙向晨,华东师大哲学系副系主任、访谈项目人刘梁剑,文汇讲堂主任、访谈总策划、新书主编李念举行了题目“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的对话。
三位嘉宾均参加了8月的北京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他们披露了从立项、采访、成稿背后的故事:如何积极调动国内学界资源,启用海内外30余位学人,拜访全球前沿一线哲学家,完成这场“学以成人”的人文实践活动;分享了参加国际大会,并与世界哲学大牛沟通的感悟;同时也思考了“哲学走出象牙塔,大众亲近、与媒体拥抱”的国际趋势和时代命题。
在这届世界哲学大会上被新选任恒定的39位、中国只有3位的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孙向晨认为,哲学有两个维度,一是学术研究,二是关注现实问题,因此哲学走向公众是应有之义,而近几年,这个趋势正在回潮,从由FISP主办的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即可看出,所以,这次联合采访也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召集了海内外采访学人的访谈项目人刘梁剑自身是位年轻的中国哲学学者,他认为这次世哲会的主题“学以成人”就说明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哲学界开始意识到,哲学的多样化对哲学是一种丰富和提升,此次访谈中所有哲学家都阐释了对这个主题的见解,本身就是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的最好例子,这样的交汇和相互了解虽然漫长和艰难,但是值得中国哲人去努力。
访谈项目的总策划李念回顾了文汇讲堂对哲学话题聚焦的三阶段,从2014年哲学季举办的热烈响应,2017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着讲”的思考带动,到这次放眼全球顶级哲学家的近50万网络阅读量,一方面说明公众对高端的哲学具有相当兴趣,需要媒体去挖掘和响应,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度也体现在对哲学的热情和民众的素养,伦敦、柏林等国际性大城市都有不少电台哲学访谈或定期讲座,法国在中学教育制度上就有哲学课的设计,作为上海的媒体人,理应有这个胸怀、视野,做具体的建设性工作,这次联合采访就提升了队伍,探索了方式,受益颇多。
除上海书城外,本次讲堂在另外6个新华书店中心门店(金虹桥店、长宁店 、东方书城 、五角场店、日月光店、港汇广场店)进行了同步视频直播,累计吸引了近200位哲学爱好者的参与。分享会末,6个门店的近20位听众通过“沉浸式互动设备”视频向主会场提问,问题涉及何为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交融有多大挑战,如何培养哲学兴趣,24位世界哲学家是如何挑选出来的,采访中如何处理语言关,世界哲学大会哪些人能参加等话题。
此外,由“1+8块展板”组成的同名图片展是本次讲堂的一大吸睛点,三大主题《辐射至全球》《相聚在京沪》《润泽于你我》凝结了24位世界哲学家的学术金句及在京沪两地的交流风采,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的不易、挑战与责任。其中,对不熟悉哲学的人,“哲学的终点站不是真理,而是智性对话”、“哲学是用来克服概念贫困的”、“让世界哲学仙女下凡关注现实,而现实的人也多点精神性”等金句让人印象深刻;对哲学爱好者,从可简要了解这些哲学家的研究聚焦和成就,以及世界前沿哲学的关注点。据悉,该图片展此后也将在新华传媒所属门店流动展出。
大型学术类公益讲座文汇讲堂创办于2005年年底,至今累计已举办126期,出版5本精编丛书,分别为《智慧的声音》《全球风景中的中国》《大国梦起》《大国厚土》《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市民文化客厅”依托上海报业集团所属媒体“文化+”优势与新华传媒“书店+”优势,通过优势迭加、资源共享,主动对接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有特色有辨识度的文化平台。在新民晚报“新民健康大讲堂”、文汇报“文汇讲堂”之后,解放日报“上观读书会”即将走进“市民文化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