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新青年文化综艺开发指南

新青年文化综艺开发指南

从《中国有嘻哈》开始,青年文化便成为各平台布局头部网综的重点,但无论是街舞、机器人还是灌篮、国风,他们在影响力上都没达到过《中国有嘻哈》的水平。虽然其中不乏高品质综艺,制作体量超出嘻哈的也不在少数,但在“出圈”程度上,还是稍逊一筹。


为什么这么多青年文化题材的综艺,只成全了一个“嘻哈”?此前我们对个中原因有过相关探讨(为什么爆款综艺越来越少?)。从各平台曝光的明年综艺片单来看,青年文化题材的并不在少数,尤其是还有不少综N代,如果第一季节目没能引起巨大声量的话,第二季出圈的难度更高。



爆款综艺的诞生非常考验天时地利人和,在青年文化爆发的节点上,天时地利的元素已经构成,《中国有嘻哈》之后的同题材综艺基本都是“全国首档”。这时候,谁的“人和”做的更好谁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就更大,我们不妨从那些爆款身上找找经验。


戏剧冲突


现在青年文化题材的节目模式比较相似:选秀+剧情式真人秀+明星“导师”。综艺节目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人性实验,“人”是它最大的看点,选秀和真人秀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前者涉及竞争,后者源于全方位无死角拍摄。


在这场实验中,戏剧冲突必不可少,这也是为什么偏小众的青年文化题材节目会用“剧情式真人秀”做为出圈手段。真人秀在展现戏剧冲突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时间的密集拍摄足以让明星卸下伪装,而观众非常乐意看到他们“人无完人”的一面。


这时候不得不提《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了,《花少2》是不少明星的“噩梦”,也是吃瓜群众的宝藏源泉。节目影响力之大让嘉宾宁静至今念念不忘,《金星秀》《冒犯家族》《恕我直言》等等几乎只要是宁静参加的脱口秀和访谈,必会谈到《花少2》,而且每次都有新的金句冒出。



《花少2》被人屡屡提起的关键在于它几乎每期都有十足的戏剧冲突出现。许晴说的“上一季的人都正常”,几个人上演的“睡房车还是睡帐篷”片段,以及杨洋走丢等,都是经典看点。除了事件本身足够drama以外,事件过程中当事人的动作、表情也都很值得被反复讨论,这就注定《花少2》会有持续稳定的热度。


很多人觉得《花少》只会撕逼,实则不然。他们几乎没有当面diss过,反而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尽量保持了明星该有的体面,至少看上去大家从头到尾都是一团和气的。


所以所谓的“戏剧冲突”并非一定是负面的才好看,当然如果特别正面的话也很少被拿来讨论。观众不喜欢说教也不喜欢戾气,正和负中间的灰色地带很关键。《中国有嘻哈》的风格是“real”,而《中国新说唱》则是“peace”,从两个节目的影响力来看,观众真正想看的,还是“real”。


价值观传递


任何综艺节目都要向受众传递符合自身气质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可以是热血兄弟情,也可以是温馨家庭观,但无论哪种,都要有合适的介质才行。


在所有以青年文化题材为主的综艺中,《中国有嘻哈》传递价值观的一大介质无疑是嘻哈音乐,尤其是歌词,《这就是街舞》则靠舞蹈,《这就是灌篮》靠的是篮球比赛,《国风美少年》则是国风表演。



但以上这些介质,从传播广度上看,文字居首,舞蹈和比赛不相上下。要知道,我们的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与一脉相承的文字不无相关,而不是靠图画。嘻哈音乐的歌词在意境表达上比舞蹈更能引发观众的多元想象,单看文字,“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在每个人脑海里的画面都是不同的,但如果有人将其设计成舞美,即使得到再多人认可,总归是有所固化。


另外,在欣赏上,音乐比舞台表演要节省时间和体力。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听音乐,但却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看街舞和国风的表演。在传播上,青年文化中的视觉题材天生就比听觉题材难,如果平台方想做爆款,从音乐上下手会更容易。


不过音乐类型中,电音是与众不同的,很多电音音乐都没有歌词,这在价值观的传递以及引起舆论讨论上就弱了一截。没有文字辅助,单靠听音乐很难从中听出百转千回的悲欢离合来,所以《即刻电音》开播两期仍然没显示出爆款迹象。



《中国有嘻哈》可以把舶来品嘻哈音乐加入中国风和社会议题,电音却比较难,它更加考验选手们的音乐制作水准,而非歌词创作能力。在音乐制作上,中外差别主要在于技术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尚雯婕会说“如果中国音乐要走向世界的话,我觉得唯一有希望可以走出去的,就是电子乐。”


换句话说,《中国有嘻哈》的成功是做到了接地气,但其他节目还不够本土。


嘉宾性格


很多人都说,综艺节目选对了人就成功了一半,这些人的筛选标准除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其实是“个性”或者说“个人魅力”。《创造101》能成为现象级,王菊和杨超越功不可没,论偶像素养,孟美岐等人比她们都好,但论个性和人设,没人比得过她俩。


而“出圈”靠的是大众性话题,能引起大众讨论的,一定是有普遍争议的人,比如一直划水的杨超越和与偶像外貌格格不入的王菊。相比讨论一个好学生有多好,“异类”显然更具谈资价值。


当然也有专业与人设兼得的,比如GAI,他的嘻哈功力毋庸置疑,其负责的人生经历在去年占据了多个大刊的头条,甚至还有连载。这是一个典型的能把节目带出圈的选手会具备的人格魅力,王菊和杨超越都没能做到。



如果节目是真人秀成分居多,还要考虑嘉宾之间有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争取起到1+1>2的效果。


同样是一个班底,《花少》第一季达到了一般真人秀会有的水平,许晴的真性情成功吸引了吃瓜群众的注意,但也被刘涛和郑佩佩的勤劳、宽容消解不少。第二季许晴、郑爽、宁静、毛阿敏、陈意涵五人可谓是集齐了真性情、矫情、和稀泥等几种在人群中易燃易爆炸的性格,她们组合到一起身体力行出去游玩,想不real都难。


到第三季,招黑体质的娜扎竟然是一枚软妹子,与网上判若两人,大家一路上非常peace,也就成了最没有水花的一季。


《中国有嘻哈》和《中国新说唱》以及两季《明日之子》同样如此。《中国有嘻哈》的选手多是地下rapper,平时在主流观众眼里是很不正经的那类人,《中国新说唱》的选手大多数身份都很“正面”,其中不乏高材生。



地下rapper们本就锋芒毕露,属于没被社会磨平棱角的那群人,他们聚集到一起能交流的话题和沟通的方式,很显然比高校学生更吸引人。


筛选选手这点就比较考验导演组的眼光了,剪辑当然可以帮助凸显人物性格和塑造人设,但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有这样的动作发生,让后期有素材可剪才行。


青年文化题材包含的范围很广,可操作性也很强。《中国有嘻哈》虽然沾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光,但其真正出圈的关键是丰富的戏剧冲突、能传递深刻价值观的介质和富有人格魅力的选手,明星嘉宾、选秀模式和剧情式真人秀只是辅助工具。

其他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