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阅文集团公布上半年业绩:净利逾2亿元,收入近20亿元

全天候科技10月16日——在上周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后,今日阅文集团在提交的聆讯后资料集中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业绩数据。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六个月,阅文集团收入为19.24亿元,去年同期为10亿元;期内盈利为2.13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38.1万元。

在收入构成方面,阅文集团今年上半年近85%的收入来源于在线阅读,总计达16.34亿元,其中来自自有平台产品收入为8.72亿元,来自腾讯产品自营渠道收入为5.46亿元,第三方平台收入为2.16亿元。

此外,今年上半年阅文集团在版权运营方面收入为1.56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8.1%;纸质图书收入为9389.6万元,在总收入中占比4.9%;网络游戏、广告等其他收入为4086.4万元。

除了营收数据,阅文集团还在资料中公布了包括月活用户数量在内的运营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阅文平台及自营渠道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为1.918亿人,平均月付费用户为1150万人。

阅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网上文学平台,该集团于2013年4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前身是腾讯文学。2014年,腾讯出手50亿拿下盛大文学后,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合并成为今天的的阅文集团,统一管理和运营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等网文品牌。

艾瑞咨询去年发布的《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中,对阅文给出了20亿美元的估值。对于公司估值,阅文集团CEO吴文辉今年6月曾向全天候科技独家表示:

阅文集团面向的是万亿级的未来大市场,内部的估值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对未来的信心与底气。

吴文辉还指出,网络文学能为影视、游戏等制作方带来保底粉丝流量和相对完整的故事;同时,对行业来说,这是IP运作的新视角,能催生一种全新的泛娱乐产业模式。

十六年来 “最疯贵金属”钯金首次站上1000美元高位

华尔街见闻10月16日——今年“最疯贵金属”自2001年以来首次站上1000美元高位。

周一(16日),受燃油汽车需求增长的拉动,钯金期货涨破1000美元/盎司,在伦敦开市前,报收1007.42美元/盎司,涨幅达1.6%。截至发稿,钯金小幅回落至1000美元/盎司下方。

作为今年“最疯狂的贵金属”,钯金今年以来涨幅已经超过48%,涨幅超过黄金的三倍,超过铂金的十倍。上月,钯金价格已经超过铂金,成为十六年来首次。

有分析指出,钯金今年的整体表现优于更知名的铂金,主要受到需求预期的分野所致。尽管两种贵金属都应用于汽车制造,但2/3的钯金产量都用于催化转化器,可把汽车尾气中90%的有害气体转化,而铂金在柴油车生产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铂金价格比不过钯金,主要是因为柴油车需求的下降。铂金主要用于降低柴油车造成的污染。据花旗银行估计,到2025年,西欧的柴油发动机市场将萎缩一半,这也将减少30万至60万盎司的铂金需求。

今年以来,欧洲和中国提倡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这种更为环保的车型仍是汽油驱动。外加油价下跌,推动全球汽车销量在上半年涨了4%,其中主要受汽油类SUV推动,都推涨了钯金需求。花旗认为,明年钯金的缺口将超过100万盎司,到2020年,钯金的缺口才会降至75万盎司。

咨询机构CPM Group的董事经理Jeffrey Christian特别指出,今年上半年的中国汽车销量同比涨4.3%,至1340万辆,连同印度的强劲需求一道推动了钯金价格。

三菱日联证券分析师Jonathan Butler也表示,所有电动车相关的新闻都对钯金有利。大中华地区的实物需求高涨,投机者也趁机入场,都令市场状况趋紧。

华尔街见闻曾提到,钯金上涨还存在地缘政治溢价。全球只有俄罗斯和南非等少数国家出产钯金,每年总产量不到黄金的8%。美俄关系自8月以来一度紧张,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俄罗斯新的制裁法案,俄方也以驱逐美方外交人员来回应。

再结合2014年以来,欧盟、瑞士、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因吞并克里米亚事件,对俄罗斯加以经济制裁,令市场对于钯金的供应稳定产生了担忧。

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公司(Norilsk Nickel) 是全球最大的镍和钯金属生产商,两个主要股东是俄罗斯寡头公司,据称分别握有至少25%的股份。

其中Interros是俄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之一,另一家Rusal公司的创始人Oleg Deripaska与普京关系亲密,也与正接受调查的特朗普前竞选经理Paul Manafort私交很好,甚至在2005-2009年还雇佣了后者。

今年上半年,诺里尔斯克镍公司的钯金产量同比下跌2%,至130万公吨。公司预计,钯金的消费今年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080万盎司,但供应至少出现100万盎司的缺口。CPM Group也预计,该公司第一季度的生产活动,造成了5、6月全球钯金市场供应趋紧。

中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铜价突破7000美元触及三年高位

金准数据 全球动力电池研究报告(上)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相得益彰,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一提到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补贴”、“不限号”、“新牌照”等政策就会浮现在脑海。根据相关预测,在未来20年,电动汽车将占据全球汽车采购量的40%,目前全球汽车每年的生产销售量约为1亿辆,这意味着电动汽车每年的销售约为4000万辆。

而电机和电控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动力电池是最关键的一环,可以说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假设电池价格与一般内燃机的6000美元成本相当,那么电池行业未来就有可能达到2400亿美元。为满足预期需求,以便在这个价值2400亿美元的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全球动力电池制造商都在致力于扩能增产。


一、电池分类及应用

1、电池分类

1)铅酸电池

法国人普兰特于1859年发明铅酸蓄电池,已经历了近150年的发展历程。老式电池一般寿命在2年左右,而且需定期检查电解液的高度并添加蒸馏水,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铅酸蓄电池的寿命变得更长而且维护也更简单了。由于技术成熟、价格便宜,是目前在汽车领域应用得最为广泛的电池。铅酸电池具有可靠性好、原材料易得、价格便宜等优点,比功率也基本上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要求。北京奥运会时,有20辆使用铅酸电池的电动汽车,为奥运会提供交通服务。由于其成分是硫酸电解质,因此,废弃后对环境的污染相对严重。而其最大的缺点在于,续驶能力比较低,所以,应用于纯电动汽车上并不能满足人们日常需求。从目前来看,铅酸电池多应用于低速电动车,特别是老年代步车、电动自行车等。

· 代表车型:低速电动车,老年代步车



2)镍金属电池

目前在电动汽车上使用的镍金属电池主要有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两种。镍氢动力电池刚刚进入成熟期,是目前混合动力汽车所用电池体系中唯一被实际验证并被商业化、规模化的电池体系,现有混合动力电池99%的市场份额为镍氢动力电池,商业化的代表是丰田的普锐斯。与铅酸电池相比,镍镉电池在比能量、比功率和使用寿命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且可以快速充电。它的主要的优点是它可以适应大电流放电,对于需要较大功率输出要求的场合比较适用。它的能量密度较大,增加了续航的里程。镍氢电池放出的电比较平稳,发热量较小。它主要的缺点是具有“记忆效应”,即电池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容量会出现衰减,而过度充电或放电,都可能加剧电池的容量损耗。

· 代表车型:丰田普锐斯


3)磷酸铁锂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是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其特色是不含钴等贵重元素,原料价格低且磷、铁存在于地球的资源含量丰富,不会有供料问题。其工作电压适中(3.2V)、单位重量下电容量大(170mAh/g)、高放电功率、可快速充电且循环寿命长,在高温与高热环境下的稳定性高。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在锂电池中首屈一指,它在700℃~800℃时才发生分解,但不会像三元锂材料的化学反应那么剧烈,也不会释放出氧分子,拥有良好的安全性。也正因如此,其也成为目前电动车电池的主要门类之一。此外充放电效率高、对环境无污染等也都是它的优势所在。不过,磷酸铁锂电池有一个致命性的缺点,那就是低温性能较差,即使将其纳米化和碳包覆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表明,一块容量为3500mAh的电池,如果在-10℃的环境中工作,经过不到100次的充放电循环,电量将急剧衰减至500mAh,基本就报废了。而且,材料的制备成本与电池的制造成本较高,电池成品率低,一致性差,这也是导致很多纯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并不能达到标称值的重要原因。

· 代表车型:比亚迪E6,比亚迪EV300


4)三元电池

三元聚合物锂电池是指正极材料使用锂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锂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有很多种,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三元材料综合了钴酸锂、镍酸锂和锰酸锂三类材料的优点,具有容量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等优异特性,其在小型锂电中逐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在动力锂电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于正常钴酸锂。目前,随着配方的不断改进和结构完善,电池的标称电压已达到3.7V,在容量上已经达到或超过钴酸锂电池水平。三元材料动力锂电池主要有镍钴铝酸锂电池、镍钴锰酸锂电池等,由于镍钴铝的高温结构不稳定,导致高温安全性差,且pH值过高易使单体胀气,进而引发危险,目前造价较高。

· 代表车型:特斯拉ModelS


5)锰酸锂电池

锰酸锂是较有前景的锂离子正极材料之一,相比钴酸锂等传统正极材料,锰酸锂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无污染、安全性好、倍率性能好等优点,是理想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性能及电化学稳定性却大大限制了其产业化。锰酸锂主要包括尖晶石型锰酸锂和层状结构锰酸锂,其中尖晶石型锰酸锂结构稳定,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如今市场产品均为此种结构。尖晶石型锰酸锂属于立方晶系,Fd3m空间群,理论比容量为148mAh/g,由于具有三维隧道结构,锂离子可以可逆地从尖晶石晶格中脱嵌,不会引起结构的塌陷,因而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稳定性。但其循环寿命衰减较快,容易发生鼓胀,高温性能较差、寿命相对短,主要用于大中型号电芯,动力电池方面,其标称电压为3.7V。虽然其能量密度不如三元锂电池,但其他综合性能相当出色。

· 代表车型:日产聆风,启辰晨风




2、应用分布

“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取代“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成为汽车行业关键零部件。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成本将占到整车的40%。可以说,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动力电池的成本、技术、制造等水平,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续驶里程、性能、舒适度等。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想在后补贴时代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在动力电池的技术研发上下足功夫。

分车型来看,在纯电动乘用车领域三元电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4年的16%到16年的71%;在混动乘用车领域,三元的占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纯电动客车领域,目前来看依然是磷酸铁锂的市场;在混动客车领域锰酸锂是主流;在纯电动专用车领域,目前来看三元电池依然是未来的趋势。


二、掌握核心动力电池技术公司盘点

1、主要的动力电池上市公司

1)比亚迪

比亚迪公司是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的代表之一,比亚迪电动汽车原来一直采用自行研制的磷酸铁离子电池,因为其热稳定性是目前车用锂电池中最好的。利用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比亚迪已经打造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目前拥有14GWh产能,主要生产三元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今年年底将达到16GWh,青海10GWh的产能目前也在建设中。

但近两年开始在部分新车型上逐步扩展三元锂电池的使用。众所周知,比亚迪最早研究锂电池就是从磷酸铁锂入手的,而且数年来一直坚持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其在电动汽车领域遥遥领先的基础,但是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比亚迪需要快速在三元锂电池上重新建立领先优势。



2)松下

松下是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独家锂电池供应商,也是世界知名的电池制造商。特斯拉的电池组件相对便宜(虽然可以找到更便宜的锂电池,但是功率及热性能不是很好)。据悉目前双方正在美国建设面向纯电动汽车蓄电池的超级工厂,通过提升电池技术和分摊电池规模化生产成本来进一步降低电池的整体成本。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为松下生产的18650型产品,电池组容量高达85千瓦时,实际上这个电池组由8142个3.4安时电池组成,日本住友化学为松下提供用于生产锂电池的耐热隔膜。


3)AESC

AESC是日产汽车和日本NEC的合资公司,日产Leaf(聆风)采用了AESC的电池,其电池单元在日本座间工厂生产,之后运到追浜工厂组装成电池包。与镍氢电池相比,AESC的锂电池可提供近两倍的电力容量,而其独特的层压式结构,也让锂电池模组的体积更为轻巧实用。同时,NEC开发的锰金属制成的电极,拥有更佳的稳定性,片状结构也有助于散热效能。据悉,在真车行驶实验中,不但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还实现了行驶100000公里以上的超长使用寿命。

4)LG化学

LG化学以石油化学、信息电子材料、二次电池等三个事业为中心,雪佛兰Volt沃蓝达汽车就是使用了韩国LG化学研发的三元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单元采用层压型设计,共配备了192个电池单元。为了提高散热性,以两个层压型单元为一组,在这两个单元之间配置散热板,制成“单元群”。配置方式采用了现行的安装于中央通道和后座下方的T字型方式。LG化学公司还为雷诺Zoe电动车、雪佛兰斯帕可、福特福克斯电动车、沃尔沃V60和XC90T8插电式混动车等车型提供电池技术。


(5)三星SDI

三星SDI(中国)是指中国三星的显像管生产部门,由于显示技术液晶化,目前转行生产锂电池包(battery pack),三星SDI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汽车电池市场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为了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抢占先机,在众多国际电池制造企业中,三星SDI率先在中国建成了专门生产汽车动力电池的工厂,并投入批量生产。

早在2014年8月份,三星环新(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简称“三星环新”)的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在西安开工建设,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2015年10月份竣工的三星SDI西安工厂拥有年产4万台高性能汽车动力(纯电动EV标准)电池的最尖端生产线,生产线涵盖了生产汽车动力电池单元与模块的全工艺流程。正式投产的西安工厂不仅向现有的国际OEM企业供应电池,三星环新与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新能源汽车绿色供应链战略合作协议书。三星SDI还向郑州宇通客车、北汽福田供应电池。目前已与中国本地十余家商用车及轿车企业签署了供应动力电池的协议,并已开始供应产品。


6)江森-萨福特

美国江森-萨福特(JohnsonControls-Saft)由美国江森自控和法国Saft公司合资组建,主要从事锂离子汽车电池的开发和制造,工厂位于法国那萨科(Nersac)。作为世界上首款搭载锂电池的量产混合动力车型,奔驰S400混合动力车也是值得一提的,它真正意义实现了“绿色豪华”。该车就使用了来自江森-萨福特的动力电池。奔驰S400混合动力车搭载的锂离子电池拥有很高的能量密度、更大的电力效率,使发动机舱内的布局和主要内部空间保持不变,而更轻的重量也可以使整车前后重量分配比更容易达到最优。

虽然电动汽车市场越做越大,但动力电池市场却相对越来越集中——松下、LG化学和三星SDI这三大巨头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和美国的相关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站在了绝对上游的位置。在产业链完善方面,日本和美国企业也更加成熟,从底层研发到生产配套,再到品牌包装,均有专业的厂商在做。

相应地,中国自主品牌电动车的相关技术也大都借鉴于此,比如有的国产电动车的电池来自日本TDK,也有使用三洋技术的,这有点类似于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动机早前广泛依赖国外技术一样不过随着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步伐越来越快,动力电池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图解BAT与全球巨头研发大战

这是一篇用数字和图表说话的文章,主要对比中国互联网巨头在研发(R&D)上与国外同行的对比,为了让数据更有说服力,还补充了各家公司研发与收入比的横向比较。


一切还是要从马云的“达摩院”讲起。上周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高调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将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预计3年投资1000亿人民币,面向全球吸引人才。


马云此举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国外媒体也在争相报道,techinasia 评论认为,阿里巴巴的1000亿虽然很振奋人心,但是放眼全球,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亚马逊很早就已经在做类似的事。亚马逊的研发投入今年已经突破了174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也就是1000亿左右。


为此,他们特意绘制了一张截止到2017年3月财年亚马逊与阿里巴巴在研发上的投入对比图,可以来看一下:

可以看到,截止2017年3月(财年),亚马逊在研发上的投入是174亿美元,阿里巴巴是16亿美元。

未来实现追赶甚至超越,阿里巴巴在接下来三年平均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至少在50亿美元以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阿里巴巴的这一举动,其实也不算非常大胆。


彭博评论:1000亿看似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对阿里来说真的不算多


彭博专栏作者Tim Culpan也撰文指出:抛开近日大热的“阿里斥资1000亿投研发”等有冲击性的标题,阿里巴巴对研发的投资,相对来说其实并不多。


这个数字看似巨大,相当于在两年内翻一番的研发费用。然而,阿里只是将支出占销售比保持在稍高于10%的水平。因为阿里明年的预期收入将翻番。


他说,阿里表示,达摩院旨在“增加全球技术合作,推动创新技术发展,通过弥合技术鸿沟增进全球包容性。” 对一家意在成为全球技术竞争者的公司来说,这一表述涵盖了所有该有的概念。但别被这1000 亿人民币的数额骗了。实际上,如果马云真的想让阿里产生巨大影响,就应该更加大方。


为什么这么说,看一下阿里巴巴研发投入与收入比的曲线就知道了:

与销售的数据相比,阿里巴巴在研发上的投入可能就显得没那么“慷慨”了。在2009年到2010年,阿里巴巴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占比维持在17%-18%左右,2017年降到了不足11%。


11%这一数字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Facebook、谷歌、百度、亚马逊、阿里巴巴以及腾讯的研发投入与收入比排名,数据显示,Facebook最高,约为21%,百度刚刚超过14%,阿里巴巴是近11%,腾讯不到8%。


再回到总的研发投入,见下图:


阿里巴巴在过去几年中都落后于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阿里巴巴从2013年开始,在研发投入上超越百度。

 

亚马逊研发投入已是世界第一


亚马逊在研发上的投入到底有多大?我们继续看图,亚马逊去年超过了大众,成为世界上研发投入费用最多的公司。

根据彭博数据,截止2017年3月,亚马逊在过去12个月中,共投入174亿美元研发费用。然而,在其财报中,亚马逊并未明确报告研发费用,而是将其作为“技术和内容”成本,纳入营业费用。根据财报,“技术成本主要由研发活动费用组成,包括员工薪金,现有及新产品/服务的相关应用、生产、维护、运营、开发费用,以及AWS等成本。“


AWS 是 Amazon Web Services 的简称,它曾是一个研发试验,而今已成为亚马逊重要的营收来源。不确信人们会不会把维护和提高基础设施的花费视为研发费用,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企业报告对研发费用有明确的定义和严格的描述。


以这点为前提,彭博列出了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 25 家企业:

 



1000亿的热闹之外,其实是科技企业的必由之路

亚马逊近几年获得飞速发展与其从早期开始就花重金投入研发密不可分。如今,阿里巴巴在市值上已经与亚马逊已经不想上下,阿里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把研发费用提升到与国际巨头类似的水准,当然是向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必然。


1000亿的热闹之外,冷冰冰的数字告诉显示,要成为伟大的公司,在研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收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在研发上的投入和步调相比国外巨头还是存在差距。


达摩院的宣言,意味着阿里未来3年的研发费用将跃升到年均300亿元以上的规模,但仍然与亚马逊和谷歌这类企业有差距。也就是说,让我们震撼的阿里达摩院,其实只是阿里回归到全球科技巨头应有的研发投入水平而已。我们应该震撼的是,为什么中国公司投这么少钱在研发上面却又还梦想领先全球科技。


我们认为,达摩院宣布在未来3年投入1000亿,实际上意味着其年均研发费用在300亿元以上。而这不仅远远落后于谷歌、亚马逊等国外巨头,也比华为的年均研发支出少一半(去年华为的研发费用是638亿元)。因此,应该冷静看待1000亿这一“天价”数字,中国公司应像谷歌亚马逊这类伟大企业一样,付出更多的研发费用,去承担对未来世界的责任。

秋季登高 这二十座山就在城市近处(七)

金准数据 用户体验研究报告

随着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已经成了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绝对关键词。

我们不能说用户体验有一个绝对的定义,也不能说用户体验这个词有多么神圣不可侵犯,只是在想“用户体验”这个词被使用得如此泛滥,那么它在大家的眼里应该是个什么概念。

用户体验分析图


用户体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并体现着产品的价值。包含着以下五个方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一、战略层

网站的范围基本上是由网站的战略层(strategy)所决定的。这些战略不仅仅包括了经营者想从网站得到什么,还包括了用户想从网站得到什么。 明确商业目标和用户目标,重点是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找到平衡点。

例如,通常的商业目标是赚钱,而用户是要省钱,这种最底层的冲突没法通过产品设计解决,而要靠商业上找准价值的切入点。通常早些年接触不到战略制定的过程,但仍然要深刻理解公司战略并尽可能的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具体来说,战略层的制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1、产品目标: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用户量?价值数?)

用户需求: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成功标准具体显示了用户体验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战略目标。通过衡量每一个注册用户单月的访问次数表明了此网站对核心用户的价值。

1)获取信息

u 用户访谈

u 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只是途径,但不是本身)

u 网络收集(客观性信息,主观性需求)

u 数据挖掘

u 拜访用户

u 可用性测试(要和产品的原型测试联系起来)包括:

n 理想的产品说明文档:完整地描述用户体验; 准确地描述软件的行为;可以修改;优先级

u 高保真的产品原型

u 原型设计工具,可以注释

u 同类产品分析


2)需求分析

马洛斯需求层次




客户满意模型(KANO)

u 基本型需求:得夯实基础服务。产品需要满足用户基本需求(核心需求),如果没做好,容易造成用户满意度低,导致用户流失。

u 期望型需求:可进行用户互动建设。对于用户期望满足的需求,可尝试采纳建议并提供。一旦达到用户预期的值,他对产品的好感度自然得到提升。

u 幸福型需求:我们要努力挖掘,想用户内心之所想,挖掘用户深层次的需求,超越用户期望,同时达到领先对手的目的。




四象限定位法

在进行产品规划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第一象限,即对用户来说是既重要又紧急的需求出发。


交集分析法

u 可做:是对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机会的判断,包括:公司战略、行业背景、竞争对手分析等。

u 能做:是对业务部门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判断,包括:公司和部门资源、产品现状和问题、业务核心竞争力评估。

u 想做:是业务能为客户和社会创造的价值,包括:业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想做的核心是客户,目的是创造客户价值。


SWOT分析法

在做需求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不把需要当成需求、关注背景条、不把产品形态当本质、学会看懂数据、回到初衷。


工具与资源的简便使用途径

·如何确定用户需求:将用户细分,每一类用户都是有具有某种关键特征的用户所构成:消费心态档案、用户技术水平(对新事物的操作能力)、用户的专业水平。将不同的用户需求构建成虚拟的个体人物来帮助研发产品。

·构建战略文档(目标清单与目标关系分类,以及如何融入到大环境中)简洁明了,不需要数据来源和个人意见。




二、范围层

做好需求采集工作,确定功能范围和需求优先级。这时候先要尽可能多的收集,通过各种市场研究、用户研究的方法收集,不要遗漏;再尽可能多的放弃,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只能做最有价值的。先做的收集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不漏掉任何“最有价值的”。

内容设计者要坐下来仔细考量内容的来源,内容需求常常伴随着功能的需求,内容是通过一个内容管理系统来实现的,要做好这个系统以做好企业和内容的需要。

当前难以满足的需求,可以成为启动下一个版本的基础,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开发过程。

1、用文档来定义产品需求,将任务标准化,任务责任具体到人.

2、当前难以满足的需求可以放到下一个版本中

3、开发前,文档称之为用用户需求,开发过程中和开发完成之后文档称之为功能说明(方面程序员开发业方便产品经理调研)

4、功能说明书写规范:

(1)描述做什么以防止什么发生

如:这个版块不能收藏。替换成,如果用户想要收藏,这个版块应该引导用户去收藏页面.

(2)对目标进行定义时要尽可能具体和明确,确定一个更新频率。


有时一个战略目标将产生多个需求。另一方面,一个需求也可以实现多个战略目标。

5.设定需求优先级。


三、结构层

完成信息架构与交互设计。上一步相当于把菜都选好了,现在开始考虑具体是蒸是煮是炒是炸了,这一步可以产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关系,网站地图等。一般来说,技术部门在这个层面开始全面介入。

交互设计会处理每一个级别的错误,以确保更高比例的用户能有积极的体验。


·层级结构:便于理解,适用于整体结构

·矩阵结构:便于用户自己寻找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适用于寻找信息解决问题型

·自然结构:随机组合,适用于娱乐型

·线性结构:有逻辑性,适用于教育

· 在互联网中,线性结构通常被用为小规模的结构,比如单篇文章的单个部分,大规模的线性结构则被用于限制那些所呈现的内容顺序对于符合用户需求非常关键的顺序,比如,教学资料。

然而,现在的小网站多采用的是扁平化处理。这种对搜索引擎的效果也是比较友好的。




扁平化:

纵深化:



四、框架层

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到了这一步,才出现用户真正能看到的东西。常见错误是从以为这里才开始算设计,忽略了上面的几层,这样在大前提不正确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产品必然会成为一个悲剧。


具体来说: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界面设计:提供给用户做某些事的能力

2、导航设计:提供给用户去某个地方的能力

3、信息设计:为用户提供信息

4、成功的界面能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东西

5、线框图(页面布局的详细文档)

(1)安排选择界面元素来整合界面设计

(2)识别定义核心导航系统整合导航设计

(3)放置排列信息优先级整合信息设计

在做交互设计时:应做到简约至上。其中提到了四个原则:删除、组织、隐藏、转移。















导航类型设计:




五、表现层

包含了视觉设计和内容优化。设计师一定要理解好商业和用户的目标才能做出正确的设计,这里的表现是最终产品气质的体现。

1、风格指南:设计栅格、配色方案、字体标准、导航元素等(提供足够的细节在未来帮助人完成后续工作)

有效使用字体和其他原则非常相近,不要使用非常相似但是又不完全一样的风格,只有你在传达不同的信息时才使用不同的风格,风格之间要有足够的对比才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但不要使用过于广泛和多样化的风格。

1)寻找问题时需要明确那个问题是哪个环节上的不足

2)内容优化,究竟什么才是用户喜欢的东西,喜欢看的内容?



六、用户体验设计趋势分析

可用性更加有价值

设计模式仍然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大事情。设计师们可以依靠强大而全面的交互模式库来解决常见的设计案例,并且这个库越来越全。既然基础部分已经被覆盖,我们该将关注点放在什么位置呢?

正如在设计门把手的时候不必多此一举的发明轮子,创新时也只需要关注需要创新的点。就像试图为网站或应用创建一个完全颠覆性的导航系统,很容易带来长期性的可用性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当你试图通过引入新的交互模式来解决问题时,思考一下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幸运的是,交互设计模式库和人机界面指南有助于让设计师们更实实在在,并专注于对用户真正重要的事情:以简单熟悉的方式完成工作。都只是时间问题。

满足基本的可用性标准,这一点对于任何成功的产品都至关重要——比如总会有人理直气壮地举起手,并认为Snapchat 并不是有史以来最“直观”的用户体验,但它至今仍是成功的。


覆盖基础部分,注重细节体验

在一个满足基本可用性成为必须,竞品也能和快达到功能平衡的时代,真正区别于数码时代的,是产品所能达到的令人愉悦和一致用户体验度。

“可用性”一词本身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弱化,它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

为什么用户会选择Gmail 而不是Yahoo,Medium 而不是Blogger?——即使它们的功能是99%相同。差异之处绝对不是在可用性标准,而是有关额外复杂的层次,只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脑力在最细微的地方,才能实现这1% 的差异:最微妙的动效、最优雅的过渡——这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异想天开的dribbble shots.

设计师们也不必过于担心:从覆盖基础设计模式开始,然后将大部分时间集中在细节处理上,这将使用户体验更加具有关联性和愉悦性——也会令用户更加难忘。

不再使用的短语

词语本身是挺有意思的,它们承载了众多的含义。关注词语意思随时间推移如何演变更是件有趣的事情。你是否还在为自己的设计贴上“移动端适配”作为卖点?是否仍然把用户体验描述为“直观”?这些是啥意思呢?

时间倒回至2011 年,大家都在谈论响应式设计。能够设计和构建流畅适应多种屏幕尺寸的一致Web 用户体验,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有趣的是,流式布局是HTML 的原生功能,但多年以来Web 用户体验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关注大型和桌面屏幕分辨率上。

我们回到原初,并自豪地将此标记为“响应式设计”。这是当年每个人为之写博文、阅读和营销的话题。

关键词“响应式设计”在过去几年的搜索热度


快速倒回几年,设计响应式网站是新标杆。现在我们却只会提出例外情况,在大多数团队、项目和公司,响应式是每个人做产品的前提。


词语意思演变

“响应式设计”只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变得不再必要的形容词的例子:

我们不再将“直观”的用户体验作为卖点,而是通过用户测试和客户积极反馈来证明。越来越少的时间被花费在争论一段内容该放在外面还是被折叠起来;我们今天看到的过多屏幕尺寸正在迅速使诸如“折叠”这样的概念过时。我们不再说什么是“只需点击两次”:当交互被限制在光标和超链接的缓慢加载速度上,额外的点击只会造成更大负担。

“以用户为中心”不再被作为卖点:如今任何成功的公司都会在某一步骤或节点邀请用户参与到项目的设计流程中。


每个界面都是一次对话

本质上,对话界面包括任何模拟与真人聊天的用户界面。

退回片刻:难道每个界面不都是用户和机器之间的对话吗?

试想一下你每天最常使用的应用,比如打车。首先,你告诉Uber 自己需要乘车;然后,它询问你在哪,一旦它找到一个司机,就会告诉你预估时间;当车程结束,它询问你过程体验怎么样,你通过打分和评论告诉它。

Uber:上一次乘车会话框

传统的用户界面(我们每天设计的那种)颇类似于一次会话,只不过恰好表现为按钮、菜单或其他的交互模式。拥有会话样式的页面也是相同结构。除了按钮、菜单、星星评论,你还会通过文字和表情来告诉机器你需要什么。


会话只会被增强

“聊天机器人”将会是设计圈内下一大热词,业内有不少公司正对此的探索有着极大兴趣。自动化的会话体验使品牌能够以更具拓展性的方式激发引导用户,与用户进行沟通并为他们提供服务。

Facebook Messager 中通过Pizza Hut's 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来订购披萨。

在中国,像微信这样的APP 已成为众多服务应用的聚集地。超过5 亿人在使用微信,它涉及到各个领域:从用户与朋友聊天,到分享他们的日常活动,以及购买食物和支付信用卡账单……它的即时信息,电商、银行业务、约会、聊天和营销等各种功能内容聚合在一个平台上,你可以在这里购物、订餐、预约医生、寻找附近的停车位、订酒店、雇佣保姆、叫车……全部都是通过会话,以及会话中的轻应用进行的。

Messager、Kik、Slack 以及其他众多会话平台都在过去的一年尽力扩展它们的性能,并达成和真实会话相似的用户体验。更别说语音接口了:Siri、Alexa,Google Home 等等——很自然的下一代聊天机器人,它们所带来的商业机会,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设计师思考产品和服务的近期发展方案。


七、总结

总体来说,五个层的关系可以用下图展示:

在这五个层面中,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架构,在这个架构上,我们才能讨论用户体验的问题,以及用什么工具来解决用户体验。在每一个层面中,我们处理的问题都不是抽象的,他们会因我们的关注变得具体,随着层面的上升,我们要做的层面就一点点变的具体,并关系到越来越精细的环节。

金准数据认为用户不仅仅是后台仪表盘中的一串数据,除了用户留存率,我们将开始更多地谈论交互相关性程度。我们不必总是去设计整个产品生态系统,更多去关注用户从一个接触点过渡到另一个接触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