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未来两年投资170亿美元!汇丰押注科技和亚洲业务增长

上周,投资者的目光大多聚焦在德意志银行的负面新闻。本周它的“难兄”、金融危机后大幅改组、退出了全球多个地区业务的汇丰银行CEO John Flint,公布了2月履新以来首份改革战略图。


Flint强调,汇丰银行过去七年的改组是“处于正轨上”,目前要做的只是将速度加快。汇丰正处在“成长模式”,计划投资150-170亿美元在科技和亚洲业务,例如数字化银行、加大在中国珠三角地区投资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等。


结合此前报道分析可知,本次公布的八大汇丰转型策略有两点令分析师意外。


首先,Flint将到2020年时的有形资产回报率上调为至少11%,大于此前设定的10%。作为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汇丰去年的ROE仅为5.9%,今年一季度为7.5%,不过营业成本增速仍超过了营收增长,一度令市场对汇丰能够顺利“达标”捏了一把汗。


第二,Flint排除了近期有大型收购的可能。分析师在一季报后虽然对宣布新增2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力度感到不满,但一致认为汇丰将在夏天前宣布从特定的零售市场退出,并在资管业务进行收购或开设合资公司。Flint的记者会显然与预期不符。


Flint也重申了转型不易。过去五年,汇丰管理层基本每年两次讨论增加盈利的方案,既认为当前在美国挑选收购目标过于昂贵,也不认为全面收缩至最核心的业务会奏效。因此银行决定,将为美国的零售端和企业客户继续开拓全球投资机会,也重新进入了在次贷危机中吃了大亏的未担保借贷领域,以期增加利润。


与风雨飘摇的德银相比,欧洲资产值最大的老牌银行汇丰换帅相对平稳。在李嘉诚等重量级股东的干预下,金融危机后迎来的第二位CEO Flint是在汇丰工作了28年的老兵。也是汇丰新任董事长、亚洲人寿保险巨头AIA集团前掌门人Mark Tucker,在去年10月履新后作出的首个重要决策。


Flint上任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汇丰创收,并继续执行已经实施了三年的“聚焦亚洲”策略,收紧全球其他地区的非核心业务。首要目标是捡起2016年8月放下的目标:实现股本回报率大于10%。


汇丰银行的净利润在过去五年连续下滑,主要与金融危机后的监管趋严、全球主要地区利率环境偏低,以及低价的金融服务业竞争者涌现所致。但2017年开始展现盈利增长迹象,上半年的税前利润同比上涨5%,好于预期,从2016年二季度起分四次启动了75亿美元的股票回购项目。


汇丰美国ADR存托股周一跌不足0.1%,接近五日高位。其英股价格收涨0.01%,但今年累跌近5%,不及FTSE 350指数的银行板块累涨逾2%。


刘诗诗与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共同闪耀北京SKP


瑞士著名制表品牌欧米茄 (OMEGA) 于北京SKP举办“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欧米茄名人大使刘诗诗优雅亮相,并与到场嘉宾一同参观了展览,共赏品牌时尚经典的星座系列时计臻品。

(左起) 欧米茄公关与市场传播副总裁贝哲培 (Jean-Pascal Perret)、欧米茄名人大使刘诗诗、欧米茄中国区副总裁杨骅、北京SKP常务副店长寒河江功一 (Koichi Sagae) 为“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剪彩 

刘诗诗在展览现场与宾客分享了她对星座系列腕表的喜爱,她表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的设计兼具经典风格与时尚元素,既能在隆重的场合佩戴,也可以搭配休闲着装。同时,以精准而闻名的星座系列腕表令我在工作生活中都能精确掌控自己的时间。”当天,刘诗诗选择佩戴的是欧米茄星座系列“蓝色星空”限量版女士腕表。深蓝色砂金石表盘搭配精钢表壳及表链,灵动的设计与刘诗诗内敛典雅的气质相得益彰。

刘诗诗参观于北京SKP举办的“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 

随后,刘诗诗参观了灵感源自星空的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一个个深蓝色“星球”展柜错落陈列,走入展厅,令人仿佛置身于深邃迷人的神秘星空之中。此次展览上,欧米茄精心挑选并呈现了36款星座系列腕表,包括全球首款至臻天文台表——星座系列尊霸腕表、首款专为女士打造的至臻天文台表——星座系列至臻天文台小秒针腕表,以及星座系列“蓝色星空”限量版女士腕表等。



刘诗诗参观于北京SKP举办的“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

刘诗诗参观欧米茄北京SKP旗舰店

刘诗诗参观欧米茄北京SKP旗舰店

星座”一词在天文学中特指一个恒星群落,恒定运行和轨迹可测的特点让星座成为了精准的代名词。自1952年诞生以来,欧米茄星座系列便与精湛的制表工艺和精准的性能表现紧密相连。几乎每一枚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的表背上,都镌刻有精美的天文台徽章图案。天文台穹形徽章代表品牌对精准度的掌控。环绕其上的八颗闪耀明星,则象征品牌六次在日内瓦天文台计时比赛中取胜,以及20世纪30年代于基尤-泰丁顿天文台测试中创造的两次精准度纪录。

“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登陆北京SKP

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登陆北京SKP

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登陆北京SKP

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登陆北京SKP

“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登陆北京SKP 图片来自品牌

1982年,欧米茄首次将“托爪”设计引入星座系列腕表,这一设计随即大获成功,成为该系列腕表为人熟知的经典设计之一。如今,欧米茄始终保留着星座系列腕表的经典设计元素,除了托爪设计之外,还包括表耳位置的半月形切面、一体铰链式表链与表圈上的罗马数字小时刻度等。

欧米茄星座系列“蓝色星空”限量版女士腕表 精钢表款 搭配 镶钻表圈

欧米茄星座系列“蓝色星空”限量版女士腕表 精钢表款 搭配 罗马数字表圈

欧米茄星座系列“蓝色星空”限量版女士腕表 精钢-红色18K金款 搭配 镶钻表圈

欧米茄星座系列“蓝色星空”限量版女士腕表 精钢-红色18K金款 搭配 罗马数字表圈

欧米茄星座系列至臻天文台小秒针腕表 红色18K金款

欧米茄星座系列至臻天文台小秒针腕表 精钢-红色18K金款

2015年,欧米茄星座系列尊霸腕表成为全球首款至臻天文台腕表,同时通过了瑞士官方天文台 (COSC) 认证与瑞士联邦计量研究院 (METAS) 的严苛认证,实现了腕表在精准度、抗磁场干扰等性能方面的突破,不仅写就了品牌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性时刻,更开启了欧米茄不断坚持先锋精神和创新制表工艺的全新篇章。


欧米茄星座系列尊霸腕表

欧米茄星座系列尊霸年历腕表

“璀璨星空”欧米茄星座系列腕表展将在北京SKP一层中庭持续向公众开放至6月13日。位于商场一层的欧米茄北京SKP旗舰店也热忱欢迎每一位腕表爱好者莅临,并竭诚为顾客呈献欧米茄卓越的腕表产品与专业的客户服务。




IEEE协会首次在京举办研讨会 王飞跃称不存在AI芯片

6月9日至10日,IEEE SMC学会(IEEE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与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在京举办IEEE 人工智能与控制论国际研讨会暨2018中国智联网大会。


本次会议是IEEE协会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人工智能专题研讨会,汇聚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及前沿成果。会议旨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昨天上午的学术会议由香港城市大学Sam Kwong教授主持, IEEE SMC学会介绍了SMC学会的整体概况,并针对系统科学和工程、人机系统、控制论这三个研究领域做了技术报告。下午的会议由台湾科技大学苏顺丰教授主持,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重点介绍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

随后,北京科技大学贺威教授作了题为“Intelligent Control of Autonomous Flapping-Wing Robotic Aircrafts(自主扑翼飞行器的智能控制)”的报告。复旦大学张军平教授作了题为“Deep Learning, An 116-year-old Grandmother——Prediction vs Interpretability(深度学习,一位116岁的祖母——预测与可解释性 )”的报告。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曹东璞教授作了题为“Parallel Cognitive Autonomous Driving: Framework,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并行认知自主驾驶:框架、发展与应用 )”的报告。美国丹佛大学张俊教授作了题为“Internet of Minds: The Concept, Issues and Platforms(智联网:概念,问题和平台)”的报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韩双双博士作了题为“Parallel Networks: System Architecture, Techniques and its Application(并行网络:系统结构、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魏庆来研究员作了题为“Optimal Control of Discrete-Time Nonlinear Systems Via Local Iterative Dynamic Programming(离散非线性系统的局部迭代动态规划和最优控制)”的报告。参会代表与报告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会后,主办方邀请数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媒体沟通会,进一步回答了媒体普遍关心的人工智能领域热点话题。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阿德里安·斯图卡


在回答“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否对他国构成威胁”这个问题时,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高级研究员阿德里安·斯图卡(Adrian Stoica)认为,人工智能旨在让全人类受益,而不是个别国家,人们都希望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们都有老龄化的人口,我们都希望有更好的交通和更清洁的空气,这并不是竞争,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所以我们的需求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


在回答“国家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问题时,IEEE Fellow(IEEE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认为,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再有就是应用场景的问题。国家需要提供一个平台来推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然后立即转到行业开发,把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做起来。因此,人工智能的技术不只应用到计算机学科,而应该用到物理、数学、化学、语文等所有学科的教育中。



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教授 安德烈·纽伦堡


多家媒体围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展开提问,在回答“欧盟GDPR的数据保护法对发展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影响”这个问题时,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教授安德烈·纽伦堡(Andreas Nuernberger)表示,目前有很多的公司希望有渠道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但是,深度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说,一开始你无法去培训一个没有数据的系统,因此你需要让这些系统更容易获得数据。他们或许会选择为数据获取支付费用,这其中就涉及商业模式和隐私问题。因此,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


在回答“学术研究中利用小样本训练机器的方法目前进展如何”这个问题时,王飞跃教授认为,任何一个产品将来都要回答“数据源是什么,为什么要提这个数据源”这个问题。这个数据源就是要把小数据变成大数据,大数据再变成小智能的过程,我相信这是未来智能的统一路径。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飞跃


在谈及“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时,王飞跃教授表示,多年来,大家把人工智能比喻成炼金术,炼金术拿一个小炉子,一点小火就可以炼丹了。人工智能以前是小火,只能解决玩具性的问题。发展了六十年,基本上除了最近几年能靠一些数据解决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像图像、语音、自然语言处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是有很多的问题解决不了。但是要做成产业就要熊熊大火,我觉得区块链将来就提供人工智能的熊熊大火。所以这两个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区块链智能。智能不能建立在土基上、沙基上,智能要建立在钢筋混凝土之上,我相信这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产业管理的范式转移。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驾驶员认知与自动驾驶实验室主任 曹东璞


在回答“距离无人驾驶走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多久”这个问题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驾驶员认知与自动驾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自动化所客座研究员曹东璞认为,通用无人车的落地可能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不同国家的情况也不一样。北美特别是美国可能会比欧洲、亚洲国家更早落地。主要是北美交通场景相对比较简单,路况比欧洲要好很多,人要比中国少很多。中国的通用无人车。比如说轿车要想在城市公路完全自主行驶的话,我估计还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短期内如果说落地的话,基本上还是定场景的,场景限定得越多,落地就越快。如果我们看定场景无人车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定场景是有一些功能特点的。比如说,基本上会有运营、监管,还有应急接管,基本上这三个特点。


近期,不时传出语音助手被超声波控制、智能音箱泄露个人隐私等消息,这不免让人担心人工智能产品的安全问题。对此,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高级研究员阿德里安·斯图卡(Adrian Stoica)认为,信息的交往、联络过程中,肯定会被一些消极因素所控制和利用。目前有一些法律和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但是任何一个技术都可能被坏人所利用,这这是很小的一个方面,不可以阻挠我们继续发展技术。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邝得互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邝得互 (Sam Kwong)补充道:“我觉得人工智能现在获得了很多的关注,这只是一个开始,很明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为研究开放了一个窗口,在很多领域进行研究的窗口。各个技术的开始都会有一些缺点或者是说漏洞,所以,我们才需要继续研究和关闭这些漏洞。”


最后,在谈及“AI芯片”话题时,王飞跃教授直言,我不认为现在有所谓的人工智能芯片。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教授安德烈·纽伦堡(Andreas Nuernberger)补充道:“我同意没有人工智能芯片这一说法。现在芯片的发展加速了深度学习的过程,之前在图像方面也有这种深度学习,你现在把它们称作为人工智能的芯片,但这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生产的产品。我觉得现在物联网可以让过程变得更加可靠。可以确保这些网络和硬件的反应速度更快、更加可靠、更有活力。我觉得这些是智能硬件的现实世界,但是他们的代价很高,因为你需要更加复杂的基础设施,更多的技术,这和之前是不同的。”


此外,王飞跃教授还向媒体透露了明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的活动安排。他表示,明年中国自动化学会将召开人工智能和控制论的国际大会,并且继续举办智联网大会。“这是中国自动化学会和IEEE的合作里程碑。”他说。据悉,中国自动化学会还计划在明年举办世界级的学生机器人大赛,出版人工智能会刊。


据了解,IEEE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专业组织,有来自全世界175个国家的40万名会员。目前,IEEE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人才汇集地,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学术平台,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技术标准制定平台。

无人货架格局生变 蚂蚁金服战略投资猩便利

近日,国内即时便利消费平台猩便利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其他老股东悉数跟投。据《第三只眼看零售》获悉,本轮融资规模在数亿元人民币,具体金额现阶段暂不方便透露。


除了资金之外,蚂蚁金服还将向猩便利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生物识别技术、信用消费体系等其他资源。未来,双方将携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为行业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本轮获得的战略投资资金,猩便利将用于新型智能设备的生产和推广,以及后续进一步的平台、技术开发投入。


猩便利成立于2017年6月,2017年9月即斩获光速中国领投的近亿元天使轮投资,11月获得由红杉资本领投,华兴资本、元璟资本及其他老股东跟投的3.8亿元A1轮投资。

猩便利融资历史


2017年,无人货架成为风口,互联网巨头纷纷开始“抢滩”该领域。


去年9月,饿了么推出了无人值守货架——“e点便利”,主要向申请入驻的公司提供小型货架、冰箱、食品饮料(低于市场价15%~20%)的铺货补货、定期维护、售后等服务。


同月,有媒体报道称,阿里投资的盒马鲜生已经进入办公室无人货架领域,正在与该平台洽谈落地细节。预计盒马无人货架的形式可能更类似于优化版的自动贩售机,品类上侧重便利餐。


再到11月,京东也宣布入局。京东到家称,公司新研发的智能货柜“京东到家Go”已投入运营。京东到家Go智能货柜里通常可容纳约30-50个sku,主要为零食、饮料等产品,随着技术不断迭代,会陆续增加低温奶、鲜食等商品品类。


几乎同时,顺丰也推出了企业员工零食福利一站式平台“丰e足食”,目前已经在深圳开启试点,未来将向全国推广。


2018年初,据苏宁小店相关负责人介绍,1月份在南京市场进行试点投放无人货架,计划当月底完成铺设1000组货架。苏宁小店负责人还透露,在2018年计划要完成5万组无人货架的铺设。在第一阶段完成全国79个重点城市覆盖后,后续将达到134个城市覆盖。


然而,去年火热的无人货架,从今年初开始遇冷,不少无人货架企业被曝出裁员、缩减业务的新闻。早期迅速扩张的猩便利被曝出在三四线城市撤站,在一二线城市的业务也出现大幅收缩。今年2月份,“GOGO无人超市”被曝暂停运营,4月,果小美被曝出裁员、融资受阻的消息。


今年4月,就有媒体曝出蚂蚁金服入股猩便利,在无人货架的寒冬之际,猩便利拿到了蚂蚁金服的投资,将对无人货架行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此前,阿里在在无人货架方面已有布局,2017 年末,美的孵化了“小卖柜”,阿里云link、蚂蚁金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被阿里收购的饿了么旗下也有无人便利业务板块“饿了么Now”,有分析称,蚂蚁金服入股猩便利后,猩便利与“饿了么NOW”的合并将成大概率事件。

金准人工智能 屏下指纹与3D感测全产业链分析报告

前言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于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需求的提升,生物识别应用日渐广泛。而自2013年iPhone5s首次搭载指纹识别以后,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Home键模块以其价格低廉、使用便捷、解锁迅速等优异性能迅速占领市场。但是,2016年起智能手机全面屏趋势使得传统的机身正面指纹识别方案面临挑战,同时也孕育了一场全新的生物识别革命。目前主流的替代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iPhoneX为代表的3D面部识别方案,而另一种是以vivoX21为代表的屏下指纹识别方案。我们通过这篇报告,重点介绍了光学和超声两种屏下指纹方案以及结构光和TOF两种3D识别方案,对于几种方案的技术路径、方案优劣、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市场规模进行了详细分析。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受到用户习惯和使用便捷性的影响,未来在智能手机识别领域,屏下指纹仍然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成为主流,且光学方案会在一定期间内略优于超声方案,而3D方案未来应用可能会向VR/AR、人工智能和后置摄像等方向发展,在新的应用领域打开局面。

一、全面屏时代:生物识别新革命

“全面屏”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Home键+电容式”指纹的生物识别方式无法满足屏占比不断扩张的需要,移动设备端生物识别面临一场新的革命,也就是屏下指纹和3D识别的岔路口。3D识别已被苹果采用,并有望指向虚拟现实(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而屏下指纹操作便捷、环境适应性强、符合用户传统使用习惯。

1.“三段式”构成,电容指纹“称霸”手机市场

生物识别主分5种:指纹、虹膜、人脸、声纹以及静脉,特点、用途各不相同。进入智能化时代以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用和人们对于身份认证、安全管理的安全性、便捷性要求的提升,生物识别逐渐受到关注。生物识别主要分为5种,分别是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和静脉识别。其中指纹识别具有体积小、解锁迅速、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等领域;静脉识别和虹膜识别是安全性最高的两种生物识别方式,误识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因此市场主要布局于专用门禁、公安系统、保险柜等领域;人脸识别种类繁多,原理各不相同,应用领域也较为广阔,覆盖门禁、消费、签到、手机应用等多个领域;声纹识别的优势在于可实现远距离识别,缺点是误识率高、易受干扰,多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

智能手机领域电容式指纹快速渗透,非全面屏时代“三段式”方案成为共同选择。自2013年iPhone5s首次搭载指纹识别以后,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Home键模块以其价格低廉、使用便捷、解锁迅速等优异性能迅速占领市场,截止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指纹方案的渗透率达到55%,除指纹方案外,面部识别和虹膜识别作为补充方案,也被部份智能手机占比搭载,但占比相对较小。过去,指纹方案的布局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Home键相结合的正面式指纹方案,另一种则是背部指纹方案,由于背部方案便捷性不足且容易破坏手机的整体性,因此在全面屏时代到来之前,前置方案逐步成为主流,根据金准数据,从2016年初到2017年初,国内市场畅销手机TOP20中,搭载前置指纹识别的机型由5款提升至9款,后置指纹机型则维持7款不变,在主要厂商的旗舰机型上,由“听筒/前置摄像头+屏幕+指纹”构成的三段式公模方案一度成为绝大多数手机的共同选择。

2.“全面屏”时代,屏下指纹或成发展趋势

“全面屏”时代,经典设计遭遇挑战,屏下指纹、3D面部识别、背部指纹成为现阶段3种主要备选方案。尽管“三段式”公模曾一度成就了无数经典,然而全面屏的到来,却让这种“公模”彻底瓦解。从小米MIX开始,三星S8、iPhoneX、vivoX20、OPPOR11、魅族S6以及华为P20等纷纷追求最大化屏占比,而在此目标下,前置镜头、听筒、光线传感器、指纹键乃至品牌logo等元素都面临缩小或者从手机正面移除的要求,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指纹识别模块。为应对全面屏需求,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解决方案有三种,分别是以vivoX20Plus为代表的光学式屏下指纹解锁方案,以iPhoneX为代表的3D结构光方案和以三星、小米、OV等为代表的后置指纹方案。

屏下指纹或成生物识别发展趋势,3D光学面向AR/VRAI新领域。在屏下指纹、3D光学和背部指纹三种方案中,背部指纹方案由于在便捷性上不及正面指纹方案,且会破坏机身背部整体性,在美观程度上也有所不足,因而我们认为该方案未来主要将用于一些低端机型上,而就高端机型而言,该方案大概率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方案;3D光学方案自被iPhoneX采用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该方案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识别前需要唤醒屏幕,识别易受手机握持角度、距离、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使用不够便捷等,但是生物识别只是3D方案的一个起点,与AR/VR以及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现实中的3D信息直接输入处理而非降维成2D信息,将促进各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发展。目前iPhoneX前置3DSensing采用点阵结构光方案,预计2018年下半年A客户新机将采用后置3D方案,而国产安卓厂商方面也将进一步在旗舰机中加入此类功能。与前面两种方案相比,屏下指纹识别方案既满足了全面屏时代对于取消手机Home键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用户传统的操作习惯,此外,由于模组整体的价格预计未来将降低到8美元以内,有望成为手机生物识别发展的新趋势,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2018/2019/2020年屏下指纹识别方案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1/8/15%,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0亿美元。

二、屏下指纹识别:20亿美元市场,光学、超声波方案领衔

1.技术路径:光学、超声波代表当下主流,全屏幕识别展开积极探索

全面屏时代,电容方案受限,光学与超声方案有望成为发展主流。目前市场上能够是实现商用的指纹识别方案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电容方案、光学方案和超声波方案。三种方案中,电容方案成本最低,识别速度最快且技术最为成熟,因而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一度处于垄断地位。但是,由于电容式指纹方案的穿透深度仅为0.3mm,而目前智能手机正面盖板玻璃的厚度普遍超过0.5mm,因此这一传统方案不再适应屏下指纹的要求。为应对电容式指纹面临的困难,供应链厂商主要提出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是以汇顶、新思为代表的光学方案,第二种是以高通为代表的超声波指纹识别方案,最后一种是以韩国厂商Crucial Tec等为代表的DFS全屏幕识别方案。三种方案中,由于DFS方案对于屏幕和指纹识别模组的整合程度要求较高,可能带来高成本等问题,目前方案仍处于试验阶段,存在不确定性。与之相比,光学方案和超声方案相对成熟,其中光学方案兼容OLED软硬屏,相对适用于软屏的超声波方案应用范围更广,成为目前屏下指纹方案的主流。

1)光学方案:解锁稳定、成本可控,OLED助力方案渗透

光学方案技术由来已久,主要基于折反原理。在各类指纹识别方案中,光学方案其实是一种早已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例如之前很多考勤机、门禁都采用该技术,传统指纹识别方案主要由光源、三棱镜和感光组件构成——通过光源照亮指纹,然后利用三棱镜将指纹投射到感光组件上进行识别。不过在2017年以前,光学方案始终没能应用于智能手机,主要的原因是光学传感器的体积过大,通常是电容式指纹设备的几倍乃是10几倍的大小,此外,光学式指纹识别系统无法对皮肤真皮层的识别,因而安全性相对较低,限制了其使用领域的拓展。

小型化、精准化识别取得突破,光学旧方案焕发新活力。经过不断的探索,光学指纹识别方案逐步改良,实现小型化、精准化、安全性等要求,随着2016年以来新思、汇顶先后发布新一代的光学指纹识别方案,光学方案正式成为屏下指纹识别最重要的实现手段之一。新一代的光学指纹方案仍然是基于折反原理,另外叠加小孔成像和透镜成像功能,以提高识别的精确度。以汇顶的方案为例,汇顶光学指纹识别方案主要有OLED屏、CMOS以及lens组成。其中OLED充当光学指纹识别系统的光源,通过自发光照亮指纹,之后折返光通过lens进行准直聚焦并穿过OLED像素点之间的缝隙成像至CMOS上,CMOS将接收到的光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过处理器芯片的分析比对以验证指纹。通过光源集成和光路重新设计,新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体积和功耗,同时汇顶的方案能够支持活体检测。此外,光学方案固有的穿透距离较长的特性也得到充分发挥,在屏下指纹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OLED产能障壁打破,屏下指纹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由于光学指纹方案的CMOS传感器需要放置在显示面板的下方,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接收指纹的反射光线,显示面板需要具备一定的透光性。由于传统的TFTLCD面板需要背光模组,并且在背光LED下面增加导光板以增加屏幕亮度,导致光线无法穿透TFTLCD。而AMOLED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自发光特性无需背光模组,并且RGB像素点之间的缝隙可以使光线穿过,从而让CMOS传感器接收光信号。因此AMOLED屏成为实现光学屏下指纹识别的必选搭配。此前,由于AMOLED产能被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厂商垄断,产量供给有限,价格处于高位,因此屏下指纹方案的推广受到限制,但随着国内京东方、天马等厂商的加入,AMOLED产量和价格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2017年OLED屏(柔性+硬性)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0%,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2018年这一数值将达到55%左右。随着OLED产能逐步开出以及和价格回落,光学屏下指纹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解锁稳定、迅速,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光学屏下指纹方案具有诸多优良的性质:首先,相比于此前在小米和乐视手机上采用的超声波识别方案,光学方案解锁时间更短——通常情况下光学方案的识别时间在0.7s左右,与第一代电容式指纹方案的识别速度相当,并且通过率也较高,解锁更加方便。在误识率方面,光学方案的误识率仅为五万分之一,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而在价格方面,vivoX21机型上使用的汇顶光学方案的模组价格大概在20美元左右,但根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通过调研得知今年下半年光学模组的价格有望下降到8美元,而目前电容式指纹方案均价在3美元左右。并且由于光学指纹模组的结构构成并不复杂,未来随着前期研发成本的摊销,方案整体的价格还将有望进一步降低,带动该技术渗透率快速提升。

vivo、华为率先采用,市场反馈良好,行业拓展可期。随着vivoX20Plus屏幕指纹版的正式上市,vivo成为第一个实现屏下指纹商用的手机制造商,此次指纹设备方案的提供商为美国新思(Synaptics),上市以来,包括The Verge、Cnet、Digital Trends、Aandroid Central多家专业机构对该款手机的指纹识别功能进行了评测,其在便捷性、稳定性上均有不俗的表现。而继vivo之后,国内外多家厂商也在自家即将问世的新机上提出采用屏下指纹识别方案。2018年3月,华为发布了新款手机Mate RS上又一次搭载了光学式屏下指纹方案,方案供应商为国内指纹识别大厂汇顶科技;此外,今年三星新机大概率也将搭载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模组,可能会采用新思的屏下指纹方案。此外,尽管苹果在其最新一代旗舰机iPhoneX上用人脸识别取代了3Dtouch,但其子公司AuthenTec依然在光学屏下指纹领域积极探索,此前苹果公司也曾表示未来可能将会在新机型上同时搭载人脸识别和屏下指纹两种方案。

2超声波方案:技术日渐成熟,高通公司领衔布局

超声波方案利用回波强度识别指纹,防油防水、穿透性强。超声波方案则是利用指纹模组发出的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扫描手指,由于超声波到达不同材质表面时被吸收、穿透和反射的程度不同,因而可以利用皮肤和空气对于声波阻抗的差异,对指纹的嵴与峪所在的位置进行识别。超声方案的优点在于其穿透性更强,能够进行深层的皮下指纹识别且能够辨别活体,因而方案的安全性更高;此外,从理论上来讲,超声波方案不易受到油渍和水渍以及强光的干扰,因而解锁更加稳定可靠,有望成为指纹之别方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巨头高通领衔布局,穿透深度逐步加强。目前,涉足超声波指纹方案的厂商主要有美国高通、FPC、Sonavation和ADI等,不过除高通以外,其他厂商在该领域的探索尚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在2015年世界通信大会(MWC)上,高通首次推出基于超声波3D指纹识别技术的产品,不过彼时由于穿透深度有限,超声指纹方案未能实现屏下识别,但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高通目前已能穿透0.8mm的玻璃,0.65mm的金属以及1.2mm的OLED屏,从而实现屏下识别。

从屏上到屏下,超声波方案市场逐步拓展。2015年高通的超声波指纹方案发布,而后分别被小米5s和乐视MaxPro所采用,尽管当时由于超声波方案的穿透距离有限,高通在小米5s和乐视手机上提供的并非屏下方案,而是类似于电容识别的Home键方案和背部指纹方案,但依然为超声波指纹技术的应用积累了经验。2017年,高通的屏下指纹方案曾经提交vivo进行测试,尽管最终并没有被采纳,但也显示此方案正在逐步成熟。

3全屏幕识别:小型化尚待提升,未来或成发展趋势

全屏识别:目前尚无应用,后续发展可期。尽管光学方案和超声波方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屏下指纹识别,但是识别区域却仍然受到限制。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指纹识别可能会向半屏甚至全屏的向发展。在2018年CITE展会上,JDI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硅基衬底的指纹识别技术——Pixeleyes指纹识别技术。方案实现的关键在于将电容指纹传感器集成到玻璃面板上,以实现传感器的透明化,在JDI的方案中,透明传感器被放置在显示面板的上方,并利用硬度升级之后的偏光片代替传统的玻璃盖板,以保证传感器上方盖板的厚度保持在0.2mm左右因而解决了传统电容方案穿透力不足的问题。除了JDI之外,在非硅基衬底方案(off-chip)方面展开研发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韩国厂CrucialTec、挪威厂商IDEX以及国内厂商上海萝箕等。

精细化、小型化尚待提升,未来有望成为新趋势。目前,off-chip方案已经在安防等领域使用,但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电容式off-chip方案要求盖板厚度足够小,这对手机偏振片的硬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手机膜等配件甚至会无法使用,第二,off-chip模组所需要的放置空间依然较大,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小型化的处理,第三,玻璃基传感器识别的精度可能不及硅基传感器,由此导致识别质量相对不足等。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综合来看,全屏幕识别是一种仍需不断完善的技术,但从理论上来讲,该技术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该方案有望成为指纹识别发展的新趋势。

4前景展望:屏下指纹将迎爆发增长,光学方案成本占优

用量或超1亿,2019年屏下指纹方案有望迎接爆发。屏下指纹方案具有美观、便捷、解锁迅速、符合用户习惯等优点,目前方案的整体成本基本能够有效控制,已经被不少中端机型采用,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屏下指纹方案的不断成熟和价格的下降,方案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根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2019年使用屏下指纹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至少将达到1亿台,到2020年则进一步翻倍至2亿台,市场空间超20亿美元,有望在未来3年保持高速增长。

光学方案占得先机,兼容OLED软硬屏,短期内将成为主流。由于目前“off-chip”全屏幕指纹识别方案在移动客户端的研发尚不成熟,正式使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短期来看光学和超声两种方案成为当下屏下指纹角逐的焦点。在两种方案中,光学方案应用的时间较早,在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且方案解锁成功率相对较高,软件系统较为成熟;而超声波方案的优势则在于方案的安全性更好,对指纹的干湿度要求较低,并且可以检测到手指表面的深层次纹理而不受外界干扰。成本方面,光学和超声方案的价格预计在8-10美元。但是光学方案兼容OLED软屏和硬屏,但超声方案受到穿透距离的限制,目前只能搭配OLED软屏。目前,OLED硬屏的价格在20美元左右,而软屏的价格则要达到80-90美元,两者差距仍较为明显,导致柔性OLED+超声方案短期之内无法在中低端机型上大量使用。因此,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判断短期之内光学方案仍将是屏下指纹识别方案的主流。而超声方案如能够对解锁成功率进行有效优化,或将成为高端机型的一个重要选择方案,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短期内两种方案的市场份额占比大致为7:3左右。

2.产业链:传统龙头主导方案,欧菲领跑封装制造

1光学方案传统龙头主导,国内厂商全面布局

光学指纹识别方案的产业链主要分为算法及芯片、CMOSLens、滤光片以及产品封装,国内重点关注汇顶、欧菲。算法芯片技术是核心,涉足该领域的主要是新思、汇顶等传统龙头。光学元件方面,主要分为光源、Lens、滤光片以及CMOS传感器,光源主要采用OLED自发光,Lens起聚焦反射光的作用,滤光片过滤杂散光,CMOS转换光电信号。CMOS光电传感器方面,国际主要厂商包括索尼、三星、海力士和安森美等,国内则主要有豪威科技和格科微。在下游封装方面,欧菲科技目前是安卓系厂商光学指纹方案的独家供应商。综合来看,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光学屏下指纹产业链中最值得关注的国内厂商包括上游方案提供商汇顶科技和下游独家封装厂商欧菲科技。

算法芯片领域,汇顶、Synaptics居首,短期内或将均分市场。在光学指纹方案的算法芯片环节目前相对领先的是美国Synaptics和深圳汇顶,其中Synaptics是三星的供应商之一,2016年12月13日,Synaptics宣布推出业内首款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光学指纹传感器NaturalID,2018年1月,该方案在vivoX20Plus上实现商用,成为首款正式面向市场的屏下指纹产品,未来Synaptics还将有望在小米、三星等厂商的产品上继续得到使用;汇顶是国内指纹传感器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全球指纹识别行业的前三甲,下游客户覆盖国内安卓系的各大厂商,公司几乎与Synaptics同时研发出光学屏下指纹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兼容OLED软硬屏,并具有活体检测功能。目前方案已被vivoX21、华为MateRS等手机采用。除上述传统巨头,敦泰也在积极部署光学屏下指纹方案,其独有方案能够检测3D立体指纹图像,并且兼容LCD和OLED屏,兼容性和安全性更强,目前方案暂未投入市场。总体来看,短期内汇顶、新思或将暂时瓜分光学屏下指纹市场,按照2019年光学方案与超声方案市场占比7:3,其中光学方案及芯片占总识别模组比50%,模组单价10美元,有望为方案厂商带来近4亿美元收入规模。

Lens采用微透镜阵列,国内关注舜宇、欧菲、水晶光电。光学屏下指纹方案所采用的Lens主要是微透镜阵列,用以将透过各个小孔的折返光聚焦,提高信噪比。生产厂商方面,境外厂商主要有大立光、玉晶光和关东辰美等,其中大立光是光学镜片行业的传统龙头,关东辰美是苹果产业链的重要供应商,舜宇是近年来手机和车用摄像等设备领域成长最快的一家企业,同时也是光学镜头领域可以比拟大立光的企业。在滤光片方面,滤光片的选取取决于光源的选取,对于红外光源(敦泰方案需外加红外源),滤光片需采用窄带滤光片,主要供应商由水晶光电等,而对于OLED光源,则仅需采用普通滤光片,在这方面欧菲、水晶光电等均有良好的技术积累。

CMOS传感器方面,国外厂商市场占比较大,国内格科微发展迅速。CMOS传感器在指纹模组中主要用于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于指纹模组只需要采集纹路信息,而无需采集色彩信息,因此对CMOS传感器色彩识别的要求较低。供应商方面,目前国际上主要的CMOS传感器提供商有括索尼、三星、海力士、豪威(被中国企业收购)和安森美等。而在国内,格科微近年来成长迅速,在与中芯国际的合作下,公司到2017年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索尼的全球第二大CMOS芯片生产企业。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2019年封装业务规模近10亿美元,欧菲科技市占居首。模组封装是指纹传感器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结合传统指纹传感器的成本构成经验,通常模组封装会占到模组成本整体的15%左右。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指纹传模组封装企业有欧菲科技、丘钛科技、比亚迪电子、三星、TDK等。其中欧菲科技在屏下指纹方面的布局较为领先,目前基本是安卓系手机厂商屏下指纹模组封装的独家供应商,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2019年全球屏下指纹设备的出货量将超过1亿部,按照每套模组10美元,市场规模将近10亿美元,其中假设欧菲科技市占50%,则识别模组将公司带来约5亿美元营收。

2超声波方案国外厂商主导,国内厂商涉足压电材料、下游封装领域

超声波方案的产业链可以分为算法芯片、传感器以及封装三部分,而传感器的上游主要是压电材料。在算法和芯片方面,目前高通是该领域唯一一个已经实现方案商用的企业,而除高通外,Sonovation、InvenSense以及FPC等厂商也在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压电材料方面,目前高通使用PVDF有机聚合物材料,Sonovation和InvenSense使用压电陶瓷材料,压电材料的主要生厂商有新加坡IME和国内的三环集团等,而传感器制造方面则主要由InvenSense、台积电、意法半导体等境外企业生产。在封装环节,目前高通的主要合作商为台湾GIS和欧菲科技。

三、3DSensing: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渗透率提升可期

1.技术路径:前置结构光方案占优,后置TOF或成新选择

3D摄像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两种,前置识别主要采用结构光方案,TOF方案更加适用动态场景。3D摄像主要有两种实现路径,一种是结构光方案,另一种是“飞行测距”(TOF)方案。其中结构光方案的优点在于功耗小,技术成熟,更适用于静态场景,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苹果、小米等厂商采用,我们认为该方案未来仍将在面部识别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TOF方案的优点在于远距离情境下噪声较低,同时具有更高的FPS,未来在后置AR、VR领域或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结构光方案:率先布局面部识别,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结构光技术成熟,适用于面部识别、背景虚化等静态场景。结构光的基本原理是投射光学图形到被观测物体上,从而使激光在最终物体表面的落点产生位移。此时使用红外摄像头来检测物体表面上的图形,通过位移变化就能够算出物体的位置和深度信息。结构光的优点在于一次成像就可以得到深度信息,能耗低,分辨率高。缺点在于对光源和光学器件有较高要求。结构光因其不用多次成像,能耗较低,便于安装和维护等特点,使得其在人脸识别的静态应用场景较为突出。虽然TOF方案的FPS更高,但手机面部识别主要针对静态应用场景,不需要高刷新频率。结构光的功耗较小有利于节省电量,同时算法较为简单。综合来看结构光是当前面部识别,背景虚化等静态场景的首选。

结构分为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产生特定光学图案,接收端检测光斑位移。结构光的光路分为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的主要构成包括点光源、准直镜头、光栅元件和Lens,其中点光源+准直镜头充当整个光路的光源,产生扩束平行光,光栅元件分为两种,一种是苹果采用的普通DOE,另一种则是MantisVisionLtd(MV公司)所采用的“Pattern”型光栅,无论哪种方案,光栅的作用都是产生衍射图案,而光栅之后的Lens的作用则是将衍射光重新进行准直化处理,以保证光束的密集度。接收端主要是一个红外接收镜头,由光学镜片、红外滤光片和CMOS传感器组成,其作用为通过对反射光斑的探测还原深度信息。

A客户率先采用结构光方案,预计未来有望持续渗透,19年市场空间将接近40亿美元。2017年发布的iPhoneX首次搭载了结构光方案,从17年全年来看,iPhoneX销售量占比约为15%,相应市场规模约为6.5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预计安卓阵营各大厂商都将在各自的部分旗舰机型上采用前置结构光3D面部识别方案,其中今年5月31日发布的小米8已经搭载此功能,成为安卓端首款搭载3D结构光人脸识别的旗舰机,而苹果今年的新款机型大概率会普及结构光方案。我们预计未来3D面部识别的渗透率将有望持续提升,到2019年,结构光方案整体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5%左右,市场空间约40亿美元。

2TOF方案:后置3D新选择,更适用于动态场景

TOF技术通过计算发射光的反射时间差来换算物体距离。TOF(Time of Flight)技术的原理是发射红外光遇物体反射后计算发射光的反射时间差,来换算物体的距离。TOF方案的优点在于相应速度更快,具有较高的FPS,且探测误差与距离呈线性关系,在对远距离物体的探测方面优于结构光(后者的探测误差与距离呈现二次型关系)。因而更加适用于动态场景和3D摄像。缺点是功率相对较大,且对于近距离物体识别的精度不够高。目前主流TOF技术使用SPAD(single-photon avalanche diode)阵列来检测反射光的时间空间信息。SPAD是具有较高灵敏度的半导体光电检测器,能对弱光信号进行较为精确的识别。

主要组件为3颗红外激光二极管、1颗红外图像传感器以及红外滤光片。TOF技术路线的代表为微软的Kinect2。Kinect2是微软针对PC和Xbox推出的3D感应摄像机。根据Chip works对Kinect2的拆解,其主要核心部件为3颗红外激光二极管、1颗红外光图像传感器、1颗可见光图像传感器和1颗图像处理主芯片。主要工作原理为:红外激光二极管发射近红外激光,光碰到环境中的物体发生反射,红外光图像传感器采集反射光,计算反射信号与发射信号的时间差,从而得知位置距离信息,采用3颗红外激光二极管的原因在于提供空间自由度更大的探测,可见光相机的作用是获取环境实时的XY平面物体信息。

AR带动后置3D需求,TOF有望大显身手。增强现实技术(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在升级iOS11系统后,苹果手机可下载AR应用,目前应用的实现方式主要为通过前置结构光摄像头探测人脸与手机的距离,按照距离的远近调整画面和声音效果,给用户带来3D感官上的体验,但这种方案的缺陷在于用户活动范围和视角范围有限,难以带来沉浸式的感受。目前,苹果等公司正在开发后置3D传感系统,与头戴式眼镜想配合,通过3D传感系统检测深度信息,构建三维地图,并将经过系统虚拟加工的环境信息借助手机屏幕输出给用户,能够带来沉浸式的3D体验。由于TOF具有较高的FPS,在动态识别领域更具优势,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微软等公司开发的TOF产品对深度的探测误差已经能够维持在0.5%以内,并且视角也较以前有大幅提升,目前基本满足3D拍摄和渲染的要求,并且随着功耗的不断降低,TOF方案已基本能够搭载于移动设备上,未来该方案或将在AR领域大显身手。


2.产业链:硬件国产化在即,算法领域有望进一步突破

1结构光:接收端硬件国产化替代程度较高

结构光发射端国外为主,接收端国产化替代程度较大。目前结构光方案设备成本约为20美金,其中算法芯片4-6美金,接收端5-6美金,发射端10美金左右。发射端的激光器和光学元件行业壁垒较高,目前国内厂商较少涉及该领域。而接收端的滤光片,镜头和模组业务壁垒相对较低,国内水晶光电、舜宇光学、欧菲光、丘钛科技等厂商已切入该领域并实现量产。

算法芯片方面,主要厂商有Prime senseMV和英特尔,国内奥比中光拥有自主产权。在几家公司中,Prime sense是苹果的全资子公司,方案芯片专供苹果,目前已经在iPhoneX上得到使用;Mantis Vision的方案在DOE的加工上独具特点,通过独特的Pattern设计,MV的方案能够建立起不同光斑之间的信息联系,因此目前在识别精度方面要超过苹果的第一代DOE方案。国内方面,目前奥比中光在3D方案方面相对领先,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全自主产权的、能够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公司,2016年公司曾获得全球第二大芯片方案商联发科的战略投资,并在此后实现电视操作系统中3D传感器的量产,此外奥比还自行设计了基于结构光的ASIC芯片,目前已确定被OPPO所采用。联美控股于2018年1月投资3600万美元于以色列高科技3DSensing公司Mantis Vision,持股17.36%,成为其最大股东,MV主营为基于结构光技术的3D模组,其独有的编码结构光技术在3D传感和成像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近日发布的小米8就是使用了MV的3D结构光方案,以及国内欧菲科技的模组方案。

发射端构成主要为扩束激光器、衍射光学元件、Lens等部分组成,供应链以国外厂商为主导。具体而言,VCSEL红外光源方面,目前Lumen tum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而国外厂商在该领域具备竞争力的还有Finsar,Heptagon以及II-VI等,由于VCSEL技术壁垒较高,器件功耗、响应速度、稳定性都存在很高的设计难度,因此,目前全球范围内具有VCSEL设计能力的公司主要为欧美光通信器件巨头。国内方面光迅科技、华芯半导体具备中低端VCSEL的设计能力,但整体而言与海外巨头差距较大。DOE光栅方面,各家的光栅通常有方案提供商(Prime sense、MV)设计,封装厂商代工,主要封装制造企业有台积电、欧菲、舜宇等;光学透镜方面,主要生产厂商目前主要有Heptagon、台湾奇景光电等,大陆华天科技和晶方科技在WLO晶圆级光学透镜方面也有所布局,其中华天具备较为成熟的加工能力。

接收端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国产替代有望达到较高水平。结构光方案的接收端主要由红外CMOS芯片、滤光片、光学镜头几部分构成。红外CMOS传感器供应商主要有意法半导体,三星电子,OV,Aptina,索尼,苹果3D结构光的CMOS芯片主要由意法半导体供应,国内在该领域布局的公司不多,相对而言思比科较为成熟。滤光片方面,通常采用窄带干涉滤光片,产品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难度,目前苹果的主要供货商为VIAVI,其他国际厂商还有Materion、Buhler等,国内方面,水晶光电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窄带滤光片供应商之一。

2TOF方案:发射端无需DOE与准直镜头

TOF方案不需要DOE和准直镜头,算法芯片供应商主要为微软、TI、三星等。TOF产业链主要包括红外光源、红外传感器、红外滤光片,以及传统的光学组件和镜头。相较结构光方案而言,TOF方案在发射端不需要DOE和准直镜头,而仅仅只需要VCSEL光源即可。而在接收端,TOF方案与结构光方案的供应厂商类似,国内厂商在接收端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国产替代。另外,TOF方案与结构光产业链的另一个主要区别是算法芯片公司不同。结构光的方案提供商主要有Prime sense、MV、奥比等厂商,而TOF方案则以Microsoft、TI、三星、松下为主,国内厂商目前较少涉及TOF的方案提供和芯片设计领域。

风险因素

屏下指纹渗透不及预期;3D技术进展缓慢;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

四、行业评级与重点公司推荐

全面屏时代的到来推动智能手机生物识别领域的变革。短期内以光学和超声为代表的屏下指纹识别方案有望快速渗透,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2018/19/20年模组出货分别为0.2/1.07/2.06亿,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0亿美元,国内厂商全面布局屏下指纹方案的芯片设计、光学模组以及下游封装等各个环节,相关企业受益产业渗透率以及价值量双升;另一方面,生物识别变革为3D成像技术的应用提供契机,3DSensing有望向AR/VR和人机交互领域进行拓展,其中结构光方案有望突破40亿美元。

维持生物识别行业(包括屏下指纹、3DSensing“强于大市”的评级。

投资策略:国内厂商面布局指纹识别方案的设计、模组、封装环节,以及3DSensing算法、硬件等相关领域。重点推荐国内率先布局3DSensing的联美控股、屏下指纹芯片设计先行者汇顶科技、模组封装龙头欧菲科技、舜宇光学科技。

重点公司推荐如下:

1.汇顶科技

全球指纹识别领先厂商,覆盖多款高端旗舰机型。汇顶科技已超越FPC成为全球安卓阵营最大指纹IC提供商。根据双方公司公布的财报数据,汇顶科技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36.82亿元人民币,同比+19.56%,保持了47.12%的较高毛利率水平,净利润达到8.87亿,同比增长3.52%。同期FPC营收约为21.44亿元人民币(29.66亿瑞典克朗),较去年同期下降55%,净利润亏损1194万人民币,同比下降103.9%。目前汇顶科技方案已覆盖华为、OPPO、vivo、小米、努比亚、诺基亚、一加、华硕、锤子等品牌高端旗舰机型。汇顶科技亦与三星手机达成合作,GalaxyJ7Duo量产成功并在印度批量上市,标志着汇顶科技进入三星供应链。

全面屏时代屏下指纹迎来机遇,公司具备先发优势。2017年以来“全面屏”成为智能手机发展趋势之一,更高屏占比的诉求使得指纹识别模块从正面移除,背部指纹则容易破坏整机一体性,便捷度上也较正面指纹略逊一筹,厂商开始探索屏下指纹识别新技术。屏下指纹有望与3D感测技术并行发展,我们预计屏下指纹技术在全面屏时代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屏下指纹识别主要包含光学式、超声波式、全屏幕识别(玻璃衬底电容式),光学式方案目前相对成熟,可能会成为未来一年屏下指纹解锁的主流方案,超声方案与全屏幕方案在效果上优于光学方案,但技术尚不成熟,可能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目前具备光学方案技术优势,2018Q1率先应用于华为MateRS以及vivoX21机型中,公司预计2018下半年屏下指纹将大规模商用并贡献利润。

大基金入股叠加大股东增持,公司未来注入信心。2017年11月,国家大基金受让汇发国际以及汇信投资所持公司6.65%股份,每股目标对价93.69元,目标股份转让对价28.3亿元,此次大基金收购公司股份,是发挥产业发展引导作用,同时有望带来相关产业资源的协同。控股股东张帆先生底部增持1%公司股份,增持后持股比例48.41%,充分体现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风险因素。1.新技术应用不及预期;2.下游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公司是指纹识别领域行业领先的企业,已经导入主流智能手机和PC厂商,公司作为全球指纹识别模组龙头厂商,其屏下指纹识技术有望在智能手机端大规模运用,为业绩增长贡献重要力量。2018年传统电容指纹行业杀价明显,呈红海竞争,并且新品屏下指纹处于客户拓展期,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但预计在2019年明显改善,受益行业爆发,屏下指纹产品放量出货,收入毛利有望双增。我们预测公司2018/19/20年EPS为1.41/2.24/3.15元,给予2019年PE=34倍,对应目标价至76.27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2.联美控股

立足公司主营,外延布局高科技3DSensing领域。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供热、供电、供汽等,拥有燃煤高效热电联产、水源热泵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能源监控管理等节能环保业务。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76亿元,同比+16.24%,实现归母净利润9.22亿元,同比+31.93%,公司经营情况良好,毛利率/净利率逐年上升,2015/16/17年毛利率分别达42.39/46.62/50%,净利率分别为23.31/35.01/39.73%。公司于2018年1月投资3600万美元以色列高科技3DSensing公司MantisVision,持股17.36%,成为其最大股东,也是继欧菲科技、舜宇光学科技后第三家投资该公司的国内厂商。

A客户领衔,3D结构光渗透率逐步提升,预计19年市场空间近40亿美元。2017年发布的iPhoneX首次搭载了结构光方案,从17年全年来看,iPhoneX销售量占比约为15%,相应市场规模约为6.5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预计安卓阵营各大厂商都将在各自的部分旗舰机型上采用前置结构光3D面部识别方案,其中今年5月31日发布的小米8已经搭载此功能,成为安卓端首款搭载3D结构光人脸识别的旗舰机,其方案供应商正是联美控股旗下的MantisVision,而苹果今年的新款机型大概率会普及结构光方案。我们预计未来3D面部识别的渗透率将有望持续提升,到2019年,结构光方案整体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5%左右,市场空间约40亿美元。

技术领先,MV公司拥抱行业高成长。MantisVision拥有全球范围内测试指标最高的3D解决方案,包括底层硬件、算法、软件系统和应用程序,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业界体积最小、成熟度最高、功耗极低的适合消费电子移动端的3D成像模组方案,同时也有多个系列专业级别的3D扫描设备产品线。公司自主研发丰富的3D影像软件及计算机视觉的平台,通过3D成像的应用可以开展新的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对面部运动、表情和眼球的跟踪。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包括移动设备的前置/后置3D镜头,摄像设备及摄影设备,公安、安保、金融等专业领域解决方案,以及电影、娱乐及游戏行业。

风险因素。3DSensing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下游拓展不及预期。

3.舜宇光学科技

镜头模组两翼齐飞,公司2017年净利润同比大增128%。公司深耕光学三十余年,布局光学零件、光电产品、光学仪器三大业务,目前手机镜头已成为仅次于台湾大立光的大陆龙头,手机模组出货量稳居大陆前三,车载镜头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并有望进军车载模组市场。公司2017年实现营收223.66亿元,同比+53.07%,营收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128.33%。其中,光电产品营收178亿元,同比+56%;光学零件营收43亿元,同比+46%;光学仪器营收近3亿元,同比+16%。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主要系智能手机与车载成像领域的带动,其中手机镜头及模组主要受益于智能手机双摄浪潮驱动,车载镜头则受益于ADAS系统加速推进;净利润增幅大幅领先于收入主要系高规格镜头及模组等高端产品占比大。我们预计公司18年仍能实现30%+利润增速。

现有市场:继续扎根智能手机行业,镜头+模组持续受益双摄浪潮。目前贡献公司营收的主要业务为智能手机相关业务,16/17年营收占比均超80%。现有业务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双摄浪潮,其中手机镜头搭载量从1到多,手机摄像模组价值量在复杂化双摄模组以及全面屏等微小化、异形化模组趋势下相应提高。公司身为大陆光学龙头,具备20MP以上高像素镜头、大光圈镜头、玻塑混合镜头等生产工艺,拥有先进的MOB/MOC封装工艺,掌握更加复杂的双摄共基板封装工艺,目前已经成为HOV、小米等主流品牌高端旗舰机核心供应商,公司2017年10MP及其以上镜头出货占比约40-50%,双摄模组出货占比约20%,18年有望继续受益双摄浪潮。

新进蓝海:聚焦光学,前瞻布局3D、车载成像等领域。公司深耕光学三十余年,除智能手机外,亦在ADAS车载镜头、3DSensing、AR/VR等新兴领域积极布局。3D成像方面,公司与3D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3DSensing系统方案。车载摄像头方面,ADAS加速普及大趋势下单车配置的摄像头量将提升到至少8个,镜头及模组市场空间近600亿。公司2004年进入车载领域,至2012年出货量全球第一,同时开始布局切入激光雷达、HUD、车载镜头模组等产品。目前公司车载镜头市场份额已稳定30%以上,高筑专利壁垒,获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特斯拉等品牌车厂技术认证,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成长性明确;同时积极开拓模组新业务,目前已获tier1大厂认证,后续有望发挥镜头+模组协同效应。公司当前拥有3KK/月车载镜头产能,预计18年将进一步提升至4KK/月。我们预计公司车载领域收入18年有望超20亿元。

风险因素。1.双摄渗透不及预期;2.3DSensing不及预期;3.ADAS推进缓慢。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我们长期持续看好光学方向及公司成长逻辑,维持公司2018/19/20年EPS预测分别为3.65/5.05/6.72元(对应4.19/5.71/7.63港元),考虑公司龙头地位及行业趋势可持续性,按2018年56倍PE,对应目标价234.6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3.欧菲科技

技术积累优势显现,业绩增长符合预期。欧菲科技成立于2002年,以红外截止滤光片起家,后续切入触控模组、摄像头、指纹识别、光学等。公司2017年全年实现营收337.91亿元,同比+26.34%,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40.47%。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触控显示产品,收入112.89亿元,毛利率14.86%,同比+2.64pct。而传感器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52.96亿元,同比-23.64%,主要源于公司产品结构升级和产品价格下降。

摄像头+触摸屏+指纹模组并行,领先布局3Dsensing。公司2002年进入消费电子光电领域,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发展,已成为国内触控模组、单摄像头模组、指纹识别模组三大领域的龙头。摄像头:公司摄像头模组从2016年底开始单月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截至2017年末,公司摄像头模组产能整体超过60KK/月,双摄像头产能15KK/月,产线自动化率及综合良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触摸屏:延伸产业链和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提升盈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触控显示业务实现营收112.89亿元,产能约25KK/月。公司已经同下游OLED生产商进行积极沟通和合作。指纹模组:终端设备指纹模组迎来渗透高峰,公司在指纹模组产能方面一家独大,客户涵盖大部分国内智能手机品牌,产能约32KK/月,国内智能机市场占有率超50%。3Dsensing:差异化创新及产业整合能力强。公司提前布局未来影像的发展,与以色列3D算法公司MV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3D成像及相关技术和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2018年将有更多厂商旗舰机型中采用3D结构光人脸识别功能,并有望在2019年普及。

智能汽车业务产业布局见成效,打造HMI+ADAS+车身电子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2017年智能汽车类产品营业收入同比+188.12%,前期的沉淀初显成效,订单实现稳步释放。公司15年设立全资子公司欧菲智能车联,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同年10月筹资15亿元投资于智能汽车电子建设项目。HMI:公司引入博世、哈曼、上汽等汽车电子巨头的专业研发和销售团队超200人,着力于智能中控台和数字化仪表盘。ADAS:引入国内领先的研发团队,围绕传感器和系统集成两方面布局,且车载摄像头已于2016年下半年实现量产。车身电子:公司收购华东汽电,获取丰富的车身电子产品线,同时拥有了包括通用、广汽等20余家优质整车厂的前装供应商资质。

风险因素。电容方案竞争加剧导致的价格战等风险;触摸屏技术路线不确定;摄像头与汽车电子业务增长低于预期。

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公司作为国内消费电子光学模组龙头,布局双摄+汽车ADAS多摄、3D摄像头、OLED等业务,我们看好双摄快速增长,3D摄像头战略布局给公司带来增量收入。我们维持公司2018-2020年EPS预测为0.68/1.00/1.30元,按照2018年PE=33倍,对应目标价22.44元,维持“买入”评级。

总结

全面屏时代的到来推动智能手机生物识别领域的变革。短期内以光学和超声为代表的屏下指纹识别方案有望快速渗透,预计2018/19/20年模组出货分别为0.15/1.07/2.06亿,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0亿美元;另一方面,3D Sensing有望从生物识别起步,向AR/VR和人机交互领域进行拓展,其中结构光市场有望突破40亿美元。维持生物识别行业(包括屏下指纹、3D Sensing)“强大于市”的评级,重点关注国内率先布局3D Sensing的联美控股、指纹芯片设计龙头汇顶科技、模组封装龙头欧菲科技、舜宇光学科技。

华强方特:用“文化+科技”成就“诗和远方”

6月7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卫视指导,执惠主办的“2018CTCIS第三届中国文旅大消费创新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从文旅扶贫、文旅投资与运营创新、目的地产品创新及营销与文化传播创新、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解码中国文旅业的发展逻辑。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陈辉军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趋势:文旅融合时代主题乐园行业机遇大于挑战


在演讲中,陈辉军主要围绕“主题乐园发展战略与定位”向参会嘉宾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不负“诗和远方”。文旅融合的趋势将对旅游市场产生放大作用,主题乐园行业也将迎来机遇大于挑战的时代。据陈辉军介绍,华强方特就是一家专业从事文旅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深耕文旅产业近20年的中国企业,在高新科技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时代,华强方特已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科技”的独特发展模式。


在谈到华强方特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时陈辉军表示,“我们一直有很高的追求,就是要坚持并推进‘文化+科技’理念,坚持创研产销一体化模式。”


企业:华强方特用“文化+科技”实现公众欢乐梦想



华强方特成就欢乐梦想


如何理解“文化+科技”?陈辉军认为,“方特所投身的事业就是用‘文化+科技’方式成就公众的欢乐梦想。”近年来,方特运用VR、机器人、动漫制作、智能控制等技术将动漫IP“熊出没”以及中国五千年来的诸多传统文化IP打造成了能面对游客,面对市场的文化娱乐产品。方特正通过旗下主题乐园、动漫作品、特种电影、主题演艺和文化衍生品等系列产品与服务成就人们的欢乐梦想。


据介绍,为贯彻“文化+科技”融合理念,华强方特在人才、产业和内容出品等方面汇聚了强大资源,拥有1000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方特旗下设计院、研究院、创意院拥有近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各业务之间也实现了互相支撑、互为上下游。


不断创新与探索成就了如今的华强方特。在陈辉军看来,方特近年取得的最重要的两个成绩就是:八次获得“中国企业文化三十强”称号,并成为唯一入选2018CCTV“国家品牌计划”的文旅企业。


此外,陈辉军在演讲中也提到,方特近年的业绩同样表现抢眼。“方特主题乐园在国内已开业24家,客流量连续两年全球排名前五。动漫产品制作水平、收视率更屡创新高,方特王牌动漫IP‘熊出没’系列大电影累计票房近20亿元。”


行业: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与内容产业化“一个都不能少”



华强方特旗下方特主题乐园


在谈及企业与行业未来发展时,陈辉军认为,应该做好“把握政策机遇”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两方面工作。在把握政策机遇上,他表示:“企业需要深挖文化资源,用高科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契合公众心理的主题乐园。同时,企业还要参与全域游创建工作和行业标准制定。”


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企业首先应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内容产业化能力。陈辉军说:“华强方特这么多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就是将文化内容实现产业化,讲好中国故事。另外,强化产品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企业也至关重要,创新是方特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百年企业靠品牌,企业务必要重视品牌形象建设,陈辉军认为,方特之所以入选“国家品牌计划”就是因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定位清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企业品牌形象。

相比港股,这是小米CDR招股书的新亮点

小米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发行CDR的公司,也将是第一只同时以H股+CDR模式实现上市的中国企业。


与港股招股书相比,小米提交的CDR招股书存在异同。最大的亮点在于,小米新增了今年一季度的最新财务数据。


小米一季度营业收入和经调整经营净利润分别为344.12亿元和16.9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亿元。小米称,公司盈利状况良好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小米未公布过去三年的季度数据,去年总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16亿元。


小米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76.27亿元、4.92亿元、-438.89亿元和-70.27亿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累计亏损1351.63亿元。


此外,小米在此次申请材料中并未明确CDR发行和募资规模,因此募资投向也采用百分比的披露形式;对于本次为何选择境内外同步发行,小米称原因涉及上市对赌协议中的优先股赎回条款。


由于同股不同权的特殊投票权结构,小米本次发行的CDR基于B类股票。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时,每股A类普通股拥有10份投票权,每股B类普通股拥有1份投票权,但在对公司章程明确规定的少量保留事项进行表决时,无论股份类别,每股均只有1份投票权。公司上市后,雷军和林斌共同拥有全部已发行A类普通股。


为何境内外同步发行


据招股书信息,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 A 轮、B 轮、C 轮、D 轮、E 轮、F 轮优先股融资。根据公司与优先股股东之间的协议约定,如果公司在约定时间内没有实现合格上市,则自该日起除F轮优先股股东外的其他优先股股东或多数F轮优先股股东均有权要求公司赎回其持有的优先股。并且赎回价是以下列两者中孰高的价格:投资成本加年复利8%加已计提但尚未支付的股息,或者赎回时点市场公允价值。


根据公司章程的约定,“合格上市”的上市地限定于香港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纳斯达克或经公司持股50%以上的A轮、B轮、C轮、D轮、E轮和F轮优先股股东或该等优先股转换后的B类普通股股东同意的其他相似法域的证券交易所,且要求公司上市时的估值达到一定水平。


因此,若公司未能在限定时间内实现合格上市,则公司可能面临优先股赎回,由此可能给公司的经营和财务造成较大风险。从而,有可能使得持有公司CDR的中国投资者间接承担部分优先股赎回义务,损害其投资权益。


小平称,为避免前述极端情况的出现,公司在筹备中国境内发行CDR的同时,同步筹备于中国香港上市。在确定满足“合格上市”的前提下,公司将实现境内 CDR同步发行;在此情况下,公司上市后优先股即可转化为普通股,从而消除优先股赎回风险,消除对境内CDR投资者影响。


五大看点


除此之外,小米CDR招股书的看点包括以下五方面,来自腾讯《一线》:


看点一:一季度收入盈利增长,手机业务同比上涨87.8%


CDR招股书披露,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1,146.25亿元和344.12亿元;小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负22.48亿元、2.33亿元、39.45亿元和10.3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CDR招股书在披露“境内外信息披露差异”章节中,介绍了小米在报告期间经调整经营净利润为负3.03亿元、18.95亿元、53.62亿元和16.99亿元,盈利状况良好且盈利能力增强。


小米CDR招股书公布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与港股招股书公布的“经调整经营净利润”,两者主要差异为:股权支付费用算不算非经常性损益,要不要扣除理财产品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等。


小米CDR招股书披露,报告期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分别为537.15亿元、487.64亿元、805.64亿元和232.39亿元。招股书引用IDC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滑2.9%的情况下,小米手机同比增长87.8%。


需要指出的是,每年一季度通常都是手机行业的销售淡季,不出意外,预计小米手机全年的表现将会比第一季度更好。


看点二:IoT平台连接1亿台非手机PC类设备,超苹果亚马逊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的小米IoT和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分别为86.91亿元、124.15亿元、234.48亿元和76.97亿元。仅2018年第一季度的收入达到了2017年全年的32.8%。


招股书引用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小米盒子2017年的出货量在中国境内排名第一。另据奥维云网(AVC)的数据,4月份小米电视线上线下总出货量跃居中国第一。


招股书还披露,小米IoT平台连接了1亿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以联网设备数量口径统计,小米占全球消费物联网市场份额为1.9%,亚马逊和苹果分别为1.2%和1%。


根据此前在香港递交的招股书,截至2017年底,小米占全球消费物联网市场份额为1.7%,亚马逊和苹果均为0.9%。小米巩固了对亚马逊和苹果的领先地位。


看点三:跻身全球互联网公司第一阵营,互联网收入毛利双增


有着“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在2018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列出了全球20大互联网公司,小米以750亿美金估值排名全球第14名。


小米CDR招股书披露,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分别为32.39亿元、65.37亿元、98.96亿元和32.31亿元,毛利分别为20.99亿元、42.85亿元、63.44亿元和21.19亿元。两项数据都约等于2017年全年的三分之一。


同时,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和毛利占主营业务的比例,从2017年的8.65%和34.75%,分别增长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9.43%和40.18%。互联网服务比重的增加,表明小米在进一步验证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看点四:小米模式在全球得到验证,海外收入占比达36%


小米CDR招股书显示,小米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公司收入持续增长。


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分别为40.56亿元、91.54亿元、320.81亿元和124.7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7%、13.38%、27.99%和36.24%。


小米手机进入了74个国家和地区,在14个海外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市场前5名。以印度为例,根据IDC统计,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市场份额达到30.3%,连续三个季度成为印度第一。近期,小米还正式进入了法国和意大利市场,2018第一季度 Canalys调研报告显示,小米欧洲市场增长率超过了999%,不到一年时间销量就成为欧洲第四,小米模式正在全球开花结果。


看点五:AI音箱安装超2300万,月活用户1300万


招股书还披露了,小米及生态链合作伙伴推出了13个垂直领域内的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包括小米MIX 2S、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及小爱音箱,搭载了人工智能助理“小爱同学”。


招股书引用了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小米人工智能音箱出货量在中国境内排名第一,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爱同学”的安装设备超过2,300万台,拥有1,300万月活跃用户,能够控制小米平台的118种型号的产品,应用场景涵盖内容、效能工具和其他形式的交互,大量独特的消费和行为数据,为小米带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