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火币、BigONE同日宣布撤出日本

前日,火币和BigONE相继“再次”官方宣布撤出日本。其中火币宣布在7月2日撤下日本的网页,BigONE在7月30日(中国时间)屏蔽日本用户登陆和交易。

这并不是火币或者其他国际大平台第一次在日本疯狂踩线,之前火币在日本就有几位频繁的活动,与金融厅也在交涉中,还有币安等这样的国际大平台,具体可以参看链得得App之前文章:【得得深度】交易所牌照紧缺,如何吞下日本数字货币市场这块肥肉?

火币撤出日本邮件通知

纵观国际各大平台的“侵日路线”,疯狂申请、买卖牌照、技术资本入股、壳资源置换,大家都打着踩一步试试看的心态,不行就撤,万一可以呢。


抓到手的好牌打得稀烂


可是,再看看日本现在的状态,区块链项目被金融厅和产经省垄断,资源全部分配给了巨头公司下属区块链部门;虚拟货币交易也进入了胶着状态。上周,由于不堪忍受金融厅整改令羞辱,日本虚拟货币交易协会两副会长愤然辞职,其中就有日本交易量第一的交易平台bitFlyer和十分活跃的bit Bank。具体请参看链得得昨日独家解读:不堪忍受金融厅整改令,日本虚拟货币交易协会两副会长愤然辞职


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实并不是两大副会长主动辞职,而是被其他会员问责引起的,具体原因链得得App驻日研究员尚未得到准确消息。而就在6月18日,日本虚拟货币从业者协会(JVCEA)才刚刚公布100多页的自主规制准则。该准则一出,交易所等的负担过重,一部分交易所十分不满。


但很明显的是,日本内部纷争已经开始白热化。一方面,国际各大平台相继想通过资金控股间接拿到牌照,另一方面,有着大财团支撑的获得牌照的平台不作为。


日本金融厅一味收紧的政策,过度保护本国交易所的行为,同时也极度限制了日本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虽然最近一次的日本金融厅第4次虚拟货币交易所业界研究会上,请到了MIT Media Lab研究所伊藤和Gensler,还有Ripple公司Sarbhai这样的外援过来讲技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确实在技术上有着明显的落后。


近几次的攻击案例虽然被日本金融厅的安全专家挡住了,但是很多即使已经拿到交易牌照的平台其实并没有十分厉害的技术足以支撑交易所的运营,导致很多大公司目前还在观望国际大平台抛过来的橄榄枝。比如拿到金融厅交易牌照的BitTrade,5月22日宣布接受新加坡资本渗入,让渡了经营权。


日本的币圈很可能回堕落到移动互联网的地位


日本在移动互联网的落后一直以来就饱受诟病,连社交类APP也是舶来品,脸书推特ins全部都是美国爸爸的,line也是韩国的。


而日本对财产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过度,也导致日本从心底拒绝一切试图介入日本金融系统的创业公司。比如支付宝,从2015年,支付宝准备打进日本的那一刻,日本国内就有7大银行开始研制自己的APP来抵制,Apple Pay和Pay Pall在日本走了这么多年,其市场份额小到可怜。


回头再看看7大银行联合开发的为了抵制支付宝的移动应用APP,至今还没有踪影。反倒是在区块链的技术刺激下,开始了J Coin等各种数字货币的发行,但是在日本金融体系里的虚拟货币与国内说的数字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


平台遭受攻击在各个国家都有发生,但是链得得App驻日研究员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日本金融厅在Coincheck事件中吸取教训太深刻,导致了几乎止步不前的地步,可是币圈一日千年,日本已经完全丢失了先入者的优势。


从1月底开始,金融厅一直处罚不断,马上就是下半年了,整整6个月,金融厅除了组建了新的自治组织互相残杀之外,目前的功绩还有推动日本区块链项目的发展,还是资源不均的发展着,而政策方面,还停留在去年。


现在能期待的就是稳打稳扎的日本在未来会有什么动向了。

比特币较巅峰时暴跌70% 国际清算银行再谈加密货币得与失

今年以来,加密货币跌势难止。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25日的一周内,在近1600种数字货币中,超过80%出现价格下跌,平均跌幅达19%,比特币一周内市值更是蒸发近100亿美元,较2万美元的巅峰价格也已跌去近70%。


在市场剧烈波动之时,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了最新的年度报告,其中一章更是详细探讨了加密货币的得与失,以及其前景。加密货币承诺使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DLT)替代受信任的机构,这一承诺实现了多少?它是未来的大趋势,还只是昙花一现?如果效率问题和高波动性令加密货币难成法币的替代,那么在其他领域是否有用武之地?


BIS认为,无权限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的经济局限性突出,其立足之本——去中心化共识有时是极为脆弱的,理论分析表明,关于如何更新分类账的协调可能随时崩溃,导致价值的完全损失。不过,BIS也认为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可能在其他领域大有可为,比如小量的跨境支付服务。


加密货币群体暴跌

6月27日,数字货币市场普跌,几乎回吐前一日涨幅。比特币价格回落至6100美元以下水平,24小时内跌近3%;以太币、瑞波币、莱特币及比特币现金均跌超5%。截至28日18:00,一枚比特币的价格报6099美元。


据财经网站Finder.com的数据,在截至6月25日的一周内,该网站所追踪的1586种数字货币中,超过80%出现价格下跌,平均跌幅达19%。其中,价格下跌最多的是比特币,当周跌近500美元;其次是比特币现金,下跌142美元。而价格涨幅最大的数字货币为以太坊的新分支以太经典(ETC),价格上涨1.3美元。


监管冲击仍是影响币价的最大因素。上周末,受日本金融厅处罚6家加密货币交易所影响,比特币持续下跌,一度失守5900美元关口。这是2月6日以来比特币首次跌破6000美元,这一价格同时也是2017年11月以来的最低价格。比特币价格曾在2017年12月飙升至近2万美元的历史高位,但在经历了周末的暴跌后,比特币距离当时的巅峰已经跌去了68%。


6月22日,日本金融厅正式下达对bitFlyer、QUOINE、bitpointjapan、bitbank、BTCbox6、TechBureau等6家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业务改善命令。命令公布后,比特币持续走低并跌破6400美元。当日晚间,Mt.Gox官网公布文件显示,东京地方法院裁定,将对2014年因大量比特币被盗而申请破产的Mt.Gox批准民事再生计划,这也进一步打击了市场情绪。


区块链风险投资专家SpencerBogart在接受外媒采访时预言,许多加密货币对冲基金一年锁定期结束,将会“人为拉低”比特币价格。2018年2月时,根据科技调研公司AutonomousNext统计,总共有226个加密货币对冲基金,是去年10月份的2倍有余。


加密货币的经济局限性突出


今年以来,从投资市场的情绪和价格来看,各界很显然认识到了加密货币的局限性。BIS在此次的年报章节中也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首先,BIS先明确了两类DLT的概念。一类基于“有权限的”DLT,这类加密货币类似于传统的支付机制,为了防止滥用,分类账只能由加密货币的受信任节点更新,这些节点由中央权威机构选择,并受其监督(如开发加密货币的公司)。因此,虽然其交易记录的存储方式与传统货币不同,但它们都依赖特定机构作为最终信任来源。


第二类加密货币承诺使用“无权限的”DLT在完全去中心化的环境中产生信任。记录交易的分类账只能通过货币参与者的共识才能改变: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但没有人有密钥来更改分类账。其实,无权限加密货币的概念是中本聪提出的,他根据一种无权限的DLT——区块链提出了一种货币(比特币)。


但BIS认为,无权限加密货币具有经济局限性。加密货币不仅承诺提供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便捷支付手段,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任模型。然而,兑现这一承诺取决于一系列假设:诚实的矿工控制着绝大部分算力,用户验证所有交易历史,以及货币的供应是由协议预先决定的。


这些假设引发了两个关于加密货币有用性的基本问题——这种实现信任的方式是否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信任能否真正永远实现?


BIS提出,就效率而言,产生去中心化信任需要耗费巨大成本,比特币挖矿用电量几乎与瑞士相当,因此,寻求去中心化的信任将可能酿成一场环境灾难。除了能源问题,加密货币还存在三大缺点:可扩增性、价值稳定性和对支付终结的信任。


首先,加密货币的扩增方式与主权货币有所不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要实现去中心化信任的承诺,加密货币要求每个用户下载并验证所有交易的历史记录(包括细节信息)。每多一笔交易,分类账就会增加几百个字节,随着时间推移,总账的规模会不断扩大。因此,为了使分类账的规模和验证所有交易所需的时间(随区块大小而增加)易于管理,加密货币对交易吞吐量有严格的限制;在有容量限制的情况下,每当交易需求达到上限时,费用就会猛增。因此,使用加密货币的人越多,支付就越麻烦。


加密货币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其价值不稳定,这也从上述加密货币集体大跌中可见一斑。这是因为没有一个中央发行机构负责保证货币的稳定。


第三个大问题在于,BIS认为加密货币的信任基础其实十分脆弱。


首先,由于加密货币可以被控制大量算力的矿工操纵,导致许多挖矿十分集中,加剧了支付终结的缺失。此外,不仅单笔支付中的信任不确定,而且对每种加密货币的信任基础也是脆弱的,这是“分叉”所导致的。


2013年3月11日,一次错误的软件更新导致了区块链出现分叉,消息传开后,比特币的价格就下跌了近三分之一。最后,经过协调,矿工们暂时忽略了最长的链条,最终暂停了分叉,但许多交易被撤销了。BIS也认为这个插曲显示了加密货币是多么容易分裂,从而导致巨大的估值损失。


利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


不过,BIS也认为,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可能在其他领域大有可为,比如小量的跨境支付服务。


BIS提及,这种支付解决方案与加密货币有着根本的不同。例如世界粮食计划署基于区块链的BuildingBlocks系统,该系统负责为约旦境内的叙利亚难民提供粮食援助,其计算单位和最终支付手段是主权货币,因此它是一种“加密支付”系统,而不是一种加密货币。这个系统最初由世界粮食计划署集中控制的,随后被重新设计成在有权限的以太坊协议上运行。随着这一变化,相对于以银行为基础的替代方案而言,交易成本降低了98%左右。


BIS也认为,有权限的加密支付系统在小额跨境转账方面也可能很有前景,这对于有很大比例劳动力生活在国外的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转账成本昂贵)。尽管加密支付系统能满足需求,但其他技术也同样在考虑范围之内,不过BIS也认为目前尚不清楚哪种技术将最有效。

4.55亿元!新飞电器100%股权成功拍卖,康佳接盘

老牌家电生产商新飞电器找到新东家。

6月29日,河南新飞电器/家电/制冷器具有限公司100%股权成功拍卖,成交价为4.55亿元,较4.5亿元的底价超出500万元。这次拍卖也仅有两个报价,第一个报价是4.5亿元底价。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新飞电器100%股权的买家是康佳。


接近新飞电器方面人士称,康佳作为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对新飞进行重整投资展示出其战略布局、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保护民族企业品牌、振兴实体经济的责任情怀。


新飞公司合并重整案,备受各方关注。


新飞目前处于破产重整阶段。2018年5月18日,新飞重整第二次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5月21日,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新飞电器、新飞家电、新飞制冷器具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权于2018年6月28日10时-29日10时(延时除外)于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起拍价4.5亿元。


截至发稿时,本次拍卖顺利结束。经二次出价,安徽康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以最高价胜出,成为新飞适格重整投资人,成交价为人民币4.55亿元。


此前的6月14日,康佳集团内部人士曾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康佳积极参与竞拍,主要目的是想进一步做大康佳白色家电的规模,“我们的白电业务还是想进一步做大,白电是讲究规模效应的,这也是考虑竞购新飞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康佳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位于安徽滁州,生产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但滁州工厂产能有限。若收购新飞电器,会迅速扩大康佳的白电产能。


曾经以一句“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闻名的新飞电器,是国内一家老牌冰箱生产商,但近年陷入经营困境。


澎湃新闻记者早前获得的信息显示:新飞电器亏损始于2011年。2011年至2016年的亏损金额分别是5166万新币、1.17亿新币、3763万新币、6064万新币、1.1亿新币、1.3亿新币,六年时间亏损总计5.07亿新币,按照当前的汇率换算,亏损额约合24.83亿元人民币。


对康佳来说,有意收购新飞除了产能因素外,新飞的品牌也是看重的因素之一。新飞冰箱是一个老牌子,很多用户还是认可新飞的品牌和产品。康佳竞购成功后可能会使用新飞品牌,采用康佳和新飞双品牌战略。


此外,康佳可能借助竞购新飞,在河南开展其他业务布局。 日前康佳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根据最新的战略规划,康佳集团未来将包括四大业务群组:科技园区业务群、产业产品业务群、平台服务业务群以及投资金融业务群。

雷军"凉了半截"!期待百倍认购,却只完成十分之一

小米港股发行截止。今天下午,据报道,截止中午12点,共有超10万投资者参与小米的散户认购,认购总额超10.3亿股。限于港股市场中央结算中心的时间因素,这一数据暂未包括散户今天上午提交的认购数。


最终,小米以公开认购约10倍打破了昨天市场的“抽飞”担忧,但相比之前某些券商上百倍的预期,仍然大幅缩水。


此前有券商表示,小米超额认购100倍问题并不大,甚至有大个别券商认为,保守估计至少会超额认购200倍左右。


10倍认购打破“抽飞”担忧


招股书显示,小米此次香港公开发行股数为1.08亿股,发行价区间价17至22港元。也就是说,在不包括散户今日提交的认购数据情况下,小米的公开认购达到9.49倍。


此前为吸引投资者打新,各大券商为孖展客备足了“弹药”。据不完全统计,耀才证券等6家券商为小米集团预留约1300亿港元备战孖展(保证金)。其中,耀才证券预留最多600亿港元、海通国际预留约200亿港元、辉立证券预留约200亿港元、信诚证券预留约140亿港元、国泰君安预留约100亿港元、时富金融预留约80亿港元。


6月25日至6月27日,小米集团在港上市招股。据港媒报道,6月25日,11家香港本地券商共录得仅74.72亿港元的孖展认购额,以在香港公开发售集资额23.98亿港元计算,超额认购仅2.12倍。6月26日,10家本地券商则累计录得59.44亿港元的孖展认购,超额认购1.48倍,远远落后于市场预期。


昨日,据港媒报道,小米中午截止孖展,时富金融及辉立证券被投资者抽飞(取消认购)约17亿港元。14家券商累计借出孖展逾97亿港元,相当于超购3.06倍。而业界此前普遍预期小米超额认购约5倍至10倍,冻资约240亿港元。


港股IPO的“抽飞”,是指在认购截止前,投资者取消认购申请的做法。散户昨日陆续“抽飞”的情况,让不少投行人士担心认购额不足。


但也有业界人士指出,根据过往惯例,港股市场的新股投资者为避免过早锁定资金,通常在招股最后一日才会认购,相信届时认购金额会有所增加。不过今天小米最终约10倍认购,也只是差强人意。


业内人士认为定价将在18元左右


据统计,小米此次散户认购是港股2011年以来发行规模50亿美元以上IPO中,认购倍数最高的。实际上,小米也是今年以来全球散户规模最大的IPO。


在定价方面,有港股新股基金经理向媒体透露,“由于此前几只新经济股票在上市后股价表现并不理想,客户认购热情不高,我们就限价在18港元下了些单。据了解,很多机构都是以限价的方式认购,小米最终定价可能不会在中上限。”


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小米招股的表现差于市场预期,由于多个新经济公司排队来香港上市,这个板块的题材不再具备稀缺性,对估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很有可能以定价区间下限定价。而且小米的盈利模式尚未被证明,估值已经超过国际上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包括苹果、特斯拉等。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外媒称国际配售部分录得大幅超额认购,小米招股推进至美国,保荐人向基金经理表示,陆续有机构投资者认购。腾讯《一线》也表示,小米的国际配售部分好过散户认购,尤其是外资机构投资者,下单超过5亿美元的不在少数。


雷军的“苦心”和市场的担忧


在6月21日于香港举行的小米投资者推介会上,在被问及对小米估值的看法时,雷军表示:“这次550亿美元的定价,就是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


在摊出550亿美元底牌的同时,雷军也爆出惊人言论——“小米是一家全球罕见的全能型公司,估值应为腾讯乘苹果的估值!”


根据目前的定价区间,小米总市值约为539亿到697亿美元之间,与先前市场流传的700亿到850亿美元的估值预测相比,已相对较低。同时该定价区间也低于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中信里昂证券、瑞信等机构给出的800亿到940亿美元估值。

在雷军看来,小米估值已经偏低了,而调低定价是为了给小米上市后留足上涨空间。不过,从目前比较平淡的认购情况来看,雷军的“苦心”似乎没有太多打动投资者。


中国银盛财富管理首席策略师郭家耀分析认为,“由于最近港股的市况持续转差,投资者对于新股认购的热情有所降温,港股市场存量资金有限,这对小米招股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同时,多家“独角兽”公司在港上市后股价乏善可陈,也是导致投资者认购保守的原因。去年在港上市的四只代表性新经济股票——阅文集团、易鑫、众安在线及雷蛇的股价持续大幅下挫,让投资者心有余悸。


而近期平安好医生上市后股价遭遇滑铁卢,亦让很多投资者担忧小米上市后的表现,因此市场整体情绪偏向谨慎。


那么小米港股上市后,股价能否打破“魔咒”,7月9日拭目以待。

亚马逊收购在线药房PillPack:约10亿美元 震动行业

图: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于2018年4月20日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举行的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中心领导论坛上发表讲话


亚马逊周四完成了收购在线药房PillPack的交易,不仅表明这家电子商务巨头对医药市场的兴趣日益浓厚,也突显出其更为激进的并购模式。分析人士称,这可能是出于亚马逊需要保持增长,并迎合不同受众和人口结构所致。


据报道,亚马逊与PillPack达成的交易价值约为10亿美元。在今年的前六个月,亚马逊已经花了近20亿美元进行收购。今年2月份,亚马逊斥资9亿美元收购了智能门铃企业Ring。在2017年以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之后,这是亚马逊24年历史上第一次连续几年在并购交易上花费超过10亿美元。


亚马逊已经成为华尔街的巨大力量,其一举一动都让股市跌宕起伏。最近亚马逊宣布了两大举措,导致8家公司市值蒸发了175亿美元。首先,亚马逊宣布将招聘企业家来运营本地快递网络,此举可能会抢走联邦快递(FedEx)和UPS这两家运营商的生意。周四,这两家公司的市值总计缩水近30亿美元,其中UPS的损失最大。


在几小时后,亚马逊又宣布将收购在线药店初创公司PillPack,这一交易已经撼动了医疗行业。这宗交易导致药房巨头Walgreens Boots、CVS Health以及Rite Aid、药品分销商Cardinal Health、AmerisourceBergen以及McKesson等公司市值蒸发约145亿美元。同时,沃尔玛因竞购PillPack失败,周四市值缩水30.4亿美元。


10亿美元大交易对亚马逊来说并不陌生:2009年,亚马逊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Zappos;2014年,它又斥资近10亿美元收购了Twitch。但直到最近,相对于微软(Microsoft)、Facebook、谷歌和Salesforce等其他大型科技公司而言,这种大规模的支出仍是零星的。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倾向于在企业内部开发项目。


D.A. Davidson的分析师汤姆·福特(Tom Forte)说:“亚马逊历史上的并购策略始终是先建后买,如今发生改变的是(它正在收购的)公司规模,这可能会影响它今天的战略。”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在2017年收购了10家初创企业,这是有史以来其并购最活跃的一年。这些收购是针对网络安全、游戏开发、家庭安全摄像头和中东电子商务公司Souq.com进行的。


福特表示,这一变化可能受到亚马逊需要保持增长率的影响。此前,亚马逊股价飙升,使其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上市公司。他说,结果促使亚马逊的收购速度比过去更快,不断进入故去缺乏强大影响力的新领域。亚马逊Worldwide Consumer首席执行官杰夫·威尔克(Jeff Wilke)在周四的声明中说:“PillPack富有远见的团队与深厚的制药经验和对技术的关注密切结合起来。”


交易撮合速度的加快,正迫使亚马逊应对整合问题,并可能导致文化冲突。我们已经在全食超市收购中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但Raymond James分析师亚隆·凯斯勒(Aaron Kessler)说,鉴于亚马逊的庞大规模(截至上季度该公司现金规模约为250亿美元)以及它单独经营小团队的历史,这些交易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风险。


凯斯勒表示:“虽然亚马逊本就可以实现有机增长,但我们相信,它能够通过并购大幅加快上市步伐。”凯斯勒对亚马逊股票的评级为“买入”。


去年,PillPack创造了大约1亿美元的收入。这还不足以推动亚马逊的销售增长,后者的销售额高达1800亿美元。尽管如此,与PillPack达成的协议可能会帮助亚马逊扩大其目标市场,并覆盖老年人群。据高盛(Goldman Sachs)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PillPack首席营销官认为,其核心客户年龄在40岁左右至50岁出头,而超过半数的亚马逊用户年龄在19岁至44岁之间。


Keyban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埃德·茹马(Ed Yruma)在周四的一份报告中写道,这笔交易应该让亚马逊“更深入地了解55岁以上的消费者群体”。


亚马逊尚未透露有关PillPack的太多计划,因为它仍在与业内专家进行一系列“头脑风暴”,以确定计划的范围,但其收购、招聘趋势和最近的产品开发都强烈暗示了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亚马逊已经确认收购了PillPack,但收购条款尚未披露。除了在网上销售处方药,亚马逊已经在向诊所和医院销售医疗用品和设备,并希望扩大这一业务。多年前,亚马逊与Cardinal Health等美国最大分销商建立了关键的合作关系,并申请了各州必须的许可证。该公司还在探索向医疗服务提供商大量销售处方,但暂时搁置了这些计划。


亚马逊的云计算业务AWS向医疗客户推销其服务,并与微软Azure和Alphabet的Google Cloud展开正面竞争。亚马逊正计划解决员工健康福利成本上升的问题。今年1月份,该公司宣布与摩根大通(J.P. Morgan)和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制定战略,重新考虑如何为总数达120万人的员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今年6月,该联盟任命医生、医疗保健作家阿图尔·加万德(Atul Gawande)领导该组织。


亚马逊看到了将语音技术引入家庭、医院以及诊所的巨大潜力。它与默克公司(Merck)合作发起了一项“挑战”,鼓励Alexa开发人员创造“技能”,帮助糖尿病患者管理他们的病情。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全美各地的医院都在试验Alexa,比如帮助外科医生创建检查清单,或者在病人出院后与他们分享重要信息。


亚马逊正在给自己定位,以改变护理体验。据报道,该公司聘请了马丁·莱文(Martin Levine),他是一家名为Iora Health的创新初级保健组织的顶级医生之一,并秘密召集了许多业内顶尖的思想家。


亚马逊副总裁巴巴克·帕尔维兹(Babak Parviz)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老龄化的问题,特别是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据推测,Alexa可能会有所帮助,尽管它需要重新设计以吸引更年长的人群。帕尔维兹的团队还在研究医疗保健方面的其他工作,包括癌症研究项目和名为“Hera”的软件项目,后者旨在了解电子医疗记录中的健康数据,并加以利用。


亚马逊还在与最大的医疗记录公司加强合作,这对利用临床数据的努力至关重要。这可能预示着一些潜在计划,如向医生提出关于药物定价和质量的建议。


考虑到科技公司曾经尝试过并失败过,那些在医疗保健行业的人通常都有怀疑倾向。但亚马逊前高管表示,这种观点是短视的,医疗行业应该做好准备。两名前亚马逊高管现在进入医疗保健行业工作,他们称这个行业可能受到高度监管,而且很复杂,但这并不能阻止曾经制定计划、将每本书数字化的公司。亚马逊前主管柯蒂斯·科普夫(Curtis Kopf)说:“每个行业都认为亚马逊不会颠覆他们。”


有些健康主管认为,在了解到这种复杂性之后,亚马逊不会做太多事情。正如Walgreens首席执行官斯特凡诺·皮西纳(Stefano Pessina)最近在与投资者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亚马逊“在世界各地和其他领域都有机会,这比受到严格监管的医疗保健要简单得多。”不过现实情况是,亚马逊至少会尝试在多个方向进入医疗保健领域,而且在某些领域会比在其他领域更成功。该公司目前正招募来自生物制药、初级保健、医疗保险和其他行业的专家,由此可见其雄心之广。


无论亚马逊做什么,它都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如今的医疗保健行业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病人和消费者,而不是将他们作为有不同需求的个体。正如代表软件开发人员的非营利组织ACT App Association总裁摩根·里德(Morgan Reed)所说,亚马逊可以帮助这个行业“从‘人人享有同样的治疗’转变为‘只为你自己治疗”模式。

张钹院士:清华大学AI研究院要孵化人工智能界的BAT

2018 CCF-GAIR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今日在深圳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发表了演讲,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做了详细的梳理,并认为人类现在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会后,张钹院士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谈到了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目标与人才培养。


目前的AI应用被限定在五个条件中


张钹院士认为,过去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多进展,也有很多标志性事件,但是过去这些成绩,除了靠大数据、算法、算力等三个因素,还必须建立在合适的应用场景下,满足确定信息、完整信息、稳定性、单任务、有限域这五个条件。


“现在的人工智能只是没有理解的人工智能”张钹院士说到,我们现在所做的问答系统谈不上智能,只是关键字搜索。“只有IBM沃森等具备一些非常弱的推理能力。”比如,媒体曾报道一位中国记者问了机器人索菲娅四个问题,结果它只答对了一道。再比如,机器现在可以回答美国总统是特朗普,但是无法回答“特朗普是一个人吗”这种问题。


所以说,目前AI只能取代有确定性答案、重复性的机械类工作。


强AI只是概念,有理解的人工智能才是目标


张钹院士认为,强人工智能现在只是概念,并没有具体的路径。“但是有理解的人工智能是可以做出来的,只是这条路很漫长。”张钹院士带领的团队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想要达到有理解的人工智能,首先要建立常识库,让机器具备常识推理能力。但是想要告诉机器什么叫做“吃饭”、什么叫“失眠”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张钹院士介绍说,美国从1984年就已经开始做这类公司,但现在还没有做好。


既然感性的东西无法用知识表示,无法用符号模型,只能用神经网络、准符号模型进行大量训练。“后来从浅层神经网络发展到多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起来以后,专业门槛也开始降低。”张钹说到。


但是,这样的深度学习系统只是一个机械分类器,不是一个感知器,尽管经过大量数据训练可以把各种动物分的很清楚,但是并没有认识这些动物。也就是说,机器只有感觉,没有知觉。仅仅依靠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很难到达真正的智能。



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说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但是这时候的机器是小错不犯,大错不断。张钹院士举了自动驾驶的例子,目前自动驾驶汽车在简单路况上勉强可以用,但绝对无法突破复杂路况,“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破坏交通规则,令数据驱动方法失效。自动驾驶汽车无法穷尽所有的路况。”


张钹院士透露自己的团队如果做有理解的人工智能,即把符号变成向量,投射到语义空间,“如果能把语义、语音空间投射到同一空间,就可以做到有理解的人工智能,但是目前投射时候语义会丢失,我们正在攻克这个难题。”


张钹院士最后说到,目前人工智能需要解决的最难的问题是图灵测试,也就是开放领域问答。很多公司都声称其机器人通过了图灵测试,其实并没有。“人工智能永远在路上,这才是人工智能的魅力。而且,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人类社会将发生本质改变。”



在会后的媒体采访中,张钹院士还回答了关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一系列问题。


昨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由张钹院士担任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依托清华大学优势学科,以未来人工智能的原创性基础理论为发力点,力求在探究智能本质的基础上,产生人工能基础理论和关健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成果,着力打造具有清华特色影响力的基础性、源头性的新高地。


在如何建设清华AI研究院的问题上,张钹院士特别提到了人才,他说,想要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院,就必须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清华大学AI研究院未来至少20-30%的人才是外国人。所以,清华大学AI研究院要着力建设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首先能留住人才,其次能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


关于未来的目标,张钹院士说,作为研究型机构,清华大学AI研究院的本分是要搞好学术研究,“但是AI又与应用结合相当紧密,因此AI研究院不仅仅是开开会,我们的研究一定要产生出算法,研究院要孵化出AI新产业,甚至成为人工智能界的BAT。”

新兴市场上演集体大反攻 多国股市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