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2004年来第三起!财政部在香港顺利发行30亿美元主权债券

全球市场正处低潮,中国美元债发行逆势而上,昨天(11日)在香港顺利发行30亿美元主权债。


财政部网站消息,10月11日,财政部在香港顺利发行30亿美元主权债券。其中,5年期15亿美元,票面利率为3.25%;10年期10亿美元,票面利率为3.50%;30年期5亿美元,票面利率为4.00%。


中国在国际债券市场发债成本,和苹果、微软一样便宜。和同期美债相比,中国十年期美元债收益率大约高0.3%,中国三十年期美元债收益率大约高0.7%。


这是中国继去年10月在香港成功发行20亿美元债券后,一年内第二次发行美元债,同时这也是中国十四年来(2004年10月)的第三起、发行规模最大的美元债。


财政部称,此次发行吸引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及货币管理当局、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数百家机构投资者踊跃参与,进一步拓展了全球投资者基础,获得大规模的基石订单,总认购规模超过130亿美元。


财政部表示,在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背景下,此次美元主权债券成功发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主权外币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彰显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持续向好、长期健康发展的坚定信心。


当前,中国外汇储备雄厚,贸易顺差巨大,投资者仍然对中国信誉信心十足,而且按照历史标准,长期利率仍然相对较低,中国此时发行长期主权债券的发行时机是合适的。


谈及此时发行新一批美元债的目的,此次主要起到象征性的作用,并建立其他借款方可以参考的利率基准。路透社援引一位香港券商的信贷分析师观点称,中国财政部想要营造(主权)信用相当强劲的形象。


中国财政部去年10月发行的美元债被投资者争购,获得超10倍认购额。


财政部网站显示,去年10月26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20亿美元主权债券,包括5年期10亿美元,10年期10亿美元。此次发行共获得约220亿美元认购。其中,5年期收益率为2.196%(票面利率2.125%);10年期收益率为2.687%(票面利率2.625%)。


此前,2004年10月发行的5年期和10年期的债券规模为17亿美元。


10月10日,财政部还在香港顺利发行50亿元人民币国债。


财政部网站消息,10月10日,财政部在香港顺利发行50亿元人民币国债。此次发行是对2018年7月份2年期和5年期国债的增发。


其中,面向机构投资者增发45亿元,包括2年期30亿元、5年期15亿元,中标价格均为100元,收益率分别为3.65%、3.80%;面向国外中央银行和地区货币管理当局增发5亿元,包括2年期3亿元、5年期2亿元,发行价格为同期限国债中标价格。

搅局者来了:哈啰出行正式上线网约车业务

改名升级近一个月后,哈啰的网约车业务正式推出。


10月11日,哈啰出行上线了打车入口,正式推出网约车业务,目前业务覆盖上海、成都、南京三地。


打开哈啰出行App首页可以发现,已有单车、助力车和打车三个入口,但其打车业务目前只提供网约出租车的服务。


这也是继美团、高德之后,又一个开通网约车业务的出行企业。


哈啰的出行野心

事实上,哈啰在出行领域的野心早就已经显现并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今年4月,哈啰出行就开始申请了“哈啰”系列商标名,包括哈啰出行、哈啰助力车、哈啰汽车、哈啰生活、哈啰共享单车等,商标类别则包含“旅游、物流服务”,“保险、金融、不动产”。


6月,哈罗单车COO韩美在与全天候科技对话时就明确表示了其进军出行行业的决心,她称:“未来我们一定是定位在整个出行领域的布局,我们目前有单车、助力车、也在筹备汽车。”


9月17日,哈罗单车正式宣布升级为哈啰出行,旗下业务涵盖共享单车、助力车、汽车,同时新平台还将接入出行和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多平台,正式从单一业务向多元化迈进。


从其覆盖的业务来看,哈啰的竞争对手不是摩拜和ofo,更多的可能是滴滴。


背靠阿里

哈啰此番进入出行领域,敢与滴滴竞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阿里系的支持。


根据永安行此前发布的公告,蚂蚁金服通过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上海云鑫持有低碳科技(永安行与哈罗单车合并后的主体)36.733%股权,为哈啰出行第一大股东。


在此之前,阿里系就曾多次投资了哈罗。去年12月,蚂蚁金服等就参与哈罗3.5亿美元D1轮投资;今年4月,据一财报道,蚂蚁金服再次参与哈罗单车近7亿美金的投资;之后,蚂蚁金服又于6月和7月对哈罗分别进行近19亿元和1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哈啰出行融资史


阿里方面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双方还在业务上协同发展,比如使用阿里云服务器,以及和阿里合作推出芝麻信用免押金。虽然哈啰来得晚了些,但其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


网约车领域,滴滴目前的主要精力正放在整治安全问题。美团也停止了之前的“烧钱大战”,在其招股书中表示“不会进一步拓展此项目”。


哈啰出行选择此时发力,是否会让网约车市场格局出现变化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了。

看完小哥哥们的“新配饰” 你准备爬上谁的墙头?

书,你真的变了 AR VR AI新技术给传统出版业赋能

9月28日,在青岛举办的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VR图书吸引了大批观众现场体验。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极少数发明从一诞生就是完美的,后来者改进的余地很小,书籍就是如此。今天的书籍,就外观而言,与数千年前写在竹简或羊皮纸上的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书籍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


AR:把书变成“活电视”


成立于1951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一向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但随着一套应用了最新AR(增强现实)技术的图书的畅销,这一多年形成的刻板印象正在改观。“老社也可以很时尚。”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说。


为了使图书《朗读者》能够吸引年轻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采用AR技术,读者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书中的任意图片就能观看相关视频。肖丽媛说,“语言是有尽头的,相比之下,电视节目的直观性是难以超越的。那么,怎么在图书中体现或者说还原朗读这个充满魔力的行为呢?”最初设想通过扫描二维码启动视频,但按照《朗读者》的节奏,大概每10页就会有一团黑疙瘩,实在是有碍观瞻。此时有人提出通过AR技术可以实现扫描图片启动视频。“虽然在科技界看来,在图书中应用AR技术可能是小儿科,但这对我们而言确实是一个突破。”肖丽媛说,当她把《朗读者》AR书展示给78岁的老母亲时,母亲惊讶地说,“你这是把书变成活电视啊。”从2017年8月上市至今,AR版《朗读者》已经销售165万册。


在尝到成功的滋味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接连把《开学第一课》《经典永流传》《谢谢你我的家》等电视节目开发成AR图书。为了打通人文社的AR图书资源,专门开发了“人文AR”应用,凡是人文社的AR版图书,只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全部观赏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大量的名家名著资源,如何吸引年轻读者事关我们这家老社的前途命运,我们设想,以后在名著之中加入我们自己拍摄的视频内容,比如大翻译家教你如何读名著,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增强对年轻读者的吸引力。”肖丽媛说,“出版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应用最新的出版技术,才有明天。”


VR:身临其境


如果说,AR技术还只是出版业小试牛刀,那么VR技术(虚拟现实)就是大展拳脚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出版业不但开拓出新的业态,也赋予图书新的内涵。


眼前是一套开本巨大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像艺术图册,一座座雕像静静地伫立在纸上,然而当你戴上VR眼镜,平面的佛像立刻立体起来,你甚至可以飞到与佛像近在咫尺的距离,从极微小的细节和意想不到的角度欣赏和感受佛像造像艺术。由青岛出版集团开发的这本VR书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吸引了大量中外展商。负责该项目的青岛城市传媒新媒体中心总经理贾晓阳说,VR技术的应用场景很广,既可以做场景重现,让历史活起来,也可以用在教育领域。目前,青岛出版集团已经开发出系列VR课程和教材,并进入青岛市海洋特色学校,学生们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进入海洋世界、模拟操作港口设备和指挥航母作战。


目前VR应用已成为出版业的一股热潮,人民教育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推出了《千年运河——京杭大运河上的文化地标》VR项目,云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推出了《红色之旅——党员教育VR体验项目》,辽宁科技出版社的《小王子》AR图书推出了16个语种,中信出版社推出了甲午海战VR内容……


对于教育培训而言,VR的直观性是传统教材和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的眼视光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可以把人体解剖结构巨细无遗地呈现出来,对于训练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事半功倍;化学工业出版社推出的BIM一图一练VR建筑教材能让学生虚拟设计建筑;铁道出版社的经典列车转向架拆解VR系统对于培训工程师也同样效果显著。


目前,国内多家公司已经开发出VR课堂,学生戴上VR眼镜就如同在真实的课堂里上课听讲,甚至可以与同学老师互动。“国外有资料说,人们对听到的内容只能记住20%,对看到的内容只能记住30%,但对于亲身经历或模拟的内容能记住90%。”贾晓阳说,VR课程沉浸式的阅读和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明显。


AI:颠覆性变化


“AR和VR受使用场景的限制较多,真正会对出版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很可能是AI即人工智能技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


以往的技术只是对出版的某个环节产生影响,比如激光照排提高了印制的效率,但人工智能会对出版的全部流程都产生巨大影响,从源头的内容生产到终端的阅读都将发生根本改变。现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诗歌、故事、音乐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由人工智能采写的体育新闻、财经新闻也已很普遍。“虽然人工智能现在还只是擅长知识判断、逻辑判断,还难以胜任价值判断,但未来也许人工智能也可以判断艺术价值的高下,到那个时候,创作就不再是人类的专属权利了。”魏玉山说。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万安伦认为,人工智能出版和大脑意识出版可能是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在他看来,出版的历史就是出版介质的进步史,从硬质出版到软质出版再到虚拟出版,最终也许出版不再依靠任何介质,而通过人工智能直接创作和发行。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是智能,但要发展人工智能,要训练机器学习,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在这方面传统出版仍然大有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张新智说。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刚刚推出一款百科机器人“司南君”,内置了15万条百科词条。与网络百科不同,这些词条是由中国各领域最权威的学者撰写的最准确的知识。“互联网带来了两个矛盾,一是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一是检索力与鉴别力的矛盾,前者都大大强于后者,许多互联网检索结果都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张新智说,“但是,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可以说,我不能保证回答所有问题,但所有我回答的都是准确的。”


尽管AR、VR、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影响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新技术的威力已经初步展现。有一家出版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和辅导资料的出版社一直深受盗版图书的侵害,虽然投入很大力量打击盗版但成效并不明显。但自从在书上印制了一书一号的二维码后,出版社意外地发现正版图书销量大增。原来凡是购买了正版书的读者扫描二维码就能观看名师讲解的视频,而盗版书的二维码会被识别出来而屏蔽掉,考生为了观看名师讲解当然要买正版。“新技术的应用很多时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对于新技术应保持开放的态度。”魏玉山说。


不过,制约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因素是价格,不论是AR还是VR或是人工智能,都不便宜。一位VR创投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目前该公司开发的VR课堂,一部VR头戴显示器要2万元,一部未来讲台要7万元,虽然大规模采购可以降低成本,但目前也只是在北京、山东、江苏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试点。未来随着VR课堂的普及和生产成本的下降,VR在出版领域才会大规模应用。


万事达新专利将使区块链存储多种类型的交易信息成为可能

万事达(Mastercard)已申请并获得了一项区块链专利系统,该系统若被创建,将允许推出不同类型的区块链,包括支持多种货币的区块链。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周二公布的这项专利解释说,一个集团或公司可能需要在一个平台上存储不同类型的交易信息,而目前在一个区块链平台上很难做到这一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万事达描述了许可区块链特定的区块生成方法如何确保不同区块存储不同类型的信息。


这份于2016年7月首次提交的文件解释说,

“存储在某一区块链区块中的交易记录通常要求具有相同的格式,并包含相同的数据类型,有时甚至数据存储大小也有要求。”


然而,“如果一个实体想要使用多种类型的区块链,比如同时使用几种不同货币的特定区块链”,那么这个代码源可能需要运行多个区块链平台,而这反过来又需要大量的算力作支撑。该专利继续解释道: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提供分区区块链的技术解决方案,将多个交易格式和类型存储在单个区块链上,从而减少部署和操作区块链所需的计算资源和处理能力,同时提供增强许可区块链的使用权限。”


该专利还补充道,一个经过适当分区的区块链可以从不同的计算设备接收有关交易类型的信息。该专利称每个分区为“子网”,它可以存储与特定货币类型有关的信息,或者存储与其他子网不同类型的信息。


万事达已经成为了一家提交了大量专利申请的金融公司,这些专利都是围绕区块链技术的各种用例开发的。


例如,该公司于今年早些时候获得了一项系统专利,按照设想,如果该专利得以实现,将加快系统内加密货币支付的速度。

微软加入"开源发明网络" 众多专利授权给谷歌等公司

10月11日消息,据GeekWire报道,在对谷歌基于linux的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发起多年专利大战之后,微软于美国当地时间周三宣布将加入“开源发明网络”(Open Invention Network)组织,并将超过6万项专利交叉授权给该组织成员。



图: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上


开源发明网络是由IBM、Red Hat等公司在2005年创建的,当时它只是一个专利池。在这个专利池中,成员们同意互相交叉授权专利,条件是同意不对从事基于linux的项目的公司宣示这些专利。从那以后,甲骨文、谷歌和其他数百家公司加入了该组织,并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专利库,允许其成员保护自己免受非会员的专利攻击。


微软决定加入开源发明网络组织的行动再次表明,在涉及开源技术方面,该公司已经改变了策略。微软曾热衷于从Android设备制造商那里赚取利润,而不是开发其自身移动战略。


微软公司副总裁兼副总法律顾问埃里希·安德森(Erich Andersen)在博文中写道:“我们知道,微软加入开源发明网络的决定可能令许多人感到惊讶,因为众所周知,微软和开源社区过去在专利问题上曾存在摩擦。而对于那些以公司身份跟随我们发展的其他人来说,我们希望这将被看作是微软下一个合乎逻辑的举措,毕竟我们是一家倾听客户心声、坚定致力于Linux和其他开源程序的公司。”


除了微软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的深刻文化转变外,这一举动还表明,与iPhone和Android标志着移动电脑崛起之后出现的那种毫无意义、代价高昂的专利大战不同,云计算可能不会受到那样的影响。企业云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Linux和其他开源技术,任何涉及开源技术的专利纠纷都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冲击。

关于华为昇腾芯片的关键问题,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华为昨日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全联接大会,完整地公布了华为人工智能战略,也公开了“达芬奇项目”,并且重磅发布了Ascend(昇腾)系列两款AI芯片,震惊业界。那么昇腾芯片具体规划是怎样的?是否会向外界预测的那样与芯片巨头英伟达直接竞争?昇腾芯片与华为自家的麒麟芯片是怎样的关系?下面,智能菌就为大家梳理华为昇腾芯片诞生的背景与历程。


在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将公司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盘托出,分为五个部分:

1、投资基础研究:在计算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决策推理等领域构筑数据高效(更少的数据需求)、能耗高效(更低的算力和能耗),安全可信、自动自治的机器学习基础能力。

2、打造全栈方案:打造面向云、边缘和端等全场景的、独立的以及协同的、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充裕的、经济的算力资源,简单易用、高效率、全流程的 AI 平台。

3、投资开放生态和人才培养:面向全球,持续与学术界、产业界和行业伙伴广泛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开放生态,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4、解决方案增强:把 AI 思维和技术引入现有产品和服务,实现更大价值、更强竞争力。

5、内部效率提升:应用 AI 优化内部管理,对准海量作业场景,大幅度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和质量。


其中,华为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是整个战略的核心,包括四个方面:

1、基于可统一、可扩展架构的系列化AI IP和芯片Ascend。

2、芯片算子库和高度自动化算子开发工具CANN。

3、支持端、边、云独立的和协同的统一训练和推理框架的MindSpore。

4、提供全流程服务ModelArts,分层API和预集成方案的应用使能。

在这个方案中,华为自研的AI芯片算是重中之重。徐直军表示,“如果说算力的进步是当下 AI 大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那么,算力的稀缺和昂贵正在成为制约 AI 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


Ascend名字在华为的使用历程


说到Ascend这个名字,华为最早将其用在了智能手机初期。华为将Ascend分为四个系列D、P、G、Y ,分别对应旗舰、高端、中端、入门。

2013年2月,Ascend P2发布,首次搭载了华为自家的海思K3V2四核处理器,因为4G牌照的问题,P2没有在国内上市。之后发布的Ascend D2,使用了相同的处理器。K3V2是海思半导体第一款成功市场化的手机处理器。

2013年6月,华为直接跳过了Ascend P3,在英国伦敦发布了Ascend P6手机,这款手机使用了海思K3V2E四核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在华为手机产品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成为华为手机前期的大功臣。

2014年5月,华为在法国巴黎推出Ascend P7手机,搭载海思Kirin910T四核处理器。直到这时,华为自家的手机处理器从海思半导体分拆出麒麟系列。

2015年4月,华为在英国伦敦首发P8新机,搭载麒麟930/麒麟935处理器。这个时候,华为在手机中开始慢慢淡化Ascend,而直接以P系列来命名手机。


Ascend芯片的五大系列和规划

现在的Ascend(昇腾)芯片是华为“达芬奇项目”的一部分,也是华为全栈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Ascend是基于可统一、可扩展架构的系列化AI IP和芯片,昇腾芯片包括Max,Mini,Lite,Tiny和Nano等五个系列,基于“达芬奇架构”制造。

本次发布了两款昇腾芯片,分别是昇腾910(Ascend 910),昇腾310(Ascend 310)。

徐直军表示,昇腾910属于Max系列,是目前发布的所有芯片中,计算密度最大的单芯片。该芯片采取7nm工艺制程,最大功耗为350W。“昇腾910可以达到256个T,是目前全球已发布单芯片数最大的AI芯片,比最近英伟达的V100还要高出1倍。”徐直军表示。


昇腾310(Ascend 310)属于Mini系列,是目前面向计算场景最强算力的AI SoC。昇腾310是昇腾迷你系列的第一款产品。据称这款芯片功耗为8瓦,采用12nm 工艺,算力可达16TFLOPS,其集成了16通道全高清视频解码器。


此外,徐直军还推出了5款基于昇腾310芯片的AI产品,包括AI加速模块Atlas 200、AI加速卡Atlas 300、AI智能小站Atlas 500、AI一体机Atlas 800、以及移动数据中心MDC 600。


Lite、Tiny和Nano三个系列芯片将在明年发布。


在发布芯片的同时,华为还发布了大规模分布式训练系统 Ascend 集群,在设计中,该集群将包括 1024个 Asced 910芯片,算力达到 256P,大幅超过英伟达 DGX2 和谷歌 TPU 集群。这种服务器将同样在 2019 年二季度推出,帮助开发者更快地训练模型。


以下是外界对于华为AI芯片最关心的问题:

昇腾芯片将来是否会与英伟达直接竞争?

这此发布的两款芯片都会在2019年第二季度上市,但徐直军在随后的媒体采访环节表示,华为两款AI芯片均不会单独对外销售,而是以AI加速模块、AI服务器、云服务的形式面向第三方销售。

徐直军表示,“我们不直接向第三方提供芯片,而是提供基于芯片的硬件和云服务,我们和纯芯片厂商没有直接竞争。”

为何要自研架构,而不采用寒武纪等合作伙伴方案?

对于外界一直疑问的华为为何要搭建自己的”达芬奇架构“,而不用寒武纪等厂商的方案。徐直军在采访中回答到,“构建新架构来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是因为这是基于华为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基于端管云对对人工智能的需求自然产生的。”

徐直军表示,华为需要覆盖从云、到边缘、到端到物联网端,需要全新的架构,创造力的架构。“寒武纪也很好,但无法支持我们的全场景。”

华为首席架构师党文栓介绍说,Ascend 芯片采用统一达芬奇架构:可扩展计算、可扩展内存、可扩展片上互联。因此,这是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的智能芯片系列。

华为为何一直如此专注开发AI芯片?

徐直军认为,在目前数据隐私保护形势下,很多事情无法单独由云上的计算力完成,必须要在端侧去完成。这是非常复杂的多目标的优化问题。

“这往往要面对能耗和内存的双重限制,面对各种场景下的不同需求。比如在车载应用中要求响应速度很快,对各种图片和视频的处理精确度要求比较高,在声音方面,降噪的要求就非常高,如何能够利用GAN的方式去把声纹和内容分开,这中间往往牵扯到个人隐私。”徐直军说到,华为主要目的是要在端侧方面开发出高性能的芯片,将尽量多的处理过程在端侧完成,争取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

麒麟芯片和昇腾芯片是怎样的关系?

接近华为的人士表示,麒麟芯片将主打手机处理器,昇腾芯片主要是配合云服务来使用,像昇腾310这样的芯片虽然未来也会用于手机、手表等设备,但大多是需要低功耗的地方。对此,华为一名Fellow称,二者关系保密,明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