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雄安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河北政府成唯一股东

继被欧盟重罚后, Google、Facebook或被英国再开数10亿英镑罚单

据英国天空新闻(Skynews)6日报道称,英国新数据法案规定,Google和Facebook泄露用户隐私一事一旦坐实,或将面临数十亿英镑的罚款。 


据该英媒报道,新数据法案重新界定了运营商在拥有和使用普通用户数据时的新要求,此项罚款就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数据监督机构—资讯委员会办公室(ICO)会对严重泄露案件予以1700万英镑(约2219美元)或其全球营业额4%的处罚,或者更高额的处罚。

这意味着,像Google和Facebook这类利用用户数据推送广告、销售产品的大公司,或将面临数十亿英镑的惩罚。


译码事务所(Decoded Legal)的律师尼尔•布朗(Neil Brown)向媒体透露,目前首先会“遭殃”的是数据处理公司。

英国商务部负责商业、企业和能源国务大臣马修•汉考克(Matt Hancock)表示,该法案旨在规范企业的数据使用,帮助民众保护个人数据并对违规使用用户数据者严惩不贷。
英国信息专员伊丽莎白•丹汉(Elizabeth Denham)表示,是其所领导的资讯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加强数据保护的重要性。

而作为掌握大量搜索数据的Google和用户信息的Facebook自然没能逃出这次监管的范围。此前,两家公司还分别受到欧盟的处罚,都面临较大的营收压力。


欧盟向Google开24亿欧元天价罚单

上月欧盟委员会认定Google利用其在网上搜索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不公平地把客户引向Google自家购物搜索服务Google Shopping,对Google开出24.2亿欧元反垄断罚金,创造了欧盟史上对一家公司单笔罚单的最高记录,是上一次最高罚金纪录的两倍多。Google此后对欧盟处罚表示异议,考虑上诉。

除了搜索购物服务,欧盟目前对Google还有两项指控:Google在欧洲移动市场滥用主导地位,给安卓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设置了不公平限制;GoogleAdWords广告服务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署严格合约条款违反了欧盟反垄断法。


7月24日,Google母公司Alphabet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的第二财季,非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下Alphabet的每股收益8.90美元;GAAP原则下,每股摊薄收益虽高于华尔街预期,但仅有5.01美元。该收益没有计算欧盟24亿欧元的巨额罚款,但罚款仍然拉低了Alphabet二季度的盈利。

此次,英国新数据法案的出台或将再次加剧Google的盈利负担。


Facebook被欧盟罚款1.1亿欧元

不仅是Google,Facebook也曾被欧盟重罚。2017年5月,Facebook因收购WhatsApp时向欧盟提供误导性信息被欧盟委员会处以1.1亿欧元罚款。

这一罚款金额远低于欧盟可处罚的最高上限,即Facebook 2016年营业额的1%(2.48亿欧元),且欧盟并未推翻此前作出的批准这起收购的决定。


2014年,Facebook以218亿美元收购了WhatsApp。欧盟去年12月宣布对Facebook展开调查,因发现该公司在交易等待审批期间两次提供误导性信息。

Facebook去年8月对WhatsApp的隐私政策作出调整,允许WhatsApp与其分享部分用户的手机号码,这引发了欧盟多个数据保护机构的调查。欧盟委员会称,Facebook之前在其收购通知中表示,将无法在两家公司的用户账号之间建立“可靠的自动化匹配”。

欧盟委员会还表示,此举是向企业传达一个明确信号,要求企业必须遵守欧盟并购规则的所有方面,包括提供正确信息的义务。

数字货币ICO火了 却也开启了一场洗钱盛宴

说到虚拟货币,区块链已经人人耳熟能详,而最近更多被提到的,则是ICO。

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也就是以初始产生的数字货币作为回报的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ICO和IPO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后者发行的是证券,而ICO发行的是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在发行之处是极为廉价的,譬如比特币,在2010年3月,一名比特币玩家使用了1万枚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而如今,1万枚比特币的价格将高达3200多万美元。

正是有这样的案例在先,不少投资者们意识到,拥有初始发行的数字货币是获得巨大收益的机会。

一些企业开始发行数字货币token,这些token可以在他们的平台上购买产品或者服务,也可以作为投资被存着。投资者们根据这些企业对其平台、软件或者产品的规划来选择购买这些token,可以使用普通的货币,也可以使用比特币。


这个过程是一个完全没有监管的过程,正因此,引起了金融市场对其被用来“洗钱”的担忧。 

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使用这一方式筹措资金的初创企业们已经由此筹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四种数字货币的项目就筹得了总计6.6亿美元资金。

事实上,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诞生之初就一直饱受争议,它去中心化、无需央行等权威机构发行、加密又匿名的属性,让市场担忧其成为“洗钱”工具,而如今ICO的出现,这一担忧变得更大。

美国和新加坡的监管机构在近期都强调了投资者使用ICO之后,面临的洗钱和欺诈风险。


德勤金融犯罪策略和反应中心的Tim Phillipps就表示:“这些都是匿名平台,可以加入可以汇款等等,做这些一切都不用显示自己身份。”

Phillipps指出,在传统的反洗钱框架下,筹措资金的企业要做到尽职调查,譬如了解他们的客户,确认他们的身份,了解他们的财富来源等。

此外,传统的框架还会要求企业按计划构建他们的产品,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过程。

Phillipps指出,ICO和数字货币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而人们总是会选择那些不需要监管的渠道的。


ICO带来的洗钱风险有多大?

虽然官方都在担忧对数字货币的监管,但一些真正的数字货币玩家却表示,在区块链系统之下,要洗钱反而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区块链系统中,每一笔交易都是被永久纪录在可公开浏览的数字账册中的,虽然交易双方都是匿名的,但如果要调查,追踪到具体是哪些交易者也并非不可能。

真正让人担忧的是,如今大量涌现出的ICO就意味着,那些有意洗钱的罪犯有着相当多的选择,可以有几百种区块链让他们选来洗钱,而这其中,必然会有一些是不那么愿意和官方合作的。


到底怎么用ICO洗钱呢?

比如,一个投资者A加入ICO,买入了一定数量的token,期望靠其升值来获利;

投资者A要出售的时候有两大选择,第一个是有迹可循的大平台,第二个是没有监管但价格更好的灰色地带平台;

然后一个手握大量黑钱的投资者B上到了第二个平台,他用这些黑钱买入了投资者A的那些token;

于是,投资者A收获了更大的收益,而投资者B成功将黑钱转成了token,这些token接着就会被转成干净的钱。


甚至对一些希望洗钱的人来说,完全可以主动买入大量ICO发行的token,只要这些平台不牵涉到监管需要的对客户做到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黑钱也就可以轻易被洗白。

虽然理论上而言,如果要调查,这些都是可能被查清楚的,但在数字货币领域,资金往来速度之快是调查方很难追赶上的。并且这一领域目前正在高速发展,大量的新企业新平台出现,对监管是巨大的障碍。


如何才能保护好投资者?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要避免洗钱、避免投资者被欺诈,引入监管是必要的,但这些监管和主流监管又必须是不同的。

就在上个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称,任何有机会使用分发账册或者区块链技术来筹资的企业都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联邦证券法律。

新加坡的监管机构也在近期表示,将开始监管数字token的出售。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监管的出现对ICO是有好处的。咨询机构Kapronasia创始人Zennon Kapron表示:“监管说到底是保护投资者的,正如IPO或者其它过程中的监管一样,就是为了保证这一过程是在有组织且稳定的状态下。”


Kapron认为,如今投资者要加入到ICO中,都会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而在监管出现后,投资ICO会变得更简单,也就会有更多人加入。

目前市场对那些出售token的初创企业最大的担忧在于,很多企业其实是没有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的,也就是说,其实很多投资者加入的ICO到最后都可能一文不值。而在传统初创行业,投资者总是会先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对其计划有详细的了解后才会投资。

风投机构Golden Gate Ventures的Justin Hall表示:“token是不能被稀释的,通常也没有投票权,甚至和企业的联系也是很少的。它们既不是债务,也不是股票,也就是说既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强制偿还,也不会为投资者带来股东应有的权利。”


监管可能带来的不利

当然,数字货币行业内,对引入监管的反对声也是非常大的。一些人认为,这会破坏数字货币带来的私密性,而这正是数字货币最大的有点之一。

Hall表示:“在这些人看来,法定货币是被腐蚀了的,因为有央行和各国政府的大量干预。数字货币匿名又去中心化,因此没有一个会做出影响这些货币走势的中心。在法定货币上,‘信心’是被第三方强制出来的。”


另外,Hall认为,要在投资者和监管方两方之间达成统一将是很难的,并且面对这个极新的领域,监管方未必能真正理解。他认为,不周全而仓促施加的监管,对这个行业带来的伤害将大于益处。

更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监管的环境中,投资者们到底如何甄别大量涌出的ICO呢?ANX International的首席财务官David Tee指出,很多ICO的推广都是毫无技术和专业解释的,会出现大量误导信息,也就可能出现那些做的并不好,甚至可以轻易被黑客攻击的token。而很多投资者投资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只是认为这些token能赚钱。


由于美国和新加坡监管机构的介入,很多ICO的企业都拒绝来自美国和新加坡的投资者加入,他们要么直接屏蔽来自美国和新加坡的IP地址,要么就要投资者声明自己不来自美国和新加坡。但一些专家表示,美国和新加坡的投资者如果想要投资者,实际上仍然是比较容易的,可以采取通过第三方等方式。


监管带来的好处

如今在ICO市场,参与的大多数是散户投资者,但一旦这个市场开始受到监管,那么可能吸引入机构投资者的加入,而机构投资者手里的大量资金对市场的发展自然是有很大好处的。

游戏众筹平台Fig的首席执行官Justin Bailey表示:“数字token现在所处的状态就像当年的大淘金时代,大量的不确定性会引来一些不那么好的加入者,而监管则能够带来这个市场所需要的稳定,让真正的创新者们进一步开发token和区块链技术,让消费者们受益。”

连续18季度盈利,股价仍不被看好:唯品会的问题不只是“价值被低估”这么简单

7月中旬,唯品会首次站队京东,抵制某电商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问题矛头直指天猫。天猫随后怒怼上述行为是“碰瓷”。

一则主动站队的联合声明,将向来在电商“猫狗大战”中选择“独善其身”的唯品会拉近至聚光灯前。 

唯品会是中国第三大电商和全球最大的特卖平台。2008年上线以来,它专注于“闪购”细分市场,从服饰起家,以“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为卖点,在阿里与京东两大巨头的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空间;并在美股市场创下中国公司市值增长的奇迹——上市三年股价涨幅30倍,市值一度高达178.79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

在2015年4月达到30.72美元的最高点后,唯品会股价却开始了漫长的下跌过程。截至8月2日,收盘价为11.93美元,仅为峰值的四成左右。


据统计,过去一年,阿里巴巴股价上涨了79.46%,京东股价也大涨90.61%,唯品会股价却下跌了18.70%。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在今年第一季度才刚刚开始全面扭亏为盈,而唯品会已经在过去连续18个季度取得了盈利。

在2015年股价大涨时,唯品会CFO杨东皓对媒体解释说,这是唯品会过去“价值被低估”后的正常释放;面对过去一段时间的股价下跌,杨东皓今年5月依然对媒体解释说,唯品会股票价值被低估。 

连续18个季度盈利的唯品会为何股价不被看好?它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唯品会方面并未就全天候科技的采访问题予以回应。


持续盈利为何被看空? 

多位受访的分析师向全天候科技表示,唯品会在国内服饰品牌折扣这块核心业务上,正在遭遇增长的瓶颈,其业绩无法支撑股价上涨。但管理层对此并无预期。

2015年4月,唯品会召集多个知名品牌商商讨“2015年大计”,虽然做了务实的反思比如改善营销、数据、品牌的回报,但仍然提了一个现在看起来不切实际的目标:2015至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100%。 

这种自信却在2015年年底之后的业绩展望中慢慢消失,这大大出乎分析师的意料,而唯品会对此给出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这些失望都体现在股价中。华尔街认为,唯品会被高估了。 

唯品会上市后的股价走势图


2015年4月以后,唯品会股价步入下滑通道。青石证券机构业务负责人杨亿成对全天候科技表示,增速放缓之后的大跌很常见,snap、58同城、阿里巴巴等知名中概股、科技甚至工业公司都出现过因很长一段时间增速放缓而被投资人抛售。

曾为其基石投资者的老虎基金(Tiger Equities)、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戴盛资本(DCM),普信资本(T.Rowe Price)在过去两年相继退出了其主要股东序列。机构投资者在过去一个季度也合计减持和卖出了7500万股唯品会的股票,占总股本的12.8%。

不过,唯品会方面并未就全天候科技的采访问题予以置评。 


唯品会前高管李祁(化名)则认为,“唯品会模式是有天花板的,至少有周期性,但资本认为你应该一直向上爬坡”。他表示,唯品会不能像京东一样去卖大家电,3C、化妆品、食品等很多品类也不适合特卖。服饰品类达到一定的体量,增速一定会放缓,但是这样不代表不增长。 

201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唯品会实现了18个季度的连续盈利,一季度净营收增至159.5亿元,同比增长31.1%,但这一涨幅是近两年来唯品会录得的最低点。同时,其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19亿元,同比增长16.3%,和去年同期和前一季度的增速相比,均有所下降。

一位香港投行界人士对全天候科技表示,以唯品会目前的增长和盈利,华尔街最多可以给到40亿(美元)估值和20倍PE。


上述人士称,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扭亏为盈的节点是投资股票最好的时间。以最近股价大涨的京东为例,过去京东投入很多年、处于亏损中的物流、金融等业务正在进入收割期。

另有券商海外分析师认为,服饰是在零售电商中是利润较好的品类,毛利率在20%以上,而电脑、手机等电子数码产品的毛利率均在个位数。这也造成了以服饰为主的唯品会一直能实现较好的盈利,而主打3C的京东在今年第一季度才实现首次盈利。


过去成功的基石变了

2008年,唯品会诞生。那一年,适逢中国消费升级的前夜,奥运会的契机使得很多的品牌商较为激进,之后出现巨额的库存。 

品牌商的库存在“闪购”平台上客户复购率非常高——唯品会由此走上了业务发展的快车道:营业额从40亿到100亿,再到200亿、400亿,利润额也非常可观,毛利率从10%涨到了25%。“业务高速增长、毛利率的成倍提升、成本的快速下降,这是一个完美的业务增长模型”,铺天地联合创始人易宗元说。 易宗元曾在一家特卖电商平台担任高管。


在他看来,唯品会过去成功的因素今天都发生了改变:新零售时代,消费者的购物场景在发生变化,他们对于品牌的冲动性似乎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天猫和京东的快速崛起在行业造成了强大的挤压效应,唯品会的模仿者——聚划算、闪购等特卖模式也层出不穷。

在消费者端,唯品会在产品价格、品牌等方面与天猫、京东的差异越来越小;在供应端,微商、APP等品牌商库存处理渠道变多,使其对唯品会的依赖度也越来越低。

消费升级让唯品会下沉的二、三线城市和县乡市场发展受阻。“虽然唯品会还是那么能消化库存,但似乎已经没有那么多库存可以消化了。”杨亿成说。

唯品会也曾在平台定制款、新品、跨境购等方向做出努力,试图打破“库存特卖”的增长瓶颈,但京东、淘宝也在做类似的动作。除了比低价更低价之外,在其它维度诸如供应链的布局上,似乎也没有新玩法,曾经引以为傲的为供货商打造口碑的能力也在渐渐被超越。 

2015年12月,唯品会升级母婴频道


扩品类的“双刃剑”

2013年,营养保健品牌康比特开始成为唯品会的供应商,当年销售额就超过300万元,后因唯品会调整品类而中断。2016年,双方在唯品营养保健类目重新出发之后再次合作,月销量即超过80万元。 

康比特与唯品会再次合作背后,是唯品会开始尝试商品品类扩张,提升营收规模。 

此前,唯品会销售的核心商品是服装鞋包,2014年至2015年,唯品会开始改版,重点推出了服装鞋包、美妆、母婴和家居四个品类;对外,唯品会还通过投资乐蜂网、辣妈帮等垂直电商,积极拓展自己的“圈子”。

 “扩品类是一个本能的选择”,李祁认为,当市场要求能够覆盖更多人群或更多行业时,不外乎就是横向的扩品类,纵向的做客户,而扩品类是销售增长最快的方式。 


但是唯品会在拓展其他品类时,面临的困难并不小。唯品会财报显示,2014年,唯品会70.6%的产品收入来自于服饰、鞋&包和化妆品,这一比例在2015年下降到62.2%,但在2016年却反弹至64.6%。其他商品的占比则从2014年的11.1%下降到2016年的7.1%。2016年唯品会其他品类商品销售额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从一年前的46.83亿下降至39.14亿元,降幅16.4%。 

不断进行品类扩充,让消费者实现一站式购物,似乎是大多数平台型电商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扩品类会导致同质化,平台型电商完全可以更有效率的替代唯品会。

据唯品会内部人士透露,唯品会在扩张品类上一度较为激进,两年内内部创新孵化了各种垂直APP,但大多数“阵亡”,也因此流失了大量的骨干人才。到2016年,唯品会又开始聚焦核心业务。


拆分物流和金融:尚未支撑估值

2017年5月,唯品会宣布宣布了自创办以来最重大的业务调整,即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重组物流业务,打造电商、互联网金融和物流三大业务板块。 

7月21日,据中国邮政速递报报道,唯品会自建物流“品骏快递”已获得国家邮政局颁发的全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公开资料显示,唯品会旗下品骏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集快递、干线运输、航空货运、仓配一体化、货到付款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服务商,注册资本为10亿元。

此前,京东也拆分过金融和物流。唯品会为什么要为什么要一拆三? 


丰富收入来源和拉宽“护城河”是显而易见的目标。唯品会在服饰品类上形成了很深的“护城河”。据杨东皓介绍,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唯品会最大的毛利来源是服饰品类的销售扣点,这部分在整体营收中占比50%-60%,其次是家居、家纺,另外是母婴童装和化妆品。

商品销售收入也成为唯品会绝大部分的营收来源。全天候科技查阅唯品会财报发现,2013-2016年,唯品会商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99.1%、98.1%、98%和97.83%,其他收入占比甚少。 


截止目前,唯品金融注册用户已超过800万,实际使用用户600多万。已有牌照包括:支付、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经纪、小额贷款(网络小贷)等。到2017年3月底,唯品花(唯品金融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余额25.9亿人民币,供应链金融7.46亿人民币。 

李祁并不看好唯品金融,他认为除了唯品会电商平台,用户使用唯品金融的场景非常有限。相比金融,他觉得唯品会在物流方面仍有一定的市场机会,“因为唯品会本身的会员结构,及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和纵深”,同时唯品会物流是开放的,可以通过接入外部订单获取收入。

唯品会华南物流配送中心

据悉,目前唯品会自建的仓储物流面积达到了250万平米,配送团队规模也达到了3万人,仅次于京东物流的6万人。目前唯品会93%的订单已实现自有配送。

目前,包括康比特在内的大多数商家与唯品的合作模式是采取的3PL入仓模式,货品提前备到第三方仓储系统,由仓储系统统一对货物进行储存及出库调拨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供应商的物流成本以及时效性问题。

在物流效率和销售回款方面,康比特大众健康事业部营销总监孔意对全天候科技表示,唯品会一直做的不错,通常在销售完成15天之内,商家就可以获得70%的第一批回款,剩余30%唯品会会在30天内全部到账,没有出现结款拖延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唯品会所涉及的多个领域的可能获得的优势,目前为止并未反应在其财报上。 

财报显示,唯品会的履约费用率从2012年的13.9%下降到2016年的8.7%,这意味着唯品会在物流上的投入已经过了高峰期,达到了盈亏平衡点。另据分析师统计,计划在今年年底剥离上市公司体系的唯品金融今年预计仍将带来5亿元左右的亏损。

杨亿成对全天候科技表示,唯品会的运营支出增长率比营收和利润增长率高很多,主要支出集中在营销和人力。在新业务尚无亮眼数据,营销亦无法帮助用户、营收、利润增速反弹的情况下,很难让投资人对其认可。

细数Windows Phone的兴衰史:曾经的黑马如今惨遭微软抛弃

从移动优先到AI(人工智能)优先,这是微软最新一季财报中传递出来的明确信号。

根据微软发布的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第四季度(注释:Q4包含4、5、6三个月,2017财年始于2016.6.30)业绩报告显示,微软第四财季营收为233.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6.14亿美元增长13%;运营利润为53.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0.80亿美元增长73%;净利润为65.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1.22亿美元增长109%。

同时,随着第四财季成绩的公布,微软整个2017财年的表现也浮出水面。全财年,微软的营收为899.50亿美元,高于2016财年的853.20亿美元;净利润为212.04亿美元,高于2016财年的167.98亿美元。


实际上,微软在移动领域并未领先。在微软财报中,已经有连续两个季度财报未出现的智能机业务。不仅仅是2017财年第四财季,2017第三财季报告有未提及Windows Phone (下称WP)的相关信息。而Lumia手机甚至是整个Windows Phone业务线被放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今年5月,微软中国官方商城就不再提供任何Windows手机销售服务了,最近微软更是取消了Lumia手机的中文官方介绍页面,转而跳转到英文页面上。

微软在新财报中表明:“我们的战略愿景是向云端注入人工智能,以构建一流的平台和产品服务”,将从移动优先向AI优先转型。

今年以来,微软相继收购了Maluuba和Swiftkey等AI创业公司,同时成立了一个专注于AI开发和其它前瞻性技术开发的AI研究小组,范围涵盖了基础设施、服务、应用和搜索。


Windows Phone为何成为弃子?

移动端虽然不像人工智能那样是未来的大趋势,但就目前而言依旧是市场主流。WP这个曾经耗费了微软数百亿美金的业务,为何如今遭遇了遗弃,成为了微软的弃子?

根据IDC发布的2017年预测显示,Windows Phone的市场份额将跌至0.1%,到2021年的时候这一数字或将接近于零。0.1%市场份额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就全球市场而言微软每年竟然只能出售180万台Windows Phone手机,对于微软的付出和回报率而言,这显然是不能够被接受的。


至于为何手机业务被放弃,这与2015年微软收购诺基亚不无关系。当时,微软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业界一直认为微软捡了个大便宜,不仅直接拥有了诺基亚这个品牌,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手机相关专利。


但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出诺基亚的市场策略是主打低端市场,这种策略在诺基亚鼎盛时期不存在问题,毕竟薄利多销一样有巨额的利润。但随着光环的逝去,这种策略就变成了缺少核心支柱的“花架子”,一触即溃。

而微软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收购手机业务后依旧沿用诺基亚以往的策略。鲜有高端旗舰机的发布和推广使得Lumia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正是这种策略使得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微软智能手机Lumia一直在亏损。据数据统计显示,苹果每出售一部iPhone可获利184美元(约1237元人民币);而微软每出售一部Windows Phone手机则亏损36美元(约242元人民币)。

而微软在并购诺基亚之后,给其预定的目标是每部毛利润应高于40美元(约269元人民币)。但在微软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后,其市场策略不仅不能够给微软带来盈利,而且每卖一台手机还让微软亏损。这种状况下,手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销量萎缩,业绩营收爆降几乎是必然的结局。

而Windows Phone与Android和iOS相比,无论是应用数量还是体验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早年间曾有三大系统三足鼎立一说,如今早已变成Android和iOS平分天下。微软平台开放应用最大的卖点就是生产力软件,但随着平台的开放,这些优势都不复存在了。

所以,微软在投入巨资后,不得已只能选择放弃智能手机和WP相关的业务。



Windows Phone的发展史

1997年,微软发布了第一代移动设备操作系统Windows CE1.0,于次年升级为Windows CE2.0,这是由微软专门针对小型设备研发的通用操作系统。

2000年,微软将其更名为Pocket PC 2000,而在2002年,微软推出支持手机的Pocket PC Phone 2002系统,同时期还推出Smartphone 2002系统。

而后,为了统一系统,微软将Pocket PC Phone 2003和Smartphone 2003统一更名为Windows Mobile 2003系统。


Windows Mobile也就是Windows Phone的前身,不过早期的Windows Mobile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微软后续升级都是以操作系统的内核版本命名的,经过了Window Mobile 5.0、Window Mobile 6.0、Window Mobile 6.1、Window Mobile 6.5。

2008年,Window Mobile 6.1时,微软在内部就已经将Window Mobile系统更名为Windows Phone,并着手研究新系统,由于研发周期的问题,中间将Window Mobile 6.5系统当做过渡版本。

2010年,微软正式将Window Mobile系统更名为 Windows Phone,发布了Windows Phone 7系统。至此,微软真正地移动端操作系统才算真正到来。

中国7月外储增加239.3亿美元 2014年6月以来首次六连涨

国7月外汇储备环比增加 239.3亿美元,为2014年6月以来首次六连涨。

数据公布后,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涨破6.72关口,现报6.7180元,日内累计涨逾百点。


中国7月外汇储备 30807.2亿,预期 30749亿,前值 30568亿。

中国7月外汇储备 21884.02亿SDR,前值 21969.36亿SDR。

外汇储备增加但SDR略有下降,或因美元指数近期贬值承压。美元指数在7月下挫2.89%,为2016年3月来最大月度贬值。

弱势美元料将继续为外汇储备中的非美资产带来估值提升,而今年以来中国决策者不断推出的“促流入”措施,也开始随着本币汇率的走稳回升渐显成效。

7月初中国宣布开启“债券通”后,当月境外机构增持中国国债创下去年9月以来最大增幅。


除以上外汇储备数据外,

7月末黄金储备5,924万盎司,6月末为5,924万盎司;

7月末黄金储备750亿美元,6月末为735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就2017年7月份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情况答记者问时称,

截至2017年7月末,外汇储备规模30807亿美元,较6月末上升239亿美元,升幅为0.8%,为连续第六个月出现回升。

7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延续稳定势头,外汇供求趋向基本平衡;国际金融市场上,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总体升值,推动以美元作为计量货币的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上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多。国际金融市场相对稳定,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受此提振,居民和企业的购汇行为更加趋于理性。

往前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积极的变化还会继续增加。随着金融市场扩大开放,外汇市场健康发展,市场预期稳定,跨境资金流动总体企稳的基础更加坚实,将进一步推动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

百度将在中国开始AI普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