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美中俄AI军备竞赛:军事AI系统的潜在风险

今天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可能会破坏或动摇现有的军事平衡。人工智能或“超级智能”的潜在实现值得讨论,但它仍然是一个相对遥远的可能性。但是,AI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起人们对“杀手机器人”威胁和AI军备竞赛风险的恐惧。伊隆·马斯克(Elon Musk)甚至在推特上写道:“在我看来,在国家层面上的AI竞争很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些担忧可能还为时过早,但AI的颠覆性潜力是真实存在的。AI最近的进展主要涉及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例如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的技术,涉及的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自2016年以来,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揭示了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和潜在的现实世界里的应用。2016年,DARPA网络挑战赛(Cyber Grand Challenge)的获胜者“Mayhem”证明了自动检测和修补软件漏洞的潜力,从而改变了网络安全。2016年,AlphaGo在与李世乭的历史性对弈中击败了李世乭,第二年又在与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柯洁的比赛中击败了柯洁,AI已经掌握了围棋——这一需要复杂策略的古老游戏的技巧,这至少比预期的提前了10年。



美中俄的AI国防力量

美国、中国和俄罗斯都意识到AI对国防的颠覆性、甚至革命性的影响,它们正在积极寻求提升自己在一系列军事应用中使用AI技术的能力。2017年春天,美国国防部透露,它已经建立了一个算法作战的跨职能团队,旨在“加速国防部整合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能力”。今年夏天,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到2030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引领世界”的雄心。规划要求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军民融合,以在国防领域应用AI技术,包括支持指挥决策、军事推演和国防装备。与此同时,俄罗斯军方一直在积极推进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宣布,“谁能成为AI领域的领导者,谁就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事实上,AI在军事领域的出现似乎是信息时代战争向“算法战争”的转变,或用中国军事思想家的描述是“智能化战争”。


尽管有关禁止“杀手机器人”的呼吁一直存在,最近包括马斯克等115名AI专家联合签署的一封公开信,明确称发展致命的自动武器将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并冒着释放“恐怖武器”的风险——因为彻底的禁令不太可能行得通。大国不可能接受对其未来军事实力至关重要的AI能力的制约。甚至试图寻求某种形式的监管或国际条约来限制AI的应用都不大可行,因为很容易被技术发展所赶超。这种军民两用技术的扩散也将难以控制。


因此,主要的军事力量应该采取主动的方法来评估和减轻AI在军事应用方面的潜在风险。这符合他们的利益,就像美国、中国和俄罗斯都至少对战略稳定有基本的承诺,并意识到盲目扩张的不可取之处。



AI军事应用的风险

迄今为止,许多与AI相关的风险的分析和关注集中在伦理问题和与使用致命自主武器系统(lethal autonomous weapons system, LAWS)相关的风险上。就如何应用和调整武装冲突的法律,以及使用自主武器系统的必要性、区别、比例和人道主义的核心原则等问题有过一个国际性的辩论,但是各国将如何解释和遵守这一框架尚不清楚。与此同时,美国智库新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高级研究员Paul Scharre在一份关于该话题的报告中,提出自动武器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操作风险,包括在复杂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失败,敌方试图攻击或破坏自主系统(例如欺骗和行为攻击),或者敌我系统之间发生不可预知的交互。


这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在AI领域之外,AI的军事应用所带来的风险。事实上,当前的、相对没有争议的AI的军事用途也值得持续关注。尽管有人担心AI正在“召唤恶魔”,但AI的当前局限性,而不是它的潜在能力或可控性问题,在短期内更可能出现问题。在某些情况下,错误和问题可能来自于看似常规的应用程序,即使问题中的算法没有直接用于武器系统。


例如,美国和中国军队在情报、监视和侦察(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ISR)的自动化方面使用AI技术,尤其是用于支持指挥决策。在Project Maven的帮助下,美国国防部计划加快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整合,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实现数据、视频和图像的自动处理。通过这一举措,美国国防部计划在2017年底之前,在战区拥有“部署”算法的能力。此外,美国空军试图利用AI技术,通过算法和人机界面来提高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规模,以及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类似地,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正在开发一种算法,实现数据融合,增强情报分析能力,从而支持指挥决策。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资助与目标识别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传感器数据和卫星图像处理。中国军队尤其关注的是AI在作战指挥和协助决策方面的潜力。


AI的这些军事应用并不直接涉及到致命武器,但可能会导致引发不稳定危机或加剧风险升级的错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AI还远远不够智能,往往会犯人类不会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可能是不可预测的,也很难减轻。在非军事的某些情况下,结果可能是可笑的或荒谬的。然而,在军事环境中,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如果某个情况超出了算法的预期参数,可能导致错误或意外引起的突发行为。


利用机器学习来支持军事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或指挥系统,可能会为误解或误判创造新的途径。例如,如果一种用于处理卫星图像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在察觉威胁或潜在目标上犯了错误,那么在分析甚至战场上都可能出现错误。类似地,如果一种用于机器翻译或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错误地呈现了某个关键的情报,那么不准确的情报就会被引入到分析和决策过程中。(当然,在某些情况下,AI的使用可能会减少分析和决策失误,而这可能是由于人类的认知偏差而产生的。)此外,还有一种威胁,即对手将开发对抗或干扰彼此AI系统的对策,试图歪曲数据或攻击算法本身。


考虑到另一个近期的应用程序,有可能会出现一种趋势,即由多个军队(甚至非国家主体)使用支持AI的网络能力,在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领域引入更大程度的自主。2012年美国国防部关于“武器系统的自主”(Autonomy in Weapons System)的指令明确要求对使用武力进行“适当程度的人类判断”,但“不适用于网络空间操作的自主或半自主网络空间系统”。在某些网络操作中,如在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中所需要的速度,可能需要更大程度的自主。今年8月,美国国防部正式购买了与Mayhem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将被用于自动检测和修补软件漏洞。尽管Mayhem是为了防御任务,类似的技术可能会被武器化并用于攻击目的。中国军方也可能会寻求AI增强其网络战的攻击性和防御性能力,包括在其新的战略支援部队(SSF)下。将AI与网络能力结合起来以获得优势的趋势,可能会加剧这个竞争领域的升级态势,尤其是在这种能力开始加速发展的情况下。


展望未来,AI将带来破坏性的军事能力,同时给军事和战略稳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现在是时候开始考虑这些技术趋势的潜在影响,并评估如何减少错误或失控的风险。首先,大国军方应该考虑采取行动——或许,作为未来的一种建立信心的措施,应该承诺采取一些实际措施,比如:


  • 对军用AI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进行严格测试,重点关注在开放、不受控制的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故障;


  • 在军事AI系统中制造系统冗余(redundancy),包括那些用于支持情报收集、监视和侦察能力的系统,以便进行验证,这样就有多种方法来检测错误和评估输出,以确保与实际的地面真相保持一致;


  • 研究故障安全措施或“断路开关”选项,以便在非计划交战或事态升级的情况下,允许缓和或消除冲突;


  • 确保AI系统的“可解释性”,以减少决策的问题,同时在可行的情况下,确保“有意义的人类控制”。

网易入选全球最受尊重公司 为中国唯一互联网公司

福布斯近日评选出了2017年度全球最受尊重公司, 网易位于全榜单第191位,是国内互联网行业唯一一家上榜企业。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网易依靠在线游戏、广告、邮箱、电商等业务,2017年第二季度净收入达到133.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9.4%,目前总市值接近400亿美元。


据悉,福布斯与Statista合作,统计出了这份“最受尊重公司”名单。该排名基于“福布斯”2017年度全球2000强排名,以诚信/诚实、社会行为、公司作为雇主的行为、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表现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估。其中包含了58个国家和地区总收入达35.3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榜单前十名都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著名公司,依次为德国西门子、法国米其林、美国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日本任天堂、美国迪士尼、丹麦嘉士伯、美国苹果、意大利法拉利、美国希尔顿、日本松下。

德国西门子公司高居榜首,显示出高度的诚信。西门子在“福布斯”2017年度全球2000强中排名50,拥有35万员工。去年,该公司销售额为900亿美元,利润64亿美元,市值为1197亿美元。法国米其林紧随其后,排在第三的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在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2000强中位居榜首。

据网易财经统计,上榜企业分布国家最多的为美国,有67家企业上榜。其次为日本43家,中国17家(含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上榜的17家中国企业依次为,华硕、联想集团、中远航运、怡和洋行、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中国建筑工程、台湾半导体、中国建材集团、中广核电力、格力电器、网易、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国电电力、中国铁建、宁波港、红星美凯龙、鸿海精密。

网易入选福布斯2017年度全球最值得信赖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中,仅有网易一家榜上有名,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11名,BAT等巨头均未上榜。


以下是榜单:

排名 企业 行业 国家及地区
1 西门子 综合企业 德国
2 米其林集团 汽车及卡车配件 法国
3 字母表 电脑服务 美国
4 任天堂 休闲用品 日本
5 沃尔特-迪士尼 广播与有线 美国
6 嘉士伯啤酒 饮料 丹麦
7 苹果 电脑硬件 美国
8 法拉利 意大利
9 希尔顿 酒店及汽车旅馆 美国
10 松下 消费类电子产品 日本
11 万豪国际 酒店及汽车旅馆 美国
12 阿迪达斯 服饰与配饰 德国
13 丰田电机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日本
14 LG电子 消费类电子产品 韩国
15 网飞公司 互联网和目录零售 美国
16 微软 软件与编程 美国
17 活力 软件与编程 德国
18 吉博力 建筑材料 瑞士
19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电脑服务 美国
20 沃尔沃集团 重型设备 瑞典
21 普利司通 汽车及卡车配件 日本
22 宝马集团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德国
23 索尼 消费类电子产品 日本
24 欧莱雅集团 家庭/个人护理 法国
25 亚马逊 互联网和目录零售 美国
26 华硕 电脑硬件 中国台湾
27 联想集团 电脑硬件 中国香港
28 本田电机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日本
29 高露洁 家庭/个人护理 美国
30 喜力控股 饮料 荷兰
31 日产电机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日本
32 固特异 汽车及卡车配件 美国
33 巴斯夫 多元化学品 德国
34 宝洁公司 家庭/个人护理 美国
35 帝亚吉欧 饮料 英国
36 通用电气 综合企业 美国
37 联邦 航空快递 美国
38 三星电子 半导体 韩国
39 LG集团 家用设备 韩国
40 赫尔维西亚控股 多元化保险 瑞士
41 韩泰轮胎 汽车及卡车配件 韩国
42 三得利饮料食品 饮料 日本
43 约翰逊&约翰逊 医疗器材及用品 美国
44 日本交流群 投资服务 日本
45 卡夫海因茨公司 食品加工 美国
46 雷诺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法国
47 戴尔技术 电脑硬件 美国
48 马自达电机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日本
49 星巴克 餐饮 美国
50 耐克 服饰与配饰 美国
51 新加坡电信 电讯服务 新加坡
52 戴姆勒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德国
53 诺基亚 通讯设备 芬兰
54 阿斯利康 制药 英国
55 脸谱网 社交网络服务 美国
56 联合利华 家庭/个人护理 荷兰
57 百事可乐 饮料 美国
58 塔塔咨询服务公司 电脑服务 印度
59 铃木电机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日本
60 LG显示器 电子产品 韩国
61 沙特基础工业 多元化学品 沙特阿拉伯
62 法雷奥 汽车及卡车配件 法国
63 第二十一世纪福克斯 多媒体媒体 美国
64 福特汽车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美国
65 罗氏控股 制药 瑞士
66 苏黎世保险集团 多元化保险 瑞士
67 可口可乐 饮料 美国
68 嘉德置地 房地产 新加坡
69 雅马哈发动机 休闲用品 日本
70 瑞士电信公司 电讯服务 瑞士
71 伊玛尔地产 房地产 阿联酋
72 诺华公司 制药 瑞士
73 迈克尔科斯控股 服装/鞋类零售 英国
74 康乐保 医疗器材及用品 丹麦
75 赛诺菲 制药 法国
76 佩特罗拉比 多元化学品 沙特阿拉伯
77 美国联合包裹服务 航空快递 美国
78 雀巢 食品加工 瑞士
79 波音公司 航空航天与国防 美国
80 久保田 重型设备 日本
81 现代电机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韩国
82 迪拜国民银行 区域银行 阿联酋
83 阿斯特拉制药 制药 日本
84 萨班哲控股公司 综合企业 土耳其
85 安盛 多元化保险 法国
86 瑞士人寿控股 人寿保险 瑞士
87 诺和诺德公司 制药 丹麦
88 阿瓦尔集团 投资服务 哥伦比亚
89 京瓷 电子产品 日本
9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日本
91 乐天 互联网和目录零售 日本
92 软银 电讯服务 日本
93 沙索 多元化学品 南非
94 桑坦德银行 银行业 西班牙
95 起亚汽车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韩国
96 宣伟公司 家居零售 美国
97 德国邮政 航空快递 德国
98 易趣网 互联网和目录零售 美国
99 拜耳 多元化学品 德国
100 H & M 服装/鞋类零售 瑞典
101 斯凯孚集团 其他工业设备 瑞典
102 吉宝 综合企业 新加坡
103 阿亚拉 综合企业 菲律宾
104 中远航运 其他运输 中国内地
105 德科集团 商业和个人服务 瑞士
106 西麦克斯 建筑材料 墨西哥
107 欧姆龙 电子产品 日本
108 亚萨合莱 其他工业设备 瑞典
109 必和必拓 多元化金属与采矿 澳大利亚
110 斯沃琪集团 服饰与配饰 瑞士
111 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 酒店及汽车旅馆 美国
112 瑞士莲经典黑巧克力 食品加工 瑞士
113 麦考密克 食品加工 美国
114 日立 电子产品 日本
115 辉瑞 制药 美国
116 三星重工 重型设备 韩国
117 金融银行 区域银行 菲律宾
118 BP 石油和天然气业务 英国
119 三菱 贸易公司 日本
120 汇丰银行控股 银行业 英国
121 Jabal Omar Development 消费金融服务 沙特阿拉伯
122 瑞穗金融集团 银行业 日本
123 亚洲中央银行 区域银行 印度尼西亚
124 怡和洋行 综合企业 中国香港
125 布鲁克菲尔德资产管理 房地产 加拿大
126 路透社 印刷出版 美国
127 星狮地产 投资服务 新加坡
128 罗萨奥蒂卡集团 专卖店 意大利
129 拖拉机供应 专卖店 美国
130 全球物流特性 房地产 新加坡
131 ING集团 银行业 荷兰
132 勒格朗 电子设备 法国
133 太平洋联盟 铁路 美国
134 森科尔能源 石油和天然气业务 加拿大
135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服务和设备 中国内地
136 大林组 施工服务 日本
137 吉利德科学 生物技术 美国
138 瑞士再保险 多元化保险 瑞士
139 高知特信息技术 电脑服务 美国
140 奥赖利汽车 专卖店 美国
141 米兰投资银行 区域银行 意大利
142 印尼电信 电讯服务 印度尼西亚
143 泰华农民银行 区域银行 泰国
144 东方乐园 酒店及汽车旅馆 日本
145 岩手银行 区域银行 日本
146 第一制糖公司 食品加工 韩国
147 阿尔达 房地产 阿联酋
148 好市多 折扣店 美国
149 曼迪利银行 区域银行 印度尼西亚
150 佳能 商业产品与用品 日本
151 哈雷-戴维森 休闲用品 美国
152 思科系统 通讯设备 美国
153 塔塔汽车公司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印度
154 沙特阿拉伯挖掘 多元化金属与采矿 沙特阿拉伯
155 花王公司 家庭/个人护理 日本
156 英伟达 半导体 美国
157 诺德斯特龙 服装/鞋类零售 美国
158 爱马仕国际 服饰与配饰 法国
159 飞利浦 石油和天然气业务 美国
160 亿旺资讯服务 电讯服务 泰国
161 中国建筑工程 施工服务 中国内地
162 洲际酒店 酒店及汽车旅馆 英国
163 施耐德电气 电子设备 法国
164 塞拉尼斯 多元化学品 美国
165 大仓库 食品零售 比利时
166 睿狮 家居零售 美国
167 拉吉哈银行 区域银行 沙特阿拉伯
168 英特尔 半导体 美国
169 妈咪宝贝 家庭/个人护理 日本
170 三星数据系统 电脑服务 韩国
171 艾睿电子 电子产品 美国
172 NEC 电子产品 日本
173 大阪燃气 天然气公用事业 日本
174 兄弟工业 商业产品与用品 日本
175 日本烟草 烟草 日本
176 世强 安全系统 日本
177 台湾半导体 半导体 中国台湾
178 骊住集团 建筑材料 日本
179 银瑞达 投资服务 瑞典
180 太平洋水泥 建筑材料 日本
181 美国BD公司 医疗器材及用品 美国
182 中国建材集团 建筑材料 中国内地
183 美敦力 医疗器材及用品 爱尔兰
184 大都会银行和信托银行 区域银行 菲律宾
185 中广核电力 电力公用事业 中国内地
186 潘多拉 家庭/个人护理 丹麦
187 盐仓集团 烟草 印度尼西亚
188 虚拟机 软件与编程 美国
189 阿尔马莱 食品加工 沙特阿拉伯
190 格力电器 家用设备 中国内地
191 网易 互联网 中国内地
192 玛莎百货 百货商店 英国
193 三菱汽车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日本
194 嘉里集团 食品加工 爱尔兰
195 法国液化空气集团 专业化学品 法国
196 淡水河谷公司 钢铁 巴西
197 特斯拉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美国
198 日本电装 汽车及卡车配件 日本
199 牧田 家庭/个人护理 日本
200 Coach 服装/鞋类零售 美国
201 德国证券交易所 投资服务 德国
202 新科工程 航空航天与国防 新加坡
203 希捷技术 电脑存储设备 爱尔兰
204 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 消费类电子产品 日本
205 NCC集团 施工服务 瑞典
206 金佰利克拉克 家庭/个人护理 美国
207 高乐氏 家庭/个人护理 美国
208 富乐客 服装/鞋类零售 美国
209 欧特克 软件与编程 美国
210 LG生活健康 家庭/个人护理 韩国
211 林德 多元化学品 德国
212 桑斯博里 食品零售 英国
213 家得宝 家居零售 美国
214 雅诗兰黛 家庭/个人护理 美国
215 麦当劳 餐饮 美国
216 索尔维 多元化学品 比利时
217 健康CVS 药品零售 美国
218 普拉达 服饰与配饰 意大利
219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 其他运输 中国内地
220 西南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 美国
221 国家电网 电力公用事业 英国
222 浦项制铁 钢铁 韩国
223 埃培智集团 广告 美国
224 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建筑材料 日本
225 国电电力 电力公用事业 中国内地
226 中国铁建 施工服务 中国内地
227 巴西百货 食品零售 巴西
228 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 石油和天然气业务 哥伦比亚
229 宁波港 其他运输 中国内地
230 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英国
231 康菲石油 石油和天然气业务 美国
232 家乐氏 食品加工 美国
233 红星美凯龙 家居房地产 中国内地
234 鹿岛建设公司 施工服务 日本
235 日本明治控股公司 食品加工 日本
236 新加坡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 新加坡
237 川崎重工 重型设备 日本
238 荷美尔食品公司 食品加工 美国
239 E.ON 电力公用事业 德国
240 雅高 酒店及汽车旅馆 法国
241 依视路国际 医疗器材及用品 法国
242 庞巴迪 航空航天与国防 加拿大
243 家乐福 食品零售 法国
244 Grupa PZU 财产保险 波兰
245 埃克西尔能源 电力公用事业 美国
246 保时捷汽车控股 汽车和卡车制造商 德国
247 洛斯 多元化保险 美国
248 鸿海精密 电子产品 中国台湾
249 好时公司 食品加工 美国
250 加拿大国家铁路 铁路 加拿大

【2018年AI发展8大趋势】创业公司被并购,科技巨头或成最大赢家

计算分析大数据绝不是一时性的。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分析大数据的方式也将改善。涉及到预测性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的应用时,我们只看到冰山一角。它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AI技术帮助组织机构分析现有数据,比如预测销售额、优化营销活动等。这些人工智能技术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以下是AI世界、大数据、预测分析、机器学习的关键数据:

  • 2018年,75%的开发商都将在一个或者多个业务或服务中包含AI功能——IDC

  • 2019年,AI 将辅助100%的物联网——IDC

  • 2020年,30%的公司都将使用AI,至少增加一个主要销售环节——Gartner

  • 2020年,算法将改变全球数十亿工人的行为——Gartner

  • 2020年,人工智能市场将超过400亿美元——Constellation Research

  • 2025年,AI将驱动95%的用户交互——Servion



趋势1:大公司将成赢家

2018,8大AI趋势


亚马逊、谷歌、Facebook、IBM将成为AI领头羊。大公司拥有大量资源来收集数据,因此会有更多数据为其所用。


以下是AI领域的顶尖玩家:


亚马逊:

  • 投资人工智能已超过20年

  • 抓取超过50亿网页的数据

  • 亚马逊物流中心有超过50万张描述产品的JPEG图像和相应的JSON元数据文件

  • 每日监测全球广播、印刷物、网络新闻的记录超过40亿份

  • 近1亿图像和具有注释的视频

  • 亚马逊的Echo领先语音助理市场


谷歌:

  • 是拥有最大存储库的数据集之一,数据达10-15Exabyte——Cirrus Insight

  • 专注于应用和产品开发,而非长期AI研究

  • 超过1300位研究人员的团队——谷歌大脑

  • 占据声控助理市场23.8%的用户份额——Voicebot

  • 任何人都能使用的机器学习开源平台TensorFlow

  • 谷歌地球数据库大约是3017TB或者近3Petabytes——Google Earth Blog

  • 谷歌街景有近20Petabytes的街道照片—— Peta Pixel


Facebook

  • 每天处理25亿的内容和500多TB的数据——Tech Crunch

  • Facebook有约80名人工智能研究员——FAIR

  • 日均生成20亿“赞”和3亿照片——Tech Crunch

  • 每30分钟扫描月105TB数据——Tech Crunch

  • 建有一个62000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可以容纳500台机架

  • 每天用超过40种语言翻译20亿用户帖,8亿用户可以看到翻译——Fortune


在部署机器学习和产品应用开发方面,谷歌很可能处在最前沿。谷歌的研究范围涵盖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算法和技术、机器人技术等领域。


全球100家最有潜力AI公司




趋势2:算法和技术得以巩固

投资人工智能的第二梯队,如英特尔、推特等,将追随拥有数据的大公司,并使用它们的数据算法。数据交易将发生在行业内部,算法和技术将得以巩固。


谷歌、FB等巨头收购小公司后,算法将被集成到其核心平台。谷歌收购了DeepMind以获取竞争优势。FB收购了Wit.ai来提升语音识别和语音接口业务。


趋势3:众包数据将无比巨大

所有的人工智能公司都将想方设法获得海量数据集,来实现其AI壮志。这些公司会开始收集众包数据。公司已经找到评估众包数据质量和真实性的不同方法。企业方会从这些数据中受益,消费者也得到了话语权。


谷歌通过众包获取了大量图片,来构建其成像算法。谷歌还通过众包改进翻译等服务。亚马逊通过众包AI来提高Alexa的技能。



趋势4:并购将增多

CBInsights统计数据显示,收购AI公司的竞赛已经开始。2018年竞争会越发激烈。很多机器学习和AI的小公司都会被大企业收购,原因有二:


  • 首先,AI无法在缺少数据集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大公司拥有大量数据,小公司会失去竞争力。

  • 其次,没有数据的算法毫无用处。反之亦然。数据是算法的核心,因此获取大量数据将成为重中之重。



趋势5:工具趋于民主化,以获取市场份额

大公司将开源算法和工具集来获取市场份额。基于市场的数据访问和算法进入壁垒将会减少,新的AI应用将会增加。通过民主化,此前缺乏AI工具的小公司将更容易获得大量数据,来训练复杂的AI算法。



趋势6:人机交互将增多

Siri和Alexa是两个最受欢迎的人机交互工具。将会有更多的类似产品出现。例如,机器能够根据用户讲话的语调识别情绪。2018年,农业和医药领域的人机交互也会增多。



趋势7:AI会影响所有垂直领域

制造业、客服、金融、医疗、交通等行业已经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明年人工智能将会影响更多的垂直行业,包括:保险、法律、传媒、教育、健康等。



趋势8:安全、隐私、伦理道德问题

与隐私、安全相关的担忧,(如保密银行账户、健康信息),会促进对人工智能安全性的研究。2018年,安全和隐私问题会得到一定的解决,也可能会有新的发展。


伦理问题也值得关注。需要强调的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将如何伤害/促进人类。还有一些对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担忧。


总而言之,虽然AI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年度星际争霸AI竞赛结果出炉】中科院自动化所第4,Facebook第6

Facebook悄悄地派出一款叫做CherryPi的AI bot参加了2017年度AI星际争霸赛AIIDE,然后……输了。


CherryPi在28场比赛里排名第6;这次比赛的冠军ZZZKBot由澳大利亚的程序员Chris Coxe独立开发,不仅如此,排名前三的bot都是由独立参赛的业余兴趣爱好者开发而成。国外科技网站Engadget以“Facebook星际争霸AI被业余玩家狂虐”(Facebook's 'StarCraft' AI was defeated by hobbyists)为题做了报道。


上周日的比赛结果说明Facebook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情况并非像Engadget标题那样简单。


星际争霸AI竞赛:业余爱好者与大公司同台

年度星际争霸AI竞赛由AIIDE大会主办,AIIDE是“互动数字娱乐AI(AI for Interactive Digital Entertainment)的缩写。这个竞赛也得到了暴雪、DeepMind和FAIR等机构的赞助。(DeepMind并没有参与这次竞赛。)


AIIDE表示,举办星际争霸竞赛的目的是促进和评估用于实时战略(RTS)游戏的人工智能研究进展。有鉴于其隐藏信息,庞大的状态和动作空间以及快速采取行动的要求,RTS游戏对于AI研究而言是比国际象棋更大的挑战,而AI玩星际争霸更是比下围棋的难度更高。目前,顶级的人类职业玩家仍然在RTS游戏中占据主导地位,但AI游戏研究人员的目标便是在不久的将来改变这一现状。


AIIDE已经举办多年,一直使用星际争霸I,2017年的竞赛也一样。虽然整体而言,星际II对人类玩家的要求(尤其是创造力)更高一点,但对于软件/机器而言,实际上星际I和星际II要做的事情都一样,资源采集优化,地图对战优化,决定建造基地和使用什么技术……因此,使用星际I也一样检测能最先进的AI bot。


根据竞赛组织负责人、加拿大纽芬兰大学David Churchill和他的同事Richard Kelly的报告,共有28支队伍参加了本次竞赛。要说星际争霸AI竞赛与其他竞赛最大的不同,或许就下图可见,超过一半都是以个人名义参赛(Independent)。


比赛中,参赛程序使用BWAPI(一种可将程序连接到星际争霸游戏引擎的软件库),在Starcraft Broodwar: Fog of War Enabled这款游戏中对战,最终根据胜率进行排名。


前十名如下:


Facebook的AI CherryPi排名第6,排名第一的ZZZKBot就是上文所说的独立开发者Chris Coxe开发的bot。


在公布结果前一天,Coxe谦虚地表示,“ZZZKBot的设计初衷仅仅是证明一个概念。源代码并不完美。”


爱好者与巨头的不同玩法:一个是硬编码,一个是机器学习


不过,值得注意,ZZZKBot——以及大多数排名靠前的个人参赛bot——的大多数决策都是由手工编码(hard-code)实现的,基于过往游戏结果和具体游戏场景的规则等因素,考虑了各种情况和优先级。


目前领先的星际争霸bot都基于其设计者制定的规则和策略。Coxe说,他的bot最大特征就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功能,每个bot都有一个预编程的策略,关注哪种策略奏效,就让bot在下一场比赛中做好准备。具体到ZZZKBot,就是单基地rush战术,4农民造狗池,然后出提速狗,刺蛇,飞龙,后期升级飞龙及守护者的科技。这种方法相当于一个“N-trick pony”,系统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单基地速攻战术(1-base rush build)。很多现有bot对于这样简单粗暴的策略很弱,因此它能够胜出。


ZZZKBot的对战观几乎不存在,仅有的对战逻辑就是等待(个别情况)、攻击(几乎所有场景)和防御(极少发生)。


此外,手工编码系统最致命的一个弱点,就是无法扩展。


Facebook和谷歌等技术巨头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星际争霸,他们的策略是机器学习,通过检查过去游戏中的大量数据,从头制定自己的策略。不同于手工编码,采用机器学习(或者说让机器自己学习)的方法能够扩展,也是Facebook AI这次挑战的主要看点所在。


Facebook的研究科学家Gabriel Synnaeve表示,CherryPi是未来研究星级争霸的基础。“我们想看看它与现有bot的区别,尤其是测试它是否存在需要纠正的缺陷。”


根据HackerNews的讨论,参与开发CherryPi的Facebook研究人员“尽量避免使用硬编码”。


这次Facebook的AI虽然没有夺得桂冠,但亚军bot PurpleWave的开发者Dan Gant预见到了其发展前景。Dan Gant在接受Wired采访时说,大多数机器人根据敌人军队的数量选择攻击或者撤退,但从比赛视频中可以看到,CherryPi似乎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快速移动,潜入敌军发动攻击


资深AI专家袁泉也关注了2017年度AI星际争霸赛,他告诉新智元,Facebook这次参赛的AI CherryPi,我们推测采用的是机器学习与手工编码相结合的方式——毕竟现阶段还没有办法全部用机器学习去做。目前,AI玩星际的难点还是集中在:


  • 环境更加开放,有更大的决策和活动空间;

  • 更强调AI长期规划和推理能力;

  • 星际(尤其是星际II)更要求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出奇兵和隐身策略


虽然Facebook AI这次只取得第6名的成绩,但组织者David Churchill透露,系统内有一些bug,调试后还会再跑一次,成绩应该有所提升。



星际争霸AI bot,轻松实现数亿美元潜在收入

这次参赛表明,Facebook很重视与谷歌等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谷歌DeepMind的AlphaGo去年击败了顶尖人类棋手,风头一时无两。今年8月,DeepMind宣布下个目标将是星际争霸II。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小组FAIR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但并没有像DeepMind一样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性成就。目前,Facebook发表了3篇关于星际争霸的论文,但似乎并没有在这方面特别下功夫。


制造星际争霸AI给科技巨头带来的不仅仅是满足感。谷歌表示DeepMind的机器学习有助于减少数据中心的制冷费用。微软今年的机器学习研究报告称,哪怕只有0.1%的预测用户点击广告提升,都会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一个能够击败人类玩家的AI bot将会很快赚回其研发费用。


但别期待独立参赛玩家一夜间消失,或者轻易征服星际争霸。


Churchill说,“几年内,业余玩家,大多数以规则为基础的bot,仍会做得很好。”他猜测,bot击败人类玩家大概需要五年,不过也许这会来的更快。


AI改变社交媒体的5种方式:美国最顶尖的社交媒体如何使用AI技术

AI领域的投资一直在增长,预计今年余下时间将会增长约300%。超过25亿人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AI在帮助企业与网络潜在客户进行沟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对人工智能来说前路漫漫,但它正在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入口已经彻底改变了社交媒体。


以下是人工智能给社交媒体带来巨变的五种方式。


1. 领英和Bright

2014年,LinkedIn收购了一家叫做Bright.com的求职公司。 Bright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更好地匹配候选人和公司,帮助企业雇用合适的人才,也帮助候选人选择更好的工作机会。


LinkedIn根据历史招聘模式、账户位置、之前的工作经验和职位说明,帮助公司给候选人评分。


2. Slack Bots


有一些品牌需要每天发布大量的帖子。这些品牌还雇佣了大批有影响力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推广他们的产品。他们很难决定哪些内容要突出,哪些内容会更受欢迎。因为分析大量内容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更多的是靠猜测。


为了避免这种猜测性工作,Slack Bots被开发出来。机器人可以预测不同内容是否会受到用户喜欢,还能挑选出那些受欢迎可能性最高的内容。此外,这些机器人还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找到类似的内容,并向您展示其受欢迎程度。


3.Facebook的 AI研究


Facebook的研究范围从神经网络学习到预测主题标签,以及模式识别算法,帮助您在Facebook照片中标记您的朋友。


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还在研究一组更为复杂的图灵测试相关问题,致力于开发一款类似Siri的助手,帮助那些希望获取智能回答的用户,而不是像目前大多数的数字助手一样从脚本库中提取信息。



4.谷歌DeepMind

DeepMind正在致力于给人工智能赋能,使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想像,并处理现实世界中不可预测的情景。


谷歌2014年收购了DeepMind。DeepMind正在开发一个能够“想象”的AI,使机器能够在预见其行为的结果。 


5. Pinterest & Visual Graph, Kosei

提起Pinterest时,人们并不会马上想起机器学习。另外,尽管很少人知道已经在过去的几个月里Pinterest已变成电子商务巨头,但是其书签网络一直在给人们带来惊喜。最近Pinterest收购了Kosei。


Kosei是一家专门从事个性化推荐建模的数据软件公司。


Pinterest已经确定了一些将受益于深度学习的领域,特别是:物体识别,以提升Pin和产品推荐;提高广告效果和相关性预测;检测垃圾邮件用户和内容。

苹果发布Face ID白皮书,一文消掉你的所有疑虑

自iPhone X发布以来,这款设备在受到支持者热捧的同时,其Face ID功能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甚至也包括质疑之声。

尽管苹果软件高级副总裁Craig Federighi已经正式或公开解释了Face ID的主要功能,但仍然有一些人担心Face ID可能存在隐私安全隐患,比如美国参议院隐私委员会负责人Al Franken,而希望苹果公司出具更为官方和详尽的关于Face ID工作原理的报告。

基于这一要求,苹果此前也已做出允诺,将在iPhone X 的11月3日正式开售之前,发布有关Face ID隐私和安全等事务的详细报告。

就在近日,苹果终于正式发布Face ID白皮书。这份白皮书详细解释了Face ID 如何工作,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工作,如何设置,以及一些可以导致Face ID 被禁用的操作等内容。


该白皮书列出了可能导致Face ID验证失败或失效的几个要点:

  • 这台设备刚刚启动或重启。

  • 这款设备的解锁时间超过了48个小时。

  • 在过去的6个半天里,密码还没有被用来解锁设备。在过去的4小时内,该设备还没有解锁。

  • 该设备已经收到一个远程锁定命令。

  • 在五次匹配一张脸不成功之后。

  • 在启动电源/紧急呼救信号后,同时保持音量键和侧按钮按下2秒

同时,白皮书还提到,Face ID 会根据外观的变化进行调整。比如,用户的容貌发生重大变化,如长胡子突然消失、发型发生重大变化,苹果会要求用户提供密码。一旦身份得到确认,手机还会相应地更新存储的面部数据。

而对于大家都关心的隐私安全问题,白皮书提到,Face ID 就像 Touch ID 一样会受到专门的安全区域保护,并使用多年建立的安全协议来处理所有设备。

与此同时,白皮书还详细地解释了 TrueDepth (原深感摄像头系统)相机和 iPhone X 的 A11 仿生处理器是如何协同工作,以达到准确识别人脸,避免欺骗。以下是二者的具体分工:

  • 为了对抗数字和物理欺骗,TrueDepth 相机随机选取 2D 图像和深度地图的序列,并投射出特定于设备的随机模式。

  • 而A11 仿生芯片的神经引擎的一部分,会在安全的保护区域内,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数学表达式,并将其与已登记的面部数据进行比对。


以下是苹果发布的Face ID白皮书全文:

我们的很多数字生活记录都储存在 iPhone 上,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非常重要。与 Touch ID 利用指纹技术实现认证的变革一样,面容 ID 利用面部识别技术改变了认证的方式。面容 ID 利用最新的原深感摄像头系统和多项先进技术,能够准确地映射您面部的几何结构,从而提供安全直观的认证方法。

您只需看一眼,面容 ID 就能安全地解锁您的 iPhone X。您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授权 iTunes Store、App Store、iBooks Store 中的购买操作和 Apple Pay 的付款操作。开发人员也可以让您使用面容 ID 来登录他们的应用。当前支持 Touch ID 的应用会自动支持面容 ID。

先进技术

用于实现面容 ID 的技术是我们迄今为止开发出的一些最先进的硬件和软件。原深感摄像头会通过投射并分析 30,000 多个不可见的点来捕获准确的面部数据,进而创建您面部的深度图;另外它还会捕获您面部的红外图像。A11 仿生芯片的神经网络引擎有一部分安全存放于 Secure Enclave 中,它会将深度图和红外图像转换为数学表示形式,然后再将这个表示形式与注册的面部数据进行对比。

面容 ID 会自动适应您的外观变化,如化妆或长出面部毛发。如果您的外观出现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如剃掉了络腮胡),面容 ID 会先让您使用密码来验证身份,然后再更新您的面部数据。在您穿戴帽子、围巾、眼镜、隐形眼镜和各种太阳眼镜时,面容 ID 可以正常工作。此外,它在室内、室外,甚至全黑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

要开始使用面容 ID,您需要先注册自己的面部。您可以在初始设置过程中完成这一操作,也可在稍后前往“设置”>“面容 ID 与密码”中完成这一操作。使用面容 ID 解锁 iPhone X 时,您只需看一眼即可。面容 ID 需要使用原深感摄像头扫描您的面部,您可以将 iPhone X 平放在某个表面上,也可以自然地握持着手机。原深感摄像头的视野范围与用前置摄像头进行拍照或 FaceTime 通话时的视野范围相似。当设备距离面部不超过一臂远(距离面部 25—50 厘米)时,面容 ID 的工作性能最佳。

在抬起以唤醒 iPhone X,轻点以唤醒屏幕,或有通知传入而唤醒屏幕等情况下,原深感摄像头会智能激活。每次您解锁 iPhone X 时,原深感摄像头都会采集准确的深度数据和红外图像来对您进行识别。系统会将这些信息与储存的数学表示形式进行匹配,以完成认证。

安全保护措施

安全性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保证我们设备上的信息安全无虑。我们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您的信息,就和我们针对 Touch ID 采取的保护措施一样。面容 ID 利用原深感摄像头和机器学习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的认证解决方案。面容 ID 数据(包括您面部的各种数学表示形式)会被加密,并由仅供 Secure Enclave 使用的密钥加以保护。

人群中任意一个人看向您的 iPhone X 并使用面容 ID 解锁设备的概率大概为 1/1,000,000(而 Touch ID 为 1/50,000)。作为一项额外的保护措施,面容 ID 只允许匹配尝试失败五次,之后便需要输入密码。这一统计概率值对于部分人群有所不同,其中包括双胞胎、和您长得很像的兄弟姐妹,以及未满 13 周岁的儿童,因为他们可能还未完全形成明显的面部特征。如果您对这一技术存有疑虑,建议您使用密码进行认证。

面容 ID 会匹配深度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打印件或 2D 数字照片中无法找到。它在设计中采用了复杂的反欺诈神经网络,可防范利用面具或其他技术进行的欺诈。面容 ID 甚至还具备面部动作感知能力。它能够识别您的眼睛有没有睁开并看向设备。这样,其他人就更难在您不知情的情况下(如在您睡着时)解锁您的 iPhone 了。

要使用面容 ID,您必须在 iPhone 上设置密码。在以下情况下,您必须输入密码以完成额外安全验证:

设备刚刚开机或重新启动。

设备处于锁定状态已超过 48 小时。

在过去的六天半内没有使用密码解锁过设备,且在过去的 4 小时内没有通过面容 ID 解锁过设备。

设备收到了远程锁定命令。

面部匹配尝试失败五次后。

在同时按住任一音量按钮和侧边按钮 2 秒钟以关机/发起 SOS 紧急联络之后。

如果您的设备丢失或被盗,您可以使用“查找我的 iPhone”丢失模式,以防止他人利用面容 ID 解锁您的设备。

隐私

Apple 非常重视保护隐私。面容 ID 数据(包括您面部的各种数学表示形式)会通过 Secure Enclave 进行加密并得到保护。这些数据会在您使用面容 ID 的过程中(包括认证成功时)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以改进您的体验。如果面容 ID 检测到了相近的匹配项,但客户随后又通过输入密码解锁了设备,它也会更新这些数据。

面容 ID 数据不会离开设备,也永远不会备份到 iCloud 或其他任意位置。只有当您希望将面容 ID 诊断数据提供给 AppleCare 以获取支持时,这些信息才会从您的设备传输出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数据也不会自动发送给 Apple;您可以先查看并批准诊断数据,然后再发送。

选择注册使用面容 ID 后,您可以控制它的使用方式,也可以随时停用它。例如,如果您不想使用面容 ID 来解锁自己的 iPhone,请打开“设置”>“面容 ID 与密码”>“使用面容 ID”,然后停用“iPhone 解锁”。要停用面容 ID,请打开“设置”>“面容 ID 与密码”,然后轻点“重设面容 ID”。这样做会删除您设备中的面容 ID 数据,包括您面部的各种数学表示形式。如果您选择使用“查找我的 iPhone”或通过抹掉所有内容和设置来抹掉或还原您的设备,所有面容 ID 数据都会被删除。

即使您没有注册使用面容 ID,原深感摄像头仍会智能激活,以支持面部动作感知功能,例如在您没有看向 iPhone 时调暗显示屏,或是在您看向设备时调低提醒音量。例如,在您使用 Safari 时,设备会检查以确定您有没有看向设备;如果没有,则关闭屏幕。如果您不想使用这些功能,可打开“设置”>“通用”>“辅助功能”,然后停用“面部动作感知功能”。

在受支持的应用中,您可以启用面容 ID 认证功能。系统只会通知相关应用认证有没有成功。应用无法访问与已注册的面部关联的面容 ID 数据。

安全性

iPhone 和原深感摄像头系统都经过全面测试,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原深感摄像头系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非常安全。由于输出很低,这个系统不会对眼睛或皮肤造成任何伤害。在维修或拆解设备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坏红外发射器,所以您的 iPhone 应始终由 Apple 或授权服务提供商进行检修,这一点至关重要。原深感摄像头系统具备篡改检测功能。如果检测到篡改,这个系统可能会出于安全原因而被停用。

在通过某些类型的摄像头查看时,您可能会注意到原深感摄像头会发光。这是正常现象,因为部分摄像头或许能够检测到红外光。有人可能还注意到,在很暗的房间内查看时,原深感摄像头会发出微光。在极黑的环境中,这是正常现象。

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是 Apple 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活动不便的用户可在注册期间选择“辅助功能选项”,这样用户无需充分转动头部,即可捕捉不同角度的数据;而且,仍能做到安全使用,不过您在看向 iPhone X 时动作要更为一致。

面容 ID 还配备相应的辅助功能,可为盲人或视力不佳者提供支持。如果您不希望面容 ID 要求您睁开眼睛看向 iPhone X,可打开“设置”>“通用”>“辅助功能”,然后停用“需要注视以启用面容 ID”。如果您在初始设置过程中启用了 VoiceOver,则这个功能会自动停用。

无需编程,仅用摄像头,Google最新项目让你3分钟学会机器学习

得益于各种套件,今天的机器学习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但Google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其最新推出了Teachable Machine项目,让用户无需编程就可以用手机、平板、计算机等设备的摄像头采集数据进行机器学习。这一项目是Google的A.I. Experiment的一部分,源代码已经公布在Github上。

简单的说,Teachable Machine是一个基于浏览器的机器学习演示实验,用一个叫做Deeplearn.js的库构建,网页开发者可以编写一个简单的视觉输入,并设定输出和三个训练分类器,来在浏览器中训练新的神经网络。AI科技评论发现,在视频演示中Google没有详细说明更深一步的机器学习工作原理,但足以让大多数人对机器学习有一个最基础的概念。


如下图所示,在网页中可以调用摄像头获得不少于30幅的图像信息,作为训练的“输入”;中间的学习框包括三个分类器,用Green、Purple、Orange表示,机器通过对你做出的动作进行学习,从而“学会”对相应动作进行识别;最后是输出部分,分类器根据不同的输入,按照训练结果进行分类给出最右侧的输出结果。

首先训练Green分类器,如图所示,训练者抬起手,按下“Train Green”按钮,摄像头自动生成了一个包含若干个抬手图片的训练集。我们可以看到,分类器可以100%识别出抬手的动作并将其与猫关联。


类似可以训练其他分类器,例如放下手训练Purple分类器并对应到狗的输出。

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调戏机器了:如果你半举手,机器认为你有64%的可能是抬手,35%的可能是不抬手,对应仍然输出猫;

如果我们举起另一边手呢?机器虽然没有见过你举起另一边手的图片,但是还是能100%确定应该输出猫。

输出可设定为图片、声音或者语音,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将这些输出调换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

对于那些对机器学习一无所知的AI科技评论读者来说,该实验可以直观的展示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这一项目运行在基于Java的deeplearn.js框架上,可以在大多数硬件(据反馈目前不支持iPad Pro)的大多数浏览器中顺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