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原创话剧《船歌》聚焦深圳故事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原创话剧《船歌》聚焦深圳故事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原创话剧《船歌》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点项目,并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于11月17、18两日在美琪大戏院上演。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为坚持中国原创而精心策划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船歌》聚焦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特区的百姓身上,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以此纪念一个时代。


《船歌》从2017年7月开始筹划,包括导演、编剧、舞美在内的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厦门、汕头、珠海等经济特区,不仅接触到了从小与水为伴,以船为家的渔民,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特区建设者交流。正是这些以辛勤的劳动建设家园的人们,奏响了城市新发展的乐章。


《船歌》剧照。

这部原创话剧描写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从小渔村变身贸易强区的转变,以渔民出身的梁海涛和外来打工妹林秀英为代表,刻画了本地人建设家园以及异乡人闯深打拼的形象。通过书写他们的青春、爱情和奋斗,表达了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改革开放不仅提升了物质生活,更让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与更新,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历史性变革。


原华在剧中饰演一个从井冈山来深圳的打工妹林秀英,她带着老区姐妹们一同赴深追梦,听着海浪声与渔船回港的马达声,看着渔村盖起的小洋楼,一脸憧憬地说:“这里是特区,是梦开始的地方,只要肯干实干,就一定能实现梦想。”这句话表达了他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脚踏实地的精神。一艘全长8米的木质渔船上镶着“渔鑫一号”四个字,这是渔民梁海涛的船,也正是林秀英与姐妹们来到渔鑫村所乘的船。林秀英与梁海涛的相遇相识颇有戏剧性,林秀英只顾着把姐妹们分配到各个工厂,把自己的工作忘了,焦急与劳累之下,她中暑晕倒在一颗大榕树下,梁海涛好心救了她,并在工作、生活上处处照应,两个青年男女,也由此生发情愫。那个年代的人们感情表达含蓄,但又真挚动人,配合着丰富的舞台布景与现场配乐,有打动人心的效果。


除了渔民梁海涛、打工妹林秀英,《船歌》也为观众展现了更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为一己私利偷走渔船最终浪子回头的曾祥发、基建工程兵转业参与特区建设的马三强,以及有知识、懂管理的特区“二代”梁嘉瑞、何晓彤等。通过书写这些人物各自的人生经历,话剧表达了以脚踏实地为荣,以自私牟利为耻的主题。剧目的最后,特区“一代”依然坚守在特区建设的第一线上,特区“二代”毅然回到家乡挑起重担,背井离乡的人也不忘回到老区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我们在写实的元素里加上诗意、浪漫的创作观念。”导演姜涛表示,《船歌》既有历史又有生活,突出展现了特区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船歌》剧照。

舞台布景上,主创通过对渔船的分解组合,演绎出剧中人物多个生活场景,如小卖部、小吃店等,阐释了“以船为家”的概念和扎根沃土、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寓意。此外,激情澎湃的配乐、海浪拍击的音响效果,也将特区人民破浪前行的拼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八十年代的红头绳、大彩电,到九十年代的夹克衫、大哥大,再到21世纪的小洋装、高跟鞋,《船歌》的人物造型、舞台道具还原了特区四十年的变化。“三转一响一咔嚓”、“马达一响,黄金万两”等具有年代感的名词也唤起了观众的回忆,令人忍俊不禁。随着剧情的推进,“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自贸区”等近年来耳熟能详的名词更也突出了该剧的现实意义。


《船歌》剧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节点,需要我们推出一部不愧于时代的精品,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时代,书写我们正在经历的传奇,歌颂不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戏剧必须引领时代精神,为时代精神立言,为民族文化立言。这是国家话剧院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

其他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