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校园贷事件拉响警报:学生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校园贷事件拉响警报:学生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递给幼童一把斧子,后果可想而知:不是伤人就是伤己。从很多方面来看,那些出现问题的“校园贷”就是这样一把斧子。互联网金融兴起后,名目繁多的网络贷款和消费金融平台,渗透到无工资收入的大学生群体,向他们提供“秒级放款”的服务,以及零门槛的奢侈消费市场。一句话:来花钱吧!


不少因学生失信引发的极端案例已经出现。不只一名大学生因贷款逾期而自杀;湖北一位农民突然在手机上收到了女儿的裸照,原因是女儿参与了“裸贷”,负债从5000元滚到26万余元,裸照被用于催债。


近期,《冰点周刊》派记者了解了几个与校园贷有关的诈骗案件,试图了解其中的套路。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呈现这些故事。一些大学生为自己的贪婪或无知,以及对诚信的漠视而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令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的新生事物,但它野蛮生长中的一些枝节,看起来是与互联网精神相悖的。


比如,校园贷的逾期者反映,遭到了暴力催债。有的催债者自称“艾滋病人”,随时可与债务人同归于尽;有人发出送人“上天”的人身威胁;还有人散布谣言,称欠债者“吸食大量毒品”或“征求各种男人陪睡或包养”。这种看起来相当原始、与互联网社会隔了一光年的催债方式,居然是为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服务,令人哭笑不得。


易冲动消费但无匹配收入的大学生原本属于信用的高危人群。大学生多数都已成年,但相当一部分在金融领域的资质与幼童无异。他们没有稳定收入,也没有信用记录,属于违约风险较大的群体。向这一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就是给了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饮鸩止渴”的酒杯,将幼童暴露在风险之下。


多年前,互联网金融尚未萌芽,各大银行将大学生视为潜在用户,推出了面向这一群体的信用卡。这项服务后来被叫停,主要是因为出现了大量违约行为,无论是银行还是校园都难以承受。

其他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