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之外的另一块‘大蛋糕’,但我们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却被外企垄断,我们该怎么办?”在4月2日举行的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曹其新教授的一句话揭开了国内机器人产业现状的“冰山一角”。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机器人替代人工成为大势所趋,这也使得中国机器人连续四年蝉联销售量世界第一,国内各地也纷纷把机器人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据统计,国内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达到28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达到了40多个,机器人企业超过500家。
但与机器人的“火热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4%”的现实以及与会专家的“冷思考”。
进口机器人占九成市场
在一个小玻璃瓶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为一粒葡萄做“皮肤”缝合手术,曹其新说,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为基础的“达芬奇”完成了一台快速而精准的手术,其优点是创口小,出血少,患者恢复时间也大大加快。“美国现有手术机器人3000台,而我国只有60台,市场可达百亿。”他认为,尺寸以厘米级计算的“达芬奇”凭借其精准,几乎垄断了国内高端医疗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分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等,手术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小块,却代表了整个行业的现实。”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马宏宾告诉记者,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电控系统、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与之对应的三大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KUKA和瑞士ABB等少数国外机器人企业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