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网贷整治深入下,上市公司抽身互金业务

上市公司与互金公司“闹分手”:前者说是为了消除不确定因素,后者说是为了推进境外上市。


这似乎是一个悲伤的季节,分手的理由有千千万万种,而最真实的原因可能就是“不爱”了。随着风险暴露、监管趋严,曾经为上市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互金业务沦为“鸡肋”。


不过,这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经过最严整顿后,互金正走在更健康、更有序的道路上……


随着网贷整治的深入,上市公司与互联网金融似乎走到了“握在手中却流失于指缝”的境地,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剥离互联网金融业务。


曾经“点亮”上市公司业绩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如今却被纷纷剥离。对于“分手”理由,上市公司方面对外表示,剥离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为了消除不确定因素,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外表示,脱离上市公司是为了更好在境外上市。


只是,这样的理由能说服自己、能说服投资者吗?


剥离


日前,巨人网络发布公告称,拟将二级全资子公司上海巨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巨加网络”)51%股权转让给上海兰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兰翔”)。交易完成后,巨加网络将不再纳入巨人网络合并范围。


据巨人网络披露,巨加网络主要持有投哪网母公司深圳旺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旺金金融”)35.7143%的股权,同时接受旺金金融股东吴显勇、李志刚、珠海横琴旺鑫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珠海横琴汇金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委托的15.2857%表决权,因此合计持有旺金金融51%的表决权。


因此,上述交易被看作是将投哪网从巨人网络体系中剥离了出去。


投哪网官网显示,投哪网于2013年正式上线,是旺金金融全资子公司,为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和闲散资金的出借人搭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为双方提供借贷撮合信息中介服务。


实际上,网贷整治推进的当下,上市公司剥离互联网金融业务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巨人网络宣布剥离互联网金融资产之前,熊猫金控、渤海金控(已更名“渤海租赁”)、鸿特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宣布剥离互金资产。


2018年12月11日晚间,一直被业内默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团贷网“壳”公司的鸿特科技发布公告称,拟作价1.29亿元将旗下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东鸿特普惠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鸿特普惠”)、广东鸿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下称“鸿特信息”)100%股权,转让给东莞派生天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同时终止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子公司,注销全资子公司广东鸿特互联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稍早前的2018年9月14日晚间,熊猫金控发布公告,将所持有的湖南银港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网贷平台“熊猫金库”运营主体)70%股权转让给上市公司实控人赵伟平,转让价格5712.3万元。此后,熊猫金控持续出清互金资产,拟以1688万元转让浏阳银湖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以2.1亿元转让广州市熊猫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100%股权。


同样在2018年9月,渤海金控(已更名“渤海租赁”)发布公告称,向海航集团北方总部(天津)有限公司转让持有的聚宝互联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聚宝互联”)3亿股股权,交易价格为6.5亿元。聚宝互联的主要经营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聚宝普惠。


被弃


“互联网金融业务对上市公司来说,似乎已没有太多故事可以讲,反而因太多‘不确定’因素成了‘烫手山芋’,上市公司也急于脱手。”在谈及近期上市公司剥离互联网金融业务时,某证券分析师曾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互联网金融业务在“装”进上市公司时曾贡献了不俗的业绩。财报显示,收购旺金金融后,巨人网络2017年互联网金融业务收入3.13亿元,占巨人网络总营收29.06亿元的10.78%。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服务营收的贡献继续提升,达到6.28亿元,占巨人网络总营收的31.91%。


被鸿特科技剥离的鸿特普惠、鸿特信息也曾贡献了主要的利润。2018年前三季度,上述两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3.18亿元,占当期鸿特科技净利润3.87亿元的82.22%。


然而,随着P2P网贷的整治持续推进,不合规业务被限制发展,曾经为上市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沦为“鸡肋”,甚至成为“烫手山芋”。


这从上市公司财报中也可以窥见一二。2018年三季报中,巨人网络预计其2018年归母净利润变动幅度为“-5%至5%”,而变动的首要原因是“国家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验收进度暂缓,新的政策正在制定中,对公司互联网金融科技业务有所影响”。


记者注意到,旺金金融“增收不增利”或许是巨人网络将其剥离的主要原因。据巨人网络公告,2018年1月至11月30日,巨加网络获得营收9.999亿元,相较2017年全年3.13亿元增加了218.89%;但营业利润却减少七成仅有1255.54万元,净利润为4284.26万元;另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为-9.86亿元。而企查查信息显示,巨加网络仅对外投资了旺金金融一家公司。


鸿特科技剥离鸿特信息和鸿特普惠或许也因两家公司“输血”能力渐弱。鸿特科技2018年三季报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鸿特信息净利润缩水至482.12万元,鸿特普惠则亏损5030.16万元。


鸿特科技方面给出的解释是,鸿特信息、鸿特普惠两家子公司从事的主要是助贷业务,其资金来源为战略合作方团贷网平台。根据网贷行业监管政策,将持续收缩网贷成交量并限制网贷行业线下门店,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团贷网拟转型为重点开展线上业务的金融科技平台,收缩线下合作业务,两家子公司未来存在不确定性。


与鸿特科技、巨人网络“弃子”性质有所不同,记者发现,熊猫金控、渤海租赁剥离互金资产时,相应的网贷平台已经出现逾期。有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网贷平台出现逾期后选择剥离相关资产,上市公司多半是为了自保。


单飞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方面对外表示,剥离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为了消除不确定因素,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外表示,脱离上市公司是为了更好在境外上市。


真是如此吗?


在巨人网络发布股权转让公告之后,投哪网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披露了《变更实际控制人说明函》,称“旺金金融积极筹划境外独立上市,股权架构的调整是从实现本公司境外红筹上市为目的出发的”。


投哪网在说明函中表示,“旺金金融为A股上市公司巨人网络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若不对控制权关系或者股权结构进行调整,是无法实现境外红筹上市的。”


在《变更实际控制人说明函》中,投哪网还表示,完成股权交易后下一步为明确上市计划和时间表、对控制权回归创始团队的方案和规划进行讨论,并明确指出“非创始团队将以战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存在”。


对此,1月8日,《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投哪网相关人士,试图了解该公司境外上市具体安排。该人士转给记者一则《关于投哪网变更实际控制人的公告》,公告内容与投哪网披露的说明函相似。并称“以公告为准,如有新进展会及时告知”。


2017年9月,巨人网络宣布通过巨加网络入股旺金金融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时,旺金金融曾承诺2018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低于4.5亿元,如未完成业绩承诺,则创始人股东对巨加网络予以补偿,或回购巨加网络在本次交易中持有的股权。


从巨人网络2018半年报看,2018年上半年,旺金金融录得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9.63%和83.97%,仅获得净利润2475.64万元。旺金金融难以达成承诺业绩也被市场认为是主动脱离巨人网络的一大因素。


此前,在鸿特科技宣布剥离互金资产后,团贷网方面也吹起了海外上市风,但同样没有确定具体的上市时间表。


2018年11月24日晚,团贷网在直播中宣布拟赴香港上市,但是暂无时间表。此后的2018年12月13日,团贷网相关人士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团贷网有打算在香港或者其他的境外上市,已经在吹风了,只是目前还没有时间表,想参照美股上市的互金公司路子。


2017年,信而富、趣店、和信贷、拍拍贷、融360、乐信等国内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掀起第一波海外上市潮。2018年下半年,品钛、360金融、泛华金融、泰然金融、微贷网等一批互金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掀起第二波上市潮。


然而,当下互联网金融公司赴海外上市或许并不是最佳时机。从市场行情看,多数境外上市的互金公司股价难逃破发魔咒,2017年在美上市的互金中概股股价多数已腰斩,并仍存在下行空间。


对此,团贷网方面表示,现阶段或者未来一段时间选择赴海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上市股价并不属于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业务和行业的合规发展将支撑公司股价的发展,而我们对中国小微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对行业合规发展有信心,也想让投资者看到我们的努力和信心。”团贷网方面称。


前述证券分析师认为,团贷网积极吹风拟赴境外上市,更多的是为了给早期进入、现在想退出的投资机构心理安慰,近期将不会有实质性的动作。


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当下,上市公司剥离互联网金融资产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积极吹起海外上市风更多是为了安慰投资人,掩盖被上市公司抛弃的尴尬。

拟3年投400亿欧元开发动力电池,德国汽车业对抗中日韩挑战

“未来3年,将有超过400亿欧元的资金投入到动力电池系统开发中。”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董事总经理Joachim Damasky于1月1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会上表示。按其预计,以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规模来看,需要有270GWh的动力电池规模总量才能够满足2035年的欧盟市场需求。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是汽车行业领域最历史悠久的机构之一,拥有100多年的历史,超过600个成员单位,在全球生产超过1600万辆汽车,员工人数超过80万,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工业协会之一。该协会的目标是维护整个德国汽车工业在汽车及相关领域的种种利益。


对动力电池高产能的规划,源于欧洲电动汽车发展正在兴起的需求。2018年1-7月,欧洲电动车销量累计超过212000辆,同比增长41%,电动车的整体保有量超100万辆。而从2025年开始,荷兰、挪威、法国、英国等陆续禁止传统汽油车和柴油车的销售,政策导向亦十分明显。


而不可否认的是,德国在动力电池开发上的巨资投入,也源于其在该领域现有竞争力不足的危机感。电动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德国是传统汽车制造业强国,但全球动力电池的技术和产能制高点却掌握在中日韩手中。除已经在欧美有所布局的LG、松下之外,中国新崛起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已察觉到超越时机,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布局基地,强势插入跨国车企的海外供应链,这使得德国汽车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8年7月,宁德时代宣布斥资2.4亿欧元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该基地的动力电池将配套给宝马、大众、戴姆勒、捷豹路虎、PSA等车企。与此同时,各方围绕欧洲的动力电池业务也已采取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三大势力在欧洲筑巢布局。一是在欧洲建厂的国外动力电池巨擘,以LG、特斯拉、三星等为主要代表;第二类是在在欧洲本土设立锂电pack厂的汽车厂商,如戴姆勒等;三是在欧洲自建超级锂电池工厂的本土企业,如德国联盟组建超级工厂、ABB加盟Northvolt建造欧洲最大锂离子电池厂等。


“我们去年大概生产了120-130个不同车款,预计需要400万个充电桩以辅助减排。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应用,还能大幅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在Damasky看来,电动汽车的发展,一方面受制于动力电池产能的供应,另一方面则依赖充电基础设施的推进。


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当前德国已建成充电桩总量1.3万个左右,其中有600个是快速充电桩,八大运营商覆盖了德国76%的充电市场。由于德国碳排放目标是到2050年前减少80%,汽车电动化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充电设施的建设需要加强,也需要电网参与。因此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未来85%的充电需求都可以在用户自己家中完成。”Damasky表示。在其看来,要顺利实现汽车工业电动化,不仅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电动汽车与交通及能源网络也将进一步互联。


在德国,电动汽车正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并成为电网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比例较少,因此其充电对电网的影响或者负荷还不是很大。不过在未来,随着电动汽车比例逐渐提高,电网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容量,不能出现过载。


“在波兰、捷克、欧洲西部和南部地区,电动化的需求持续旺盛,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方面应同时跟进。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应并入电网,相关电网基础设施应尽快落实。2019年,乐观预计将有100多个车型实现电动化。”Damasky表示。

欢聚时代创始人李学凌:专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

昨日,欢聚时代董事长兼代理CEO李学凌、欢聚时代COO李婷、欢聚时代CFO金秉三位高管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李学凌表示,从战略层面看,欢聚时代接下来将专注人工智能和全球化,并称,未来人工智能会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重新弥补起来 ,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应该重新思考自己,如何拿到人工智能时代的门票,这个门票要比以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门票更珍贵,更有价值。


在面对直播的营收主要来自用户打赏,形式相对单一,是不是因为“印钞机”没有失灵的质疑时,他表示,直播是一个非常好的变现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跟广告相比,它是先进的。而欢聚时代COO李婷表示,印钞机没有失灵是好事,整个直播行业的收入规模是在不断的递增的,应该到了一个千亿规模。


同时,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 欢聚时代CFO 金秉表示,未来,欢聚时代要更加贪婪,如果真的看到未来两三年,五年内的大的机会,现在会做投入。


以下是采访摘要:


问:2019年YY的战略重心有哪些?


李学凌: 战略方面,会专注做人工智能和全球化。


2012年,互联网公司都说要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2018年没有公司说要拿到人工智能的门票,但我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可能会远远超过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应用已深刻改变了很多社会的生活状态,但人工智带来的改变可能比这个还要激烈100倍。


人工智能本质是计算机和传统产业相结合,比如说,人工智能看家、人工智能炒菜等,每一个都是直接改变物质世界的。互联网把我们分成了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以前这两个世界接轨非常少,所以人们会认为这是两个割裂的世界,比如同一个屋里的人都还用QQ聊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隔离了。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把这个隔离重新的弥补起来,就是虚拟世界的产品马上影响现实世界, 比如自动驾驶出来,司机都没有职业了。


所以,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应该重新思考自己,如何拿到人工智能时代的门票,这个门票要比以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门票更珍贵,更有价值。这也是我们内部全面要转型做人工智能的一个原因。我们现在是在大量的运营工作,慢慢能够把人都撤出来了,都是由人工智能直接去参与的,人工的工作量是越来越低了。


问:目前YY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这块的投入比怎么样?


李婷: 从公司的人力构成来看,70%以上都是研发人员,技术能力持续的改进是后端核心力量。在面向未来,AI的能力会是未来互联网最基本能力入场券,所以,去年也有在AI层面非常有能力的高管加入到欢聚时代,这些代表着在技术上的投入,以及以内容的泛化、表达、推荐为核心引擎平台的技术能力的提升。


问 :短视频方面现在进展的怎么样?  


李婷: 站在整个互联网内容消费的风口上,从全球市场来讲,还有大量的短视频的消费,或者内容消费的空间。集团的其他公司,或者是本公司也好,有很多产品矩阵,在向产品领域不断的创新。目前来讲,也有一些自己的进展,到了可以公布的时候我们都会跟大家沟通。


问:短视频对于直播的最大冲击是什么?


李婷:直播平台跟短视频之间的关系,就是把短视频的平台像微博一样做为宣发的出口,然后包装整体艺人的口碑效应,或者粉丝效应,这是整个这样一个过程,有协同效应。如果短视频是快餐,直播就是大餐,它需要的是陪伴、沉浸,短视频让更多人习惯了快餐化的消费,也更愿意沉浸到直播里面进行体验,它在带动整个直播行业的增长和扩大。


问:直播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您觉得变现方式除了广告和打赏,有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李学凌:直播是一个非常好的变现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跟广告相比,我认为它是先进的。每一个依靠广告为核心的平台走到一定的规模,其实都会面临到比如说虚假、诈骗型广告会出现,包括Google,都面临很多困扰。但直播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因为直播就是用户如果喜欢就会付费,如果不喜欢,用户就不交钱。所以,我觉得从广告的模式和直播模式来比,直播模式相对来讲是比较先进的,而且对用户的打扰实际上相对来讲是最少的。


同时,我也看到一个全球的机遇,全球绝大多数最好的公司都是广告模式,但我相信这个会慢慢的改变,如果我们能够把流量转化成用户的付费,就能够从纯广告模式慢慢转向用户付费模式,用户付费模式对用户来讲是最合理的。


问:直播已经到了下半场了,但营收模式依然比较单一,会不会尝试直播+基于地理位置的模式,切入电商或者给B端服务?


李婷:每个平台对电商的理解都不同,我们对电商的理解是,直播在整个电商环节当中的表达有没有去提升整个电商过程当中的交易效率,以及有没有帮助电商的链条,把很多源头和中间的过程省去,直接把两头对应起来。我会认为说,如果一个生产能力的提升对商业本质的中间过程有所省略,然后对商业本质的生产效率有所提升,这才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如果仅仅是基于地理位置,通过红人带货,它本质还是流量变现的范畴。


在直播的上半场,用户用打赏是特别好的商业模式。在下半场,如果直播或者视频的能力帮助传统行业的生产链条缩短,提升它的效率,可能是一件更有效率,更有价值的事。


问:现在直播平台的主要营收点还是打赏和广告,是不是因为这种模式的印钞机没有失灵?


李婷:印钞机没有失灵是好事,整个直播行业的收入规模是在不断的递增的,今年随着大家的入局,整个行业应该到了一个千亿规模,这个规模代表着用户付费、互动的形式,它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价值是某个社会当中一种用户群体的内容的表达。


问:都说今年是资本寒冬,有的裁员,有的缩预算,YY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寒意?有没有影响到欢聚时代的投资?


金秉:寒冬肯定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个毋庸置疑,但还是取决于你的心态。寒冬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有好有坏。坏的就是资本市场情况不佳,今年IPO增发都会放缓,现金为王,在进入寒冬之前要储备足够的现金,YY多年以来是以现金为王的公司,因为直播模式太赚钱了,所以手上有大量的现金,相对其他互联网公司可能在这方面优势大一点。


如果资本下行,二级市场的价格会影响一级市场价格,很多标的物、资产价格越来越合理,以前经常提一个公司20亿人民币的估值,在资本寒冬可能10亿都融不了,最后6亿草草了事。这意味着,需更加关注对生态有益的资产,这个在寒冬可以更好的出手,更好的布局。


问:大家经常说,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YY是属于稍微贪婪一点的吗?


金秉:未来要更加贪婪。如果真的看到未来两三年,五年内大的机会,现在会做投入,这个投入包括新的产品、新的研发、新的技术、新的运营,以及对未来的布局。


问:前不久,腾讯视频在广州开了一下线下店,您怎么看这种线下秀场?后面线下的秀场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李婷: 从人口的年龄增长趋势看,老年人的红利才刚刚开始,所以,我觉得在线上的内容或者线上的流量红利并不是处于枯竭状态,反而是内容的属性和内容的垂直通道。内容的定向受众是细分市场里可以获取流量的一种方式。


对互联网企业来讲,可能也会在线下进行内容输出,这个输出类似于品牌旗舰店,让用户在线下的熟悉的场景中,对线上内容有更深的感知,从而拉动线上流量。

提前布局资产存量时代,易居推克而瑞升级版

易居(中国)企业控股有限公司(2048.HK)董事局主席周忻刚刚宣布了一个新消息:中国房地产资管信息服务平台CAIC正式上线,克而瑞从CRIC向CAIC扩展。这意味着易居已经在提前布局存量时代,大数据业务从住宅场景延伸到资产管理场景。


作为易居子公司的克而瑞,是目前国内的房地产信息综合服务商。16年前,易居靠代理卖房子赚到了第一个200万元,周忻说他原本打算给公司买辆奔驰车,后来却用这笔钱做了一套大数据系统,能为开发商的决策提供参考,企业名字定为克而瑞,英文缩写CRIC(China Residence Information Circle)。


现在,克而瑞已经能为易居贡献10%—20%的营收。2018年前6个月,克而瑞的房地产数据及咨询服务带来收入3.8亿元,占易居总收入额的13.8%。在易居三大主要业务中,克而瑞的营收贡献度排名第二,一手房代理仍然是易居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高达80%左右,二手房房友业务则排在最后。


围绕克而瑞,易居还收获了大量资源。2018年7月,作为房企最大“乙方”的易居在港交所上市,房企三巨头恒大、万科、碧桂园各持有易居15%的股份,共计有26家百强房企是易居的股东。


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易居为前五大客户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31.7%、36.6%以及44.1%。三年间,公司收入的22.3%、26.9%以及35.1%均来自于最大单一客户恒大。


易居企业集团副总裁刘文超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克而瑞过去主要有三个产品:一是以住宅链条为主的数据库,它的商业模式是大型住宅开发企业每年集中采购数据库账号、端口,每年稳定带来1.5亿至2亿元的收入;二是基于数据的咨询服务,把数据库转化为行业报告,其产值比数据库更高;三是测评产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排行榜,其营收甚至超过前两种产品。


克而瑞的野心显然没有止步于此。为什么要实现从住宅(Residence)到资产(Asset)的延伸?刘文超谈到了美国的两家上市公司,一家叫Zillow,它提供各类房地产信息查询服务,主要涉及住宅产业链条;另一家则是全美最大的非住宅资产数据提供商,叫CoStar,它更加聚焦商业类资产。CoStar目前的市值超过1000亿人民币,大概达到了Zillow市值的两倍。这是美国这一存量资产为主导的市场的现状。


而在中国市场,房企也纷纷在意识上强调存量时代的到来。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在上一轮房地产周期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很多原本以开发为主业的房企,现在手中都有了上百亿的存量资产。


“经过最近一轮以后,国内开发商手上的资产量很惊人,而且由于不专业,之前没有接触过资管,他们自己可能都算不过来。”刘文超说。


CAIC将囊括四种产品,包括:采用区块链技术的资产管理软件“秋实链”,这个名字来源于易居在上海的办公楼秋实楼;专注于大宗资产交易,联系独立经纪人的交易软件“易楼”;还有类似于CRIC的数据库和测评产品。


“‘秋实链’其实就是个软件,供给资产持有方,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加入进去,除非它开放,不然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会为客户搭建私有云。这些数据是永远不可以篡改的,它可以修改,但是原来的数据还是会保存。这个数据它能不能造假?可以造假一天,一个月,但是做不到365天都造假。区块链技术这个领域很有意思,分为链圈和币圈,链圈是传统行业在自己的产业链上采用这套技术,会单向加密。”对于秋实链,刘文超阐释道。


资产类的经营数据,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需要保密的,比如数据机构最多拿到一个商场整层的租金数据,但不可能拿到单个商铺的租金数据。为了达到资产方对于保密的要求,这种资产管理软件必须运用区块链技术。


刘文超说,2006年克而瑞开始推住宅数据服务时,市场认可度也不高,那时候房企的领导都是工程出身,决策基本是拍脑袋,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养好了用户习惯,克而瑞的产品购买已经非常稳定。


“秋实链”作为CAIC主推的产品,其推广过程将为分三步走。第一步,易居希望银行、基金、国资能够再私有云上链,第二步是大开发商,第三步是普及到中小型企业,最后共同形成一个生态圈。一旦这个闭环形成,未来的资产就分为两种——上链资产和未上链资产,在银行、基金、潜在投资方眼里,上链资产的信用更强。当资产进行融资或者销售的时候,把数据通过密钥开放给机构,就可以再融资、交易,节省大量时间。


秋实链中的上链资产,未来如果需要交易,就可以放进“易楼”这一平台,易楼负责把资产进行梳理、分析,把问题呈现给资方和签约的独立经纪人。


“上海每年的大宗交易也就一两百个,但是每一个大宗交易背后的复杂性不言而喻,上海现在有100多个独立的经纪人和我们签约用易楼,签约的投资人有200个,去年达成约20起交易,今年的目标是签约1000个投资方。”刘文超说。


传统的资管平台需要有投融管退四大项,秋实链就是负责“管”,而易楼的作用是“投融退”。对于期望的盈利模式,刘文超说,将探索CAIC四种产品打包收取服务费。


但是对于秋实链这种概念,房企的接受度仍然是未知的。刘文超承认,资产和住宅非常不一样,过去克而瑞也做商业、酒店、写字楼的数据库,但一直不温不火,市场不好。他透露,目前的CAIC模式,在中国房地产数据服务市场上,依然是独一无二,已经有几家大开发商率先表达了合作意向。

蒂姆·库克,中国是一道坎,iPhone是一座山

苹果开年不利。当地时间 1 月 2 日,库克一封致投资者公开信,「吓」得苹果股价在 2019 年首个交易日里,盘后暴跌逾 7%。第二天,余威不减,近 10% 的暴跌刷新了苹果 2013 年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这时,相比去年十月万亿市值的巅峰,苹果的市值已经蒸发了超过 4000 亿美元。


在这封引发股价「地震」的公开信里,苹果下修了 2019 年第一财季的收入预期,从此前预估的 890 亿美元至 930 亿美元降低到 840 亿美元。


对苹果而言,这是 16 年来的头一遭。


库克在信中 11 次提到 China。他将 iPhone 在大中华区的销售疲软视作主要原因,并做了大篇幅的阐述,还进一步归咎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然而,就在去年 11 月,同样的政经形势下,库克还一度宣称,苹果在中国的业务「非常强劲」。


「甩锅」中国的公开信一出,外界普遍认为苹果淡化了自身在定价、产品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近两年来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危险情势也视而不见。高盛的分析师因此将苹果与昔日手机王者诺基亚进行对比,就连美国著名科技媒体人 Kara Swisher 也在《纽约时报》上发问:「这会是苹果时代的终结吗?」


唱衰声不绝于耳,库克却不以为然。他在 1 月 9 日的 CNBC 专访中表示,苹果公司的健康程度正处于最佳状态,不断增长的生态系统「从未如此强大,可能被反对者低估了」。



中国市场「画风」突变


十月开始的第一财季是苹果销售的黄金时段,因为新品集中发售和岁末假日购物季的加持,往年的财报惊喜不断。但即将在 1 月 29 日发布的 2019 年第一财季财报,自视甚高的苹果,无法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成绩单了。


「虽然我们有预测到主要新兴市场会出现一些挑战,但我们并没有预见到经济减速的程度,尤其是在大中华地区,」库克在 1 月 2 日的致投资者信中表示,「事实上,我们营收不及预期的大多数缺口,和全球收入同比超过 100%的下降,都发生在大中华地区的 iPhone、Mac 和 iPad 产品线上。」他还进一步宣称,低于预期的 iPhone 收入,尤其是在大中华区,是主要原因所在。


紧接着,库克谈起了中国经济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意图将苹果第四财季「失败」的关键原因归咎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他一方面称「中国经济在 2018 年下半年开始放缓」,同时又指「中国的经济环境受到与美国贸易紧张局势升级的进一步影响」:「随着不确定性增加的气氛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这种气氛似乎也影响到了消费者。在这个季度里,我们在中国的零售店和渠道合作伙伴的流量也在下降。」



库克还提到了一些影响业绩的其他因素,包括美元走强带来的外汇压力,以及全球 iPhone 换机需求受电池更换价格降低等因素影响而同样疲软等,但并未着墨太多。


时间拨回去年 11 月 1 日。在当天举行的苹果 2018 年第四财季财报电话会议上,库克称,苹果上个季度在中国实现了 16%的增长率,「我们上个季度在中国的业务非常强劲...... 特别是 iPhone 在那里实现了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彼时,库克明确表示,他「不会把中国列入增长困难的国家」。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就从库克口中的「小甜甜」,变成了拖累与挑战,不免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针对库克在谈及中国市场时的「画风」突变,彭博社科技专栏作者 Shira Ovide 批评称,苹果有故意拖延向外界告知公司在中国市场陷入困境的嫌疑。「中国的情况可能是变化太快,但智能手机市场的大趋势却并不新鲜。为什么库克之前没有承认过这些?」她认为,苹果身为一家上市公司,违背了在业务上要对投资者开诚布公的首要使命。「它只是一再否认眼前的现实,直到无法否认为止。」


市场研究公司 Wedbush Securities 的分析师 Daniel Ives 表示,苹果公司通常有能力将 iPhone 的销售额预测到「小数点后三位数」,也因此,苹果对营收预期的突然下修,才会让业界如此震惊。「这是苹果公司在 iPhone 时代最大的误判,」他认为,库克所着重强调的宏观经济问题可能只占 20%左右,80% 是苹果自身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苹果在执行层面上的问题。」


苹果股东资本投资顾问公司(Capital Investment Counsel)的首席经济学家 Hal Eddins 也认为,库克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层面的一番说辞,很可能是「以贸易动荡为借口来掩盖他们自己在过去一年里的一些失误」。一些分析师则是质疑,苹果公司的自身行为才是症结所在:在中国手机厂商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越来越乏善可陈的产品和近年来对于高昂定价的「不懈追求」,使得苹果产品的销量与市场份额,逐渐流失。


在 1 月 2 日的信中,库克还曾表示:「市场数据显示,大中华地区智能手机市场的萎缩特别明显。」这固然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但他没有提到的一件事是,「萎缩」之下,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快速下降,与此同时,华为、OPPO 和 vivo 等中国竞争对手却在强势崛起。IDC 的数据显示,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 2018 年第一季度的 11.2%,降至第三季度的 7.5%,而华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平均市场份额为 25.5%。《华尔街日报》分析称,缺乏引人注目新功能的苹果,并未充分认识到其在价格敏感市场的定价能力已经下降,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产品更加「物美价廉」。



市场研究公司 IDC 的分析师 Kiranjeet Kaur 说:「苹果在中国的销售,现在几个季度都表现不佳,部分原因是他们的价格已经过高,超过了 1000 美元大关。」投行 Atlantic Equities 的分析师 James Cordwell 指出,投资者现在感到困惑的是,苹果公司的「激进定价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现在这般「尴尬」的营收预期下调局面,以及从长远来看,这对苹果在以后对 iPhone 的定价上会产生什么影响。


有分析指出,如果 Apple 继续保持其高端定价策略,那么用户的换机周期也会随之变长,而潜在的新客户可能会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这是苹果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且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著名苹果分析师 Toni Sacconaghi 说,「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


在巨人的肩膀上重蹈覆辙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给苹果在 iPhone 销售上所带来的红利,似乎快要见顶了,但 iPhone 的销售额,仍然占据着苹果总收入的 60%以上。库克本人身上的光环,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站在前人肩膀上」的 iPhone 产品线销售的成功。虽然在他的领导下,苹果推出了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这些市场表现也还不错的新产品,但依然与 iPhone 当年所扮演的行业改变者的角色,相去甚远。


这是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故事。只是万事都有周期,现在,由 iPhone 产品线所创造的奇迹,正在慢慢消逝。


Sacconaghi 称,苹果可能正面临中国宏观经济方面的挑战,但这并不是这家科技巨头所需要应对的最大问题:「苹果并没有给出足够强大的理由来吸引消费者购买新手机。我认为,这是一个核心的挑战。」


追踪设备销售情况的 BayStreet Research 称,仅仅四年前,美国消费者每 24.4 个月就会更新换代手机一次,但在最新的一个季度,换机周期已经增加到了 36 个月,预计美国消费者的换机周期将在今年进一步延长,平均为 38.7 个月。《纽约时报》认为,人们已经不会像过去那样购买 iPhone。在发达国家,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经很难再获取新用户了。就智能手机的购买趋势而言,中国等新兴市场也正在变得与发达国家一样。因此,在 iPhone 的销售上,苹果越来越依赖现有旧款 iPhone 的用户更新换代。


也就是说,在六成收入依旧依赖于 iPhone 销售的情况下,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逐渐开始饱和、手机产品的创新突破越来越少,加之价格上涨,苹果目前所赖以维系的重要收入基础,正在瓦解。


在高盛分析师 Rod Hall 眼里,这和曾经风光无限的诺基亚,有着相似之处。十多年前功能机最后的繁荣年代,诺基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波换机潮,于是在市场渐趋饱和的时候,他们开始寄希望于用户升级设备。与当下的情况更加类似的是,2008 年的金融危机狙击了诺基亚的期待,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越来越低,由此拉开了功能机霸主在智能机时代黯然离场的序幕。


据此,Rod Hall 将苹果未来一年股价的预测从 182 美元下调至 140 美元,并认为苹果还将进一步下调 2019 年全年的营收数字。

Hulu将为客户提供广告效果归因分析

花240亿元在华成立三家电池企业还不够,LG化学再追投72亿元建新厂

韩国公司LG化学将在中国继续加码电池业务。


据韩媒YTN报道,LG化学于日前宣布,计划在2020年前再投资1.2万亿韩元(约合72亿元人民币),用于在中国南京新港开发区建设一家动力电池厂及一家小型电池厂。两家工厂各投资6000亿韩元,相关投资合同已于1月9日在南京签署完成。


LG化学称,此次在华投资建厂主要为了应对新能源汽车及电子产品等带来的日益增长的电池需求。


YTN报道援引调研机构数据称,预计2019年,全球圆柱电池需求量将超过60亿只,这一数字较2015年将增长了四倍。


LG化学在2018年已完成两笔在华大手笔投资。去年4月,LG化学宣布与华友钴业合作,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分别为华金新能源材料(衢州)有限公司和乐友新能源材料(无锡)有限公司,前者由华友钴业控股,后者由LG化学控股。


这两家公司将用于生产锂电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产能分别为10万吨,合计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两家工厂均计划于2019年投产,2020年正式量产。


2018年7月,LG化学宣布投资约138亿元建设产能达32GWh的南京工厂。该工厂预计于2019年末开始量产,2023年实现全面达产。项目达产后,将为现代汽车、沃尔沃、通用、克莱斯勒、雷诺等车企提供电池产品。


“未来力争把南京的三家电池工厂打造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出口基地。”LG化学电池事业部本部长表示,小型电池厂项目则主要针对电动自行车、吸尘器等非3C产品的小型电池市场,公司希望借此提前抢占市场份额。


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政策逐步放开,日韩电池企业开始加大在华投入。


2018年,LG化学、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三家韩国电池企业累计在华投资超过300亿元。除了建设电池工厂,上述企业也在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链。


其中,SK Innovation计划投资约4000亿韩元(约合24.4亿元人民币)新建锂离子电池隔膜和陶瓷涂层隔膜生产工厂,包括四条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和三条陶瓷涂层隔膜生产线。新工厂预计于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


除韩企外,日本电池巨头松下在中国大连投资500亿日元(约合31.1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方形电池工厂,已在去年生产供货。松下还宣布,将与特斯拉合作在中国生产电池。


另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松下计划花费数亿美元在其中国电池工厂部署两条新生产线,届时,松下在中国的电池产能将增加八成。


“中国正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公开表态称。日韩企业的加入,将加速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洗牌进程,已成为业内共识。


为应对竞争,中国电池企业也提出了相应的扩产计划。到2020年,宁德时代(300750.SZ)计划实现产能50GWh,比亚迪(002594.SZ)计划将产能提升至40GWh,力神、国轩高科(002074.SZ)则计划提升至30GWh。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56.89GWh,同比增长56.88%。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宁德时代以23.5Gwh的装机量占整体市场份额的41.2%。装机总量排名前十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合计装机约47.2GWh,占比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