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多重退市风险警示加身,五家*ST上市公司年报“难产”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五家上市公司年报“难产者”被证监会以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立案调查。


5月10日,证监会发言人常德鹏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4月30日,*ST毅达(600601)、*ST新亿(600145)、*ST华泽(000693)、*ST长生(002680)、*ST东南(002263)未披露2018年年度报告。证监会决定对5家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立案调查。


按照法律规定,上市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或者中期报告,且公司股票已停牌两个月,仍未披露年度报告或者中期报告的,其股票将会被证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公开信息显示,这五家上市公司均已是多重退市风险警示加身。


其中,*ST华泽因未支付审计费用,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18年年度报告。早在2018年初,华泽钴镍(股票现简称为*ST华泽)时任董事长,由于涉及信披违规、无效票据入账等问题,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副董事长和财务总监也被分别采取10年、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另一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司*ST东南,也公告称无法按期完成年报披露。上述两家公司均已因连续两年亏损,被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由长生生物案“一战成名”的*ST长生,也由于公司银行账户仍处于冻结状态,无法支付年报审计机构的审计费用。今年1月14日,*ST长生就已收到深交所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决定。


*ST毅达无法按期披露年报的原因则在于会计凭证、财务资料遗失。公司此前曾公告,由于前任管理层处于失联状态,公司的营业执照原件(正副本)、公章、财务章等以及公司会计凭证、财务账簿等财务会计资料曾一度下落不明,致使公司无法按期披露2018年年报。无独有偶,*ST毅达也曾因2017 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与上述四家公司不同的是,*ST新亿最终披露了2018年年报,不过比限定期限晚了逾一周。5月9日,*ST新亿年报姗姗来迟,但公司发布的年报却被审计机构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称“无法评价预计负债期末余额的准确性”。


按照上交所的规定,最近一个年度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前*ST新亿也因2013年度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又因2013、2014年度连续亏损且2014年末净资产为负值,被上交所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加上未按期披露2018年年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ST新亿已背负了多重退市风险警示,可谓“虱子多了不咬人”。


证监会发言人常德鹏表示,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证券法》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报送、披露年度报告的期限有明确规定,按期披露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应当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下一步,证监会将持续加大对各类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上市公司及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推动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

证监会披露2018年资本市场诚信状况,信披违法失信占比过半

5月10日,在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日,证监会资本市场诚信建设办公室根据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对2018年资本市场诚信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据悉,截至2018年底,证监会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累计收录市场主体信息99.6万余条,覆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期货服务机构、境外证券类机构和交易所驻华代表处、私募基金管理人等相关机构和人员;累计收录诚信信息42.9万余条,包括执法类信息、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监管关注信息、公开承诺信息、正面诚信信息和其他信息。同时,通过信息共享,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收录了外部委交换信息1285万余条。


从违法失信主体情况看,2018年度存在违法失信记录的机构共1251家。其中,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主体416家、非上市公众公司相关责任主体85家、公司债券发行人30家、证券公司(含分公司和营业部)69家、基金管理公司(含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子公司)37家、期货公司(含营业部)66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56家、基金销售机构36家、资信评级机构6家,会计师事务所36家、资产评估机构17家、律师事务所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259家、机构投资者104家、其他违法失信机构27家。其中,以上市公司相关主体、私募基金管理人相关主体和非上市公众公司相关主体为主,约占全部机构违法违规主体的60.8%。


而2018年度存在违法失信记录的个人共2333人。其中,上市公司相关人员1306人、非上市公众公司相关人员112人、公司债券发行人相关人员51人,证券公司从业人员107人、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63人、期货公司从业人员70人、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从业人员3人、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  156人、资产评估机构从业人员32人、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 5人、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业人员78人、个人投资者338人、其他人员12人。以上市公司相关人员(包括上市公司董监高,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个人投资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对方董监高,拟上市公司董监高)为主,占比56%。


值得注意的是,从违法失信行为情况看,市场违法失信行为中信息披露违法失信行为仍然高居首位,占比50.1%,内控管理违法失信行为占比18.4%,业务经营违法失信行为占比16.4%,市场交易违法失信行为占比13.8%,其他违法失信行为占比1.3%。上市公司责任主体的违法失信行为主要是信息披露违法。


此外,证监会方面表示,2018年市场主体对诚信状况的关注大幅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向各派出机构申请实地查询诚信报告2687次,社会公众通过我会官网“市场诚信信息查询平台”栏目公开查询435.7万次,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3.7%和43.3%。


当日,证监会还依法对3宗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具体包括王宇内幕交易“*ST蓝丰”案、融捷集团未按规定披露信息及限制期交易案、中钰科技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


其中,王宇作为蓝丰生化副董事长,系蓝丰生化拟收购平光制药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利用其实际控制的账户内幕交易“*ST蓝丰”,最终被青海证监局没收其违法所得3,624,485.32元,并处以3,624,485.32元罚款。


融捷集团在增持“乐金健康”比例达到已发行股份的5%时,未停止交易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被安徽证监局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张加祥被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罚款。


中钰科技则因2014年财务报告、2015年半年报、2015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期间关联交易披露出现重大遗漏,并且未临时报告关联交易,被广东证监局作出行政处罚。最终中钰科技被处以60万元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吴明玉、储百顺、吕王德、高义锋被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罚款。

首批8家国债期货做市商筛选完成,5月16日做市交易拟启动

国债期货做市交易启动在即。


为提升国债期货市场流动性,促进国债期货市场功能发挥,5月10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发布《关于公布国债期货做市商名单的公告》,同意招商证券等8家机构成为国债期货做市商,并拟于5月16日正式启动国债期货做市交易。


首批8家国债期货做市商分别为: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金所称这8家机构“风控制度较为完善、交易系统相对稳定”。


中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做市商制度在国债期货市场正式实施,有利于防范国债期货价格瞬时大幅波动、促进国债期货市场健康发展。下一步,中金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密切关注国债期货市场流动性变化,引导做市商稳定市场,保障国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


为提升国债期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质量,中金所在2018年年末开始招募2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做市商。市场普遍认为,交易所活跃去年新推出的两年期国债期货的需求最为迫切。


对于2年期国债期货上市后总体交易量并不活跃的原因,中金所国债事业部总监助理李忠朝曾在4月公开表示,现货市场成熟度确实不如关键期限,本身市场流动性没有起来,使得对于策略交易对于2年期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


李忠朝同时指出,2年期国债期货活跃后,也可更好的服务于短期的对冲风险,特别是信用债,信用债很多一般是剩余期限在两年以内,2年期上市之后也可以更好的对冲这样一些信用债的风险。

百度将流量联盟升级为用户联盟,试图破除App隔离墙

5月10日,在2019百度联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百度搜索公司总裁向海龙表示,百度下决心要做一个打通所有壁垒的开源生态,把流量联盟升级成用户联盟。


今年年初,百度因搜索结果大量指向百度号遭到质疑。百度副总裁沈抖曾表示,在PC时代,浏览器上可以没有障碍地访问任何网站的内容,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的连接非常困难。


向海龙在2019百度联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虽然业内都在谈用户思维,但却没有人能提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归根结底在于“受众对应的唯一性”和“海量信息串联无障碍”两大因素。


“各个站点、APP之间,竖立着一道道的隔离墙导致的问题是无法全面分析用户需求。用户一直收到同一类的信息,或是一直收到不感兴趣的信息。平台对用户的理解非常片面,导致很难满足用户整体的需求,直达用户心里。”


百度试图打造的开源生态将帮伙伴们从百度自有生态获得用户,从各种渠道获得用户,还会自动帮伙伴们分析各个渠道,寻找最合适的分发模式。同时,通过对用户喜好的分析,提供给伙伴们用户最关心的市场热点议题、产品,提升伙伴们的生产效率。


向海龙提出了百家号+小程序+CRM的用户运营解决方案。其中,百家号是内容解决方案,着重市场热点话题探索、渠道多点分发;小程序是服务解决方案,着重打造服务需求的闭环、用户的沉淀以及唤醒;爱番番是CRM解决方案,着重AI全域大数据的分析和用户潜在需求的推荐。

百度将投入5亿元扶持Vlog,重点扶持MCN机构

 

5月10日,在2019百度联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好看视频总经理曹晓冬宣布,好看视频App新版本上线Vlog拍摄编辑器,包含一键大片和智能AI字幕两个功能。同时,好看视频还推出“Vlog蒲公英计划”,提供5亿现金补贴,20亿流量扶持,赋能内容创作者。


此前,界面新闻曾独家报道,好看视频将Vlog作为今年的发展重点,主推3-5分钟的内容。


好看视频将重点扶植MCN机构,并推出多项措施保障创作者收益。所有粉丝量超过1万的全网优质创作者,在好看视频完成入驻和原创认证后,最高可获得8888元红包;作者邀请其他粉丝量超过1万的全网优质创作者入驻好看视频,完成认证后可以获得888元红包。


同时,好看视频将对不同创作者设置2-4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完成Vlog认证的作者,收益补贴翻2倍;与好看视频签约首发的创作者,补贴翻3倍;平台粉丝量5W以上的签约独家创作者补贴翻4倍。


此外,好看视频还将提供20亿流量资源、2亿次粉丝推荐和商业合作,从品牌代言、电商带货、直播打赏方面赋能MCN机构。


曹晓冬表示,截至目前,好看视频独立App月活用户已破亿。


今年上午,百度搜索公司总裁向海龙在演讲中披露,过去一年,好看视频DAU同比增长946%。截至4月,百度App分发内容中,视频占比72%,活跃视频创作者数量达到42万,日活跃创作者数量超4.6万。

Line变成了腾讯阿里的混血儿

曾经被视为微信之师的Line越来越不像腾讯了,我觉得它今天倒是像阿里。


或者说,它成了腾讯和阿里的混血儿。


从刚刚发布的财报来看,上市三年之后的Line营收下滑,亏损无边。原因在于,Line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金融、支付、电商、生活服务这些业务之上。


原来大家以为Line卖表情包、做IP、开发游戏就发大财。没想到表情包、IP已经不再是Line的业务重点,财报里甚至几乎忽略了这块业务。


从去年年底开始,你明显能够发现,这家公司在拼命扩张边界——做支付、卖金融、玩电商、送外卖、造硬件、搞旅行。


这TM多像是阿里今天在干的事情啊。


Line一方面有着腾讯的社交基因,另一方面又像阿里一样自己亲自做电商和生活服务。它的面目越来越模糊了。


你以为我要认可Line的做法?并不是。


这更像是Line在当下财务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一、营收下滑战略亏损


4月底,Line发布了2019年一季度财报。令人意外的是,2016年Q2上市以来,在经过11个季度的营收增长之后,这家世界级通信巨头首次出现了营收下滑的情况。


Line 201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19年一季度营收为553亿日元,同比增长13.5%。


不过,受台湾地区季节性因素影响,Line2019年一季度营收相比于2018年四季度的560亿营收,下滑7亿日元,环比下滑1.25%。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由于大规模推广支付业务Line Pay,Line在此季度亏损150亿日元。




一方面是核心业务增长有限,另一方面是战略业务开拓受阻。今年年初,投资机构和市场评级机构就用脚投票,表达了对Line的前景担忧的认知。


1月18日,杰弗里斯金融集团(Jefferies Financial Group)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就将Line其股票评级从“持有”下调为“表现不佳”。


在2月4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美国投资研究公司ValuEngine将其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到持有。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则是在2月8日星期五的一份报告中则是将该行股票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卖出”评级。


扎克投资研究公司(ZacksInvestmentResearch)在2月19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则是将其股票评级从“持有”下调为“卖出”。


Line股东贝利吉福德公司(Baillie Gifford&Co.)在第一季度则是将其在Line公司(NYSE:LN)的持股量减持了6.6%。


有美国媒体称,Line仅仅正处于转型其商业模式的早期阶段。由于缺乏盈利和竞争加剧,Line股票一直疲软,在线广告收入一直放缓。


Line正试图在金融科技等战略性业务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不过,Line Pay业务却不太可能在未来一年产生足够的收益。


当下可能是Line万里长征最困难的阶段。


二、核心业务已经见顶


为什么Line营收下滑这么厉害,亏损如此严重?我们不妨看看Line的业务结构。


在2018年年报之中,Line就确定了自己的“广告+金融”双引擎战略。

Line的业务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核心广告业务、核心通信内容业务以及战略业务。


核心广告业务,指的是信息流广告,这块业务占Line总营收的54%。


核心通信、内容业务,指的是Line的付费通信业务,以及漫画IP、音乐业务。这部分业务站Line总营收的33%。


战略业务,指的是金融、电商及O2O业务。金融包括Line Pay为主的支付业务。Line购物为代表的电商业务,Line Pockeo为代表的宅配外卖业务,Line旅行者为代表的在线旅行业务。这块业务占Line总营收的13%。


其他业务,指的是智能硬件等其他零零碎碎的边缘业务。


这个战略架构看起来很不错。


不过你会发现,Line问题在于,每一个新业务,都是在原业务高度有限、想象空间不足的环境下展开的。


如果你仔细去看Line的80亿美元市值就会发现,这家公司不仅仅远低于它的学生微信,甚至居比微博还低。

2015年8月,汇丰银行(HSBC)发布的报告显示,微信市场价值估计高达836亿美元。微博在5月6日大概是155亿美元。


1、我们先从Line的核心广告业务说起


这部分广告包括展示广告以及账号广告等。展示广告就是我们熟知的开屏广告、位置广告,账号广告则是Line@。企业和公众人物采用这个功能可以直接通知自己的所有关注者——郭台铭当时宣布参选2020,就采用了Line@的功能。


Line的广告业务相对还是比较稳健的,一季度营收约为299亿日元,同比增长18.6%。尤其是Line@的表现不错,账户数量达到了100W个。账户广告销售额也因此同比增长16%至156亿日元。


不过,Line广告业务规模有限。


你甚至会意外,这家和微信对标的公司,广告营收还不如快手。


以Line 2018年全年广告营收为例,大概是1082亿日元(约为65亿人民币)——这个数据还不如2年前的快手,2017年快手的营收就超80亿人民币。


对Line来说,只靠广告营收,是绝对不够的。广告营收存在天花板,而且广告增多必然会带来用户体验损害。事实上,早在2018年三季度,这个数据一度出现下滑的态势。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Line正在试图开拓一项名为“Line Sales Promotion”的业务,目标是为线下门店促销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借助LBS位置数据和消息传递功能与Line的商户账号体系兼容。


事实上,微信和支付宝都开拓了这一项业务,对Line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方向。


2、我们再谈谈Line的通讯及内容(漫画IP+音乐)业务


Line的通讯业务虽然规模可观,算是第二大营收来源,但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如果去看Line的漫画IP以及音乐业务,会发现它的规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前者2019年一季度营收大概是60亿日元,后者大概只有25亿日元。这些业务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生态圈。

当年那些鼓吹让微信学Line做表情包、漫画变现的媒体应该进来挨打。


三、战略业务进展有限


广告业务和内容业务天花板有限,Line于是把金融、电商当成了自己的战略业务,用于开疆拓土。


不过,你去看Line的几项战略业务,同样会发现并不乐观。


1、先说Line Pay这个最核心的支付业务


Line目前声称拥有1.65亿个月活跃用户和4000万注册支付用户。市场主要分布在日本本土、中国台湾地区、泰国以及印度尼西亚。


我们可以看一下市场调研机构The Statistics Portal的报告,里面有对日本、泰国以及印度尼西亚几个国家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数据。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除了日本本土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还算可观,其他地区基本等于蚊子肉。即使如此,日本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也依旧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左右。


Line在2019年开年之后,大幅度增加了Line Pay的推广预算。一季度财报中显示,战略业务的总收入为73.75亿日元,这一数据同比增长了90.8%,环比增长了26.1%。


不过,营业亏损却为149.87亿日元。这主要是由于积极营销的实施增加了Line Pay的支付用户数量,以及与金融业务服务扩展相关的人事费用增加。


这样的投放增长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结果。Line在一季度营收下滑,财报中就明确指出,原因是Line Pay一季度受台湾季节性影响,直接影响了总营收。

事实上,即使是在Line引以为豪的台湾地区,Line Pay同样面临竞争对手挑战。而且不靠补贴就没办法保持现有优势。


Line高管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提到,中国台湾地区1月份由于台湾的积分兑换率从2%降至1%,营业额因此下降。也就是说只要Line补贴减少,交易量就立马下滑。


2019年1月4日,台北市政府支持的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发布了一份名为《移动支付大调查》的报告。

这份报告显示,台湾地区2018年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50.3%,相较于2017年39.7%有显著提升。台湾地区移动支付前五名依序为Line Pay(22.3%)、Apple Pay(19.9%)、街口支付(19.7%)、Google Pay(9.1%)与台湾Pay/台湾行动支付(4.7%)。


在一年前,这个数据份额分别为Line Pay(25.2%)、Apple Pay(17.9%)、街口支付(10.9%)、GooglePay(9.9%)与玉山Wallet(5.2%)。

从排名变化可观测到两个重点。


1、对照2017年的前五名,台湾本土支付(街口支付、台湾Pay)已逐渐缩小与国际厂商的差距。


2、2018年Line Pay虽维持渗透率第一名,但前五名中的街口支付成长幅度最大、增加近一成。


也就是说,Line在台湾的市场份额也在遭受竞争对手的挑战。

2、我们再看看Line的电商和生活服务业务


不管是电商导购业务、外卖宅配业务还是在线旅行业务都增速可观,不过Line并没有在财报中透露这几块业务的数据规模。

Line开拓这块业务的原因大概是两点。


1、希望通过电商和生活服务业务带动Line Pay业务的增长;


2、通过电商和生活服务获得一定的营收,形成收入多元化的格局;


从营收结构来看,Line战略业务只占了13%,目前三项业务目前都处于相对早期阶段。


不过Line的外卖宅配业务的的确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仅规模增长可观,而且带动了Line支付的增长。


2017年7月,Line推出了“Line de lima”食品配送服务。后来逐渐将业务扩展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Line的外卖配送APP搜索订购日本14000家商店的菜单。


2018年10月,Line通过配送业务再切入了外卖服务。利用这两种服务,Line已经建立了Line Order概念,,目标2020年覆盖全日30000家商店。


例如,去年“Line de Lima”的Line Pay支付率为4%,但最近上升至18%。这种“淘宝+支付宝”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用户提供无缝体验,加速了两种服务的增长,使得Line平台生态得到了加强。


有意思的是,Line在阿里和星巴克的成功实践之后,宣布与星巴克日本建立全面的业务合作关系。


在此合作伙伴关系中,不仅将使用“Line Pay”而且还将使用Line Wallet和Line官方账户,以便在高用户便利性的情况下共同实现无缝体验。


四、战略面孔愈加模糊


我们过去总说微信是Line的学生,不过在2016年上市之后,Line和微信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事实颠倒——Line的所有动作其实都在学微信。


在投资者眼中,Line的货币化最好学习对象就是微信。黑豹投资在2018年4月曾经发布过一则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


因为Line和腾讯有着非常接近的基因。从社交到支付的业务逻辑也基本一致。


不过,从什么业务都大包大揽自己干,拼命做零售电商、生活服务的角度来看,Line现在又变得越来越像阿里。


事实上,Line和星巴克的合作很大程度是因为阿里和星巴克的合作为星巴克带来了显著受益,星巴克希望在日本复制“星巴克+阿里”模式。


我在《星巴克一直送外卖一直爽》中就提到,星巴克CEO Kevin Johnson在一季度股东大会上就以《How we’re building an enduring company》(《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为题介绍了中国区的新零售经验。


Kevin Johnson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数字化转型。Line是星巴克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涉足外卖宅配、在线旅行以及电商导购业务之后,Line的成长路径变得越来越模糊,它的面孔正在越来越像阿里,而不是腾讯。


这种抉择恐怕也与日本缺少互联网公司,细分领域的业务缺乏互联网改造,而且尚未完全建立起互联网支付习惯有关。


Line虽然当下来看,财报并没有那么出色,不过这种扩张型选择或许是企业走向下个阶段的必由之路。


这也正如国内管理学研究者郝亚洲所论述过的一个观点:


这恐怕也是企业的魅力所在。

上海证监局协助侦破非法证券投资咨询大案:涉案4130万元

2018年底,上海证监局在依法调查的基础上向公安机关移送了上海元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在线投资者教育为名开展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活动、涉嫌非法经营犯罪的案件线索。近日,该案件经上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被成功破获,成功捣毁了犯罪团伙,依法逮捕或刑事拘留了犯罪嫌疑人9名,缴获作案用手机卡200余张、电脑20余台、话术本7箱。截止案发,该团伙共发展会员客户3200余人,非法经营额4130余万元。


经查,上海元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设立了“股轩堂”网站,并将该网站包装成大型“投资者教育在线平台”,宣传所谓教育课程上的证券荐股业绩,诱导投资者缴纳费用获得证券投资教育。该公司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采用由公司业务员随机拨打电话,QQ、微信随机添加好友,以及发展下级代理商等方式,以承诺推荐个股可获月收益6%至45%为饵,招揽客户加入公司会员,购买998元至69800元不等的月度、季度、半年或年度会员课程,并以导师直播投资课程的方式,向会员客户提供证券市场分析预测、证券个股推荐、个股买卖点指导等证券投资咨询服务,涉及经营金额巨大。


近段时期以来,上海证监局发现一些非持牌机构利用多数投资者证券投资知识较为欠缺的劣势,借助网络、直播平台、自媒体等多种渠道,以开展“投资者教育”为名引诱投资者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接受“教育”。相较于传统非法证券期货活动通常伴有的明显欺诈、诈骗色彩,“投资者教育平台”类非法活动迷惑性更强,参与人数也较多,部分机构平台已明显越过红线,以投教为名行非法金融或类金融活动之实。


上海证监局在此提醒广大投资者,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微信等发出的投资获利信息,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者在参与投资前应该先核实对方身份,并选择合法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请自觉远离非法荐股活动,以免遭受财产损失,如发现自身受到此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侵害,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