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通用考虑复活悍马,不过这次是零排放的电动版

纯电动悍马?听上去就像无醇二锅头一样怪异,但最近确实有流言暗示通用正在考虑复活这个标志性的大油耗子品牌。


有消息称,目前这仅仅是通用公司正在考虑的一个方案之一。由于未来计划中将囊括包括电动SUV和皮卡在内的一系列车型,而该车系无论以何种能源形势呈现都必须拥有足够的越野能力及良好的可靠性,所以客户对新方案的品牌认可度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事实上,该说法起因源自于早前通用CEO Mary Barra对通用未来的描述。她表示通用将从一个传统燃油车制造商迈向“全电动未来”,而悍马也有可能成为该行动计划中众多品牌的其中一个。通用这样做也并不奇怪,毕竟大量的其他品牌也正急于上马商业上可行的电动车型。


通用主席Mark Reuss的态度显得有些不置可否:“我喜欢悍马。”在6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被问及相关问题时说道:“我不确定,但我们正在关注这些事。”


另一方面,一些内部人士却对这项提议表示并不乐观。据一位通用内部人员透露,电动悍马计划目前仅局限在“what if”级别的讨论阶段。通用在制造其电动SUV和皮卡车型时并非只有选择悍马这一条路。而如果选择非电气化的复活形式,在当下这个排放比以往紧缩得多的时代,悍马将寸步难行。


通用汽车目前开发两项电动车计划。首先是BEV3项目。该项目将开发乘用车,SUV以及其他各种中小型车型。这是通用承诺在2023年之前在全球推出20款电动汽车目标中的一部分。第二项则负责电动皮卡和其他全尺寸汽车的开发,其中一些具备越野能力。


在车型序列中,通用汽车拥有大型SUV——如雪佛兰Suburban和凯迪拉克凯雷德以及多款GMC旗下车型,包括Sierra皮卡和Yukon SUV。GMC还拥有Denali高端Denali版本。Reuss表示,这些车型都可能在未来提供电动版本。


“我们的产品线非常丰富,尽管通用确实以重型工作用车闻名,但我们希望向消费者展示更多。”他说道:“通用有很多东西其实非常有吸引力。”



据知情人士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通用汽车一直在关注Jeep,这个FCA汽车公司的明珠,同时也是FCA最赚钱品牌在市场上的成长。与此同时,通用对悍马是否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一直怀有浓厚兴趣。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的设计师已经完成了悍马概念车的工作,并在未来的GMC原型上试制了悍马造型版本。


事实上,即使通用汽车计划制造电动悍马,也需要几年的时间。尽管计划中的电动皮卡项目正在进行开发,但预计这些车型将在小型车的BEV3架构首次亮相之后推出。凯迪拉克或通用销量较大的品牌可能会在更大的电动车平台上推出该平台上的首批车型。


通用对电动车领域的浓厚兴趣其实并不出人意料。今年早先时候,通用汽车曾与初创电动车公司Rivian尝试组建合资企业,但交易并未成功。在这之后通用便加速了自主电动皮卡和SUV计划的开发。


与此同时,其他的汽车公司动作也不慢。福特汽车在通用与Rivian交易破裂之后马上对其进行了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开发电动皮卡。在大型豪华SUV占据重要地位的捷豹路虎公司也在今年夏天推出插电式混动版本揽胜车型,同时该公司还与宝马共同开发电动车。



纯电动车领域,特斯拉在本月11日举行的年度会议上,CEO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正在加紧开发一款具有高实用性,但开上去却像保时捷那样的皮卡车型。计划在今年夏天展示成品。


一个有趣的事实,在通用对电动化悍马项目举棋不定时,早在两年前,前加州州长就与一家名为Krisel Electric的公司合作,将自己的H1车型安装了电池和电机。这样的举措,恰如其分的形容了悍马品牌曾经的广告宣传口号:“与众不同。”

5G时代来临,AR行业期待新的机遇

“2021年,我们预计AR技术的产业链将形成千亿市场” 商汤研究院院长、中国增强现实联盟理事长王晓刚说。


5G的助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背景下,中国增强现实核心技术产业联盟(China Augmented Reality Core Technology Industry Alliance,简称CARA)在杭州成立,这是国内首个推动增强现实技术标准化和研究的官方联盟体系,浙江大学、OPPO、小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临三维、传英信息、之江实验室、中国移动研究院等39家企业和机构当选为理事会成员,联盟成员近200家。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追溯其历史, 1990年代波音公司研究员Tom Caudell首次提出了AR,代表一种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项技术最初应用于美国空军研发的虚拟帮助系统。


AR进入大众视野得益于Google Glass的问世。2012年,谷歌发布了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还能上网、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因其颇具未来感的外型受到追捧。


谷歌在2015年停止了Goolge Glass的"探索者"项目,同年,微软发布了Hololens全息眼镜,带来了AR消费应用的第二次爆发。


Hololens为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融合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全息技术,无需线缆连接、无需同步电脑或智能手机,并且面向消费者端,让用户在家中就能进入全虚世界,以周边环境为载体进行全息体验。微软为Hololens定下了5年进入消费者市场的目标,不过2020年就在眼前,Hololens依然停留在企业级版本。


美国公司Magic Leap在2014年至2017年间四次融资总计18亿8700万美元的新闻也让这个产业蒙上一层面纱。4年间Magic Leap没有任何产品发布,直到2018年才推出了首款Magic Leap One开发者版本。


虽然消费级应用止步不前,AR技术本身已经渗入数字化产业,从上游的设计、建模至终端的手机设备,增强现实成为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技术。


中国的AR发展鲜少进入聚光灯下。5G商用提振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信心,AR也名列其中。技术的掣肘、国外大公司的实力压迫下,中国AR产业发展如何?对消费者来说,AR离生活应用究竟还有多少距离?


AR产业的长链条


AR并不意味着一项特定的技术。


CARA理事长王晓刚表示,联盟所定义的AR是连接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桥梁,其中有三项核心技术:其一是感知部分,包括对三维场景的感知、定位和理解,其二是虚实融合,要把虚拟和现实融合起来,就涉及到怎么制作虚拟内容,现实成像和现实融合的时候如何更加自然、更加一致;其三是人机交互。


AR产业三层次所涉及到的方面不仅是软件和算法,还会涉及很多硬件及其载体、形式,其他支持这些硬件的模组、传感器、芯片,甚至技术平台、内容应用的产生都包含进AR大生态的概念中。


先临三维是首批加入CARA的企业之一,也是AR的上游企业。2004年成立至今,先临三维专注3D打印3D扫描和3D数字化,其授权专利超过300项,扫描仪的用途分布于工业、医疗领域,产品销往全球。


先临三维技术总监赵晓波表示,从3D打印到AR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2019年以来,先临三维不断收到内容制作公司的订单,定制3D数据获取工具,有些希望人体建模,有些希望对家具进行建模,有些是商品,共同点在于对高真实度模型的需求。


传统的3D打印与普通打印机原理相同,通过3D打印机内的金属、陶瓷、塑料、砂等不同的“打印材料”,层层叠加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为实物。而AR模组的3D打印可以被称为“高精度3D数字打印”,通过自主软硬件的协同完成3D模型,其优势在于降低3D扫描设备的门槛和成本。


赵晓波还提到,这样的进步离不开5G的加成。过去的3D扫描都是本地计算,5G让计算过程得以放至云端处理,这样降低了硬件要求,节约成本——如果说本地计算的3D打印需要配备1万元一台的笔记本,其中对显卡、CPU等配件有高昂的要求,那么搭载了5G技术之后,这台笔记本的价格可以降至3000元,就能达到同样效果。


硬件厂商也是AR产业的重要一环。


根据王晓刚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界上已有14亿台手机具备AR功能,例如拍照、直播特效、手机游戏、以及对物体和人体的三维重建。爆款游戏Pokemon Go正是AR和手游结合的成功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OPPO也出现在首批CARA联盟企业名单中。OPPO研究院美国研究所高级研究总监全书学透露,OPPO的目标是打造消费领域的“杀手级应用”。2018年OPPO联合商汤科技推出开发者平台ARUnit,试图做出一套完整的中国AR平台,其成效目前还不得而知。


此外,光学模组、SLAM、直播、语音交互也是AR产业相关的细分领域。王晓刚表示,正是由于产业零散、行业多样化,AR全行业标准的建立和上下游资源的联动才显得至关重要。


短板和机遇


缺少“杀手级”的消费应用是AR产业发展的掣肘。


一款消费级别的AR硬件需要SDK(开发者平台)、内容与终端三方的支持。以微软、谷歌为例,HoloLens和Google Glass都配备了相应的开发者平台,研发内容的创业公司可以申请购买开发者版本,研发成功后与头显共同问世。


然而,中国的AR产业没有巨头背书,商汤、OPPO、华为分别推出了相应的AR开发平台,却没有一家能做到“一统天下”;即使底层技术完善,缺乏爆款应用、内容的匮乏则制约了AR产业的兴起。在这背后,是评估、接口规范、内容质量未形成标准,没有专业体系制定各层面布局。


浙江大学教授章国锋认为,国内AR产业存在的问题在于核心技术总体相对薄弱,AR关键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以及国内AR软硬件公司体量偏小、相对零散;但客观来说,国内AR已经有部分技术发展出色。


AR眼镜的光学模组或许是其中之一。


在代表了消费电子趋势的CES Asia 2019(亚洲消费电子展)上,据公开数据,超过半数的AR眼镜展商都来自于中国国内,其中新版国产AR眼镜FOV(镜头视角)超过了60度,重量低于100g,这两个参数均优于于Hololens的52度FOV与Magic Leap One的150g自重。


不过,比起FOV和自重,环境感知、本地计算及人机交互都是决定AR眼镜效果的更重要因素。在实际应用中,AR眼镜也只是产业的终端消费品之一,平台和内容共同决定产品效果。


章国锋表示,在AR的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擅长的是基础技术SLAM、三维重建和实时真实感绘制。而学术界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通过接触实际行业应用需求,针对性地展开技术攻关的产学联合手段,能够为国内AR产业带来更多机遇。


对于盈利能力,受访的企业们均无法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对中小型AR企业来说,比起量产和消费级应用,开拓工业、教育等2B场景是现阶段更为明智的做法。王晓刚认为,国内AR产业需要把上下游的资源进行联合、聚集,才能抗衡国外巨头们的巨额投入。


5G商用带来更快的网络速度、更低的延迟与各行业的更多机会,也将AR产业的估值推上了新高度。人们的期待中,AR是全新的交互手段,变革传统行业的表达方式,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Slack选择“直接上市”,底气在哪?

6 月 20 日晚,历史上增长最快的 SaaS 创业公司 Slack 正式登陆纽交所,这家公司于今年 4 月 27 日递交招股书,到现在还不到两个月,之所以有这样的高效率,是因为 Slack 并不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 IPO,而是选择了“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不经过承销商,不发新股,投资者也会被允许立即开始出售现有股票。


据福布斯报道,Slack 参考价格定为每股 26 美元,估值达 157 亿美元。


高速增长下,是盈利的困境


Slack 是全球知名的协作平台,国内的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等,都算是 Slack 的“学生”,


其增长速度令人侧目,被视为史上成长最快的 SaaS 平台,天时地利人和,它都赶上了。


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曾与合作伙伴 Eric Costello、Cal Henderson和Serguei Mourachov 共同创立过图片分享平台 Flickr,后以 3.5 亿美元的价格被雅虎收购。



Stewart Butterfield

那个“开发游戏偶然建立了协作平台”的故事想必你也听过,在此就不赘述,总之,这几个人有着浓厚的“硅谷范儿”,经验丰富。Slack 是一个追求“效率”和“轻”的团队,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现代、极简的用户界面设计中,实际上,Slack 一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销售团队,初期的增长全靠口碑传播。


Slack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和“开放性”挂钩,其集成了 Dropbox、Google Drive、Trello、Github 等各种市面上的第三方服务(目前集成的服务已经超过 90 款),具有很强的扩展性。而国内的一些 Saas 平台,虽然也有 Slack 的很多特性,在一些功能上甚至做得更好,但“开放性”这一点上,没有一家能够做到全兼容。


总之,凭借着高效率以及全平台,以及赶上了全球白领们对邮件系统天怒人怨的时机,Slack 获得了高速增长,创立 8 个月估值就达到了 10 亿,其招股书显示,目前日活跃用户超过 1000 万,付费人数已达 8.8 万人,付费超过 10 万美元的用户已达 575 人,截至目前,Slack 共进行了 10 轮融资,总计 12 亿美元。


但是,Slack 的营收,就不如增速那样耀眼了。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 Slack 的营收分别为 1 亿美元、2.3 亿美元和 4 亿美元,而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 1.47 亿美元、1.4 亿美元、1.4 亿美元,营收稳步上升,但亏损非常稳定……


Slack 也开始开源节流,首先被砍的就是营销费用。前两年,Slack 在营销上的支出为 970 万美元和 800 万美元,虽然 Slack 没有销售团队的支出,但他们相当依赖广告投放, Meltwater 此前的文章提到,Slack 在 2018 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谷歌 AdWords 大举投资在线广告,截至 2019 年 2 月,该公司每月在SEM上的花费超过800万美元,如今招股书显示,Slack 已将 2019 财年的营销支出削减至 270 万美元。


直接上市,底气何在?


Slack 是第二家在纽交所直接上市的公司,第一家也很有名,流媒体音乐音乐平台 Spotify,于去年 4 月3 日登录纽交所。2018 年 2 月初,美国 SEC 批准了纽交所于 2017 年 3 月提交的修改上市流程的提案,允许公司直接上市。


财富杂志的艾琳.格里菲斯(Erin Griffith)曾评价称:“如果说首次公开募股就像一场婚礼,那么直接上市就像是私奔。”


直接上市的好处是省却了繁琐的步骤,节省了等待时间,还没有中间商(投行)赚差价,Spotify 的直接上市算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在上市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为 Spotify 给出的指导价格每股为 132 美元,而上市时则以 165.90 美元开盘,较指导价格上涨 25.7%,目前每股也达到了 149.30 美元。


但由于没有了投行提供帮助,上市后的股价将完全由市场决定,有没有买你的股票,股价如何,没人能保证,也就是说,这条路只有现金流充足,品牌形象和业务模式鲜明易理解,且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信心的企业才能选择。


那 Slack 呢?


第一,Slack 确实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暂不需要上市来筹集大量资金周转业务,招股书显示,截至 2019 年 1 月 31 日,该公司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8.41 亿美元,还足够亏上几年的。


第二,品牌形象和业务模式,Slack 在企业服务市场已经足够有名,无需靠 IPO 宣传,C 端也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业务模式也很明晰,平台提供服务,企业交钱就行了。


第三,Slack 如今的付费用户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营收稳定,而 B 端公司也不像消费者买衣服、吃饭那样随意,在选择了一项企业服务后,迁移成本较高,所以 B 端客户的粘性很强,如今 Slack 的付费用户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营收稳定,虽然还在亏损阶段,但 Slack 认为自己已经有底气,去相信自己的股价在市场中不会有太糟糕的表现。


总之,直接上市省时省力,Spotify 和 Slack 已经趟平了道路,未来那些有较高知名度,业务模式也很健康的公司(也就是“独角兽”们),可能会更多地选择这种模式。

5G与AI成芯片业驱动力,开发者如何改变世界?

“30多年时间里,半导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一直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新思科技总裁兼联席CEO陈志宽指出,驱动半导体发展的动力也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5G已成为三大驱动力。


在6月19日举行的新思科技开发者大会上,他总结了当今半导体行业的三大变化:市场格局演变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行业并购持续进行,以及半导体多种工艺同时存在。


同日,新思科技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双方的合作从1995年便已经开始。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周祖成表示,中国现在很需要尖端的技术和在科技上的创新,在人才培养上也要重视国外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能为所有的开发者提供一个优秀的平台。


而对于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行业的开发者来说,如何改变世界?生态系统的构建将至关重要。


AI数据集中化


此前,新思科技(Synopsys, Inc.)公布了2019财年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截至2019年4月30日三个月,按GAAP计算,公司实现收入 8.36亿美元,较2018财年第二季度7.77亿美元增长7.59%;净收入为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69%。


“Synopsys第二财季业绩出色。两个经营部门的收入和实力都打破了记录。我们还通过加速股票回购继续向股东返还资金。”董事长兼联合首席执行官Aart de Geus表示,“我们的整体客户环境非常稳固。在当今互联世界中,复杂电子产品的投资资金不断涌入,人工智能影响日益增强,这正是导致我们硅晶融合软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于芯片行业的推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新思科技中国董事长兼全球副总裁葛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开发者们让芯片支持AI技术,精密到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让更多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一流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开发者们让芯片足够快,AI人脸识别技术得以在5秒之内,就可以锁定犯罪嫌疑人及同伙;芯片技术的领先,可以使得手语翻译器帮助手语者,实现与世界无障碍交流。


这些场景只是AI芯片应用的一个缩影。清华大学教授汪玉则从硬件层面,介绍了人工智能芯片的现状与趋势。他表示,“目前AI芯片行业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预计未来5到10年,是一个应用驱动的片上系统时代。很多大公司会选择购买通用芯片,但同时也不会放弃做自己芯片的权利。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趋势,而在这样一个趋势下,生态系统的构建对人工智能行业极为关键。同时边缘计算芯片(例如车、基站等)的定义还不清晰,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2019年发展的问题,汪玉认为,从人脸和ID的结合上来看,这个技术已经落地了,未来留给小公司的机会不多,因为数据在集中,算法对数据的依赖性太强,所以数据集中在哪,可能这个行业就在哪集中。


5G方兴未艾


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5G已成为芯片行业的三大驱动力。


在谈及5G通信技术时,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分享了他对于5G商业应用,以及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他认为,中国5G市场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2020年将进入规模商用。未来5G市场发展的关键要素,取决于开发有潜力的行业应用、强化相关芯片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增强国际市场影响力。


他还表示,5G虽然方兴未艾,但6G前沿通信技术研发也已起步,中国通信市场正在“大步快跑”。只不过,在垂直应用何时能规模兴起?他预计还会面临跨界融合难题,短期内缺少典型示范应用,来拉动5G产业发展。从长期来看,前景虽然广阔,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垂直应用行业的痛点?


在此背景下,半导体产业的芯片设计领域,也在经历一波新浪潮,对于海量数据的收集、学习、实时处理以及传输,都在推动芯片及其设计流程的创新,同时不断刷新的先进工艺节点,也对芯片设计流程的效率和收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车联网、自动驾驶和电动车等新型汽车技术的到来,汽车电子也会改变了半导体产业链的格局。“你不会有一部用了十年的手机,但你可能有一台开了十年的车。”陈志宽指出,汽车电子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周期,所以往往设计汽车芯片要更为复杂。


在安全方面,陈志宽表示,所有的芯片都会面临安全问题的挑战,半导体安全问题存在于网络、软件、处理器、IoT设备等多个环节中。而关于AI,陈志宽强调,这是一项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同时,AI也正在改变半导体产业。


胡正明李开复寄语开发者


在谈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和5G话题时,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通过视频,畅想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未来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很多人把AI想得太复杂,但AI其实就是升级的统计系统,当AI有海量的数据进来过后,它能够优化过程,来做出非常好的抉择或者预测。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非常聪明的工具,它的大脑思维方式和人类是不一样的,它基于数据和统计,能够精确地对一个目标函数来处理优化。


但是,AI需要在这些环境中才能工作:第一是海量数据;第二个是大量的计算;第三是数据需要有标签;第四是要有一定的工程人员参与;最后,一般来说AI在单一领域的应用会发挥得更好。


他认为,作为开发者,一定要看到下一步,看到未来,看到前沿。今天能看到的AI是一种新技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例如5G、区块链、VR/AR等。


另一名特邀嘉宾微电子学家、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讲座教授胡正明,也分享了其对半导体行业发展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随着最先进工艺不断向7nm、5nm、2nm迈进,半导体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找到长远的发展之路。正如其开发的FinFET技术,实现了芯片从平面技术向3D立体技术的跨越,他正在参与研究的负电容晶体管,目标是将功耗降低10倍。


“这个行业每20年总有一个危机。20年前,这个行业对于10年、20年以后,能够用什么技术把性能做得更好、功耗更少且成本又不要增加这件事是非常悲观的,FinFET出来以后人们又把这件事忘记了。现在最尖端的公司又开始思考,10年、20年以后,7nm、5nm、3nm、2nm都做完了之后,还有什么可以做。”

2019全球电竞行业营收超10亿美元,中国电竞用户突破3.5亿

6月20日,腾讯企鹅智库发布了2019全球电竞行业与用户发展报告。这是企鹅智库第三年发布电竞产业报告。报告强调,2019年无论对于中国电竞产业还是全球电子竞技市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在中国,电竞黄金五年步入中局年,电竞用户突破3.5亿,产业生态规模将达到138亿。放大到全球范围来看,电竞营收将首次攻破10亿美元大关,发达国家迎来投资热潮,发展中国家群众基础迅速扩大。


全球电竞观众突破4.5亿,国内用户达3.5亿


报告提到,2019年全球范围内的电子竞技观众总数将增长至4.54亿,同比增长15%;其中电竞核心爱好者约占2.01亿,同比增长16.3%;偶尔观看电子竞技的非核心观众数量达到2.53亿,同比增长14%。


同时,中国在2019年内将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核心电竞爱好者,达到7500万。总体来看,中国电竞用户基础进一步扩大,2019年内国内电竞用户数突破3.5亿,同比提升10.6%。中国电竞进入用户情感培养,商业价值开发和细分市场运营的阶段。


在用户渗透率方面,调研的7个海外国家越南、韩国、巴西、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对于电竞感兴趣的用户,其渗透率均超过50%。越南电竞的用户渗透率最高,达80%;其次是韩国、巴西和法国,三者均在70%以上;日本和俄罗斯的渗透率相对较低,在55%左右。


而中国电竞用户的渗透率仅次于越南与韩国,达到75.9%。


2019全球电竞营收超过10亿美元


报告预测,2019年全球电竞产业的营收将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26.7%。


赞助商是最大的营收来源,金额达到4.57亿美元;增长最快的营收来源是媒体版权类,同比增长41.8%。商品和门票收入将超过游戏厂商补贴,达到1亿美元。


2019年,国内电竞生态市场预计增至138亿元人民币,增长主要来源于赛事产生的核心收入,包括赞助、赛事版权、俱乐部和选手收益等,增速达到63%,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相比前两年超过100%的增速已有所放缓。


中国电竞用户画像:年轻、学历偏高、收入高


根据用户报告,在中国电竞用户中,男性占主导,女性仅占比三成。所有用户中,35岁以下占比79%,最为集中的年龄段为25-35岁。


二线城市电竞用户是主力军,占39%,一线城市用户占比仅18%。在所有用户中,大学本科学位占比39%,硕士及以上占比6%,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47%。


在用户的收入方面,超过50%的用户个人月收入集中在3000元-8000元,8000元-15000元占比19.5%,超过15000元月收入的用户占比7.1%。


中国电竞从业者缺口未填补


报告显示,2018年底,中国电竞从业者约7.1万。由于行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劳动力需求规模明显,只有26%的岗位处于人力饱和状态,近15万劳动力缺口短期之内无法补足。


报告预测,2020年前后,电竞会逐渐形成教育背景与薪资、职称匹配度提高的情况,劳动力市场混乱的情况有所改善。根据目前在校电竞专业学生统计,到2020年中国电竞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会超过一万人,从业者缺口进一步增加,专业人才供给依旧不能匹配。


各国用户期待电竞成为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2018年的雅加达奥运会,电子经济入选表演项目,电竞在大型国际体育运动会舞台亮相,60%的中国电竞用户期待电竞能成为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25%的用户认为电竞成为表演项目即可。


海外用户同样对电竞进入体育比赛正式项目表示期待,以巴西、越南等新兴电竞国态度最为强烈,平均达64%。

“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路演首日:稀缺性不足,与会机构预测溢价有限

6月19日,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正式启动路演。


“首批科创板过会企业、首家启动路演发行”的科创板第一股自然吸引了机构投资者的极大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19日上午的路演现场虽谈不上人山人海,但也座无虚席。


“大家热情还是可以的,路演参与人数不算少,基本上属于很多了。尤其科创板对机构投资者要求比较高,有一部分机构已经没法参与了。”6月19日,一位参与华兴源创路演的机构人士告诉记者。


招股书披露,2018年,华兴源创实现营业收入10.05亿元,净利润为2.43亿元。不过,即便这样,业内机构人士对华兴源创的评价是“质地一般、中规中矩、不具有稀缺性”。


“华兴源创柔性屏有望引领下一代屏幕技术,但同时也存在屏幕技术更迭不及预期风险。而且它对重大客户依赖性十分大。与此同时,华兴源创在A股上也有强劲的竞争对手,并不具备唯一稀缺性。”北京一家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该机构所投科创板企业也已经在注册申请中。


“听下来感觉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亮点。估值方面可以直接比对行业同类企业,应该不会出现太多溢价。”前述参与路演的机构人士表示。


当日参与路演的机构人数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对这家机构的关注度,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最终的询价报告。“其实无论什么质地的公司,只要价格合理,估值合理,大家就会去买。”上述机构人士表示。


过百人参会一小时路演


6月19日零点,首批获准发行的科创板企业华兴源创在上交所披露招股意向书、上市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报告。科创板第一股正式来袭。


根据公告披露,华兴源创股票代码为688001,成为科创板第一股。按照发行安排,6月19日-24日是网下路演和询价阶段,6月25日确定发行价,随后开始进行网上路演与发行申购。


这意味着,6月19日,科创板第一股就已正式开启了路演之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6月19日,华兴源创在上海国金中心进行了第一场路演。


“整个路演过程差不多一个小时,董事长介绍了公司的情况。和之前的IPO路演并没有明显区别。”6月19日,一名参加当日路演的机构人士告诉记者。


“会场差不多一百多人,谈不上人山人海,但确实也是座无虚席,人还是蛮多的,机构的热情还是可以的。”上述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华兴源创头顶多个光环,首批通过注册的科创板企业、首家启动路演发行,是名副其实的科创板第一股,这也使其成为资本市场的绝对焦点。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次参加路演的机构不算少。尤其是科创板对机构投资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机构没有申购资格,保荐机构可能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不会邀请很多机构。”上述参加路演的机构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上交所要求,除科创主题封闭运作基金与封闭运作战略配售基金外,其他网下投资者及其管理的配售对象账户需持有市值门槛不低于6000万元,安排不低于网下发行股票数量的70%优先向公募产品、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基金、保险资金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金等6类中长线资金对象配售。


券商、基金、信托、保险、财务公司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这六类机构投资者,可自行通过中证协的网下投资者管理系统进行注册。对于私募基金,通知要求必须获得具有证券承销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的推荐,才能注册为科创板网下投资者。


稀缺性不足或影响估值


华兴源创的路演受到了机构的极大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来自“科创板第一股”的光环。因为从华兴源创本身来看,“稀缺性欠缺、质地一般,”这是大多数机构人士对该企业的评价。


华兴源创是一家工业自动测试设备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A股有十分相似的上市公司精测电子(300567.SZ)与长川科技(300604.SZ),而精测电子被公认为行业老大。


2018年,华兴源创实现营业收入10.05亿元,净利润为2.43亿元。同年,精测电子实现营业收入13.9亿元,净利润3.03亿元;2017年,华兴源创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13.70亿元和2.10亿元,精测电子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是8.95亿元与1.69亿元。


从营业数据上看,华兴源创的盈利能力与精测电子不相上下。“华兴源创业务与精测电子十分相似,所以从行业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稀缺性。从公司基本面来说也一般。”上述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至于华兴源创的估值,部分机构认为可按业内同类公司PE估值即可。例如,在华兴源创的询价报告中,华鑫证券以精测电子与长川科技两家同类企业35倍的PE平均值进行测算,华鑫证券给出的估值是105.6亿元,询价区间在23.35元/股至28.01元/股之间。


“和同类公司相比,我觉得不会有什么溢价,但市场情绪又说不清。”该机构人士表示。


机构到底对华兴源创的热情几何,或许仍需要等待最后的发行定价。“目前还只是询价,投行也没有给报价区间。最终还是看价格吧,如果价格很贵,基本上不会申购。如果便宜,还是有可能申购的。一切都要等投行的最终询价报告。”前述人士告诉记者。


“科创板第一批企业中,有一些是具有稀缺性的,我们认为估值可以给到更高。如果是主板、创业板上已经有对标企业,竞争很充分的,其实应该更理性些。”北京一家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归根到底还是看公司的质地以及估值是否合理。如果价格够便宜,我相信参加的机构会比较多。”前述参加当日路演的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破产重组的银亿新增到期未偿债务6950万,系光大证券旗下立马理财产品逾期

6月20日,光大证券旗下理财平台又发生了产品逾期。


多名投资者反映,他们在光大易创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大易创)运营的互金理财平台——立马理财APP上购买的有关银亿借款类产品发生了逾期。


一位投资者向记者表示,他购买的银亿产品原本应于6月18日还款,但是他只收到了20%的款项,而身边一起购买的有6月11日到期的银亿产品,是正常还款的。他多次向客服询问,但未得到确切答复。


据了解,立马理财销售的有关银亿的产品还有6月25日和7月2日分别到期的。多位投资者在知道6月18日的未成功还款后,也表达了自己产品或许会出现逾期的担心。“知道银亿突然申请破产了,时间正好卡在正常还款的产品和逾期的产品之间。”


6月17日,ST银亿(原银亿股份,000981.SZ)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母公司银亿集团、控股股东宁波银亿控股,已于6月14日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对此,记者于19日向光大证券方面询问立马理财银亿相关产品是否逾期,光大证券董办人士表示需了解情况。截至发稿,界面新闻未收到相关回复,立马理财未有相关公告,未披露产品对应的资产质押情况。


6月19日晚间,ST银亿发布的另一则公告解释了立马理财产品逾期的情况。公告称,近日,银亿股份在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备案发行的定向融资工具——银亿4号出现到期未能进行清偿情形,现将具体情况公告如下:


银亿4号共募集资金为人民币1亿元,截至目前已偿还本金及利息共计4,140.59万元,因上述第二笔于2019年6月18日到期的部分本息未能清偿,导致上述第三笔和第四笔本息加速到期,合计到期未清偿本息金额共为6,950.26万元。


针对上述到期未清偿债务,ST银亿表示,目前正在全力筹措资金,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并将尽最大努力尽快偿还。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银亿公告中描述的新增到期未清偿债务与立马理财的相关产品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根据ST银亿公告描述,由于6月18日到期的立马理财产品只偿还了部分本息,按合同条款,6月25日和7月2日分别到期的后两批产品已自动加速到期,目前已是违约状态。


天眼查信息显示,光大证券是光大易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40%,法人代表为周健男,周健男还同时担任光大证券的执行总裁和光大易创的董事长。海航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0%,网易高管控股的优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持股30%。


此前立马理财的官网介绍页面也一直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与互联网巨头共同打造”为平台增信。但目前官网上股东相关信息已全部撤下,仅公示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嘉实基金、弘康人寿、翼支付、网易支付、网易新闻、网易财经、网易严选、味央为平台合作伙伴,同时立马理财并未在官网上披露具体运营数据。


2018年4月23日,立马理财宣布对业务作出调整,只能赎回不能买。立马理财发布公告表示,做出调整是根据《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整治办函【2018】29号)》(下称“29号文”)的指示。投资者的提现、赎回不受影响,包括立马金库转出、定期理财赎回、银行理财赎回、保险理财转出等资金转出业务正常开展。所以有提现或者赎回需求的投资者可以正常操作。


财汇大数据终端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1月,立马理财平台交易额已经突破了320亿元,用户超过400万。


此次银亿相关产品发生逾期,并不是这家光大证券旗下子公司第一次遇到麻烦。此前,已有多款理财产品发生逾期,涉上市公司(600090.SH)同济堂控股股东和三胞集团。(详见【独家】光大证券旗下立马理财又有产品逾期,涉上市公司同济堂控股股东)


其中,有关三胞集团的产品“嘉康盈、嘉顺盈、嘉恒盈”在去年11月到期后两次发函延期回购计划。“目前口径是2019年6月30日,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再次延期。”有投资者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