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地方AMC再扩容,北京、湖南、四川三家机构获批开展业务,多家明星公司为背后股东

上证报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了《关于公布北京市、湖南省、四川省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名单的通知》,其中提出,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长沙湘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都益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获批参与本省(市)范围内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工作。


这意味着,金融企业可以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的规定,向上述三家地方AMC批量转让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是指金融企业对3户及以上不良资产进行组包,定向转让给AMC的行为。


2019年地方AMC首次扩容


据了解,此次三家地方AMC获批,是今年以来地方AMC的首次扩容。此前已经明确获得银保监会批准的地方AMC共有53家,今年新增获批机构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少,2017年和2018年新增获批的机构分别为11家和10家。


根据公开信息,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长沙湘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都益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为所在省市的第二家持牌地方AMC。这三省市的首家地方AMC分别为北京市国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四川发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事实上,省级设立两家地方AMC已经达到数量上限。2016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提到,放宽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可设立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限制,允许确有意愿的省级人民政府增设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而对于新增地方AMC“把好市场入口”的表述近期也被提及。银保监会今年7月份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从严把握,并对公司设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全方位论证。


多家明星公司为背后股东


随着不良资产余额逐渐增加,各类资本开始涌入地方AMC。


盘点此次获批的三家地方AMC,股东当中也不乏包括北京金控、京东数科、泸州老窖、远东宏信、长城资产等明星企业。


自11月7日正式注册成立,仅短短2个月时间内,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就获批开展业务。根据企查查信息,该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共有4位股东,其中,北京金控持有其52%的股份,北京对外经贸控股集团持有其18%股份,京东数科、首钢基金分别持股15%。北京金控董事长范文仲出任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


长沙湘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也很短。企查查信息显示,该公司于今年9月6日注册成立,其主要股东湘江集团持股69.67%,为湖南湘江新区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第二大股东天津宏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7%,其关联方为港交所上市公司远东宏信。


成立时间最早的是成都益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时间为2018年7月26日,其股东中既包括上市公司泸州老窖,也包括四大AMC之一的长城资产,不过,两者持股比例并不高,分别为3%和2.5%。其他股东包括中航资本、成都金控等等。

小桔车服回应网约车公司创始人自杀:双方未合作,会深刻反思

12月30日,针对山西太原一网约车租赁公司创始人自杀一事,小桔车服总经理陈汀今日发文回应称,“无论什么原因,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的责任。针对合作伙伴的准入流程和规则,我们会深刻反思,对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逐一解决,也会尽快在小桔车服的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公示。”


此前,有媒体报道山西好车容易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闫宝才于12月26日下午在家中自杀,后被送往附近医院抢救,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


闫宝才在遗书中表示,即使自己网约车租赁公司名下的网约车辆均拥有“双证”也无法与滴滴合作,但没有取得政府发放的合法证件的车辆却可以接入滴滴。


对此,陈汀在公众号文章中表示,“您(指闫宝才)名下有两家公司,一是车易融公司,二是山西好车容易公司。车易融以前是小桔租车合作的租赁公司,但没有开展实际的经营,于今年8月双方提前解约了;山西好车容易公司暂时没有与我们建立合作,我了解到,我的同事曾经接到过您们的合作意向,但因为管理流程不完善,对接过程中我们婉拒了合作意向,但没有清晰的告知正式流程。同时,我们暂停了接受新增‘以租代购’形式(融资租赁)的车辆在平台上出租。”


此外,陈汀表示,后续他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落实:


1、我们一直希望联系到您,但目前只和您的家人有了简短沟通,请您好好休养,我也希望能尽快和您当面沟通,以解决实际问题;


2、梳理合作伙伴的准入流程和规则,定位问题,并针对改进;


3、我们会持续在全国各地建立商家顾问委员会,共同服务好司机。


天眼查信息显示,山西好车容易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及配件销售、二手车经纪、汽车租赁、代办机动车上户、汽车信息咨询服务等。闫宝才持股49%,为法定代表人。


以下为小桔车服总经理陈汀发布的全文内容:

老闫您好,


我是小桔车服的陈汀,在这里冒昧的称呼您一声老闫,我在网上看到了您写的遗书,得知您因为伤害自己的身体进了医院,特别震惊和揪心,可以想象到,您的家人一定更加着急担心。


听说您平安出院了,我也放心了一些。认真读了您写的信,非常惭愧,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好,虽然也有一些误解,但本质上也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今天也借这个机会,把真实的情况跟您一一汇报,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更希望您能重新振作。


我们认真梳理事情经过后了解到,您名下有两家公司,一是车易融公司,二是山西好车容易公司。车易融以前是小桔租车合作的租赁公司,但没有开展实际的经营,于今年8月双方提前解约了;山西好车容易公司暂时没有与我们建立合作,我了解到,我的同事曾经接到过您们的合作意向,但因为管理流程不完善,对接过程中我们婉拒了合作意向,但没有清晰的告知正式流程。同时,我们暂停了接受新增“以租代购”形式(融资租赁)的车辆在平台上出租。


但无论什么原因,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的责任。针对合作伙伴的准入流程和规则,我们会深刻反思,对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逐一解决,也会尽快在小桔车服的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公示。


请您放心,后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落实,也请您监督:


1、我们一直希望联系到您,但目前只和您的家人有了简短沟通,请您好好休养,我也希望能尽快和您当面沟通,以解决实际问题;


2、梳理合作伙伴的准入流程和规则,定位问题,并针对改进;


3、我们会持续在全国各地建立商家顾问委员会,共同服务好司机。


在合规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全力推进,确实还需要一定时间。我们的原则是优先保障合规车辆和合规司机的权益,同时对合作租赁公司的资质和运营情况也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的初心是为了让司机师傅们获得安全、稳定、体验好的租车服务,让众多合作的租赁公司提高出租率和续租率,发展的更好,过程中我们要兼顾所有生态伙伴的利益,因为每台车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


最后,祝老闫早日康复,我们还有很多没做到位,但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

首批“智慧客房”落地香格里拉,腾讯云计划明年大规模推广

上周,腾讯云和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共同宣布,后者的部分客房已完成升级改造,实现全线上入住办理、蓝牙房卡和智能客房控制等全新功能。据悉,这是腾讯与香格里拉合作的智慧酒店战略中首批落地的客房。


具体来说,福田香格里拉为豪华阁部分客房门锁增加了蓝牙模块,并升级了客房控制单元。借助腾讯云的平台能力,酒店客人可以通过手机APP完成入住办理,蓝牙开启门锁,同时用手机来控制房间内的灯具、空调、窗帘等家居设备。腾讯云团队表示,未来还计划在腾讯云平台上增加点餐、客房客服务等功能。


据悉,这一合作项目从今年3月开始进行方案设计,9月启动客房工程改造,并在11月下旬批量交付了116间客房。腾讯云方面表示,这套系统在福田香格里拉落地之后,计划明年上半年在深圳大规模推广。


腾讯云智慧酒店产品负责人郑晓曦告诉界面新闻,此次项目的合作是腾讯云智慧酒店战略的一部分。未来,腾讯云智慧酒店的商业策略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通过技术提升用户在酒店内的体验,第二步则是通过引入腾讯旗下的内容资讯平台、搭建酒店商城等方式,为酒店增加创收的渠道;第三步则是通过前期获取的客房数据(如用电量等),来为酒店做相应的成本优化。郑晓曦称,这些计划将在三年内逐步落地。


去年4月,腾讯发布了大住宿行业解决方案,更早之前曾与亚朵合作,在北京打造了智能体验房。当年11月,腾讯与香格里拉集团签署了战略协议。协议中称,将利用腾讯的技术及社交和支付工具,通过“智慧酒店”解决方案对酒店传统的服务和运营模式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为住户带来个性化的体验。同时,腾讯云的“智慧酒店”解决方案也计划借助香格里拉的酒店及其服务场景,得到落地与推广。

知乎2019变型记

在知乎面前,一直有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精英圈层的高质量内容需求和日益增长的下沉用户之间的矛盾,二是以知识付费为主的变现模式不足以支撑平台的商业能力。


知乎是一家“慢公司”,对待原生优质内容非常谨慎。过去几年,知乎小心翼翼地推进商业化,有赞许之声,也没少挨骂。


2019年是一个转折点,知乎做了不少“加法”,主动把更多精力放在“变现”上。


招募MCN机构、短视频、好物推荐、直播、电商都是知乎对商业变现的探索。


在这些尝试中,很多都能看到其他“大众”平台的身影——“圈子”被称为知乎版微博超话,“直播”试图跟随抖音快手打造知识秀场,“小蓝星推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内种草社区“一姐”小红书......


“知乎决定做这些内部孵化并不是前瞻性的,从MCN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苏别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苏别在2014年入驻知乎,属于最早的一批原生创作者,现在在知乎有15万粉丝。他是知乎第一批签约MCN的KOL,在此之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在他看来,MCN招募计划被提出时,官方就没有把商业逻辑想的很清楚。


2019年,知乎开始全方位提速,但步调却有些慌乱。


知乎越来越像微博了?


在这些“对标平台”中,知乎用户对微博抱有最大“敌意”。


2017年知乎热榜上线后,就曾出现“下一个微博即将诞生”的言论。


“热榜”的定位,是知乎社区内容及全网话题的“温度计”。“热”体现了问题在知乎站内的讨论热度。


最初上线时,榜单的长度只有30条,随着整个平台上问答内容丰富度的增加,现已拓展至50条。知乎2019年度回顾视频中,热榜的话题既包含对全网热点、大事件的讨论,也有知乎用户关注的问题。




2019年热榜话题回顾


这些话题也形成了属于知乎的特有文化。一个平台是否产生了独特的内容生态,在于是否产生了自己的专有名词。比如快手的老铁,B站的前方高能,还有知乎的“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认真你就赢了”。


尽管知乎希望引导用户科学“吃瓜”,但是榜单越长,内容越多,带来的争议也越大。


“感觉知乎的很多问题被带偏了,回答也不客观。”“娱乐八卦,低质无聊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上热榜的?”“知乎热榜为什么逐渐向微博热搜靠拢?”


用户这么敏感,与微博、知乎两个平台的属性有关。


娱乐已成为微博最鲜明的属性,它的受众广,门槛低,和知乎原始用户追求的高门槛内容相背离。


这与豆瓣书影音用户对“豆瓣八组”的抵触如出一辙。八组原名八卦来了,2018年封组整理后改名为鹅组,这个小组因娱乐八卦风生水起,有人将其称为“养活众多营销号”的小组。它以及其他一众八卦小组的出现,打破了豆瓣原有的秩序和属于文艺青年的交互方式。


在“微博化”的质疑声中,知乎却并未放弃“微博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大众化”。


但实际上,“热搜榜”并不是知乎的“救命稻草”,它就像是“圈子”秉持的社交性一样,已经成了诸多移动内容App的标配功能,不论是新闻App,还是社区类App,乃至于音乐类App,都把这两个功能附着在主产品上,这已经见怪不管了。


官方账号对“知乎圈子”的定义是:“在知乎大社区里,存在着许多相同兴趣、特征的群体,圈子用小型群组的方式,为这些用户提供一个更集中、更轻松的交流和互动环境。”


圈子广场和微博超话的布局类似,板块涵盖了明星、兴趣、行业、校园、情感、游戏等分类。从圈子的定义来看,功能上也和百度贴吧、豆瓣小组相似。


从最新的第五期战报来看,知乎圈子类型分布平均,用户正处于“尝鲜期”,暂时没有形成鲜明的类别风格。既有最符合知乎调性的学习类圈子,也有关于生活和娱乐综艺的圈子。




知乎圈子第五期战报


无论是知乎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推进,“圈子”在用户群中可以起到引导分流的作用。每个知乎圈子发表的短内容,仅该圈子可见,用户不仅在社交互动中增强归属感,同时规避了自己排斥的内容领域。


对于新用户群与传统知乎用户在内容需求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圈子”似乎能给出一个解决办法。前提是,对像豆瓣八组一样异军突起的现象有所预防。


大步迈进商业化


微博最早依靠成熟的广告模式稳住平台营收。2019年第三季度,微博营收33.18亿元,其中广告营收占了29.28亿元。


在微博,“买热搜”似乎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一位传媒行业的从业者告诉刺猬公社,微博热搜榜的标价会根据不同排名区间变化。


热榜的出现,为知乎提供了新的广告变现途径,加上日渐频繁的信息流广告,用户不由得感慨“知乎和微博越来越像”。


微博在第十年遇到“中年危机”,营收增速极速下降,收入遇到瓶颈。对比微博财报数据,微博2019年第三季度的营收增速仅有1.65%,且连续两个季度仅有低个位数的增长。


知乎也不能以此为突破口。一位关注知乎的投资人朱敏告诉刺猬公社,他认为知乎目前最难的,是没有合适的或者说可以实现大规模收入的变现方式。


如果说,过去知乎的商业化之路走得有些踌躇,现在的知乎开始在变现这件事上全方位提速。


2019年3月,知乎上线新的会员体系——“盐选会员”,是对内容和服务体系的一次重要升级。5月,知乎首页菜单栏改版。底部的“想法”一栏被“会员”取代。


“有人说这是因为产品需要妥协,我自己就是产品经理,我不认同这一点。即便从知乎最要直面的商业化出发,也能带来十足的好处。”苏别不能理解这样的产品迭代。


“想法”有点像微博,但诞生的内容,从气质和氛围上都和微博完全不同。苏别认为“想法”被下放到了二级入口,曝光量大大减少,“就好比一家经纪公司,把自家的顶流艺人雪藏,完全是匪夷所思的产品设计”。


苏别身边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创作者朋友,在知乎至少有5年时间,也熟悉一些知乎内部员工。他们发现很多负责知乎商业、社区的员工,自己是不用知乎的。“你可以从这一点上体会知乎目前的困境之一。”


双十一前夕,知乎上线「小蓝星推荐」,不仅让用户“有问题,上知乎”,还希望培养用户“购物之前,先上知乎”的意识。




知乎小蓝星推荐版本


知乎平台有大量对各类产品的咨询和讨论,和其他平台对比,评论区答主的推荐或建议更加“硬核”。数码产品不仅限于价格外观和简单功能介绍,从硬件到软件都有专业拆解分析;美妆类的推荐测评,还会涵盖化学成分的知识点科普。


小蓝星榜单正是对这类信息的产品化形式,形成的推荐榜单和评分体系信任度也较高。主推的数码、时尚两大领域,累计超过75万评价数据,也是基于内容数量和覆盖用户两个方面的选择。


无论从形式还是名字,“小蓝星”都不难让人联想到种草平台小红书,和“小红心”榜单的逻辑也类似。


同为内容社区,小红书作为生活方式分享社区,依靠用户对于美妆、时尚类产品的UGC内容分享,有极强的种草、带货能力。5月,小红书发布商品评价体系“小红心”,据悉,“小红心”是小红书与用户共同出品的商品评分体系,基于用户的真实体验,根据特定维度进行评分,为更多人的消费决策做参考。


小红书曾面临过“平台内种草,平台外买单”尴尬情况,口碑社区建成了,却无法流量变现。2014年,小红书开始涉足电商消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商业闭环。


2019年2月,小红书砍掉自有品牌“有光”业务,在战略层面降低电商的重要性,重新强化社区属性,强调电商平台只是社区的延伸。做更纯粹的社区,或许更有利于小红书的商业化进程。


自营电商不利于社区生态的发展,小红书转而瞄准了直播“大风口”。在前段时间的创作者开放日中,小红书宣布加码电商直播。小红书社区业务负责人柯南说,目前他们还在以探索的心态内测直播效果。


虽然知乎相关负责人士此前向刺猬公社表示,小蓝星与电商平台没有相关合作,也暂未与知乎商业化相关功能关联打通。但小蓝星的出现,为知乎从内容平台到电商变现分成平台创造了可能。


这不是知乎第一次对内容领域的延伸。早些时候,男性种草社区CHAO、内测一个月就解散的短视频项目“即影”、可添加商品链接的好物推荐、直播功能都是知乎对变现的探索,但都收效甚微。


从小红书发展的经验来看,“小蓝星”的下一步动作更可能向“什么值得买”这样的导购平台转变,与头部电商合作。


给予苏别最了解的MCN商业化情况,知乎的整体规划比较混乱,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他看来,MCN机构和知乎官方在商业化的共同利益上,并没有达成一致性。MCN希望得到合法化的身份和更多官方资源的倾斜,而知乎则没有在后者表示出足够的诚意。从某种程度上,甚至试图在从MCN身上薅羊毛,但由于涉及到保密协议,苏别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


多方位小步快跑的打法,显现出知乎对商业化的焦虑,也缺乏清晰的商业化战略方向。有人惋惜,“知乎现在的状态非常尴尬,从一个主打内容的社区,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因为投资人给的压力太大了。”苏别说,“我认为知乎做的这些内部孵化不是前瞻性的,而是抱着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说不准就能孵出小鸡来的心态。如果能拼杀出来一两个,知乎就可以续命向前。”


知乎的下一步


知乎的新晋投资人代表是快手和百度。


2019年8月12日,知乎正式官宣完成 4.34 亿美元 F 轮战略融资。快手领投,百度跟投、腾讯继续跟投,这次的融资被业内人士称为互联网的一次“反字节跳动联盟”。


站在投资方的角度,知乎专业深度的图文内容,对于百度的流量和快手的短视频内容各自互补。而站在知乎的角度,接受快手和百度的投资,除了对于资本因素的考虑,也是知乎在寻求内容上的联盟。


11月29日,知乎在接受快手注资后,首次与快手垂直领域合作推出“快知计划”,以鼓励更多知识生产者。快手承诺将给单个优秀作品提供最高20万元的奖励,并将和知乎11月初开启的扶持科学领域创作者的“致知计划”结合。


内容付费与直播、电商、广告一起,已经成为快手内容创作者的主要变现途径。而知乎刚刚搭上快手的这趟快车。


快手成为2020年央视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知乎在新年到来之际,也开启了属于知友们的“红包派对”。


“红包派对”的其中一个目的,正是为了鼓励创作者。知乎市场团队称,“如果2019年你在知乎创作丰富,会有额外惊喜掉落”。


知乎用户“夕雪”还通过严谨的数学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创作者来说,由于有先前的个人红包补贴,创作者相对容易提现,以此可以大幅留住创作者。


知乎最有力的武器是高质量内容。尽管最近几年出现一些负面评价,知乎依然是很多人寻求专业问题解答的首选。知乎大V半佛仙人对知乎的评价极高:“知乎的内容质量,讨论质量,是中文互联网领域最好的,没有之一。”


11月26日,知乎瞄准内容上线“知乎故事大赛”,也更加频繁增加了对创作者真金白银的投入——大赛为15名获奖者准备了总额为500000元的现金奖励,同时还有开设知乎盐选专栏,影视、出版等商业化权益。


盐选专栏属于“盐选会员”的付费内容,“盐选会员”是知乎今年3月上线的全站会员体系,涵盖高价值的付费内容权益、社区功能权益及会员身份权益三大维度。


从故事大赛的主页面可进入职业故事档案,收录的故事来自知乎盐选专栏,由知乎或全民故事计划等故事大赛合作方出品,需要付费或充值盐选会员才能解锁全文。




知乎职业故事档案


鼓励内容创作的故事大赛,的确也有引导用户关注盐选专栏,拉动会员业务收入的目的。据PingWest 品玩消息,“故事大赛”这个项目,正是由知乎内部的会员事业部负责。


相比之下,故事大赛对知识付费内容的引导,更贴近用户价值取向、是用户乐于接受的变现方式。正如豆瓣中,图书购买链接、豆瓣时间的书影音类课程、自制文创周边,都是文艺青年愿意积极消费的产品或内容。


但无论知乎的商业化尝试,是否符合大众眼中的平台调性,知乎的每一步依然很难。


关于知乎接下来的商业化,朱敏告诉刺猬公社,“知乎的投资人在今年的融资后,也基本都佛系了,总之急不来。”

董明珠谈格力易主,华为手机或超苹果成全球第二

董明珠谈格力易主:稳健发展不是靠某个股东

12月28日,第四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高峰论坛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谈及控制权转让时称,“谈不上对方案满意还是不满意”。她称,格力电器这么多年来稳健发展,不是因为某个股东,主要是依靠经营班子。这次珠海国资委退出大股东的位置,是希望格力电器成为更市场化的上市公司。


董明珠称,格力电器控股权转让后“三不变”:即对社会诚信不能改变,对员工培育不能改变,对股民合法利益的维护不能改变。


此外,格力电器控制权的转让,也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的。“珠海市坐落在大湾区的中心,大湾区未来的建设、珠海市的发展,我们有更多的思考和定位。我觉得通过这次股权转让,为珠海打造更多上市公司,(珠海)成为更加市场化的,有利于企业更快速发展的地方。”董明珠称,这次股权转让是有着很深远的意义。


华为手机或超苹果成全球第二

12月29日消息,据产业链消息称,Mate 30系列的出货量已经突破了1200万台,预计整个系列在生命周期可以完成2000万台的出货量目标。之前余承东曾公开表示,Mate 30系列上市60天,全球出货量已经超700万台,同比增长75%。


消息人士透露,Mate 30系列出货量的增加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手机上市后随着供货的充足,一些商家和平台开始进行降价促销,这带动了一部分销量。还有就是不少想要尝鲜5G网络的用户,提前入手了Mate 30系列的5G版本等等,而中国市场是它的主力销售核心市场。


华为目前已经改变了一定的策略,Mate 30系列也开始在全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上市,这对于完成最终的2000万台的出货量目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得益于Mate 30系列的热销,华为手机今年的出货量或将超越苹果,而华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将稳居第一。


网友曝苹果AirPods Pro爆炸:出现杂音,过热后炸裂

12月28日,国内用户在论坛曝光了苹果AirPods Pro爆炸案例,表示正常使用耳机的情况下右耳出现杂音现象,后温度升高、冒烟并炸裂。据悉,这是AirPods Pro上市后出现的首款炸裂案例。


从网友晒出的保修单来看,爆炸的副AirPods Pro为国行正品,故障表现为:右耳间歇性出现红色叹号且有杂音。同时网友描述道:前段时间去检测就有问题,但由于缺货没换,现在温度直接升高并炸裂了。


AirPods Pro是苹果今年推出的新款无线降噪耳机,国行售价1999元,上市之后,有网友抱怨其品控一般,比较常见的问题包括杂音、耳机缝隙大、频繁出现红色叹号(已升级最固件)等,但出现炸裂现象还是首次。


三星或明年2月发布全新折叠屏手机 竖向折叠可变成口袋机

12月29日,据韩联社报道,三星将在2月份发布全新的可折叠手机“Clamshell”。根据网上曝光的图片来看,这款手机与此前Galaxy Fold最大的不同在于,手机采用竖向翻折的设计。


根据此前在网上曝光的图片可以看出,代号为“Clamshell”(蚌壳)的手机与三星电子之前预告过的竖向折叠的显示屏形态基本一致。折叠后可以通过外侧的小屏幕来读取天气日期等常用信息,而在展开后则拥有了与主流智能手机大小接近的屏幕尺寸。


Uber收购Careem案获埃及批准 预计明年1月完成

12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埃及监管机构(ECA)已批准Uber对打车公司Careem的31亿美元收购计划。该交易于今年3月宣布,两家公司此前经历了超过9个月的谈判,最终Uber获得一场亟需的胜利。


该交易预计明年1月完成,最终时间取决于多个地区监管机构的批准,尤其是埃及。作为人口即将突破1亿的大国,埃及是中东最大的打车市场。


交易完成后,Careem将成为Uber的附属公司,但会继续以独立品牌运营,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管理。


丰田公司推出新机器人:可远程操控照顾老人

12月29日,日媒报道称,人口日益老龄化,对具体帮助的需求日益增多,但缺乏提供帮助的资金和看护人。日本的丰田公司认为,它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东京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该公司的最新款类人机器人T-HR3由一名人类操作员遥控。


该机器人提供的眼镜可以让操作员看到机器人所见之物,手套让他们感觉到机器人所触摸之物——这足以让操作员通过机器人倒一杯水或完成其他用手完成的精细任务。这些动作全部通过遥控完成。

裁员、禁售、产量骤减,2019年电子烟从天堂掉入地狱

回顾2019年,电子烟行业或许是吹得最短的风口了。


从拥抱电子烟,到全球抵制电子烟,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年时间。


今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发文要求,各类市场主体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敦促电商平台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并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随后,各大电商平台都下架了电子烟产品。


在美国等其他国家,对于电子烟的态度也早就出现了180度大拐弯。2019年9月12日,美国白宫宣布,由于使用电子烟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增加,将禁止使用有味道的电子烟——除了含有烟草味道的产品。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个国家,主要是南美、中东和东南亚,禁止销售电子烟产品。泰国的禁烟法最严格,而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则出台了许多限制措施。


撇开禁烟原因不谈,全球禁电子烟的直接结果,就是将这个曾经受到资本热捧的风口,死死地扼杀在监管中。那些在今年选择加入到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原本幻想着自己终于抓住了一个机会,却没曾想遇到了近年来最冷的创业寒冬。


11月12日,美国大牌电子烟公司Juul公布了最新的重组计划。作为在明年削减近10亿美元成本计划的一部分,Juul现将裁员人数从500人增加到了650人,约占公司4051名员工的16%。今年10月29日,Juul曾宣布在今年年底前裁员500人。同时,公司首席财务官(CFO)和首席营销官(CMO)也将很快离职。


禁令对于中国电子烟行业影响甚至更为巨大。中国电子烟代工厂不仅仅生产销售到国内的电子烟,此外,大部分订单还来自于出口,但随着电子烟全世界禁售范围的扩大,以出口为主的电子烟工厂订单急剧下滑,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大规模裁员、恐慌性抛售产品,大部分电子烟行业甚至难以抱团取暖。2020年的春天快来了,但是电子烟还能见到他们的春天吗?


被资本吹出的电子烟风口

电子烟的风口,是被资本“吹”出来的。


2018年6月,美国电子烟Juul宣布融资12亿美元,估值突破160亿美元,这一年JUUL年营收将近15亿美元,销售额比前一年增长8倍。


去年年底,这家公司还宣布了一个更大的消息:烟草巨头Altria Group(旗下包括万宝路等知名品牌)以1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电子烟公司Juul 35%的股份。彼时,Juul估值达到380亿美元——超过了Space X和Airbnb。


巨大的估值和成长速度,占据美国七成电子烟市场的市场份额,让国内资本一下子看到了国外范本成功的潜力和可能。对标国内电子烟市场,还没有一个可以完全和Juul相匹敌的电子烟公司。但中国是一个有3.2亿烟民,占据全球烟民数量一半以上的市场,同时,这里电子烟的普及率却不及10%。


Juul的投融资和并购消息,让国内资本重新审视这个他们曾经犹豫风险的市场。更何况,电子烟算得上是一个暴利行业。


目前国内售卖的电子烟价格都在300元上下,单个烟弹的价格在30元至40元不等。电子烟行业从业者透露,烟弹的利润很高,毛利在60%左右。平均一个烟弹相当于2-3包烟,因此复购率极高,如果卖得好,是个现金流和利润都很可观的生意。


投资人们开始疯狂追投市场上已经小有成绩的电子烟公司。


2018年5月,IJOY品牌创始人王羲之宣布获得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次月,电子烟品牌“RELX悦刻”宣布完成首轮3800万人民币融资,由源码资本领投、IDG跟投,并在今年3月宣布即将获得新一轮融资,估值8亿美元;2018年12月,“MOTI魔笛”电子烟获真格基金Pre-A轮1000万美金投资。


在这几家电子烟的投资机构里,已经出现了真格基金、IDG等主流投资机构。但其实市场上能叫得出名号的机构都已经参与到了这一轮行业的追逐中来,只是宣布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


但这个行业的风险比机遇更早地埋下了。电子烟和传统香烟不同,主要通过物理雾化的方式,通过加热烟油,使烟油雾化,通过呼吸吸入肺部,使烟油中的尼古丁达到传统意义上吸烟的效果。


烟油的基本成分有丙三醇(VG)、丙二醇(PG)、尼古丁烟碱以及食用香精。其中,丙三醇(VG)就是人们俗称的甘油,如果对烟雾量要求大一些,就可以增加丙三醇(VG)的比例。各个厂家所提供的诸如“绿豆冰沙”、“抹茶”、“拼盘水果”等一系列口味,则是通过不同香精的配比来实现的。


无论是尼古丁溶液、丙三醇(VG)、丙二醇(PG)还是香精,都还没有明确的监管归属。此外,连国内电子烟设备生产,也基本属于“三无”状态,即无产品标准、无质量监管、无安全评估。


此外,电子烟油的发展历史比传统香烟要短得多,因此电子烟油在雾化时是否具有有害成分,以及长期吸食这些物质是否会导致慢性疾病或者癌症,均未有详实的医疗数据和样本可以支撑。


除了电子烟油,电子烟的生产线也是良莠不齐。全球90%以上的电子烟,都来自国内深圳及周边地区。在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华强北,可以看到销售电子烟的专柜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不少。


一位电子烟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近一两年有不少新的电子烟产线原先是做手机的,手机行业不景气以后,他们纷纷掉头做电子烟。


例如,FLOW福禄采用了和锤子手机同样的供应链。“原来他们也不做这个的,现在看到这个好做也都掉头去做电子烟。”FLOW创始人福禄朱萧木表示,“电子烟组装的难度更低,现在市场需求量大,一般都是什么紧俏就赶紧做什么。”


春天还回来吗?

缺乏核心技术,起步门槛低,行业局势混乱,监管缺位,造就了电子烟行业的起飞。这既是机遇,也是风险。只是创业者们没想到,监管来得如此迅猛。


自11月1日的禁令颁布以来,国内的电子烟行业从业者也感到寒冬已至。据央视走访,深圳某电子烟工厂工人表示,工厂原来一两千人,现在没什么班加,辞工了。现在每天8小时,2200元都拿不到,走了很多人。


电子烟订单急剧下滑,电子烟渠道出货难度加大,目前整个电子烟行业普遍存在产品库存大量积压的现象,很多电子烟品牌都开始低价清理电子烟库存。


对线上渠道的关闭以及禁止线上营销的措施,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相关品牌的销售情况,品牌方也将加大对于线下渠道的拓展和深耕,线下的渠道成本或将进一步上升。


此外,原本计划进入中国的美国电子烟企业Juul默默地关闭了自己在中国的办公室。一位曾计划入职Juul的员工前段时间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原本以为美国禁烟的影响不会持续太久,Juul当时已经准备好了投入双11购物节的策略,却没曾想自己最后都入职困难。


据央视财经报道,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电子烟从业人数超过200万人,年销售总额超337亿元,出口总额接近300亿元。随着全球电子烟监管趋严,电子烟企业应该有超过50%的裁员的压力,此外,订单下滑的企业超过70%以上,这个对整个电子烟行业是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


许多线下门店干脆打出了电子烟降价、打折的大字招牌。电子烟创业公司也不再遮遮掩掩,用尽各种方式举办线下活动,寻找其他的销售渠道。毕竟距离融资已经过去一年,眼看未来趋势不明朗,如果再不提高占有率,这个市场或许就没有他们的名字了。


如今2020年已经不剩下几天,但明年还会更好吗?没有人知道。

四部门联合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

12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四部门联合印发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以下简称《方法》)。


《方法》界定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六大类方法,并提出,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超出用户授权范围等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下为通知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信办、通信管理局、公安厅(局)、市场监管局(厅、委):


根据《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为认定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提供参考,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现印发你们,请结合监管和执法工作实际参考执行。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2019年11月28日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


根据《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为监督管理部门认定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提供参考,为App运营者自查自纠和网民社会监督提供指引,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方法。


一、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

1.在App中没有隐私政策,或者隐私政策中没有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


2.在App首次运行时未通过弹窗等明显方式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


3.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难以访问,如进入App主界面后,需多于4次点击等操作才能访问到;


4.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难以阅读,如文字过小过密、颜色过淡、模糊不清,或未提供简体中文版等。


二、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1.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托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


2.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发生变化时,未以适当方式通知用户,适当方式包括更新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并提醒用户阅读等;


3.在申请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或申请收集用户身份证号、银行账号、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时,未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或者目的不明确、难以理解;


4.有关收集使用规则的内容晦涩难懂、冗长繁琐,用户难以理解,如使用大量专业术语等。


三、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1.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


2.用户明确表示不同意后,仍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或频繁征求用户同意、干扰用户正常使用;


3.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超出用户授权范围;


4.以默认选择同意隐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征求用户同意;


5.未经用户同意更改其设置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状态,如App更新时自动将用户设置的权限恢复到默认状态;


6.利用用户个人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信息,未提供非定向推送信息的选项;


7.以欺诈、诱骗等不正当方式误导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如故意欺瞒、掩饰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真实目的;


8.未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


9.违反其所声明的收集使用规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四、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1.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与现有业务功能无关;


2.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或打开非必要权限,拒绝提供业务功能;


3.App新增业务功能申请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原有同意范围,若用户不同意,则拒绝提供原有业务功能,新增业务功能取代原有业务功能的除外;


4.收集个人信息的频度等超出业务功能实际需要;


5.仅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强制要求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


6.要求用户一次性同意打开多个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用户不同意则无法使用。


五、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1.既未经用户同意,也未做匿名化处理,App客户端直接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包括通过客户端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等方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


2.既未经用户同意,也未做匿名化处理,数据传输至App后台服务器后,向第三方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3.App接入第三方应用,未经用户同意,向第三方应用提供个人信息。


六、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按法律规定提供删除或更正个人信息功能”或“未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

1.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


2.为更正、删除个人信息或注销用户账号设置不必要或不合理条件;


3.虽提供了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但未及时响应用户相应操作,需人工处理的,未在承诺时限内(承诺时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无承诺时限的,以15个工作日为限)完成核查和处理;


4.更正、删除个人信息或注销用户账号等用户操作已执行完毕,但App后台并未完成的;


5.未建立并公布个人信息安全投诉、举报渠道,或未在承诺时限内(承诺时限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无承诺时限的,以15个工作日为限)受理并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