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快手2019年总收入500亿元,直播收入接近300亿元

2月10日晚间,界面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2019年快手总收入为500亿元左右,其中直播收入接近300亿元,游戏、电商等其他业务收入为几十亿元。快手官方未对上述信息进行回应。


当日据腾讯科技报道,2019年快手完成广告收入约130亿元。界面新闻得到的信息是,2019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130亿元-140亿元之间。不过,快手官方否认了这一消息。


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2019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中,快接单的收入只占一小部分,除快接单之外的收入超过100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快手直播收入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营收增长需要看广告和电商的情况。


去年5月,界面新闻曾独家报道,快手将2019年的营收目标定在300亿元,可以实现小幅盈利,其中直播收入达到200亿元左右。6月18日,快手创始人宿华和程一笑联合发内部信明确新目标:2020年春节之前达到3亿DAU。内部信还表达了两位创始人对快手现状并不满意,认为必须要改变,并号召全员进入战斗状态,开启未来之门。


3亿DAU的目标在快手内部代号为K3战役,作为K3战役的一部分,快手商业化将营收目标提升50%,根据2019年年初的百亿目标推算,商业化的目标提升至150亿元。1月21日快手发布《2019磁力引擎年度报告》称,全年营收目标超额完成,但官方未提及具体的收入数字。


此外,2019年快手还改变了内容运营策略,引入MCN、直播公会等专业化生产机构。不过,一家去年3月入驻的MCN负责人表示,品牌广告主还是更愿意在抖音上投放,对快手的认可度比较低。

疫情下的半导体业:增产及销售计划面临延期,供需两端受冲击

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受到明显冲击:不只影响工厂生产,各地运输也因疫情而受到阻碍,导致许多厂商既有的增产和销售计划面临延期。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紧张情绪和外出频率的降低,使得消费端需求出现下滑。


半导体产业链长,上下游关系复杂。上游包括设备、材料等供应端,中游涵盖设计、制造和封测环节,下游则将芯片用于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在当前疫情环境下,对芯片产业不同层面的影响各有不同。


由于晶圆代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特点,供给端整体受疫情影响幅度较小。根据各大晶圆厂公告,如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春节期间运营正常,台积电工厂内部运营亦没有发生中断。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等公司亦表示,其生产运营正常,无停工停产现象,


据行业人士分析,当前供应链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封装测试环节,可能成为产业链瓶颈。所谓半导体封装测试,是指将通过测试的晶圆按照产品型号及功能需求加工得到独立芯片的过程。由于每一颗芯片都需要100%经过测试才能满足最终电子产品的使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春节假期,封测厂通常会放假,处于停工状态。而疫情爆发之后,很多本应回流生产的员工无法顺利返岗,复工问题复杂,使得封测厂遭遇产能问题。


据行业媒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报道,现在国内封测厂的产能只有正常情况下的约50%。多家封测厂已经开始出现了操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保守预计,疫情带来的封测产能影响可能将超过1个月。不过就今天而言,情况尚显乐观,主要封测企业长电科技与通富微已准时复工,以降低晶圆库存,保障供应链。


武汉为国内半导体产业重要产业聚集城市,处于疫情中心的武汉半导体企业生产状况得到广泛关注。


目前武汉主要的半导体厂商有长江存储、武汉弘芯和武汉新芯,若相关疫情扩大,可能影响企业后续生产。


根据市场分析师调研得到的反馈,当前长江存储正面临产能爬坡的挑战,预计2020年底前产能将达5万~10万片/月。由于湖北籍员工返岗及多国武汉撤侨等事项,可能会导致公司产能释放推迟。目前该公司正积极应对疫情,据长江存储1月30日发布的官方公告,公司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保障生产延续性,把影响降到最小。


招商银行研究院认为,鉴于长江存储目前占全球存储器产能的比重很小,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有限。如果是产线已经完备的晶圆厂,或是一些近期需要购进设备的晶圆厂(如武汉弘芯),影响会比较大,因为相关技术人员难以前往现场支持,部分关键作业无法完成。


武汉新芯的晶圆厂代工了IC设计公司兆易创新的NOR闪存芯片。兆易创新在NOR市场全球市占率排第3,占比约18%,疫情可能对兆易创新的生产造成影响。


目前来看,芯片设计企业受影响最小。由于芯片设计公司轻资产属性,且具备远程办公条件,预计受到疫情有限。当然,效率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019年,因全球贸易环境局势紧张、产业进入周期性下滑轨道、存储芯片供需失衡等因素,半导体产业陷入衰退期。据全球半导体协会(SIA)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营收4121亿美元,同比下滑12.1%,为2001年以来最大跌幅。


此前市场预计,随着5G需求增长、贸易局势缓和,半导体产业将重回成长,但此次疫情却为202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长增添变量。根据StrategyAnalytics提供的数据,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比预期少2%,中国市场出货量将比预期减少5%,其中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季度出货量会有超过30%的下滑。


高通、联发科等芯片设计公司纷纷下调了2020年一季度的预期指引。由于两家公司均是手机芯片的重要供应商,指引的下调无疑意味着一季度手机市场不容乐观。


“消费者担心暴露在公共场所之中,接触到病毒,购买行为可能会更加谨慎。许多企业可能会转向网络销售,而这会对物流网络构成挑战。”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Koray Kose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不过市场普遍认为,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仅是造成需求递延,本年度还有5G与东京奥运等需求支撑。

全世界急盼中国复工:iPhone延期汽车停产;全球遭遇供应链危机

世界工厂中国停摆之后,美国从iPhone到抗生素都遭遇了一场危机。


一时间国外企业数着日子等中国开工:先是首次延期的2月3日,再到防止大规模流动传染延期开工的2月10日,现在是“隔离再隔离”后的2月17日。


中国复工路上的工人则在问:我还能不能进城、工厂会不会开工?


疫情还没有过去,一笔更难算的经济账已经来了。


海外“危机模式”


这次中国疫情暴露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竟然是过度依赖中国市场。


《财富》杂志刊文称:“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消费电子产品,都在中国制造”。


于是中国的一场疫情,在一个开盘抹去了苹果270亿美元的市值。因为路透社报道苹果的中国iPhone工厂复工延迟,富士康的郑州工厂虽然获得了复工许可,但仅有10%的员工复工,由于病毒感染风险,深圳工厂复工的时间还要延后。


富士康已经急得要去生产口罩,其旗下的上市公司工业富联近日发表的公告称,预计2月底口罩的日产能可以达到200万。


硅星人了解到,硅谷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开发中的一些电子产品,也因为中国供应商停止工作,需要延迟发布时间。


戴尔、惠普、高通、华为、三星等科技公司,都在评估中国疫情对其供应链的破坏程度。他们的供应商处于疫情影响地区,产能受到限制。


分析公司TrendForce则预测,1-3月将生产2.75亿部智能手机,较2019年前三个月的3.1亿部智能手机下降12%。预计苹果的产量将下降10%,而华为将下降15%。


特斯拉中国工厂的暂时停工,也将导致Model 3交付延迟。大起大落的特斯拉股价随着上海生产线的消息起起伏伏——恢复生产,大涨,延迟交付,大跌。


在疫情风暴的中心,湖北也是全球汽车零配件供应的关键区域,但关键区域正在打一场生死战役。


于是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一场停产危机,据彭博社报道,日产汽车宣布,由于零配件供应短缺,其在日本的一家工厂计划暂停生产,但计划随时重启生产。此前韩国现代汽车因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停止了生产线。通用汽车发布公告,中国工厂将在2月15日复工。


一份研究集团HIS Markit的报告称,中国占全球显示屏产能的一半以上。而武汉就有五家工厂生产LCD液晶显示器和OLED面板。疫情之下的武汉封城和全国范围下的延迟返工,已经影响了这些显示屏的生产,造成了价格上涨。TrendForce的显示器专家邱宇彬(Eric Chiou)对FT中文网表示,尺寸小于65英寸的面板预计会涨价至少1到2美元。


就连药品供应都出现了危机:美国使用的抗生素大部分来自中国,胰岛素、抗抑郁药、血液稀释剂等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中国供应链。


一封泄露的邮件则显示,亚马逊正在从中国抢购货物,囤积库存,应对疫情风险。


外国企业已经在讨论一个解决方案,即紧急在东南亚建立替代工厂。很难说在这场危机之后,出于分散风险的需求,制造产业是否会进一步“被转移”向世界各地。


中国“复工之路”


许多中国的产业工人并不知道这场国际供应链危机,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回去、能不能复工?


在多个地方的政策下,外地人甚至无法回去工厂。


无锡出台政策,来自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安徽七省人员一律劝返。非七省人员,要在本地有身份证件、暂住登记、或是自有住房的人等等条件才能进入。没有本地房产证、暂住证、企业复工批文通行证,大批外地工人们还开不了工。


一些招工工厂流出的信息则表明,武汉籍贯的工人被排除在了招聘之外。


2月10日获得许可首批复工的企业,大多是年收入排名靠前的大型企业。一些工人讨论,打工的小作坊式工厂连公章都没有,开不了复工通行证。


一名广东小工厂的老板向硅星人表示,目前只能闲坐在家里,与过年来广东此后滞留在他家的亲戚闭门打牌。算算这场疫情的损失,不再打一圈牌不能排遣忧愁。


一些工人在百度贴吧里抱怨:“明天复工,口罩还得自备,真是够了。”


复工,还是不复工?在这个要钱还是要命的问题上,分化出了两种行动。


上海涌起了对返工大潮的恐惧。惜命的本地人在家闭门已久,实在不得已要去上班的人自嘲:怎么上班?不知道身边的人有没有隔离满14天,只能赌了。


跨城复工的人更是为难,早上去上班要隔离14天,晚上回家还要隔离14天。中环内领着工资在家隔离、惧怕大规模复工疫情扩散的人担心有理,为了生计返城找工作的外地人也没有错。


一些企业已经因为疫情压力,宣布了裁员。香港航空公司就宣布,公司被迫裁员大约400人,同时也要求部分地勤人员放无薪假。

Facebook硬件梦碎背后:雄心与失意交织

社交巨头 Facebook 一直希望在硬件领域有所建树。


押宝硬件


Facebook 收入的 98% 来自广告业务。近些年,Facebook 用户增长遇到天花板,频陷数据隐私丑闻之中,还多次遭到反垄断调查,过于单一的收入模式隐患凸显,因此,在社交之外,Facebook 不断押注硬件等新型业务,促进收入来源多元化。


大约从 2013 年开始,Facebook 将更多目光聚焦到了消费硬件领域。2013 年,Facebook 与 HTC 合作推出了一款定制款智能手机 HTC First 和一款 Android 桌面应用 Facebook Home。Facebook Home 并没有激起很大的水花,用户反馈不佳,差评如潮,遭遇惨败。


这并没有影响到它进军硬件的决心。2014 年,Facebook 耗资 23 亿美元收购了 Oculus ,对 AR 投下重注,此举也被视为是引领 AR/VR 产业爆发的标志性事件。交易达成后,扎克伯格很是激动,“Facebook 有雄心建立下一个伟大的消费者平台”。


以 Oculus 为根基,Facebook 努力推出了更多硬件设备,其中最成功的是 Portal 视频通话设备、Gear VR 等产品。2018 年,Facebook 推出了集成有 AI、智能摄像头、增强现实等技术的 Portal 和 Portal+,并带动 Q4 季度硬件设备付款和其他费用收入增长了 42%。接下来,其又扩展了 Portal TV 和 Oculus VR 耳机产品线,进一步布局硬件。


去年 9 月,Facebook 以 7.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脑机接口初创公司 CTRL-labs;目前 Facebook 正在开发多种硬件设备,包括新的 Portal 系列和流行的 Oculus VR 设备、Ripley 等,而这些硬件设备都将搭载 Facebook 自研的操作系统。2019 年 12 月,有外媒报道称,为了摆脱对谷歌 Android 的依赖以及更好的实现硬件梦想,Facebook 正在研发自己的 操作系统,同时,它也在开发自己的定制芯片,并将在今年研发推出新设备。此外,Facebook 还为其 AR/VR 团队新建了一个可容纳四千名员工的办公区。


数据统计,自 FacebookAR / VR 副总裁 Boz Bosworth 上任后,公司每年硬件投入的预算都达到数十亿美元。


相较投入,Facebook 在硬件领域所收获的回报还远远不能成正比。过去的 6 年来,它一直没能交付出一款令消费者具有强烈共鸣的爆款硬件产品,现有 Oculus 等设备的销售额增速缓慢,对营收的贡献微薄。


一个神秘部门的“死亡”


Facebook 在硬件上投入了极大心血,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神秘的部门 — Building 8。


Building 8 曾专门负责为 Facebook 研发新的硬件产品,主攻 VR/AR、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它几乎承载了该公司在硬件领域全部的希望,其目标也是宏伟异常—”进一步达成连接世界的宏图伟愿”。在 Facebook 内部,Building 8 是十分神秘又地位非比寻常般的存在,它常常是获得资金支持最高的部门。


2015 年,Facebook 聘请了前 Google 先进科技与计划部门负责人、前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局长 Regina Dugan 来担任 Building 8 部门的负责人,她的到来也让外界对 Facebook 的硬件计划十分期待。扎克伯格曾在宣布 Dugan 任命消息时表示,“未来几年,Facebook 将在这方面投入数亿美元“。据了解,Dugan 领导着团队 60 多名科学家,主要研发脑电波“读心术”、触摸式“交谈”等多项顶尖技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任职仅 18 个月后,Dugan 却离开了。有迹象表明,Dugan 可能在 Building 8 开展工作不太顺利。该消息一度引起轰动,关键人物的离开又将令 Facebook 的硬件计划何去何从?


2018 年 12 月,仅成立不足 2 年的 Building 8 部门被剥离重组,更名为 Portal,其登月项目被纳入 AR/VR 研究部门,部分项目被转移到了 Facebook Reality Lab(原 Oculus 研究团队),该部门的所有员工被分散安置到了公司的其他部门。


有分析人士认为,Building 8 项目最终”流产“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就硬件研发时间表上与公司的期望存在差距。当初 Dugan 制定的时间表是 2 年,而 Facebook 则希望加快进度,对于周期较长的硬件研发来说,这个期望显然不切实际。


在存续短暂的 2 年时间里,Building 8 唯一拿得出手的成果是 Portal 设备,不过该产品并未引起较大的市场关注度,还曾因隐私问题被用户指控。IDC 统计,2018 年发布的第一代 Portal 产品仅售出了 54000 台,着实有些“可怜”。Portal 问世时,智能音箱大战已酣战一载有余,起步晚的 Portal 有些落后了。


Building 8 的“死亡”也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 Facebook 硬件梦碎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Facebook 在硬件发展策略方面存在认识和规划不清晰的问题,这家以社交起家的公司并不具备硬件基因,此前在硬件领域也缺乏经验,踩“坑”也就在所难免了。


VR/AR 会是 FB 的未来吗?


Facebook 还未在硬件上取得突破,竞争对手们却已经先它一步获得了成功。亚马逊凭借 Echo 智能音箱和 Fire TV 流媒体设备在智能家居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看到 Echo 成功后,扎克伯格也想在智能家居上搞出点事情,不过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Portal 智能音箱并没有刷出什么存在感,市场份额不足 1%。


想要在智能音箱和智能家居市场追上具有先发优势的亚马逊、谷歌恐怕已经为时已晚了,于是,Facebook 将在硬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希望寄托在了 VR/AR 上。Facebook 认为,增强现实将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重要的计算平台。未来,AR 眼镜将会和智能手机一样普及,且还会在功能上有效取代它们。早在 2016 年 F8 大会上,扎克伯格宣布 Facebook 未来 10 年的战略规划时就将 AR/VR 列为 Facebook 未来的两大支柱之一。


这几年,Facebook 在 VR/AR 领域大力投资。2018 年,Facebook 发布了 SparkAR 软件平台,目前已有超 10 亿人使用了由 Spark AR 提供的 AR 体验。2019 年 3 月,Facebook 发布了 VR 一体机 Oculus Quest 及 PC VR 头显 Oculus RiftS,Oculus Quest 销量火爆,刚推出一周便在多个渠道售罄,超出了公司内部的预期。同年 11 月,Facebook 收购了一家成功的小型虚拟现实游戏工作室 Beat Games 并将其并入了 Oculus,Beat 将帮助 Oculus 开发游戏内容的同时更好的建立 VR 内容生态系统。


Oculus 系列产品线良好的市场反响促使全球 VR 市场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据调研公司 Trend Force 和 StaTIsta 的数据,Oculus Go、Oculus Rift 和 Oculus Quest 产品推出后让 Facebook 的市场份额从 19.4% 上升到 28.3%,而排名第一的索尼的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43% 滑落到 2019 年的 36.7%,也就是说,索尼丢掉的部分市场份额被 Facebook 抢走了。另外在 PC VR 市场,Facebook 目前占据约 50%的份额。中金公司的研报分析指出,接下来,Facebook 的 AR/VR 基于社交场景的优势将再次得以强化,依托巨大用户基础促进 AR 普及,但其于工业领域的 VR 探索仍待观察。


在过去的几年里,Facebook 也一直在为将虚拟现实助推成为下一代硬件革命所需要的技术而展开深入研究,具体包括面部表情追踪、基于 AI 的凹形渲染、无线视频传输等技术。数据显示,2019 年,Facebook 被授予增强现实技术专利近千项,比 2018 年增加了 64%,是 2014 年的三倍还多。


据了解,Facebook 还正在开发两种增强现实眼镜,一个代号为 Stella,系与雷朋母公司 Luxottica 合作研发,将在未来两年内上市;另一个代号为 Orion,它是一款更先进的增强现实设备,Facebook 希望 Orion 能够取代智能手机,该设备将在 2023 年至 2025 年推出。


2020 年对于 Facebook 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不久前,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 将在 2020 年在 AR 眼镜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业内人士分析,2020 年可能是 VR/AR 技术的落地应用和实际销售的突破年,这对于 Facebook 来说,意味着更多机会。


Facebook 迫切希望未来成为 VR/VR 硬件竞赛的引领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当下虚拟现实硬件仍处在起步阶段,整体还处在投入期,收效还有待于时间观察。AR 和 VR 硬件销售目前仍然只是 Facebook 年收入的一小部分。2018 年,Facebook 总营收 558 亿美元,硬件销售及付款和其他费用为 8.25 亿美元,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 2019 年 Q3 季度会议上,扎克伯格承认,VR 和 AR 的愿景比计划的时间要长一些。今年 1 月,Facebook 科学家也表示,增强现实开始走向消费市场需要 5-10 年,他还表示,VR 眼镜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难点待攻克。


一直以来 Facebook 饱受诟病的隐私问题也有可能引发用户对 Facebook 虚拟现实设备的担忧。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据悉,苹果正在研发一款 VR—AR 混合头戴式耳机,该设备将于 2022 年推出,届时或将与 Facebook 的 Oculus Quest 展开正面竞争。


回溯历史,Facebook 在硬件领域可谓是屡战屡败,愈挫愈勇,显然它决心已定,势要抓住下一波硬件革命趋势。未来 Facebook 能否在硬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实现硬件梦想,并转型为一家成功的消费硬件公司,关键要看它在 2020 年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在这个特殊时期,知识付费的价值被再度挖掘了吗?

1月24日晚,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一个演播厅向观众示范如何正确戴口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医生薄世宁也在同一个地点向大家演示了正确洗手方式。


这是由得到APP、深圳卫视和爱奇艺联合出品播出的《2020知识春晚》现场,而上述防疫内容则是团队在原节目基础上临时添加的。


从关注度来看,知识付费的2019年多少有些寂寥,除了行业中的创业公司自己,鲜有人再大肆为其发声。不但公众对于新事物的尝鲜劲头渐渐过去,内容平台本身在课程开发上也开始力不从心,这个行业进入一种成熟且低调的状态。


但一场新型肺炎的疫情突如其来,互联网各个行业都忙着为“抗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识付费也不例外。尤其在疫情发生后,卫生、医疗、健康相关知识在常识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也一并托起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和焦虑。


事实上,在这场对抗疫情的时间赛中,知识付费行业的主要任务仍是疫情知识的传播。


目前而言,其内容主要分为科普型和服务型。例如,喜马拉雅联合多家媒体上线了“抗肺炎”专题页面,其中有几十档疫情专题专辑,包含疫情资讯、防护科普、播客心声、儿童防护等。同时接入抗疫主题主播,并开设平安好医生、心理防护直播间为用户进行免费咨询;蜻蜓FM则设立“战疫情”专区,包括疫情动态、科普等,并且联合好大夫等平台开启在线义诊。


这些内容迎合了当下大多数人的认知需求。据悉,截至2月3日,喜马拉雅专题页直播参与人数超1.2亿人次,其中央视直播间总计8900万人次参与,平台上免费的共55节专题节目《疫情防护科学指南》,平均播放量在20万次至50万次。截至2月1日,蜻蜓FM平台自制节目《抗击疫情 权威科普》播放量已接近500万次。


除了音频形式,在文字方面,得到电子书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等多家出版社合作,于1月27日将最新出版的疫情防护电子书免费提供给用户下载阅读。同时,平台发布了《巡山报告-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对当下的相关论文和网络上的各类信息进行梳理,目前报告综合阅读量超过79万。


“抗疫”内容之外,各个平台也在防护隔离期间用户运营方面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


蜻蜓FM告诉记者,平台目前对多个热度较高的节目进行限免,包括《晓年鉴》《老梁向古人学智慧》等。春节期间,喜马拉雅App会员与喜马拉雅儿童版App会员全部免费,会员用户可免费听取平台上有声书及课程。1月29日开始,得到APP也上线了包括《2020知识春晚·知识清单》、《罗辑思维》(7季)等总时长共677小时的免费节目专区,同时将包含2000本书的“每天听本书”为期两个月向公众免费开放,截止目前,线上领取人数已达40万人。


看上去,所谓的刚需正在这个行业中重新崛起。由于疫情突如其来,用户对相关咨询、知识的需求较为强烈,再加上防护隔离期间几乎不外出,其注意力大都分配给了内容消费。


据喜马拉雅大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今年春节期间喜马拉雅日均播放量同比去年春节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有声书、音乐类等娱乐休闲内容播放量增长明显,但均未透露具体数字,亲子儿童内容日均播放量比去年春节增长128%。


但对于大多数从业者而言,他们很清晰地认识到,这或许是一个特殊的窗口期,却不一定带来转折。


“实际上没有太突出的变化,因为你也知道音频相对伴随性,大块时间下大家还是看视频为主。”一位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而在平台实行免费政策的情况下,其收入侧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而且,疫情更像是一个突发事件,这些内容平台只是在不同思路下做出反应。“平台在业务运营上更早地关注疫情之中和之后普通人的‘怎么办’问题,关于总体数据怎么样和去年春节数据对比之类的,现在反而没什么内部讨论。”得到方面表示,“这个时候的很多内容上新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催生出来的,而不是以用户增长角度。”


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知识付费行业中的工具型公司千聊,也在疫情期间发起了“十万个在线教室计划”,面向疫区免费开放千聊视频直播工具,可支持教育机构及讲师全程用手机快速搭建线上课堂。


千聊合伙人薛竣升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段时间用户需求的集中爆发的确倒推了整个生态内容供应链的改革,比如平台方需要和更多MCN机构合作。“但这短期内并不算是‘红利’,在更长期的判断当中,本质上还是内容服务能否满足当下用户集中爆发的需求。就像此次疫情一样,很多用户有了学习需求,但如果内容质量不高,就没必要盲目塞给用户。”


“行业不要趁着此次疫情急着收割用户。”他说,“行业的上下游要保持理性,也要保持用户价值第一的理念,不能投机取巧。”


据悉,喜马拉雅大数据也对疫区进行了关注,湖北省和武汉市用户相比于全国用户最关注心理疗愈和疫情资讯,其次为亲子相关内容和有声书。


此外,春节期间,武汉用户最爱的有声书排行前三依次为《庆余年》《平凡的世界》《三体(全六季)》(广播剧)。

无人机空中消毒2小时,深圳60万平工业区静待复工

为保证工厂正常复工,2月8日下午,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园完成了一次由无人机担任主角的消毒作业。此次作业由深圳市相关防疫部门发起,针对防疫喷洒主要针对公共区域,如球场、道路和广场等。


参与作业的无人机来自大疆农业。据悉,现场通过2台测绘无人机P4R、5台植保无人机T20来进行配合作业,前者负责现场环境的测绘,建立园区高清地图,规划航线,再把航线发送到飞手的遥控器中。后者则可根据设定好的航线自动进行喷洒作业。


当天参与作业的人员一共有四组,分区进行作业。在作业前,大疆团队将喊话器搭载在小型无人机上,用于整个园区的广播,通知附近人群躲进室内,暂时避让消毒。


大疆农业的工作人员解释道,相比起地面机械和人工消毒,无人机的优势一方面是可以设定机器全自动飞行,人不需要跟着机器走,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它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进行全覆盖立体化灭杀,能够喷洒到前两种作业喷洒不到的地方,作业效率更高。


具体效率方面,每架无人机搭载一个容纳15升消毒水的药箱,通过每秒3米行进速度,一箱水可以在5分钟内喷洒3亩地,加上配药、加水等流程,喷洒完60平方米的园区需要1-2个小时。


此次作业喷洒的消毒剂是常见的84消毒液。对于无人机消毒,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是否会对人体有伤害。


大疆方面称,根据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等机构联合推出的《植保无人机消杀作业技术规范》,对于非疫区(没有确诊病例的区域),应使用 500 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来回喷洒,无人机距离地面保持在3-5m,这种配比在开放环境下对人体无害。


由于消毒液在空气中容易分解,在喷洒消毒液结束后的半个小时,雾滴基本上已经完成沉降。半小时后,该区域人员则可以在消毒场地内进行正常活动。


大疆方面称,从2月7日开始,大疆防疫服务队就帮助深圳各区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畜禽防疫处理厂等9处地点完成了消杀工作,到2月10日,大疆还将对医院、隔离点、学校、道路等地进行作业,总作业面积在100万平方米左右。


自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无人机就一直在全国各地发挥着作用。除了消毒之外,无人机也被广泛应用于喊话通知、密集人群监测等,可提醒社区居民谨慎外出、戴好口罩。而只要是具备航空器操作手合格证的志愿者,在获得当地政府机关的许可后,就可以担当操作无人机的飞手。


据了解,大疆在本月初发布了“疆军战疫”行动,设立1000万基金用于补贴全国的植保机飞手与植保队,呼吁他们做好自身安全防疫同时,积极配合当地相关部门,投入本地村居社道的防疫行动。大疆将为每位飞手提供防护装备,每帮助一个村庄(社区)完成100亩的杀消作业,可获得250元的补贴。


大疆方面也同时提醒飞手,城市、街道等区域障碍物较多,树木、电线杆、电线等对飞行安全影响较大,注意保证设备安全,同时也要提醒好周边居民做好暂避工作。

美国硅谷兴起远程异地办公,出现“零办公场地”公司

加州旧金山市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硅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科技公司在该市设立分支机构,以及Uber、Lyft等新创公司在这里崛起,旧金山成为了美国“大硅谷”地区的另外一个核心城市。


不过据外媒最新消息,旧金山的科技行业营商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趋势,尤其是人才争夺激烈,房地产价格高企,在这样的背景下,推特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考虑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是展开远程异地办公模式。


据国外媒体报道,当推特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最近告诉投资者,他计划未来拥有一个更加分散的员工队伍时,他在美国加州湾区的同事们很容易理解。


“我们在旧金山的人员集聚对我们不再有利,我们将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分散的员工队伍,我们将利用这一点来提高我们的执行力,”多西周四在推特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并补充说,他预计今年将花更多时间出差旅行。


旧金山过去往往给科技行业带来一系列独特的挑战,但随着许多公司寻求扩张,它已成为一个难以管理的地方。它拥有美国所有城市中最高的薪水,拥有一些最昂贵的商业和住宅地产。与此同时,附近有数百家公司,包括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准备挖走你的顶级工程师和销售代表。


加州湾区的科技人才是不可否认的。但随着云计算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偏远地区更快的互联网速度以及新一代通信和协作工具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在其他地方雇佣员工是有利的。


互联网贷款公司LendingClub去年大幅削减了旧金山的员工数量,并将工作岗位转移到了犹他州,移动支付技术服务商Stripe在5月份宣布,2019年将招聘100多名远程工作工程师。


就连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也在犹豫,最近他告诉犹他州的一位与会者,如果他今天要创办一家公司,他不会在加州湾区做。


湾区竞争激烈


哈希公司(HashiCorp)是一家云数据中心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但其85%的员工都在其他地方。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阿蒙·达格尔(Armon Dadgar)表示:“就人才而言,加州湾区存在白热化竞争,公司很难留住人才,薪酬待遇也不合理。”


达格尔去年从加州湾区搬到了康涅狄格州,因为他的丈夫在美国耶鲁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如今,公司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米切尔·桥本住在洛杉矶,首席执行官大卫·麦克珍妮特住在旧金山。


哈希公司称自己是“远程工作优先和完全分布式的”公司。它的900名员工分散在美国和大约十几个其他国家,在家、当地的咖啡店或在共享办公服务商的办公桌前工作。


类似地,开源软件开发商GitLab称自己是一家“纯远程办公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锡德·斯布拉基住在旧金山,该公司在65个国家地区雇佣了1100名员工,但是没有任何集中的办公场地。


斯布拉基表示,该公司通过不租用实体办公空间节省了10%的运营支出,另外40%的运营支出节省来自于在世界上最昂贵的地区之外招聘员工。


达格尔表示,通过避免租赁办公楼,哈希公司公司每位员工每年可以节省1万至1.5万美元。


“因为不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出现在旧金山的某个特定建筑里,所以你就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人才库,”斯布拉基说。“很多在GitLab工作的人收入很高,比他们所在地区的平均收入更高。他们把工作和家庭活动混在一起,“不管是去健身房、超市还是接孩子,”他说。


哈希公司(Hashicorp)和GitLab都成立于2012年,几年前,旧金山的科技行业因推特、Square(推特的多西同时担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Uber、云存储Dropbox、民宿公司Airbnb和Stripe的快速增长而迅速膨胀。在那个科技初创企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之前,除了Salesforce以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科技公司都位于硅谷的南部,在那里,它们可以在更安静的城市和郊区占据更大的办公园区。


旧金山的大减税


创建于2006年的推特公司计划搬到旧金山南部,但由于2011年市政府为该公司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该公司决定继续留在该市,然后扩展到其他地区。推特还重新开发了旧金山的一个地区,在2012年启用了今天的公司总部。


尽管科技市场蓬勃发展,但推特总部所在的这个社区环境并没有多大改善。无家可归和吸毒仍然猖獗。


与此同时,推特已经从大约1100人增长到大约4000人,城市的住房成本也飙升。据媒体报道,旧金山一套两居室公寓的平均租金自2011年初以来上涨了73%,至4500美元以上。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去年表示,旧金山已成为全球薪资最高的城市。


多西说,他还没有为扩张的前景制定具体的计划,但他听起来像是一个对哈希公司和GitLab方法持开放态度的人。去年11月,多西发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帖子,表示非洲将会决定科技行业的未来,他决定在2020年在非洲停留三到六个月时间。


“我确实认为,我们需要想办法建立一个分布式的公司,不受时区的限制,并且获得多时区的优势,”他在推特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说。“我认为,这将让我们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这些市场将继续涌现,并且增长极其迅速,甚至我们的同行也非常非常深入地审视这些市场和这些大陆。”


推特的公关副总裁布兰登·博曼(Brandon Borman)回应了这一观点,他在推特上写道,“我们仍然致力于在旧金山市发展,但雇佣全球各地的人才不应该要求他们离开自己的生活,离开自己的社区,搬到我们有办公室的地方。”


多西的另一家公司——移动支付服务商Square没有发布任何类似的公告。这家公司的员工人数几乎和推特一样多,而且离推特总部的距离不到一个街区。Square在圣路易斯有一个大型办公室,今年将在旧金山海湾对面的奥克兰开设一个办公场地,最多可容纳2000名员工。


Square公司的发言人拒绝提供进一步的评论。


远程工作如何工作


过去几十年科技的进步意味着可以展开远程模式的工作,这要归功于基于云计算的工具,如视频会议公司Zoom、办公聊天或者协作服务Slack、以及可以分享工作文件的“谷歌在线办公软件服务。


哈希公司和GitLab的高管已经为远程工作设置了额外的流程,因此全球各地的员工可以进行顺畅的交流和协作。


他们还举办年度活动,让整个公司飞往特定的城市——哈希公司的活动即将在亚特兰大举行——鼓励团队成员多聚一聚。他们从办公室费用和薪水中节省的一些钱被转用于更高的出差旅行预算。


为了让新员工跟上时代的步伐,GitLab去年聘请了达伦·墨菲(Darren Murph)担任远程工作部门主管。墨菲在北卡罗莱纳州一个只有300人的小镇上工作,处理诸如入职和员工包容性等任务。


墨菲称赞多西认识到分布式工作的好处,同时表示,对于那些在鼓励远程工作的同时保持大办公室的公司来说,有着不同的挑战。一座大型总部大楼自然会被视为“旗舰”,那里的员工将拥有在高管面前和在会议上举手的优势。


墨菲说:“如果你从头开始,就不会引入二等公民的概念,这就更容易了。当员工的走廊对话不存在时,每个人都在同一个竞技场上。”


风险投资公司General Catalyst的董事总经理尼科·博纳萨斯(Niko Bonatsos)过去几年一直在寻找远程办公的创业公司,以及专注于分布式团队的办公软件和薪资等新服务的提供商。


他说,硅谷的企业家们终于了解到了他们的同行很久以前就发现的东西——拥有分散的员工队伍是精益运营的最佳方式。


“对于我们所有在过去两三年里一直在硅谷公司董事会任职的人来说,这个话题是一个反复出现的话题,”博纳萨斯说,他的公司是GitLab的投资者。“在一个融资可能变得更加棘手的环境中,分布式团队的成本更低,你的发展跑道也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