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外卖热暗藏多重隐忧:送餐箱从不消毒 餐盒二次污染

从“外卖打包”到“环保压力”,从“懒人经济”到社会风气,随着外卖市场快速飙升,各式各样的外卖产品、外卖品牌在各地风起云涌,“外卖”已经成为餐饮服务环节的新型业态。“外卖”“网络订餐”以其快捷、实惠、新潮等特点得到年轻一族的喜爱,市场潜力巨大。然而,记者深入采访时发现,网上店铺图片光鲜亮丽,实地探访却是“苍蝇小馆”;菜品图片色泽诱人,到手后却发现卖相与其严重不符。“外卖热”的背后,隐藏着安全卫生、规范管理、监督责任等问题。一些专家呼吁,加快推动“互联网+”视野下的“外卖”监管举措,尽快实现部门联手管住“一盒饭”。


“外卖热”市场蕴藏巨大商机


记者通过微信群、qq群以及外卖平台,对上海、南宁、成都等多个地方“外卖消费”的调查表明,大量外卖店面和互联网上“O2O”平台上,周一到周五的中餐、晚餐时间,都有大量外卖接收订单和配送。


“以往中餐晚餐愁,如今全靠APP,价格实惠口感好,移动预约准时到。”2010年才参加工作的南宁城市白领高小莉用顺口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说:“下个百度外卖APP,或者大众点评网,看看谁家口感好,自然就能找到好吃的东西,还不耽误工作。”


不少城市白领和校园一族接受“外卖订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方便快捷”。上海陆家嘴金融街上工作的苏芳群说:“9点上班,10点半到11点半之间点餐,在办公室继续工作,12点就能吃上饭,中午还能在办公桌上打个盹,稍事休息。如果是外出就餐就太麻烦了,没有一到两个小时肯定搞不定。”


记者采访了解到,快递送餐的第三方机构与餐饮店面合作的时候,大多会要求接到外卖单子优先烹饪。南宁“粉丝班”店长胡俊说:“我们自己有较为完整的内控机制,送外卖的一般都会优于到店点餐的客户排单。”


据美团点评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外卖用户已达1.5亿人。外卖App在女性、35岁以下年轻人以及一二线经济发达城市人群中广受欢迎。从消费数量来看,超过七成的用户外卖消费金额都处于20元到50元的中等价位。据经纬创投与饿了么的调查显示,24小时之中,午餐时段定外卖是“最强需求”。一周订单的峰值则出现在周三。


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外卖O2O市场规模达1524亿元。广西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婧认为,与之密切联系的各种衍生平台,在未来5年至10年时间里,能带动上万亿元的消费潜力。


“外卖热”暗藏多重隐忧


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体验式调查报告显示,网络外卖订餐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包括有异物等不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情况;无资质商家在平台线上登记,在线下无证经营;部分平台未设订单取消选项;平台商家不主动提供正规发票等。


食品油盐超标,甚至来源不明。广西营养师协会副秘书长李志杰告诉记者,从营养学角度进行的调查表明,外卖食品中受欢迎的,大部分都存在高油、高盐、高糖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等问题。“常年食用这些食品,很容易因为热量过度摄入造成肥胖。”


不久前,南宁市工商局、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对一家农贸市场进行的临时抽查发现,一些来路不明的“走私大米”,通过农贸市场以低廉价格专卖到外卖集中的加工点。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一位刘姓检查人员说:“我们当天查获的大米有5吨,这些大米的流向基本上是走外卖平台的配餐公司,这意味着有部分外卖在食材使用过程中,用的是来路不明的走私大米。”


“打包餐盒”造成“二次污染”。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大夫唐中源认为,不合格的一次性餐盒,由于盛用食品温度过高会释放有害物质二噁英,而且饭盒中所添加的矿物质和添加剂等与食品中所含的水、醋、油等相互溶解,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肾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


送餐箱消毒存在管理盲区。记者对多处集中送餐区域进行的暗访发现,有的送餐箱已使用一年左右,从未进行过消毒。在一家小型的快餐配餐场所记者看到,送餐箱不仅没有专门的地方储存,而且与拖把放在一块,抹布就搁在送餐箱上。


谈到送餐箱保洁消毒问题,一位外卖平台相关业内人士说:“送餐箱没法消毒,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不管,我们也没有具体要求,脏的话就用纸巾、抹布擦一擦,外表看不出来就行了。”


用户被外卖平台“信息绑架”,缺乏充足的知情权。常年研究“互联网+”市场规律的专家、桂林旅游学院学者付德申介绍,目前不少外卖平台采取“竞价排名”的方式,配餐企业为获得点评、销量中的“前置”位置,采取给予平台支付“排名费”,以谋求付出一部分利益可以带来更多“吸客效应”。付德申说:“这实际上是相关平台利用自己的信息掌控权,隐形剥夺了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消费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消费。”

计划探测火星后,中国又瞄上太空“流浪者”

中国计划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同时将目光投向游荡在太空里的“流浪者”。科学家近日透露,中国正筹划在火星探测计划后,去探测小行星。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近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介绍未来5年深空探测的主要任务时也提及小行星探测。


中国深空探测科学目标论证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说,专家组论证了中国未来20年深空探测的主要科学目标,目前基本确定紧随火星探测计划的是小行星探测,之后是木星及木卫系统。


目标:选三颗特别的小行星


小行星一般是指围绕太阳运行的体积较小的岩石或金属天体。绝大多数小行星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带区域。由于质量较小,大多数小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这些体积虽小又无大气的小行星上可能蕴含了地球生命和水体起源的重要线索,同时也蕴藏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对小行星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一些小行星轨道与地球轨道接近或相交,存在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对地球与人类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专家们的计划是发射一颗小行星空间探测器,对三颗近地小行星开展飞越、伴飞、伴飞附着探测。附着就是要落在小行星表面,进行原位采样分析。”季江徽说。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的探测器在小行星上着陆过。日本的隼鸟一号探测器曾在丝川小行星上着陆并采样返回。


“2017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如果嫦娥五号能够成功从月球采样返回,就说明中国具备从其他天体采样返回的能力。未来中国有可能像日本一样从小行星采样返回,在地面上的实验室里分析取回的样品。”季江徽说。


季江徽说,探测的首选目标是对地球构成威胁的近地小行星,评估它们撞击地球的概率;其次是研究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从而研究太阳系的起源、演化;再次是探索地球生命和水的起源。


他介绍,中国科学家拟选择三颗很特别的近地小行星作为探测目标,目前设想对阿波菲斯小行星进行伴飞探测,对1996FG3小行星进行伴飞并附着探测,另外根据探测器的发射窗口选择一颗近地小行星开展飞越探测。整个探测任务约持续6年。


预警:应对来自太空的潜在威胁


阿波菲斯小行星于2004年被发现,其最大直径约394米,宽度超过两个足球场。专家测算,阿波菲斯将于2029年4月13日和地球“擦肩而过”,距离地球表面3万多千米,比月球距地球近得多,届时将裸眼可见。由于它的运行轨道被地球引力改变,它将于2036年再临地球。


“阿波菲斯”是埃及神话中的毁灭之神,以此命名是因为科学家曾认为这颗小行星对地球威胁很大,全球有100多个科研小组在对它研究。不过,目前科学家测算它撞击地球的概率微乎其微。


尽管暂时不必为阿波菲斯担忧,但科学家估计在地球附近存在着30万颗直径在40米以上的近地天体,目前只发现了约3%。这使得国际社会愈发重视近地小行星对地球和人类生存的威胁。2013年12月,联合国大会批准成立国际小行星预警网。


2017年1月下旬,作为该预警网的成员,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了三颗近地小行星:2017 BK3、2017 BM3、2017 BL3,2017 BL3是一个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


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最近发布《国家近地天体防备战略》指出,近地天体作为一个潜在威胁,可能对全球环境、经济、地缘政治造成严重灾难。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事件,致使1200人受伤,近3000座建筑受损。


季江徽说,面对近地天体的碰撞威胁,不仅需要在地面建设专门的望远镜组成监测预警网络,还需开展空基近地小行星全面普查,更需要发射小行星探测器近距离详细勘查,了解其物理特性、内部结构与成分等。


他说,中国开展小行星深空探测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近地天体的基本特性,便于将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防御、减缓或消除碰撞威胁。

技术是中立的,结局是灾难的

一家新兴的独角兽,某短视频分享平台的创始人刚刚对媒体说,它的使命不是改变世界,而是记录世界。这是一个算得上谦卑的说法。

如果没有这种平台,那个男生不会总是把鞭炮点燃放进自己的裤裆,满地打滚尖叫,吸引了几十万人的关注。另一个大妈或者大哥也不会总是吃蠕虫,吃活蛇,猛灌二锅头。千万计的人们也就少了一些见他人自虐时感受到的“乐趣”,他们也许是奖赏自虐者的“勇气”,也许是滋养自己心理的阴暗面。

如此多的现代人获得了古罗马贵族般的享受,那时的斗兽场里,奴隶和野兽相残,贵族围观尖叫。

可见,这样的网络平台确实改变了世界,通过记录、连接,世界变化了。

可能,这位创始人的本意是,自虐和欣赏自虐原本就存在,斗兽场年代久远,并非这些程序员和创业者们从无到有创造了如此之种种。天下本无新鲜事,他们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本质,没有能力改变人性本身。不过,自虐和欣赏自虐确实发酵了,繁殖了,有些人和有些平台成了放大器和加速器。

这个创始人的观念代表了程序员以及相当创业者的普遍的立场。技术是中立的,平台是中立的,连接是中立的,原子弹也是中立的,工具是中立的。你拿刀砍人,不要怪卖刀的人。

那些碰巧掌握了最先进技术的人,当权者,可能天然的喜欢这种立场。这种立场利于技术的快速普及,利于在竞争中获胜。实际上,如果不持有这种立场,几乎一定会在那些道德败坏的社会的竞争中落败。

那些怀有某种情结,或者抱着恻隐之心的人,如果在其工具或者平台上加入了道德判断,屏蔽了这些自虐的行为,那么那些人就会涌向其他的更“中立”的平台,这些更“中立”的平台就更可能有更多的用户,更大的风险投资。

你如果想赢,无论你本心是否如此认为,你都最好表示,你信奉技术是中立的,你也信奉这个立场是公平的,于是也是免于道德问责的。否则,你就暴露了自己的贪婪和虚弱。就有人指责你是个伪君子,让舆论给你更大的负罪感。

但,技术是中立的,并不能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护身符。它是有缺陷的。

技术是中立的。但在一个不是中性的土壤里,技术会与土壤的特点结合,产生一边倒的效果。看起来就不再是中立的,而是有道德倾向的。人人都可以拥有一把枪,如果在美国,这会让每个人更能保护自己,但如果在阿富汗,这会让所有人草木皆兵,寝食难安。在一个国家,枪带来安全感,在另一个国家,枪是惊慌之源。

互联网比枪更有力量得多。

精通互联网技术的黑客曝光名人的隐私,看起来是一个中立的行为,但隐私相对少的真小人就不是很怕,隐私相对多的伪君子就会很受伤。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证实了这一点。黑客的存在奖励了真小人,惩罚了伪君子。

扎克伯格说,社交网络让人的踪迹都被记录下来,倾向于让人变的诚实。因为你更难伪装,虚伪的成本可能非常大。这是互联网作为工具在虚伪土壤里体现出来的道德倾向。

在某些方面,互联网会体现出堕落的倾向。比如在缺乏自制的人群里,互联网让人沉迷,比如游戏狂,低头族,剁手族,键盘侠。张志东说,数字技术会很多倍的放大人的弱点。

对于短视频分享平台,有人用它展示自己的才华,收获了粉丝和赏钱。但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却又焦急的想要一鸣惊人大富大贵的年轻人,他们似乎必然会走向自虐。除了往自己裤裆里丢鞭炮,生吃蠕虫和蛇,灌二锅头,他们又会如何呢?

工具的放大作用,会让人两极分化。有自制能力的一类人,用它不断加强自己,磨砺一技之长成为立身立业之本。没有自制能力的弱者,则自甘堕落,随风飘摇,日渐沉沦。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在短视频平台上,即使在微博和微信里也每时每刻上演。信息泛滥,妖孽丛生,有的人能分辨,消化,吸收。更多的人没有分辨力,就被洗脑,变得偏激,傲慢,甚至疯狂。

对于弱者一类人,这些掌握技术、制造工具的程序员、产品经理、创始人们,似乎无能为力。他们一直说,技术是中立的。任由无力者堕落,是这些当权派的无力之处。可能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去警醒无力者,激励堕落者免于堕落,但他们担心失去已经获得的世俗的权力。

一位广受业内赞赏的风险投资人刚刚对媒体说,如果人工智能再发展下去、自动化再进行下去,可能会把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20%的“有用”的人,一部分是80%的“没用”的人。由于科技发展太快,被淘汰的人可能不具备再重新自我学习和转移到新行业的能力和速度。将来,可能这80%的人会戴着头盔在虚拟世界里发泄精力,醉生梦死。

这位投资人说,虽然我在做投资,在促成这件事的发生,但并不代表我乐见这件事的发生。据媒体说,这位投资人当时不再习惯性的眯眼笑,而是严肃起来。

这位投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他承认了自己的无力感。我们极少看到这样的袒露。

不要再以为这些当权者是强者。能激励人性向上的人才是强者。靠着技术是中立的这一立场成为当权者的人,对人性的可塑性闭口不言。任由堕落者堕落,他们无能为力,甚至要再助推一把。

更可惜的是,这20%的“有用”的人,对自己也未必能照顾周全。他们藏在技术是中立的这个护身符下,最终却也同样可能受到它的伤害。霍金说,人类已经掌握了毁灭地球的技术,却没有逃离地球的能力。

既然有人可以往自己裤兜里扔鞭炮,可以生吃蛇,既然有人可以兴致勃勃的观赏这些自虐。那么,有个傲慢愤怒的人一时兴起按下了核按钮,或者一个天才在自家实验室里做出了超级细菌并把它扩散出去,又有什么奇怪呢?这20%的“有用”的人,跟那80%的“没用”的人的差别,看起来是在于智商和能力,而不在于道德和人性。“有用”的人,如果无法或者不愿激励“没用”的人的人性向上向善,他们如何能看管好自己的人性呢?

多年前问过两个创业者同一个问题。现在他们分别掌管着一家100亿美金估值和一家40亿美金市值的企业,他们的回答几乎一模一样。

问,你是否认为科技和商业的发展,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再次灭绝。

答,可能。

再问,即便如此,你也要跳入这个洪流,既然难以改变,那就参与,推动它的发生。

图像识别已攻克 谷歌将发力视频识别和搜索

国外媒体发表文章称,对于谷歌而言,识别图片中的对象已不再是挑战。谷歌的下一个挑战是识别和搜索视频中的内容,因为这需要处理更多的数据量。

文章还称,不仅谷歌,Facebook、Snap和Twitter等也都在分析视频内容,它们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谷歌旗下视频网站YouTube更是如此。它是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仅次于谷歌搜索。虽然文字搜索也可以帮助谷歌返回YouTube视频搜索结果,但是,视频本身的原内容(raw content)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被纳入其中。

数月前,谷歌为研发社区献上了一份大礼:YouTube-8M视频数据集。而今天,谷歌又更新了这个数据集。这也许不是巧合,谷歌此举意义重大。图像识别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正是因为开放数据的结果。而如今,人工智能(AI)系统需要数据才能变得更加智能,而包括谷歌在内的这些企业和机构已在致力于提供这样的原始数据。

当然,谷歌不仅仅是想提高技术,造福全人类。谷歌也希望借此改进自己的产品,就像为Gmail增加Smart Replies智能回复功能,为谷歌翻译服务添加“实时视觉翻译”功能一样。同样,谷歌也希望YouTube能成为人们搜索视频的最佳去处。

谷歌高级研究员杰夫·迪恩(Jeff Dean)说:“如果能识别一头牛跳过月亮、或一只猫跳过篱笆的视频,那真是太酷了。”迪恩称,这意味着谷歌将不再需要依靠元数据来搜索了。同时,这种技术还能改善视频推荐服务。

目前还不清楚YouTube何时会推出这种强化的视频搜索功能。但迪恩称:“一般而言,视频搜索技术要图片搜索落后几年。”

TalkingData:中国互联网红利释放已达高点

国内第三方数据机构提供商TalkingData近日发布了《2016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报告中通过当前国内用户对智能硬件及移动互联网相关服务的使用情况,从而通过用户层面的行为、消费、兴趣喜好,透视整个互联网行业现状。

报告称,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规模突破13.7亿台,随着人口红利减退,充分盘活、经营现有流量便成为了各行各业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用户需求的中坚力量,社交及娱乐的刚性需求已基本释放完毕,市场格局大致稳定。

细分类别应用的市场潜力虽仍在释放,但新应用进入门槛越来越高,格局已经趋于固定。此外,在越过了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洪峰之后,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新鲜感正在逐渐消退,用户流量更加集中于少数稳定老牌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又是中国互联网理性数据驱动和价值回归之年。在政府不断增强的监管力度下,市场逐渐规范化;资本投入放缓,创业公司锐减;行业门槛提高,标准化平台再次聚合;直播、人工智能等大量现象级话题不断涌现。

最后,TalkingData在报告中还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格局进行了归类排名,在国内前10大应用中,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占据了多数席,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BAT的仍是竞争格局中的关键力量,而BAT体系之外,挤入前十的还有WiFi万能钥匙和360系的两大应用,但这三个非BAT系的应用,均为工具应用。

还是需要靠低端拉动需求?HTC将推出手机版VR眼镜

据HTC高管透露,该公司正在开发新型移动虚拟现实眼罩。

HTC CFO张嘉临表示,这款新眼罩将兼容该公司的新款旗舰智能手机U Ultra,但他并未透露更多细节,也没有披露是否会在近期上市。

但这款设备不会像三星Gear Vr那么简单,后者完全依赖智能手机处理各种计算任务。移动虚拟现实设备的发展速度快于基于PC的虚拟现实系统,而HTC Vive属于后者。三星最近宣布,该公司的Gear VR出货量已经超过500万台。

这款新设备可能与三星Gear VR和谷歌Daydream View竞争。张嘉临说,HTC计划填补Gear VR与PC虚拟现实系统之间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首款兼容Daydream View的谷歌Pixel手机就由HTC生产。


2016年春天,HTC推出了需要配合PC使用的Vive虚拟现实眼罩。市场研究公司SuperData Research分析师史蒂芬妮·拉马斯(Llamas)在声明中表示,这款设备目前在PC虚拟现实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HTC在声明中补充道:“张嘉临最近接受采访时提到,从真正的移动360度视频到Vive这种在房间里使用的沉浸式设备,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虚拟现实模式,在这二者之间还有很大空间。作为HTC,我们比多数企业都具备更好的优势,可以涵盖所有领域。”

从这项声明中不难看出,HTC短期内显然还不准备披露产品详情。

“消费市场的普及需要由移动设备来拉动,HTC需要确保他们不仅能推动这一增长,还要参与到增长趋势之中。”拉马斯说,“借助Pixel和U Ultra,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在移动市场回归主流的方法,有望借此驾驭移动虚拟现实浪潮。”

HTC Vive 2016年销量约为42万台,SuperData预计其2017年的销量有望达到134万台。

iPhone十年 智能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多少变化?

距离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作为一家智能手机厂商而言,苹果是伟大的,记得在第一代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说“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自此,手机向智能化和大屏化方向发展,于是在这十年间,我们的生活也因为智能手机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短信和打电话越来越少


十年前还没有微信,社交方面QQ一家独大,然而这只局限于PC端,虽说彼时也有智能手机可以下载手机QQ,但一来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远远不及今天,二来手机QQ的体验也不甚完美,人们还不会把手机QQ当作首选的沟通方式。于是如果有什么急事或者对时效性要求高的人们会选择打电话,其次是短信,至于QQ,这只是闲聊的首选方式。


十年后的今天,微信等社交App逐渐壮大,得益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人们可以方便高效地通过这些App进行沟通,和十年前唯一相同的可能就是人们只有在比较紧急或者在App上并没有添加相关好友的时候才会选择电话沟通。至于短信,这货的存在感更低了,现在的短信更像是一个接受验证码的工具,除此之外,短信几乎没有没有用武之地了,毕竟短信又不能用来斗图和斗表情。


十年前,视频聊天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却一直受制于手机硬件和移动网速,然而现在视频聊天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聊天方式,极大的减少了人们之间沟通的成本。


手机进入一天一充的时代


现在智能手机的功能的确是越来越多,然而很不幸,电池技术的进步可远没有手机的进步这么快,于是我们看到十年前的手机往往用个两三天没问题,然而现在能用两三天的手机真的是屈指可数,这还是靠堆电池才能有的成绩,之前网上有个段子:“好男人都是拥有iPhone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晚上要回家充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