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人工智能能否撬动在线教育

去年6月,紧张刺激的高考数学科目刚刚结束,另一场“考试”也随即开始。特殊的是,面对这场考卷的,不是普通学子,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教育机器人Aidam与6名往届高考状元同台比赛,最终以9分47秒的时间完成整张数学试卷,获得134分,而6名状元的平均分则是135分,仅以1分险胜。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PK,让教育业界了解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Aidam研发公司负责人、学霸君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凯磊表示,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像人一样思考知识点,一步一步输出过程和答案,AI技术将给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7年互联网教育论坛上,好未来集团总裁白云峰也表达了相同的想法,“属于‘教育+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过去,‘教育+AI’才是现在和未来的希望”。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教育作为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因为AI,在线教育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在线教育百家争鸣


2014年,被业界称为“在线教育元年”。那时,初尝互联网甜头的在线教育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势头凶猛。可是第一个春天太短,随着梯子网、那好网的相继失败,那些原本看好在线教育的人们开始惶恐泡沫破灭。


在遭受了“狂热——急冻”的“过山车”式大起大落之后,有幸存活下来的在线教育企业最终乘上了人工智能的快车,呈现峰回路转的景象。


如今,在写字楼、公交站台和地铁通道里,都可以看到沪江、VIPKID以及很多初创教育机构的广告牌。需求端的火爆加上技术创新的供给又催生了一大批AI教育企业,从学霸君的“高考机器人”到沪江的“Uni智能学习课程”,再到乂学教育的“松鼠AI”,人工智能教育产品陆续问世。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感叹:“教育领域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金准数据分析认为,在2012~2016年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快速发展,从2012年697.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85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66%。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810亿元,2018年将有望突破3000亿元关口。


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在线教育市场赢得了大量资本的青睐。如果复盘过去一年中AI领域的投资,会发现其中教育领域的融资成绩十分显眼,堪比一场你争我赶的数字接力赛。


自学霸君在2017年1月宣布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后,猿辅导和英语流利说相继宣布获得1.2亿美元和近亿美元融资。2017年8月14日,作业帮再破融资纪录:获得由H Capital领投的1.5亿美元C轮融资。同月,VIPKID宣布完成高达2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笔融资被称为“迄今为止K12在线教育领域最大一笔融资”。


据金准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9月20日,在线教育领域公开的融资次数达到147笔,累计涉及资金75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的120笔。而从“鲸准”更详细的数据可以看到,近1年来,已有近200家投资机构入局教育行业,总共完成466笔融资。可见,资本针对在线教育开始下重注。


除了资本的跑马圈地,各家在线教育企业在人工智能上紧锣密鼓地布局,也鲜明地表露出行业的竞争火热。


“不得不快起来”,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表达了在白热化竞争时,创业者们急切的心情,他在2014年开始注意到“自适应”教学,随后通过借鉴美国Knewton公司(最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自适应学习”的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学经验,短短几个月内就创办了乂学教育,打造出一款人工智能学习产品“松鼠AI”。


AI教育之争愈演愈烈,2015年沪江推出智能导学系统,2016年9月正式上线智能课,主打智能测试,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在智能搜题领域不断深耕的学霸君利用人工智能加强图像识别功能,实现更为精准的题目识别,并给每道题目标上相应的知识点标签,便于推荐给有需要的学生。后起之秀VIPKID更是在教学中采用人脸识别、情绪识别等技术实现用户数据的精准抓取。


“AI学习系统的部署,对于学习者以及教师来说,不再是一种新生事物,不再是一个很炫的新技术,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论答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枫曾在GES2017未来教育大会上表示,“如果你不使用AI、不使用自适应学习系统,你的学习就失去了竞争力”。


AI教育风口越吹越大,贴上了人工智能标签的在线教育,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赋能:在线教育的AI打法


“机器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会被贴上人工智能这样的标签。”学霸君合伙人、首席科学家陈锐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也开始进入行业应用期,这成了教育触AI化的一个大前提。


纵观众多AI教育入局者,这三种类似的打法必不可少:通过大数据,扫除知识点盲区;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推荐;实时反馈,与老师亲密互动。


“我们的教科书,很多和现实脱节;现在的老师讲课举的例子,和十几年前老师教给他的,是一套东西。课还是那个课,讲还是那样讲,变的是黑板转屏幕,面授转直播,它真的提升了教育水平和学习效率吗?”传统教育的瓶颈困扰着正在创业期的栗浩洋。他认为,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的授课模式多是“一对多”和对知识点线性的推进,是无法根据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习惯因材施教的。


但AI技术的发展让他预见到了未来教育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无数可能性,他开始从大数据入手,尝试打破传统教育中知识点之间的壁垒。据栗浩洋介绍,乂学教育的“松鼠AI”系统首先会对学生做知识点的全面扫描,“比如学生对连词的理解有问题,我们会具象到他是对定语从句中的连词不理解。”他举例说,利用AI算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针对盲区进行专门的视频讲解、专项练习、专题测试等。


利用大数据,来打通知识点间的逻辑和认知,将学习科目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构建全新的知识图谱,通过测验来检测学生薄弱的知识点,进行专项突破,从而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所有知识点。这是在线教育行业内普遍的“第一回合”。


沪江旗下的沪江网校智能导学系统正是采用了第一种打法。南昌大学的大四学生陈斯洁在沪江网校学习了三年,一番体验下来,她说,“(测试)做完之后的对错在课程表上面有体现,我觉得有一些课就不用选了。因为在智能课程没有出来之前,有一些老师讲的课程,其实我都比较熟悉了。”


“通过智能测试可以了解每一位特定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测试完之后,针对学生学习,我们会跳过强项相关学习内容,针对弱项做增强的训练。”沪江合伙人、COO李骏介绍,学生了解自己的强弱项之后,还可以通过沪江专门为用户自学准备的智能课件系统进行查漏补缺,以此提高自己的成绩。


在获取一定量的数据后,AI才真正开始尽其所长。例如乂学教育会根据AI后台的各种数据,比如学生做每道题的时间、正确率,给他们推送不同难度系数、不同交叉维度的讲解。栗浩洋说,“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会触发另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掌握一类题,举一反三。”


这便是目前AI教育企业宣称的最为亮眼的地方——个性化教学。基于算法技术以及感应器,在全面抓取、分析个人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能力之后,因材施教,开展“千人千面”的定制式教学。


以学习文言文为例,如果系统测试到某学生的文言文较差,学习文言文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可能每学10小时,只能提高1.5分。而这时如果考试时间仅剩2个月,系统就会让学生暂时放弃文言文学习。“这就好像AlphaGo一样,在某块区域它不跟李世石纠缠。李世石高兴地吃了几个子,最后发现失去了整个江山。”栗浩洋说。


“有AI介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博弈的过程。AI相对于人的优势在于,它不会陷入到眼前的战局中,而是会实时地、冷静地作各种各样最优的选择判断。”栗浩洋进一步解释道。AI把教学环节当中一些重复性的、程式性的、靠记忆、靠反复练习的模块,用更有效的方式替代人脑,这也给乂学教育带来70%以上人力成本的降低。


据李骏透露,沪江在教研方面的成本也有所下降,有了智能化工具的帮助,在开发课程和推荐测试题这些工作量大的事情上提高了效率。对于老师来说,解开了重复又繁重的工作枷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多地集中在情感的交互、个性化的引导、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上面。老师可以根据AI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实时跟进学生学习情况。“这就像给老师发一个驾驶舱,有了各项指标后,他会开的比较精准,开的比较快。”陈锐峰说。


软肋:AI教育尚未真正落地


大数据、知识图谱、自适应……这些听上去“高大上”的词汇给AI教育描绘了一张前景甚好的蓝图,而平行线教育技术总监郭子墨(化名)的一句话,却把在线教育企业拉回了现实:“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做AI教育,但都是在概念阶段,落地的并不多。”


李骏认为,市场上的AI教育还处在早期摸索阶段。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李骏,在20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人工智能。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线教育市场上五花八门的“AI教学系统”可以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给出个性化题库,并提供更适合学生的知识呈现方式和考核方式让学习变得更容易。同时为老师们减负,把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繁琐工作交给智能工具。在他看来,在重复性练习以及强化、深造的阶段,AI对教育的赋能确实有一定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需要庞大的数据和更强大的技术作支撑,而现如今行业内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闭环,很多技术还并不成熟,大部分停留在思路和想法阶段,AI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工具辅助功能。


AI育还存在诸多痛点。李骏认为,目前NLP (自然语言处理)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领域,近年也有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距离在教育场景的充分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你对着翻译引擎说‘I am blue’,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国内所有的翻译引擎都会翻译成‘我是蓝的’,但事实上你想要表达的是‘我很忧郁’。就是因为没有上下文,机器没有办法作这个判断。”李骏举例说,类似这样的问题放进教育场景里同样难以解决,所以说现在还没有哪个智能机器人可以真的像老师一样帮助学生。


正如创新工场执行董事张丽君所说,聊天机器人用于打发时间上是可以的,但真正应用到教育学习场景,技术上还达不到这个能力。在她看来,AI对当下教育企业产生的影响还局限在2B(To Business,对企业)的领域里,2C(To Customer,对用户)领域里很难说有什么产品形态能出现。


而AI在2B领域的应用也还在发展阶段。李骏称,主观题的判断仍然是在线教育行业内的瓶颈。目前AI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对选择题这类的客观题匹配到精准的答案,而对于问答题、作文题等这类的主观题,由于变量太多太复杂,以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做到识别文字,还无法实现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图。


在提供创造性的教学和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及性格塑造上,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望尘莫及。“目前在线教育行业所谓的人工智能其实就是数据比对而已,是没法改变孩子的思维结构的,更多的只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站在主观的角度,站在应试的角度来提高分数。”平行线教育创始人、CEO刘育涛认为,AI教育还面临太多挑战。


破局:真正的AI教育来日可期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教育和科技结合,它就像杠铃的两端。懂教育的人不太懂科技,懂科技的人又不太懂教育。”白云峰针对AI教育当前的痛点提出看法,他认为,随着进入在线教育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在线教育企业更应该把科技与教学的融合发展,作为驱动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AI成为当下在线教育企业的首要发力处,这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教学数据的收集上。据了解,不少企业都在建立各自的数据库,沪江把每天产生的新的课程内容都围绕知识图谱打成标签并做好应用准备,构建一个不断生长的知识库。


目前各在线教育企业掌握的自有数据是分散的。学而思网校总经理陈宁昱曾建议,不同的公司联合起来,实现数据共享,这也是AI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李骏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沪江打算跟很多做AI底层技术的公司合作,技术公司优秀的人才、算法和AI经验与教育机构的场景、数据结合,这样能形成一个数据闭环,能把学生的整个学习数据从课外辅导到校内,到在家学习全部打通起来。通过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得到一个更好的反馈。


在大数据体系的加持下,学生的画像将越来越清晰,通过算法预测加上知识点勘察,来进一步修正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内容,以达到更为精准的个性化学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给学生一种适度的知识支撑,给他们搭建梯子,去接触更多的知识。”郭子墨说。


另外,技术的发力更多地体现在构建智能对话系统。所谓学习里面的智能对话系统,即尝试理解人在学习过程当中最经常问的是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可以用哪些方式去解决。李骏称,未来的方向之一便是基于这样的智能对话系统,打造出一个伴学的机器人,实现人与机器的高级对话。


刘育涛不建议教育工作者在AI上投入大量精力。他认为,教育本身,才是在线教育从业者应重点深思的地方。AI+教育目前还只停留在传统教育所说的“育分”阶段,而未来的教育,最主要的是“育人”。他认为,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使用知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未来的AI教育还需进一步突破。


VIPKID创始人、CEO米雯娟表示,只有更多企业、研究机构、技术人才共同携手,才能一起推动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未来教育的更多可能性。“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东西。我们正在做的、创造的东西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未来跟现代之间没有鸿沟。”


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看来,目前要做的是鼓励更多的机构、个人,去进行教育的探索和创新。“其实我们已经站在未来的门槛上,推开门就是未来,关键就是要做。”他说。


IATA:无人机将成未来航空货运发展利器


想像一下,一架满载贵重货物的货机降落在机场,机上货物不是卸载到卡车上,而是直接装载到特制的无人机上;之后,无人机直接将货物运到客户手中。相比普通的陆路运输,这种流程更快、更便宜。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货运总监席琳·奥尔凯德(Celine Hourcade)表示,这个概念正在迅速成为现实——可能在未来5年内,而且有待航空公司来抓住无人机技术给航空业带来的机遇。


奥尔凯德表示,利用无人机在客户与货运航站楼之间传送货物是可行的。她说:“航空公司自己决定是否在货运部加入无人机的运营,它们可以把这种新型飞行器并入机队,利用无人机飞得更远。航司可以利用大型的无人机执飞那些对于传统飞机来说价值太小的新航线,或那些不需要跑道或大型基础设施的低频率航线。这项科技为航司提供了拓展服务范围的机遇。”


在航空业利用无人机并不新鲜,但能受到航空业代表机构IATA的鼓励实属罕见。奥尔凯德表示,目前全球很多地区的公司都在测试无人机,其中包括沃尔玛、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零售和电商巨头,敦豪国际和UPS等物流大鳄,还有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瑞士、西班牙、乌克兰、德国等地的邮政运营商。飞机制造商空客和波音也在进行发展无人机的项目。


小型无人机只是这项突破性科技的开端。美国初创公司Natilus正在制作一款与波音777飞机同等大小的货运无人机。Natilus的首席执行官Matyushev表示,这款无人机将由涡扇发动机和标准航油驱动,飞行高度约为2万英尺,远低于商业飞机的高度,但达到了能实现高效节油的高度。他表示,这款无人机执飞跨大洋航线的成本比商业货机要低约50%。

IATA表示,商业无人机业务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全球运行标准,因此需要发展一个新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将无人机运行并入现有的全球空管系统框架内。


IATA空中交通管理基础设施总监伊格尔斯(Rob Eagles)说:“我们的目的是制定标准以支持无人机在空域体统内安全、高效、有序、可靠和可持续地运营,从而促进这一新航空分支的发展。”


IATA目前聚焦于三个领域:安全性、空中交通管理以及无人机交通管理。


伊格尔斯说:“我们需要确保无人机能安全地在现有空域框架内运行,为此我们需要制定规则和管制规定,尤其对于国际运行。目前国际民航组织(ICAO)正在研究这一点。”他表示IATA积极地参与远程飞行员培训、证照颁发和体检标准的发展,以确保民用非隔离空域不会受到影响。


奥尔凯德表示,运货并不是无人机的唯一作用。目前,航空公司的飞机检查大都需要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同时还需要使用许多辅助工具。一般而言,一次检查持续6到8小时,而一架飞机停在地面上的成本为1万美元每小时。


自动化的无人机检查比人力检查快20倍,可减少飞机停在地面上的时间、提升检查效率并确保检查记录和结果可被追踪到。




谁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者?中国锐意进取

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了一项计划,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到2030年时创造一个价值1500亿美元(约合95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


对于美国从事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来说,这份英文版长达28页的文件,是对美国未来数十年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技术研究领域内领导地位的直接挑战。它概述了中国政府一项积极进取、不遗余力的计划,把发展人工智能当作中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这项计划同样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发决定大局的技术突破。


新美国安全中心参与翻译这份宣言并关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副研究员埃尔萨·卡尼亚说:“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已经成了中国领导层的重中之重,且各项事务已迅速启动。”


中国拥抱人工智能之际,正值科技发展的关键时刻,美国长期占据的领先地位已开始缩小。


在数十年时间里,人工智能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幻想。然而,过去几年,巨大的进步促使硅谷、底特律以及中国的一些巨头都豪掷数十亿美元,投资能够与人对话的一切产品,从自动驾驶汽车到家用电器。

随着伦理学者讨论应该给予能够独立思考的武器多少自主权,人工智能也成了国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马逊和谷歌等美国公司在将人工智能概念转化为真实产品方面做得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但由于担心特朗普政府将限制移民到美国的工程师的数量等因素,人工智能的很多关键性研究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包括北京、多伦多和伦敦等科技热点城市。


对中国日益繁荣的科技界来说,推动实现该行业的下一件大事(“下一件大事”是硅谷的口头禅)正成为一种诱人的可能性。


金准数据认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实验,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之一,甚至是最强大的人工智能大国。


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科技专家关注的焦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中国在“深度学习”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了美国,深度学习可以让机器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来进行学习,是推动人工智能崛起的关键技术之一。


尚不清楚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整体支出是多少。但中国的一个省政府曾承诺在人工智能方面投资50亿美元,北京政府已承诺向该市的一个人工智能开发园区投入20亿美元。韩国向这方面拨款近10亿美元。加拿大是该领域许多顶尖研究人员的所在地,它承诺投资1.25亿美元,部分用于吸引其他国家的新人才。


很难估量美国政府目前的投资额到底是多少。美国情报高级研究计划署、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政府机构继续资助大学和私营部门的新研究。根据科技政策办公室的报告,2015年,联邦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约为10亿美元。特朗普政府表示,2017年的支出飙升至30亿美元。但本届政府表示,无法与2015年的统计进行可行的比较,因为它不确定奥巴马政府是如何计算的。


“我们可能有些在政府内部行之有效的小型动议,但我们没有一个核心的国家战略,”杰克·克拉克曾任新闻记者,现负责监管由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参与创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的政策工作,他说。“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所拥有的技术有着如此显而易见的力量和价值,我们却得不到全力支持,包括资金支持。”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特朗普政府2018年的预算将在政府各部门内削减15%的科技研究资金。

“他们正好是在往错误的方向走,”曾在奥巴马手下领导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技术与创新部门的托马斯·哈利勒说。“鉴于中国已经将其列为战略重点,这就尤其令人担忧了。”


软银CEO孙正义:30年之内机器人数量将会超过人类

30年之内,鞋子的“智力”将会超过人类。软银CEO兼董事长孙正义这样说并不是“侮辱”人类,而是他坚信机器人的数量将会超过人类,机器人的智力在30年之内也会超过人类。

孙正义说:“30年之内,鞋子安装的芯片会比我们的大脑更聪明。我们将会变得连鞋子都不如。”

紧接着孙正义谈到了“奇点”概念,当人工智能(AI)植入计算机、物联网设备、云计算,AI的智力就会超过人类大脑。

一旦机器人获得相同水平的智力,就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达拉斯小牛队的老板马克·库班(Mark Cuban)最近在Twitter上发消息称:“自动化将会导致许多人失业,我们要做好准备。”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最近也在采访时表示,如果机器人接手一些工作,这些工作之前由人类完成,机器人必须纳税,税额和人类一样。

孙正义认为,人的IQ水平大约为100。如果你是爱因斯坦或者达芬奇,可能会达到200,那你就可以算是天才了。孙正义相信,最终AI计算机的IQ将会达到1万。

“超级智力将会成为现实。”孙正义称,“这种智力将会进入所有物联网设备、机器人、汽车、云计算。”

按照孙正义的预测,在30年之内,机器人的数量将会超过人类。聪明的机器人有不同的尺寸,形状多样。有些机器人可以飞行,可以游泳,有些有两条腿,还有一些有几百条腿。

去年,软银成立一个投资基金,规模1000亿美元,这个基金叫作“SoftBank Vision Fund”,它的投资重点正是AI和物联网。

软银已经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商ARM,价格320亿美元。孙正义称,全球99%的智能手机、80%的物联网设备都安装了ARM芯片。到了2035年,全球平均每人将会拥有100个物联网设备,2010年只有2个。

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ARM投入许多时间提高产品安全性。去年全球共发生网络攻击1280亿次,是一年前的4.2倍。孙正义说:“数量正在飞速增长,我们必须保持谨慎。”


孙正义还谈到了一件趣事,软银一位工程师的妻子出去吃午餐,工程师想知道在妻子回来之前他可以黑入多少安全摄像头。在一顿午饭的时间里,他黑入120万个安全摄像头。

在今天的街道上,某些汽车安装了500个ARM芯片。孙正义称:“这些汽车没有一辆安全,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芯片就是我们提供的。”

在讲话时孙正义播放了一段视频,他向我们证明黑客可以控制联网汽车,当汽车运行时可以让刹车失控。

为了解决安全问题,软银最近宣布将会为微控制芯片植入新的安全功能,这些芯片被汽车、物联网设备使用。

最后,孙正义谈到了“奇点”的好坏问题。他说,牛津大学的学者认为人类面临12大威胁,比如爆发核战争,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正是AI。

孙正义指出,在化解危机时AI也可能会成为“功臣”。他说:“我认为超级智力(AI)将会成为我们的伙伴。如果使用不当,它就会成为威胁。如果使用得当,它就会成为伙伴,让生活更美好。”

脑洞大开:美网站打造希拉里当选总统虚拟世界

7000年前的太阳发生了什么?树木年轮记录神秘事件

大约7000年前,地球或许受到了一阵短暂而强烈的宇宙射线袭击。近期一项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古代树木的研究显示,有证据表明在公元前5480年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异常太阳活动”,在树木年轮中留下了较高的碳-14含量。 由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者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加州的刺果松森林进行了碳-14含量测定。刺果松是世界上已知寿命最长的生物之一,寿命可以长达数千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7000年前,地球或许受到了一阵短暂而强烈的宇宙射线袭击。近期一项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古代树木的研究显示,有证据表明在公元前5480年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异常太阳活动”,在树木年轮中留下了较高的碳-14含量。尽管还无法解释这一事件的起因,但研究者表示,这可能是太阳磁场活动变化的结果。


由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者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加州的刺果松森林进行了碳-14含量测定。刺果松是世界上已知寿命最长的生物之一,寿命可以长达数千年,它们的木材中也保留着许多太阳活动的事件记录,这些事件很可能直接影响了地球历史。


当太阳活动变弱时,大气层中碳元素的一种同位素——碳-14——的含量就会增加。由于树木会吸收空气中的碳,因此碳-14的变化会在年轮中体现出来。“在日本、美国和瑞士的三个实验室中,我们分别对刺果松样品的碳-14含量进行了测定,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亚利桑那大学的蒂莫西·朱尔(AJ Timothy Jull)说,“除了公元775年和994年的宇宙射线事件,我们还发现有一年的碳-14变化比之前的任何发现都要突然,而且我们使用了年际数据而非每十年的数据,这让我们能准确地定位事件发生的年份。”

新资本主义更应以人为本

斯劳特: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资本主义自身的进化。我们应该设想几种不同的未来。

人工智能正来到我们身边,即便看起来人类智慧或许正在弃我们而去。大型科技公司正任命伦理学家指引机器学习的发展;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前景催生了大量有关“工作的未来”的书籍和研究。有多少工作岗位会被留下,这些将是什么样的工作?

但我们最好关注一个大得多的问题:资本主义自身的进化。即便干草叉已被投票箱取代(但愿),我们仍生活在革命时代。为什么不在未来压顶之前设想几种不同的未来?

例如,全食(Whole Foods)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基(John Mackey)及其合作者已经接受了“自觉资本主义”。他们信奉自由企业体制,但坚称“我们能够做得更多”,创建不仅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自觉的企业关注的是向员工赋权,并创造一种关怀和信任的文化。

自觉资本主义仍将企业视为基本经济单位。与此相反,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商学教授阿伦•孙达拉拉詹(Arun Sundararajan)聚焦的是大众。他在《共享经济》(The Sharing Economy)一书中指出,以大众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乡村生活的21世纪版本,人们在其中相互进行商业交易,这种交易由相互交织的社会网络产生的信任支撑。数字平台使乡村扩大至包含城市;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地创造信任;个人依靠成为小创业者养活自己,就像过去的手工艺人和商人。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给出了不同看法,称“资本主义正在被‘人才主义’(talentism)取代”。在他看来,工业化使得资本取代熟练手工劳动成为价值的主要来源。但是,“资本如今正在让位于人才”,特别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他由此得出结论,完善的经济制度应更多地聚焦于对人的投资,而非对商品和服务。

然而,人才主义如何才能取代工业资本主义创造的大量工作?创造者和创新者只是劳动大军中的一小部分。而人才必须由拥有各种技能的不同的人们经过多年培养和投资才能形成。

想想奥运冠军,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会感谢自己的“团队”——包括教练、治疗师、训练师、顾问、经理、经纪人和公关。他们背后是自己的父母、老师、教练以及发现他们并使之走上这条道路的“伯乐”。一个希望最大限度利用尽可能多成员的才能的社会,将拥有一个非常高的“前线士兵与后备力量”比率——军事术语,即每个战斗中的士兵需要多少支持人员。

然而,资本主义的另一种未来可能是“关怀资本主义”(care capitalism),这里的关怀被定义为投资于他人的才华和潜力。伴随终生学习时代的到来,对各类教师的需求将呈现爆炸式增长。认可教练价值(运动员、歌手早已认识到)的人正迅速增加,高管教练、职业教练和生活教练的数量将激增。

身体与精神方面的治疗方法都已被划为专业类别。医生和护士都有一群专职助手,就像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一样。此外,依靠大数据在前所未有的细致水平上帮助我们评估行为模式,教育机构及职场的顾问们将解释并运用评估结果来帮助每一个学生和雇员。

最后,承认早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将大大增加对专业化的护理人员的需求。美国的社会服务系统正在开始培训并补偿职业的寄养父母,因为他们对于受托儿童的成长会带来特定影响。在养老方面,有经验的陪护和照顾(重体力活由机器人协助)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这种人类经济中,关键的生产要素是人类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分享给他人、并在赋予他人能力和权力的过程中感到自豪和满足的欲望。这种分享当然不是免费,但报酬的形式除了金钱,还有意义感。

在多个国家面临巨大的民粹主义怒火和社会政治动荡之际,上述任何一种未来似乎都过分乐观。但每一种未来的种子早已发芽,设想合理的未来能够帮助我们塑造并实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