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化教育
文章列表

谷歌用AI技术识别恶意评论 助新闻机构大战嘴炮党

人工智能驱动教育信息化2.0 百度智慧课堂全面助力“新课标”建设

2018年开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从教育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及实施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幅的修订和补充,对我国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也为智慧教育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无限旷阔的空间。


百度智慧课堂作为百度教育旗下的智慧教育平台,率先同步新课标内容,成为首家全面支持新课标的AI智慧教育平台,在备课、授课、课后、互动等各个环节为师生提供AI内容和智能工具解决方案。


AI教育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让人工智能走进课堂


百度智慧课堂积极响应国家“让人工智能在教育落地”的号召,年前上线“AI教育”模块提供三大类服务:“教学服务”支持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AI技术体验、原理揭秘、教学应用场景;“学习中心”促进教师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丰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活动,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不同知识梯度课程;“技术沙龙”拓展AI技术在ICT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分享百度技术沙龙成果。


“AI教育”模块直接面向未来人才培养,丰富一线教学场景,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使用AI技术加快人才培养,达到实现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新型的教育体系的目的。


打破内容瓶颈,同步新教材助推教与学智慧升级


在内容建设方面,百度智慧课堂打破瓶颈,将新课标下多版本新教材的多种资源形态进行了匹配和升级,目前全面支撑新课标14学科方向的知识图谱挂载,还满足了不同学科新课标的差异化需求。


例如语文新课标体现了内容全、分量多、要求高的特点,据此百度智慧课堂更新的语文知识图谱,从先秦覆盖到清末,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针对理科,新课标整体上强调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百度智慧课堂则实现VR/AR等理科实验室的建立,将抽象晦涩的理科内容通过智能技术增强现实感知,使新课标下的教与学更加便捷、更加深入。面向信息技术学科,平台建设培养学生计算科学、编程教育等教育服务。


深化新课标理念,智慧课堂支持个性化教育实现


在平台服务方面,百度智慧课堂按照新课标指导,支持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新课标大力倡导个性化教育,常规的大班授课无法满足新课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因材施教”的需求,智慧课堂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通过分析课上课下教学大数据,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实现智能分组、随机分组、一对一教学等,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测验和试题推送。


百度智慧课堂基于大数据,可实时提供教学过程评价和精准诊断,当数据累积到一定体量后,还将生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报告,及教师教学风格报告。在教学模式方面,百度智慧课堂提供情景体验式、主题探究式、问题讨论式、实践拓展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支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差异化进行授课,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将AI技术应用到教育里,是国家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也是新一代AI应用发展规划的要求。面向新时代智慧教育,无论从学科生态化、无边界的课堂、还是从学习方式、教学和评价方式等,百度智慧课堂正在落实新课标理念和要求,尊重师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要,实现新课标下未来教育,帮助学校探索未来教学新模式,实现学区及校内个性化、内容化、数据化、智能化,推动智慧教育创新示范。


关于百度智慧课堂


百度智慧课堂是百度教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重点打造的一款以优质资源为核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学习场景深度融合,整合了多达2亿优质资源来辅助教师教学,以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资源服务平台。百度智慧课堂拥有百度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百万级专业知识图谱,可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智能教学和学习。同时,为校园提供了充足的优质资源,大幅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便捷校园教师和管理者进行资源管理。



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访问量破3亿人次

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语委办获悉,由该办开发负责运行的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访问量破3亿人次,日平均访问量达到300万人次左右。


“云藏”一词是藏文(?????????)的音译词,有两层含义,其一为“上师”或“老师”,意为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其二是将其分为单字,有“全面抓取、提取”之意。“云藏”藏文搜索引擎始建于2013年4月,2016年8月上线运行。


“云藏”藏文搜索引擎开发负责人才洛介绍,目前“云藏”涵盖新闻、网页、视频、音乐、图片搜索和藏文百科、藏文文库、藏文知道等项目,系统数据库已录入藏文历史、文学、宗教、医学、自然以及各类词典等38类资料。


据了解,在“云藏”藏文搜索引擎开通运行之前,中国国内如百度、搜狗等主要的搜索引擎中无藏文搜索功能,国外搜索引擎只支持简单的藏文搜索,如谷歌、雅虎以及微软的bing搜索引擎。


“目前使用‘云藏’的中国国内网民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才洛介绍,海外浏览网民来自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比利时、英国、不丹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才洛表示,目前“云藏”正在进行三期建设,包括框架语义知识库、藏文标注语料库、舆情监测系统、广告营销平台、手机移动app开发和支付平台等,下一步将开辟藏文搜索引擎营销之路,促进“云藏”运营从官方行为转变到企业化运作,以激发潜在市场。

人工智能创作的春天来了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谁能想到,这是人工智能以“早春”为关键词创作的一首诗。作者“九歌”,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孙茂松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历时三年研发而成。


在综艺节目《机智过人》中,微软的聊天机器人小冰以一曲中国风歌曲《桃花梦》“险胜”人类对手。当歌手唱出“茫茫夜雨中,往事如风,耳边桃花笑春风,梦里你我相逢”这般古风浓郁的句子,很多观众以为这是人类所作。


写诗、作曲、绘画,人工智能创作的春天悄然到来……


技术上“熟读唐诗三百首”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明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他和研究团队教会了小冰写现代诗,作曲则是新技能。


周明说,神经机器翻译、聊天机器人、阅读理解和创作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的四个主要方面,难度逐渐递增,创作处于金字塔顶端,最难突破。


“一开始,人们找不到怎么针对创作建模,因为它是感性的。写诗、作词,都是一些文采飞扬、灵感突现的东西,很难捕捉。”他说。得益于近年来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创作才屡获亮眼成绩。


周明介绍,小冰写歌是一个“编码与解码”过程。研究人员首先用流行歌曲训练人工智能机器人。训练充分后,就可开始创作:把歌曲主题以关键词形式输入后,就会被编码成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的语言,机器人再以人能理解的方式解码输出,成为一句歌词;然后把这句词与原来输入的关键词合并作为新的输入,就可得到第二句,如此循环得到整首歌词。同样,也可输入歌词,对应翻译成曲谱,即把曲谱也看作自然语言,由此完成计算机作词谱曲。


“九歌”学写诗,也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九歌”主创者、清华大学研究生矣晓沅输入了30多万首唐朝以来的古诗作为语料库,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让计算机学习。除了对诗句平仄、押韵规定外,并未人为给出任何规则,而是让计算机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计算机怎样作出这样的诗,我们也不知其中规则,”孙茂松说,这是深度学习的“黑箱”现象。在他看来,每首古诗像一串项链,项链上的珠子就是字词。深度学习模型先把项链彻底打散,然后通过自动学习,将每颗珠子与其他珠子的隐含关联赋予不同权重。作诗时,再将不同珠子重穿成新项链。


古人作诗多为抒发情志,风格偏悲愁,这也让“九歌”写的诗有些“伤春悲秋”。团队希望通过强化一些轻松情绪样本的训练,让“九歌”变得积极一些。此外,如何在保证全诗一致性的基础上写出更长的诗歌,也是新挑战。


意境上“功夫在诗外”


除了写诗作曲,人工智能还进化出了写小说、作画等新技能。日本研发的人工智能所创作的科幻小说《电脑写小说的那一天》,骗过了所有人类评审,成功入围日本微小说文学奖;谷歌人工智能还能进行绘画创作,有画作被拍出了8000美元高价。


人工智能已在棋牌、电子游戏等领域战胜人类,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最新进步,是否意味着它在这方面超越人类也为时不远?


周明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创作还只是基于大数据的模仿,离真正人类的创作智能还差得很远,“训练人工智能创作方面的数据还不够多,比如说给歌词谱曲的数据;其次是灵感不够,因为光凭数据,只是一个追随者,写词作曲都似曾相识,没有一种灵感突然迸发的感觉。”


在孙茂松看来,目前人工智能创作是颇受限制的创造性,理论上并未超出前人在千百年诗歌创作实践中无意识“界定”的创作空间。古人写诗是“功夫在诗外”,常根据经历有感而发,有内容有意境,而机器暂时难以做到“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关于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超越人类的担心,专家认为是杞人忧天。“在音乐创作、诗歌、散文等需要很深内涵或灵感的领域,我个人认为机器基本不大可能达到人的状态,但会对人创作产生辅助。”周明说。


不过,人工智能可提升专业创作者的效率,“如在写作时想不到用某个词,但人工智能为你联想出一个词,让你发现原来可以这么写。”对普通人而言,“九歌”等人工智能创作系统可降低创作门槛,实现“人人都可以是诗人、画家或音乐家”的梦想。


孙茂松说,团队未来计划对“九歌”系统升级,让它判断人作诗的好坏,如在韵脚、平仄方面是否有误,在遣词造句方面是否词不达意或句不成篇,帮助人改进创作技能;还可通过大数据对古代文献进行“人文计算”、定量分析研究。


除了创作本身,研究机器创作还可为人工智能其他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开启多领域交叉学科的创新。“在让小冰学习音乐创作前,我们不曾想到音乐也可以用自然语言技术处理,”周明说,“所以自然语言一旦突破,就可带动认知智能突破,带动整个人工智能突破,就有很多原来不敢想象的场景可以落地了。”

科学家称火星卫星引力作用下正在解体:或形成“火星环”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指出,火星的两颗卫星正在引力作用下解体,将来或形成土星一样的环状结构。

2013年抵达火星轨道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卫星(简称MAVEN)提供的数据显示,来自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尘埃已经开始围绕火星旋转了。再过几千万年,这两颗卫星或将被火星彻底摧毁,化为齑粉。

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物理研究实验室的加耶什·帕巴里(Jayesh Pabari)和同事认为,虽然大多数尘埃都属于行星际尘埃,但其中约0.6%来自火卫一和火卫二。该团队观察到,这些尘埃颗粒位于火星上方150至1000公里处。他们分析了MAVEN卫星记录的尘埃数据,并分析了击中火星及其卫星的陨石数量。陨石撞击产生的较小尘粒通常会被太阳风吹走,但火星尘埃环中的尘粒却能抵达火星大气上部,说明一部分尘埃来自火卫一和火卫二。


“除行星际尘埃之外,一段时间过后,尘埃环中体积较大的颗粒也能降落到火星表面。”帕巴里博士在论文中写道,“在接下来的两千万至七千万年间,火星引力将不断把火卫一向自己拉拢,破坏火卫一的结构。等到火卫一真正解体时,其所含物质已经所剩无几了。”

和月球不同,火卫一和火卫二在引力作用下,正不断靠近火星。受到火星的吸引,火卫一表面形成了100至200米宽、10至30米高的波纹。组成火卫一的物质质量较轻,因此其解体在所难免。这一过程很接近土星环的形成方式。 2015年,数学家对土星环中均匀分布的冰粒和碎砾展开了分析,认为它们是通过“多次灾难性撞击”形成的。

科学家认为,体积较大的颗粒通常相撞速度较慢,反过来则导致体积较小的颗粒以高速相撞。这些颗粒不断聚合、解体,最终达到了稳定的平衡状态。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结论还可以解释天王星、木星、海王星以及遥远的小行星2060和10199周围的环状结构。

如果写作机器人比记者更会写,为什么要排斥它?

IP热潮是近几年全球影视剧行业的流行趋势,从成就多个当红小鲜肉的《古剑奇谭》到现在圈粉无数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由游戏或者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虽饱受原著党的诟病,可依然阻挡不住网络点击量和关注度的节节攀高。愈有争议愈火,愈有骂声愈强,成了当下娱乐生活的一种特有现象。

不过,当套路不断的网络文学及其衍生的情节雷同的影视剧逐渐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届时又会诞生何种主流娱乐呢?而这些所谓的IP文化是否会成为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一个目标呢?毕竟人工智能写小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虽说不像阿法狗狂虐围棋国手那样高调,可人工智能陆续登入新闻报业已经说明这一趋势势不可挡。未来你或许真的分不清哪些文章出自人类,哪些小说出自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威胁以及对行业的重塑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通过Joe Keohan对写作机器人预示着新闻界怎样未来一题的思考,可以窥探人工智能对一个传统行业的影响。Joe Keohan曾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杂志等报业担任编辑,并任Thrillist的特色编辑,获得过波士顿杂志“美国城市和地区杂志”奖,在业内颇具盛名。本文来源:wired,文章略有改动,原标题:《What News-Writing Bots Mean for the Future of Journalis》,以下是编译全文:

写作机器人让思暮气沉沉的新闻界有了想象力

去年11月份爱荷华州举行第四次国会选区选举,当共和党人Steve King击败民主党竞争者Kim Weaver时,华盛顿邮报迅速报道了竞选结果,内容涉及获胜一方和往后的选举趋势。文章这样写道:共和党派继续保持控制权,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只丧失了一小部分席位。

这份急报一贯符合了早报记者逻辑清晰和灵活自如的文笔特征。不过现在有了一个最关键的不同:这篇文章出自Heliograf之手,一个去年首次亮相于华盛顿邮报官方网站的机器人,被誉为目前新闻界最负有经验的人工智能。

自从贝索斯在2013年收购了华盛顿邮报以后,以人工智能为写作动力而制作刊物就获得初步发展。除此之外,一些拥有自动化内容产出系统的公司,比如Narrative Science和Automated Insights,已经有能力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写出简单的新闻,就像体育运动迷和证券分析师所熟悉的那类文章。

但是华盛顿邮报的战略分析师看到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另一种潜力,认为它们可以写出解释性的、更有洞察力的文章。甚至,Jeremy Gilbert还希望系统能够培养一种人类和机器之间无缝配合的相互作用机制,Gilbert于2014年以战略行动总监的身份进入华盛顿邮报。他曾说,我们最感兴趣的是看到未来几年人工智能能否自动编造故事。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Heliograf于去年首次公之于众。最早的版本被用来在里约奥运会上参与新闻撰写和报道,随后拥有更为强劲编译能力的升级版很快被引进,用来报导这次选举的情况。

它的具体工作流程是:员工为这些事件创造出叙述性模本,包括解释各种各样潜在结果的关键词(比如共和党继续“保留控制权”或者民主党“重夺掌控权”),然后将Heliograf连接到结构化数据。由于此次报导的是选举,所以数据来自选举投票记录网站 VoteSmart.org.。随后Heliograf通过识别相关数据,找到模板中与之相匹配的关键词进行融合,最后根据不同的发布平台写出不同版本的文字。

这个程序也可以通过Slack提醒记者它从数据中发现的异常现象,比如,他们可以调查高于预测数目的利润情况,Gilbert认为这是获得独家新闻的一种技巧。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是“打假”的一把好手。

早在2012年年末,《华盛顿邮报》就启动了名为“truth teller(吐真者)”的实时新闻核查项目。它能全程记录新闻报道中的文字、语音等信息,随后与“打假”数据库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异常便会发出警报。在2013年的美国众议院的辩论环节,它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Kevin McCarthy声称给富人加税将会损失70万岗位,而在此之前这一论调其实不知真伪,但却被政客们多次使用。华盛顿邮报便利用“truth teller”立刻在数据库中检索到该报上Glenn Kessler的反驳文章。

总之,自动写作机器人其实带给新闻界更多的想象力。

人工智能可以解放新闻记者繁琐的劳动力

华盛顿邮报研发人工智能项目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双重的。

第一,增加阅读量。取代小部分人工写作面向大量受众群体的模式,Heliograf可以针对很多小众读者进行大量的自动化写作,比如本地特色或者某些细分商业项目等主题。就像这次爱荷华州第四次选举,虽然有部分读者,但这种报道的阅读量并不高,这说明当地新闻正挣扎着寻求出路,或许华盛顿邮报这种模式可以带来改变。

考虑到应用效果的反馈,相比2012年11月,人工智能代替四个员工进行了25个小时的编辑工作,有关选举结果的一小部分内容还需要人力动手解决。而在2016年11月,Heliograf在基本没有人员干涉的情况下创造了超过500篇文章,关键是还带动了超过500,000次点击量(只有月初时有了短暂的下降)。

Gilbert表示,华盛顿邮报的下一步就是利用最新的Heliograf使机器制造和人工写作的文章同时保持增长趋势。

华盛顿邮报的首席信息官和副总裁Shailesh Prakash曾说过,这就是贝索斯的应有尽有商店的概念。但是这种增长只存在于你迫切需要机器帮助的时候,比如一个公司没能力雇佣这么多人力,否则就会破产。Prakash 和Gilbert都曾重点强调了,自动写作机器人并不是为弱化记者作用而存在。这就涉及到Heliograf的第二个应用目的:使新闻编辑更加有效率。

据悉,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开发的软件 WordSmith,只要导入最新的数据,1 分钟最快可以生成 2000 篇报道。而美联社每个季度约要撰写的300篇业绩报道,使用自动化技术在同样的时间内就可以生成4400篇业绩短稿,所用时间比人工写缩短9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取代类似持续性投票新闻和实时选举结果这样的苦差事,Heliograf将记者从他们不得不集中精神跟进的新闻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真正需要人力思考的工作中。Gilbert认为,如果我们派遣像Dan Balz这样的专栏作家去写一个只需模板就能填充内容的文章,那就是一种犯罪,也是在浪费他的时间。

对人工智能,华盛顿邮报的态度依然保持乐观,但是华盛顿-巴尔的摩新闻协会在《华盛顿邮报》分部的联席主席Fredrick Kunkle表示,我们理应警惕这些技术会不会取代人类,不过目前来说它看起来只能接管一些简单且枯燥乏味的工作。

写作机器人取代记者为时过早,但这是潮流走向

警惕人工智能对记者的冲击其实有理可据,毕竟它对新闻界的作用不会仅仅停留在创造简单文章上。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有人在星期四分享了一篇星期二的文章,与此同时文章描述的事情发生了变化,Heliograf将会自动更新事件进展。

Gilbert还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在重组文章方面的潜力,假如搜集信息的记者所写的报道内容离散、结构混乱,分不清事件描述和结果分析,这时就可以让人工智能发挥聚合功能。除此之外,Prakash还认为Heliograf可以超越仅作为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代替者,未来它肯定可以做一些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搜索网页了解人们在讨论什么,检查邮报是否及时更新了最新事件,如果没有提醒编辑或者直接自动生成一篇文章。也就是说这些工作都极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由人工智能来完成。

同时,据瑞典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大多数读者无法分辨自动写作软件和记者撰写的某些报道,换句话说即使记者撰写的文章质量略高于人工智能,读者因为无法区分,记者的部分价值也就不会显现,这就会变相地削弱其作用。而且有软件公司负责人预测,在5年之内机器人所撰写的文章就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并称将来90%新闻稿由机器人撰写,这对新闻工作者甚至是普通的撰稿人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但是,潮流走向并不会顾虑牺牲者的利益,当新闻编辑部不断争抢日益减少的资源,考虑一个人工智能愈加发挥重要作用的新闻界未来,不是一件坏事。尤其是对华盛顿邮报和其他主流新闻机构来讲,它们都希望获得新的收益途径,据报道华盛顿邮报正在商讨将内容管理系统授予潜在客户,比如Tronc(一个拥有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的论坛出版集团)和几十个地区报业。

不过说机器人抢记者饭碗还为时过早,甚至有些杞人忧天。毕竟新闻或者小说属于具有极强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果未来真的完全充斥着人工智能创造的文章,只能说明,要么时代已经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一个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既符合人类情感宣泄又具有深度意义的文学作品,要么就是社会已经沦为冷冰冰的机器时代,人类不需要人文关怀的精神食粮。只是前者过分遥远,届时恐怕我们生存的形式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文化作品又岂会停留在现在的发展水平上?而后者只可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方向已经跑偏了。

曾鸣: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真正的供给侧革命

曾鸣自2003年起一直担任阿里巴巴集团战略顾问,此后还曾担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参谋长。作为战略学专家,曾鸣对于战略创新、战略转型,战略联盟与并购,电子商务,以及国际化战略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在“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内发言中,曾鸣表示,分工和合作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动力。分工越来越精细,就需要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因为如果没有交换,分工的果实就没法实现。所以交换和合作又是分工进一步深入的前提。这两者其实是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在这个意义上,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的革命,但它其实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变革。


区块链让点对点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成本大幅下降,也就是“交易成本的下降”,这将极大地推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带动生产力的又一轮大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的技术革命。


他进一步指出,自己以前总结互联网的本质是“联”“互”“网”:“联”是联接,在线,PC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创造基本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互”是互动;移动互联网充分利用了互动的价值;“网”是结网,用网络协同来取代传统的供应链的管理方法。


淘宝网在这方面是个初步演化的样本。但区块链提供了“网状协同”的底层技术支持,这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动力。


信任成本是任何市场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区块链通过技术的方式让海量人群可以低成本实现共识,从而极大地降低信任成本,这将创造一些以前不存在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很可能提供的是以前稀缺但很有价值的服务,这是真正的供给侧革命。


曾鸣还谈到了区块链和共享经济的关系,他表示: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共享经济不是真正的共享,更多是资源的分享。真正能创造大价值的是共创,是未来的P2P模式,是众多P的网络协同,而这个模式肯定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上的。我看的项目不多,很期待看到这方面有创新的项目。


此外,著名投资人蔡文胜向曾鸣提问,“(对于区块链技术)BAT目前没有大的动作,是因为政策原因还是觉得区块链落地没到时机?”曾鸣回应称:“核心是没有看到切入点吧,大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市场不一样。”


“3点钟无眠区块链”微信群创立于今年2月11日,在短期之内吸引了众多区块链业界大佬入群,目前群内成员包括蔡文胜、李笑来、沈南鹏、薛蛮子、徐小平、周鸿祎等著名投资人,还有汪峰、佟丽娅、胡海泉、高晓松等艺人。


附:曾鸣发言全文


分工和合作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动力。分工越来越精细,就需要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因为如果没有交换,分工的果实就没法实现。所以交换和合作又是分工进一步深入的前提。这两者其实是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经常讲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的革命,但它其实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变革。


区块链让点对点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成本大幅下降,也就是“交易成本的下降”,这将极大地推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带动生产力的又一轮大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的技术革命。


我以前总结互联网的本质是“联”“互”“网”:“联”是联接,在线,PC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创造基本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互”是互动;移动互联网充分利用了互动的价值;“网”是结网,用网络协同来取代传统的供应链的管理方法。淘宝网在这方面是个初步演化的样本。但区块链提供了“网状协同”的底层技术支持。这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动力。


信任成本是任何市场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区块链通过技术的方式让海量人群可以低成本实现共识,从而极大地降低信任成本,这将创造一些以前不存在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很可能提供的是以前稀缺但很有价值的服务,这是真正的供给侧革命。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共享经济不是真正的共享。更多是资源的分享。真正能创造大价值的是共创,是未来的P2P模式,是众多P的网络协同。而这个模式肯定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上的。我看的项目不多,很期待看到这方面有创新的项目。


去中心化赋能更小个体,个体创造力在价值创造中的价值越来越大,并可以比资本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从而挑战现有资本主义的一些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