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世界经济进入相对强势复苏轨道,周期性因素和内生增长动力增强、金融环境改善、市场需求复苏,支撑了主要经济体经济加快增长。展望2018年,世界经济环境有望继续改善,主要经济体增长提速,国际贸易恢复增长动力,金融市场信心稳定。然而,如今的市场充斥着一个奇异的景象:资产的价格比反映实体经济通胀的指标涨得更快,呈现出泡沫式增长,以至于被形容为“类同于恶性通胀”的态势。
金准数据为您具体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贸易总体形势及2018年经济走向预测。
一、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1、主要国家和地区
美国2017年美国经济开局不利,一季度GDP增长率只有1.4%。但二季度增速明显加快,达到3.1%,为2015年一季度以来最快。其中,消费支出增长3.3%,仍是美国经济主要的增长引擎。三季度,尽管受飓风等非经济因素影响,但美国GDP增速仍达到3.0%,好于市场预期。预计飓风灾后重建有助于稳定四季度和未来几个月的GDP增长。此外,企业设备支出呈现持续走强趋势,预示着下一阶段企业投资有望继续增长。美联储预计,美国2017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4%,远高于2016年的1.5%。
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和政府税改方案的实施,关乎未来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2017年以来,美联储已加息两次,但由于通胀持续疲弱,下一步加息进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机构预计,如果年底前经济数据持续好转,美联储将在2017年底再加息一次,2018年加息三次,2019年加息两次,2020年加息一次。自2017年10月起,美联储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抵押债券,之后每季度扩大一次规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抵押债券为止。预计第一年缩减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第二年起每年缩减近6000亿美元。美国另一令人瞩目的政策是税改。9月29日美国公布了相关方案,企业法定税率计划从35%削减至20%,高于此前特朗普总统提议的15%;个税方面,从7档简化为3档,分别为12%、25%和35%;提升家庭免税起点至24000美元,个人12000美元。但税改需经国会投票程序,2017年内能否落实税改方案存在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1月以来,IMF不断下调2017年和2018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2.3%和2.5%分别下调至2.2%和2.3%,均低于3%。这说明,美国经济的实际表现恐逊于预期。
欧元区2017年欧元区经济迎来转机,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5%,同比增长1.7%,增速恢复至经济危机前水平。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2.3%。欧元区经济好于预期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前景向好,贸易复苏;二是荷兰、法国支持欧盟的党派获胜,政治风险降低,市场信心得到提振;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得当,OECD认为,欧元区消费持续增长、投资趋稳、出口扩张,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宽松的金融环境以及有利的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目前,欧元区消费者信心处于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者信心处于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银行系统性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下降。欧洲央行预计欧元区2017年经济增速为2.2%,创2007年以来新高。但欧元区仍面临如何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增加就业岗位和舒缓就业压力的难题。目前,欧元区失业率达9%左右,消费物价指数在1.3%-1.5%之间波动。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欧央行决定,从2018年1月开始,将每月量化宽松规模从600亿欧元降至300亿欧元,持续9个月,如有必要将持续更长时间。
英国脱欧谈判进展曲折,导致英国经济一、二季度分别仅增长0.2%和0.3%。脱欧不仅影响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还导致英国信用评级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IMF预计,2017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1.7%,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最差;2018年进一步下滑至1.5%。OECD预计,2018年英国将是七国集团(G7)中经济增速最慢的国家。
日本2017年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加速,最近一轮经济增长势头自2016年起已持续了六个季度,成为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经济扩张。全球需求尤其是科技产品需求回升、国内家庭支出增加,推动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长2.2%,二季度增速进一步提高至2.5%,其中个人消费贡献最大。日本内阁府速报值显示,2017年上半年,剔除价格因素后,日本实际GDP较2016年同期增长1.5%。内阁府预计,日本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的基本趋势。受企业收益增加、经济形势好转、宽松货币政策提振,日本股市创20年来新高。但日本经济仍受到薪资增长停滞制约消费支出增长的困扰。2017年三季度,外部需求进一步好转,对日本经济增长起到正面促进作用。巴克莱银行预计,三季度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将增长1.3%,四季度下降为0.9%,2018年一季度增长1.0%。IMF预计,201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5%,2018年增长0.7%。
2、全球经济情况
二季度,二十国集团(G20)成员产出同比增长3.6%,是2015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上半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追踪的45个国家中,有33个国家的增速快于一年前;同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普遍提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3.6%,高于2016年0.4个百分点,增速创3年来新高。其中,发达经济体预期增长2.2%,较2016年提高0.5个百分点,欧元区、日本和加拿大表现突出,预期增速较4月份预测有所加快;美国经济受累于税改法案进展的不确定,预期增速较4月份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但仍将达2.2%。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总体加快,但走势分化,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稳健,能源资源出口国经济持续低迷,预计2017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4.6%,增速高于2016年0.3个百分点。
2016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FDI)复苏遭遇挫折。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增大,影响了投资增长。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下降2%至1.75万亿美元,逆转了2015年的强劲上扬势头。其中,发展中经济体跨国直接投资流入严重受挫,下降了14%,降至6460亿美元。但发达经济体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加5%,达到1万亿美元,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中所占份额扩大到59%。2017年,受各主要区域经济增长、贸易增速回升以及跨国公司利润率提升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呈现温和复苏势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预计,201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增长5%,达1.8万亿美元;2018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85万亿美元,但仍低于2007年的历史峰值。全球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可能阻碍跨国直接投资的复苏进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税制改革也可能对跨境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2017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有所改善。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4.2%。其中,发达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1%和3.1%,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6.9%和5.9%。从地区分布看,北美国家和亚洲国家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上半年北美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3.9%和4.9%,亚洲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8.9%和7.3%。世界经济形势改善,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加快,有力地推动了贸易增长,能源价格上涨也使得相关产品贸易更加活跃。9月21日WTO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将达3.6%,远高于2016年的1.3%,与IMF预计的世界经济增速持平,改变自2012年以来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局面。展望2018年,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是支撑贸易复苏的重要条件,但2017年全球贸易增长的高基数将对2018年增速造成压力,主要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也会对贸易增长产生影响。WTO预计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3.2%,预期增长区间为1.4%~4.4%,低于2017年,也低于IMF预计的同期世界经济增速。
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外部环境改善、大宗商品价格温和回升以及内需强劲,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提速。IMF预计,2017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4.6%,高于2016年的4.3%。世界银行预计,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地区2017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4%。亚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随着全球贸易复苏和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7年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前景有所改善。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没有根本改观。金砖国家中,巴西经济尽管摆脱了两年多来的持续衰退,但增长疲弱,一季度经济环比增长1%,二季度增长0.2%,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政局不稳则再度给复苏蒙上阴影。南非2016年四季度和2017年一季度GDP环比分别下降0.3%和0.7%,出现2009年后的首次“技术性衰退”,2017年二季度GDP环比增长2.5%,同比增长1.1%,经济状况略有好转,但高失业问题还在恶化,二季度失业率达27.7%,是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5-34岁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俄罗斯经济自2016年四季度摆脱衰退,已连续3个季度同比增长,2017年二季度同比增速达到2.5%,但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紧张,可能影响俄罗斯经济稳定增长。2016年二季度以来,印度经济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回落,预计2017年三季度增速可能低于6%。尽管如此,印度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IMF预计,印度2017和2018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6.7%和7.4%。2017年以来,新兴经济体中的能源出口国,以及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低收入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二、中国经济状况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不景气。虽然各国普遍实行量化宽松乃至“负利率”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此次危机背后的深刻原因与以往不同,危机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资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为萎缩,企业投资信心和意愿不足,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甚微。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全球经济形势没有显著的好转。加之英国“脱欧”,美国总统换届后的政策变化,世界经济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当前的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不仅仅是周期性的宏观经济波动,更是一个在全球化冲击下供求失衡的产业结构问题。一方面,更加自由的贸易和投资使得全球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全球经济获得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的全球配置也造成了对各国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不同冲击,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收益差距扩大,矛盾冲突激化。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无法解决问题和振兴经济,每个国家都不得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稳定经济的同时深入展开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更要考虑长期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个人,面对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都必须从国内到国际、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和应对。每个市场主体都需要主动思考未来的发展,更新经济思维,布局新的未来。
据世界银行官网消息,世界银行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至6.7%,此前为6.5%。世界银行2017年10月期《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指出,全球增长前景向好,内需持续旺盛,支撑起东亚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利好前景。发达经济体增长加快,大宗商品价格温和回升,全球贸易增长复苏,这些有利的外部因素将支持东亚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在2017年实现6.4%的增长。报告称,2017年增速比之前的预期上调,反映出中国的增速超过预期,6.7%的增速与去年持平。该地区其他经济体、包括东南亚各经济体增速小幅加快,预计2017年5.1%,2018年5.2%,高于2016年的4.9%。报告表示,中国逐渐从投资转向国内消费的再平衡过程预计仍会继续,预测2018年增速放慢至6.4%。此前世界银行预测中国2018年经济增速为6.3%。
花旗银行将中国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从此前的6.5%和6.4%上调至6.7%和6.6%,2017年全年GDP增速预测值也从6.6%调高至6.8%。渣打银行则预计中国有望实现2010年以来首次加速增长。
中国经济2017年全年增长预计可达6.8%,2018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三、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7年主要经济体复苏动力有所增强,全球经济实现10年来最广范围的增长。但低通胀率、低薪资意味着全球劳动力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消费投资需求增长尚未全面启动。更深层次看,国际金融危机前单纯依赖需求扩张的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需要通过改善供给来挖掘增长潜力。只有在巩固周期性复苏成果的同时,加快结构性改革,全球经济才有望进入新的稳定增长周期。此外,短期内地缘政治和宏观政策风险也给全球经济复苏增添了不确定性。
就业和物价数据显示经济复苏后续支撑力度不足。控制失业率和通胀是全球多数央行多年来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就业问题一直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复苏加快,许多国家总体失业率已经回到衰退之前的水平,但劳动力市场疲软的根本格局并未改变。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17年,受失业影响的劳动者数量将达到2.01亿,比2016年增加340万人,全球失业率维持在5.8%左右。值得关注的是,中小企业活力不足直接影响就业岗位的增加。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成立企业中全职永久性就业岗位数量减少、临时岗位数量增加已成为趋势。世界经济复苏尚未达到促使企业加薪吸引用工的程度,这导致消费无力、物价疲软。与此同时,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普及应用降低了商品和服务价格,加上能源价格低迷,都令物价水平难以回升至预期目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调查,2017年6月,全球物价同比涨幅不足1%的国家达到15个。IMF报告认为,在结构性变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单纯依赖央行刺激实现提升物价的目标越来越困难,各国政策制定者必须寻求新的政策工具和手段。
主要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开始逐步退出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将对金融市场、通胀走势和经济增长前景造成重大影响。据国际金融协会估计,到2017年底,各大央行对国债及抵押债的新增购买额将缩减至相当于全球GDP总额2.4%的水平;到2018年底降至0.8%;到2019年中,发达经济体央行将实现资产净收缩。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央行加息步伐也在加快。自2015年以来,美联储已经四次提高利率,市场预计2017年12月将再次提高利率,加拿大、澳大利亚也都先后实施加息,进一步显现全球货币政策的紧缩趋势。2017年10月美联储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在紧缩货币政策的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对于抑制经济过热是未雨绸缪,但若节奏把握不当,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分化,也可能扰乱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特别是,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美元升值和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将给高杠杆、资产负债表错配、汇率与美元挂钩的经济体带来压力。
保护主义仍将威胁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世界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并未彻底消退,一旦出现新的恶化,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停滞甚至再度出现危机。目前,一些国家除继续使用传统的“本国优先”、提高壁垒、滥用国际规则等保护手段外,开始转向对其他国家边境后措施的监督,以及重新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经贸规则。如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加拿大和墨西哥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与韩国修改贸易协定等,都给全球贸易环境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此外,投资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多国出台限制外来投资的法律、收紧并购政策、加强有针对性的审查制度,这有悖于全球化发展趋势,将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IMF认为,维持全球经济增长需要政策制定者避免保护主义措施,并努力确保更多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四、金准数据世界贸易展望
展望2018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向好。IMF预测,2018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进一步升至4.9%。其中,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有望达到77%,较2017年上升2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导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压力,全球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和竞争性减税加剧,以及国内政治动荡、极端天气事件、恐怖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非经济因素,复苏进程难言一帆风顺。
世界经济环境有望继续改善,主要经济体增长提速,国际贸易恢复增长动力,金融市场信心稳定。OECD最新的先行指标显示,未来半年至9个月,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除英国和俄罗斯预期经济增速放缓外,其他OECD成员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前景均较为乐观。IMF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7%。这不仅高于2008-2017年年均的3.3%,也高于1980-2017年年均3.4%的历史增速。其中,新兴经济体增长4.9%,发达国家增长2.0%。但世界经济增长仍存隐忧。发达国家老龄化加剧,生产力提升放缓,通胀普遍趋于下行,需求增长动力不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加快,财政整固任务艰巨,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减弱。发展中国家经济分化态势加剧,一些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减少,货币贬值风险上升。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日益激烈,“逆全球化”思潮仍可能再兴波澜,地缘政治局势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