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调降外汇准备金,这会终结人民币涨势吗?这是高盛的看法

调降外汇准备金,这会终结人民币涨势吗?这是高盛的看法

据多家媒体报道,央行近日下发了《关于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的通知》, 从今日(9月11日)起,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到零。

在近期人民币涨势如虹的背景下,央行此举被解读为是为强势的人民币兑美元降温,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

高盛观点认为,“8月中旬以来,资金流动压力似乎已经逆转,人民币走强更多由市场推动”。高盛表示,监管层释放出的信号显示,政府对人民币持续升值不再那么放心,同时也表明决策者对资本外流的担心下降,并可能进一步放松其他资本控制措施。

2015年8月,央行下发《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向央行缴纳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2016年,为抑制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顺周期行为,央行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金融机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政策。


时隔两年,央行一次性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零,高盛称,此举降低了通过衍生品交易流出资金的成本,并透露了以下三层含义:

  • 中国政府已经不那么担心资金外流的压力。因此,如果资金流动状况保持良好,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或许是逐步解除其它资本控制措施的前兆。
  • 为增加中期人民币(双向)波动所迈出的有意义的一步。除了反映出对资本外流的政策容忍程度更高外,此举还明确降低了进口商对冲外汇负债的成本。此类套期保值措施将部分抵消灵活外汇机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灵活的汇率机制是中国的政策目标之一。
  • 关于近期在岸人民币的前景,在评估市场压力的同时,解读政策意图可能更为重要。例如,外汇储备数据显示,中国央行8月购买了约100亿美元的外汇,相比历史标准,这个数字相对温和。央行本可以购买更多外汇来限制人民币升值,但它并没有这么做,似乎表明,政府对8月份强势的人民币感到满意。

虽然最近“好事有点过头了”,但我们仍然认为,在十九大之前(10月18日召开),人民币大幅贬值的风险有限。我们认为,继续追踪政策信号,包括逆周期因子,来判断近期人民币走势是有用的。在5月至7月期间,在政策推动人民币走强之前,逆周期调节因子出现乐观变化(例如,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低于CFETS模型隐含中间价),而当前逆周期调节因子正出现悲观变化,预示着随着人民币升值持续,政策的满意度在下降。

如下图所示,近期逆周期调节因子对前一交易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反应更大,意味着政策对人民升值的满意度下降。

高盛此前曾指出,就像物质与反物质的互动维系了万物平衡那样,中国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初衷是为了抵御市场压力(特别是在市场力量较强的情况下),以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整体平稳。就操作层面而言,逆周期因子令政府可以通过设定中间价而发出政策指引、继而影响汇率,而不再仅有实际外汇市场操作这一个办法(此举会消耗外汇储备)。

其他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