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影片最后提到的所谓“定制分级投资”(“bespoke tranche”),其实就是合成债务担保证券(synthetic CDO),而其包含的底层资产,就是单一公司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也称信用违约掉期)。
在定制分级产品的结构里,一篮子单一公司的信用风险被切分成不同的层级(tranches),出售给不同风险嗜好的投资者。
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每季度赚取一次溢价,回报率则根据所选层级列表中的公司违约风险系数做出调整。如果违约可能性上涨或市场走弱导致风险溢价扩大,投资者就会面临低于预期的回报。
2007-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及其后的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加剧资本雪崩的,正是这类信用衍生品交易。危机之后,信用衍生品市场持续衰落(下图),但至今仍然是一个价值10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国际清算银行半年报(2017年6月)中CDS市场规模的最新数据
近来市场波动性低位运行,固定利率收益率较低,公司债价格率屡创新高,对冲基金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以追逐更高收益。
2017年年初以来,定制分级投资的市场规模在短短七个月中翻了逾一倍。
在这个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市场当中,预计今年将发行200到300亿美元价值的衍生品,而2015年和2016年的发行量仅为100亿和150亿。
像Apollo、Brigade Capital和Blue Mountain这些鼎鼎大名的对冲资管公司,都在买入两到三年到期的层级。Apollo结构信用产品全球总管Bret Leas称,“对信用衍生品的市场认可度再次出现增长。”
由于定制分级产品没有评级机构给以信用评级,投资者群体相对有限,这片市场几乎是对冲基金的“专属领域”。不过据金融时报援引交易员称,加拿大和新西兰的养老基金也名列定制分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当中。
花旗银行的分析师Anindya Basu表示,“在当前利差极窄、波动率低下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寻求额外收益的心情异常迫切。”
花旗集团是此类交易的最大银行对手盘,摩根大通和巴黎银行也非常活跃。投资者对此类产品的兴趣重燃,使得像高盛这样的银行也开始考察扩张交易业务的可能性。不过这些银行在次贷危机中吃过的亏,并未被忘却;对于他们自己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敞口,银行们慎之又慎。
根据惠誉国际的数据,垃圾评级企业的年化违约率本月已降至2%以下,为2014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高收益债券的收益率大约为5.8%,而定制分级产品中为对冲基金所青睐的风险最高的层级,百分比回报率最高甚至可达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