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下一代零售的主流形态在哪里?(上)

下一代零售的主流形态在哪里?(上)

如果问消费者,哪里是你最喜爱的购物场所,答案会是什么? 

别急着回答,因为在不同时期,答案可能会截然不同。 

1980年代的人会告诉你,是百货商场。东西琳琅满目,品类丰富,还有漂亮的售货员姐姐。

1990年代的人会告诉你,是仓储超市。犹记沃尔玛第一次在中国登陆,国人在堆成山状的商品面前拍照留念。

2000年之后,购物中心在各地兴起。开阔的场所,一站式的餐饮娱乐,以及分门别类的专卖店,让一家人可以逛上一整天。

2010年至今,自然是属于电子商务的天下。“万能的淘宝”、“多快好省的京东”,还有五花八门的垂直类电商,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逛遍全球”。

人类零售发展史,中国已经迎头赶上


有人说电子商务或许就是零售的最终形态了,因为对购物者来说,有了足够多的选择。

但很显然,对于一百多年来直面最挑剔的消费者,一向以日新月异、花招迭出著称的零售业来说,没有什么是“终极形态”。网购也不过是多了一种强力的业态形式,绝非零售业未来的全部。 

证明就是,继电商之后,新的零售业态正如雨后春笋般陆续登场,线上巨头也纷纷参与其中。

从去年的盒马鲜生到今年的阿里无人便利店,从日本的最美书店到美国的Amazon GO,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好不热闹。在这其中,或许就有下一个零售主流业态的雏形

只是,会是哪个呢?

零售的本质

要弄清楚谁会是下一个零售主流业态,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零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零售业的服务对象——消费者,究竟要的是什么。 

我们历数了从古至今各种零售业态的发展,归结出消费者的三大需求:丰富性、便捷性、舒适性。 

丰富性——零售业发展的原始动力 

对商品丰富性的追求自古有之。证明就是无论中外,皆有集市这一业态,即便不是常设,也会定期举行。为的就是让消费者可以有丰富的选择,一次性满足购物需求。 

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广场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一业态有些力不从心了。 

以19世纪末的美国为例,5600万人口散布在38个州,其中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这时候的零售对买卖双方都是痛苦: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能选的商品少且贵;而零售商连本地需求都很难预测,货品短缺或库存积压是常态。 

邮购零售就此横空出世,因为一本邮购目录上能够记载的商品比起几个小商铺要多太多。

1894年,西尔斯邮购手册足足有700页,商品总数(也就是现在零售业流行所说的SKU,库存量单位)超过6000件,超过了现在的一个中型超市。

它在1900年打出的口号是——“百万富翁级的商品,百万人付得起的价格”(“Goods for the millionaire, at prices in reach of the millions”)。 

说起来,这个口号倒也很适合现在的电商吧。

1897年的西尔斯购物手册封面

后来的百货业态超市业态,都是零售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丰富性要求的进化版本。

还记得你小时候第一次走进大超市的震撼之情吗?那应该是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眼花缭乱。

而这种震撼,在数年前笔者到日本逛百货商场时再次被激发。小小的一个手账品类,在Tokyu Hands里居然能有上百种样式,大概是线下实体渠道商品丰富性的极致了。

Tokyu Hands的手账专区

但零售业态的丰富性需求在21世纪遇到了“终结者”,那就是电商。

再没有一个购物场所,能做到品类比电商平台更丰富。因为后者从理论上说,品类可以无限多,边际成本可以无限小。

尽管在现实中,电商平台的品类仍要受限于自身的运营能力,但线下零售在丰富性这一需求上还是被彻底打败,难以翻身。

好在,当丰富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贪婪”的消费者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给线下零售业带来了希望。 

便捷性——满足人的“懒惰”本性 

懒惰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时候它是激发人类创意和发明的动力源泉。

消费者的“懒惰”使其对零售业提出了两个要求——“我想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立刻得到商品”,以及“我有选择困难症,请给我最适合我的”。 

立刻,马上,就给我

这个便捷性需求通常出现在一些日常快消品领域。 

如果说冰箱彩电这样的大件,人们可以货比三家后在最便宜的电商平台下单,坐等几天后送货的话,那么突然想吃根冰棍,或者家里遥控器没电了,就不太可能慢悠悠的再去电商平台上购买。 

因此便有了便利店,也就是小卖铺的进化版本。 

把这一业态做的极致的是日本和中国台湾。从1974年东京一间小酒坊开出第一家7-11便利店以来,现在日本的便利店超过了56000家,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日元。

通过2000-3000的快消品SKU,日本和中国台湾的便利店几乎可以满足普通人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从买冷饮到吃夜宵,从突然发现洗发水用完了到应急的日常药品。再加上遍布各个街角的布局,和7x24小时的营业时间,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需求被充分满足。

日本便利店实景

而比便利店在便捷性上更进一步的,便是自动贩卖机。这一项的巅峰之作,仍在日本。 

去过日本的朋友都会感慨,这里的自动贩卖机哪里都有,什么都卖。毕竟相比还需要几十坪占地面积的便利店,自动贩卖机甚至可以摆在澡堂里,或是办公室的茶水间中,而卖的东西进一步精简——各种饮料,烟,零食。 

都说无人零售是黑科技,难道自动贩卖机不就是无人零售的鼻祖和典范么?

日本街头一整排的自动贩卖机

那么对于这种即时的便捷性需求,未来零售业还有没有挖掘潜力?这个可以有。

譬如说,结合了线上商品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便是京东的生存价值——自建的物流基础设施,让其可以在一百多个城市实现“即日达”或者“次日达”。这一特性也让它顽强的克服了赢者通吃的互联网定律,在中国电商界稳稳守住了行业老二的地位。 

而再进一步,亚马逊Amazon Go和阿里的Taocafe无疑是满足便捷性需求的“概念车”。

Amazon Go前期被刷屏,靠的就是那一段看似神奇的演示视频——取物即走、无需停留结账,购物体验一气呵成。


根据亚马逊的官方解读,这背后是一套整合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传感器的“Just Walk Out”技术,黑科技满点。

而最近很火的无人零售店——阿里的Taocafe和欧尚的缤果盒子,则走了两个不同的路数。 

前者和Amazon Go类似,通过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的智能识别,将淘宝ID、支付宝ID和顾客的生物特征绑定,从而在消费中跳过支付环节;而后者仍需要将商品放在一个特定的平台上,然后用手机支付,说白了就是个无人值守的便利店。 

而且里面的商品最近还因为上海的高温化了……化了…… 

上海首家缤果盒子里由于高温融化的面包

这也暴露出无人零售业态的一个核心问题,有限节省的人力成本和无限扩大的运维成本

为什么Amazon Go高调亮相,却迟迟无法投入商用?据传是因为感应货架的技术投入超出预期,而且一旦超过20人同时在店购物,物联网的后台也可能出现计算故障。 

最新亮相的阿里Taocafe也遭遇了一些吐槽,无论是入店时繁琐的注册体验(很多人花了足足5分钟才进店门),还是店铺中有限的商品品类,都让无人零售中最核心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看来,黑科技也不是那么容易担当的,开一个真实的店,可比录一段炫酷的视频要难得多。 

那么为什么零售巨头们还要纷纷抢滩无人零售,去推出自己的概念商店?即使他们明知,这一形态在三到五年内都不太具有商业可行性?

是为了迎接万物互联的时代。

互联网之后,下一个时代属于物联网,这已经是TMT行业公开的“秘密”。每一样物品都会有自己的RFID标签,每一个行为都会被传感器如实记录。

为了迎接物联网爆发、消费场景被解构的未来,巨头们必须要在不断地试错和迭代中,打磨手中的武器。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用户行为数据和系统运转经验,才能在下一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毕竟传统百货的败北还历历在目,电商巨头们绝不允许下一个被拍在沙滩上的是自己。

其他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