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光明中睡着,只有少数人在黑暗中独自清醒。他们仿佛能洞悉一切,朝着心中的光明艰难前行。他们不畏传统,敢于在崭新的天地里开疆辟土,兴风作浪。这些改变时代的“弄潮儿”,留给后世的是经典传承的汽车品牌与文化。
也有一些人,天生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敢,把赛车当成自己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顾一切以生命为筹码,在每一场赛事中豪赌,与魔鬼共舞,同死神竞速。达到更快的速度,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与执念。
史蒂夫·乔布斯曾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这15位先生,或开创或改变或颠覆或捍卫了迄今为止的汽车时代。
KARL FRIEDRICH BENZ
卡尔·本茨 1844-1929
怀有新想法的人在其想法成功之前都会被认作是怪人。
如果没有卡尔·本茨,那么我们今天要谈及的后面这些大师们的功勋成就都将不复存在,因为本茨先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单缸汽油发动机,制造出第一辆不用马力牵引而独自奔跑的汽车,他是名副其实的“汽车之父”,轮上时代的“始作俑者”。
1886年1月29日,卡尔·本茨把单缸汽油发动机安装在三轮车架上,得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制造专利权”,而这一天也被公认为“世界汽车诞生日”。
具有新想法的人在其想法成功之前往往会被认作是怪人,卡尔·本茨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在妻子的极力怂恿下,本茨带着他的发明参加了1888年的慕尼黑博览会,那么恐怕“第一个吃螃蟹”的卡尔·本茨可能要淹没在冷嘲热讽的人的唾沫星子底下了。而第一辆汽车在慕尼黑博览会所引起的巨大轰动,使人们趋之若鹜地奔走相告“:这辆没有马,没有辕杆,在一个男人驱使下就能自己行走的马车,大概是某种新的魔法!”
对于新鲜事物的出现,人们在伊始总是抱着抵触的敌意,用恶毒的语言去诋毁去防备。而一旦舆论散播开来,新鲜事物露出潮流的苗头,人们即会争先恐后地倾慕、艳羡,希冀与新事物发生丁点儿瓜葛,并以此为荣,唯恐落伍。
FERDINAND PORSCHE
费迪南德·保时捷 1875-1951
有些笑容的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20世纪初,检验汽车性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参加比赛。出身于铁匠家庭,从小就在机械方面天赋异禀的保时捷先生,在夜大半工半读旁听了机械和电子相关课程。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也许是艰辛生活的不幸,但这或许是件幸事。由于免受了传统教育形式的禁锢,而造就了保时捷先生开阔的创造力。为突破电池电量续航的极限,他率先在车内装配内燃机给电池充电,设计了以四个轮毂电机推动车辆前进的“Lohner-Porsche Semper Vivus”,可谓是混合动力车的鼻祖,世界上第一辆四轮驱动的汽车就此诞生。
保时捷出品的赛车收获奖项不计其数,而这样一位在赛场上所向披靡的设计大师,真正的志向却不仅在此,他的梦想是为普通大众设计小型轿车,为此饱经磨难:与奔驰公司分道扬镳,时值“二战”而迟滞小型轿车的生产计划,战后身陷囹圄。有些笑容的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了那无人能及的天赋、炙热躁动的坚持,还有他所固执秉持的信条“:设计应该是实用的,这种实用是不需要向消费者灌输思想,让人一看便知的。”
TAZIO NUVOLARI
塔齐奥·诺沃拉里 1892 -1953
“如果我们一直被死亡所困扰,我们永远不能完成一圈。”
意大利人塔齐奥·诺沃拉里曾效力多个车队,包括阿尔法-罗密欧、法拉利、玛莎拉蒂,一生斩获92次赛车冠军,其中55次荣获总冠军,包括1932年欧洲锦标赛的冠军,以及三次意大利锦标赛总冠军,并两次刷新世界速度纪录。除此之外,诺沃拉里还作为摩托车手赢得了69次冠军,其中包括两次意大利锦标赛和一次欧洲锦标赛。他骑着Bianchi 350击败了性能更强劲的对手,就像他曾开着一辆旧款的Alfa Romeo P3赛车,在北环奔驰的主场取得了一场不可能的胜利,赢了骄傲的德国人。
辉煌的成绩首先取决于高超的技艺。作为四轮漂移的鼻祖,诺沃拉里发明的这项技巧需要娴熟地控制油门并精确地反打方向。他精湛的车技迫使赛车的性能发挥到极限,贪婪地索取多一厘米的前进和多一马力的迸发。
出于对胜利的渴望,诺沃拉里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他也是“关灯超车”的鼻祖。1930年一千英里拉力赛中当Achille Varzi位居第一时,在夜幕的掩饰下,诺沃拉里关掉了Alfa Romeo的前大灯,神不知鬼不觉地赶超了Varzi,奇招制胜赢得比赛。
意大利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小聪明。1948年的Mille Miglia 比赛,诺沃拉里驾驶一辆法拉利166C赛车疯狂驰骋在赛道上时,赛车引擎盖掉了,之后座椅也不听使唤,诺沃拉里干脆把座椅扔掉,一屁股坐在一堆橘子上继续比赛。最后一次进站时,恩佐·法拉利看到诺沃拉里的处境如此糟糕,含泪劝慰意大利人停下来,却遭到了诺沃拉里的拒绝。最终赛车断了弹簧,不得不退赛。当时诺沃拉里已经被卡在赛车里动弹不得,工作人员不得不把他抬出来。
当你豁出命去拼一件事,大概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经历了两个孩子夭折的诺沃拉里早已看淡生死,“如果我们一直被死亡所困扰,我们永远不能完成一圈。”
FERRUCCIO LAMBORGHINI
费鲁吉欧·兰博基尼 1916-1993
我们的尊严不值什么钱,可它是唯一我们真正拥有的东西。
兰博基尼先生原本是拖拉机制造商,同时兼做空调和暖气片生意。他是法拉利的超级粉丝,拥有四辆法拉利跑车。某天他最爱的法拉利250出了故障,遂找法拉利公司投诉变速箱的问题,遭到拒绝后,气愤之余声讨恩佐·法拉利,当时已经被全世界的粉丝簇拥为神的法拉利先生完全没有把兰博基尼放在眼里,只打发了一句:用不着一个做拖拉机的来告诉我如何制造跑车吧!
生性本就孤傲的兰博基尼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践踏,从此痛定思痛,变卖了四辆法拉利跑车并倾其所有家产成立了“兰博基尼跑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誓要打造一个可以比肩法拉利的超级跑车品牌。兰博基尼品牌自诞生起,即带着复仇的使命。而后不择手段地从法拉利和玛莎拉蒂挖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贝萨里尼。1963年的意大利都灵车展,兰博基尼推出他的首部作品350GTV,极速280公里/小时。一个恶魔横空出世。两年后同样是在都灵车展上,兰博基尼Miura(公牛)让所有人都唏嘘不已,从此这个名字被当作了兰博基尼的代名词。
屠格涅夫曾说,自尊,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如若不是当年法拉利先生的轻视,也不会逼迫兰博基尼这一宿敌的诞生。
ENZO FERRARI
恩佐·法拉利 1898-1988
听不到音乐的人,说跳舞的人都疯了。
法拉利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曾说“:我最中意的赛车是我还没有造出来的赛车,我最大的成功是我还没有达到的成功。”这位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意大利人,从小体内即流淌着嗜车如命的血液。疯狂痴迷于“拿生命开玩笑 ”的试车员和赛车手的工作。他当年驾驶着阿尔法·罗密欧(Alfa Romeo)驰骋赛场,以其命名的“法拉利车队”为阿尔法赛车屡建奇功。人们把不要命的法拉利先生视作疯子,但他并不在乎,也许癫狂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显现。
由于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法拉利先生不得不离开了阿尔法·罗密欧。或许是得之其命,失之乃幸。如若不是与老东家的彻底决裂,这个世界就不会诞生超跑领域的顶尖公司。法拉利赛车被誉为“红色的魔鬼”,他设计的F1赛车,在世界顶级赛事上获得上百次胜利,至今尚没有哪一款赛车能够打破此项纪录。
要是没有在这个世上留下自己的气味,那来一趟只是观光吧。杰出的大师们都不是来混沌观光插科打诨的,他们是要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印记的。恩佐·法拉利留下了艺术品一般的法拉利车,留下了世人疯狂的尖叫与追随,留下了让人们拥有了做陆地飞翔的梦的权利。而那些诟病法拉利先生是疯子的人,他们只是没有听到音乐而已。而那些疯狂的音律,只会回响在极少数人的脑子里。
KENNETH HENRY MILES
肯·迈尔斯 1918-1966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故事起源于1963年,Henry Ford II在收购法拉利的谈判桌上遭到了Enzo Ferrari的羞辱,气急败坏的福特下定决心要自己开发一台勒芒赛车,一雪前耻。临危受命的Roy Lunn作为项目负责人,于次年4月推出了全新福特GT,受迫于公司压力,来不及作充分调校便被匆忙推上赛场,结果可想而知,1964和1965年两届勒芒均出师不利,铩羽而归。当福特上下人人自危时,时任车队赛事经理的肯·迈尔斯被推到风口浪尖,时年已近46岁。
迈尔斯深知赛车比赛中,测试和开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日以继夜地在赛道上飞驰,每一圈下来,他对这辆车的了解就更进一步。随着缺陷和弱点在测试中不断被发现和解决,车辆的可靠性变得越来越强,就连最短板的刹车问题也最终得以攻克。
1966年2月,堪称北美大陆的勒芒——Daytona 24小时耐力赛上,迈尔斯和队友Lloyd Ruby小试牛刀即轻松斩获冠军,这是美国车有史以来第一次赢得FIA 旗下的24小时耐力赛。随后在Sebring 12小时赛上Miles和Ruby再次取得冠军。
高层们在下一盘棋,而车手和车队经理,其实都只是棋子而已。终于迎来最艰难险阻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由于车门问题一度落后的迈尔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战车的熟练把控,不断刷出最快圈速,很快占据第一名位置,并与后车逐渐拉开距离。随着头号劲敌法拉利车队的相继因事故退赛,前三名位置很快被福特车队包揽。眼看冠军宝座对于迈尔斯如探囊取物一般轻而易举,却突然被福特高层要求放慢速度与同车队另两辆福特GT同时冲线。迈尔斯照做了。勒芒官员却以规则为名,宣布冠军是McLaren,理由是McLaren的排位赛位置更靠后。迈尔斯与原本势在必得的冠军失之交臂。
如果不是因为勒芒的丑闻,迈尔斯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同时赢得Daytona 24小时、Sebring 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而这一壮举至今未有人实现。两个月后,迈尔斯在加州沙漠中的Riverside赛道上测试赛车时发生事故不幸丧生。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旁观者眼里的悲剧,未必是受难者心中的悲剧。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