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近期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陆续出台措施,规范和清理金融市场过度加杠杆的行为。金融去杠杆(而不是经济基本面)也成为了当前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
很多小伙伴都在担忧,现在是不是存在过度收紧的可能,这又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对于中国去杠杆这件事儿,高盛的解读是:预计未来信贷将继续下滑,同时,官方已经意识到过度收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能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或相对放缓收紧的脚步。
话说金融去杠杆防风险抑泡沫是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政策主线,监管层实行起来来也是不手软、不放水的高压态势。
大家来回顾&感受下:
2016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二季度会议强调“抑制资产泡沫”,随后8月底央行锁短放长,10月热点城市房地产调控密集出台;
2016年10月28日政治局三季度会议再次强调“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房地产调控加码;
2016年12月14-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然后,房地产限购限贷、上调公开市场利率倒逼债市去杠杆、险资监管新规、防止资本流出等一系列政策出台……
到了今年4月,银监会又连出8道文,雷霆万钧,股债市场均出现了大幅调整。而且这是在外围股市和经济纷纷走强的背景下发生的,再次表明流动性成为市场主要矛盾,目前市场普遍开始担忧过度收紧的影响。
高盛:中国或相对放缓收紧的脚步
对于中国金融去杠杆这件事儿,高盛的解读是:预计未来信贷将继续下滑,同时,官方已经意识到过度收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能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或相对放缓收紧的脚步。
高盛:信贷下滑幅度比官方统计可能还要大
高盛称,目前市场正在担忧过度收紧的影响。高盛通过测算发现,包括影子银行的信贷下滑可能比官方公布的还要厉害,因为在货币政策和监管收紧的情况下,影子银行下滑得相当多。
降杠杆降出心脏病!高盛:中国已意识到过度收紧的风险
高盛的模型显示,中国2017年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大概是7.7万亿人民币,大概是GDP的33%,而去年的平均水平是36%,也就是说,有比较明显的下滑。
基于高盛的模型,在去年一年以来,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额增量占GDP的比例下跌了8个百分点,但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GDP比例只下降了2个百分点。
信贷将进一步下滑 下半年中国可能放缓收紧的脚步
高盛认为,金融市场的利率必须要经过数月,传导至信用成本。高盛的测算显示,中国的金融市场利率通常会领先银行贷款利率大概6个月。这意味着,在目前金融市场利率已经上涨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的信用增长还会进一步放缓。
降杠杆降出心脏病!高盛:中国已意识到过度收紧的风险
基于高盛预计,中国的信贷增长未来还将继续下滑。
降杠杆降出心脏病!高盛:中国已意识到过度收紧的风险
不过高盛认为,为稳住增长,官方会采取相对灵活的行动。鉴于目前信贷可能会继续下滑,目前官方似乎也意识到了过度收紧的风险,因此官方可能会相对放缓脚步,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
高盛称,十九大将于2017年下半年召开,维稳可能会成为下半年的一大主题,因此,政策应该也会更加灵活。就像在2012年,即十八大召开那年,增长的波动性相对较高,但是政策反应相当迅速。
降杠杆降出心脏病!高盛:中国已意识到过度收紧的风险
高盛称,目前有信号显示出,政府或放缓收紧的脚步,这在央行一季度政策报告中都有体现。随着降杠杆继续进行,央行的政策空间可能会更大。不过,除非增长放缓得相当多,否则央行的政策应该不会有较大的宽松。
国内专家:去杠杆或刚刚开始
高盛称,目前有信号显示出,政府或放缓收紧的脚步,但国内的专家们则认为,这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国开证券认为,今年监管层实施金融去杠杆的态度相当坚决,目前仅仅是开始而非尾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投资者对企业利润增速持续下滑的预期有更充分的认知,另一方面去杠杆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将加剧,下半年市场估值会再次受到挤压,届时才是真正考验市场韧劲的时候。
从各方的分析来看,金融监管对市场的影响尚未完全散去。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认为,金融监管的长期影响导致银行、保险这些绝对收益机构对股市配置力量的减弱,同时二季度经济增长压力显现, 经济压力叠加流动性压力,导致近期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市场全面下跌。王德伦提醒,金融监管压力下,防御风险仍是第一要务。在后续应对上,仍需保持警惕不可冒进。在金融监管的影响未完全释放前,仍然建议多看少动。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2014年以来资金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是房地产金融过度繁荣和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20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脱虚向实的问题,关键是推动供给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回报率,否则即使金融杠杆去掉,资金也未必回流实体经济,而是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