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编最近一直想安利《朗读者》给大家,因为它的文化底蕴,也因为它所传递的做人的道理,生命的意义。
去年年底,综艺节目迎来了一股清流,从《见字如面》开始,国人开始发现比起在微信上信息满天飞的嘘寒问暖,前辈们一封手写的信更能连接起来人们渐行渐远的心。
再到今年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拾起对古诗词的热爱,对古人的敬畏。
而今天芭姐要说的《朗读者》也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像它的名字一样,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就是传播文字,而人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就是节目的初心。
通过那些久违的片段,唤醒大家心里久违的感动,每一段文字后的流泪或微笑,思考或对照,都是对人生的一次感悟和学习。
节目到现在播了三期,每一期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
遇见: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第一期节目的第一位朗读者是濮存昕,他的“遇见”围绕着感恩,童年残疾的自己,被荣国威大夫医好双腿,从“濮瘸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改变了命运。
他的际遇和老舍先生很相似,老舍先生也是因为别人的帮助,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从此改变了命运,跨越时空,濮存昕和老舍先生有着同样的感恩心情。
于是,濮存昕选择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朗读,来表达他对荣国威大夫的感恩。
在朗读者里面,未必全是名人,但每一位都是有过往的,有内在底蕴的,有“故事”的人。
比如第二位阅读的蒋励,她是一位妇产科医生,志愿远赴阿富汗,帮助战火中的孕妇接生。
生活在一片祥和的当代中国,我们总误以为战争的年代已经很遥远,但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惨绝人寰的事实每天都仍然在发生。
但只有极少数的勇者,选择去感受生命,拯救生命,实现自己最大的生命价值。蒋励选择了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的歌词。
这首歌创作于1962年,越战时期,那段历史极端黑暗,美国男子不断被送上战场迎接杀戮,甚至战争结束后,仍然有八万回国的老兵因为战争留下的阴霾而自杀。
这场遇见,饱含着心痛和无奈。
而张梓琳的遇见,则充满了温情和爱,她遇见女儿,从而懂得了一名女性应有的成长,她选择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来朗读。
最后一场遇见,是许渊冲老先生与翻译世界的相遇。
如今96岁高龄的许老,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钟,他没有朗读,却让我们明白了:“生命不是你度过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因为遇见,成就了很多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同样来朗读的还有徐静蕾,在节目中,她说自己的童年在奶奶去世那天就结束了。从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的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爱情,主动选择走出悲伤,徐静蕾在选择的路上一步步成长。
她始终是一个随性、洒脱的人,唯独最放不下的是奶奶,所以这次她朗读的是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星,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
节目里有大爱,有温情,不管哪一种,都足够让人热泪盈眶。
在这个人们内心被浮躁填满的年代,难得的涌现出了这样一股清流,静静地流淌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震撼的、让心灵产生如此巨大共鸣的,是情感、是爱。
朗读者们所朗读的那些片段,那些故事里的人、事、物,仿佛有我们的影子。
有些感情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它帮你传达心意;有些道理我们讲不清楚,它讲得透彻心扉。
我们大都平凡地活着,《朗读者》就仿佛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扇门,打开我们心中的光,提醒我们,不该停止对厚重的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