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科技巨头“腹背受敌”: 反垄断阴影下将被征收数字税

在6月9日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G20财长同意,将在2020年之前编制共同规则,以填补脸书等全球科技巨头为减少企业税所利用的漏洞。


根据会议后发布的公告,目前如何向科技巨头征税的细节尚未确定,但将会通过修订联系和利润分配规则、全球反税基侵蚀提案等“两大支柱”来逐步完善。


财长们在G20公报指出,“我们欢迎最近在解决数字化带来的税收挑战方面取得的进展,并赞同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支柱方案。”


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会议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我们有两个支柱,我觉得我们需要同时支撑着两个支柱”,“这些建议(目前)仍然有点模糊,但他们正在逐步形成。”


如果税收的漏洞得以填补,将会让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面临税收负担增加,在美国也开始对大型科技公司进行反垄断调查的背景下,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正腹背受敌。截至记者发稿,谷歌等公司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进一步提问予以回复。


科技巨头将面临税收挫折


G20的部长们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欢迎最近在应对数字化带来的税收挑战方面取得的进展,并赞同由两支柱方法组成的雄心勃勃的工作计划”,“我们将加倍努力,以达成基于共识的解决方案,并在2020年之前提交最终报告。”


修订联系和利润分配规则、全球反税基侵蚀提案便是财长们所依赖的“两大支柱”。简单说,即使公司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没有实体业务,该国仍将根据一家公司的服务或商品的销售地对公司征税,如果在前述情况下,该公司仍能通过离岸避税天堂或低税率国家或地区实现避税,那么各国可以应用全球最低税率,从而实现变相取消“避税天堂”。


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直强烈支持对大型科技公司征收“数字税”,正如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所言,我们有一种基于数字活动的新经济模式,基于大量数据的销售和交换以及使用,但目前对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没有公平的征税。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对数字跨国公司征税也未达成共识。包括英国、法国等国家则选择出台了本国针对数字化服务的税款。英国在2018年末时推出“数字服务税”,对符合标准的公司,以公司在英国的营业收入为税基,征收2%的税。法国则在2019年5月通过一项草案,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公司征收3%的数字税,法国预计这项新税收将会在2019年产生4亿欧元的税收收入。


由于英国和法国的“数字税”针对的目标都是营业收入而非利润,这使得该税种存在双重征税的风险。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在本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美国对法国和英国提出的两项现行税收存在重大担忧,欧洲的税收迫使我们需要处理这个问题。


尽管目前对于新税收的规则的形式和范围仍然存在争议,但G20的财长们认为,除了改革之外别无选择。姆努钦也表示,“听起来我们有一个强烈的共识,所以现在我们需要达成共识,(并)将此转化为协议。”


勒梅尔和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则表示,如果一旦有达成一致的G20方案,就会废除本国的数字税。


“我看到各方在这个问题上合作的高度意愿,这是一年前很少有人能预料到的,”欧盟经济事务专员莫斯科维奇对财长们的共识也表示赞赏,他表示,“我们真的相信,科技巨头——不仅是GAFA(指代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苹果)——必须在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地方缴纳公平的税款。”


避税,科技巨头的腾挪术


实际上早在2012年,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等科技巨头公司就曾因避税丑闻引发众怒,这让当年的G20峰会上一个重要议题便是,推进跨国企业必须缴纳“应缴税额”。这也推进了之后BEPS(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BEPS指利用税收规则中的差距和不匹配,人为地将利润转移到低税或无税地点的避税策略。但BEPS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源——公司仍能够利用低税率的司法管辖区的优势,将利润转移到任何他们想要的地方,实现避税。


而大型科技公司主要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其产品和服务来获得利润,其中大多数的利润则在于各类的IP(知识产权)。在人为地将IP的中间法律所有权定位在爱尔兰、荷兰、卢森堡和瑞士等有利于避税的司法管辖区,跨国科技巨头公司可以避免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缴纳版税。


这使得即便是BEPS出炉后,问题仍然不断发生。谷歌在2017年通过一家荷兰空壳公司将227亿美元转移到了百慕大,同年,Facebook在英国只缴纳了74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552万元)的企业税,尽管该公司在英国收入高达13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15亿元)。


以谷歌为例,它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通过在线“拍卖”和混合销售广告空间,在经过爱尔兰子公司、荷兰子公司和百慕大子公司的几次腾挪后,谷歌在英国实际缴纳的税负非常低。


“无论是跨国科技巨头绝大多数利润是否真的来自IP,还是最终支付给百慕大公司的与英国销售相关的特许权使用费,是否超出了英国所得税的现行范围都存在争议”,英国智库税务观察主管George Turn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BEPS行动要点的第一点便是指在向数字经济征税,但当BEPS拟议的改革终于达成时,对数字经济如何征税却成为各国无法达成的一个领域,让行动一直被推迟。


根据税务观察的研究,苹果、谷歌、Facebook、思科和微软2017年在英国营收大约为234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072亿元),产生的利润大致在66亿英镑,根据英国现行税率计算,税收负担为12.6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11.6亿元),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在英国综合税负约为1.9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6.9亿元)。


George Turner表示,尽管多年来世界各国政府一直在讨论,要采取行动来打击跨国公司的避税措施,但大型科技公司仍然照常营业,只是时不时地缴纳“谷歌税”等惩罚性税率——相比其营收而言,九牛一毛。


GAFA麻烦不断


GAFA等科技巨头在美国的“失宠”,或许是姆努钦能够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达成共识的原因。近期,包括Facebook在内的四大科技公司已被美国竞争监管机构着手调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近期宣布,将对美国是否需要收紧反垄断法,以应对科技巨头展开调查。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目前谷歌等科技巨头在主业具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还采取类似搭售或强制捆绑等方式拓展其他业务,进而损害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这也是谷歌等公司近几年在欧盟不断被诉讼、罚款的主要原因。


而美国内部对这些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似乎也积怨已久。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就撰文称,对大型科技公司征税就能够改变它们。


保罗·罗默提议对Facebook、谷歌等公司运营的关键,即定向数字广告的销售收入征税。因为目前反托拉斯法案主要针对的是价格欺诈的危害,而不是这些平台造成的其他危害,利用税收法惩罚科技公司是一种策略优势。


在其他分析者看来,尽管对科技巨头全球征税已在G20上达成共识,但如何具体实施,会是一个难题。


英国亚当·斯密研究所研究员Tim Worstall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际税收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经济活动附加值征税的理念之上,像英国和法国等对科技公司收入计税的方法虽然未违背当地法律,但也存在争议。


“目前欧洲在不断上涨巨额科技税,而特朗普也在解决这个问题。”,Tim Worstall说。


这也使得在本次G20上对数字公司如何征税给出了各种方案。一种方法是计算数字公司的“非常规”利润,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现有的利润计算方法,然后将部分利润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国家,第三种可能性是为在任何给定国家的营销和分销指定“基线利润”。此外,新系统还需要一套规则来决定一家数字公司何时真正参与国民经济。


哈蒙德表示,全球税收规则仍应以企业创造价值的地点为依据,而不应仅仅以销售地点为依据。


“我们需要确保改革后的国际税收体系,能够继续奖励那些创造有吸引力商业环境的国家。”哈蒙德说。

Salesforce百亿美元收购逻辑:牺牲利润换增长

10日当天,科技行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提供企业云服务的公司Salesforce斥资157亿美元收购数据可视化分析公司Tableau。这是Salesforce历史上金额最高的一笔收购,其收购价格相比Tableau上周五收盘价格整整高出了42%,足以看出Salesforce对于Tableau收购的势在必得。


从双方各自的业务构成来看,Salesforce与Tableau无疑有着很多的业务协同:Salesforce为客户提供服务,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客户关系,提升业务质量,Tableau则擅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让企业更好地发掘市场机会并作出相应决策,双方甚至在各自的客户群体上都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合。不难预想的是,未来Salesforce整合了Tableau的服务后,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数据分析服务,提升原有服务的价值。


尽管从业务发展上来看,这看似是一桩顺理成章的收购,但能够以近50%的溢价达成最终交易协议值得进一步深究。事实上,对于Salesforce来说,不仅需要付出高价收购的代价,同时整合Tableau后,还会在短期给其财务业绩带来一定的拖累。


在过去的一年中,Tableau的业绩并不亮眼,其营收增速在2018年年中达到超过30%近年来峰值后,便显现出明显的营收增速放缓迹象,截至最近的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速已下降至14.7%,与此同时,自2015年以来,Tableau便再也没有实现过年度正盈利,2018年全年亏损达到2.77亿美元。在并不优秀的财务业绩下,Tableau在资本市场上也并没有获得追捧,今年以来股价一直徘徊在每股125美元附近。


Salesforce在收购消息公布的当天也表示,如果收购顺利完成,将在2020年为公司营收新增约4亿美元,但与此同时,调整后的每股净利润将减少37-39美分。


从短期财务回报来看,Salesforce对财务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的Tableau的收购,并不能对短期业绩带来明显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拖累了公司的净利润,因而这一桩收购,从Salesforce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战略上的考量。


就在收购消息公布5天前,Salesforce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财报,尽管最终财报数据良好,营收、利润均高于市场此前预期,但Salesforce增长的疲态已经进一步显现:从2017年以来,Salesforce的季度收入同比增速从近30%的高位,逐步下滑至目前24%的水平。在该季度财报中,Salesforce指出,未来市场营销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仍将维持在45%左右的高位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公司仍在寻求不断扩大客户数量、向现有客户出售更多产品以及继续建立品牌识别度。


在收购消息公布后的电话会上,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表示,公司正在不断扩张自己能够提供给客户的产品种类,对于客户来说,希望能够在Salesforce获得更多的能够将他们的业务运营更加现代化的工具和服务,而Tableau将是Salesforce能够提供更多业务转型服务的关键资产。


Salesforce引述全球数据公司的研究数据称,全球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技术和服务方面的花费到2021年将达到1.8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增长对于现阶段的Salesforce来说,仍然是业务发展的第一要务,因而收购在数据可视化分析领域拥有着领先地位的Tableau也就不难理解了,Salesforce是在用牺牲一部分短期利润的行为来换取增长,增加了Tableau的服务以后,能够让Salesforce 吸引到更多客户群体,同时也将对现有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Salesforce的业务规模扩张。


尽管收购溢价高达42%,但考虑到目前Salesforce的股价处在近期相对高位,且通过全股票形式收购,在不挤占现金流的情况下,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收购溢价。

金准产业研究 中国5G自主可控技术解读


前言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全球5G仍然如期推进,其对于构建智能物联产业的竞争力来说意义重大,而随着5G进展和全球格局的变化,不仅仅是5G设备投资,产业链重构带来的上游自主可控与包括手机、物联端、智能汽车为代表的5G终端产业创新正进入实质阶段。

在华为等民族企业的努力下,我国在5G上游网络侧上游核心领域已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可控;而在IP承载网、传输网和云服务器等上游设备已实现了部分的自主可控,由此可见,我国5G的发展将势不可挡。

一、全球5G如期启动

互联网通过完成计算机之间的互联,新业态伴随网络蓬勃发展,是信息时代从无到有的里程碑。移动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业务与网络新形态再次勃发,ICT产业完成深度融合。

5G是界分人联与物联需求的基础设施,产业意义堪比信息高速公路。5G首次明确提出面向万物互联,将相互孤立的各类型终端、设备或子网络全面联通,从无到有的意义堪比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5G是统一平台的整网方案,这是与前几代通信网络的核心差别。

ICT产业发展历经的关键里程碑

5G标准化与部署时间线

5G标准化工作时间表明确,过去的各里程碑节点如期达成,后续工作仍在准点推进。3GPP在2016年启动5GStudyItems,完成R14协议;2017年正式进入5GWorkItems阶段,在2017年底和2018年中NSA和SA两套方案分别确定,R15版本已在2018H2冻结。始于2018年底的预商用和商用部署都是基于R15协议,工作频段以Sub-6GHz为主,建设规模预计2021年达到高峰并将延续到2023年,称为5G第一阶段(PhaseI)。

R16版本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启动,主要围绕毫米波段,产业链有望在2021年成熟,衔接5G第一阶段,投资规模和周期空前扩张。R16的标准化工作在2018年底启动,按计划将在2019年底冻结。由于主要面向毫米波段,产业链尚处于空白,需要更长时间的预商用和产业培育期,预计将在2021年开始商用部署,是谓5G第二阶段(PhaseII)。届时正值5GR15网络建设高峰,新建R16与之完美衔接,5G网络投资规模有望延续高位,开支周期空前拉长。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5G时间表已经确定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尽数积极参与到5G商用进程中,C频带是6GHz以下普遍采纳的工作频带,中移动正在主导推动2.6GHz产业链。国内三大运营商也颁布了实验频谱划分方案,可以对应了运营频谱的划分,其中移动获得的2.6GHz频带产业链从空白起步,18H2就已取得重大进展,有望在今年同步启动商用。工信部也已颁发5G牌照,2019年确定为5G商用的开局之年,将成为电信资本开支周期的新起点。

5G绝非仅指移动接入网,其本质是对网络能力软件化的统一平台,以满足对不同场景提供特性化的切片,实现这一目标的实效将决定5G的长期发展。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现有的网络由专用设备组成,没有统一平台,除了同质化的管道功能,无法实现业务定制化,在5G首要解决的就是以统一开放平台容纳通用设备并提供特性化的网络能力。运营商主导的产业联盟是主导力量,典型如中移动推动的ORAN,聚拢数十家运营商和上游厂商:一方面界定技术规范,使得设备通用化,网络架构向扁平化;另方面对下游提供开放的应用接口,运营商和B端客户能按需对网络进行编排、分配和使能。在5G第一阶段建设中达成网络功能软件化的能力,并推动与典型的B端场景融合,是真正决定5G长期发展的关键。

5G不仅仅是移动接入网,而是网络能力软件化的整体网络方案

5G将带动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总规模和时间跨度空前,成为未来三年通信投资的主逻辑,板块配置有望伴随5G景气向上。5G建设的前三年将复现LTE投入规模快速拉升的情形,后续增速逐步回归,但总规模将保持高位。

国内近年资本开支以及预测

无线接入网建设是拉动总开支规模的主要动力,5G产业链渐进成熟,使得无线在总开支中的占比稳步提升。2019年无线开支水平企稳回升,根据运营商预计,将接近1500亿水平,依照惯例实际实施很可能超出规划。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计2020到2023年,无线开支水平将有望快速提升,从1500亿上升到250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13.67%;由于5G从全新产业起步,初始成本较高,将渐进走向成熟,无线在总开支占比有望从50%逐步上升到55%的水平,5G无线接入网投资将成为驱动总开支的主要力量。

保守估计,中国5G基站建设数全球占比将和4G类似,为全球最大5G网络。中国LTE网络在5年内完成了追赶和超越,根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国4G基站数目为478万台;根据对海外各大区域的4G基站数汇总,预计海外LTE基站总数略超过200万站,国内基站数约占全球总数的68%。

4G和5G基站数规模比照

国内市场将为本土厂商提供强力支撑,华为与中兴的领先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加强。预计到2023年全球RAN市场依然为五家头部厂商分割,因受到美方压制,华为海外市场面临一定收缩,份额占比预计在25%左右;Ericsson和Nokia份额将由此获得提升,预计都在23%左右水平,三大厂商形成第一梯队;三星借助韩国5G的快速发力和美国毫米波市场,将呈现显著增长,其份额有望冲击13%;而中兴依托国内市场支持,全球份额有望冲击15%,较4G阶段更上层楼。本土厂商的产业地位将持续强化。

综上,5G资本开支向上,给全球ICT产业带来直接机遇,产业链迎来全面提振和升级,尤其本土设备商和上游供应商将空前受益。

二、自主可控成为关注重点

5月中美国以国家安全紧急状态为由,对包括华为在内的数十个企业和科研院校纳入实体清单,要求美国企业或采纳美方技术超过一定比例的外国企业不得向列举的实体提供技术、零部件和服务,掀起打击范围和力度空前的技术封锁。美方对华的遏制成为了产业最大不确定因素,因其影响范围大、跨度远,其反应将在未来一到两年逐步体现,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虽然有了较完整的布局和长足发展,但因为后发,整体规模和产品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中兴事件之后,国内对于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认同空前一致,近三年在长期投入和短期应对上准备充分。尤其通信行业,中国自主可控国产化是必需必要的,原因有两点:1、信息产业是巨大市场;2、保卫信息安全刻不容缓。龙头厂商在关键领域具有全球领先性,就有能力面对先发厂商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压制。

主要地区半导体销售额占比(%,不含代工制造)

5G上游设备上,网络侧上游设备和IP承载网方面由于华为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了自主可控;5G手机上游设备的短板在于射频前端和操作系统;光网络设备和云服务器基本可控;以下我们将具体讲解。

5G网络侧上游准备较为充分,整体建设进度不会受到影响。在5G网络方面,因为属于设备商的战略领域,华为在上游替代方案上有了十余年的储备,核心部分已经完成自主可控,且技术处于全面领先,尤其在实现基带、主控和传输的嵌入式实时系统上,有深厚的积累。第一阶段5G建设不会因外部封锁而受到阻碍,反而可能在压力下加快推进。

5G手机短板在射频前端,短期难以实现追赶,有赖于海外方案,安卓系统对华为的封锁会影响海外市场,但客观讲加速移动端操作系统实现自主,风险总体可控。对于即将在明年起量的5G手机,目前国内的射频前端技术仍全面落后,中短期难以突破到商用水平,预计将以非美国替代性方案为主。禁止华为使用安卓,或将失去依赖GMS服务的海外用户,但同时促使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快速自立,预计今年底华为的跨平台操作系统有望上线,在5G手机渗透窗口期取得商业突破。

光网络方面,核心器件存在一定差距但总体可控,短期有望实现突破。光网络扩容升级焦点在器件与设备,国内设备水平全球领先,但在上游器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产品布局完整,技术差距总体可控,芯片研制和封测技术水平坚持长期推进,在强化自主的背景下,短期有望实现重大突破,并有望伴随国内应用规模打开而持续升级。

IP承载网方面,华为在高端路由器和交换器方面已经全球领先,中兴也在国内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相关上游芯片已有一定积累。主要短板在于交换芯片、网卡芯片与系统平台,国内已有专业厂商进行了长期铺垫,在具体指标上比领先水平稍逊,但可替代性强,且相比而言技术上更易突破。

国内CPU指令集体系自主情况

云服务器方面,国内已经在多个指令集方向进行了长期探索,基于ARM体系架构自主已取得关键突破,国内庞大的市场和自主需求,将促使底层架构自主走向全面完善。华为已经获得了ARMv8的内核级永久授权并完成了对微架构的自主实现,从指令体系自主来说不存在风险,但需要注意ARM对其封锁了后续更新版本的指令集,长期发展依然受到制约。

在愈演愈烈的技术封锁环境下,国内很有可能掀起从指令集、内核微架构、操作系统,直至上层IT生态全面重建。基于新体系架构的CPU、跨平台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B端通用应用软件都存在重大的开拓性机遇,国内也有足够市场规模和内外部因素来加快体系化自主可控的完善。

综上,ICT领域发生的遏制和对立,是中美博弈的具体体现,长期看还可能继续扩大。我过在完善技术自立方面已经做好了相当程度的应对准备,风险总体可控,并将进一步推动上下游加快自主,5G建设与新业态变革将为核心领域持续突破和新体系的建立带来难得契机。

三、5G助力手机产业链打开新空间

3.1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手机出货量同比继续下降,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据IDC统计,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07亿部,同比下降3.7%,继2016年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国内手机出货量也出现下降,据工信部统计,2018年中国手机出货量为4.14亿部,同比下降16%。手机出货量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智能手机质量的提升,耐用性的提高,使得用户换机周期延长,另一方面由于智能手机功能同质化趋势明显,新机型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与此同时,5G手机大规模商用还需一段时间,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2019年5G手机渗透率仅0.5%,因此,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历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百万部)

历年中国手机出货量(亿部)

3.2 5G为手机市场打开新空间

运营商积极推进5G试点。三大运营商纷纷公布了2019年5G商用试点城市名单,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武汉、广州等约20个城市将享受5G覆盖,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均规划2019年实现大规模商用,北京计划2019年实现五环内全覆盖,上海计划2019年实现外环内中心城区室外基本全覆盖,深圳计划2019年全市各区的中心区域覆盖。

2019年三大运营商5G试点城市

5G带领全球手机用户进入换机潮。2010年海外主流运营商开始规模性建设4G基站,从4G元年到网络成熟,大概花费了4年左右时间。如今,国内4G用户规模达七成,未来十年,5G也将重复4G的发展路径,成为主流网络。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仍在持续下降,中国手机行业已进入成熟期,据IDC预测,2019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670万部,仅占总出货量的0.5%,到2023年,5G手机出货量将达总出货量的26%。5G手机有望带领全球手机用户走入换机潮,随着5G手机逐渐普及,智能手机销量有望逐渐攀升。

各家手机厂商抢跑5G,主力军来自中国。据GSA5G终端生态报告,截止至2019年4月底,全球共公开宣布过的5G手机共16款,其中,明确售价的5G手机共6款,其余均为原型机发布或PPT发布,这6款手机分别是摩托罗拉、三星、OPPO、华为、小米、LG,有4家厂商来自中国。今年5月8日OPPO在国内首先开启了5G友好用户招募计划,在北京、上海、深圳试点城市,国产手机品牌的5G手机第一次从展示柜中到了普通用户手中。

全球明确售价的5G手机情况

中国厂商首次参与标准制定,有望获取更多行业话语权。5G标准制定是中国手机厂商首次参与通信标准制定,OPPO、vivo、努比亚、酷派、小米都参与了5G标准制定,开始于运营商、元器件供应商等一起主导一次通信变革。尽管5G核心专利技术依旧在上游核心元器件供应商手中,但手机厂商与他们的合作方式已经不是单纯地单向购买,而是产生了更多专利交叉许可的可能。

3.3 5G对手机硬件提出三大挑战

5G对手机硬件提出三大挑战。5G时代到来,手机承载的功能将会更多,变成一个超级入口,对手机硬件提出了三大挑战:首先,海量信息交换和计算,对手机处理能力要求更高;其次,计算更多带来高功耗,对续航和散热要求更高;最后,手机元器件、天线面积增加对手机布板设计、工业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芯片端:5G手机的核心难点。基带芯片是手机连接移动通信网络的调制解调器,与3G、4G不同的是,5G网速更快、拓展性更强,手机厂商要将一块独立的5G芯片植入手机内。在技术端,5G的终端复杂性比4G更高。5G的运算复杂度上比4G提高了近10倍,存储量提高了5倍,而5G产品的芯片处理能力必须提升至现行的5倍。5G芯片需要同时保证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多种通信模式的兼容支持,同时还需要满足运营商SA组网(独立组网)和NSA组网(非独立组网)的需求,这对于天线方案以及前端架构的设计挑战非常大。目前,全球市场上,华为海思与高通正在齐头并进研发5G手机芯片,2018年12月华为发布5G终端芯片“巴龙5000”,但整体而言,高通仍处于优势地位。

射频端:射频数量大幅增加,手机成本进一步提升。手机射频前端主要包括天线、滤波器、功率放大器(PA)等器件,它是智能手机的射频收发器和天线之间的功能区域,射频器件设计难度大,材料要求特殊。在5G手机中,射频端的设计尤为关键,其成本有可能超过手机处理器平台,主要原因是5G时代,射频数量将大幅度增加,Qorvo公司高管曾指出,以5G手机为例,单部手机的射频半导体用量将达到25美金,相比4G手机近乎翻倍增长,其中滤波器从40个增加至70个,频带从15个增加至30个,接收机发射机滤波器从30个增加至75个,射频开关从10个增加至30个,载波聚合从5个增加至200个。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及预测,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以每年约12%的速度增长,2016年达114.88亿美元,未来将以12%以上的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2020年接近190亿美元。

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亿美元)

功耗与散热:散热模组市场有望提前爆发。散热是手机正常运行必须克服的难题,5G时代,手机散热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一方面,功耗方面,由于5G传输速率更快,海量数据吞吐量大大增加其功耗,5G芯片部分成为继CPU、GPU后新的手机发热源头,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5G芯片的耗电量是4G的2.5倍;另一方面,手机结构变化对散热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5G天线数量增加和电磁波穿透能力变弱,机身材质向非金属化演进,需要额外增加散热设计,同时,5G手机内部结构设计变得更为紧凑,也增加了散热解决方案的设计难度。

5G助力手机创新技术加速发展。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5G开启了手机产业新一轮换机潮,有望加速带动手机创新技术的发展。在屏幕方面,近两年,手机屏幕尺寸虽仍然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受制于当前科技水平,大屏幕产品的增速放缓,全面屏技术、折叠屏技术逐渐应用于手机屏幕,通过折叠技术既能大幅提升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也能大幅缩小平板电脑的尺寸,增加便携性;在电池方面,5G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增大电池的能耗,对手机性能提出了新要求,快充与无线充电技术迅速崛起;在安全方面,生物识别技术逐渐成熟,未来智能手机将具备面部识别,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等多种传感器技术;在应用方面,AR、VR和语音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展了手机的应用场景,是创新的重要渠道。

四、5G助力智能驾驶产业步入量产前夕

4.1网络端:5G网络切片与边缘计算助力智能驾驶发展

5G网络最大的改变是首次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基础设施。移动通信2G实现从1G的模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3G实现从2G语音时代走向数据时代,4G实现IP化、移动互联网化,数据速率大幅提升。5G最大的改变是构建了物联网的基础网络,实现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走向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5G应用三大场景: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1)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指在现有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代表应用:4K高清视频、AR/VR、远程教育等。(2)海量机器类连接,代表应用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3)低时延高可靠,例如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远程控制等。5G的mMTC和uRLLC是针对物联网的全新场景,将推动移动互联网向万物互联时代转变。

物联网产业链

边缘计算是物联网时代的IT特征。边缘计算和网络切片是5G的典型特征,都基于整个通信网络IT化后才能实现。边缘计算是把内容和业务尽可能向用户方向下沉,尽可能部署在接入侧,使得大流量集中在边缘计算所辖范围内进行转发,以实现业务的分流,减轻核心网和传输网的负担。通过边缘计算,可以缓解两大网络业务痛点——流量与时延,IDC报告显示,到2020年将有超500亿的终端和设备联网,而在2018年就已有50%的网络面临带宽的限制,4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根据运营商的大致估算,若业务经由部署在区域数据中心处理和转发,时延在50ms内,若业务在本地数据中心完成处理和转发,则时延约在20ms之内,而如果放在边缘数据中心内的MEC处理,时延就能控制在10ms以内。

5G网络的切片能力与边缘计算能力让智能驾驶成为可能。5G网络的两大能力让智能驾驶成为可能。第一,5G网络的切片能力能够基于同一资源提供安全、质量可控的端到端逻辑专用网络,可灵活搭配物理资源和网元功能,未来自动驾驶系统面临的场景丰富多样,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网络切成一片一片的虚拟通道,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优先级来分配网络,可以按需分配,也可以定制;第二,5G网络的边缘计算能力能够在移动网络边缘完成对自动驾驶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大幅度降低了回传链路负担,提高计算能力,满足智能驾驶的低时延要求,同时可根据智慧交通预设场景,完成实时道路感知与环境感知所需要的计算能力。

5G切片能力与边缘计算能力让智能驾驶成为可能

智能驾驶是物联网时代最确定和最有价值的市场。随着“将汽车变为第四块屏幕”—电视、电脑、手机、汽车屏幕时,智能驾驶应运而生,拥有一部搭载智能互联系统的汽车已经不再是梦想。如今,已进入智能汽车时代,“无人驾驶”的出现,将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挽救数千人的性命,缓解拥堵,减少燃料消耗和污染,同时将会让车主的用车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简单。车规级前装通信模块、车队管理、UBI车险及轻型车车载终端通讯设备等,因技术要求高,市场进入壁垒高。中国车载M2M设备目前主要应用于客运车辆、货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领域。2017年全球汽车产量8730.25万辆。2018年国内广义乘用车保有量2.4亿辆,年销量2272万辆,同比下滑6%,但仍然全球销量第一,新能源车销量125万辆(新能源车100%联网),车联网渗透率在快速提升。据GSMA预测,2018年全球车联网渗透率将超过20%,2025年有望实现所有汽车联网。除了乘用车,工程车辆的资产追踪管理需求旺盛。

4.2车企端:智能驾驶产业步入量产前夕

平台层面:多家车企推出电动化平台。汽车平台是指汽车从设计开发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设备基础、生产工艺、制造流程乃至汽车核心零部件及质量控制的一整套体系。汽车平台可以尽量使用相同生产线,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同时,基于同一平台可以提高新车型开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车企推出电动汽车平台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基于传统燃油车平台改造,另一种是开发新的电动车专属平台。基于传统燃油车平台改造开发平台,虽然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但是存在很多限制,如续航里程受限,汽车动力性受限以及内部空间和舒适性受限等。随着电动车及智能驾驶产业的快速发展,从2015年开始,各大车企陆续推出电动化汽车平台,包括奔驰的MEA平台、大众的MEB平台、吉利的PMA平台、比亚迪的e平台等等。

车企开启成本战,零部件企业将加速洗牌。随着新能源补贴逐步下滑,及技术门槛的提升,车企推出电动汽车平台。从成本上看,可以大量采用通用的零部件和模块化总成,使不同车型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丰田明确表示80%的零部件将共享,大众的零部件通用率也将达到70%-80%,大大降低零部件的开放成本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库存及物流成本,对于生产线而言,只需局部改造,即可共线生产,改造成本也大大降低;从时间上看,在相同的基本架构上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可以缩短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同时对于零部件开发的设计、制造、验证、投产的周期变短。

由于零部件的大规模通用,车企的采购要求将更加严苛,对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规模化生产能力等综合实力要求更高,同时,电动汽车平台化发展后,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将从针对单一车型选择不同供应商,转变为基于某个电动汽车平台选择几个固定的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将大幅减少,加速下游竞争。

硬件层面:核心零部件成本逐步下降,产业链不断成熟。智能驾驶的三大要素“感知、决策、执行”,其中感知层包括雷达、摄像头等核心硬件,用于实现汽车与外界环境、监控系统等的连接。目前一辆通用的自动驾驶汽车中有5个短程激光雷达,8个毫米波雷达,16个摄像头和1-2个IMU,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统计,目前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达到20亿美元,其中约10亿美元用于感知的投入,感知传感器是智能驾驶的核心零部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Velodyne的激光雷达为例,其16线激光雷达产品由超过一万美元降至3999美元,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及核心零部件的降价,未来自动驾驶系统成本将明显下降。

软件层面:互联网公司相继发布应用平台,高精度地图产业发展向好。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相继发布车联网应用平台,以百度为例,2017年4月百度发布阿波罗计划,构建自动驾驶软件的开源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从软件、硬件、数据集和工具、专项基金、开发者社区、测试场地等提供全方位赋能。高精度地图产业发展趋势向好,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至2025年全球高精度地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4亿美元,高精度地图是自动驾驶快速落地并实现商业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北斗三号已完成全球组网,可向全球提供相关服务,北斗三号采用星间链路等新技术,空间信号精度可优于0.5米,优于现有GPS,我国将在2020年完成35颗北斗三号卫星组网,向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4.3产业趋势:车路协同是智能驾驶全面实现的必经之路

车路协同是智能驾驶全面实现的必由之路,是无人车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从技术的角度看,面对多种类型的交通场景,单车智能有一定局限性;从成本的角度看,为实现车辆的智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IMU将作为主要的感知传感器来推动自动驾驶趋势的发展,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研究发现,2018年,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成本约为20万美元,成本高昂,自动驾驶商业化需要成本可控;从安全的角度看,通过车路协同,可以帮助车辆提前知道路面情况,从而做出最优决策结果。

因此,发展车路协同将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必要条件,通过集约式的建设智能道路,能够实现给车路减配,降低单车成本,从而降低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实现大规模的智能驾驶落地。

车路协同:实现车、云、人、路间的交互,打造全新生态。车路协同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车路协同将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全面融合通信、汽车、交通、信息等多领域,攻克智能路测系统、智能通讯、智能系统协同控制等几大关键性技术,在产业链上,融合软件、硬件、平台、施工等多环节,联合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国家电网、运营商等多部门,形成一个全新生态。

应用节奏:先应用于特定场景,随后广泛普及。目前,主要的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包括安全类、效率类和信息服务类,并将逐步向支持实现自动驾驶的协同服务类应用演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工作组内进行征集,共统计出40个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安全、效率、信息服务三大类,其中安全类19个,效率类12个、信息服务类9个,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定义了52个车路协同应用场景,涉及道路安全、交通效率和其他,3GPP定义了27个车路协同应用场景。

多部门支持车路协同,行业迎来发展新风口。早在2016年,交通部指出车路协同是交通智能化的核心,相继发布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图、行动计划等全力支持车路协同,确认车路协同的核心技术支撑低位;2017年,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示范推广车路协同技术,应用智能车载设备,建设智能路测设施;2018年,工信部、发改委、交通部相继发布行动计划、发展战略等,选取有代表性的高速公路,以及北京冬奥会项目,开展车路信息交互、风险监测及预警、交通流监测分析等,多部门支持车路协同的发展。

结语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工信部颁布了5G商用牌照,意味着包括2.6GHz产业链在内外场规模技术方案已经成熟,可以投入规模商用,产业链在国内市场庞大需求驱动下进入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传输网与IP承载网也将迎来大规模的扩容与升级,主设备商与上游供应商在未来5年将持续受益。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技术封锁,国内龙头厂商在网络侧核心领域已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非核心部分的备货和替代方案也很充分,5G网络建设看来不会受到影响。


男星撩手腕 娱乐圈的“酷盖”都戴哪些腕表?

男生对腕表的选择如同女生挑选口红,不仅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还能提升气场散发魅力,比如蔡徐坤、陈伟霆、张若昀、秦俊杰、曾舜晞、赵英博、郎朗这些酷酷的小哥哥们,就很会利用腕表来凸显自身风格和气质。

蔡徐坤身穿亮片夹克搭配爱彼皇家橡树系列自动上链腕表亮相ONE海外公演洛杉矶站,尽显酷帅有型。

此前,陈伟霆在巴黎的一组帅照曝光,佩戴Chanel J12系列腕表,黑白光影下的饱饱太绝色了!A爆又透着可爱!

张若昀一身飞行风穿搭,手腕佩戴万国“喷火战机”腕表,整个人硬朗有型,机械之美。

换上8IWC万国表飞行员系列TOP GUN海军空战部队瓷化钛金属双秒追针计时腕表,更显洒脱气质。

秦俊杰身穿黑色西服搭配名士腕表,造型别致简约,利落短发清爽干净,MAN力十足!

曾舜晞身着印花飞行员夹克,搭配黑衫及修身黑长裤,佩戴爱彼腕表亮相活动,整体摩登不失精致,让人眼前一亮。



昨天,郎朗公布婚讯并曝光一组婚纱照,他身穿黑色西装搭配宇舶表经典融合超薄陶瓷45毫米腕表·郎朗特别版,尽显绅士气质。


郭京飞佩戴SKP与SWATCH携手发布的中国大陆独家限量FLYMAGIC系列腕表现身发布活动,搭配条纹衬衫和浅蓝色西装,一展内敛沉着的绅士气质。

新生代演员赵英博一身白色西装搭配Gucci腕表亮相红毯,英气十足。太平洋宽肩撑起笔挺廓形,腰部以下全是腿。


重塑我们的技术:关于特德·姜新书《呼吸》

自从特德·姜的(Ted Chiang)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中的同名故事《你一生的故事》被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改编为电影《降临》后,他的作品开始家喻户晓。过去20年,这位作家一直在切实探索不断更新换代的科技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影响,大众对他的认可可谓姗姗来迟。短篇在科幻小说中有着重要地位,而特德正是短篇小说巨匠。对于熟悉该题材的人来说,其作品近期得到的赞誉毫不让人意外,众所周知,他并非高产的作家,但每部作品几乎都得过奖。目前为止,他已多次获得业内两大奖项——由作家同行评选的星云奖(Nebula)和由读者评选的雨果奖(Hugo)——以及英国科幻协会奖(British 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 Award),他还获得了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和小詹姆斯·提普垂奖(James Tiptree Jr.)提名。最近,他推出了新作品集《呼吸》(Exhalation),重新收录了目前为止未被收录的作品和两篇新故事,包括三部近期获奖的小说。


特德是严谨和优雅兼备的作家。故事推进的基础是精心设计的实验一般的逻辑和严谨,同时又十分感人,反映出人类的复杂多变。故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于吸引人的哲学问题,包括自由与宿命的对立、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记忆和真相的关系、人性的本质,但结局取决于人性光辉或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的静谧时刻。他的作品让人得以一睹科技塑造未来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同时审视了随着科技改变日常生活模式,我们在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与作品集同名的故事《呼吸》实际上从人造体的口吻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主人公探索着生命的起源和意义。与特德许多作品(如早期在《你一生的故事》中重新收录的作品《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和《呼吸》中新收录的《翁法洛斯》[Omphalos])相似,《呼吸》探索了某种信仰体系运作的方式与结局。在该故事中,机械人探索了“大脑”的复杂设计,然后得出大脑如此精妙,必定是由神创造而来的结论,最终还探索了其存在与宇宙本质之间的关联。虽然他探求的是对世界的了解,真正收获的却是惊叹。“Omphalos”是希腊语,意为世界的中心,正如小说名所暗示的那样,《翁法洛斯》致力于探索万物的最终奥义和相互关联,作品呈现的是我们可运用所了解的科学阐释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也展示了万物创造的实质性证据。这样的故事表达的不一定是宗教主题,当然也不是为了验证某一种特定的技术。与之相反,这些作品致力于探索我们的意义系统中有关万物运作的信仰,它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和我们存在于其中的目的。


《呼吸》

特德一直以来对于探索自由意志与宿命论的兴趣是整个作品集中最为突出的主题。确实,这也是《你一生的故事》中的核心问题,即能够预知未来是否会改变人类的行为?如果不能,是否意味着自由意志不可能存在?在本书中,特德从对立面重新探讨其他难题。例如,在《前路迢迢》(What’s Expected of Us?)中,他对我们的自由意志水平进行质疑。《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The Merchant and the Alchemist’s Gate)通过巧妙地叙述因果之间的差异思考了人们对于改变过去的渴望。《呼吸》中的另一部新作是《焦虑是对自由的眩晕》(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其基本理念是我们所做的决定将会导致不同的世界和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探讨了是否会存在“核心”或不变的自我?这些故事有着显而易见的哲学深度,也许可称之为关于人类社会的寓言,但却没有寓言一般的说教成分。特德的故事关乎选择与后悔,关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关乎爱,关乎对自身和他人的宽恕。作品集中最让人惊叹的其中一个故事是《大寂静》(The Great Silence,2015年),以一只鹦鹉的口吻呈现,引发我们思考在这个人类引发其他物种灭绝的时代,跨种物的宽恕是否可能。


特德另外一个常见的主题是:与我们的情感世界和亲密关系交融的技术如何改变了人类?精彩的《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Dacey’s Patent Automatic Nanny)以博物馆展览目录介绍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假想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发明,巧妙地吸引了读者对于非人类工人阶级佣人的关注,暗暗讽刺了当代人对于技术进步的信任。特德此前出版过的中篇小说《软件体的生命周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也重新收录于此,我认为这是特德最佳的三部小说之一(这部合集值得庆贺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一点是这篇绝版已久的关于“数码体”的杰作能够让更多读者看到)。这部作品认为,要创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只能通过长期、沉浸式互动和教育完成,就像塑造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一样。换言之,认知无法程序化,而是需要通过经验来发展和培养。更为核心的是,这个故事关于爱以及我们与所爱之间所需的互动。训练员/主人与数码体之间关系与照顾宠物和养育孩子类似:数码体有依赖性,他们的成长取决于他们受到怎样的对待,但他们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监护人。这部作品细致地探索了我们所面临的的伦理挑战:我们是否应该创造有感知能力,也许是有人格的数码实体?这是这个题材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你一生的故事》

[美]特德·姜 著 李克勤/王荣生/姚向辉 译

译林出版社 2015-5

合集中与《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一样出色的另一部作品是《事实之真,感受之真》(The Truth of Fact, the Truth of Feeling),也探索了社交媒体技术如何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这又是一个关于父母养育的故事,假想了一个生命记录无处不在的未来,包括一个可穿戴的摄像机,它能够创建有关一个人一生经历的文档。小说的叙述者是名记者,将这些未来主义通信技术视为理所当然,这些技术包括用默读取代阅读和写作,使用“视网膜投影仪显示视野内的文字”,“通过姿势和眼球运动”即可进行修订。让他开始踌躇的是一项叫“记忆”的新技术,这是一种搜索算法,能够记录“要记得什么时候发生过什么”这样的话,并在视网膜投影仪上生成生活记录。如作品名所示,故事提出了关于真相的问题:更加真实的是基于事实的事件记录,还是我们经过情绪加工的自身记忆?后者不完全精确,但以往一直都是我们了解过去和塑造特定自我的根本方式。司法一般的真相记录是否有助于解决由误解或对事件的误读引发的糟糕关系?我们是否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呢?


然而,真正让《事实之真,感受之真》脱颖而出的是它的结构。作品从叙述者的角度讲述了与女儿之间的糟糕关系以及“记忆”的发明为这段关系带来的改变,同时又穿插着另一个故事,背景设在遥远的过去,讲述了来自口传文化的人面对文字时的假想冲突。特德提醒我们,写作也是一种技术,从我们传播和发展知识的能力到我们在语言中表达的思想,甚至是思维发展所经历的明确轨迹,写作通过多种方式改变了人类文明。从口传到文字的转变,对社会结构和关系产生了重大变化,甚至还包括对人类意识的影响,与沃尔特·翁(Walter J. Ong)的研究结果如出一辙。在当代,社交媒体技术和简易的视频记录让我们卷入了通信技术与知识储存的又一场变革中,我们最终会如何发展?这对于未来的故事叙述又意味着什么?


特德在《呼吸》的结尾简短说明了激发每个故事的时刻或想法。他的总结是对作品集的重要升华,让我们得以短暂洞见特德创造作品的思维,也许与《呼吸》的机械人审视自身认知过程的方式并无二致。对于尚未体验到特德作品精髓的读者而言,要简单概括他的写作方法,不妨将他的作品视作是热门电视剧《黑镜》探讨的类似理念的散文版。但这种比较对特德的作品而言并不公正,因为这可能会让人容易忽视特德作品中非凡的精妙和细致之处,而《黑镜》常见的则是冷酷无情的抨击。这本作品集是科幻小说中让人惊叹的杰作,相信作者会继续发出星星一般耀眼的光芒。

科创板受理企业增至119家,上市委首秀3家获得“通关”

科创板开闸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申报企业发行上市审核进入新阶段,科创板上市委的审议工作于上周三正式启动。


6月5日,科创板第一次审议会议顺利召开,首批微芯生物、安集微电子、苏州天准三家企业均获“放行”,只待证监会最终的批文核发。而在6月11日、13日和17日,又将有三批共8家申报企业接受上市委审议。


随着开板的临近,上交所第一届科创板公开发行自律委员会(以下简称自律委)日前召开了2019年度第三次工作会议,分析研判了科创板开板初期企业发行业务可能面临的来自境内外市场环境、企业集中发行、各方参与主体业务和技术准备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对网下打新门槛、长线资金中签股份锁定、战略配售、新股配售经纪佣金标准等内容作出了倡议。


具体包括:一是充分发挥中长线资金作用,压实主体责任。建议除科创主题封闭运作基金与封闭运作战略配售基金外,其他网下投资者及其管理的配售对象账户持有市值门槛不低于6000万元,安排不低于网下发行股票数量的70%优先向公募产品、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基金、保险资金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金等6类中长线资金对象配售。


二是简化发行上市操作,保障安全运行。建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低于8000万股且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足15亿元的企业通过初步询价直接确定发行价格,不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等。


三是合理确定新股配售经纪佣金标准,形成良性竞争。建议对战略投资者和网下投资者收取的经纪佣金费率由承销商在0.08%至0.5%的区间内自主确定,推动形成行业惯例,避免恶性竞争。


对比规则文件后不难发现,倡议书中的要求比现行规则更加严格,对于保障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工作平稳有序,形成良好稳定预期具有正面效果。


另据界面记者统计,截至6月10日,上交所新受理6家企业上市申请,已受理企业总数达到119家,新问询企业30家,已问询企业101家。


6家新受理企业分别是广州瑞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兴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四川省首家受理企业。而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荐机构申港证券也是第一次登上科创板平台。


从企业注册地上看,新受理企业大部分来自一线城市,其中广东省有两家企业,有三家分别来自江浙沪,仅有一家秦川物联来自四川。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五省企业数分别为26、20、18、17、11家,占总企业数的7成。


从保荐机构上看,保荐企业数量前4的依旧是“三中一华”。中信建投以15家排在榜首,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保荐企业数量均为9家并驾齐驱。


从企业所属行业来看,新受理的6家企业分属“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25家仍位列单行业企业数量之首。“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念息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分别以23、21、15家数量位居2至4位。



港交所曝丑闻:前高层涉贪 曾“放水”30多家企业IPO

在去年登上全球股市IPO“募资王”的港交所,刚刚曝光出重大丑闻。


香港《苹果日报》昨日报道称,多名消息人士透露,某位曾负责新股IPO审批的港交所前高层,联同保荐人及律师行涉嫌“不当审批”及向个别申请人“放水”,协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过审批,涉及超过30宗上市申请,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饮股。


报道提到,接近港交所的消息人士称,港交所接获投诉后已展开内部调查,发现“不当审批”长达最少2年,涉及至少30宗上市申请,部分已因此成功上市。港交所已将怀疑涉事的2家律师行及至少3家保荐人列入监察名单,而上述涉事高层此前则以家庭为由离职,目前“其办公室重门深锁,私人物品亦被禁止带走,情况并不寻常。”


报道还提到,上述高层于2013年加入港交所,其管理一个由70名员工组成的团队,负责监管新上市公司申请,包括发布指引、制定政策和审核招股说明书。其“放水”审批新股时要求逾千万报酬,事件正在调查阶段。


港交所去年成为全球股市IPO“募资王”,全年募资超过350亿美元,排世界第一。但截至年底,港股当年上市新股70%以上处于破发状态,募资少于一亿美元的公司平均在交易一个月后下跌6.2%,创2008年来最差表现,港交所也一度被称为新股“屠宰场”。


在去年上半年港股IPO的98家公司中,有45家在上市首日便惨遭破发,首日破发率高达61%。8月之后,新股首日破发率更是“节节高升”。8、9月港股共有22只新股上市,17只上市首日便破发,首日破发率高达77.2%。


香港资深投行人士温天纳的当时评论称,在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频频破发,主要原因在于新股定价偏高。此外,港股投资者主要是机构,而散户投资者较少,机构偏理性的策略,使得港股市场对被粉饰过的商业故事较为理性。


关于上述IPO审核放水事件,《苹果日报》报道称主要集中在建筑股及餐饮股。统计显示,2013至2018年有逾百家建筑股上市,而其中有超过三成已卖壳。报道称,换言之,建筑股上市的目的,有部分只是为了成为壳公司而IPO,部分集资金额仅千余、二千万,令外界质疑上市真正目的。


上周四是港股端午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港交所当日收涨0.72%,今年累计上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