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5G时代来临,AR行业期待新的机遇

“2021年,我们预计AR技术的产业链将形成千亿市场” 商汤研究院院长、中国增强现实联盟理事长王晓刚说。


5G的助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背景下,中国增强现实核心技术产业联盟(China Augmented Reality Core Technology Industry Alliance,简称CARA)在杭州成立,这是国内首个推动增强现实技术标准化和研究的官方联盟体系,浙江大学、OPPO、小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临三维、传英信息、之江实验室、中国移动研究院等39家企业和机构当选为理事会成员,联盟成员近200家。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追溯其历史, 1990年代波音公司研究员Tom Caudell首次提出了AR,代表一种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项技术最初应用于美国空军研发的虚拟帮助系统。


AR进入大众视野得益于Google Glass的问世。2012年,谷歌发布了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还能上网、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因其颇具未来感的外型受到追捧。


谷歌在2015年停止了Goolge Glass的"探索者"项目,同年,微软发布了Hololens全息眼镜,带来了AR消费应用的第二次爆发。


Hololens为头戴式增强现实装置,融合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全息技术,无需线缆连接、无需同步电脑或智能手机,并且面向消费者端,让用户在家中就能进入全虚世界,以周边环境为载体进行全息体验。微软为Hololens定下了5年进入消费者市场的目标,不过2020年就在眼前,Hololens依然停留在企业级版本。


美国公司Magic Leap在2014年至2017年间四次融资总计18亿8700万美元的新闻也让这个产业蒙上一层面纱。4年间Magic Leap没有任何产品发布,直到2018年才推出了首款Magic Leap One开发者版本。


虽然消费级应用止步不前,AR技术本身已经渗入数字化产业,从上游的设计、建模至终端的手机设备,增强现实成为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技术。


中国的AR发展鲜少进入聚光灯下。5G商用提振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信心,AR也名列其中。技术的掣肘、国外大公司的实力压迫下,中国AR产业发展如何?对消费者来说,AR离生活应用究竟还有多少距离?


AR产业的长链条


AR并不意味着一项特定的技术。


CARA理事长王晓刚表示,联盟所定义的AR是连接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桥梁,其中有三项核心技术:其一是感知部分,包括对三维场景的感知、定位和理解,其二是虚实融合,要把虚拟和现实融合起来,就涉及到怎么制作虚拟内容,现实成像和现实融合的时候如何更加自然、更加一致;其三是人机交互。


AR产业三层次所涉及到的方面不仅是软件和算法,还会涉及很多硬件及其载体、形式,其他支持这些硬件的模组、传感器、芯片,甚至技术平台、内容应用的产生都包含进AR大生态的概念中。


先临三维是首批加入CARA的企业之一,也是AR的上游企业。2004年成立至今,先临三维专注3D打印3D扫描和3D数字化,其授权专利超过300项,扫描仪的用途分布于工业、医疗领域,产品销往全球。


先临三维技术总监赵晓波表示,从3D打印到AR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2019年以来,先临三维不断收到内容制作公司的订单,定制3D数据获取工具,有些希望人体建模,有些希望对家具进行建模,有些是商品,共同点在于对高真实度模型的需求。


传统的3D打印与普通打印机原理相同,通过3D打印机内的金属、陶瓷、塑料、砂等不同的“打印材料”,层层叠加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为实物。而AR模组的3D打印可以被称为“高精度3D数字打印”,通过自主软硬件的协同完成3D模型,其优势在于降低3D扫描设备的门槛和成本。


赵晓波还提到,这样的进步离不开5G的加成。过去的3D扫描都是本地计算,5G让计算过程得以放至云端处理,这样降低了硬件要求,节约成本——如果说本地计算的3D打印需要配备1万元一台的笔记本,其中对显卡、CPU等配件有高昂的要求,那么搭载了5G技术之后,这台笔记本的价格可以降至3000元,就能达到同样效果。


硬件厂商也是AR产业的重要一环。


根据王晓刚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界上已有14亿台手机具备AR功能,例如拍照、直播特效、手机游戏、以及对物体和人体的三维重建。爆款游戏Pokemon Go正是AR和手游结合的成功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OPPO也出现在首批CARA联盟企业名单中。OPPO研究院美国研究所高级研究总监全书学透露,OPPO的目标是打造消费领域的“杀手级应用”。2018年OPPO联合商汤科技推出开发者平台ARUnit,试图做出一套完整的中国AR平台,其成效目前还不得而知。


此外,光学模组、SLAM、直播、语音交互也是AR产业相关的细分领域。王晓刚表示,正是由于产业零散、行业多样化,AR全行业标准的建立和上下游资源的联动才显得至关重要。


短板和机遇


缺少“杀手级”的消费应用是AR产业发展的掣肘。


一款消费级别的AR硬件需要SDK(开发者平台)、内容与终端三方的支持。以微软、谷歌为例,HoloLens和Google Glass都配备了相应的开发者平台,研发内容的创业公司可以申请购买开发者版本,研发成功后与头显共同问世。


然而,中国的AR产业没有巨头背书,商汤、OPPO、华为分别推出了相应的AR开发平台,却没有一家能做到“一统天下”;即使底层技术完善,缺乏爆款应用、内容的匮乏则制约了AR产业的兴起。在这背后,是评估、接口规范、内容质量未形成标准,没有专业体系制定各层面布局。


浙江大学教授章国锋认为,国内AR产业存在的问题在于核心技术总体相对薄弱,AR关键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以及国内AR软硬件公司体量偏小、相对零散;但客观来说,国内AR已经有部分技术发展出色。


AR眼镜的光学模组或许是其中之一。


在代表了消费电子趋势的CES Asia 2019(亚洲消费电子展)上,据公开数据,超过半数的AR眼镜展商都来自于中国国内,其中新版国产AR眼镜FOV(镜头视角)超过了60度,重量低于100g,这两个参数均优于于Hololens的52度FOV与Magic Leap One的150g自重。


不过,比起FOV和自重,环境感知、本地计算及人机交互都是决定AR眼镜效果的更重要因素。在实际应用中,AR眼镜也只是产业的终端消费品之一,平台和内容共同决定产品效果。


章国锋表示,在AR的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擅长的是基础技术SLAM、三维重建和实时真实感绘制。而学术界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通过接触实际行业应用需求,针对性地展开技术攻关的产学联合手段,能够为国内AR产业带来更多机遇。


对于盈利能力,受访的企业们均无法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对中小型AR企业来说,比起量产和消费级应用,开拓工业、教育等2B场景是现阶段更为明智的做法。王晓刚认为,国内AR产业需要把上下游的资源进行联合、聚集,才能抗衡国外巨头们的巨额投入。


5G商用带来更快的网络速度、更低的延迟与各行业的更多机会,也将AR产业的估值推上了新高度。人们的期待中,AR是全新的交互手段,变革传统行业的表达方式,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Slack选择“直接上市”,底气在哪?

6 月 20 日晚,历史上增长最快的 SaaS 创业公司 Slack 正式登陆纽交所,这家公司于今年 4 月 27 日递交招股书,到现在还不到两个月,之所以有这样的高效率,是因为 Slack 并不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 IPO,而是选择了“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不经过承销商,不发新股,投资者也会被允许立即开始出售现有股票。


据福布斯报道,Slack 参考价格定为每股 26 美元,估值达 157 亿美元。


高速增长下,是盈利的困境


Slack 是全球知名的协作平台,国内的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等,都算是 Slack 的“学生”,


其增长速度令人侧目,被视为史上成长最快的 SaaS 平台,天时地利人和,它都赶上了。


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曾与合作伙伴 Eric Costello、Cal Henderson和Serguei Mourachov 共同创立过图片分享平台 Flickr,后以 3.5 亿美元的价格被雅虎收购。



Stewart Butterfield

那个“开发游戏偶然建立了协作平台”的故事想必你也听过,在此就不赘述,总之,这几个人有着浓厚的“硅谷范儿”,经验丰富。Slack 是一个追求“效率”和“轻”的团队,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现代、极简的用户界面设计中,实际上,Slack 一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销售团队,初期的增长全靠口碑传播。


Slack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和“开放性”挂钩,其集成了 Dropbox、Google Drive、Trello、Github 等各种市面上的第三方服务(目前集成的服务已经超过 90 款),具有很强的扩展性。而国内的一些 Saas 平台,虽然也有 Slack 的很多特性,在一些功能上甚至做得更好,但“开放性”这一点上,没有一家能够做到全兼容。


总之,凭借着高效率以及全平台,以及赶上了全球白领们对邮件系统天怒人怨的时机,Slack 获得了高速增长,创立 8 个月估值就达到了 10 亿,其招股书显示,目前日活跃用户超过 1000 万,付费人数已达 8.8 万人,付费超过 10 万美元的用户已达 575 人,截至目前,Slack 共进行了 10 轮融资,总计 12 亿美元。


但是,Slack 的营收,就不如增速那样耀眼了。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 Slack 的营收分别为 1 亿美元、2.3 亿美元和 4 亿美元,而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 1.47 亿美元、1.4 亿美元、1.4 亿美元,营收稳步上升,但亏损非常稳定……


Slack 也开始开源节流,首先被砍的就是营销费用。前两年,Slack 在营销上的支出为 970 万美元和 800 万美元,虽然 Slack 没有销售团队的支出,但他们相当依赖广告投放, Meltwater 此前的文章提到,Slack 在 2018 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谷歌 AdWords 大举投资在线广告,截至 2019 年 2 月,该公司每月在SEM上的花费超过800万美元,如今招股书显示,Slack 已将 2019 财年的营销支出削减至 270 万美元。


直接上市,底气何在?


Slack 是第二家在纽交所直接上市的公司,第一家也很有名,流媒体音乐音乐平台 Spotify,于去年 4 月3 日登录纽交所。2018 年 2 月初,美国 SEC 批准了纽交所于 2017 年 3 月提交的修改上市流程的提案,允许公司直接上市。


财富杂志的艾琳.格里菲斯(Erin Griffith)曾评价称:“如果说首次公开募股就像一场婚礼,那么直接上市就像是私奔。”


直接上市的好处是省却了繁琐的步骤,节省了等待时间,还没有中间商(投行)赚差价,Spotify 的直接上市算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在上市之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为 Spotify 给出的指导价格每股为 132 美元,而上市时则以 165.90 美元开盘,较指导价格上涨 25.7%,目前每股也达到了 149.30 美元。


但由于没有了投行提供帮助,上市后的股价将完全由市场决定,有没有买你的股票,股价如何,没人能保证,也就是说,这条路只有现金流充足,品牌形象和业务模式鲜明易理解,且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信心的企业才能选择。


那 Slack 呢?


第一,Slack 确实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暂不需要上市来筹集大量资金周转业务,招股书显示,截至 2019 年 1 月 31 日,该公司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8.41 亿美元,还足够亏上几年的。


第二,品牌形象和业务模式,Slack 在企业服务市场已经足够有名,无需靠 IPO 宣传,C 端也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业务模式也很明晰,平台提供服务,企业交钱就行了。


第三,Slack 如今的付费用户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营收稳定,而 B 端公司也不像消费者买衣服、吃饭那样随意,在选择了一项企业服务后,迁移成本较高,所以 B 端客户的粘性很强,如今 Slack 的付费用户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营收稳定,虽然还在亏损阶段,但 Slack 认为自己已经有底气,去相信自己的股价在市场中不会有太糟糕的表现。


总之,直接上市省时省力,Spotify 和 Slack 已经趟平了道路,未来那些有较高知名度,业务模式也很健康的公司(也就是“独角兽”们),可能会更多地选择这种模式。

5G与AI成芯片业驱动力,开发者如何改变世界?

“30多年时间里,半导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一直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新思科技总裁兼联席CEO陈志宽指出,驱动半导体发展的动力也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5G已成为三大驱动力。


在6月19日举行的新思科技开发者大会上,他总结了当今半导体行业的三大变化:市场格局演变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行业并购持续进行,以及半导体多种工艺同时存在。


同日,新思科技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双方的合作从1995年便已经开始。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周祖成表示,中国现在很需要尖端的技术和在科技上的创新,在人才培养上也要重视国外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能为所有的开发者提供一个优秀的平台。


而对于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行业的开发者来说,如何改变世界?生态系统的构建将至关重要。


AI数据集中化


此前,新思科技(Synopsys, Inc.)公布了2019财年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截至2019年4月30日三个月,按GAAP计算,公司实现收入 8.36亿美元,较2018财年第二季度7.77亿美元增长7.59%;净收入为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69%。


“Synopsys第二财季业绩出色。两个经营部门的收入和实力都打破了记录。我们还通过加速股票回购继续向股东返还资金。”董事长兼联合首席执行官Aart de Geus表示,“我们的整体客户环境非常稳固。在当今互联世界中,复杂电子产品的投资资金不断涌入,人工智能影响日益增强,这正是导致我们硅晶融合软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于芯片行业的推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新思科技中国董事长兼全球副总裁葛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开发者们让芯片支持AI技术,精密到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让更多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一流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开发者们让芯片足够快,AI人脸识别技术得以在5秒之内,就可以锁定犯罪嫌疑人及同伙;芯片技术的领先,可以使得手语翻译器帮助手语者,实现与世界无障碍交流。


这些场景只是AI芯片应用的一个缩影。清华大学教授汪玉则从硬件层面,介绍了人工智能芯片的现状与趋势。他表示,“目前AI芯片行业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预计未来5到10年,是一个应用驱动的片上系统时代。很多大公司会选择购买通用芯片,但同时也不会放弃做自己芯片的权利。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趋势,而在这样一个趋势下,生态系统的构建对人工智能行业极为关键。同时边缘计算芯片(例如车、基站等)的定义还不清晰,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2019年发展的问题,汪玉认为,从人脸和ID的结合上来看,这个技术已经落地了,未来留给小公司的机会不多,因为数据在集中,算法对数据的依赖性太强,所以数据集中在哪,可能这个行业就在哪集中。


5G方兴未艾


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5G已成为芯片行业的三大驱动力。


在谈及5G通信技术时,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分享了他对于5G商业应用,以及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他认为,中国5G市场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2020年将进入规模商用。未来5G市场发展的关键要素,取决于开发有潜力的行业应用、强化相关芯片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增强国际市场影响力。


他还表示,5G虽然方兴未艾,但6G前沿通信技术研发也已起步,中国通信市场正在“大步快跑”。只不过,在垂直应用何时能规模兴起?他预计还会面临跨界融合难题,短期内缺少典型示范应用,来拉动5G产业发展。从长期来看,前景虽然广阔,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垂直应用行业的痛点?


在此背景下,半导体产业的芯片设计领域,也在经历一波新浪潮,对于海量数据的收集、学习、实时处理以及传输,都在推动芯片及其设计流程的创新,同时不断刷新的先进工艺节点,也对芯片设计流程的效率和收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车联网、自动驾驶和电动车等新型汽车技术的到来,汽车电子也会改变了半导体产业链的格局。“你不会有一部用了十年的手机,但你可能有一台开了十年的车。”陈志宽指出,汽车电子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周期,所以往往设计汽车芯片要更为复杂。


在安全方面,陈志宽表示,所有的芯片都会面临安全问题的挑战,半导体安全问题存在于网络、软件、处理器、IoT设备等多个环节中。而关于AI,陈志宽强调,这是一项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同时,AI也正在改变半导体产业。


胡正明李开复寄语开发者


在谈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和5G话题时,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通过视频,畅想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未来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很多人把AI想得太复杂,但AI其实就是升级的统计系统,当AI有海量的数据进来过后,它能够优化过程,来做出非常好的抉择或者预测。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非常聪明的工具,它的大脑思维方式和人类是不一样的,它基于数据和统计,能够精确地对一个目标函数来处理优化。


但是,AI需要在这些环境中才能工作:第一是海量数据;第二个是大量的计算;第三是数据需要有标签;第四是要有一定的工程人员参与;最后,一般来说AI在单一领域的应用会发挥得更好。


他认为,作为开发者,一定要看到下一步,看到未来,看到前沿。今天能看到的AI是一种新技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例如5G、区块链、VR/AR等。


另一名特邀嘉宾微电子学家、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讲座教授胡正明,也分享了其对半导体行业发展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随着最先进工艺不断向7nm、5nm、2nm迈进,半导体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找到长远的发展之路。正如其开发的FinFET技术,实现了芯片从平面技术向3D立体技术的跨越,他正在参与研究的负电容晶体管,目标是将功耗降低10倍。


“这个行业每20年总有一个危机。20年前,这个行业对于10年、20年以后,能够用什么技术把性能做得更好、功耗更少且成本又不要增加这件事是非常悲观的,FinFET出来以后人们又把这件事忘记了。现在最尖端的公司又开始思考,10年、20年以后,7nm、5nm、3nm、2nm都做完了之后,还有什么可以做。”

金准产业研究 中国5G势力最强18城潜力分析报告

前言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新一代通信技术标准的逐步确立,5G试点已经悄然铺开。5G三大应用场景已初露锋芒,代表高带宽、高速率的赛事直播,代表低时延、高响应的车联网及自动驾驶以及代表海量机器连接的物联网已经脱颖而出。5G通信产业发展的四大趋势:一是移动通信仍将是未来的主流通信方式;二是5G通信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三是产业投资进入5G铺开前的最后冲刺;四是中国5G智能终端渗透率将逐年提升。

一、5G通信技术概述及产业发展背景

1.15G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5G,具有高速率、宽带宽、高可靠、低时延等特征。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带宽和能力的增加,面向个人和行业的移动应用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相关产业生态将逐渐发生变化,5G不仅仅是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强能力的空中接口技术,而且是面向业务应用和用户体验的智能网络。

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引领的四个阶段。在1G和2G时代,我国通信产业发展还不甚成熟,较之美日韩等通信强国有着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随着3G推出,我国通信人不断进取,在技术上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2013年4G技术的应用来临之时,我国已经处于同世界通信大国并肩发展的地位。而在5G技术提出之时,我国就已明确目标,力争在商用化的过程中领跑世界。

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各国通信产业加速推进,5G时代已经徐徐拉开大幕,这一切得益于5G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制订。3GPP于2018年6月发布了5G独立组网标准,重点支持增强移动宽带业务和基础的低时延高可靠业务,包含3个子阶段,这些子版本将为运营商提供更多组网选择,其中2018年6月份发布独立组网的5G标准,此外3GPP将于2019年底发布R16标准,R16标准在R15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网络支持移动宽带的能力和效率,同时扩展支持更多物联网场景。

1.2我国5G通信产业发展背景

2018年,我国3G/4G移动宽带业务用户净增量超过1.7亿户,移动宽带用户占总宽带用户数的83.4%,达到近5年来的顶峰水平。同时,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2018年新建4G基站43.9万座,基站总数已经达到372万座。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拥有如此良好的移动通信基础,可以使我国在大力发展4G网络的同时,积极推进5G标准的研究和技术试验,构建全球最大的5G试验外场,并完成第三阶段试验规范,因而能够在发展5G产业的初期形成了全球领先的优势。

2014-2018年移动宽带(3G/4G)用户发展情况

2018年,我国大力拓展光纤宽带接入业务,带动家庭智能网关、视频通话、IPTV等融合服务加快发展,用户价值不断提升。近5年来,我国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稳步提高,2018年已突破6500亿元。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融合业务的不断发展,为即将到来的5G万物互联时代做出了探索,为物联网的普及进行了前期的铺垫工作。

2014-2018年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发展情况

1.3我国5G通信产业发展背景

推进5G全面建设和商用,从而培育新动能和促进消费升级已经成为共识,我国在加快出台相关政策。2017年,5G技术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此举体现了国家对于发展5G的决心,上升到了国策层面。随着商用步伐进一步加快,5G技术将加速影响各行各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其在全行业、全社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中国三大运营商在5G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它们在5G上的节奏基本上决定了整个中国5G的迈进步伐。5G的建设则是现阶段三大运营商的重中之重,各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布局基站、频段以及相关的物联网场景建设工作,据三大运营商5G规划报告显示,中国5G商用时间确定在2019年左右。

现阶段,随着工信部完成对三大运营商5G频谱的划分,5G进程得以再次推进,已经达到了试商用和商用的冲刺阶段。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各自选取其试点城市进行相应场景的针对性试点工作,从网络部署到终端的架设及场景应用几大层面有序进行。

5G示范城市建设部署时序

在建设路径方面,三大运营商也相继公布了各自的建设路线图。中国移动最为强势,贯穿5G标准制定到商用整个阶段,涵盖了参与5G标准研发与制定、5G标准的发布、各大试点城市先试先行以达到最终的规模商用部署;中国联通则抓住5G终端的先发优势,有条不紊进行终端设备的采购、发布、测试商用以及最终的大规模商用;而中国电信稳扎稳打,从基础设施端开始,内外场结合进行业务演示、业务测试以及试点等工作,在2020年进行大规模部署。

三大运营商5G路线图

二、5G首批试点城市总体解读

2018年11月,工信部确定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进行5G频谱分配。这标志着我国5G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已经进入了试商用阶段。随着5G建设的逐渐推进,我国三大运营商也相继发力,确立了自己的首批试点城市。三大运营商共计确立试点城市18座(包含雄安新区),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8个;省会城市10个;计划单列市2个;地级市1个。

中国三大运营商首批5G应用试点城市概况

随着我国5G通信产业的不断推进,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产业规划。既明确了未来5G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为未来5G的发展规划了详细的实施路径,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截至目前,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统计,我国共计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发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5G通信产业列为重点任务,18座试点城市全部出台相关政策。可见,5G通信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发展的重点。

2019年全国重点发展5G产业区域占比

中国首批5G应用试点城市的建设进度有所不同,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聚焦城市产业配套、政策规划、投资规模、场景应用、企业数量、人才聚集等重点指标,融合宏观和微观分析,从5G应用场景建设进度与5G通信产业发展情况两个维度,对全国范围内18个首批5G应用试点城市的产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

中国5G首批试点城市通信产业发展潜力排行榜

三、5G首批试点城市

3.1上海

作为我国通信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在发展5G通信产业的过程中一直拥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2018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当天,上海启动全国首个5G示范商务区建设,同时开通首个“5G+8K”试验网。5G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产业推进动作频繁,可以看出,上海市在中国发展5G通信产业的道路上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上海市作为我国汽车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将以车联网和自动驾驶作为5G试点的主要试点场景。依托上海大众、上海吉利以及Momenta、Waymo等国内外知名汽车生产厂商以及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联合推进相关试点工作。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将对上海5G通信产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5G通信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预测。

上海5G通信产业发展评分

上海市作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后,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上海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上海市就已经结合“智慧城市”、“云海计划”智能制造、“互联网+”等关联性主导方向的建设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上海市也将自上而下群策群力,着力发展5G通信以及相关产业。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上海市5G产业发展将经历技术验证期、预商用期、应用场景实验期以及最终的商用普及期,到2020年左右,上海市5G产业将迎来全面普及商用的阶段。

上海市5G通信产业发展路径预测

3.2成都

成都作为中国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发展5G具有良好的土壤。2015年,中国移动就在成都电子科大开展了5G外场试验,在此之后,中国移动与成都市签署一系列协议,促进5G与成都内垂直行业的深度合作。而在首批试点城市中,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相继将成都选入名单,标志着成都在发展5G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成都市作为5G通信产业首批试点城市中另一座三大运营商全部选择的试点城市。作为中国软件名城之一,成都市具有发展5G产业优渥的软件土壤,另一方面,随着各大运营商及设备商研究院的入驻,成都市将在建设5G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现代化、智能化基础良好。成都市是我国软件名城,在软件基础方面为5G产业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和支撑。成都市在发展智慧城市的道路上一直处于全国排头,是第一批提出并实施智慧城市工作推进的城市之一。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市政实务,成都市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本地的智慧体系。

成都5G通信产业发展评分

成都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同时也是四川省政治、经济和文教中心。在5G通信产业方面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从产业基础上来看,成都市5G产业发展比较均衡。从产业规模来看,成都市可以依托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多个产业园区支撑,为5G发展提供较为健全的产业链。同时,成都市在资源禀赋上有一定的优势,作为我国西部早期的“软件名城”,成都市集聚了三大运营商在此进行5G试商用试点,运营商优势较为明显。“成都模式”也已逐渐成为西部各大地区发展5G产业的标杆。

成都市5G通信产业发展路径预测

3.3武汉

武汉是中国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通信产业发展方面,武汉市是我国光通信产业领域的探索者,有着十分雄厚的产业基础。中国第一根光纤便由当时的武汉邮电科学院研发生产而成,而日后的亨通光电、烽火通信等企业也继承了邮科院的衣钵,在如今的通信时代引领着全国及中南地区的产业发展。

武汉市是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及核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武汉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光纤的发源城市,有着卓越的通信产业基础。在5G试点城市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全部选择其作为首批试点城市。

武汉市是我国光通信的发源地,具有良好的通信产业基础。同时,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中心,武汉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教等方面都起到了带头做用。以光谷为核心,辐射四周的产业形态已经持续发展多年。在平台方面,武汉市则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邮电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协同企业、政府共同发展。

武汉5G通信产业发展评分

武汉市将根据湖北省5G通信产业规划所提出的发展路线,分四步进行智慧城市场景到三大典型5G场景的示范应用和大面积商用工作。首先,在基础层面,武汉市将加强规划统筹,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合理编制建设武汉市5G基站“一张网”工程,防止无序重复建设;其次,由于武汉市5G发展选择场景为智慧城市,传感器的布局就尤为重要,武汉市将由点及面,逐步进行城市公共设施传根器的安装和测试工作;第三步武汉市将开展智慧城市的融合示范应用,包括智慧抄表、智慧停车、智慧水务等工作,并行其他场景的推进,最后在2020年开始大规模商用,计划在2023年以武汉为中心,辐射湖北全省达到5G网络全覆盖应用。

武汉市5G通信产业发展路径预测

3.4苏州

2017年6月和11月,苏州市先后被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列入5G首批试点城市,按照两家运营商公开发布的消息,2018-2019年将在苏州及其他5G试点城市完成5G预商用网络规模试验及试商用部署,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5G的正式商用。苏州具有发达的产业基础,是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大市、开放型经济高地之一,因此在5G商用的过程中要积极作为,率先发展。

苏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城市之一,作为长江三角洲、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城市,苏州市承担了制造业中心的重任,具有完善的5G通信产业链条。同时,我国标志性的工业园苏州工业园也属其下辖,该工业园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示范园区,是全国工业园的典范。

苏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制造业聚集地,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苏州市全国领先的工业基础,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苏州市应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各种工业原材料基地。苏州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3家,是18座5G首批试点城市中产业园资源禀赋最好的城市。良好的背景条件也为智慧园区的5G应用场景做好了铺垫。

苏州5G通信产业发展评分

苏州市积极发挥全国制造业强市的优势,从2018年开始分四个阶段进行5G通信产业试点工作。在2018年,苏州市将从网络基础层面入手,进行固网升级工作,携手运营商进行网络承载能力升级和网络扩容,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铺垫;2019年首先要从单个产业园入手进行智慧园区的试点示范工作,园区中的自动工控、智慧物流以及智慧安防将是重点应用场景,而作为全国领先的苏州工业园无疑是苏州5G智慧园区试验的最佳选择;接下来,苏州市将以苏州工业园试点为标杆,推进全市其他产业园不断发展智慧园区,并推进其他应用场景逐步落地,实现5G大规模商用普及。

苏州市5G通信产业发展路径预测

3.5沈阳

沈阳市被中国联通列入其首批5G试点城市之一,这是东北唯一一座进入试点名单的城市。沈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先锋,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通信产业基础方面,沈阳市已建成东北最大具有云储存能力的超算平台,运算速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目前沈阳市的4G网络已经实现了四环内主城区全覆盖,已经具备了发展5G的条件。

沈阳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承担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任。沈阳市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沈阳市浑南新区早在1991年就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制造业经验。

沈阳市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最为领先的城市,工业基础良好。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地区GDP总量最高的城市,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和科教的中心。在沈阳市,相当数量的制造业企业不断有序稳定发展。沈阳市也将智能制造打造为本市名片,积极申报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因此,沈阳作为5G通信技术试点城市,试点工业互联网场景十分契合。

沈阳5G通信产业发展评分

沈阳市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不断深化5G应用场景的试点与普及。沈阳市紧跟国际、国内5G标准发展趋势,不断更新5G组网标准,力求初步部署国际标准的5G商用网络。在2019年上半年将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进行试点,以智能制造产业为协同,不断深化工业互联网概念。接下来,沈阳市将以华晨工厂为典型,其他制造业企业模仿学习的路线进行发展,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厂等企业不断加深工业互联网的推进工作,与此同时也将智慧城市、自动驾驶、VR/AR等应用场景同步发展。最后在2020年5G大规模实现商用,多个应用场景并驾齐驱,形成引领东北5G通信产业的格局。

沈阳市5G通信产业发展路径预测

3.6兰州

兰州市在2017年上半年被中国电信列入其首批六座试点城市之一,同年12月份,兰州市开通了5G基站的试点,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座5G首批试点城市。目前,兰州新区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已经基本建成,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4T,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完成建设,初期带宽40G,已具备数据连接能力,数据存储机房也初具规模。

兰州市地处我国西北部,是5G首批试点城市中唯一处于胡焕庸线以北的城市。因此,足见此次选取5G试点城市兰州地位之高。兰州市作为我国西北第一城,不仅在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高新技术的发展方面也位列前茅。

兰州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入选5G首批试点的城市,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兰州市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是西北重要的节点城市。同时,又是我国内陆与西北、欧亚连接的桥梁。兰州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了共商、共建与共享的纽带作用,是我国与亚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必经之地,兰州旅游业发展情况良好,是5G试点的重要场景。

兰州5G通信产业发展评分

兰州市是我国西北地区新亚欧大陆桥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西北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同时,地处甘肃省的兰州市也有很好的旅游资源禀赋。在甘肃联通的支撑下,兰州市5G通信产业试点将分成四步,首先是基础铺垫期,从2018年到2019年第一季度是进行5G国际标准化网络的组建;2019年上半年选取甘肃省博物馆作为智慧旅游的第一个试点场景,将5G融合业务在博物馆中展现,游客可以感受到最先进的参观方式;在下半年兰州市将从智慧旅游场景重点延伸到物联网方面,进行传感器、芯片的铺设,同时也不断巩固智慧旅游的发展效果;最后2020年开始兰州市5G大面积商用,预计经过两年时间在2022年达到全部辖区大面积覆盖的最佳效果。

兰州市5G通信产业发展路径预测

四、我国5G通信产业发展展望

2013-2018年移动通信业务和固定通信业务收入占比情况来看,从我国4G时代的元年开始至今,每年移动通信业务占据了全部通信业务收入的七成以上。未来在5G技术的支持下,通信方式将得到颠覆式的改变,通信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也将成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交流的方式,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比将超过80%。

2013-2018年移动通信业务和固定通信业务收入占比情况

5G通信产业的技术发展情况来看,5G将会采用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MIMO)方式布局基站,不仅能够提升频谱效率,同时也能提高信道容量和链路的可靠性。从具体的部署方式上看,5G通信基站的布局将会采用“宏基站+小基站”的部署方式。由于2017年我国4G广覆盖的部署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基站数量达到372万座。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在5G时代,宏基站数量将达到4G时代的1.1~1.5倍,达到475万座左右。而小基站的数量为宏基站的2倍,即950万座。

5G产业投资规模预测

2018年,5G产业E轮及以上的投融资数量达到35件,同比增长105%,其他轮次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呈现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试点注册制顺利启动,已有一批企业正在进行上市而发力,这也助力科技企业走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各潜力中小企业开始进行产业铺开前的最后冲刺,争取在5G时代追赶上市热潮。

2016-2018年中国5G通信产业投融资轮次情况(单位:件)

手机作为未来5G时代不可或缺的智能终端,在5G通信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未来5G手机也将作为万物互联的传感器之一,发挥其全新的功能。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5G手机渗透率基本与4G手机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预计2020年中国5G手机渗透率达到2%,2022年5G渗透率将达到30%,2024年渗透率将达到75%,届时中国5G手机保有量将超过10亿台。

中国4G手机渗透率情况及5G手机渗透率预测(单位:%)

结语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从地域来看,5G首批试点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随着地理位置的逐步西移,试点城市逐渐减少。从基础建设方面来看,我国5G首批试点城市均已由相应运营商在当地进行试验基站的架设工作,为5G试点示范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从5G首批试点城市的GDP情况来看,18座城市中2017年GDP超万亿的城市超过半数,达到12座,说明5G通信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密切相关。随着5G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相信很快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5G大家庭。


《三体》将拍电视剧上热搜 科幻文学热真的来了吗?

自几年前获得雨果奖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就变成了一个热门IP,各种改编接踵而至。今天,《三体》将拍成电视剧的消息登上热搜,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这种热度在出版圈同样明显。有业内人士透露,《三体》系列不只销量一路走高,还两次登上某畅销书榜单前三,因此提高了其他科幻文学作品的受关注程度。


“科幻文学热”,真的来了吗?


小说《三体》,热闹的IP


迄今为止,距离获“雨果奖”已经过去了大约四年时间,但《三体》的热度仍居高不下。


今年2月份、4月份,《三体》系列作品两次包揽开卷虚构类畅销书榜单前三名;该榜单5月份最新数据显示,它仍然牢牢占据着前五名的三个席位。


《三体》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大IP,其相关改编总能引发关注,从舞台剧到影视剧都是如此。甚至作为小说的《三体》本身,也在“衍生”出其他出版物。


比如,前不久有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三体艺术插画集》。书里收录了111张插画,原小说中的三体游戏、阶梯计划、末日之战、智子、星环城、降维打击等等,几乎全部通过平面视觉这种艺术形式得以呈现。


“这本集子可以看做是《三体》IP的衍生品,近年来的‘三体热’和科幻热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科幻作品多年沉寂后必将迎来的激烈反弹。”《三体艺术插画集》责编认为,由此开端,会出现一个更繁荣更多元的科幻时代。


科幻文学:从“小众”走进大众视野


确实,这几年在图书市场,其他科幻文学作品也比较受书商们的青睐。


一名出版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科幻文学作品的出版一直有,但都不温不火,品类也不是很多;从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后,能感觉到此类图书的出版数量确实在慢慢增加。


“再加上《流浪地球》热映,一下子提高了科幻文学的受关注程度,读者阅读的意愿提高了,出版方自然乐得蹭个热度,满足这种需求。”该业内人士分析道。


此前,据《新民晚报》报道,相比十余年前《银河帝国》单本只有2000册的销量,近年来科幻领域不时出现十万级以上的超级畅销书。许多最新的科幻作品已经能够做到及时引进,与国外几乎同步出版。


原本“小众”的科幻文学,似乎正在发生着某种变化,渐渐走进大众视野。


“科幻文学热”,来了吗?


但要说“科幻文学热”来了,这个看法靠谱吗?


“电影《流浪地球》火爆对科幻文学有带动作用。”在提到最近科幻文学的热度时,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表示,电影是大众的,当电影取得突破时一定会反哺科幻文学,带动后者再上巅峰。


“现在大家对科幻文学的关注度确实有所提升,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在科幻作家陈楸帆眼中,要说科幻文学热来了,其实未必:无论是资本投入还是作品出版,受关注的还是拿下过大奖的作家,更多年轻作家们的出版渠道并没有因此增多。


在《三体艺术插画集》序言中,刘慈欣写下这样一句话:“很高兴这次有许多了不起的画家加入画集创作,我希望《三体》这部小说能够成为一条长路的起点。”


或许,这句话也适用于科幻文学的发展。王晋康分析,中国科幻文学已经有了自立于世界科幻文学之林的实力,遗憾的是作家数量少,作品数量也不足,尤其是像《三体》这样经典性的长篇太少,“仍有待努力”。

2019全球电竞行业营收超10亿美元,中国电竞用户突破3.5亿

6月20日,腾讯企鹅智库发布了2019全球电竞行业与用户发展报告。这是企鹅智库第三年发布电竞产业报告。报告强调,2019年无论对于中国电竞产业还是全球电子竞技市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在中国,电竞黄金五年步入中局年,电竞用户突破3.5亿,产业生态规模将达到138亿。放大到全球范围来看,电竞营收将首次攻破10亿美元大关,发达国家迎来投资热潮,发展中国家群众基础迅速扩大。


全球电竞观众突破4.5亿,国内用户达3.5亿


报告提到,2019年全球范围内的电子竞技观众总数将增长至4.54亿,同比增长15%;其中电竞核心爱好者约占2.01亿,同比增长16.3%;偶尔观看电子竞技的非核心观众数量达到2.53亿,同比增长14%。


同时,中国在2019年内将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核心电竞爱好者,达到7500万。总体来看,中国电竞用户基础进一步扩大,2019年内国内电竞用户数突破3.5亿,同比提升10.6%。中国电竞进入用户情感培养,商业价值开发和细分市场运营的阶段。


在用户渗透率方面,调研的7个海外国家越南、韩国、巴西、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对于电竞感兴趣的用户,其渗透率均超过50%。越南电竞的用户渗透率最高,达80%;其次是韩国、巴西和法国,三者均在70%以上;日本和俄罗斯的渗透率相对较低,在55%左右。


而中国电竞用户的渗透率仅次于越南与韩国,达到75.9%。


2019全球电竞营收超过10亿美元


报告预测,2019年全球电竞产业的营收将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26.7%。


赞助商是最大的营收来源,金额达到4.57亿美元;增长最快的营收来源是媒体版权类,同比增长41.8%。商品和门票收入将超过游戏厂商补贴,达到1亿美元。


2019年,国内电竞生态市场预计增至138亿元人民币,增长主要来源于赛事产生的核心收入,包括赞助、赛事版权、俱乐部和选手收益等,增速达到63%,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相比前两年超过100%的增速已有所放缓。


中国电竞用户画像:年轻、学历偏高、收入高


根据用户报告,在中国电竞用户中,男性占主导,女性仅占比三成。所有用户中,35岁以下占比79%,最为集中的年龄段为25-35岁。


二线城市电竞用户是主力军,占39%,一线城市用户占比仅18%。在所有用户中,大学本科学位占比39%,硕士及以上占比6%,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47%。


在用户的收入方面,超过50%的用户个人月收入集中在3000元-8000元,8000元-15000元占比19.5%,超过15000元月收入的用户占比7.1%。


中国电竞从业者缺口未填补


报告显示,2018年底,中国电竞从业者约7.1万。由于行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劳动力需求规模明显,只有26%的岗位处于人力饱和状态,近15万劳动力缺口短期之内无法补足。


报告预测,2020年前后,电竞会逐渐形成教育背景与薪资、职称匹配度提高的情况,劳动力市场混乱的情况有所改善。根据目前在校电竞专业学生统计,到2020年中国电竞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会超过一万人,从业者缺口进一步增加,专业人才供给依旧不能匹配。


各国用户期待电竞成为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2018年的雅加达奥运会,电子经济入选表演项目,电竞在大型国际体育运动会舞台亮相,60%的中国电竞用户期待电竞能成为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25%的用户认为电竞成为表演项目即可。


海外用户同样对电竞进入体育比赛正式项目表示期待,以巴西、越南等新兴电竞国态度最为强烈,平均达64%。

放下身段,东风雷诺进军电动车市场的第一步选择

今年是东风雷诺成立的第6年,但从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东风雷诺并没有迎来期盼中的转运时刻。眼下,随着2019已经走完半程,这个在去年刚刚过完120周岁生日的法系品牌开始祈求在中国市场能够迎来新的转机。


据乘联会销量的数据显示,东风雷诺在今年5月份销量仅为1008台,同比下跌80%。1-5月累计销量也仅为7398台。很显然,腹背受敌的东风雷诺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产品结构过于单一”是每一个问诊过东风雷诺的人都能说出的病因。回望三年前的2016年,无疑是东风雷诺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先后推出了科雷嘉和科雷傲两款走量车型,凭借“SUV双子星”战略在2017年创造了销量72188台,同比增长140.6%的佳绩。当年的6万台“必达销售目标”甚至在10月底就早早提前完成。


然而,随着2018年汽车消费市场的急转直下,东风雷诺上述两款车型的全年销量急剧下滑至5万台左右。时间来到了2019年,在更为残酷的市场面前,面对对手旗下产品的频繁更新换代,让手中仍然握着上述两款车型的东风雷诺在市场中的道路越走越窄。


事实上,东风雷诺在去年就已经做出了明确布局。


“未来5年内,东风雷诺计划将在中国市场上的年销量提升5倍,至40万辆。”雷诺亚太区主席、雷诺高级副总裁兼东风雷诺总裁福兰(François PROVOST)在去年公布了这家法系汽车制造商的2022愿景。


毫无疑问,产品战略的升级是拯救东风雷诺的唯一良方。按计划,东风雷诺将在战略期满时实现全部9款车型的本土化生产才有可能达成预期目标。


去年10月,雷诺在法国巴黎举办了“雷诺之夜”,并发布了一款纯电动SUV——雷诺K-ZE。这是一款基于在欧洲、印度以及巴西市场大获成功的微型车Kwid为蓝本打造的纯电车型,这款车型也成为了东风雷诺引入国产的第三款车型。



据了解,K-ZE预计将在今年9月举办的成都车展期间在国内上市。这也将是时隔35个月后,东风雷诺迎来的第三款产品。考虑到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和政策的利好,东风雷诺希望K-ZE的到来能够解决其眼前的燃眉之急。


6月18日,界面汽车记者前往位于武汉西三环附件的东风雷诺本部,在工厂内的试车场体验了这款完成度达到90%以上的K-ZE。


K-ZE尽管挂雷诺LOGO,但是它属于RENAULT City系列。官方给K-ZE的定位是“一款中国消费者易承担的、能够满足日常都市出行的同级首款合资纯电SUV”。东风雷诺将用这款车型瞄准A0级入门家用市场。也就是说,这款新车将会走廉价路线,而且根据判断这会是首款把售价下探到10万元以内的合资电动车型。


从外,从这款车型将清一色的自主品牌旗下电动车型(北汽新能源、欧拉、长安、宝骏、哪吒、众泰等)作为对手也不难看出,东风雷诺这一次开始尝试其品牌首次下探。


虽然事先清晰了K-ZE的定位,但当第一眼见到实车的时候界面汽车记者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K-ZE颠覆了我们对法系品牌的设计认知。纵观现有的东风雷诺产品(科雷傲、科雷嘉)都延续了法系车“设计长项”的传统。但是车身尺寸为3735/1579/1515mm的K-ZE用一个微型车的身材套用了SUV产品的设计语言之后,整体的视觉比例有些失调,尤其是前脸部分,灯组和中央格栅几乎撑满了整张前脸。再加上这是一台跟普通轿车差不多高的SUV,所以让K-ZE看上去总感觉像个大号的玩具车。



相比之下,车尾部分要协调不少,单尾灯的处理让车尾看上去没有了累赘感,像台正常的车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K-ZE出自合资品牌,品控体系要优于同级车型。尽管中控材质大部分都是硬塑料,但是整体做工还不错,样车的中控和饰板都拼接得严丝合缝。同时,K-ZE提供了300升的后备厢空间,能够装下两个标准行李箱,对于一台微型车来说这样的空间表现可谓“奢侈。”



K-ZE只配备了四条165/70 R14的玲珑GREEN-Max节油轮胎,但又受制于这款车的SUV造型,所以四个小尺寸轮圈与整车体型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头重脚轻”的现象很明显。以至于轮拱和轮胎之间的空隙过大,很容易让人造成违和、廉价的印象。


针对这个问题,K-ZE项目副首席工程师王万来向记者表示:“出于保证续航里程和Kwid原版车型标定的原因,最终选择为K-ZE配备了14英寸的轮毂和165mm的窄面胎”。而这样的问题也普遍发生在同级别的车型里,只是其它品牌推出的车型都以低重心的两厢车为主,所以视觉差异没有被放大。例如,不少欧拉R1的用户购车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换上大尺寸轮毂。对于K-ZE未来用户而言,这或许也是个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



记者在试车场里先后进行环路和搓板路的体验过后,感受下来K-ZE底盘的整体性还不错,超出了这个级别车型的预期。但是过大的转向比让这样一台小车掉头变得很是费劲。从左到右需要接近3圈半的转向行程,这对于日常驾驶来说多少有些不方便。同时,在过减速坎路面时,K-ZE的前悬弹簧阻尼设定过低,导致过减速坎时弹簧回弹瞬间就压缩到了极限,既没有起到有效的减震效果还造成了悬挂总成内部的压缩碰撞及异响。并且由于过窄的接地胎面和较高的车身重心,K-ZE在做一些中高速变线的时候,车身有较明显的横摆和晃动。因此,受制于物理极限的限制,K-ZE的动态极限偏低,希望在上市之前的最终调校能够解决或优化上述问题。


此外,车联网也是东风雷诺导入K-ZE这款车型的一大卖点。作为入门级电动车型,智能人机交互功能是同级别中少有的科技配置。8英寸的中控触摸屏能实现在线导航、在线娱乐、4G WIFI热点和语音识别等功能。经过界面汽车记者的实际体验,这款车型的导航由高德提供,同时具备组队驾驶等功能;语音识别由科大讯飞提供技术支持,识别率也较高;同时搭载酷我音乐、墨迹天气等车载应用。



此外,通过手机APP可实时查看车辆状态。还能够远程控制及车载诊断,内置导航可查找附近充电桩,也能根据用户给出的要求选择餐厅和酒店住宿。同时,还具备电子围栏功能,并可对驾驶过程进行能耗分析。K-ZE副首席工程师王万来表示,导航能够与车辆的电能关系系统相互协作,当车辆电量接近设定低值时,导航会根据剩余电量测算最近的充电站(桩),提供充电路径。


据了解,K-ZE在充电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如今电动车用户的使用场景,实现多种充电模式:用户既可以使用家庭220V电源直接充电,也可以使用家用充电桩或公共充电桩进行快充或慢充。7KW充电功率的4小时慢充充满100%电量和慢充1小时可续航高达65km;快充30分钟可充30%至80%电量,可行驶135km的标准,经测算K-ZE的百公里耗电量10.8 kWh。


从产品矩阵方面来看,K-ZE的引入无疑丰富了雷诺在华的产品阵容,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为品牌增添了产品实力。但想要救东风雷诺于水火之中,单指望K-ZE一款车型似乎并不容易。


从续航层面来看,K-ZE的续航里程仅为271km,以这样的续航表现实际上很难在国内纯电动紧凑级SUV市场立足,要知道目前的主流车型例如比亚迪宋新能源、威马EX5等车型的续航里程均在400km之上。吉利几何A这样的电动轿车更是做到了长续航里程达到500km的水平。



在记者看来,雷诺既然已经俯下身来做入门级电动车,索性就应该完全放下身段,告诉消费者K-ZE就是一款法系品牌推出的有品质保障的代步替换车型。代步车是眼下底层汽车市场的一个盲区,拥有着不可小觑的用户群体。而在当前的终端市场中,一台稍微像样的代步车也需要好几万元预算,K-ZE要做的就是成为代步车的颠覆者。明确告诉消费者“花多一倍的钱能够买到可以安全上路且有品质保障的电动车”,并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雷诺本身的欧洲品牌属性,进而实现降维打击。


如今,终端市场中的消费者已经非常趋于理性,并不会单纯的因为一个LOGO而去选择一款车型。脱离产品力的品牌力等同于分子为0的乘法,并没有意义。品牌的向上一定是建立在彻底解决消费群体需求的基础之上,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