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文学批评家、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去世,享年90岁


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乔治·斯坦纳(1929年4月23日-2020年2月3日),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2月3日,90岁的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


出生于富庶犹太家庭,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文学批评家、翻译理论家斯坦纳自称“中欧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和欧洲文学语言如数家珍,会多门语言,博览群书。他主要研究的领域涉及语言、文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犹太人大屠杀的影响。英国小说家拜厄特(A.S.Byatt)曾把他描述为“一位来得太晚的文艺复兴巨人……一位欧洲玄学家,却有着了解我们时代主流思想的直觉”。


在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大背景之下,1944年,斯坦纳到了纽约,成为了美国公民,他一面反思大屠杀,一面观察现代生活中语言的退化,并以此为基础在1967年完成了代表作《语言与沉默》。身为“中欧人文主义者”的斯坦纳在纳粹军官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弹巴赫和舒伯特、读歌德和里尔克,却不妨碍他去奥斯维辛集中营上班。为什么会这样?他追问,文学和知识究竟应该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斯坦纳看到,语言是文化的代表。现代西方政治上的非人道(尤其是纳粹),伙同随之而来的技术化大社会,使得大众教育教出了“一种特殊的半文盲,只在非常有限和充满功利的范围内阅读和理解”,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自杀性修辞“沉默”。


为《语言与沉默》作序的学者李欧梵认为,斯坦纳在书中展现出了“纵横四海”的批评方法。斯坦纳指出,作为一个有知识的文学批评家,势必非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读西方的经典著作,与文盲相差无几,而局限于一国的文学,也是井底观天。所以他批评他的老师——牛津大学的名批评家利维斯(F.R.Leavis),说他只论英国文学,专捧劳伦斯(D.H.Lawrence),但是如果把劳伦斯的作品与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则显然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他最恨文学上的褊狭。


《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

[美] 乔治·斯坦纳 著 李小均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11

和2019年去世的哈罗德·布鲁姆一样,斯坦纳不是结构主义或精神分析这类“理论家”。他认为,理论是人类失去感知耐心的堕落表现,不仅简化了语词的丰富性,还剥夺了文学鉴赏和阐释功能的独特尊严。他说,理论在文学、历史、社会学等论述上的胜利,其实是自我欺骗,是因为科学占据上风,人文学科为了背水一战而发展出来的。


在《语言与沉默》当中,斯坦纳一直关注人文素养(humane literacy)这个概念。他指出,在阅读中,读者不是被动的角色,批评家对于同时代的艺术有特殊的责任。批评家“不但必须追问,是否代表了技巧的进步或升华,是否使风格更加繁复,是否巧妙地搔到了时代的痛处;还需要追问,对于日益枯竭的道德智慧,同时代艺术的贡献在哪里,或者它带来的耗损在哪里。作品主张怎样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人?”李欧梵称,“在此书中,他处处反思欧洲文化经历纳粹浩劫后的反响,令我深深感动。我再三咀嚼此书中的篇章,甚至学习斯坦纳的英文文体。”在文学评论中,斯坦纳正是这样显示出“凭借风格之力,批评也可能成为文学”。


乔治·斯坦纳

在文学批评领域,斯坦纳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的文学批评家不是二传手,而是进行再创作。在翻译研究领域,斯坦纳也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当中,译者逐渐从边缘地位上升到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中心地位。斯坦纳1975年的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提出的阐释学有关理论成为了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在本书中,他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判断,并且指出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信任,就是译者相信在原文本中一定有能够可以理解的意义。侵入,则反映在译者的理解上,因为译者“无法不对他的时代和背景妥协”,而译者的侵入也可以让原作在译入语当中获得第二生命。吸收是译者侵入的目的和结果,译者应该引进并消化原文的核心信息。但译文必然会改变乃至重置原文的结构,在侵入和吸收之后,损失无可避免。因此第四步补偿,就是达成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平衡。这四个步骤无不与译者的主体性相连,在“茶杯、麦克风、译员”成为主流,译者常常拿来与机器翻译进行比较的今天,翻译家也不断地引用斯坦纳,来为自己存在的价值辩护。


随着哈罗德·布鲁姆、乔治·斯坦纳等当代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相继离开,我们或许正在迎来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

远程办公软件火了,但疫情过后该如何持续火下去?

疫情影响之下,各大公司纷纷号召员工在家办公,在线办公软件之间的用户抢夺大战也由此打响。


近几日来,企业微信、腾讯会议、阿里钉钉、华为云WeLink先后发布远程办公指南,字节跳动旗下办公套件“飞书”也及时上线了“线上办公室功能”,提供远程办公配套服务。同时针对疫情防控增加了新功能,比如企业微信的在线问诊、飞书的健康报备等。


但从返工首日的使用情况来看,各大远程办公软件似乎还没有针对流量的爆发做好准备。


2月3日上午,多位网友反映包括钉钉、企业微信、华为WeLink在内的在线办公软件先后崩溃,出现了无法登录、无法收发消息、视频会议中断等问题。当天中午,这些软件的各项功能已经逐步恢复正常。


业内人士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更多企业开始恢复上班,远程办公的需求还会继续增长,2月10日当天,在线办公的流量有可能会登上新的顶峰。多家企业回复界面新闻记者称,正在对此做相应的扩容准备。


根据目前公开的数据,在节后开工首日,有超过1000万企业在使用阿里钉钉远程办公,企业微信的企业用户数也达到了数百万,个人用户数上千万。华为WeLink和飞书暂无公开用户数据。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综合性在线办公软件主要包括企业微信、阿里钉钉、华为云WeLink、字节跳动飞书等,这几款软件的功能相似,主要满足OA管理、视频会议、在线协作等需求。


企业微信:主要功能是办公沟通。目前,最新版本的企业微信支持10000人全员群、疫情期间支持300人音视频会议、1000人紧急通知,以及群直播、收集表、在线问诊、疫情专区等能力。针对办公场景,企业微信目前提供免费的基础应用,包括:公告、打卡、审批、汇报、日程,以及微文档、微盘等协作工具,基本操作与微信相同。

飞书:2月2日,字节跳动旗下办公套件飞书宣布推出“线上办公室”功能。根据介绍,“飞书线上办公室”默认提供语音沟通,每个办公室支持最多50人同时在线,提供一键入会、禁言等功能。目前,飞书已面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全部远程协作功能。1月28日-5月1日期间,飞书免费提供不限时长的音视频会议、无限量在线文档和表格协作、远程打卡及审批管理等服务。

华为云WeLink:WeLink是华为云在2019年底上线的智能工作平台,提供健康打卡、信息通知、1000人在线协作、千人视频会议、有声知识音频、云端文档、在线培训、工作报告等功能,同时支持连接大屏、智能摄像机、云打印机、NFC等外部硬件设备。

阿里钉钉:具有全员群、群直播、打卡、在线协作文档、钉钉审批、日志等功能,支持外接智能硬件、音视频通话,视频会议免费开放102方,针对医疗、教育、政务等行业有适配方案。

自媒体“数字化评论“创始人高振刚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这几款软件各有特色。阿里钉钉擅长企业的OA管理,在打卡、报销、审批等方面的体验更优;企业微信的特点在于可以和个人微信号绑定,有利于实现公司内部的协同及产业上下游的赋能;飞书注重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协同;华为WeLink在功能上则对跨国公司最为友好。


除此之外,为了迎接暴涨的远程办公需求,各个垂直领域的软件产品都推出了相应的扩容和模板等措施,其中包括音视频会议类的腾讯会议、小鱼易连等;在线协作类的石墨文档、印象笔记、腾讯文档等;OA系统类的泛微网络等。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远程办公软件,几乎都能在技术上解决企业办公的需求。但网易云信资深产品经理杨狄认为,远程办公最重要的是基于线下管理协作经验的即时协作。目前市面上有不少致力于这方面的工具和平台,但是因为各个企业之间的组织文化、管理模式、协作流程的不同,很难有一款工具真正能够做到完全适用企业。


比如,在互联网行业当中,程序员和产品、测试、设计之间的沟通频繁,目前更适合在线下的场景发生,因为在线上要想启动会议或者讨论,仍然需要一些琐碎的门槛。


除此之外,远程办公也存在着一些痛点。除了目前出现的消息延迟、卡顿等技术上的问题,员工面对新工作方式的成熟度也有待提高。当办公环境改变,无人监督,员工的工作效率一时间难以保证,需要更加完善的考核方式来约束。


“远程办公软件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稳定提供高质量的消息、视频、内容的协作体验,另一方面,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的线上协作模式是一个方向,如果将这一套模式在一个工具内巧妙地形成闭环,形成一个ALL-In-One的产品,会是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杨狄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对更多企业来说,完全性的远程办公是在疫情期间的一个过渡性手段。有业内人士担忧,在疫情过去后,远程办公的热度也将褪去大半。


但在高振刚看来,此次疫情下远程办公需求的爆发,或许会让更多企业开始重视数字化手段带来的商业效率改变,为节后工作恢复带来更多经验。

Alphabet发布第四季度财报,首次披露YouTube和谷歌云营收

北京时间2月4日早间,谷歌母公司Alphabet盘后发布了该公司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在截至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Alphabet营收为460.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92.76亿美元增长17%,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19%,不及市场分析师平均预计的469.4亿美元;营业利润为92.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2.21亿美元增长13%;净利润为106.7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9.48亿美元增长19%。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财报首次披露了YouTube和谷歌云(Google cloud)营收。其中,YouTube 2019年的总营收达到151.49亿美元,较上年的111.55亿美元增长36%,几乎是2017年的两倍;YouTube第四季度营收达到47.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6.1亿美元增长31%。


谷歌云2019年的总营收达到8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8.4亿美元增长53%,较2017年增长了一倍以上;第四季度营收为26.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7.1亿美元增长53%。


“我对我们在搜索和建设两个新增长领域的持续进展感到非常满意。”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声明中表示。这是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出任Alphabet首席执行官后发布的首份财报。


广告营收仍然占到Alphabet总营收的大部分。第四季度,Alphabet广告营收为379.3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25.18亿美元增长17%,增速低于上年同期的20%。在广告增速放缓的趋势下,Alphabet正积极在云计算领域大举投入,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展开竞争。但在营收和市场份额上,谷歌云仍远不及AWS。亚马逊AWS第四季度的营收达到99亿美元,超出谷歌云全年的营收。


尽管广告业务增速放缓,谷歌目前仍然是数字广告领域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加拿大皇家银行分析师马克·马哈尼(Mark Mahaney)称,谷歌占全球搜索广告营收的70%以上。“在利润率方面,其市场份额继续增加,其在移动领域的强势地位和持续创新,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逐步扩大这一份额,”


财报发布后,因营收不及预期,Alphabet股价盘后跌超4%。

黑莓与TCL分手,黑莓手机这次会彻底终结吗?

曾经备受推崇的黑莓手机正在经历一场缓慢的死亡之行,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可能是在本周敲定的。2月4日,手机制造商TCL通信宣布该公司将失去其黑莓品牌许可证,并将在今年8月份停止销售黑莓品牌手机。


“我们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从2020年8月31日起,TCL通信将不再销售黑莓品牌的移动设备。届时,TCL通信将无权设计、制造或销售任何新的黑莓移动设备。”黑莓移动(隶属TCL通信)在一份声明中说。


黑莓移动表示,TCL将继续为现在的黑莓手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客服和售后保修服务,直到2022年8月31日为止。


目前尚不知道黑莓是否会与其他OEM厂商合作以继续生产移动设备,亦或这将成为黑莓手机的终结。


在功能机时代,黑莓曾一度占据美国市场48%的份额,其标志性的全键盘以及超强的安全性深入人心。随着iPhone和Android的强势崛起,全触屏智能手机成为主流,黑莓的市场份额一再被侵蚀。


TCL与黑莓的合作始于2016年。当年,在与苹果、三星在智能手机竞争中落败后,黑莓正式宣告将停止研发和生产智能手机。该年底,黑莓手机与TCL通信达成品牌授权与技术支持协议。根据这项协议,TCL获得黑莓的技术专利,并获准生产与销售黑莓品牌手机。


退出智能手机市场后,黑莓开始专注软件与网络安全市场。在与TCL的合作中,黑莓公司为黑莓品牌移动设备提供应用程序与增强安全性的Android操作系统版本。TCL则为此支付专利使用费。


在接手黑莓品牌后,TCL陆续推出数款黑莓手机,包括DTEK60、BlackBerry KEYone和BlackBerry Key2。其中在2017年推出的BlackBerry Key是一款颇为市场惊艳的产品。这款手机采用触摸屏+实体键盘的混搭设计风格,既传承了经典的黑莓元素又融入了新技术的潮流,广受市场好评。


但随后,这款手机并未在销量上实现翻盘。据StrategyAnalytics的数据,当年TCL的黑莓和阿尔卡特品牌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仅占1%的份额。究其原因,触摸屏+实体键盘的设计虽然亮眼,但也导致用户在操作上的困惑。此外,3999元的定价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吸引到粉丝之外的用户群。


连续几款手机销量一直未见起色,多年来,市场也一直传言TCL会将黑莓品牌转手。这次传言终于成真,黑莓与TCL的合作走向终结。


黑莓手机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吗?可能并不会。科技媒体Techcrunch撰文认为,“鉴于黑莓手机在一些特定市场仍有授权合作伙伴,可能还会有些东西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印尼市场,黑莓与BB Merah Putih达成协议,授权后者生产和销售黑莓手机。印尼市场也是黑莓手机最大的市场之一。此外,在印度市场黑莓也在与印度电信公司Optiemus合作。


在此次声明的结尾,黑莓移动表示TCL与黑莓的前途都会一片光明,但并未透露未来的相关规划。黑莓未来是否还会在中国市场推出新款手机?现在仍是一个悬念。

索尼第三财季营收下跌两成,将在图像传感器部门加大投入

周二下午,索尼公布截至12月底的第三财季财报,财报显示,索尼上一季度营收下跌两成至3001亿日元,仍高于市场预期的2701.7亿日元;剔除包括去年收购唱片公司EMI相关收益等的一次性项目后,利润则增长6%,得益于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像传感器组件销售强劲。


索尼财年前三季度(2019年4至12月)销售及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4%,为6.51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下降0.2%,为8100.1亿日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1.2%至5695.5亿日元。


索尼预计本财年的收入为8.5万亿日元,略高于先前的预期。全年营业利润预测从8400亿日元上调至8800亿日元,市场预测中位数为8784.7亿日元。预计全年净利润5900亿日元,此前预测5400亿日元。


索尼旗下图像与传感解决方案部门营业利润为752亿日元,较前一年同期的465亿日元大幅成长。索尼是把光转换为电信号成像的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领域的老大,握有全球五成市占率,大部分产品面向智能手机。


由于PS4发售已超过6年,该游戏主机销售持续萎缩,索尼游戏部门获利为535亿日元,较前一年同期的731亿日元下滑。PS4全球出货量已达到1.089亿台,同比减少了200万台;PS4游戏销量为8110万份,比上一财年同期减少了610万,数字版游戏占比由去年的37%上升至49%;PS+会员用户数为3880万,比上一财年同期新增250万。


此前索尼在2019年10月8日宣布,为迎接2020年年底商战,将推出新一代PS5游戏主机。索尼称,预计于今年发布的PS5将具备多项规格升级,包括将采用更好的显示技术,采用固态硬盘,以及支持触觉反馈技术。


在旗下电子消费品和游戏业务增长裹足不前之际,索尼依赖图像传感器获得增长,就当前技术趋势而言,增长空间正从智能手机向汽车过渡。在1月份2020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期间,索尼公开了搭载自身图像传感器的自动驾驶概念车产品,试图瞄准自动驾驶领域。


随着吉田健一郎于2018年成为索尼首席执行官,他在图像传感器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同时不再强调传统业务。此前索尼宣布将在日本长崎建设用于智能手机摄像头等的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的新工厂。索尼将投入1000亿日元(约合9.2亿美元)规模,最早在2021年度投入运行。

金准产业研究 央行法定数据货币兴起带来的行业变革

前言

数字加密货币的时代正在崛起之中,但是加密货币的波动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基于区块链的贷款、衍生品及其它需要价格稳定性的长期智能合约的发展。为了降低数字货币波动过大引起的风险,稳定币随之诞生。稳定币最早起源于2014年Bit finex组建的泰德公司(Tether Limited)发行的USDT,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稳定价值的加密货币,其价值锚定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旨在避免其它完全由市场驱动价格的加密货币所固有的波动性。而央行数字货币其实就是数字化的法币,跟流通中的现钞本质相同,只是形式不一样,因此不属于稳定币,故本报告不收录在内。

一、2019年稳定币发展概况

1.1数量激增,公开且活跃的流通稳定币项目约66

2014年11月USDT发行以来,稳定币项目逐年递增,截至2019年12月31日,市场上已公开且活跃的流通稳定币约有66个,超过半数是在2018年发行的,且在已推出的所有稳定币中,50%以上的活跃稳定币是在以太坊网络上开发的。美国和欧洲是稳定币团队最受欢迎的主战场,发行和流通的稳定币规模远远领先,其中美国地区作为稳定币最早的发起方,稳定币数量优势明显。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对于市场上存在的稳定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链下资产抵押型稳定币、链上资产抵押型稳定币、算法型稳定币。第一类为链下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即稳定币有法定货币、黄金或其他质押商品等资产作为"支持"。中心实体以其所持有的作为抵押的资产为稳定币的发行和赎回进行担保,例如USDT、TUSD、GUSD、PAX等。

第二类为链上资产抵押型稳定币,支持稳定币的抵押品本身就是一种加密货币。区块链用户将持有的加密货币等数字资产进行抵押,根据抵押资产的价值发行一定数量的稳定币,例如DAI、STEEM、Alchemint等。

第三类是算法型稳定币,该类稳定币没有任何外部抵押品为其提供担保,其价值是基于一个算法来维持的,例如Terra、Ample forth、Basis、Carbon等。

Block data最近报告显示,链下资产(法币或大宗商品担保)是稳定币项目最流行的抵押品形式,此外,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最活跃、最受欢迎、失败率最低,而倒闭的稳定币有67%与黄金挂钩。

 

1.2流通量加速增长,USDT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稳定币市场规模庞大,USDT一家独大。截至2019年12月31日,加密货币总市值约为1932.96亿美元,稳定币的市场总规模约为58.3亿美元,占加密货币总市值的3.02%,其中USDT的总市场份额比例第一,为47.6亿美元,约占81.65%,USDC、PAX、TUSD、DAI的市场份额分别占据第二到第五位,占比约为8.94%、3.88%、2.66%、1.02%,形成"一超多强"的稳定币格局。

稳定币市场流通量加速增长。从2018年1月1日的14.1亿美元到2019年1月1日的27.6亿美元再到12月31日的58.3亿美元,增长速度分别为95.74%、111.23%,而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增长了313.48%。其中,USDT占据了稳定币流通市场的大头,从2018年Q4起,市场上的稳定币项目种类明显开始增多。

 

稳定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稳定币跟踪误差指近期稳定币的溢价率的标准差,用于反映近期稳定币于锚定物的价值偏离度。跟踪误差越大,说明稳定币越容易偏离锚定物的价值。自2019年11月25日至12月25日,30日内以USDT、USDC、TUSD、PAX为代表的稳定币跟踪误差基本维持在0.12%-0.42%之间。

 

1.3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及企业巨头入局稳定币市场

2019年,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OKEx、币安、火币已经陆续入局稳定币市场。6月3日,OKEx宣布全球首发上线稳定币USDK。USDK是基于区块链和信托牌照的稳定币,是由OKLink和PrimeTrust联合推出的ERC-20数字资产,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运营,以1美元发行及赎回,并以PrimeTrust所持有的资产按1:1基准提供担保。在USDK推出10天后,6月13日,Bitfinex正式上线OKEx全球通用积分OKB和美元稳定币USDK,并为这两个币种开通主流交易对。

6月17日,币安在自己的公链Binance Chain上推出锚定比特币的代币(BTCB)。据悉,BTCB将100%由储备中的BTC支撑,该代币既可用于在币安交易,也计划在未来用于在币安去中心化交易所上交易。8月19日,币安宣布将启动一个名为"Venus"的开放式区块链项目,专注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本地化的稳定币。9月15日,币安宣布与PaxosTrust联合推出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BUSD,并获得纽约州金融服务局(NYDFS)的批准。

7月17日,火币发布公告表示,HUSD将升级为合规的美元稳定币HUSD Token。HUSD Token是火币资本投资的Stable Universal与Paxos Trust基于ERC20合作发行的合规稳定币,与美元1:1锚定,美元资产由美国持牌信托公司Paxos Trust托管,同时美国审计公司进行每月资金的第三方审计。

同时,2019年各大企业巨头在稳定币方面动作频发。摩根大通、Facebook、沃尔玛等企业纷纷入局稳定币。

 

二、2019"头部"稳定币分析

2018年9月10日,纽约金融服务局(NYDFS)同时批准了由Gemini信托公司发行的稳定币GeminiDollar(GUSD)和Paxos信托公司发行的稳定币PaxosStandard(PAX),首批受监管稳定币从此诞生。金准产业研究团队了解到,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有GUSD、PAX、BUSD三类稳定币获得了NYDFS批准。

 

2.1 USDT:头部效应最为明显,听证会引发关注

USDT是计划1:1锚定美元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由Tether公司发行,最早于2014年发行于Omni平台上,现同时流通于Omni、Ethereum、TRON等网络中。每个USDT都由Tether有限公司储备的美元支持,以1:1锚定美元,并且可以通过Tether平台赎回。Tether公司与Bitfinex交易所的母公司均为注册地为香港的iFinex公司,作为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中流通市值、成交额最大,投资者接受度最高的稳定币,USDT曾在2018年10月和2019年4月分别因可能存在的不足额储备和资金挪用问题引发了两次信任危机。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在当前所有的稳定币项目中,Tether的头部效应最为明显。截至2019年12月31日,UDST的市值约47.6亿美元,在稳定币市场中市值排名第一,加密货币市场中市值排名第六,24小时交易量约为243.85亿美元。USDT的市值自2018年初以来大幅上涨,虽然2018年10月至11月有所下跌,但整体向上趋势明显,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上涨了239.5%,2019年单年上涨151.85%。大部分稳定币主要是在交易所中流通,虽然存在交易所刷量现象,但还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USDT的接受程度远超其他稳定币项目。

截至2019年12月31日,USDT共在Omni、Ethereum、TRON、EOS、Liquid五个平台上发行,发行总量约为47.77亿枚。USDT在Ethereum上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Omni,为22.99亿枚,其他平台Omni、TRON、EOS、Liquid的发行量分别为15.55亿枚、9.17亿枚、525.10万枚、1656.10万枚。

 

USDT发行平台重心转移至Ethereum。USDT前期主要在Omni平台上增发,2019年8月情况发生了逆转,ERC20-USDT的链上日交易量和日交易额均超过了OMNI-USDT。Omni上增发期主要集中在2017年7月到2018年1月,之后在2018年3月、5月、6月及2019年4月又增发了四次,而Ethereum2019年4月至12月共计增发约USDT28次。以太坊发行量之所以能超越Omni,其主要原因是以太坊的基础设施完善,发行稳定币简单快捷,再加上以太坊获得了大量硬件、软件钱包的支持,可以直接存储ERC20标准的稳定币,此外网络集聚效应也让以太坊上的稳定币项目相对其他区块链更加活跃。

"USDT听证会"召开,引发世界关注。2019年4月24日,纽约检方(NYAG)发布长达23页的诉讼书,指控Bitfinex、Tether以及母公司iFinex存在无照经营等4项重大违规,同时涉嫌挪用8.5亿美元保证金。7月30日,"USDT听证会"召开,针对Bitfinex、Tether以及母公司iFinex是否非法发行USDT,USDT方面与纽约检方展开激烈辩论。

 

2.2 USDC:稳定币市场市值排名第二,交易扩展到全球85个国家

USDC全称USD Coin,是由Centre联盟于2018年发行的基于Ethereum平台的ERC20形式稳定币,并计划1:1锚定美元,这是Centre的第一个稳定币开源项目。Centre联盟由满足监管、合规、储备、审计等要求的金融机构组成,联盟成员拥有发行USDC的权利和应用户要求赎回USDC的义务,目前联盟成员包括Circle和Coin base。USDC的储备金余额由Grant Thornton LLP按月进行审计。

截至2019年12月31日,USDC总市值约为5.21亿美元,在稳定币市场排名第二,加密货币市场排名27,24小时交易量约为3.57亿美元,2019年USDC市值上涨102.25%。USDC的供应量和日均增发量都非常可观,是除USDT以外增发量排名第一的稳定币。

2019年5月,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 base宣布将与美元锚定的稳定币USD Coin(USDC)交易扩展到全球85个国家。Coin base表示USDC除了提供稳定的价值存储之外,现在几乎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完成"近乎实时"的交易。更重要的是,USDC与其他加密货币有所不同,不仅每个稳定币都有1美元支持,而且每月都会进行审计100%披露美元储备的透明度。10月2日,Coin base宣布推出一项名为USDC奖励的新计划,该计划使美国客户只需将USDC存储在他们的帐户中,就可以每月复合赚取1.2%的年收入。Coin base致力通过以上举措来提高USDC的主导地位。

2.3 PAX:首个合规稳定币,稳定币市场市值排名第三

PAX全称Paxos Standard Token,为计划1:1锚定美元的法币型稳定币,是一种由纽约州信托机构Paxos Trust Company,LLC于2018年发行的基于Ethereum平台的ERC20形式稳定币。PAX是市场上最早一批符合监管条例的稳定币,受纽约金融服务部(NYDFS)的监管。PAX的储备金存放在有FDIC保险保护的银行中,并由审计公司Withum按月进行审计,此外,Deloitte和Grant Thornton还将每年对Paxos的内部管理和金融业务进行审计。

截至2019年12月31日,PAX总市值约为2.26亿美元,在稳定币市场排名第三,加密货币市场排名36,24小时交易量约为2.53亿美元,2019年市值上涨58.04%。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PAX增发次数频繁,增发数量不等,最高日增发量为6月28日发行2166万枚,除USDT外增发量排名第二。

作为世界第一个经政府批准并接受监管的稳定币,PAX自上线以来就备受关注。截止2019年12月31日,PAX已经被来自全球30多家国际主流交易所及知名比特币相关机构接纳认可,在99家交易平台、OTC平台上线,说明了各交易所和市场对于PAX合规性的认可和信心,是目前全球接受度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数字货币稳定币之一。

2.4 TUSD:首个由政府担保发行的稳定币,合规透明领先行业

TUSD是计划1:1锚定美元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由Trust Token于2018年在Ethereum平台上发行。TUSD受美国法律监管,是全球首个由政府担保发行的稳定币,也是全球首家获得美国监管机构发行MSB(Money Services Business)牌照的稳定币。

TUSD在合规透明方面的实践探索领先于其他稳定币。作为一个遵循资金证明、赎回能力、合法合规等核心准则的稳定币,TUSD的合规透明具体体现在其发行团队无法获取任何托管资金,也不参与托管资金的划拨,资金透明且定期公开第三方独立审计报告并获得美国MBS监管许可。TUSD的赎回不会受到任何单一机构的影响,因为其通过多个不同的受监管的第三方金融机构来管理资金,这也是TUSD与其它锚定法币的稳定币最大的差异之一。另外,美国知名会计事务所Armanino作为独立第三方机构,创建并推出了TUSD的实时资金核实平台,将TUSD的透明度由原先的每月发布审计报告,更是提高到每分钟更新数据。同时,TUSD实施严格的KYC/AML验证,通过增加KYL(客户背景调查)和AML(反洗钱审查)等方式来保持合规,甚至会对用户的单笔交易进行审查来降低风险。

截至2019年12月31日,TUSD总市值为1.55亿美元,在稳定币市场排名第四,加密货币市场市值排名46,24小时交易量约为1.88亿美元,2019年TUSD市值下跌25.73%。TUSD的增发期从2018年6月开始,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最近一次增发是在2019年1月1日,增发数量约为210万枚。相较于其它四种稳定币的增发情况,TUSD的增发次数不多。

2019年初,TUSD宣布推出重磅技术创新Auto Sweep,使其交易所、托管机构等合作用户能够轻松管理数百万个用户地址,其功能被内置到TUSD新部署的智能合约中。通过Auto Sweep,合作用户可以为每个客户提供唯一的TUSD存款地址,该地址可以自动归入交易所等机构的主钱包,并且不收取任何gas费。此外,TUSD还独创了"唯一且易记赎回地址"功能,用户可实现便捷且直达其银行账户的交易操作。

2.5 DAI: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多抵押DAI上线

DAI是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由Maker DAO项目组于2017年发行在Ethereum平台上。在Maker体系中有两种主要代币,第一种是稳定币DAI,第二种是管理型代币MKR,拥有MKR的用户组成一个去中心化的管理社区,由他们决定哪种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可以作为抵押资产以及清算比例等,故MKR也可理解为社区治理通证。用户通过抵押加密资产从而按一定比率获得DAI,抵押的加密资产存储在CDP(Collateralized Debt Positions,抵押债仓)智能合约之中,同时,用户需要支付被称为"稳定费"的利息,该利息以MKR支付。为了保证该借贷系统的稳定性,系统中的抵押借贷属于超额抵押,且设有强平措施。也就是说当抵押物价值低于清算值,CDP会被清算,抵押物会被强制平仓,用来回购DAI,以保证DAI的偿付能力。DAI并不是硬锚定的货币,但它将通过一系列金融激励措施保证其价值与美元保持1:1稳定。

2019年11月18日,MakerDAO团队宣布正式启动多抵押DAI。原来的单抵押品产生的DAI将更名为SAI,多抵押品DAI会正式采用DAI的名称,单抵押SAI将平行运行数月时间,在过渡期结束后会被关闭,在此期间内持有SAI的用户可以选择将SAI兑换为DAI。过渡期结束后,SAI系统会启动全球结算,届时,SAI的价格将不再与美元挂勾,而是随着以太币的价格波动。多抵押DAI协议的拓展性和开放性意味着,在MKR持有者的治理下,加以适当的风险参数,几乎所有加密资产都可以作为Maker系统中的抵押品。此外,多抵押DAI引入了存款利率功能,任何持有人都可以将DAI锁定在DSR合约中获取活期利息,随存随取,并且用户可以直接用DAI支付稳定费。

由于多抵押DAI的上线,单抵押SAI的市值一路下跌,截至2019年12月31日,SAI总市值为4079.58万美元,24小时交易量约为61.67万美元。多抵押DAI的总市值还未公布,24小时交易量约为464.34万美元。DAI是从2018年6月开始增发,增发量均相比其它四者要少,12月18日多抵押DAI上线以来,增发数量激增,但其中大多数是由SAI转换而来的。

三、政府态度:谨慎看待,警惕风险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发布"天秤币"(Libra)白皮书后,该项目经历了初期热议、多轮听证、部分参与者退出等阶段,引发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对Libra等稳定币风险的广泛关注。2019年下半年以来,各大国际组织、政府及央行对稳定币发表相关报告或讲话,其中G7、欧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三个组织明确表示在法律、监管与风险得到充分辨别与解决之前不允许全球性稳定币运作。

 

国际社会及大多数国家对稳定币持谨慎态度,认为稳定币存在系列风险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G20会议声明肯定稳定币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潜在效益,同时指出将增加稳定币的联合监管以解决风险。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称如稳定币之类的新兴资产存在洗钱等风险,应用于稳定币和其他虚拟货币的标准制定将提上日程。荷兰中央银行(NDC)发布公报称全球稳定币的出现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及时控制与稳定币计划有关的风险。欧洲央行发布《稳定币报告》,对稳定币持谨慎态度,将来会进一步探索稳定币的政策监管框架,包括智能合约的修改、信息的公开和基础设施的升级。

为应对稳定币带来的挑战,部分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中国央行官员陈雨露表示全球稳定币会冲击一国货币主权,而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产生就是为应对全球稳定币带来的挑战。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将稳定币纳入监管范围内,认定所有稳定币都属于其"货币传输服务"的职权管辖范围之内,而稳定币发行方都将被归为货币传输服务机构,稳定币管理方必须要在FinCEN注册货币服务业务(MSB)。

四、预测与展望

2020年稳定币的市场规模会持续扩大。随着数字货币的高速发展,稳定币的主要价值从最初的个人投资者进入虚拟货币市场的"入金渠道"和"保值媒介",到作为高效支付结算工具,再到现在新型区块链金融和商业生态内的"货币",稳定币的作用和价值在不断转变。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2019年,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及企业巨头入局稳定币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资金进入加密货币领域,市场对于稳定币的需求还会持续扩大。

长期来看获取更多应用场景才能取胜 。随着公链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以及链上各种应用和金融业务的落地,稳定币的新需求可能会来自于一些需要线上支付的领域。无论是DAPP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还是基于数字资产的各类"储蓄"、"借贷"、"基金"等链上金融行为,都需要由具有充分价值认同和稳定购买力的稳定币承担起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职能。在公链自身的基础代币未完成充分的价值成长并稳定之前,一个安全可靠的稳定币对于公链生态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长期来看,各类稳定币间的竞争或将从应用场景方面展开。

合规与监管成为稳定币未来发展的焦点。继USDT之后,各类法币抵押式稳定币都在积极向监管合规和审计透明的方向发展。尤其是2019年4月Bitfinex涉嫌挪用USDT的美元储备资金填补亏空事件的发酵,使得投资者对稳定币的信心受到巨大的打击。各大国际组织、政府及央行对稳定币竞相发表报告或讲话,表达了将进一步加快研究、加强监管稳定币的意向。实现监管合规下的安全可信,成为稳定币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央行数字货币大象起舞,竞争格局迎拐点。各国央行正越来越多地探索创建本国数字货币的可能性。2019年12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截至12月已有诸多国家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或有意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包括法国、瑞典、沙特、泰国、土耳其、巴哈马、巴巴多斯、乌拉圭等。12月12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记者会上表示,已设立了央行数字货币专门委员会,会加快研究数字货币现象的努力,预计在2020年中期得出结论。一旦各国政府开始接受或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现有的稳定币格局势必重新洗牌。从行业角度看,稳定币已明显成为沟通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入场,行业也将迎来洗牌。

A股数字货币概念将是2020大风口。从投资角度看,数字货币将是2020年重要主题,目前市场认知在于央行制定DCEP协议后,各商业银行运行数字货币中对技术支撑、需求改造的需求,因此看重金融IT领域的投资机会。但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对数字经济的重塑或许远不止于系统改造,伴随着5G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将会转到数字世界,DCEP将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建议关注四方精创、易见股份、东港股份、长亮科技、飞天诚信、高伟达、金财互联等相关标的。

投资1.25亿美元,腾讯成为Farfetch最新盟友

腾讯成为英国奢侈品电商Farfetch最新结盟的中国公司。


Farfetch在1月30日发布声明,同意通过配售发行和出售可转换高级票据,向腾讯和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投资公司Dragoneer筹集2.5亿美元,两家公司分别购买1.25亿美元的债券。


根据Farfetch的公告,此次发行的票据为公司的优先无担保债务,年利率为5.00%,将于2020年3月31日开始按季度付款,于2025年12月31日到期(除非根据其条款提前转换、赎回或回购)。另外,此次票据可按12.25美元的初始转换价格转换成为股票,高出2019年12月19日交易前3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的31%。


Farfetch表示,这笔融资将用于补充公司目前的流动资金。截至2019年12月31日,Farfetch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为3.2亿美元。


另外,这一融资也将支持Farfetch的长期发展战略,有助其专注执行增长计划,尤其是在关键的中国市场,并努力实现运营盈利。


在此之前,Farfetch曾因持续亏损、尚未盈利使投资者们十分担忧。2019财年第二季度Farfetch净亏损8969万美元,公布业绩报告的同时又宣布收购意大利品牌管理公司New Guards Group(NGG),并被美国两家律所因“可能的披露违规行为”立案调查,股价一度暴跌40%。第三季度Farfetch营收同比大涨90%至2.55亿美元,亏损收窄至8550万美元,股价因此上涨,但公司依旧饱受质疑。


除此之外,还曾有股东选择与Farfetch分道扬镳。Farfetch最早的股东之一国际时尚出版集团康泰纳仕就在2019年7月宣布,由于认为Farfetch在营销方面的支出过高,已从Farfetch集团撤出2.93亿美元投资。


图片来源:Farfetch

腾讯和Farfetch达成交易后,投资者们信心回升,Farfetch股价因此一度上涨11.4%。


除了腾讯,Farfetch此前合作的另一家中国企业是与腾讯关系密切的京东。


早在2017年6月,京东向Farfetch公司投资3.97亿美元,成为后者最大股东之一。此后Farfetch以独立品牌面对消费者,与京东在营销、物流和技术等层面开展合作。2018年9月21日Farfetch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上市当日股价大涨42.25%。


凭借Farfetch和众多奢侈品牌的密切关系,京东争取到了开云集团、Burberry集团品牌的入驻。随后Farfetch在京东时尚产业布局的战略地位再次提高,2019年2月京东宣布把旗下奢侈品平台Toplife合并进Farfetch的中国业务中,相当于体面地剥离了Toplife,之后Farfetch在京东APP内建立了一级入口。


而腾讯与Farfetch结盟,同样能够通过Farfetch进一步布局奢侈品业务。


最近两年,微信的奢侈品业务发展迅速。不同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电商平台模式,微信以社交化购物的概念吸引着奢侈品牌。奢侈品牌可以通过微信和顾客建立和维护关系,还可以将这种更为直接和私密的关系转换为销售。


如今,奢侈品牌和微信的合作有多种形式,品牌不仅会在微信上设立微信商城、以及类似快闪店的限时商店小程序,还会积极推出朋友圈广告和微信小游戏等。Burberry还与腾讯建立独家合作,将在2020年上半年在深圳开设一家社交零售店,由腾讯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来源:Burb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