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三星发布新旗舰Galaxy S20系列,还推出了更小的新折叠屏手机

北京时间2月12日凌晨,三星正式发布了最新一代旗舰手机Galaxy S20系列,以及旗下新款翻盖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lip。


先来看看2020上半年的Android旗舰Galaxy S20系列。


Galaxy S20系列包括S20、S20+、S20 Ultra,对比去年的S10系列,S20、S20+分别是S10、S10+的升级版,去年中端机S10e不再延续,S20 Ultra则进一步提升配置。


S20系列正面采用了居中挖孔曲面屏Infinity-O设计,Dynamic AMOLED材质,左右两侧曲率较小,同时边框几乎为零,顶部额头几乎为零,底部下巴也较窄。



S20系列屏幕尺寸分别为6.2英寸、6.7英寸、6.9英寸,分辨率均为3200×1440(20:9),支持120Hz高刷新率,同时支持HDR10+,峰值亮度也高达1200nits,搭载第二代屏下超声波指纹识别。


影像方面,Galaxy S20系列得到了大幅升级。


S20 Ultra配备矩阵式后置四摄,其中主摄1.08亿像素,0.8微米像素尺寸,支持九像素合一等效于1200万像素输出,79度广角,F1.8固定光圈,OIS光学防抖,支持空前的100倍变焦,视频录制则支持8K30、4K60、1080p240、720p960。


4800万像素长焦镜头像素尺寸0.8微米,光圈F3.5,OIS光学防抖,5倍光学变焦;1200万像素120的超广角镜头,像素尺寸1.4微米,光圈F2.2;此外还有一个ToF镜头。


而S20+、S20的主摄改成了6400万像素广角镜头,像素尺寸0.8微米,光圈F2.0,搭配另一颗1200万像素广角镜头,像素尺寸1.8微米,另外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不变,S20还去掉了ToF镜头变成三摄。


前置摄像头S20 Ultra为4000万像素,光圈F2.2,支持4K视频录制,S20+、S20则降为1000万像素。


处理器方面,Galaxy S20系列仍是高通、三星双平台,北美、中国、日本都是搭载高通骁龙865,欧洲和其他地区则是Exynos 990,都标配5G。


内存上Galaxy S20系列全球首发新一代LPDDR5,S20/S20+ 4G版本8GB、5G版本12GB,S20 Ultra更是独享12/16GB。


电池容量分别为S20(4000mAh)、S20+(4500mAh)、S20 Ultra(5000mAh),其中Galaxy S20/S20+支持25W快充,S20 Ultra则支持45W快充,并且都支持15W无线快充、反向充电。


售价方面,S20 128GB 5G 999美元/4G 899美元、S20+ 128GB 5G 1199美元/4G 1099美元、S20+ 512GB 5G 1299美元/4G 1199美元、S20 Ultra 128GB 1399美元、S20 Ultra 512GB 5G 1499美元。


去年,三星发布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虽然Galaxy Z Flip同为折叠屏手机,但形态却和Fold不同。


Galaxy Z Flip展开状态下就如同一台常见的智能手机,6.7英寸居中挖孔屏,Dynamic AMOLED面板分辨率2636×1080,因折叠的缘故边框比较明显,同时覆盖了一层超薄玻璃进行保护,而在上下折叠后就变得较为小巧。


手机背部上方配备了一块1.1英寸的副屏,AMOLED材质,折叠后可显示各种通知信息,并覆盖康宁大猩猩六代玻璃。


Galaxy Z Flip采用后置双摄,主摄为1200万像素,1.4微米尺寸,F1.8光圈,辅以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光圈F2.2。前置自拍镜头为1000万像素,光圈F2.4。


Galaxy Z Flip搭载了去年的旗舰平台骁龙855+,仅支持4G,搭配8GB LPDDR4内存、256GB UFS 3.0存储。


电池容量为3300mAh,充电功率最高15W,同样支持无线充电。


Galaxy Z Flip将于2月14日上市,定价1380美元,提供黑色、紫色、金色三种可选。

平安好医生2019年营收50.65亿元,疫情期间平台累计访问人次11.1亿

2月11日,医疗健康生态平台平安好医生(1833.HK)公布了2019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平安好医生2019年实现总收入50.65亿元,同比增长52%;净亏损7.47亿,同比减少18%。2015年至2019年,平安好医生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06%。


财报显示,核心业务板块在线医疗表现突出,收入达人民币8.58亿元,同比增长109%,较2019年上半年环比增长达55%。在线医疗占公司整体的收入比例从2018年的12.3%上升到2019年的16.9%。


2019年,公司整体的毛利额达人民币11.7亿元,其中在线医疗业务毛利占比从2018年的18%升至于2019年的33%。


此外,报告期内,平安好医生于2019年下半年推出的新产品“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的现有会员产品增长稳健,收入超4亿元人民币。通过一对一私家医生和全国名医组成的专家团,产品为用户提供7x24在线问诊咨询、名医二次诊疗意见、线下医院门诊就医安排、健康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


在互联网平台的运营上,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平安好医生总注册用户数达到3.15亿人,较2018年末增加5000万人。期末月活跃用户数(MAU)和期末月付费用户数(MPU)分别达6690万和296.9万,分别同比增长22.3%和26.0%。报告期内年度平均付费用户转化率达到4%,较去年同期的3.6%提升0.4个百分点,日均咨询量为72.9万,同比增长36.3%。


报告期内,平安好医生医疗健康网络覆盖超3000家医院、超150家医美机构、430家中医诊所、超2000家体检中心、近1800家齿科机构、超4.8万家诊所及9.4万家合作药店。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


平安好医生董事长王涛表示,“我们相信这场新冠病毒疫情虽然不可避免给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中长期看这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重大的机遇。老百姓对于线上医疗服务的认识快速在加强,对其接受度也是快速提高,针对我们这样拥有巨大用户流量的头部企业是非常大的一个利好。”

快手2019年总收入500亿元,直播收入接近300亿元

2月10日晚间,界面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2019年快手总收入为500亿元左右,其中直播收入接近300亿元,游戏、电商等其他业务收入为几十亿元。快手官方未对上述信息进行回应。


当日据腾讯科技报道,2019年快手完成广告收入约130亿元。界面新闻得到的信息是,2019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为130亿元-140亿元之间。不过,快手官方否认了这一消息。


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2019年快手的广告收入中,快接单的收入只占一小部分,除快接单之外的收入超过100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快手直播收入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营收增长需要看广告和电商的情况。


去年5月,界面新闻曾独家报道,快手将2019年的营收目标定在300亿元,可以实现小幅盈利,其中直播收入达到200亿元左右。6月18日,快手创始人宿华和程一笑联合发内部信明确新目标:2020年春节之前达到3亿DAU。内部信还表达了两位创始人对快手现状并不满意,认为必须要改变,并号召全员进入战斗状态,开启未来之门。


3亿DAU的目标在快手内部代号为K3战役,作为K3战役的一部分,快手商业化将营收目标提升50%,根据2019年年初的百亿目标推算,商业化的目标提升至150亿元。1月21日快手发布《2019磁力引擎年度报告》称,全年营收目标超额完成,但官方未提及具体的收入数字。


此外,2019年快手还改变了内容运营策略,引入MCN、直播公会等专业化生产机构。不过,一家去年3月入驻的MCN负责人表示,品牌广告主还是更愿意在抖音上投放,对快手的认可度比较低。

疫情下的半导体业:增产及销售计划面临延期,供需两端受冲击

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受到明显冲击:不只影响工厂生产,各地运输也因疫情而受到阻碍,导致许多厂商既有的增产和销售计划面临延期。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紧张情绪和外出频率的降低,使得消费端需求出现下滑。


半导体产业链长,上下游关系复杂。上游包括设备、材料等供应端,中游涵盖设计、制造和封测环节,下游则将芯片用于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在当前疫情环境下,对芯片产业不同层面的影响各有不同。


由于晶圆代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特点,供给端整体受疫情影响幅度较小。根据各大晶圆厂公告,如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春节期间运营正常,台积电工厂内部运营亦没有发生中断。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等公司亦表示,其生产运营正常,无停工停产现象,


据行业人士分析,当前供应链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封装测试环节,可能成为产业链瓶颈。所谓半导体封装测试,是指将通过测试的晶圆按照产品型号及功能需求加工得到独立芯片的过程。由于每一颗芯片都需要100%经过测试才能满足最终电子产品的使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春节假期,封测厂通常会放假,处于停工状态。而疫情爆发之后,很多本应回流生产的员工无法顺利返岗,复工问题复杂,使得封测厂遭遇产能问题。


据行业媒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报道,现在国内封测厂的产能只有正常情况下的约50%。多家封测厂已经开始出现了操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保守预计,疫情带来的封测产能影响可能将超过1个月。不过就今天而言,情况尚显乐观,主要封测企业长电科技与通富微已准时复工,以降低晶圆库存,保障供应链。


武汉为国内半导体产业重要产业聚集城市,处于疫情中心的武汉半导体企业生产状况得到广泛关注。


目前武汉主要的半导体厂商有长江存储、武汉弘芯和武汉新芯,若相关疫情扩大,可能影响企业后续生产。


根据市场分析师调研得到的反馈,当前长江存储正面临产能爬坡的挑战,预计2020年底前产能将达5万~10万片/月。由于湖北籍员工返岗及多国武汉撤侨等事项,可能会导致公司产能释放推迟。目前该公司正积极应对疫情,据长江存储1月30日发布的官方公告,公司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保障生产延续性,把影响降到最小。


招商银行研究院认为,鉴于长江存储目前占全球存储器产能的比重很小,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有限。如果是产线已经完备的晶圆厂,或是一些近期需要购进设备的晶圆厂(如武汉弘芯),影响会比较大,因为相关技术人员难以前往现场支持,部分关键作业无法完成。


武汉新芯的晶圆厂代工了IC设计公司兆易创新的NOR闪存芯片。兆易创新在NOR市场全球市占率排第3,占比约18%,疫情可能对兆易创新的生产造成影响。


目前来看,芯片设计企业受影响最小。由于芯片设计公司轻资产属性,且具备远程办公条件,预计受到疫情有限。当然,效率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019年,因全球贸易环境局势紧张、产业进入周期性下滑轨道、存储芯片供需失衡等因素,半导体产业陷入衰退期。据全球半导体协会(SIA)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营收4121亿美元,同比下滑12.1%,为2001年以来最大跌幅。


此前市场预计,随着5G需求增长、贸易局势缓和,半导体产业将重回成长,但此次疫情却为202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长增添变量。根据StrategyAnalytics提供的数据,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比预期少2%,中国市场出货量将比预期减少5%,其中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季度出货量会有超过30%的下滑。


高通、联发科等芯片设计公司纷纷下调了2020年一季度的预期指引。由于两家公司均是手机芯片的重要供应商,指引的下调无疑意味着一季度手机市场不容乐观。


“消费者担心暴露在公共场所之中,接触到病毒,购买行为可能会更加谨慎。许多企业可能会转向网络销售,而这会对物流网络构成挑战。” 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Koray Kose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不过市场普遍认为,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仅是造成需求递延,本年度还有5G与东京奥运等需求支撑。

全世界急盼中国复工:iPhone延期汽车停产;全球遭遇供应链危机

世界工厂中国停摆之后,美国从iPhone到抗生素都遭遇了一场危机。


一时间国外企业数着日子等中国开工:先是首次延期的2月3日,再到防止大规模流动传染延期开工的2月10日,现在是“隔离再隔离”后的2月17日。


中国复工路上的工人则在问:我还能不能进城、工厂会不会开工?


疫情还没有过去,一笔更难算的经济账已经来了。


海外“危机模式”


这次中国疫情暴露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竟然是过度依赖中国市场。


《财富》杂志刊文称:“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消费电子产品,都在中国制造”。


于是中国的一场疫情,在一个开盘抹去了苹果270亿美元的市值。因为路透社报道苹果的中国iPhone工厂复工延迟,富士康的郑州工厂虽然获得了复工许可,但仅有10%的员工复工,由于病毒感染风险,深圳工厂复工的时间还要延后。


富士康已经急得要去生产口罩,其旗下的上市公司工业富联近日发表的公告称,预计2月底口罩的日产能可以达到200万。


硅星人了解到,硅谷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开发中的一些电子产品,也因为中国供应商停止工作,需要延迟发布时间。


戴尔、惠普、高通、华为、三星等科技公司,都在评估中国疫情对其供应链的破坏程度。他们的供应商处于疫情影响地区,产能受到限制。


分析公司TrendForce则预测,1-3月将生产2.75亿部智能手机,较2019年前三个月的3.1亿部智能手机下降12%。预计苹果的产量将下降10%,而华为将下降15%。


特斯拉中国工厂的暂时停工,也将导致Model 3交付延迟。大起大落的特斯拉股价随着上海生产线的消息起起伏伏——恢复生产,大涨,延迟交付,大跌。


在疫情风暴的中心,湖北也是全球汽车零配件供应的关键区域,但关键区域正在打一场生死战役。


于是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一场停产危机,据彭博社报道,日产汽车宣布,由于零配件供应短缺,其在日本的一家工厂计划暂停生产,但计划随时重启生产。此前韩国现代汽车因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停止了生产线。通用汽车发布公告,中国工厂将在2月15日复工。


一份研究集团HIS Markit的报告称,中国占全球显示屏产能的一半以上。而武汉就有五家工厂生产LCD液晶显示器和OLED面板。疫情之下的武汉封城和全国范围下的延迟返工,已经影响了这些显示屏的生产,造成了价格上涨。TrendForce的显示器专家邱宇彬(Eric Chiou)对FT中文网表示,尺寸小于65英寸的面板预计会涨价至少1到2美元。


就连药品供应都出现了危机:美国使用的抗生素大部分来自中国,胰岛素、抗抑郁药、血液稀释剂等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中国供应链。


一封泄露的邮件则显示,亚马逊正在从中国抢购货物,囤积库存,应对疫情风险。


外国企业已经在讨论一个解决方案,即紧急在东南亚建立替代工厂。很难说在这场危机之后,出于分散风险的需求,制造产业是否会进一步“被转移”向世界各地。


中国“复工之路”


许多中国的产业工人并不知道这场国际供应链危机,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回去、能不能复工?


在多个地方的政策下,外地人甚至无法回去工厂。


无锡出台政策,来自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安徽七省人员一律劝返。非七省人员,要在本地有身份证件、暂住登记、或是自有住房的人等等条件才能进入。没有本地房产证、暂住证、企业复工批文通行证,大批外地工人们还开不了工。


一些招工工厂流出的信息则表明,武汉籍贯的工人被排除在了招聘之外。


2月10日获得许可首批复工的企业,大多是年收入排名靠前的大型企业。一些工人讨论,打工的小作坊式工厂连公章都没有,开不了复工通行证。


一名广东小工厂的老板向硅星人表示,目前只能闲坐在家里,与过年来广东此后滞留在他家的亲戚闭门打牌。算算这场疫情的损失,不再打一圈牌不能排遣忧愁。


一些工人在百度贴吧里抱怨:“明天复工,口罩还得自备,真是够了。”


复工,还是不复工?在这个要钱还是要命的问题上,分化出了两种行动。


上海涌起了对返工大潮的恐惧。惜命的本地人在家闭门已久,实在不得已要去上班的人自嘲:怎么上班?不知道身边的人有没有隔离满14天,只能赌了。


跨城复工的人更是为难,早上去上班要隔离14天,晚上回家还要隔离14天。中环内领着工资在家隔离、惧怕大规模复工疫情扩散的人担心有理,为了生计返城找工作的外地人也没有错。


一些企业已经因为疫情压力,宣布了裁员。香港航空公司就宣布,公司被迫裁员大约400人,同时也要求部分地勤人员放无薪假。

《猎魔人》的成功预示着电子游戏剧集改编的黄金时代吗?《猎魔人》的成功预示着电子游戏剧集改编的黄金时代吗?

亨利·卡维尔在《猎魔人》剧集中饰演主角杰洛特 图片来源:Katalin Vermes / Netflix / Guardian

电子游戏改编的电影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从《刺客信条》到《超级马里奥兄弟》,这些电影往往无视原作剧情,改编得一团糟,结果游戏改编电影自然很快就遭到电影制片公司、导演和演员抵制。当然也有例外——《大侦探皮卡丘》虽然古怪,但也不错,《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也有自己的粉丝。但是游戏改编的电影总体上还是一团糟。


根据网飞公布的收视数据显示,其奇幻巨制《猎魔人》拥有超过7600万观众,有望成为网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首季作品。对于网飞是如何收集到这一调查数据的还存在许多疑问(只要观看时常超过2分钟,网飞便当作一位用户已经看过该剧集,而以前的时长标准则是剧集的70%)。但即便考虑到这些额外因素,《猎魔人》依然非常成功,在与《王冠》(7300万观众)等老牌剧集的竞争中表现相当出色。


网飞表示,《猎魔人》剧集的改编更多是基于安德烈·斯帕克沃斯基(Andrzej Sapkowski)的原著小说,而非电子游戏《巫师》系列,但说实话:让这部剧集获得广泛认可的并不是原著小说。《巫师》系列电子游戏在全球已售出超过4000万份,亨利·卡维尔对主角杰洛特的刻画也深受该游戏的影响。《猎魔人》剧集也在《巫师》游戏的粉丝圈得到了广泛认可,特别是剧中的沐浴场景,其对游戏场景的再现也是针对《巫师》系列电子游戏玩家营销的重要内容。


亨利·卡维尔在《猎魔人》剧集中饰演的主角杰洛特 图片来源:Netflix

尽管粉丝对剧集的反馈褒贬不一,但显然他们还是看了这部剧,这也增加了未来将更多的电子游戏改编成剧集的可能性。在很多方面,如今像亚马逊和网飞这样的流媒体服务商有能力把电子游戏改编成剧集,这要比改编成电影有意义得多。电子游戏的叙事长度往往很不一般,故事跨度几十个小时,甚至几百个小时,众多角色和情节相互交织——对于想要制作一部90分钟改编电影的公司来说,无疑是个艰巨的挑战。


当然,电影也成功改编了许多长篇小说——比如《教父》《悲惨世界》和《远大前程》——但这些小说通常都是以适合电影叙述的方式构建的,有清晰的三幕或五幕结构,以及稳定、集中的人物角色。但游戏故事往往不是这么简单:游戏故事通常情节丰富,而且非常长,分为独立的关卡、任务或挑战,重要的故事还会伴随着许多支线任务和分支,种种迹象都表明游戏的故事更加适合剧集形式的改编。游戏故事背后史诗叙述的编剧过程也与电视系统相匹配——由一组作者合作完成总体的情节主线,同时也有单独的单元或章节。


如此说来,《猎魔人》是否会为其他大型电子游戏改编剧集铺平道路呢?其实《猎魔人》剧集已经证明了游戏的故事形式是可以复制的:每一集都讲述了猎魔人杰洛特、女术士叶奈法和公主希里的故事,但也有次要情节、人物和地点,游戏的脚本、结构和叙事模式都可以改编进剧集的叙述框架。


育碧公司正在制作历史穿越剧《刺客信条》,根据微软的Xbox科幻射击游戏改编的《光环》系列剧集也正在制作中,而且一直有传言说网飞正在考虑拍摄《生化危机》系列。如今,电子游戏改编剧集有了更多的素材,电子游戏的故事剧本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许多游戏比如《侠盗猎车手》《荒野大镖客》以及即将发售的《赛博朋克2077》都是大名鼎鼎的游戏大作,不过诸如《奇异人生》《她的故事》和《看火人》等以人物为基础的低成本剧情游戏的成功也预示着,电子游戏电视改编并不一定需要巨额预算和尖端CG技术。


剧集改编还将在互动叙事和线性叙事之间不断演进。在日本,动画和电子游戏之间相互影响已经持续了30多年,许多作品横跨动画和游戏,相互影响,相互改变。近年来大火的漫威宇宙系列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多平台叙事的可能性——电影、漫画和游戏相互结合,一起探索故事情节、事件和角色发展的模式卓有成效。


好莱坞也在不断将电子游戏改编为电影:从《神秘海域》《我的世界》到《怪物猎人》,越来越多的游戏改编还在路上。所以不要惊慌,《猎魔人》剧集所展现给我们的是,随着剧集的发展,随着游戏玩家的多样化,随着游戏本身讲述更复杂、更漫长的人类故事,这两种媒体艺术将越来越多地结合在一起。

Facebook硬件梦碎背后:雄心与失意交织

社交巨头 Facebook 一直希望在硬件领域有所建树。


押宝硬件


Facebook 收入的 98% 来自广告业务。近些年,Facebook 用户增长遇到天花板,频陷数据隐私丑闻之中,还多次遭到反垄断调查,过于单一的收入模式隐患凸显,因此,在社交之外,Facebook 不断押注硬件等新型业务,促进收入来源多元化。


大约从 2013 年开始,Facebook 将更多目光聚焦到了消费硬件领域。2013 年,Facebook 与 HTC 合作推出了一款定制款智能手机 HTC First 和一款 Android 桌面应用 Facebook Home。Facebook Home 并没有激起很大的水花,用户反馈不佳,差评如潮,遭遇惨败。


这并没有影响到它进军硬件的决心。2014 年,Facebook 耗资 23 亿美元收购了 Oculus ,对 AR 投下重注,此举也被视为是引领 AR/VR 产业爆发的标志性事件。交易达成后,扎克伯格很是激动,“Facebook 有雄心建立下一个伟大的消费者平台”。


以 Oculus 为根基,Facebook 努力推出了更多硬件设备,其中最成功的是 Portal 视频通话设备、Gear VR 等产品。2018 年,Facebook 推出了集成有 AI、智能摄像头、增强现实等技术的 Portal 和 Portal+,并带动 Q4 季度硬件设备付款和其他费用收入增长了 42%。接下来,其又扩展了 Portal TV 和 Oculus VR 耳机产品线,进一步布局硬件。


去年 9 月,Facebook 以 7.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脑机接口初创公司 CTRL-labs;目前 Facebook 正在开发多种硬件设备,包括新的 Portal 系列和流行的 Oculus VR 设备、Ripley 等,而这些硬件设备都将搭载 Facebook 自研的操作系统。2019 年 12 月,有外媒报道称,为了摆脱对谷歌 Android 的依赖以及更好的实现硬件梦想,Facebook 正在研发自己的 操作系统,同时,它也在开发自己的定制芯片,并将在今年研发推出新设备。此外,Facebook 还为其 AR/VR 团队新建了一个可容纳四千名员工的办公区。


数据统计,自 FacebookAR / VR 副总裁 Boz Bosworth 上任后,公司每年硬件投入的预算都达到数十亿美元。


相较投入,Facebook 在硬件领域所收获的回报还远远不能成正比。过去的 6 年来,它一直没能交付出一款令消费者具有强烈共鸣的爆款硬件产品,现有 Oculus 等设备的销售额增速缓慢,对营收的贡献微薄。


一个神秘部门的“死亡”


Facebook 在硬件上投入了极大心血,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神秘的部门 — Building 8。


Building 8 曾专门负责为 Facebook 研发新的硬件产品,主攻 VR/AR、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它几乎承载了该公司在硬件领域全部的希望,其目标也是宏伟异常—”进一步达成连接世界的宏图伟愿”。在 Facebook 内部,Building 8 是十分神秘又地位非比寻常般的存在,它常常是获得资金支持最高的部门。


2015 年,Facebook 聘请了前 Google 先进科技与计划部门负责人、前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局长 Regina Dugan 来担任 Building 8 部门的负责人,她的到来也让外界对 Facebook 的硬件计划十分期待。扎克伯格曾在宣布 Dugan 任命消息时表示,“未来几年,Facebook 将在这方面投入数亿美元“。据了解,Dugan 领导着团队 60 多名科学家,主要研发脑电波“读心术”、触摸式“交谈”等多项顶尖技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任职仅 18 个月后,Dugan 却离开了。有迹象表明,Dugan 可能在 Building 8 开展工作不太顺利。该消息一度引起轰动,关键人物的离开又将令 Facebook 的硬件计划何去何从?


2018 年 12 月,仅成立不足 2 年的 Building 8 部门被剥离重组,更名为 Portal,其登月项目被纳入 AR/VR 研究部门,部分项目被转移到了 Facebook Reality Lab(原 Oculus 研究团队),该部门的所有员工被分散安置到了公司的其他部门。


有分析人士认为,Building 8 项目最终”流产“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就硬件研发时间表上与公司的期望存在差距。当初 Dugan 制定的时间表是 2 年,而 Facebook 则希望加快进度,对于周期较长的硬件研发来说,这个期望显然不切实际。


在存续短暂的 2 年时间里,Building 8 唯一拿得出手的成果是 Portal 设备,不过该产品并未引起较大的市场关注度,还曾因隐私问题被用户指控。IDC 统计,2018 年发布的第一代 Portal 产品仅售出了 54000 台,着实有些“可怜”。Portal 问世时,智能音箱大战已酣战一载有余,起步晚的 Portal 有些落后了。


Building 8 的“死亡”也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 Facebook 硬件梦碎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Facebook 在硬件发展策略方面存在认识和规划不清晰的问题,这家以社交起家的公司并不具备硬件基因,此前在硬件领域也缺乏经验,踩“坑”也就在所难免了。


VR/AR 会是 FB 的未来吗?


Facebook 还未在硬件上取得突破,竞争对手们却已经先它一步获得了成功。亚马逊凭借 Echo 智能音箱和 Fire TV 流媒体设备在智能家居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看到 Echo 成功后,扎克伯格也想在智能家居上搞出点事情,不过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Portal 智能音箱并没有刷出什么存在感,市场份额不足 1%。


想要在智能音箱和智能家居市场追上具有先发优势的亚马逊、谷歌恐怕已经为时已晚了,于是,Facebook 将在硬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希望寄托在了 VR/AR 上。Facebook 认为,增强现实将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重要的计算平台。未来,AR 眼镜将会和智能手机一样普及,且还会在功能上有效取代它们。早在 2016 年 F8 大会上,扎克伯格宣布 Facebook 未来 10 年的战略规划时就将 AR/VR 列为 Facebook 未来的两大支柱之一。


这几年,Facebook 在 VR/AR 领域大力投资。2018 年,Facebook 发布了 SparkAR 软件平台,目前已有超 10 亿人使用了由 Spark AR 提供的 AR 体验。2019 年 3 月,Facebook 发布了 VR 一体机 Oculus Quest 及 PC VR 头显 Oculus RiftS,Oculus Quest 销量火爆,刚推出一周便在多个渠道售罄,超出了公司内部的预期。同年 11 月,Facebook 收购了一家成功的小型虚拟现实游戏工作室 Beat Games 并将其并入了 Oculus,Beat 将帮助 Oculus 开发游戏内容的同时更好的建立 VR 内容生态系统。


Oculus 系列产品线良好的市场反响促使全球 VR 市场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据调研公司 Trend Force 和 StaTIsta 的数据,Oculus Go、Oculus Rift 和 Oculus Quest 产品推出后让 Facebook 的市场份额从 19.4% 上升到 28.3%,而排名第一的索尼的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43% 滑落到 2019 年的 36.7%,也就是说,索尼丢掉的部分市场份额被 Facebook 抢走了。另外在 PC VR 市场,Facebook 目前占据约 50%的份额。中金公司的研报分析指出,接下来,Facebook 的 AR/VR 基于社交场景的优势将再次得以强化,依托巨大用户基础促进 AR 普及,但其于工业领域的 VR 探索仍待观察。


在过去的几年里,Facebook 也一直在为将虚拟现实助推成为下一代硬件革命所需要的技术而展开深入研究,具体包括面部表情追踪、基于 AI 的凹形渲染、无线视频传输等技术。数据显示,2019 年,Facebook 被授予增强现实技术专利近千项,比 2018 年增加了 64%,是 2014 年的三倍还多。


据了解,Facebook 还正在开发两种增强现实眼镜,一个代号为 Stella,系与雷朋母公司 Luxottica 合作研发,将在未来两年内上市;另一个代号为 Orion,它是一款更先进的增强现实设备,Facebook 希望 Orion 能够取代智能手机,该设备将在 2023 年至 2025 年推出。


2020 年对于 Facebook 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不久前,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 将在 2020 年在 AR 眼镜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业内人士分析,2020 年可能是 VR/AR 技术的落地应用和实际销售的突破年,这对于 Facebook 来说,意味着更多机会。


Facebook 迫切希望未来成为 VR/VR 硬件竞赛的引领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当下虚拟现实硬件仍处在起步阶段,整体还处在投入期,收效还有待于时间观察。AR 和 VR 硬件销售目前仍然只是 Facebook 年收入的一小部分。2018 年,Facebook 总营收 558 亿美元,硬件销售及付款和其他费用为 8.25 亿美元,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 2019 年 Q3 季度会议上,扎克伯格承认,VR 和 AR 的愿景比计划的时间要长一些。今年 1 月,Facebook 科学家也表示,增强现实开始走向消费市场需要 5-10 年,他还表示,VR 眼镜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难点待攻克。


一直以来 Facebook 饱受诟病的隐私问题也有可能引发用户对 Facebook 虚拟现实设备的担忧。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据悉,苹果正在研发一款 VR—AR 混合头戴式耳机,该设备将于 2022 年推出,届时或将与 Facebook 的 Oculus Quest 展开正面竞争。


回溯历史,Facebook 在硬件领域可谓是屡战屡败,愈挫愈勇,显然它决心已定,势要抓住下一波硬件革命趋势。未来 Facebook 能否在硬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实现硬件梦想,并转型为一家成功的消费硬件公司,关键要看它在 2020 年会交出怎样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