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积木盒子退出P2P转型网络小贷,与其“貌合神离”的上市公司品钛能否独善其身?

又一家P2P转型网络小贷。


2月15日,北京P2P网贷平台积木盒子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具备转型小额贷款公司的条件,经过谨慎研究,决定即日起开启战略转型,申请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同时,平台将按照83号文的规定,退出网贷业务。


公告称,积木盒子自2013年8月上线以来,一直秉承着合规、稳健、高效的经营理念,将投融资两端客户的利益放在平台发展首位,践行普惠金融。截至2020年1月底,平台累计促成借贷额592.446亿元人民币,累计为407.5万借款人提供融资服务,


2019年11月,监管下发《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即前述“83号文”),引导部分符合条件的网贷机构转型为小贷公司,坚定P2P持续出清的监管方向。


根据公告,积木盒子平台决定即日起停止发布新标、停止债权转让操作、关闭充值通道,接受项目期满已实现回款的以及充值未出借的用户发起的提现操作;成立退出工作小组,该小组将协同平台长期合作的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开展债权债务清算工作;启动债权人委员会的筹备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积木盒子的运营主体公司为北京乐融多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乐融)。天眼查资料显示,北京乐融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为10亿,法人代表为董骏,谢群、董骏分别持股92%、8%。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乐融先后引入3轮股权及战略投资1.3亿美元,投资人包括银泰资本、熙金资本、Investec Bank、小米、STI资本、曼图资本、经纬中国、顺为资本、海通证券、淡马锡祥峰等国内外知名机构。


公告还显示,2020年1月,积木盒子母公司积木拼图集团与投资服务机构华文产业集团完成战略整合。根据介绍,华文产业集团是一家专注民生刚需产业链生态系统的投资服务机构,华文产业集团在与积木拼图集团完成整合后,将为平台转型提供支持。


牵一发动全身,积木盒子宣布转型网络小贷,那与其密切相关的美股上市公司品钛(NASDAQ:PT)能否独善其身?


据了解,品钛集团是积木盒子通过“先有子后有母”分拆产生。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6月,作为积木盒子的母公司——品钛集团正式成立。同年9月,品钛集团一分为二,分拆后的两家公司名字分别是积木拼图集团(下属积木盒子、积木时代、企乐汇等业务)与品钛集团(下属读秒、璇玑、虹点基金、麦芬保险等业务)。原品钛集团CEO董骏出任积木集团CEO,积木盒子CEO依旧由谢群担任,品钛集团CEO一职则由原集团COO魏伟接任。上述重组完成后,品钛集团与积木集团各自成为独立法人并进行专业化运营。


品钛表示,重组使得积木盒子的定位更加清晰单纯,完全杜绝了混业经营的风险,符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使其已经具有的合规优势进一步放大。


不过亦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这种先由子后有母的分拆,显然是针对政策变化打造的防火墙,但效果却存疑。


据品钛招股书,品钛与积木集团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根据双方的框架协议,积木集团同意每月向品钛批准的借款人提供不少于积木盒子募集的50%的资金,而品钛同意为积木集团提供一定的服务和支持,包括借款人转介、还款管理、交易和技术支持。


在外界看来,积木盒子和品钛的关系为积木盒子负责通过P2P筹钱,而每个月筹到钱的50%给品钛,品钛的回报是技术支持。虽然穿上的是“金融科技”的外衣,但品钛做的还是流量掮客的通道生意,在事实上,品钛和积木盒子形成了外包服务的关系。


根据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年底下发的《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下称“57号文”),其中明确提出:“网贷机构业务外包及机构分立,不得外包核心业务。因业务分割分立出的实体:视为原网贷机构组成部分,一并验收管理。”因此,监管部门对这种“貌离神合”的分拆如何认定,目前仍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品钛的资金来源高度依赖积木盒子。


据品钛招股书,品钛过去一直依赖积木集团提供的贷款提供大部分资金,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依赖积木集团提供大部分资金。从已披露数据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品钛促成贷款中99%的资金均从积木盒子上募集,2017年末降至81%。2018年第一季度,则为72%。那么目前这一数据的比例是多少?


2019年半年报显示,来自积木盒子的资金占比进一步下降,至45%,2019年上半年新增促成贷款中,积木的占比下降到30%,金融机构资金占比70%,同比增长36%。


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月底,积木盒子平台累计促成借贷额592.446亿元,截至2020年1月末,积木盒子待收规模为40.2亿元。

一线互联网人口述:要复工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减少疫情传播?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在春节之后都开启了远程办公,但这不代表他们可以对公司疫情防控有任何松懈。


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员工规模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实时掌握每一个人的行程和身体健康信息,是评估何时能够返回公司上班的关键,复工之后如何降低人员的聚集,减少疫情发生的风险,更是非常必要。一些互联网公司正在通过技术手段更高效地进行公司内部防疫。


小钟是新浪集团信息系统部的一名员工,负责公司移动办公等信息化相关的项目管理和产品管理。


2003年“非典”时期他就已经在新浪信息化部门工作了,也参与过当年公司的防疫项目。1月中旬,疫情的新闻曝出,他所在的信息系统部和公司行政部门一起考虑如何保障公司员工的安全,比如,规划在线点餐应用的研发,减少同事聚集,对抗疫情。


随着疫情防控的升级,公司需要完成的防疫任务越来越多,他和部门同事以及行政、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把防疫任务转化成移动办公OA上快速转化成一个个的轻应用。


小钟告诉界面新闻,他所在的信息系统部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最大程度降低人力资源部和行政部同事的防疫压力。


以下为小钟的口述:


2003年“非典”时期,我就已经在新浪信息系统部门工作了。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都在家办公。


“非典”时期,我的主要工作是把很多需要线下完成的流程线上化,让新浪员工可以通过VPN远程连接到公司CRM系统等业务系统,把对业务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今年1月中旬,我关注到了武汉的疫情,经历过“非典”之后,我对疫情的信息也比较敏感,觉得应该要做点事情防疫了。很快,公司也关注到了疫情信息,而且距离春节假期已经没几天,大家都必须快速反应,我们的防疫工作就这么开始了。


我们和相关部门的同事一起沟通了在疫情防控下需要做的事情。常规的任务是很多同事节后可能要在家办公,公司已经有了VPN和在线会议应用,但平时大家都在公司办公用得少,需要马上升级扩容,这个任务完成起来比较从容。


春节之前,平均每天有几千名员工在食堂就餐,但疫情发生后,聚集的风险很高,我和其他同事一起头脑风暴,想到了通过增加线上点餐、无接触取餐的方式减少同事的聚集。这个想法汇报给了公司高层,很快得到肯定,公司还把线上点餐当成疫情防控的重点项目来做。


我们能想到这个方式的原因是,之前新浪食堂已经进行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改造,移动办公App中可以看每日的菜品以及餐厅的拥挤度,还可以给饭卡充值。线上点餐系统可以在此基础上改造。


春节之前,我们把研发的计划定下来了。我春节回了福建老家,很多同事也都回了老家,但大家在外地也随时保持工作状态,有项目需要沟通的时候马上拉群开线上会议,这也是我们过的最忙碌的一个春节。尽管后来春节假期延长,我没有在老家多待,1月31号就回到北京。之后,我们启动了线上点餐系统的改造。


随着确诊数字的不断上升,公司的防控措施也不断升级,我嗅到了一些紧张感,这么严重的传染疫情,说不害怕都是假的。


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和行政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部门,这些部门的同事的紧迫感更强,他们要为公司的安全考虑更多,掌握每一个同事的行程和健康信息。


节后,因为疫情的形势在不断变化,人力资源部和行政部有很多非常紧急的需求,留给我们的研发时间通常只有一两天。2月3日,新浪和微博通过远程办公的方式复工,我们的工作节奏更快了。


我和信息系统部的同事要按部就班研发点餐系统,还要对接其他部门越来越多的防疫需求,紧急的需求要优先做出来。我每天要被拉很多个小群开线上会议,和其他部门同事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讨论完之后还要加班研发,最近我们团队的同事都熬了好多个通宵。


行政部做了更严格的管理措施,我们也在和他们讨论如何更方便地落实。比如,行政部要对新浪大厦出入进行管控,大厦北侧人行通道和车辆通道临时封闭,所有人员和车辆统一由西门进入,体温超过37.2度的人员不能进入。


而且,总部员工只能从一个入口进入,如果保安在入口处查体温,势必会造成人员聚集,不利于防控。我们开发了新应用办公区通行证,里面写明了员工的姓名和健康信息。员工可以隔很远出示给保安,减少密切接触。


2月5日,春节之后我第一次去公司,开车从万泉河快速路到公司的路上几乎没车,平时上班万泉河桥和肖家河桥车很多,堵上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都比较常见,但这次只花了20分钟到了,而且新浪大厦周边也基本看不到人。我本来对出门还有些紧张,看到外面这么空荡荡的,心也就放下了。


我戴着口罩,看到行政部同事已经准备了纸巾供大家按电梯时垫着。公司里面也看不到几个人,只有一些来值班的,他们也都戴上了口罩。仅仅过了一个假期,疫情已经让公司变得和原来很不一样。


我来公司是为了核实在线点餐系统每个楼层的取餐点和结算设备是否正常,这也是在线点餐系统实施前的最后阶段了。


正常情况下,新浪食堂的菜品有四五十种,疫情期间已经进行了简化,午餐和晚餐,餐饮供应商每家只出4种套餐,周一到周五会轮换菜品。


目前也不适合太多人在餐厅聚集吃饭,我们根据行政部的需求把点餐吃饭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公司有5层办公区,餐饮服务商负责备餐和配送到每层办公区。对应楼层的员工提前一天在系统想要的套餐,供应商根据预定量备货,并在不同时间段把套餐集中送到每个楼层几个指定的取餐点,最大程度降低人员接触。


取餐点设置在相对空旷的地方,增加了冰箱微波炉,还配备了免洗洗手液。每层办公区大概有几百人办公,我们设置了4个取餐点,并设置了多个取餐时间,每次间隔45分钟,供应商把4种套餐分别装箱进行无接触式配送,取餐的人员最小程度减少聚集,也可以就近用餐。


2月10~14日,公司安排春节期间未离开北京且能自驾的员工到总部值班,其余员工在家继续在家远程办公。


在线点餐系统也从这周开始进入测试阶段,根据后台的数据,试运营阶段大家使用的情况都比较顺利,之后更大规模使用应该基本没有问题了。


在线点餐系统是我们部门疫情防控相关项目中耗时比较长的,算是基本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跟你聊之前,我又被拉了个会议群,马上又要去讨论新应用的研发。虽然这段时间一直在家办公,但我不能有半点松懈,团队里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任务,必须要比平时做得更多一点才能完成。


看到最近有人在讨论在家办公是不是比在办公室效率低,我一点都不觉得。


目前,公司把值班表安排到了2月21日,值班员工都可以领取免费口罩,但全体员工何时正式到公司复工还没有正式通知。行政部的同事已经发了把大厦防疫指南,对大厦、班车消毒以及空调回风的调整都进行了说明,并随时根据疫情发展进行调整。这段时间,公司几个疫情防控责任部门都挺不容易的,但我们付出多一点,其他同事来公司复工的时候才能更安心一些。

渤海银行IPO“抢跑”,赴港上市材料已获证监会接收

“如果顺利的话,年内可以登陆H股,”渤海银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


界面新闻从中国证监会官网获悉,渤海银行2月13日提交《关于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材料,于2月14日获得证监会接收。



这意味着渤海银行作为12家股份制银行中仅剩的3家未上市的银行之一,有望真正迈向资本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银行是1996年至今国务院批准新设立的唯一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第一家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资商业银行,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渤海银行由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信托和天津商汇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7家股东发起成立于2005年12月,2006年2月正式对外营业,总部位于天津,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与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一起,为12家股份制银行中仅存的3家未上市银行。


成立多年,为何却一直上市无期?事实上,渤海银行的上市难题有其历史原因。


该行成立之时,由天津信托募资5亿元发起设立的“渤海银行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使得约有200位自然人间接成为渤海银行股东,其后多年,渤海银行与天津信托、信托股东之间反复拉锯,陷入纠缠。直至2017年,泛海实业受让天津信托通过信托计划所持有的渤海银行约8.06亿股股份,且渤海银行完成第三次增资扩股之后,才打破了这一股权结构僵局。


2017年6月,该行董事长李伏安终于透露,渤海银行业务发展迫切需要补充资本金,当前正在筹备上市事宜,争取在2017年下半年启动上市进程,如果情况比较好的话,明年上半年完成上市。


业绩方面,渤海银行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1.37亿元,同比增长18.8%;净利润66.26亿元,同比增长6.1%。截至2019年9月末,该行总资产达到10922.83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3.7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16%。不良贷款率为1.78%,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


2020年初,渤海银行还迎来新行长屈宏志,曾在建行系统内工作多年,历任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资产保全部兼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南开支行行长、和平支行行长,天津市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位。

共享充电宝陷入生死危机:1月工资减半,员工无限期待命

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让共享充电宝赛道的大小玩家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危机。


和其他互联网项目不同,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对线下商户依赖极强,只要线下商户不开业,共享充电宝就无法产生有效订单。


而疫情开始以来,KTV、网吧、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基本都被暂停营业,餐饮、酒店则门可罗雀。对于共享充电宝这类非常依赖人流量的行业来说,这几乎是致命打击。


日前,小电科技CEO唐永波发表了一篇公开信。信中指出,疫情对公司业务已经造成致命打击,一方面收入骤降冰点,另一方面公司还有5000名员工的工资以及供应链和各地办公租金等多项支出亟待解决。


如果疫情持续到3月,那不仅会影响到整个一季度的业绩,也会影响业界对整个行业的信心。


但现在,疫情的拐点还未明确出现,为了自救,不少企业也开始了紧急的节流措施。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已有一家公司选择将1月工资扣除一半,缓至2月20日发放,而2月和3月工资,底薪正常发放,绩效和提成却要延后到6月发放。


程晓是上述公司的一名商务BD。据其介绍,目前,该公司除了少数行政、公关、技术同事已经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开始待命,其他的线下BD则统统处于放假状态。“HR就叫我们看当地的疫情情况,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来,没有通知就先原地不动。但看这个情况,我觉得上班的日子遥遥无期。”


在业内,程晓所在的公司已经算是在赛道前列。头部企业尚且如此艰难,其他中小共享充电宝企业日子可想而知。


事实上,共享充电宝此前的日子并不难熬,其已是共享经济里唯一能大面积实现盈利的赛道。2019年3月,街电COO何顺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头部玩家基本都是盈利的。而在街电之后,“三电一兽”剩余的企业也都相继宣布盈利。


但一场疫情,却给这个行业带来致命打击。


一旦上游商户的人流量得不到保障,充电宝作为下游,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除此以外,充电宝还要向商户缴纳不低的租金或入场费。


梅花天使的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曾经告诉界面记者,共享充电宝本身就是一个低毛利的商业模型,随着商家的胃口越来越大,充电宝的盈利空间也会被挤压的越来越小。而这也会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储备。


去年,程晓所在的公司就曾豪掷2000万换来了一家连锁夜店集团三年的独家入驻权。而类似的事行业内比比皆是,在他看来,这也是公司目前现金流告急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为了获得更多的入场费,不少连锁餐饮甚至会启用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合作的共享充电宝伙伴。这显然已经是行业进入低效竞争的开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或许也会促使着各家企业去思考这类模式的弊端并努力去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疫情会持续多久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整个实体经济还要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信心重建期,能否熬过去,将成为每一个线下服务企业必须要面临的生死大考。

“无接触”成购物关键词,无人零售能重回风口?

“疫情前后影响的周期大概是6-12个月,这是社区零售业态一个很好的充分服务用户的时间窗口,特别是无人零售。”在楼下创始人张赢表示。


疫情蔓延后,“无接触”成为零售行为中一个抢眼的关键词。为了预防传染的可能性,人们希望物品交接时尽可能少发生接触。


这就给了无人零售重回消费者视野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


在张赢看来,疫情期间,用户习惯可能会发生三种变化:“第一,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会选择更方便、人流没有那么集中的社区门口、开阔区域;第二,人们更偏好即时购买,需要缩短交易时间,需要更便利;第三,会有网上预定、到柜子提货的偏好,减少交易时间和等待时间。”


据记者了解,在社区消费人群中,无人零售的确有类似的表现。


家中小区内就有一家无人便利店的小庄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自从社区开始严格盘问出入后,她更不想去超市了。“本来现在出门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变得越来越麻烦了。”她所在的小区给每个居民配置了出入证,进出大门需要查体温。


为了配合规定、也为了省事,她把一部分的购物意愿分配给了楼下的无人便利店,除了生鲜、蛋肉类,常见的饮料、零食都会在这里购买。“其实过去也用过,但最近买的次数会变多一点。”她说,“避免接触倒还好,主要是比较方便。”


除了社区用户,无人零售在这个特殊时期也发挥了较往常更大的价值。


2月2日,一家无人超市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始营业。据报道,这家超市由湖北中百仓储和阿里巴巴旗下淘鲜达团队合力搭建,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5小时。


从小范围来看,这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无人超市:没有售货员和收银员,消费者从挑选到购买全程自助,结算处也是扫码支付。不仅是这一处,据淘鲜达向媒体透露,未来在雷神山的24小时超市也将采取同样的形式。


据张赢介绍,从正月初二开始,在楼下公司留京的员工也开始为协和医院补货,包括牛奶、酸奶、方便面、瓶装水等带包装的方便速食物资。


对于这些特殊场景而言,无人零售的存在减少了与人接触的机会,直接降低了感染风险。


不过,现在的无人零售和过去一样,除了消费环节,前置所有程序仍旧无法做到完全“无人”。那么从仓库到配送车再到便利柜,无人零售怎么保证自身的卫生安全?


据介绍,在楼下的方案是对所有的仓库、配送车、配送工具、便利柜等,进行日均数次的消毒液喷洒消毒,员工上岗前则需要全身喷洒消毒和检测体温,以及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护措施。


尽管张赢对行业报以乐观,但这似乎还只存在于社区零售,因为防控期间这里仍有人流相对频繁地来往,能够保证一定客流。如果要讨论更广泛的消费场景,行业中有人不这么认为。


杭州宗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宗盛”)是娃哈哈集团于2016年成立的自动售货机公司,负责娃哈哈自动售货机这一终端设备。


“这次对无人零售的考验,分场景、分消费对象。”宗盛副总裁郑飞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社区零售这次肯定会跳跃性发展,但如果在品类选择及数据流程上没做好,还是成为一阵风。”


此外,郑飞认为,疫情之下封城封道对自动售货机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已有点位机器休克式停运营,缺乏补货、运维,也没有人消费。机器上线率及平均日流水估计挫降60%之高,很多机器均为零流水。


“不要以为冠状病毒来了,无人零售又站在风口上了。告诉你,没有漂亮的销售及赢利数据,没人会来投你也没人会来收你。”他说。


无人零售上一次站在风口上是2017年。这一年开始,无人零售逐渐演化出无人货架、无人便利柜和无人超市三种形态,果小美、猩便利、缤果盒子、F5未来店、小麦铺等创业公司一时获得瞩目无数,每日优鲜、京东、苏宁、顺丰等各行业巨头也纷纷入局。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全国无人零售货架就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超市累计落地200家,无人零售市场累计融资超40亿人民币。其中,仅猩便利一家,在2017年两个月之内就融资五亿左右。


但不出两年时间,大量的资金链断裂、撤点位、裁员现象将这个行业掩埋——而今真的是它重获消费者青睐的窗口期吗?


张赢的想法是,“无人零售会在这个窗口时间内,不断渗透社区、培养客户,因为用户在交易时间上的容忍度变低了,在商品种类上的容忍度变高了。”


或许如此,但等到防控期的标签被撕掉,无人零售仍旧要面对SKU调整、运维效率等一系列让它真正能够长久走下去的现实问题。

马斯克太空梦再进一步,SpaceX首次载人飞行预计5月7日执行

此前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经表示,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左右进行,但一直没有明确时间表。不过,据媒体报道,该时间将会初步定于今年5月7日。


科技媒体Ars Technica称,SpaceX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预计将在今年5月7日执行,但目前仍有一些变量,所以发射日期也可能提前到4月底,或是延后执行。


Ars Technica曾撰文指出美国航空太空总署(NASA)对2020年上半执行商业宇宙飞船载人计划还未准备好,可能影响SpaceX的载人飞行计划。这篇报导引来马斯克在推特上直接发声反驳,并表示SpaceX将在2019年底或2020年初正式载人飞行。


SpaceX在2019年3月完成首次无人飞行任务,而在不久前的2020年1月,SpaceX成功完成了载人飞船Crew Dragon逃生系统测试,这是SpaceX正式实现载人前的最后一个大的测试——即通过模拟火箭紧急情况,完成载人宇宙飞船的紧急安全逃生任务。


因此,下一步就是正式的载人飞行任务,实现搭载NASA航天员飞往国际太空站。


NASA此前已公布,两位航天员Robert Behnken,Douglas Hurley将参与执行试飞任务;另两位航天员Victor Glover,Michael Hopkins将参与执行首飞任务。


由SpaceX这样的商业公司参与NASA载人航天任务,是NASA“商业宇航员计划”的一部分,按照该计划,SpaceX和波音公司负责制造和发射搭载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火箭和太空舱。


在载人航天领域,美国一直采用航天飞机的方式,但曾两度受挫:1986年1月28日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刚升空73秒就发生了爆炸解体,机上7名机组人员全部丧生;第二次是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纳上空进入大气层,但发生了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两次严重的爆炸事故迫使美国放弃航天飞机方式,美国最后一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是最后一次航天飞机任务STS-135是2011年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


自那以来,美国运送航天员往返国际太空站就全部依赖俄罗斯的宇宙飞船。今后,NASA将借助SpaceX和波音,重新实现从美国本土向国际太空站运送航天员。


SpaceX由马斯克在2002年创立,期望通过重复使用一级火箭和宇宙飞船,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同时,马斯克还提出了通过SpaceX,向火星殖民的构想。


2011年,NASA向SpaceX授予了商业载人开发合约,研发并测试拥有载人能力的龙飞船(SpaceX Dragon),用来运送航天员往返国际空间站。截止到2019年2月,SpaceX已经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进行了16次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的合作。

半导体和手机业务双双下滑,三星该拿什么拯救自己?

2月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去年三星在半导体业务、可折叠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上出血不少,但收获不大。加之新发布的Galaxy S20被指缺乏创新,三星再不改变或许会陷入内外交困的尴尬境地。


对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来说,2019年是糟糕的一年,公司的坏消息层出不穷。


首先是首款可折叠智能手机Galaxy Fold发行的惨败。三星电子无线事业部总裁高东真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遭遇的尴尬境地,他匆匆忙忙就将这款售价1800英镑的手机推向市场,只是为了对可折叠手机进行测试,结果这款设备一经测试毛病不断。


然后是该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去年第四季度,苹果取代三星赢得当季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冠军,而华为刚刚取代三星成为5G手机全年销量的领跑者。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三星公司内部丑闻缠身:一名又一名高管因涉嫌会计欺诈而被捕;副董事长李在镕曾在2017年因行贿案被判处五年监禁,去年韩国最高法院下令对该案进行复审;董事长李相勋因破坏工会活动被判处18个月的监禁。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面临的财务问题层出不穷。三星在去年年初曾警告说,后续情况将会很艰难,但直到上个月问题才完全暴露出来。同期全球销售额下降13%至1937亿美元,净利润从403亿美元降至182亿美元,降幅达55%,且净利润连续第五个季度下滑。


从公司角度来看,这种下滑主要归因于其半导体业务。该公司投资者关系主管本?苏(Ben Suh)表示,存储芯片和大型显示屏业务的“不幸状况”影响了整体形势。


相关数据显然证实了这一点。在2014年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整体利润后,半导体业务已成为三星的主导业务,主要为三星自己以及多数竞争对手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存储芯片。2018年,该业务已经占到三星总利润的76%,净利润超过300亿美元。然而,自2017年以来三星每年将200亿美元资金中的绝大部分都投入到存储芯片开发中,但去年该部门仅贡献了总利润的50%。


研究机构Ovum消费技术首席分析师丹尼尔?格里森(Daniel Gleeson)表示,存储芯片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截至2019年的几年里,存储芯片的利润被人为夸大了。尽管本?苏表示,今年的市场状况“预计将随着数据中心需求和5G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而逐步改善”,但价格不太可能回到此前的高点。因此半导体业务的前景仍远未确定——而且这还是在人们对迄今为止毫无起色的5G手机的使用产生疑问之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最近的研究预测,未来一年5G手机的销量增长将为零。


对三星来说,坏消息是这些问题突显出了近年来三星智能手机业务的下滑程度。2014年,手机业务贡献了该公司总利润的58%;到2019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3%。该公司并没有试图通过大举营销来应对这一局面,反而有所退缩,这种情况至少已经在英国市场有所显现。三星曾经看似无限的营销支出,近年来似乎有所减少。


事实上营销很重要,减少开支的影响显而易见:从2014年到2019年,苹果在英国市场的份额从33%上升到50%,同期三星只是从22%略微升至28%。鉴于此,今年年初,三星将Galaxy A90 5G手机在英国市场的售价下调了180英镑,此时距离手机上市仅仅三个月的时间。


在美国市场,三星仍大张旗鼓地进行硬件发布,而且被视为美国市场唯一的Android品牌。自2014年以来,三星的美国市场份额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而苹果只有3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三星负责英国和爱尔兰业务的副总裁康纳?皮尔斯(Conor Pierce)认为,2019年“从我们在该地区的整体表现来看是令人鼓舞的一年”,该公司的用户回购率达到81%,“保持了创纪录水平”。


不过皮尔斯承认,5G并没有像三星希望的那样腾飞。“我们在2019年对5G有更高的期望。以英国为例,尽管市场规模远小于我们的预期,但我们去年在5G市场取得了91%的市场份额。重要的是,我们正在打造这一浪潮,而不是成为这一浪潮的一部分。”


然而皮尔斯表示,他的策略主要是基于5G、物联网设备和客户“忠诚度”,并无力应对有关三星发展方向战略的担忧。


他说:“我可以为移动业务而发声,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们将继续保持冷静,专注于我们的战略,继续寻找我们可以负担得起的拓展5G方式。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愿景,那就是打造英国和爱尔兰市场最大、联系最紧密、最忠诚的粉丝群。这就是我要做的。”


尽管评论称Galaxy S20 Ultra在创新方面没有起色,但皮尔斯希望三星的这款新手机将有助于推动公司在5G领域走在前列。


在这种情况下,三星试图通过试水各种不同的细分市场来分散风险;该公司90%的资本支出都花在了半导体业务上,这一事实意味着,所有这些努力并没有起到特别引人注目的效果。


以物联网为例。尽管三星在2018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承诺将全力以赴发展物联网技术,但自2017年发布以来,其人工智能助手Bixby一直落后于亚马逊的Alexa和谷歌Assistant。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三星发布的黄色机器人Baillie并未在拉斯维加斯的参观者中掀起一场风暴。


考虑到三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实力,这些业务进展可能会改变三星的境遇。然而,由于三星在圣诞节前夕未被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牵头的联盟列为主要参与者,其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潜力可能无法实现。


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牵头成立联盟的目标是提出一种协议,让智能家居设备更好地协同工作。尽管市场分析师格里森表示,他们提出的标准有可能是非专有的,但同样也有可能是专有的;对三星来说,没有在其中争取到一席之地可能是灾难性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三星能够利用过去辉煌摆脱自身的尴尬境地。与之前的索尼和LG一样,该公司也面临着彻底退出手机市场的风险。与他们不同的是,尽管三星在半导体和物联网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它并并不像LG和索尼那样拥有行业垄断者的优势地位。相比之下,LG有显示屏业务,而索尼坐拥传感器业务。


所幸目前三星还没有受到这一切的影响,因为它的现金储备是如此之高:2019年底三星拥有9500万美元的现金储备。这笔高额资金让它得以讨好投资者,确保其困境没有反映在股价上。该公司股价在2019年期间飙升44%,在公布全年财务数据时仅下跌1.4%。


正如安本标准投资(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基金经理Yoojeong Oh指出的那样,尽管三星出现了种种丑闻和令人失望的情况,但投资者一直对其股票不离不去,因为通过渐进的股息政策和股票回购计划,他们的回报在不断增值。“三星约三分之一的市值都是基于其资产负债表;能够作为股东参与其中是很重要的,” Yoojeong Oh表示。


目前这一切都很好,但除非三星能够快速拿出关键创新来提振利润,否则不太可能持续下去。一旦现金开始枯竭,投资者就不会保持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