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行业研究
行业研究

金准人工智能 AI附能汽车行业新价值

前言

汽车行业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产业,在过去的两年多中,汽车行业一直在广泛探讨四个颠覆性、相辅相成的主要趋势——自动驾驶、车联网、电气化和共享出行(ACES)。这些趋势预计将推动交通市场的增长,改变交通行业的规则,并实现从传统技术向颠覆性技术、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的转变。

人工智能(AI)是四种趋势中的关键技术。例如,自动驾驶本质上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因为它是唯一能够对车辆周围物体进行可靠、实时识别的技术。对于其他三种趋势,人工智能创造了大量机会来降低成本,改善运营并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例如,对于共享出行服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预测和匹配供需来帮助优化定价。它也可以用来改善维护计划和车队管理。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汽车企业得到更多融资,并应对今后的变化。

即使是在短期内,人工智能技术也能提高整个价值链的效率,降低成本,并可从汽车销售以及售后市场获取新的收入。大部分价值通过四个核心过程产生。在采购、供应链管理、制造方面效率的提升,分别使成本节约了510亿美元、220亿美元和610亿美元。在汽车营销及销售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创造收入,从而可产生310亿美元的价值。

从长期来看,具有智能驾驶功能的车辆和出行服务可以为整个行业带来大量的价值,但这些功能和服务在短期内仅会给行业带来有限的价值。尽管如此,通过这些服务创造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汽车OEM厂商在驾驶和出行服务方面胜过竞争对手,那么则可以获得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一、工智能

为了方便理解,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提出本文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术语,它们都是基于机器学习的。

人工智能(AI)是机器和系统所展示的智能,机器模仿与人类认知相关知识的功能。人工智能有三个层次:

最低级别是“窄定义人工智能”,这是一种现有的软件,它可以自动完成一个传统的人类活动,并且在一个专门的领域,例如玩棋类游戏,预测销售,或者预测天气,在效率和耐力方面都胜过人类。自动驾驶也是一个窄定义人工智能的例子,尽管它比目前所有的应用程序都要复杂得多。

超级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最高水平,当人工智能变得比几乎所有领域中最优秀的人类大脑聪明得多的时候,它就达到了。超级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对未知环境进行推理。关于这种智能水平能否达到、如何达到,以及应用场景如何的问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和争论。

它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的输出被用来作为建议、决策和反馈机制的基础,以解决以前未知的情况。机器学习是一种创建人工智能的方法。由于当今大多数人工智能系统都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所以这些术语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商业环境中。机器学习是对样本输入数据的训练算法,以优化其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从而使机器获得新的功能。

经过训练的机器学习算法利用它的学习经验,更好地做出基于以前看不见的数据的预测(例如在图像上识别某种类型的动物)。机器学习系统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训练。

监督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提供的示例输入数据与人工智能系统应该预测的数据类似。所提供的资料为标签,即,所需的输出包含在数据中。

无监督学习。输入数据没有特定的标签,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根据数据中识别的结构找到它的度量和分类。

强化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根据奖励功能选择行动以最大化回报。机器和软件人员利用尝试和错误来自动确定特定环境内的理想行为,以使其性能最大化。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涉及由许多层组成的神经网络,因此称为“深度”。在过去的几年里,深度神经网络是许多领域最成功的人工智能方法。深层神经网络可以应用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学习。它们适用于许多模式识别任务,而无需对算法进行修改,只要有足够的训练数据即可。由于这些特性,深层神经网络可以应用于从视觉对象识别到产品特性的复杂仿真等多种任务。

二、人工智能可为汽车OEM厂商创造新的价值机遇

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潜力主要来自于三个应用领域:在OEM价值链中应用AI技术、汽车中智能化的驾驶功能(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或自动驾驶)、新商业模式下的交通出行服务。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主要分析人工智能可带来的两种价值机遇:

一是整个汽车OEM行业的机会,人工智能可为汽车OEM行业带来价值。在短、中期内,AI带来的价值潜力主要来自于流程方面。人工智能将使OEM厂商能够共同提高性能,特别是通过改进流程,并通过增加新的驾驶/车辆功能(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或自动驾驶)等增加销售和收入。

另一种是OEM厂商独有的机会,人工智能可为OEM厂商带来机会,以超越竞争对手。对于每个OEM厂商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以超越竞争对手:首先,可重点致力于提高市场份额,例如,提供优越的客户体验以吸引更多客户;其次可以通过更积极地参与新兴的交通市场,以增加收入和/或提高利润率。

1说明了AI给应用领域带来的可实现的收入和价值,同时对到2015年AI的应用进程的底线杆及营收杆做出了区分。在短、中期内,人工智能将为汽车行业创造大量的价值,预计2025年,人工智能为全球汽车OEM厂商带来的总价值将达到大约2150亿美元,这相当于整个汽车行业EBIT值的9%,或者是相当于年平均生产率提高1.3%。这对于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大部分来自于价值链核心流程的优化。

1:2025年,人工智能附能的流程优化将驱动整个行业的价值,基于AI的驱动/车辆功能使单个OEM厂商提升竞争力。

2:流程优化不同的是,具有智能驾驶功能的车辆和出行服务可以为整个行业带来大量的价值,只能从长远来看。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获取价值机会,重要的是,OEM厂商已经开始投资具有智能驾驶功能的车辆,例如,自动驾驶或连接特性,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成功地应用于出行服务。此外,对于OEM厂商来说,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性能、改进流程,从而获取价值至关重要,它可以为未来5到10年驾驶/车辆功能、出行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获得长期投资价值回报。

三、汽车OEM厂商应充分抓住AI创造的价值机遇

OEM厂商应立即行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价值,并创建必要的能力,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期服务。OEM想要抓住价值潜力,引领市场,就需要进行全面的人工智能转型。人工智能转型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跨越由试验到实践,再到扩大规模的过程。

3.1 全行业价值机会:人工智能附能流程优化

汽车OEM厂商预测到2025年约有2030亿元是人工智能为价值链核心流程优化带来的价值。如图3所示:

在汽车制造商的价值链中,最大的机遇就是影响商品成本的控制杆。因此,最大的绝对成本削减效应存在于制造业(15%的改善)、采购(4%改善)和供应链管理(16%的改进)。

销售和市场营销也提供了有趣的价值机会,部分原因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13%)的底线效应,例如,通过更有效的方式使用营销支出,但主要是受额外收入的影响(总收入增加了0.9个百分点)。这对销售和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减少给顾客的回扣和改善汽车的特点。通过应用机器学习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优先级和调整汽车生产,以及车辆到交易的分配,可以减少回扣。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价值机遇在哪里以及如何生成这些价值,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了OEM价值链内的七个主要流程领域:研发、采购、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销售和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支持功能,包括人力资源、财务和IT。

在这七个主要领域中,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创造价值。

基于数据分析生成策略,人工智能通过分析之前无法使用的或无法破解的数据来产生新的见解。然后利用这些新见解,使流程更节省成本或时间效率。例如,预测维护用例能监控图像,声音,以及机器的振动来预测维护时间和执行的方式是否需要优化。

基于人工智能的过程自动化:人工智能促进了以前无法实现的任务的自动化,或者只能以非数字格式提供,例如,在纸质报告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的一个重要例子是在研发过程期间进行的产品测试的虚拟化,例如,碰撞测试模拟,其限制了对高成本、实际的碰撞测试的需要。

在自动驾驶全面实现之前,智能辅助驾驶已经商用,且将进一步普及。目前以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装备在车辆上的渗透率正在大幅提升,有望在2018年迎来爆发,2020年,仅ADAS一项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近千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过35%。德国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ADAS已经普及,中国渗透率较低,因此存在巨大市场空间。ADAS应用了传感器、图像识别等AI技术,给了人类眼观八方的能力、提醒人类不要犯类似于疲劳驾驶的错。事实上,自动驾驶也分为L1-L5 不同级别的自动化,部分ADAS已实现L1级别的自动驾驶,特斯拉的AutoPilot则实现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AI辅助人类驾驶已经成为现实。

3:2025年,汽车OEM厂商价值链的细分

 

4:通过促进新产品的产生和自动化,人工智能使OEM厂商能够在价值链的每个阶段捕获新的价值机会。

 

 

 

3.2 OEM厂商竞争优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与流程优化不同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驾驶/车辆功能和出行服务)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有限的短期价值影响。然而,这些服务将在单个OEM厂商的短期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超越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并参与新开发的出行市场(如图5所示)。

两个来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提供价值机会:

重要的用户体验和驾驶/车辆特性。OEM厂商可以通过卓越的数字用户界面和驱动/车辆特性来增加他们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增加通常是可以实现的,这相当于收入增加了5%到7%,这取决于OEM的类型。然而,对于那些在数字用户体验和驾驶/车辆功能方面落后的OEM厂商来说,一个巨大的影响是潜在的收入风险。根据OEM的类型,大约60%到7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为了更好的广告功能而改变他们的品牌,大约35%到45%的消费者愿意为了更好的连接功能而更换他们的OEM厂商(图5)。

新兴的出行市场为OEM厂商提供了另一个有趣的收入机会(2025年大约为3800亿美元)。一些OEM厂商将积极参与并争取在新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而其他一些公司将继续关注传统的汽车收入。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收益机会,但OEM厂商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营模式和报价的规模。机器学习需要在这里发挥作用,例如,优化共享的车队操作,但是需要由OEM厂商开发一个更广泛的共享移动生态系统来获取这个价值。

显然,智能驾驶/车辆功能和共享出行服务将导致汽车行业的混乱,但很难预测这种破坏将在何时何地发生。但是,从长远来看,汽车OEM厂商的成功将取决于他们提供先进的智能驾驶/车辆功能,并成功地在共享的出行市场上运行。对其他技术中断的回顾研究提供了对这种破坏的潜在范围的看法。例如,在2000年到2014年期间,在旅游行业的数字化中断期间,美国的旅行社数量减少了一半,而在线酒店的收入增长了十倍以上。当汽车行业的中断发生在何时以及如何发生的时候,所有的OEM厂商都需要通过建立提升抗风险能力和资金准备来应对这种情况。

5:相对于OEM厂商在连接性和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功能上落后的高风险,市场领导者的潜在收益是有限的。

2025年的收入为10亿美元或收入所占百分比

 

3.3 OEM厂商全面实现人工智能转换

OEM厂商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从人工智能中获取价值,并建立必要的能力,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服务。要想获得市场的全部价值潜力,就需要进行全面的人工智能转换。这样的人工智能转换是一种集成的过程,它跨越了与实现人工智能核心的试点项目相关的过程,并扩大了规模。

然而,在实现整体转型的过程中,为OEM厂商提供的四个独立的战略行动可以在短期内应用,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并开始从人工智能中获取价值。

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生态系统,收集和同步来自不同系统的数据。OEM厂商需要开始确保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和聚合现有系统的可用数据。数据必须同步,因为它为进一步的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提供了基础。例如,当数据来自不同的系统时,数据的唯一标识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定义。除了从OEM系统收集数据。OEM厂商也应该从汽车和第三方那里收集客户、车辆和过程数据,比如经销商系统。更精细的驾驶模式的知识能优化他们的共享活动能力,改进电池和电动汽车的设计,或者更好的计划并运行充电基础设施。

建立合作伙伴系统OEM厂商需要建立一个伙伴生态系统,以缩小知识差距,并限制进入人工智能价值池所需的投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很可能包括一般技术伙伴和部门或特定应用程序的特定合作伙伴,例如在制造或供应链中。许多合作伙伴将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参与者,为汽车行业带来重要的、高度专业化的能力。在生态系统中,每个伙伴的角色需要被明确定义,其中包括确定所设想的伙伴关系类型。除了长期关注的战略伙伴关系之外,许多OEM厂商还需要短期合作伙伴关系来支持人工智能应用的实现或运营,以及数据采集和建立标准化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建立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为了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领域进行扩展,OEM厂商需要定义他们的标准化IT堆栈,并将其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操作系统。这包含了从基础设施到平台和特定服务的各个层包括从标准化的APLs到从不同的系统中获取数据的活动。由此产生的操作系统进一步加快实现,提高生产力,从而创建一个可伸缩的技术骨干。

建立核心人工智能系统和人工智能团队。在人工智能快速落地试验过程中,OEM厂商需要战略性的布局。一些OEM厂商将在公司内部组建人工智能核心团队,其他的则选择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力量,无论何种途径,OEM厂商都要确保在公司不同职能部门中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持续支持。

为了开始转型,保证长期AI政策的可实施性,OEM厂商应从三个方面采取行动:

确定重点用例并迅速进行试验。在整个用例场景中,OEM厂商需要优先考虑应用程序,以确保其资源的最佳使用。OEM厂商应该首先关注那些可以快速测试和实现的用例,然后再解决需要长期规划和过程调整的更大的用例。对用例进行优先级排序并快速实现试点。第一个试点用例应该快速实现,因为它们可以是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能够生成的价值类型的早期演示。对于每个主要部门,OEM厂商应该定义他们的前三种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并在测试和学习逻辑中实现它们。这使得在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之前,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使用。

例如,利用AI技术改变整个汽车的设计、制造、测试等诸多环节,谷歌无人车之父Sebastian Thrun就指出,未来80%的工作会被AI所替代,汽车制造商也可以在工厂里用AI取代工人,目前中国有一些新兴工厂就已经在大量应用机器人,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一致性降低错误,尤其是一些对人类安全有威胁的生产环境,更是十分适合应用AI技术,比如汽车行业的测试环节。在这一点上,汽车巨头已在实践,如北汽新能源的智能工厂以智能化的方式实现了客户与厂商信息的透明,供应商的信息集成以及即时的互通,实现了个性化订单的批量化生产。

建立AI核心,其中包括标准化的数据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系统,以及核心AI团队。随着软件成为业务中更重要的一部分,OEM厂商需要雇佣大量的软件工程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汽车公司必须为软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环境。OEM厂商需要确保被视为与技术公司同样有吸引力的雇主,他们为软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有吸引力的发展机会。

扩大和实施全面的人工智能转型。在快速和利用人工智能核心的基础上,OEM厂商应该扩大并在整个组织中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只有这样,OEM厂商才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核心流程的价值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第一步中,最初在单个工厂或地区实施的试点项目需要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然后,需要为人工智能建立一个形式化的组织,并且应该重新定义流程,以内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在试点实施过程中所建立的能力以及他们随后的升级需要被用于智能驾驶/车辆功能出行服务。

这个三步走的人工智能转换策略使OEM厂商能够在流程中捕获短期价值,并有效地为捕获完整的长期价值潜力做好准备。对于单个的OEM厂商来说,在短期内释放的资源需要重新投资,而获得的能力和经验应该被应用到驾驶/车辆功能的开发中

总结

汽车行业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产业,这主要体现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电气化和共享出行几个具体领域。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提高汽车行业在采购、供应链管理、制造等环节的效率,降低成本,并能从汽车销售和售后市场获取新的收入。人工智能可为整个汽车OEM行业带来价值,同时也是每个汽车OEM企业超越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报告建议,汽车OEM企业需抓紧开始实施人工智能转型,首先确定重点用例并迅速进行试验;其次,应建立人工智能核心体系(包括数据生态系统、核心AI团队等);最后,汽车OEM企业应扩大规模,实施全面转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全部潜在价值。


金准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应用

前言

现代医学影像取得重大进步的一个原因,其实就是基于不同成像设备的巨大发展,比如CT断层成像、核磁共振扫描、三维超声等,都可以在没有创伤或微创的情况下,观察人体内部的细微组织结构,在疾病的早期检测、找到疾病的病因以及病灶位置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增强,从而可以让医生尽早确定治疗方案。另外,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表现方式也都不太一样,检测方法也不一样,市场上的一些人工智能产品针对不同的成像仪器,涵盖了人体的多个部位,来对一些高发以及高危的疾病进行智能辅助诊断。现在大多着重的是比较高危害的疾病,包括各种恶性的癌症、心血管常见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等。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人类第一杀手,就是一些常见的恶性癌症。全球每年大概有700万人死于癌症,而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也非常高,每年发病率平均在160万左右,死亡数量也相当高,达到130万,恶性肿瘤在所有的死亡病例里面占了1/5左右,是现代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而肺癌更是恶性肿瘤里面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五年生存率仅仅为15%左右。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肺癌在男性发病率里面是最高的,女性群体中乳腺癌是最高的,而其次就是肺癌。因此肺癌在整个恶性肿瘤中是最严重的一种,但是实际上我们也不应该谈癌变色,而是要尽早地发现和治疗,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


一、低剂量胸部扫描是否能识别结节的良恶性

肺癌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的初期症状非常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掉,而到了晚期则会发生癌细胞转移,导致治疗非常困难。美国肿瘤协会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检测肺部结节是早期发现肺癌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由于肺部结节肿瘤的尺寸很小,在传统的X-ray胸部透视平片上是很难看到的,而通过低剂量CT进行早期筛查,能够极大地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

我们知道,CT断层成像是分辨率非常高的三维成像,所以它的数据量也非常大。每个病人基本上都有几百张断片成像,这样就导致了医生诊断非常困难,花的时间也非常多。由于它诊断的困难性,所以有不少人在很早期时就提出来用计算机辅助诊断,利用计算机的大运算量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一直到深度学习的出现,才使得这个想法变得可行,因为早期诊断算法的诊断效率以及准确率都比较低,不能达到实用的要求。随着深度学习的出现,在各种诊断率上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也使得计算机辅助诊断的想法成为了可能。

就肺癌诊断这个方向来说,其实绝大多数其他疾病的诊断跟肺癌诊断的应用场景是比较相似的。由于数据量非常庞大,由医生一张张来找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算法来自动进行疾病的病灶检测和定位,在进行了病灶的定位以后,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定性分析,比如结节的良恶性判断等工作,由于有随访的要求,那么一个病人可能是在经过半年时间左右再回来复查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结节的变化大小,所以这些数据由计算机来计算,就非常方便。深度学习由于它快速有效的运算以及非常高的精度,使得其在不少实际的识别问题中已经达到了接近人的视觉经验的水平,同时它是比较智能化的,可以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来增强它的准确性。

深度学习应用在医学中也可以去生成自动学习的特征来进行疾病的识别和判断,也可以自动生成结构化的诊断报告,辅助进行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培训。

二、深度学习较之传统CAD技术的优势

那么传统的CAD技术为什么达不到这些效果呢?在传统的CAD技术里,主要是通过医学影像分析,由那些有很多经验的人来设计一些比较适合做不同类型疾病检测的特征值,比如纹理分析、边缘检测以及物体检测的各种不同的特征函数,比如SIFT或HoG等。

但是这些特征的训练完全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而人需要去看大量的病例,然后从数据中总结出经验,而且不可能用太多的特征来做这件事情,所以导致了疾病的诊断率一直上不来,同时在面对不同疾病的时候,又需要设计一套完全不同的特征向量,这也是传统CAD技术没办法很快地应用到医学的不同领域中去的原因。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它对我们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套可以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学习最有效特征的算法。其实它也是在模拟人的视觉系统及识别系统中的一些实现方式,比如,以前人是通过看大量的图像来人为地选取特征,而现在变成利用梯度的反向传播原理来自动提取特征向量。

深度学习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它在训练的过程中,一直专注于优化准确率,而且它可以通过看大量的训练数据来实现最优的准确率,如果让人类来做这个设计的话,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不可能去把所有的图都去算一遍,然后去调整阈值,调整各种权重之类的参数来达到最优,现在这些都是由具备超强运算能力的GPU来实现的。

上图显示深度学习训练出来的特征向量,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前几层的时候,深度学习选出来的特征向量跟人选出来的特征值是非常接近的。比如各种不同角度的edge detection,以前人类来设计特征向量也有各种角度多个尺度的Gabor Filter Bank等这些设计,相比来说其实是非常类似的。但是人没办法进入更高层的抽象,所以导致识别的效率没有那么高,可以看到,在后面几层识别出来的这些特征,就比较接近每个元部件的组成。

可以看到,如果我们要识别不同物体的种类,比如树、猫、狗等,那么深度学习一开始在所有网络里面的权重都是随机选取的,这时它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比如给它一张猫的图片,它可能认为是乌龟,但是我们因为有这个类型的标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做错了,这时它就可以把错误反向传播,同时希望使得给出的正确路径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而错误的路径则得到进一步的抑制,经过多次这样的循环以后,得到准确的特征向量。

整个学习的过程在早期是没办法实现的,电脑的计算能力虽然一直有非常快速的增长,也符合之前的摩尔定律,但即使如此,计算能力也一直没办法进行这么大规模的训练量,而随着NVIDIA GPU的出现,运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原来摩尔定律的设定,最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GPU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并行计算,我们知道这些特征的计算都是基于一个小的区域来进行的,而在整张图像上的不同地方都是可以并行计算的。随着GPU的发展,不同深度学习网络的运算速度尤其是训练的速度已经显著增强,GPU比CPU的速度要快出好几百倍。

因为针对的是三维医学图像,所以算法使用的是三维卷积网络,在三维的情况下,计算量更大,因此GPU的效果在我们实际机器上做出来的benchmark中,GPU效率使CPU的500多倍,在做最终推理的时候,大概是2000多倍。

DGX Workstation之前用的P100 GPU比较,DGX的运算速度比P100要快一倍左右,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超过一倍的速度。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无论是对于模型参数的调整还是试验不同的模型,训练速度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现在如果能加快训练模型的速度,对研发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分析应用场景

1.智能肺结节诊断分析系统

深度学习在医疗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各种Pathology的图像、脑影像的立体分割、基因序列预测、眼底视网膜成像,还有最新的Nature杂志上的皮肤癌诊断等。

智能肺结节诊断系统实现了多个功能,就像前面列的在医疗场景里的应用一样,智能肺结节诊断系统帮助医生实现好几个不同的功能,包括结节的检测、对结节进行分割,然后给一些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对结节的不同时期的随访病人跟踪其每个结节在时间上的变化,然后是结节的检索,可以看出过去类似结节的分析结果,以及对结节做出最终的良恶性判断,判断它是哪个类型的,是良性还是恶性,最后还可以自动生成报告,整个流程极大地加速了医生的诊断过程。

整个系统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完成所有肺结节的诊断,而对肺结节诊断的敏感性达到96.7%,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为90%,相当于高年制副主任医师的水平。

智能肺结节诊断系统模型设计的框架,是基于多任务的深层神经网络模型来做的。为了做整个结节的检测,需要完成多个任务,包括肺部的分割、结节的检测、结节的分割,然后进行结节的随访和检索,以及结节的定量定性分析,比如判断结节的种类、良恶性。这些任务都有它们自己的训练数据,但是它们之间共享深度学习网络层的特征,只是在最后进行不同的任务而已。在训练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任务,它的训练标注模式也是不一样。

上图显示了几个我们检测到的结节,肺部的结节种类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中国,有不少毛玻璃类型的结节,他们之间的对比度非常弱,也非常小,我们可以看到它跟边上的血管、气管对比度要弱很多,但是由于我们是利用深度学习训练出来的模型进行识别,它是自动进行的,可以看到3D的图像,不光是在二维层面去看这个图像,同时可以制造上下层之间的关系,利用整个空间信息来最终实现结节的诊断。

目前智能肺结节诊断系统已经安装了超过一百家医院。在试用期间已经处理了超过90万的病例,帮助避免漏诊20000个左右的结节,之前在CCR做过的对“医生+AI”和“医生”的比较,结果发现“医生+AI”能够节省80%的读片时间,同时还能降低漏诊率,因为我们在看到结节非常微小的时候,是很容易漏诊的。在医生划过整个CT volume的时候,是非常容易漏诊掉的。

上图就是我们在试用的过程中找到的一些结节,其中有一些做了病理的检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个病例的第一个结节,算法认为它是中等风险,最后病理检测出来确实是良性的,是不典型增生。

上图是另外一个病例,虽然这个结节的尺寸也非常小,还不到一厘米。但是它是磨玻璃的形状,智能肺结节诊断系统的算法分析出它的风险度比较高,最后实际的病理测试证明它确实是恶性的微浸润肺腺癌。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认为,从整个的使用情况来看,计算机辅助诊断确实能够很大地提高医生的诊断率,提高医生的效率,以及防止漏诊和误诊等。智能肺结节诊断系统的算法并不是要去替代医生,而是希望能更好地去辅助医生,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能够集中精力去确定病人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花在很多计算机轻易就能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情上。

2.智能天眼CT智能数字PET-CT

现在,在医院做CT扫描,从患者注册到检查结束,放射科技师需要经过十多个步骤,包括体位选择、完成患者摆位、确定扫描范围等一系列繁琐环节。

现在相较以往技师每次需要根据激光定位灯反复调整床位,操作简化智能“天眼”摄像头,结合基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技术的智能算法,可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体位的患者,自动根据扫描协议精准匹配扫描部位。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了解到,目前,这一应用可覆盖人体CT日常扫描范围的70%部位。

智能天眼CT还能系统智能判别,每次操作激发系统提前准备下一步操作。此外,基于智能剂量调制技术,智能天眼CT能够根据患者解剖信息优化扫描剂量分布,使得不同体型的患者扫描均可获得质量一致的图像结果。

PET-CT头部检查一向让医生“头疼”,因为微小幅度的摆动都会造成PET与CT图像配准误差,导致图像影,这对儿童或者帕金森患者而言尤为困难。

联影智能数字PET-CT具有超高分辨率与超高灵敏度,还拥有“头部运动补偿”与“"呼吸运动伪影消除”两项绝技一一通过头部运动补偿,在扫描过程中识别患者头部运动轨迹,实时监测头动、恢复矫正,始终确保PET与CT图像极高精度配准呼吸运动伪影消除则无需外接硬件传感器,通过智能算法,消除呼吸对腹部器官成像的影响,精往还原清晰图像。

此外,它还拥有另一项杀手锏:智能肿瘤追踪,可对肿瘤进行一键智能自适应分割、全面统计分析结果,并对近期8次随访同步对比显示,直观分析病变全过程。

3. 联影uAI智能体检阅片

在中国,体检中心平均每天要拍摄上千例X线胸片,但平均仅有3%-5%存在问题,医生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阅读无问题胸片。

联影uAI智能体检阅片基于20万病例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医生进行胸片预读,对异常影像进行高敏感度精准、快速筛查。大幅减轻医生读片工作量。

现在,只需在X光设备上安装这款“智能体检读片”智能诊断应用,就能有效解决这一痛点。它如同一位医生的"AI助理”,可快速从海量影像中预筛出健康的X光胸片,只将有疑似疾病的提交医生阅读。不仅能将不同肺部疾病的片子分流整理,让医生知其然还能将片子中的异常区域可视化,让医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保证这位“AI助理”筛选胸片的精准程度,使用了20万个X光胸片数据对其进行深度学习训练。

此外,它还能够对14种常见肺部疾病及多种病变的疑似病灶进行精准标注,目前它对肺结节、肺水肿、胸膜增厚等9项肺部疾病的诊断精准度达到世界第一。

临床上60%以上中度冠脉狭窄患者都没有接受手术或支架的必要,但这以往都要依靠昂贵且具创伤性的导管介入后才能确知。

4. 联影FFRCT血流分析智能骨伤鉴定智能关节分析

联影FFRCT血流分析是在CT图像数据基础上,无需导管就能智能计算模拟心脏冠脉血流状况,一键就能快速获得FFR(冠脉血流储备分值)、血压等参数。辅助医生判断患者心肌缺血程度,选择最佳治疗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肋骨骨折临床常见多发,在胸部创伤中约占60%以上。CT扫描阅片耗时长久,骨折定位费时费力,无错位轻微骨折、隐匿性骨折很难发现,极易漏检。

联影智能骨伤鉴定能够全自动分割、展开、拉直肋骨,自动标记解剖标签,智能检测多种类型骨折迹象,多角度多层面清晰直观显示骨折,让医生快速、精准诊断,避免遗漏。

关节炎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一半以上饱受骨性关节炎困扰。目前医生只自能通过主观观察软骨状况来进行诊断和软骨修复,关节损伤判断大多依靠主观经验。

联影智能关节分析应用能够全自动精准分割软骨,将关节不同部位标注不同颜色,医生可直观观测到每一部位的受损情况。并提供容积、厚度等量化参数,为医生在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以及术后评估提供精准量化指导。

5.联影肺结节智能筛査乳腺病变智能分析

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在中国,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罹患肺癌,1600多人因此死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让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调查发现,通过对上海长征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华东医院、肺科医院、肿瘤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7家医院多中心数据的采集与共享,联影建立了上海地区肺癌早期病例数据库,采集有21万例数据,阳性病例5000份。基于这些大数据训练,联影肺结节智能筛査应用能够智能精准定位3mm以上微小结节,对早期肺癌敏感度达95%。同时自动计算结节大小、密度等量化参数,3D渲染显示,并通过智能算法,为医生提供肿瘤恶性程度的定量参考,辅助医生精准高效诊断。

乳腺癌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但风险评估缺乏客观量化手段,早期微小病灶极易漏检。联影乳腺病变智能分析能够精准分割乳房与腺体组织,准确度达98%以上。基于东方女性特点,精准量化乳腺密度,客观评估乳腺癌风险,精准检测、定位肿块与微小钙化簇,提升病灶检出率,同时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

总结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未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加深入到智能医学诊断过程中,帮助医生解决以下类似问题,如自动检测出肺结节、自动分割病灶、自动测量参数,自动分析结节良恶性、提取影像组学信息、并对肺结节做出随访,大幅度减少结节筛查时间,减少读片工作量,提高结节的检出率,并且提供结节的良恶性定量分析,提高筛查的效果。随着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医疗健康行业造福人类。


金准人工智能 2018年Q1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回顾及展望

前言

2018年首季,在全球新股融资额排行中,上海和香港的证券交易所的新股融资额分别落后于纽约、法兰克福以及纳斯达克,后三大证券交易所均有多只超大型新股上市。但是,预料全球的投资者将更关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新股巿场,因两地各自的上巿规则修订或于下半年正式落实后,将迎来包括一些著名的独角兽企业的新经济公司上市。与此同时,美国税改以及加息措施持续令到资金流入美国,而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正在进行中的英国脱欧谈判,或会影响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情绪。

GEM的活跃新股活动推动下,今年首季香港巿场的新股数量达到新高。融资额则受惠于三只大型新股,其中一只为中资银行,另外两只为中国地产相关的企业。市场的投资情绪也受到一些香港巿民熟悉品牌的新股上巿而推高。因此纵使伴随美元加息正常化和缩表,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香港新股市场在第一季度仍然整体表现强劲。

 

一、2018年第一季新股巿场回顾─香港

1.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新股市场概览

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新股数量与融资额先拔头筹。

 

 

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上巿申请状况概览

年内所收到的上巿申请与申请处理期限已过但又已获原则上批准上巿数量均有所上升。

 

今年首季前五大新股融资共计174亿港元,整体比去年同期的86亿港元大幅急升102%,房地产相关行业重返前五大新股的行列。

 

今年新股数量以香港企业为主导,以20-30倍发行市盈率的新股比例上升。近7成新股数量比例来自香港公司,而近8成融资额比重仍然是来自中国内地企业。来自香港及澳门公司的新股数量比例继续扩大,令到来自中国內地企业的新股数量比重再进一步下调至22%(14只),比2017年同期低6个百分点,2016年同期少13个百分点。另外,来自中国內地企业的新股为香港新股巿场带来接近8成(77%)的新股融资金额,约为187亿港元,与去年同期76%比重相若(101亿港元)。今年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的海外公司新股共融资约9.0亿港元,较2017年同期4.4亿港元(3家)增加105%。

 

更多新股以20-30倍的市盈率上巿,超过4成新股以10倍-20倍之间的巿盈率上巿,另有超过五份之一的新股以20倍-30倍之间的市盈率上巿。远比去年同期的54%和13%分别下降13个百分点和增加9个百分点。

 

主板新股首日上巿的最佳表现较2017年同期亮眼,GEM新股的上巿日表现则未能够突破主板新股。

由于去年同期GEM新股仍然以全配售形式上巿,因此多只新股首天表现都异常出色,故今年进行公开发售的GEM新股表现未能够与去年同期相比拟。

今年首个季度,无论整体与个别主板新股的首日回报均较去年同期出色,所有主板新股的平均首日回报率为+42.1%,去年为+15.0%。

GEM新股的首日盘点表现则显著较主板的失色,前三大表现最佳的GEM新股均未能够超越前三大表现最佳的主板新股,所有GEM新股的平均首日回报率仅为+12.8%,去年为+432.6%。

整体来说,香港新股的首天回报率为+27.64%。

 

2.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新股融资规模分析

3宗大型IPO融资额仅占主板融资总额约7成,比重低于2016年同期。

 

主板平均融资规模反弹27%至约7.6亿港元,GEM的稍由去年同期的6,971万港元下调2.8%至大约为6,780万港元。

 

3.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新股发售价格分析

发售价定于发售价范围上限的IPO比重减少14个百分点,而高于中间值增加8个百分点。

 

4.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新股公开发售分析

今年多只港人熟悉的品牌上巿,造就认购新股热潮再创高峰。100%的IPO获得超额认购(2017年首季为100%),在获得超额认购的项目当中,61%获得超额认购(2017年首季为46%)。

 

 

5.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新股数量行业分析

消费和房地产行业均是重中之重,但是房地产行业比例稍有所缓。

 

6.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新股融资额行业分析

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额再次领导群雄。

 

二、2018年第一季度新股巿场回顾─中国內地

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內地新股发行速度大幅减缓。新股发行数量大幅下降,平均融资额有明显上升。

 

1.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內地IPO市场概览

5大宗IPO共计融资规模为189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第一季度增加54%,增加金额为66亿元人民币。

 

2017年新股数量为2011年同期以来的较高位,2018年以来IPO步伐开始逐渐放缓。

IPO步伐有所放缓。中国內地的新股市场2017年新股数量为历史新高,2018年第一季度明显放缓。截至2018年3月31日,71只新股上会,其中32只已审核通过,3只取消审核,32只上会未通过,4只暂缓表决。

上市申请名单已明显下降。截至2018年3月31日,申请在上海主板、深圳中小企业板及中国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共达379家,当中,16宗中止审查。

24宗IPO已过发审会。截至2018年3月31日,363宗活跃申请正在处理中。其中24宗已通过发审会,并轮候上市。

 

新股上市首日市盈率及平均回报率

1)高市盈率问题已有所缓解

•91.9%的IPO项目(34宗)市盈率在20~30倍之间,较2017年第一季度1.9个百分点。

•5.4%的IPO项目(2宗)市盈率在10~20倍之间,较2017年第一季度3.6个百分点。

•2.7%的IPO项目(1宗)市盈率在5~10倍之间,较2017年第一季度1.7%。

•市盈率在30~40倍,>40倍以及<5倍的数量均为0。

•2018年第一季度各新股之间差异较小,基本保持在23倍。

2)各IPO项目首日回报率并无明显差异

•新股上市首日平均回报率为44%,由于A股规定新股首日涨幅不得>44%,因此新股首日回报率无明显差异。

•各板块新股回报率较为平稳,最高和最低回报率分别为44.06%和43.96%。

 

2.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內地新股巿场融资规模分析

无极大规模的新股发行,与去年同期水平一致,本季发行总数下降较多,因此总融资额有所下降。

 

主板、中小企业板以及创业板的平均融资规模均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主板的平均融资规模为11.9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6.4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分别为11.4亿元人民币和7.5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分别为4.5亿元人民币和3.8亿元人民币。

 

3.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內地新股认购分析

继续保持较高的超额认购倍数。100%IPO获得超额认购(2017年第一季为100%),在获得认购的项目当中,100%更获得超额认购100倍以上(2017年第一季为100%)。

 

4.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內地IPO行业划分

按数量划分,制造行业比例下降,消费行业及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比例上升,已能与制造行业持平

 

按融资额计,来自消费行业及金融行业的融资金额领先。

 

5.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內地等候上巿审核企业状态分析

截至3月31日等候上市的正常审核状态企业数量为363家。2017年同期等候上市的511家减少148家,另有16家企业因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中止审核,将在更新财务数据后恢复审核,堰塞湖问题已大大改善。

 

6.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內地新股市场概览

1)四大行业独角兽IPO绿色通道

近日富士康通过特殊通道进行IPO引起投资者关注。同时,证监会发行部近日对相关券商作出指导,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高端制造在内的4个行业中,如果有“独角兽”的企业客户,立即向发行部报告,符合相关规定者可以实行即报即审,不用排队。“两三个月就能审完。”

 

2)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可能会在本年推出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与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抓紧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监管规则,稳妥推动试点工作。

试点主要针对少数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

在选取标准方面,一是已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企业(包括红筹企业和境内注册企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具体标准由证监会制定。

同时,证监会拟对《首发办法》进行修改,经中国证监会根据《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等规定认定的试点企业在境内发行上市,可以不适用发行条件关于盈利指标及未弥补亏损指标等相关要求。

目前不少中概股以及“独角兽”行业公司都有VIE架构,这些企业直接在A股IPO仍有法律障碍和技术困难,发行CDR而不是直接发行A股,可以绕过诸多法律和政策障碍,包括公司法对“同股不同权”的限制等,是一种折中的安排。

3)证监会计划修改退市制度

3月2日,证监会就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拟将重大违法公司实施强制退市的决策权下放给交易所。一周之后的3月9日,上交所、深交所相继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双方在内容上基本一致,都列出了6种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应被终止上市情况,分别涉及欺诈发行、年报造假、信息披露违法等。

《征求意见稿》表明,上市公司首发上市或重组上市中,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被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认定构成欺诈发行,或者被法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作出有罪生效判决的,均应当对其股票予以终止上市,且不得重新上市。

证监会计划修改退市修改和2014年的退市意见相比,此次新规有几个重点值得关注。比如对触及终止上市的违法情形重新认定,重点打击欺诈和信批违规行为,显示此次新规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效率更高,如重大违法退市暂停上市期由12个月缩短到6个月,大大提高了退市效率;当然也更为严厉,公司退市后,欺诈发行的公司不得重新上市,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申请重新上市的间隔期由1年延至5年。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退市改革已经启动了。

4)2018年中国內地IPO被否及撤回

截至2018年3月31日,今年以来在发审会上被否的企业已达到32家,否决率为45%,加上待表决、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发审会通过率仅为45%。

2017年全年否决率的比例则是18%,通过率在八成左右,否决比例明显高于去年,通过率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时,数据还显示,在2018年第一季度,已有逾60家企业撤回IPO申请,其中仅3月份就超过30家。

被否的原因主要是:继续获利能力存疑,财务会计不规范,过度依赖关联交易,财务数据真实性不合理,业务运行不规范,供应商&客户集中度较高。

三、2018年第一季度新股巿场回顾─环球

纽交所大幅领先其他交易所,香港暂仅位列第五位。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月份完成3宗融资金额超过100亿港元的超大型新股,以及4宗较大型的新股,都令其表现大大优于其他证券交易所。同样地,拜于两宗过百亿的新股上巿,当中包括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最大新股,也是最大的保健新股,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排名得以推高至亚军位置。而纳斯达克则凭借1宗过百亿中资新股上巿,顺利超上海和香港。上海证券交易所以较多大型新股数量稍微领先港交所。

 

全球前五大新股融资金额增幅达47%,平均所有新股融资规模规模都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

 

四、2018年余下三季新股巿场前景展望─香港

2018年第一季香港主板平均估值回落至15年第二季度的水平,GEM回升至13年第三季水位,深圳A股也调至接近14年第三季的倍数。

 

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上巿活跃申请个案数量行业分析

GEM的上巿申请数量回落,房地产行业和TMT在主板占主导,而消费和金融服务行业则雄踞GEM的申请个宗数。

 

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上巿活跃申请个案数量海外申请人分析

新加坡仍然是海外申请人的主要来源地,而TMT行业主导来自海外的主板上巿申请,金融服务行业在GEM上巿申请占据优势。

 

1.香港新股巿场的监管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中

主板和GEM的全新上巿要求已于今年215日起正式生效。已有企业表示其H股全流

通试点申请正在审核处理当中。A股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法定授权延长至2020229日,而自新一届发审会于去年最后一季成立以来,A股新股发行步伐反逐步放缓。H股回归A股热潮持续,陆续仍有香港上巿的企业申请回A上巿,或申请分拆业务到A股上巿。

预计今年4月底起,可以接受尚未有盈利/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以及同股不同权的创新新经济企业的上市申请,约7月将有一批新经济公司于进一步修订的主板上巿规则下上市。

等候內地新股审批的企业数量再减至300多家的新低,同时由于新股审批趋严,虽然预料年内可以消化大部分目前的申请上巿存量,但相信仍然会有相当的否决个案。

中国证监会积极推动推出中国存托凭证CDR,为七大类独角兽回A推出试点征求巿场意见,继近日富士康高速完成审核一例后,又令巿场对相关企业回A带来更多冀盼。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推出次轮不同股权架构的巿场咨询,部分建议中的要求被指比香港的更宽松。

受惠于即将实施的上巿规则修订,预料2018年香港新股巿场将会吸引不同类型的新经济、创新概念的新股进驻,有一番新景象。

医疗医药企业。除了受惠于国家的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及配合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外,多家不同中外背景的生物科技公司亦已经表示,希望于新上巿规则推出后,来港上市。

创新、新经济企业。继去年4家与互联网相关的金融服务、文化、电竞等不同的新经济新股成功上巿,以及广受投资者欢迎的热潮后,多家不同的中资创新、新经济企业己经于去年下半年开始筹划到香港上巿,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利用互联网/流动的生活习惯,提供金融、医疗、娱乐、消费等不同的服务,也包括有采纳不同股权架构,计划有待新上巿规则正式生效,便会全速推进上巿进程。

亚洲、海外企业。主要是来自新加坡的其他亚洲国家中小企业仍然希望利用香港巿场活跃、国际化的投资者基础、香港巿场提供更理想的估值,以及作为亚洲共同巿场地位上巿融资,其他则为包括来自美国的生物科技相关企业。

教育机构。2017年多家中资教育企业成功在香港和美国新股巿场登陆,表现强劲,加上去年9月新《民促法》正式生效,有助营利性非义务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成为属于公司性质的经营性资产,更容易满足上巿安排和要求,促使更多教育企业申请来港上巿。

金融服务机构。欲到香港上巿的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己经显著减少,部分仍有资金需要,增强市场优势,增加必要储备资本,以配合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2.2018年香港新股巿场的预测

 

五、2018年余下三季新股巿场前景展望─中国內地

 

1.中国內地新股巿场前景展望

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323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说明,建议股票发行注册制授权决定期限延长二年至2020229日。该提案已被人大批准。201512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注册制改革决定》已于2018228日到期。

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

20183月,新三板挂牌公司文灿股份(832154.OC)首发获得通过,成为首个含三类股东却能够成功IPO的新三板企业。文灿股份顺利过会,对众多存在“三类股东”的新三板拟IPO企业带来利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刘新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沪伦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在经过沪港通、深港通之后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证监会拟对《首发办法》进行修改,经中国证监会根据《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等规定认定的试点企业在境内发行上市,可以不适用发行条件关于盈利指标及未弥补亏损指标等相关要求。

2.即将上市项目之行业分布(按企业数量计)

截至2018331日,已经过会但尚未发行的企业共计有24家。传统与高端制造行业(54%)以及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21%)占比最大。

 

 

总结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2018年全年香港将会有150只至160只新股,募集1,600亿到1,900亿港元资金,其中至少会有5只与医疗保健、互联网金融和科技板块相关的超大型新经济概念新股。新上市制度预计在4月下旬生效后,一些有中国或者海外背景的生物科技公司预计会随后申请上市。而来自东南亚地区以新加坡为首的地产相关企业,为寻求高的估值,将依然会是海外企业来港上巿的重要引擎。最后,从去年9月新的民促法出台后,教育机构将会持续申请上市。

现时香港上巿制度改革,包括全新的主板和GEM上市要求于2月中旬生效,以及即将为容许尚未通过任何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为便利第二上市开辟通道所作出的上市规则修订,将使香港资本市场更上一层楼。继不同的互联互通计划推出后,计划开放予于海外上市的超大型红筹,以及尚未于境外上巿来自七个创新领域的境内企业发行A股/中国存托凭证(CDR),将会与香港的全新上巿制度互相配合,为中国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独角兽企业提供全面的上市选择。

A股IPO巿场在2017年刷下出色的表现之后,2018年第一季度A股市场进程缓慢,包括否决率的上升,以及近期有关中国新经济企业IPO或发行CDR公开征求意见,均显示A股市场仍然在进行多项不同变革。与此同时,金准人工智能专家看到新股平均发行规模,以及企业排队IPO审核的情况已有所改善。因此,与其他已发展的市场的成熟度相比,确信这些变化在长远看来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更高质量、更健康的资本市场。

过去一年,申请A股新股发行的数量已经大幅回落至300多家企业。然而,鉴于中国内地监管机构对新股审批力度加大,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中国内地新股巿场于2018年将放缓,以支持高质量健康发展,预计将有180-240只新股融资约1,700亿-2,000亿元人民币。而按照目前申请上巿的名单,中小型制造和科技公司将会于A股市场即将上市的新股中,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

金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流程工业发展报告

前言

我国流程工业发展的历程中,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集散控制系统(DCS)在流程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到DCS/MES/ERP的实施,强化了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管理,提升了各个生产环节的效率和质量,基本实现了流程企业的网络化制造。同时,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流程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工作极大促进了我国流程工业由落后到跟随,进而并跑的发展历程,并为我国流程工业实现领跑奠定了基础,从而实现我国流程工业由大变强的转变。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流程工业面临的挑战与智能制造的目标,

一、流程工业面临的挑战与智能制造的目标

1. 流程工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流程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冶资源比例增大,特别是我国有色矿产资源禀赋富矿少,以及难选和难冶矿多、共伴生矿多的特点,因此如何高效综合利用国内的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刻不容缓。

(2)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由于流程工业整体排放体量大,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如何更好地改善环保水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迫在眉睫,急需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加快流程行业绿色化发展。

(3)随着我国流程工业的不断发展,流程工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也在不断降低,但由于体量大、能耗总量大,深度节能潜力也大,也极具挑战性。

(4)流程工业许多岗位,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也就人工智能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上述挑战性问题,在我国流程工业中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急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推动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流程工业智能制造,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助力流程工业转型升级,突出绿色、高效生产的目标。

2. 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

流程工业包含着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移过程往往难以准确数字化;过程中物料往往无法标记跟踪,且存在物料循环利用与混合;生产包含多过程组合,连续生产,处理过程不可分割;特别是我国流程工业原料的多源与成分的多变,给生产过程带来组多不确定性。由于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上述特点,使得在其智能制造的模式上也与离散工业有着显著的不同。

根据流程工业生产的特点,其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流程整体优化,实现企业的智能优化制造;是 以企业全局及经营全过程的绿色化和高效化为目标,以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全流程整体智能优化为特征,以知识自动化为核心的制造新模式。

全流程整体智能优化主要包含工艺优化、运行优化、资源与能效优化。

工艺优化主要包含工艺控制与设备使用知识模型、工艺参数优化、协同生产流程优化等。

运行优化主要包含计划、调度知识模型、全流程生产运行优化、全企业部门运作协同优化等。

资源与能效优化主要包含自动感知、处理、分析的内外部大数据知识模式,以及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全企业能效。

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流程工业智能制造的案例分析

泡沫浮选是最主要的选矿方法,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环保等工业部门。我国90%以上的有色金属是经泡沫浮现处理的,选矿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资源的回收率和环保。

浮选是以一定的工艺路线,在矿浆中加入浮选药剂,产生携带矿粒的稳定气泡,通过手机含矿的泡沫,提高原矿品味的过程。由于浮选过程流程长、工艺复杂;矿源频繁波动,工况多变;各工序过程操作量众多;精矿、尾矿及中间过程质量无法在线检测等原因,其生产过程主要是操作人员依靠经验对多工序多槽泡沫的视觉特征(大小分布、颜色、虚实等)进行综合关联分析,判断浮选和工矿状态,然后完后多槽药剂加量、液位、流量、鼓风量等的协调操作,如图1所示。

 

由于人的主观性强,分析判断误差大,且很难适应原料的变化,经常会造成工矿的不稳定,生产指标波动频繁,难以保证精矿产品质量,且带来药剂消耗大、资源回收率低、易产生环境污染等。利用分布机器视觉,同时检测多个浮选槽泡沫工矿,可有效应对工矿和矿源条件的变化,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药剂消耗,降低排放,实现浮选过程的智能化。

1. 基于分布机器视觉进行浮选工矿智能识别、分析 、协调优化

基于分布机器视觉进行浮选工矿智能识别、分析 、协调优化框图如图2所示。

 

(1)提出了反映浮选工矿的泡沫图像敏感特征选择方法

基于泡沫对药剂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根据泡沫与矿源和生产工矿的关系,确立了浮选泡沫尺寸、纹理、流动速度、颜色、稳定度和承载率等敏感特征集,并提出特征描述方法,为浮选工矿识别、分析与协调机制创造了条件。

(2)提出了融合分布机器视觉图像敏感特征、工艺机理和过程数据的生产指标预测方法

由于浮选过程金属品位难以在线分析,并且金属品位与泡沫特征、过程参数间关系十分复杂,严重制约了生产水平的提升。我们提出了融合泡沫图像特征、机理模型和数据的品位预测方法,如图3所示,,实现了精矿品位、尾矿金属含量的实时在线预测。

 

(3)浮选过程工矿识别是其稳定操作的基础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研究了不同工序机器人视觉特征与工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特征的多种能够工矿智能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泡沫视觉特征与工艺参数融合的浮选入矿类型识别,以及基于泡沫大小动态分布特征的加药量健康状态自学习识别、基于多尺度泡沫特征和嵌入先验知识聚类的病态工矿识别等。

(4)提出了基于泡沫图像敏感特征分布的浮选全流程协调优化控制

协调优化是基于对不同工序泡沫图像特征的分析和工矿识别来确定每道工序最佳的泡沫图像特这,并通过工矿稳定运行在最佳状态,从而改变人工观察泡沫、手动调节的工作方式。具体如图4所示。

 

上述这些工作已应用于多年浮选选矿企业,实现了根据泡沫图像自动识别、分析、控制工矿的智能化操作,可有效提高精矿品位,提升浮选过程资源回收率,同时降低了排放,防止了环境污染,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流程工业智能化的进程中,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取得实际效果的。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急需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人机合作等众多人工智能技术与具体流程工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以推动流程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

2. 知识自动化

流程工业知识型工作。在现代流程工业企业中,许多体力劳动已经被机器所替代,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的核心是知识型工作,主要依靠知识型工作者来完成,流程企业知识型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如图5所示。

 

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管理决策层,决策者主要根据管理经验、市场信息和企业运营状况进行决策;在计划调度层,调度员将根据调度经验协调各部门来制定生产调度计划;在运行优化层,工程师在机器旁凭知识经验对参数进行设定,下达各种操作指令。

但是,由上述知识型工作者完成的知识型工作面临着以下严峻的挑战。

(1)新要求。由于流程工业大型化、规模化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难以建立精确模型;要求生产能敏捷地应对原料和产品市场等各种不确定性;同时,要应对环保、排放、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更新及更严格的要求。

(2)新环境。由于云平台、移动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应用,数据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知识型工作者面临新的信息环境和海量信息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3)知识型工作严重依赖高素质知识型工作者;人工操作、决策存在主观性和不一致性,无法实现全流程整体优化;知识的推广、积累和传承都十分困难,知识型工作的机制急需改变。

面对上述挑战,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知识型工作必须实现自动化,即知识自动化。

流程工业知识的特点

流程工业主要包括机理知识、经验知识和数据知识。

(1)机理知识。反映工业生产那过程和本质规律,经过长时间研究证明正确的。它往往是以物理、化学、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公式、方程式等数学形式表示。

(2)经验知识。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操作和过程之间内在关联的认知,它往往表现为难以掌握、隐蔽性和非系统性,以规则、语义网络等形式描述。

(3)数据知识。反映的是当前操作的效果,直接来自于生产现场,往往以信号、数据等形式表示。

知识自动化的案例:生产调度过程知识自动化。

流程企业生产调度流程主要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调度过程涉及企业的多个部门,除了整个调度流程外,每一个企业部门在流程中都是一个决策点,整个生产调度涉及到设备管理、经营管理、原料物流、能源供应计划调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企业,由于生产调度涉及面广,其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调度会议来协调冲突和矛盾。由此看来,由知识型工作者来完成的人工调度决策存在的问题是低效率、时间长、动态反应不及时、易出现决策错误等。生产调度过程知识自动化系统,主要完成决策流程的优化与自动化,在每个决策点上实施知识驱动的自动化决策,从而实现机器完成的生产过程知识自动化。

三、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

由上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完全能够助力流程功能工业智能制造的升级。但是同时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提到,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升级的需求,也对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复杂工矿动态感知与知识发现。它主要涉及数据与知识相结合的运行工矿的动态感知,大数据环境下生产过程的知识发现与高效获取等。

(2)生产过程动态特性认知与知识关联。它主要涉及多时空动态数据的深度学习、流程工业知识关联建模与自学习方法,以及生产决策知识的融合与演化等。

(3)流程企业大数据环境下多目标优化决策。它主要涉及全流程动态性能评估与智能调整方法,以及不确定、开放环境下的人机合作决策与自学习等。

总结

目前,我国流程工业在很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正处于从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实现绿色高效生产,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流程工业的深度融合,可为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步发展,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进步。

金准人工智能 金融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分流应用报告

前言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分析、内容安全审计和业务应用可视化的应用得到普及,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把业务流量正确、按需的方式传递给所需的分析系统。

如何把业务流和或者所需的数据包分发到分析系统,实现方式有很多,既有传统的例如HUB、分光器和普通交换机的镜像技术,也有最近几年逐步流行起来的专业网络分流设备。那么这些系统或设备有什么区别呢,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从以几个维度阐述数据分流系统和分流器,并以数据集中的金融大数据为代表,进一步分析金融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分流应用

一、业界分流技术对比

传统的分流系统有分光器、分路器、HUB,以及交换机SPAN技术,和最近几年流行的专业数据分流器几种形态。

从网络分流最普遍的在数据的出口区域或核心区部署实现采集、复制和分发应用的案例,我们分别简述一下各类分流器的区别和优劣点。

1. HUB集线器

HUB由于是广播方式,如在业务区核心区挂载HUB,由HUB广播到不同分析系统,一是存在流量回流到核心的风险,即使是VLAN隔离,会造成核心设备处理广播flooding的导致CPU率高,严重造成核心设备和业务异常等高风险。二是HUB 性能严重不足,主流为千/百兆,且是半双工模式,已无法满足10G至40G以上网络环境的应用需求。

此类分流应用,特点是造价成本低但安全风险极高,适用百兆带宽,并对业务安全和稳定不考量的环境,例如测试环境或者学习环境,不适合商业部署。

2. 分光器和分路器

此类设备是物理上无源的器件,属于一路光信号复制为多路光信号的方式,技术实现简单,成本低,部署相对简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流系统部署方式。但是由于串接在业务网络中,通常存在几个风险和问题,一是存在单点故障风险,一旦该器件出现问题,意味着业务的整体中断。二是分光器或分路器是简单的端口到端口的复制,不能灵活的区分业务流,在多个业务分析系统的硬软件需要业务区分或拆分分析的需求下,该模式已经不适用。

此类分光或分路应用,特点是成本低但不够灵活,适用千兆和万兆带宽,对业务数据采取粗放分发和管理模式,并要能对出口区域有单点故障风险有极高承受能力环境。

3. 交换机的镜像SPA功能

交换机的镜像SPA功能也是现有和当前很多环境习惯使用的技术,此类SPAN有以下特点:传统网络设备镜像资源有限,业界网络厂家绝大部分只能使用BCM的芯片,所以相关特性都是基本一致的,N(目的源接口):M(镜像目的接口)最大值不大于4,在基于MPLS OAM和BFD等复杂应用环境下,N和M的值还要减少1-2。意味着同一端口或流量最多复制4份。如果有8个或更多的分析系统需要部署,那就出现了典型分流资源瓶颈。二是镜像功能普遍是低于交换机普通转发的优先级,会造成丢包和延迟的风险。

此类交换SPAN数据分流应用,特点是使用率高,但受制于应用规模和业务要求,千万兆比较常见,数据管理不够精细,不能做到高级的数据分流管理应用,因此适用于分析系统少于4的小型数据分析或安全分析的环境。

4.数据专用分流器

现阶段适应数据分析和数据流管理的专业数据分流器。分流系统解决基础网络流量调度的限制多、扩展能力弱等问题。它除了覆盖具备了上述传统分流的基本属性,更多是增强并扩展了高级应用。例如,数据筛选功能在数据包层级,选择发送何种数据包到指定的监测端口。数据过滤功能通过特定的协议过滤,如HTTP、VoIP或其他。会话负载功能基于会话的、数据流感知的负载均衡可以捕获10GE的网络并根据用户自定义的会话条件,自动均衡到多个1G监测工具。

数据分流器的缺点是造价高,不具备交换机的学习转发模式,不适用于串接在网络中使用。优势在于不受制于应用规模和业务要求,数据管理能够精细到协议区分采集,或截断脱敏等高级采集和管理应用,适用于分析系统规模大于4至更多数据分析或安全分析的环境,以及需要精细化数据管理的业务环境。

由于从产品外观、功能实现来看,交换机和分流器具备较多的相似性,而两者方案存在较大差别成本差异,因此很多用户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困惑,因此接下来我们重点在网络数据分流器和网络交换机之间关系、区别和应用定位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主要差异,以及说明在数据分析或安全数据管理的环境下,为什么需要专业的分流系统来实现相关业务部署和落地。

二、数据分流器和交换机的关系和区别

网络交换机负责网络流量的转发,串接整个网络,是学习建立各类转发表项,再尽力转发,主责是流量转发。

数据分流设备,普遍Bypass旁挂在网络侧,实现数据流的识别采集、扩展复制和策略分发,主责是流量管理。

交换机和分流设备在基础的流量管理上,都具备流量复制的功能。而网络分流器除了具备更强大的流量汇聚、复制功能外,还具备精细化的流量管理功能,这些是传统网络交换机不具备的。网络交换机已不适用当前阶段,网络流量的识别、汇聚、复制等多要求的技术需求。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业务的各种业务的部署应用,传统的流量调度和管理也显示出各种不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应用,从传统南北数据流,到现在网络内部大量的东西流量,同时部署很多对业务可视、安全内容审计等应用系统,传统网络交换机基本SPAN已严重制约了网络平台对数据流量平滑的采集、汇聚、分流复制并做进一步管理的应用需求。

网络交换机和数据分流器应用定位不同

数据分流器和网络交换机,物理形态基本相同,会有不同的以太接口或pos接口,甚至是定制化专用数据采集口,但最重要的是流量分流和管理的应用不同。

我们看一个典型的使用环境,某省公安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业务系统多达近百种,IT业务环境中常出现业务问题定位困难、排查效率低下,责任不清等问题,导致业务系统相关使用单位和对外服务窗口单位服务质量体验较差。


为了缓解和解决该现状,设计通过核心区域采集所有实时业务数据,通过“业务分析系统”进行全业务数据离线分析,实现IT问题快速定位排障、明确责任和故障原因,为运维和系统改造、优化、升级提供有效的可视化分析的决策支撑。而实际状况技术核心区某通用网络交换机的镜像资源不足,只能镜像2个目的端口(受限于芯片资源等原因),源数据口是万兆,整网业务流量较大,对分析系统的“接收、存储、处理分析性能有很高硬件要求。此时,通过分流器,实现了一份万兆全业务流量通过负载1分6均分负载到同一台分析系统I/0接口上,极大缓解了分析服务器数据采集、存储的性能压力。

数据专用分流器的特点

数据分流设备普遍会采用专用芯片,用深度开发的流量调度技术,在业务可视化运维或数据安全管理的环境中,解决基础网络流量调度的限制多、扩展能力弱等问题。

高级版本可以支持时间戳、端口戳、协议剥离、截断、数据包去重、碎片重整和数据矩阵等构建功能。

这些都是专业分流特性能实现业务流量正确、按需的方式传递给所需的分析系统,才能配合实现后续高效、快捷的问题定位、安全回溯,业务分析等应用。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认为,数据分流器在满足上述需求的同时,更具有不影响原有业务网络、端口密度高、关键数据脱敏等技术优势。这也是传统粗放式数据管理分流所不具备的特点。

三、金融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分流应用

随着金融大数据技术应用,以及相关业务大数据应用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和业务创新,以及数据安全如何深度融合,是当前金融机构信息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银监会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2006年),其中第二十七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数据采集、存贮、传输、使用、备份、恢复、抽检、清理、销毁等环节的有效管理,不得脱离系统采集加工、传输、存取数据;优化系统和数据库安全设置,严格按授权使用系统和数据库,采用适当的数据加密技术以保护敏感数据的传输和存取,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

中国银监会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6〕44号),其中第四十三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与业务规模、风险状况等相匹配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第四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积累真实、准确、连续、完整的内部和外部数据,用于风险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以及资本和流动性充足情况的评估。

从银监会的两次下发指引文件要求中,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针对金额行业的数据分析,相对传统行业,在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处理过程中,在数据安全性、完整性、业务管理全面性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那在金融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如何更高效、安全的实现金融业务数据的精细化采集管理,是其中一个细分的技术领域。

1. 金融业务大数据的采集管理技术需求

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在众多异构系统和DT环境中,越来越重视可视化和业务关联性,在互联网化金融交易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背景下,相关数据采集、分析的技术需求演进出现了新的变化,那就是分别是分流调度管理技术和业务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分析业务,需要采集、分析不同类别的数据,如基础数据,日志数据,安全数据或特定业务数据,因此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分类调度。专业的分析应用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系统配合。

比如风险监管日趋严谨,每家金融机构对贷前风控、贷后风险管理的重视空前提高。而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风控能力上,数据准确完整,算法和模型是风控部署的核心。

现在的金融机构IT架构大多分为在线系统、近线系统与离线系统。在线系统主要面向最终用户的交易请求;近线系统则针对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数据进行存放和进行溯源查询;而离线系统则对历史时间的数据进行归档,在特殊情况下会被恢复进行使用。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对全量历史数据的认知有新的变化。如何从历史数据中挖掘其潜在价值,如何将离线数据在线化以满足监管部门的需求,是很多银行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的问题。

例如征信,银行已经能够获取社会各类有意义的信息进行记录,例如网上的各地各楼盘的房价、人行征信、法院执行纪录、工商局信息、企业上下游现金流等信息,然后通过这种信息对个人企业进行分析对比,对超常理的数据进行风险警告,便于审计人员快速判断识别潜在风险。

又比如客户的POS刷卡记录,企业上下游流水账单,交税信息等等,整个可对企业进行现金流测算。又或者对客户信用卡还款时间,转账时间等等来判断客户手中现金或者回款时间,把推荐的理财营销时间推送给其客户经理等,实现真正的精准营销。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金融现有的业务需要把数据的有效分析和灵活应用到金融体系中去,而非空谈大数据应用。

那在大数据业务分析、内容安全审计和业务应用可视化的应用中,面临最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把业务流量正确、按需的方式传递给所需的数据分析系统。笔者认为需要专业的业务流数据管理系统才能够精准的识别、分类和分发传递。

比如很多运维日志数据是通过UDP 514传递的,那日志服务器不需要接受其他内容,针对性采集即可。如交易或征信业务只需要采集数据库的Mysql TCP 3306 和Oracle TCP 1521端口往返数据,那分析系统也可降低性能负载,摘取所需数据是当前数据分析的必要措施。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流量不少是无用的数据载荷。而常见的分析系统平台大多为千兆速率,那么网络单接口流量在万兆或更高流量时候,是增强系统分析系统的硬件配置还是通过数据裁剪方式来部署,那选择显而易见是裁剪优化而不是升级分析平台的硬件平台,因为那将是更高昂的硬件摊销成本。

比如交易数据或征信数据等,可以进行剥离掉帧头帧尾和部分封装协议。数据分析服务器(比如性能分析类)吞吐量较低,无法承载大流量分析能力,需要将分发流量进行载荷截短,降低数据流量带宽,提升服务器分析效率。

2. 金融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建议使用专业分流技术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认为上述的金融业务可视化分析以及IT系统环境运维过程中问题,是我们常见的数据采集、归类、提取再分发分析的技术需求和环境。

因此在金融大数据识别、分类采集、分发存储等应用方面建议使用专业数据分流技术,因为其系统的精细化数据流管理功能为相关业务应用提供专业能力的保障,而这个数据分流应用并已在诸多的行业的运维和业务应用可视化领域成熟应用。

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针对金融行业系统应用的专业分流器出现。迈普公司凭借多年服务于金融经验,适时推出了与国外品牌相媲美的“网视”系列网络“数据分流器”产品。三大硬件系列、八大核心功能,在金融行业“可视化运维”部署业务中获得了充分验证和应用部署,打开了国产专业化网络分流器的新篇章。

迈普“网视”系列“数据分流器”采用定制化专业流处理芯片,采用灵活流量调度技术,针对金融行业面临的全网安全审计和多业务点性能分析需求,重点解决基础网络设备“流”分发使用限制多、安全风险高、扩展能力弱等问题。

过滤选项可以帮助用户在数据包层级,选择发送何种数据包到指定的监测端口。专业数据分流特性能实现业务流量正确、按需的方式传递给所需的分析系统,才能实现高效、快捷的问题定位、安全回溯,业务分析等应用。在满足上述需求的同时,更具有不影响原有业务网络、端口密度高和关键数据脱敏等技术优势。

“八大核心功能”依次是:分析流M:N、分析流1:N负载、分析流溯源标识、分析流时间戳标签、分析流数据脱敏、分析流载荷截短、分析流远端IP传输和分析流对称HASH,可以满足运维过程中流量灵活分类、流量压缩、多业务支持的三个关键业务需求,解决传统网络设备的功能不足。

迈普“网视”系列“数据分流器”是国内领先的行业级数据分流器产品,产品功能丰富、定制能力强,目前已经与大量流量可视化厂家实现了应用对接,如天旦、Ixia 、Netscout、赛门铁克、Compuware、科来、绿盟等。

总结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大数据时代的IT信息化环境中,如何管理调度好流量,专业的迈普数据分流器是诸多行业场景较好的选择。它是具备与国外品牌Gigamon相媲美的网络分流器产品。有三大硬件系列、八大核心功能,在金融和政府等行业“运维可视化和业务可视化业务应用中获得了充分验证和平滑部署,是国产专业网络分流器的典型代表。

金准人工智能 AI助力法律服务研究报告

前言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持续推动司法改革和法律信息化,“互联网+法律”也成为了重要的创新创业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一批面向B端或者C端的法律人工智能产品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人工智能+法律行业应用进展如何?法律行业各相关主体:当事人、律师律所、法院等司法机构等,将如何从人工智能的应用中受益?人工智能又将给整个法律行业带来哪些变化?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从法律参与主体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情况,希望能够对行业人士有所帮助。

一、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应用的背景

1.法律领域存在大量文书处理工作,人工智能带来诸多可能

法律领域的各项服务和工作,都需要法务文件、判决书、案件记录等各种法律文书。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语音、文字的处理上取得了进展,促使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得到了很多应用。国家大力推进法律文书信息化和公开化,取得显著成果,则是为人工智能应用奠定了基础。

2.人工智能技术近两年进步明显,法律领域存在问题有待改善

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语音识别准确率在提升,语义理解和知识图谱则能够更好的对文本进行分析处理。

法律领域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国家大力推进法律文书信息化和公开化,取得显著成果,为人工智能应用奠定基础

2013年以来,法律文书的信息化和公开化,一直是国家层面推动的司法改革的重点方向,并在最高法的牵头下,取得了很多成绩:中国裁判文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开司法文书库,公开超过3000万份判决文件;天平司法大数据公司建立;浙江电商互联网法院15年开始试点运营;各地智慧法院建设持续推进和落地。

过去几年,伴随着互联网+,一批互联网企业和创业公司进入到法律领域,一批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诞生,在线上积累了不少律师和法律服务信息,如北大法宝、Westlaw、无讼等。在线数据积累,为在法律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人工智能在法律三大主体的应用

AI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检索、文书审阅、案件预测、智能咨询等4种形式。

参与AI应用于法律的企业,既有综合AI技术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如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又有专业法律信息平台或法律信息化企业,如华宇软件、无讼等。既有上市公司,如华宇软件、阿里等,又有初创公司,如法狗狗等。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对AI的应用进行划分。法律事件的参与者有三个主体,分别是当事人(个人或企业)、律师(律师及律所等)和法院(法院及检察院等)。面对不同的主体,基于AI的产品服务也不尽相同。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主要从不同主体角度,分析各类基于AI的产品服务。

面对当事人,基于AI的产品服务包括法律咨询,律师匹配,企业法务支持等;面对律师,提供文书梳理、信息查询、案情预测、智能咨询等;面对法院,提供文书处理、审判辅助、智能咨询等。

人工智能在法律参与主体的应用


1.AI产品应用于当事人提供智能咨询、律师对接、企业法务支持

AI产品应用于当事人三个主要方向:法律咨询、律师对接、企业法务支持。

(一)法律咨询

法律咨询是机器人回答当事人对法律问题的咨询。当事人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通过智能问答平台进行咨询,平台根据案情给出相关法律建议。平台通过AI实现自然语言的识别,以及更清楚的问题理解、分析和回答。目前各平台在自然语言理解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智能法律咨询


AI获取案情有对话式和搜索式两种方式。对话式机器人在了解咨询者问题方面效果较好,能够比较准确地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描述。但需要庞大的知识图谱做支撑,能够覆盖到的案件类型范围和影响因素会受到限制。搜索式搜索引擎直接理解自然语言,存在口语和法律语言的转换问题,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进步,但目前还是会出现理解偏差,对自然语言中关键词依赖比较强。

机器人一般都会根据问题给出相关结论和建议,但要帮助咨询者更好的理解内容,实际上还需要问题的具体解析、引用的法律条文、类似实际案例情况、后续做法引导等等。目前的各平台给出的内容还不够全面。

法律咨询机器人基本流程

国内典型案例有搜狗大律师、法狗狗、律品等;国外:DoNotPay、Winston等。

搜狗大律师:搜狗开发的免费法律咨询机器人,目前主要支持婚姻财产和劳动纠纷2个大类的问题咨询。通过多轮选择题的方式,引导咨询者逐步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准确描述,之后,给出可能的判决结果、法律建议或相似案例,并给出重点解析。

搜狗大律师咨询界面


法狗狗:创业团队法狗狗开发的对话式咨询机器人,当事人在线自然语言提问,法狗狗给出结果。目前支持婚姻、员工、交通、人事、民间借贷、公司财税、房产纠纷、知识产权、刑事犯罪、消费维权10个类别的咨询,能够回答表达较清晰的口语化问题,给出可能判决结果,执行建议及相关的法律条款。

法狗狗咨询界面

(二)律师对接

律师对接是通过问答或搜索等方式,根据当事人的案件情况,为当事人匹配和推荐合适的律师。如律师O2O平台通过搜索式或问答式,了解当事人案件信息,智能推荐匹配的律师。搜索类律师O2O平台通过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识别自然语言提出的要求,为当事人搜索匹配推荐的律师。对话式机器人则先进行机器问答,根据用户提供的案件具体情况,为当事人智能匹配相应律师。各平台匹配律师的过程中,AI的体现并不明显。

律师对接平台基本流程

典型案例有法里、法律谷等。

法里主要面向律师在线咨询的匹配。需要提出至少10个字的问题进行提问,在引导下完成问题描述。系统会根据收集到的问题要点给出法律报告,并推荐相应的律师,用户可以付费邀请律师进行深入回答。问题内容主要覆盖婚姻、劳动、借贷、交通、继承、公司事务、合同事务等七个领域。法里平台上还有付费咨询、法律事务委托、代写文书等功能。

法律谷是通过对判决文书分析,基于语义搜索技术,挖掘出“律师擅长案型”、“律师处理案件数量”、“律师诉讼胜率”等信息,根据输入的关键词,推荐合适的律师。

法律谷匹配律师过程

法里AI小嗨咨询界面


对话式律师匹配机器人与法律咨询机器人在提问环节功能接近,主要区别在于后续给出的结论是否包含律师信息。


问答类咨询机器人比较

搜索类咨询机器人比较

(三)企业法务支持

企业法务支持是在法务SaaS的基础上,提供基于AI的进行法务监控、文书审核等功能。

人工智能的文本处理能力,可以帮企业自动化解决特定问题,如合同起草和审核、法律风险监控等。目前这类AI产品多以法务服务软件或SaaS的形式供企业使用。智能法务平台能够避免人为疏忽,提高文件处理效率,审核过程也不会受到贿赂等问题影响。但AI只能进行基础审核,复杂条款涉还需要人的参与。

典型项目有牛法网、Law Geex、、Law Bot X、德勤的Kira System、摩根大通的COIN等。

法律监控和咨询:无讼法务。根据全网数据,从公司治理、合同管理、合规经营、劳动人事、知识产权、财务账款六大模块,用人工智能帮企业实时监测法律风险。对于劳动人事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企业则可以在法务服务平台上一键咨询智能法务机器人。

合同起草和审核:牛法网。可以起草的合同包括劳动、采购、销售、租赁、投资等。也可以进行法务问题的智能问答。

合同解析和审查:COIN。摩根大通正在使用的金融合同解析软件,代替律师及信贷人员审查合约文件,大幅降低贷款服务常出现的人为错误,计划用在违约交换、托管协议等更复杂的法律协议上。


2.AI应用于律师律所提供信息检索与文书处理、案情预测、智能客服

AI应用于律师与律所主要有三个方向:信息查找与文件处理、案情预测、智能客服、信息查找。信息查找与文件处理是通过AI协助律师办公,如文本处理和信息查找。案情预测是指通过对过往相似案件的分析,对案件进行预测,协助律师制定诉讼和辩护策略。智能客服是通过智能客服,为律所增强客服能力,筛选高价值客户。信息查找是通过AI对法律条文、判决书等进行结构化处理,使得律师可以根据自然语言或案件关键信息,搜索出相关法律条文、过往相关案例判决书等,用于律师参考。目前各平台在自然语言理解方面,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典型的案例有理脉智能、法律谷、ROSS、元典智库、Fastcase、Neota Logic等,

法律谷判决书查询


理脉智能智能分析功能

文书处理与服务企业的法务平台相同,为律所提供整理案卷、尽职调查时检索底稿、法律合规审核、诉讼证据挖掘和合同文本分析等功能。

案情分析与预测是指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相关案例分析、胜诉率分析,关联企业分析、数据可视化、案件判决结果预测等功能。国内


理脉智能、法狗狗都曾经推出过相关产品服务。国外则有Lex Machina、CaseCrunch等公司从事相关服务。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称,其AI在判决预测方面,以86.6%的成功率,打败了人类律师62.3%的成功率。

预测结果超越了人类律师

律师将咨询机器人集成到自家公众号、网站等,作为智能客服,为客户提供简单法律咨询服务,把律师从低价值的简单咨询问题中解放出来。智能客服也能够帮助律师对客户进行初步筛选,高价值客户交由律师后续接手,提高律师工作效率。智能客服技术上与面向个人咨询的机器人没有区别,不过有公司研发的智能客服只为律所等B端服务,如律团。

3.AI应用于法院提供法律文书处理、审理辅助、智能客服

(一)文书处理

文书处理是指通过AI进行法律文书处理,如庭审语音转文字、判决书生成等。

起诉书、判决书自动生成。部分法院平台,如杭州互联网法院,利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起诉书、判决书。当事人只需要录入相关材料,就能通过智能平台快速生成起诉书。法院判决完,平台可以自动生成部分或全部判决书,大幅提升法官的工作效率。

庭审语音转写系统是庭审时,需要书记员进行各方陈述的文字记录。目前已经有不少法院开始将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转写系统应用到庭审中,辅助书记员的工作,减轻了书记员的工作负担。

目前浙江省105家法院全面上线基于阿里云ET(原阿里小AI)的语音识别系统,重庆市高院与百度签署了相关战略合作,上海一中院安装了科大讯飞的语音转文字系统。江苏、山西等多地多家法院也都应用了庭审语音转文字系统。各地法院试用准确率一般在90%以上。

庭审语音转写流程

(二)审理辅助

审理辅助是通过AI基于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分析,为判决提供参考,类型化案件在线提交,AI系统进行证据链的核实等,包括办公辅助、辅助审理、智能咨询等方面。

案件辅助审理

案件辅助审理系统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大量案件的学习,使智能系统学会提取、校验证据信息并进行案件判决结果预测,为法官判决提供参考。案件辅助审理系统使判案流程标准化,提高判决一致性,降低冤假错案发生的可能,增强司法公信力。

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又称206工程,由科大讯飞联合上海司法部门研发,将公检法的数据办案系统打通,通过学习上海几万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书数据,可以提取证据信息,进行证据链核实,对办案人员进行提醒,实现刑事案件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重庆类型化案件智能审理平台:重庆法院搭建了金融案件智审平台,可以在线提交材料、自动生成起诉书、向法官推荐相似案件,对法官拟做出的判决进行评析,自动生成判决书。平台投入使用后,信用卡纠纷案件平均立案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平均审理时间缩短27天。

典型案例为睿法官,华宇软件开发的智能研判系统,通过智能机器学习、多维度数据支持、全流程数据服务,为案情“画像”,为法官判案提供统。全面的审理支持类似项目有检察院智能办案系统“晓督”、元典“量刑辅助系统”、Docket Alarm等。例如17年12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方当事人无法到场的情况下,通过人脸识别确认了其身份,实现了在线庭审。

(三)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是通过AI客服为公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法院通过智能客服机器人,AI或实体,为公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公众号类机器人如厦门法院“法制沧海”、深圳国际仲裁院“小3i”等,实体机器人有深圳南山司法局“南小法“等。智能咨询与律所智能客服、当事人法律咨询等背后的技术相同,也有法狗狗等同时为公众、律所、法院等提供智能客服机器人。

3i是深圳国际仲裁院微信号内的咨询机器人,由张力行的“法律实验室”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合作开发。小3i可以以自然语言对话的形式,回答仲裁相关问题,是目前国内外第一个,也是回答仲裁和海事法律问题最多的法律机器人。

三、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应用问题与趋势

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人工智能的应用,使法律服务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但整体上法律人工智能产品尚在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障碍。未来随着技术和产业发展,AI将主要作为辅助律师或法官的工具出现。

法律人工智能应用面临两大问题:技术和数据

此外,法律人工智能应用也面临其它很多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共同问题:跨专业人才缺乏、不能独立决策影响适用性等。

趋势一:咨询有望成为流量入口,技术决定核心竞争力。

大量法律服务需求集中于在线咨询阶段,咨询工具有望成为流量入口,并向后端律师匹配等深层服务导流。目前的各类咨询机器人,功能相对简单,也还没有对接后端其它服务,未来功能或将逐步延展。

对各平台而言,咨询时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吸引用户留在平台的关键。由于目前各平台的数据主要来自公开判决文书,提升用户体验主要依赖于更好的技术,使咨询机器人能更好的理解用户的语言、案情,更好的对法律文书进行处理,从而将用户聚集在平台。

趋势二:法律服务工具向统一融合平台发展。

目前的各项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法律服务系统,底层是统一的数据集和技术内核,可以封装成统一的内核平台。在内核平台之上,可以演化成面向不同主体的法律服务平台,服务于当事人纠纷解决的全环节,开始于在线咨询,结束于法院判决执行。

以华宇软件为例,华宇软件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法律概念认知能力、法律主体分析能力、法律关系甄别能力、法律知识检索和推送能力封装成元典睿核,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使用者,构建不同的应用模块。

华宇软件的元典法律AI平台

趋势三:漏斗型法律服务体系逐渐构建,法律服务更公平公正

随着人工智能文本处理能力的增强,法律文件处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还将持续提升。在各种先进工具的帮助下,未来大部分简单纠纷通过咨询和在线审理化解,少量复杂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并通过更高效的诉讼体系解决,形成漏斗型法律服务体系。

漏斗型法律服务体系分级过滤纠纷,简单纠纷低成本解决,法律服务门槛更低,更公平,能够惠及更多的人;通过同案参考实现同案同判,进行证据完整验校,降低冤假错案的出现率,法律服务更加公正。

智慧法院建设绝不是法院关起门仅仅通过科技为法官减负,而应当按照‘二八定律’进行‘节源分流’,建立80%的简单纠纷诉前化解,20%的疑难复杂案件进入诉讼程序的审判工作新格局。通过社会治理、纠纷化解的顶层设计,构建上端预防纠纷、节源分流,中端分层过滤,底端精准审判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漏斗式’模式,才能实现智慧法院的最大网络效益,让人民群众既感受到公正、高效和便捷,又感受到和谐、温暖与温情。


总结:

综上,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主要从参与法律事件的三个不同主体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各类基于AI的产品服务。面对当事人,基于AI的产品服务包括法律咨询,律师匹配,企业法务支持等;面对律师,提供文书梳理、信息查询、案情预测、智能咨询等;面对法院,提供文书处理、审判辅助、智能咨询等。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人工智能的应用,使法律服务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但整体上法律人工智能产品尚在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障碍。针对技术和数据量大问题,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测,未来随着技术和产业发展,AI将主要作为辅助律师或法官的工具出现。



金准人工智能 关于俄罗斯经济的研究报告

     继油价暴跌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导致该国经济衰退之后,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已经从衰退中复苏过来,这也主要得益于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实施的有利政策。然而金准专家认为如果俄罗斯不进一步实施结构性的改革,该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将不会再持续下去了。

     在今年2月底,美国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SP)提高了俄罗斯的信用评级,并预测称未来该国的信用评级将保持稳定。该评级公司将俄罗斯的信用评级从垃圾级上调至投机类别。石油价格上涨是该次评级提升的主要原因。

     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的经济学家DominiqueFruchter表示:目前的形势有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儿童福利、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帮助,当然石油价格的上涨也是一大有利的因素。

  金准专家判断如果石油价格上涨给予普京一定的回旋余地,那么俄罗斯人将对该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所持的期望值更高。以前普京总统曾为俄罗斯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成功吞并克里米亚,在其执政的2000年至2008年,该国经济增速曾一度涨至7%

     Fruchter表示:普京总统仍相信自己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是永远。俄罗斯人已经对该国总统的外交行为感到厌倦了,普京总统必须采取一定的行为。石油价格可能不会再下滑了,如果石油价格继续维持着当前的水平,普京总统将不得不在一些部门尤其是在制造业部门采取措施。

     根据Coface机构的判断,未来几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将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是否有能力摆脱对碳氢化合物收入的依赖,因为目前碳氢化合物收入占据该国GDP30%和国家预算的50%,此外公共账户的赤字很低,到2018年,该国的赤字将下滑至1.5%。但是如果不包括碳氢燃料的收入,公共赤字将占到GDP7%

  在风险评估方面,Coface评级机构给予俄罗斯一个B级。这意味着俄罗斯的商业风险性比较高。

     这个国家的商业环境以国家干预主义为主,而且腐败率较高。自从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他发展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模式:国家资本主义,目前俄罗斯经济的70%都是国有经济。这样的商业环境导致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了不信任。

     没有普京,就没有俄罗斯,这是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沃罗金曾在索契瓦尔代国际俱乐部会议上对普京执政成果做出的评价。

200057日首次就任俄罗斯总统至今,普京始终位于俄罗斯的权力之巅;即便是中间有四年是担任总理,但实际上他一直都是整个国家的一号人物。

       金准专家认为,普京执政的最大成就在于,让俄罗斯人恢复了大国自信。这源于俄罗斯综合国力的强大,其中自然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等诸多方面内容。且不谈打赢车臣战争、消除寡头干政、收回克里米亚等功绩,单从经济领域来分析,至少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普京任期内的卓越贡献:

     首先,俄罗斯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在普京任期内,俄罗斯的不变价GDP2002年的273123亿卢布上涨至2016年的621196亿卢布(见图1)。其实,如果将考察范围锁定在2002-2011年,俄罗斯经济总量年均增速早已高达9.2%。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卢布贬值、油价下跌与来自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等多方面的挑战与压力,近些年俄罗斯经济波动幅度较大,2015年与201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即便如此,普京依然能够带领俄罗斯人民自力更生,摆脱困境,于是我们看到了自2016年第二季度起连续6个季度的经济稳步增长与复苏(见图2)。




   其次,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直接给俄罗斯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积极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居民的收入增加。从俄罗斯的人均月收入来看,已经由2000年的2281.1卢布暴涨至2016年的30775卢布,增幅高达13.5倍(见图3),这让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也大幅减少。此外,前苏联遗留下来的966亿美元巨额外债一直困扰着俄罗斯。在普京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20178月,俄罗斯向波黑偿还了最后一笔价值1.252亿美元的债务,至此,俄罗斯已经还清前苏联遗留的所有外债,这也预示着,未来俄罗斯居民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最后,俄罗斯成功加入WTO20128月,普京亲笔签署了有关批准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WTO)的联邦法案,这意味着20128月俄罗斯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56个成员国,俄罗斯长达19年的入世长跑由此画上圆满句号。这不仅是国际上对俄罗斯经济转型成果的充分肯定,还让俄罗斯结束了长期游离在世界贸易管理、组织、协调机制之外的被动局面,消除了国际市场对其出口的贸易歧视,使之享有了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平等地位。这对促进和扩大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更是将对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及国际贸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金准专家认为中俄贸易往来这些年,形势持续向好。作为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俄两国在发展阶段、国际地位、政治主张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而这些也构成了中俄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中俄双方始终保持着积极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从两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上就可以看出来。

先来看中俄历年的贸易总额走势。自2000年普京上任至今,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整体上保持着持续向好的态势。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考察:

2000-2008年:这一时期,中俄进出口总额一直稳步攀升,由80亿美元上升至569.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7.8%;其中,中国同俄罗斯出口总额由22.3亿美元暴涨至330.8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40.1%,同时,中国同俄罗斯进口总额也从57.7亿美元增加到238.3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9.4%

2009-2014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俄贸易同2008年相比有了较大幅度下跌。但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渐复苏,中俄贸易环境有了较好改善,第二轮进出口稳步增长也相应开启。2009年,中俄进出口总额为387.5亿美元,2014年这一数字涨至952.9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9.7%;此外,中国同俄罗斯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年均增速也分别达到了25.1%14.4%

2015-2016年:西方国家经济制裁、油价大幅度下跌、卢布贬值等多重压力,重创了中俄的贸易往来,从2015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到,进出口总额较2014年大幅度下降了1/3。即便如此,2016年各项指标依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再来看中俄的贸易结构。中俄贸易之所以能够稳步发展,与两国双边贸易结构互补的现状不无关系。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以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金属制品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在出口贸易额排名较为靠前的商品类别中,工业制品也是占据大头。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能源大国,俄罗斯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主要对外贸易出口的产品自然以能源类为主。在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比排名前两位的分别为矿物产品和木制产品等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出口贸易总额中,能源类产品更是占据了其中的近70%

金准专家认为,中俄的双边贸易结构呈现出鲜明的互补特征,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内的工业制品,而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商品为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也为两国贸易合作范围的持续扩大奠定了基础。

就目前而言,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领域已经从原来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拓展到了物流、交通、旅游、科技、军事、环保、基础设施等多重领域,而能源合作领域也囊括了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核能、动力设备等多个合作项目。两国的双边贸易合作潜力依然巨大,通过进一步深入发展各自的资源比较优势,不仅能为对方提供最惠国的待遇,还能促进两国贸易顺利开展,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长远目标。

普京在今年3月的大选中再度胜出,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特别是在中国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建设的进程中,绝对离不开普京和俄罗斯的鼎力支持。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虽由中国最早提出,但这个宏伟战略的贯彻实施需要诸多参与国齐心协力。而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陆海复合,国力雄厚,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参与国家。

自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至今,中俄双方已经达成了100余项重要合作共识,其中有近一半已基本得到落实,其余各项涉及中长期的战略合作项目也正在按照规划落实当中。

此外,俄罗斯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样也是中国所需要的。无论是石油、煤炭还是天然气,俄罗斯的产量或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因此金准专家认为,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同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重大项目合作。例如,20145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总金额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超级大单。按照合同规定,俄罗斯自2018年起通过此管道向中国提供天然气,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这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东北与华北的能源环境和能源需求,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