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行业研究
行业研究

金准人工智能 中国国防机器人行业报告

前言

2018年人工智能走向了产业落地的关键节点,“AI+行业”已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同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国家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的实施,人工智能首战瞄准了安防行业。卷入这场争夺战的,不仅有海康威视、大华等安防巨头,还有做AI芯片、人脸识别软件等创业公司的加入,甚至出现了机器人玩家的身影,一时间安防产业,群雄逐鹿、战火纷飞。

说到安防机器人,还要从2017年的一则“趣闻”说起,2017年7月一则美国保安机器人“投池自杀”事件在网络上火爆。虽然这则新闻略有戏虐味道,但也实在地将安防机器人这一新兴概念呈现在公众视野里。

而就在近期,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发现了正有更多的机器人公司开始加入到安防行业中来。不过,目前安防机器人的价格在20~80万元,价格偏高的重要原因在于搭载的传感器数量,传感器越多,机器人也就越贵,高成本也导致了安防机器人在应用上较为艰难。

通过对与服务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发现,目前仅在国内做安防机器人的企业15家。近日,更是有京东、优必选等知名企业推出其安防/巡检机器人。可以说 ,安防行业成为了服务机器人企业探寻落地方向的一个重要尝试。

一、15家企业入局探索

国际上安防机器人的研究在1991~1994年开始起步,2011年后加速增长,目前该领域的创新潜力巨大,Knightscope、Cobalt Robotics就是国外安防机器人领域中的典型企业。机器人技术强国日本,也在该领域申请了大量的国际专利。业内人士预测,国际安防机器人市场很可能被日本大面积占领,甚至垄断,但从市场上看,国外企业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安防机器人市场的计划。

国内方面,安防机器人的探索也正在加速,仅在2018年上半场,安防机器人行业就出现了不少新产品:2月7日,20台机器人警察亮相深圳北站,助力春运安保;5月22日,海尔子公司克路德机器人发布五款机器人新品,其中一款就是安防机器人;7月6日,京东第二代巡检机器人正式在北京“亚洲一号”投入使用;7月初,深兰科技推出了一款能抓小偷的安防机器人 “瓦力巡警机器人”;此外,沈阳禄禧机器人的安防巡检机器人也将于10月1日上市。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整理了国内安防/巡检机器人布局企业的列表,发现尽管这一领域尚处在发育早期,但国内目前已布局的企业达到了15家。在应用场景上也区分了室内、室外两个方面,在产品形态上,也有轮式和轨道式两种基本形态。在这15位玩家中,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选取了6位典型代表,来看看这些玩家在安防机器人研发上的基本思路。

 

1.1中智科创机器人:国内安防机器人先驱

我国首个安防机器人出现于2015年,由中智科创机器人开发。

 

该机器人集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视觉激光导航、环境传感器、警灯装置于一身,具备自主导航、自主执行任务、24小时全方位音视频监控、异常情况自动报警等多种功能。

中智科创的安防机器人产品比较丰富,有用于室内的安保服务机器人,也有用于室外环境的全天候多方位安保巡逻机器人、移动岗哨机器人以及家庭警卫机器人,布局非常的全面。

中智科创在安防机器人上起步较早,产品也更加细分和多元,可以说是国内安防机器人行业里的先行者。

1.2大陆智源:布局全地形底盘实力

 

大陆智源成立于2015年,目前主要是做移动机器人底盘,典型产品则是安防机器人——Andi。大陆智源旗下Andi安防巡检机器人拥有三大亮点:全地形地盘、可升降身体以及360度视频+热成像+4录视频实时传输。由于大陆智源核心定位是生产机器人底盘,所以Andi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全地形的行走。

大陆智源创始人/CEO高源告诉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大陆智源做安防市场是在2016年中才决定的,原因则是出于想做实用型机器人的初衷,再加上长期的市场调查。今年年初大陆智源正式推出了安防机器人——Andi,高源也表示后续还会继续迭代这款产品,根据用户需要增加更多的扩展功能。

目前,大陆智源只有Andi机器人一款机器人产品推出,其底盘设计是大陆智源的核心技术,因此,也使得Andi可以覆盖全地形,这对其应用场景的拓展至关重要。

1.3京东巡检机器人:解决自家仓库巡检刚需

 

近年来,京东在机器人上的布局可谓频繁而广泛,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此前也曾揭秘过京东的机器人布局。

近日,京东推出的第二代巡检机器人正式在京东的北京“亚洲一号”投入使用。该产品是京东第一代巡检机器人“瓦力”的升级版,从巡检方式到信息采集再到警报联动等,进行了产品性能的全面提升,既可以通过自建地图规划巡检路径,又可以进行360°的全方位视频监控,实时上传巡检信息。同时,它还可根据热成像、温度、湿度、烟感传感器信息,融合判断火情危险等级,自主召集附近的巡检机器人同伴前来灭火。

京东的巡检机器人是为了自家仓库的需要而研发的,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京东的巡检机器人应该出自合作伙伴之手,并不对外销售。但这在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巡检机器人在封闭场景下,尤其在电商仓库将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1.4国自机器人:构建轨道式、轮式多元产品线

国自机器人成立于2011年,其产品主要面向电力、汽车、橡胶轮胎、物流、煤炭、铁路等行业。产品方面也非常丰富,既有标准轮式巡检机器人、又有轮式盘点、轮式操作类巡检机器人,此外还有轨道式巡检机器人。

 

上图是国自的智能安防机器人产品,它综合了自主运动、音视频智能识别、危险预警、智能车位管理等多种智能技术,可以协助人们完成重要场所的监控巡逻保安工作,同时可结合固定监控和环境大数据的收集分析,构成完整的安防监控系统,有效避免人工巡逻的各种弊端,满足智慧城市,大型仓储,智慧小区,各类商业综合体等场所的安全防护要求。

由于国自一开始就将自身定位在了电力、物流、铁路等行业,对用户需求也更加了解。其产品也非常丰富,从轮式到轨道式都有所布局。

1.5神州云海:差异化外形专注户外巡检

 

神州云海成立于2015年,目前有艾娃系列的服务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三款产品。

艾娃巡检机器人适用于户外的巡逻巡检任务,可广泛用于工厂、机场等开阔区域。其特点是可以全天候全时段工作,极大地协助安保人员减少巡检盲区,减少异常响应时间,减少无监守时间段,提高巡检效率,提高安保质量。专业功能上,艾娃巡检机器人可以实现垃圾监测、车辆管理、环境监测、主动预警等功能,还可与后台进行数据联动并进行分析。

神州云海的安防机器人在形态上与前面的几款略有差异,采用了车辆的形状,这也注定这款产品只适合户外巡检,如果说这是一种差异化的设计,但更需注意的是,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产品的应用范围。

1.6大道智创:通过开放SDK拓展应用场景

 

大道智创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机器视觉技术开发与应用企业。成立一年后,大道智创推出了安防巡检机器人——“e巡 ”机器警长。该机器人配备360度实时全景监控,同时融合热成像系统、超声波阵列、红外阵列、TOF深度相机和平面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

结合硬件产品,大道智创还搭建了相应的智控中心,对视频监控、机器人状态及位置反馈、现场环境信息等实时采集,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时分析监控视频以对异常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后续还将通过开放的SDK接口,无缝接入现有社区管理系统。逐渐形成安保机器人及安防监控系统的动态安保服务运营体系。

前文我们提到的,今年春季在深圳北站亮相的20台安防机器人,其实就是大道智创的这款安防机器人。不过,从其底盘的设计来看,这款产品可能更倾向于在室内地面相对平稳的区域活动。但这款产品在外形设计上还是非常具有辨识度的。

此外,获科沃斯投资的仙知机器人、海尔控股子公司克鲁德机器人、获中科创客学院投资的君望机器人、刚成立不久的禄禧机器人也都在研发安防机器人。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也了解到,优必选也将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推出安防巡检机器人产品。

二、及时处理险情是其优势

安防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之一。从使用场景上说,安防机器人应用的场景是非常广的,机场、仓库、园区、危化企业、银行、商业中心、社区等都需要巡检和安全防护。

传统的安防基本是靠人力进行巡逻的,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保安行业也有着高达55%的流失率,很多单位越来越难招到保安。这种重复性高、简单的工作岗位在将来很少有人愿意去干,因此在这种刚需驱动下,安防机器人就应运而生了。由于可以24小时全天候运转,一个安保巡逻机器人可以抵上3个安保人员执行巡逻任务。

不过,目前安防机器人上不能完全取代人力,其出现的目的是在人类完全控制下协助人类完成安全防护工作。因此,协助人类解决安全隐患、巡逻监控以及灾情预警等成为了安防行业对机器人提出的基本要求,人们希望在险情发生前、中、后期机器人能到达第一现场,这在危化场景下是极为必要的。

现阶段,由于底盘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安防机器人的移动以及视觉识别能力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案。在配置方面,安防机器人会内置摄像头,GPS技术,机器视觉和语音交互等AI技术。然而,要满足安防的需求,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对险情主动处理的扩展能力,比如报警、灭火、喷射捕捉网等等。

安防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可以24小时待工、实时预警报警、360度无死角监控。尤其在夜晚,人流量较少、犯罪活动潜发的情况下,相比于智能监控摄像头,安防机器人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尽管,安防机器人暂时还难以像人一样灵活,但搭载的扩展能力模块,仍然可以起到灭小型火势、威慑坏人的作用。

三、避开智能摄像头 找准刚需点

尽管站在了安防行业这一巨大需求口上,又有多家企业纷纷布局,但安防机器人想真正走入到安防产业内,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首先,按照当前的市场形势来看,服务机器人尚且还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异军突起的安防机器人似乎也难以形成规模化应用。导航定位、计算机视觉、目标跟踪、移动与运动控制、检查/巡检、算法、目标检测与识别、传感器、网络以及人机交互是安放机器人的十大技术热点,而这十大技术热点中最核心的就是机器视觉、人机交互以及移动底盘。

在人机交互方面,安防机器人并不会将其作为重点,但移动能力仍是一个关键。由于,安防机器人所面临的场景,可能是平稳的室内,可能是不平坦的户外环境,所以对机器人的移动底盘要求非常高。然而目前,市面上能覆盖全地形的安防机器人产品并不多。当前的安防机器人还无法走上台阶,一旦不法分子走上台阶或者高坡,安防机器人也只能干瞪眼了。

与此同时,在软件方面安防机器人也需要更具深入地研究。目前看来安防机器人还很难识别小台阶等障碍物,也就是识别功能还需要研发人员不断开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算法并进行实地调试。

此外,安防机器人的高成本将会是阻碍其落地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产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的安防机器人产品售价大致在20万~80万之间。而较高的成本并不来自于人机交互等软件,而是在于硬件方面——多传感器的使用,搭载的传感器越多,安防机器人的价格就越贵,这也是整个商用服务机器人售价偏高的普遍因素。不过,产业内人士也在积极探索将成本下降的方式,如果实现量产售价也会进一步降低。

不过,目前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传统的安防行业也在面临着智能的升级,尤其是智能摄像头、智能闸机门禁系统等,正在陆续更新我们的周遭。想要撼动价格更亲民的智能摄像头,安防机器人还需要许多的路要走,但在智能摄像头鞭长莫及的移动领域,安防机器人还是有其刚需存在的。

四、安防市场是块亿万级的大蛋糕

目前,安防行业正处在物联网与AI技术革命的中心,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传统安防行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和模式转型,AI安防时代正在到来,因此安防行业也蕴藏着新的市场机会。

有数据显示,全球安防服务行业近年来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从2015 年的 2181 亿美元到2020年估计的3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预期可以达到7.6%。国内方面,2016 年国内安防市场规模接近 5700亿元,未来五年国内安防行业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 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向9000亿元规模进军 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

我们回头看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从2013年起中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机器人市场,未来10-15年有绝大可能仍将保持在这一位置。而在研发投入上,中国也下了不少力度。据IDC预测:2018年全球机器人和无人机解决方案的支出将达到1031亿美元,其中机器人技术支出将达到940亿美元,占整个2017-2021年预测支出的90%以上。其中,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将占机器人支出的最大份额超过70%,其次是服务机器人和消费机器人。同时,中国拥有着机器人产业完整的产业链条。

因此,守着亿万级的安防市场蛋糕,在国家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的大环境下,结合着中国机器人完善的产业链条,安防机器人可以说站在了产业和行业两个顺风口上。

总结与展望

虽然商用服务机器人产业现在面临着落地难的现状,但并不代表市场不存在刚需。服务机器人作为一个概念,其形态和服务场景是广泛多样的。“机器人”作为硬件产品,大家会更关注它的实用价值,而不是停留在“耍嘴皮”上。虽然目前软件层面上,人工智能可以下达指令,但还需有硬件设备进行支配。

现阶段,人工智能只是弱人工智能阶段,产品也是基于软件层面的。不过,人工智能未来的趋势必定是软硬协同的,而这一点目前在芯片层面上表现的更加明显。在硬件技术尚不成熟的时期,企图以软件服务带动“机器人”这种大型复杂的硬件产品市场起飞,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具有巨大需求缺口的安防行业,似乎正成为服务机器人的新方向。但安防机器人能否替代视频监控和安保人员,成为安防领域的最佳选择,还需要市场的验证。


金准人工智能 中国游戏直播市场研究报告

前言

直播行业首次大范围进入公众视野大概是在2014末左右,随后资本涌入,巨头入局,一个巨大的泡沫行业就此诞生。直播是一种实时性、互动性显著的以互联网传播内容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形式,直播紧密地将用户与直播内容交互在一起,用户本身也是内容生产的一份子。以下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对直播行业进行分析。

2018年游戏直播市场随着头部游戏直播平台的上市加剧了行业竞争态势,而整体行业也面临进一步整合。此外,不仅仅行业内部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外部娱乐平台如短视频平台也通过切入游戏直播变现电竞内容流量。整个行业在内部与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逐渐进化,向用户提供更具娱乐性的游戏直播体验。

一、游戏直播行业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1.1游戏直播行业兴起背景

2017年在对中国网民对企业直播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调查中,企业直播的用户满意度高达63.3%,更有53.6%的网民表示下一阶段将尝试企业直播。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企业直播现阶段在中国网民中普及状况较好,从网民的关注意愿调查中看,企业直播下阶段仍有较大市场拓展空间。现从三大兴起原因来了解直播行业分析。

1.1.1门槛低

纵观各大网络直播平台,网络主播水平参差不齐是现阶段直播平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导致这样现状就是直播门槛低。一个摄像头一台有网络连接的电脑一个麦克风就可以进行网络直播。一部智能手机一个自拍杆一个wifi环境就可以进行手机直播。这些在生活中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物件此时却成为网络直播的必需品,而这样的配置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毫无费力地得到并可以良好的使用。正是这样低门槛的设备要求促使了主播人数大大增加。伴随着主播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新的问题又呈现出来:主播文化素质及个人修养良莠不齐。直播行业分析,由于各平台主播在申请直播间过程中,并没有复杂的审核环节,因此,只要有一个想红的心,你都有机会成为一个网红主播。以大多数平台为例,只要你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绑定银行卡就可以完成注册。通过信息核实(约为24小时)你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直播房间,而只要你开启了直播,利益分成就从那一刻开始。这样简单的申请流程无疑给众多人一个生存的机会。由于没有年龄限制,没有职业的要求,更没有对学历进行说明,这也就促使了文化层次分明,个人素质差距大的现状存在。这也为直播平台乱象埋下伏笔。

1.1.2盈利多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主播行列,把主播当做自己的事业对待,无疑是看重了这个行业的经济利益。不难发现新闻中经常会报道主播月薪过万,某平台主播开豪车生活奢侈等新闻。相比较于白领阶层的朝九晚五,每天直播几小时就完全可以超过平均工资水平,无疑是主播人数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播行业分析,初期主播基本多以个人形式出现,该阶段的收入主要靠自己的受偏爱程度而定,观众人数越多,收到的礼物越多,主播的收入就会越多。而后,众多娱乐传媒公司看到个人所带来的这种经济效益,会主动联系你加入他们的公司,同时提供底薪、分成等优厚待遇,只要主播加入就是“公会的人”,而决定你是否会在该平台有更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公会对你的投资、宣传和打造程度。伴随公会的不断介入,无疑是产生乱象的又一原因。

1.1.3受众广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网络直播是一种实时传播,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娱乐性和互动性。这种实时传播方式会使内容呈现更自然,衔接更流畅,同时不拘泥于内容的限制。网友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发送文字或表情与主播进行互动,这种传播方式更符合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相比于微信朋友圈,微博评论等方式,网络直播可以满足受众实时发表看法的需要,而弹幕的内容也可以随时变化直播的主题内容,实现了两者的完美互动过程。在强调关注度的今天,这种被重视的倾向无疑成了受众广的最大原因。同时,网络直播呈内容多元化的特点,从小切口出发无论是歌曲表达或是谈话聊天这种内容使受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促使关注量增加。快节奏的社会进程、紧张的工作状态观看直播可以起到排解压力的作用,这种“使用和满足”大大推动了网络直播的发展进程,而受众通过自己的需求选择主播,也促使了各类型的主播都有自己的市场。两者之间相互的作用无疑推动了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目前看来,直播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模式依然来自打赏的分成收入,其次是广告和游戏分发。然而,这三种方式产生的收入并不能消解掉平台的饥渴。根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估算,大部分直播平台仅在宽带上的成本就达到了3000万元。由欢聚时代和雷军投资的虎牙直播在2016年Q3的收入达到了1.97亿元,成本却接近2.7亿元,亏损超过了7000万。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网络视频直播市场过去的烧钱大战,已达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的。其中对于内容上的投入更是各家投入的焦点,尤其是拥有粉丝量的优质主播,将是未来两年游戏直播行业争夺的重点。

1.2市场趋于冷静,直播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1.3中国游戏直播平台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行业走向正轨。中国游戏直播平台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得益于平台收入多元化以及运营秀场化,游戏直播平台收入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直播平台收入趋向多元化。随着游戏直播平台不断开发新的收入模式,平台收入逐渐多元化。尽管在2017年打赏收入仍占据平台收入的90%左右,未来随着广告以及游戏联运业务的开发,打赏收入的占比将会逐渐下降 ,其他收入占比将会不断提升。其中,游戏联运服务将会成为下一个主要增长点。游戏直播平台与游戏公司的进一步合作以及平台用户本身较强的游戏属性将助推平台收入快速增长。

 

1.4中国游戏直播平台用户规模

用户规模保持增长。2017年中国游戏直播用户整体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主要增长来自移动电竞游戏用户的转化。随着市场逐渐饱和,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游戏直播用户规模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

 

1.5中国游戏直播产业链

直播平台完善收入方式:

 

持续有新玩家加入:


1.6中国游戏直播产业相关法规

法律愈发完善 行业走向正规。随着一系列直播行业法规的推出,行业整体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促进相关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未来行业对违规直播内容的宽容度也会进一步降低。只有做好平台内容监督,建立完善的监控与明确的奖惩机制才能保障平台自身与整个行业健康的发展。

 

1.7中国游戏直播产业成本变化

CDN价格持续下行降低直播成本。随着国内各大云服务提供商持续下调CDN价格,直播行业的带宽成本也在不断续降低。据业内人士反应,CDN供应的商实际价格自2016年起下跌超过1/3。从游戏直播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尽管用户数量迅速增长但是带宽支出增幅相对较小,且占整体支出的份额不断下滑。预计随着CDN单价进一步下跌以及直播平台技术升级,未来带宽费用占比将会进一步下降。

 

二、游戏直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头部平台上市,均受腾讯注资。游戏直播商业模式获得资本认可,头部平台开始海外上市;而头部平台均受到腾讯注资控股。

战术竞技类游戏成为平台热点内容。游戏大受欢迎的同时战术竞技类游戏直播内容也受到平台的追捧,大量相关赛事与主播出现支撑平台用户与收入增长。

与经纪公司以及工会合作提升收入。平台纷纷与经纪公司以及工会深入合作,除了能够更好地管理与培训主播外,对提升打赏收入也起到重大作用。

开始与外部娱乐形式竞争与合作。游戏直播需要与外部娱乐形式竞争用户的在线娱乐时间,而其中短视频应用的崛起却给直播带来了新的内容分发渠道,吸引更多新游戏直播用户。

多元化平台收入。游戏直播平台尝试收入多元化,与游戏公司的紧密合作以及用户较强的游戏属性帮助他们进军游戏分发领域,提升收入规模。

2.1游戏直播行业资本趋势

腾讯注资头部游戏直播平台。在两家头部直播平台传出将要上市消息之后,于同一天纷纷披露腾讯对他们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轮注资。腾讯的最终介入体现出对于头部的游戏直播平台的控制欲,在确保自家现金牛内容——游戏内容的主要传播渠道的安全外也对平台未来的变现能力展示出一定的期待。最终这两笔投资使市面上市场份额最大的两家游戏直播平台共同拥有同一大股东外,也对其他游戏公司和直播平台产生一定影响。

 

 

2.2游戏直播行业内容趋势

战术求生类网游崛起新 游戏类型扩大直播受众。

去年一系列以《绝地求生》为代表的战术求生类游戏吸引了大量游戏直播用户。该类型游戏受到欢迎的原因如下:首先,该类游戏的直播具有较强观赏性。相较于其他对战类游戏,战术求生类网络游戏在观看体验上随机性内容较多,因此观看体验更佳;其次,游戏观看较为直观,能够吸引移动手游、甚至非玩家观看游戏直播;最后,是该类型游戏的电竞化速度极快,能够提供大量的优质游戏直播内容给到观众,满足观众对高质量对战的直播内容的需求。

 

自有赛事成为重点直播内容 以项目赛事为主。

除了国际顶级赛事外,游戏直播平台为获得更强大的内容阵容,纷纷斥资制作自有赛事,以期获得独家赛事内容。其中,《绝地求生》成为炙手可热的赛事项目——各大游戏直播平台均举办该项目的平台冠名赛事,旨在通过高质量自有赛事内容吸引直播用户。随着游戏直播平台的持续竞争,预计各个平台将会持续推出质量不逊于顶级电竞赛事的平台独占自制电竞赛事。而赛事的质量将决定未来直播大战的内容成败。

 

2.3游戏直播平台竞争趋势

在线娱乐行业喷发 竞争与合作并存随着游戏直播行业的不断增长,游戏直播的竞争不局限于行业内部,将会面对更多其他在线娱乐形式的竞争,如近期火爆的短视频平台,极大地占用了整体互联网用户的在线娱乐时间。尽管游戏直播其特有的直播形式具有高沉浸耗时长等特点,

面对新兴娱乐形式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直播中大量的亮点内容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向外部传播,从而将短视频观看者转化为游戏直播用户。

 

快手进军游戏直播 推出自有赛事吸引用户。

头部短视频平台均开拓了直播业务,证明直播业务契合短视频平台。而快手则更进一步,在游戏直播内容上进行布局,对主播阵容以及赛事内容进行投资,并且通过原有短视频内容导流。而随着《绝地求生》赛事内容的持续火热,快手与香蕉计划共同打造了KGPO快手公开赛,旨在通过高质量独家赛事吸引新的游戏直播用户。

 

2.4游戏直播平台商业发展趋势

进一步加强工会/经纪公司合作 提升平台收入。

工会与经纪公司为游戏直播派平台带来以下优势:首先,工会与经纪公司能够帮助平台对大量主播进行管理与培训。游戏直播平台拥有大量的主播,仅依靠平台单独管理庞大规模的主播并不现实,无论从管理能力还是资源分配上来看都有较大难度。因此,通过与工会/经纪公司合作,平台能够缩减一定的主播管理成本。其次,工会与经纪公司为了提升收入,对旗下主播进行培训和运营活动。相较于单打独斗,加入公会与经纪公司的主播在一开始能够获得更高的资源帮助,对提升打赏收入有一定的帮助。当然,直播平台也会避免单一超大型工会/经纪公司独大,因此会引入复数工会与经纪公司保持平衡。

 

2.5游戏直播平台产业上游发展趋势

电竞赛事内容进行多元化播出。

第三方赛事版权IP的成熟也使内容制作公司在向平台进行赛事直播时可以根据赛事与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单个平台独播或者全平台统一播出。相较于全平台播出,单平台赛事播出能够给内容制作公司更高的内容版权费与赛事推广资源;但是,全平台统一播出能够提供覆盖更多平台的不同用户,对提升商业广告合作具有一定帮助。

 

致力开发第三方赛事IP,促进赛事商业化进程。

作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内容制作公司不满足于局限于承办商的身份,意图通过打造赛事IP在电竞产业链中拥有更高的话语权与商业化能力。随着行业发展,一批具有观赏性的第三方赛事IP出现。而内容制作公司以这些赛事IP为核心,提供整合了旗下电竞资源的综合性广告业务,进一步提升赛事商业化能力,给广告主提供更高的价值。以NSL赛事为例,除了赛事现场、解说台以及直播页面等传统广告展示位外,还提供了主播代言、KOL社交媒体转发等额外服务,提升对广告主的综合品牌服务。

 

三、游戏直播主播与用户分析

3.1游戏主播数据分析

95%主播订阅数低于2000 小额打赏占绝对数量。根据小葫芦榜单数据,2017年12月中国游戏直播平台的主播订阅数集中在2000以下。即使存在刷订阅数的问题,只要订阅数超过2000便成为订阅数前5%的游戏直播平台主播。与之相对,在订阅数TOP10000的主播中,单个粉丝给主播打赏的金额中超过91%的用户打赏金额低于10元。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直播用户打赏行为是一种小额高频的付费行为,绝大多数用户的绝对打赏金额并不高。此外,游戏直播相对门槛较低但成为头部主播需要实力、运气与资源,所以造成订阅数超过2000的的主播数量仅占整体5%。

 

3.2主要游戏直播频道用户年龄分布

各频道年龄差异明显。各个游戏直播频道的用户年龄结构差异加大,这与该频道的主题游戏有着直接联系。《我的世界》这款游戏拥有最高的18岁及以下观众占比,高达71.1%;《球球大作战》紧随其后,18岁及以下用户占比为53%。值得注意的是,《英雄联盟》与《绝地求生》两者用户年龄结构相近,说明尽管游戏类型不同两者在受众年龄层上具有一定相似性。

 

3.3主要游戏直播频道用户性别分布

剑网三频道领跑女性观众占比。

游戏直播平台的各个频道性别占比同样与性别有着紧密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火热的《王者荣耀》的直播男女观看占比接近1:1,观众性别相对平衡。可以说,《王者荣耀》在对女性用户的直播观看引导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男性用户为主,年龄集中在30岁以下。

游戏直播用户整体仍以男性为主,这也与整体游戏用户属性相近。另一方面,从年龄上来看整体游戏直播用户仍以30岁以下用户群为主,其中19-24岁群体的数量占比最高,该年龄段对应我国大学生群体,同样也是游戏的主要受众用户。

 

3.4用户地域分布

大量用户分布在内地省份:

 

 

3.5经济水平分布

个人收入主要集中在3000-8000元档。

 

3.6用户交互与打赏情况

发弹幕比例高但整体用户付费打赏率低。

随着直播平台互动方式的普及,接近70%的用户通过评论与弹幕进行互动。但是其中仅17%的用户有过付费打赏行为。在这些付费的用户中,84.8%的用户曾经通过赠送道具来打赏主播。

 

四、游戏直播企业案例

4.1虎牙直播

虎牙直播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游戏直播平台,于2018年5月11日在美国纽交所正式挂牌。在挂牌2个月后,虎牙股价实现翻两倍的亮眼成绩,市值超过70亿美元。2017年7月,虎牙入围21数据新闻实验室发布的“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榜单,排名第324位,成为唯一入选的游戏直播企业。

 

随着国家“光进铜退”策略的执行以及不断升级的用户设备,用户对游戏直播画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尽管直播平台需要为高清画面提供高昂的带宽成本,但是清晰流畅的直播画面能极大提升游戏直播用户体验,提升平台竞争力。虎牙直播在业内率先提供了覆盖多个播放平台的“蓝光”高清直播服务,成为国内首个提供20M直播直播码率的游戏直播平台,将平台上优质直播内容矩阵通过高清直播技术向用户传播。

 

4.2斗鱼直播

作为同样受到腾讯大量注资的游戏直播平台,斗鱼直播的特点是拥有强大的官方运营团队,指导平台上不同直播内容发展与开拓。在直播内容的丰富性上,斗鱼直播位居行业前列,而且为了保持平台内容竞争优势,斗鱼在培育平台优质直播内容上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头部主播。未来,斗鱼直播还将发力直播广告与游戏联运业务,进一步提升平台收入。

 

除了传统的直播业务外,斗鱼通过建立视频平台、自有社群以及外部社交平台,实现以直播为核心的多元社交生态。其中,直播版块作为内容以及汇聚用户的核心,不断地提供新兴的视频内容的同时吸收用户;斗鱼视频弥补了直播内容的及时性问题,将希望回看直播内容的用户留存在平台上;其次是平台自有社群,让平台拥有以主播为核心的论坛交流版块,通过让主播参与互动提升用户粘性。最后通过外部社交平台向外导出内容,吸引其他平台上的用户。

 

4.3触手直播

触手直播是国内主打手游直播的游戏直播平台。成立于2015年,触手直播深耕移动电竞与手游直播,致力于打造国内顶级的移动电竞直播平台。为进一步巩固平台在移动电竞内容上的竞争力,触手平台展开独占赛事——CSSL超级联赛,囊括多个手游项目并提供百万奖金;打造电竞练习生高校联赛,尝试养成造星+电竞联赛模式培养“电竞直播偶像”;赞助KPL战队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随着触手直播在移动电竞上持续布局,未来将会带来更多移动电竞直播内容。

 

深耕《王者荣耀》内容:触手通过培养人气主播、签约四大职业战队(包括一支联赛冠军战队)以及两位官方解说构建主播+战队+解说的《王者荣耀》电竞内容矩阵。携手出海:接受谷歌资本的投资后,触手携手谷歌的海外影响力出海,布局海外游戏直播业务。加入小游戏模块:自研自发小游戏,开拓平台小游戏板块增加游戏社交氛围。

 

 

金准人工智能 独角巨兽蚂蚁金服发展报告

前言

蚂蚁金服作为从互联网金融诞生的中国第一独角兽,估值已逾1500亿美元。全产业链打造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自身护城河,科技水平走在行业的前列。

从互联网金融诞生的中国第一独角兽:蚂蚁金服作为国内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估值已逾1500亿美元,位列中国独角兽之首。历经14年,从支付平台到一站式互联网金融巨头,17年税前利润已破百亿。目前已形成支付、理财、微贷、保险、征信、技术输出为主的六大业务板块,以及普惠金融、科技、全球化为首的三大发展战略。

一、蚂蚁金服——中国第一独角兽

蚂蚁金服是一家定位于普惠金融服务的科技企业,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于2014年10月正式成立。蚂蚁金服以“为世界带来更多平等的机会”为使命,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根据阿里巴巴此前披露的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在全球,支付宝(蚂蚁金服的主要业务)和合作伙伴们已经服务了约8.7亿活跃用户,其中,国内活跃用户数已达5.52亿。2018年6月8日,蚂蚁金服完成140亿美元的C轮融资,将引入中投和其他中国投资者,市场估值普遍超过1500亿美元,蚂蚁金服成为中国最大的超级独角兽。

1.1从支付平台到互联网金融巨头

支付平台到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蚂蚁金服的成长史:2004年,支付宝正式注册成立,当时主要目的是解决淘宝平台交易当中的信任问题。随后支付宝的支付业务不断扩张,用户不断增加。直到2012年,支付宝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迈出了金融业务领域关键性的一步。2014年,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同时网商银行获批。2015年,蚂蚁金服入股国泰产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务领域。

超级独角兽,估值逾逾1500亿美元:从2015年完成将近18.5亿的A轮融资,估值300亿美元开始,蚂蚁金服的估值一路水涨船高。2018年6月8日,蚂蚁金服宣布完成140亿美元的C轮融资,市场给出的估值普遍超过1500亿美元。

公司股权结构:公司目前股东为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两者合计控制了蚂蚁金服76.43%的股权,企业所有人均为阿里集团高管。C轮融资前,蚂蚁金服引入国字号投资机构全国社保、中投海外、中国人寿、中邮资本、建银建信、太平洋保险、人保、新华人寿等资本巨头,合计占据了蚂蚁金服10.96%的股权。未来60%的股权为战略投资者持有,40%将作为对全体员工的分享和激励。

1.2业绩亮眼,利润井喷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17年税前利润破百亿:借助支付宝前期积累的海量用户以及阿里系电商的导流,加上多元化金融业务的拓展,2014年营业收入已破百亿,达到135.5亿元。15年公司更是实现了高达249.94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46%。根据蚂蚁金服与阿里巴巴的协议,阿里巴巴将能分享蚂蚁金服37.5%的税前利润,由阿里年报反推,17年蚂蚁金服税前利润首次破百亿,达131.9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54%。这主要得益与蚂蚁金服的微贷业务,尤其是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带来的利润。而17Q4和18Q1的利润下滑是因为2017年底现金贷方面的严监管,导致微贷业务的ABS发行暂缓。同时公司的持续推进用户增长计划也产生了很大费用。

二、多元化业务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帝国

蚂蚁金服业务版图:从支付宝成立一直至现在,蚂蚁金服的业务不断拓展,不但包括银行、股票、证券、保险、基金、消费金融等金融领域,还涉及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汽车出行、餐饮、媒体、影视等非金融领域,业务结构不断多元化。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形成了以普惠、科技、全球化为首的三大发展战略和以支付、理财、微贷、保险、征信、技术输出为主的六大业务板块。

2.1支付:海量客户,盈利核心

场景全覆盖,海量客户群:支付业务是蚂蚁金服赖以起家的业务,也是蚂蚁金服众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入口。支付宝2004年成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交易信任问题。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超过200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为近千万小微商户提供支付服务,在覆盖绝大部分线上消费场景同时,不断拓展传统商业、公共服务以及海外市场的服务场景,覆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代表。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寡头助力盈利增加:来自蚂蚁金服的资料显示,2016年支付业务的收入占蚂蚁金服总收入的65%。根据易观的统计,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了109万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208.72%。整个市场规模连续3年实现高速增长,预计2018年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支付宝和财付通双寡头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支付宝在2017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基本稳定在54%,遥遥领先第二名财付通十多个百分点。同时支付宝对商户收取的平均费率只有0.6%,而对标公司PayPal收取的平均费率约为3%,相比之下支付宝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用户对支付宝使用习惯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增长,支付业务的盈利有望进一步提升。

2.2投资理财:万亿市场

根据蚂蚁金服最新的融资文件,其财富管理业务目前管理着2.2万亿元人民币(合3450亿美元)的资产——这一此前从未公开的数据将使蚂蚁金服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者财富管理平台。其中,余额宝管理着1.5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

2.2.1余额宝:普惠金融最典型代表

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被普遍认为开创了国人互联网理财元年。余额宝唤醒了公众的理财意识,其“1元起购”的特点降低了理财门槛,提高了理财收益,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需求。截止2017年年末,余额宝的用户数达到了4.74亿户,同比增速达到45.85%,其中个人投资者占到了99.94%。

基金规模高速增长,盈利总额飞速提升: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余额宝的规模高速增长,从2014年底的5789亿增长到2017年底的1.58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72%,同期国内排名第二的货币基金融通汇财宝规模仅为282.8亿元,余额宝是其55.83倍。余额宝的净利润总额也从2014年底的1.85亿元上升到2017年底的4.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6.84%。

2.2.2基金销售:抢占新蓝海

拓宽基金业务,营收快速增长:2015年4月蚂蚁金服从恒生电子手中买走了杭州数米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的控制权,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基金业务。2016年8月数米基金改名蚂蚁基金销售有限公司。2017年蚂蚁基金的基金代销业务实现7.46亿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6%。同期,天天基金营业收入8.44亿元,销售额4124.02亿元;2017年工商银行基金销售额9232亿,同比增长89%;招商银行基金销售额7055.10亿元,同比增长42.47%;农业银行基金销售额3373亿元,同比增长31.2%。对标天天基金的营业收入,蚂蚁基金的销售额大约在3600万左右。相比银行巨头,蚂蚁基金的基金代销业务差距仍然很大。但借助支付宝、余额宝对海量用户的引流,蚂蚁基金有望和银行争夺基金代销的市场份额,未来上升空间很大。

2.2.3投融资平台:低成本高效率

蚂蚁金服旗下有招财宝和蚂蚁达客两大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招财宝:连接个人投资者与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者。招财宝成立于于2014年4月。中小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招财宝平台发布借款产品,并由金融机构或担保公司等作为增信机构提供本息兑付增信措施。投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向融资人直接出借资金。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够面向广大投资者进行直接融资,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与信用成本,融资速度快,融资额度灵活。2015年12月底招财宝平台的成交用户数破千万,累计成交金额已经近4000亿元,用户已获得的收益总计超20亿。

蚂蚁达客:连接投资者和创业者,定位于股权众筹。蚂蚁达客成立于2015年11月,目的是为创业者提供股权众筹融资服务,支持创新与创业。创业者可通过蚂蚁达客筹措资金,并获得生产、渠道、经营、品牌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持。投资人可通过蚂蚁达客寻找投资机会,基于对特定行业的了解,投资自己理解、认可的企业,分享企业的成长。同时蚂蚁达客与IDG、红杉等多家创投机构及淘宝众筹、创客+等平台形成合作,为创业项目提供从初创融资到产品销售等全成长周期的融资服务。目前蚂蚁达客上完成融资的项目共有8个,其中2个已经获利退出,累计募资金额达到1.84亿元。

2.3微贷:小客户大价值

2.3.1企业微贷:服务小微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网商银行成立于2015年6月,是由蚂蚁金服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的中国第一家核心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商业银行,以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为使命,为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有贷款、赚钱、企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四大业务块。

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截止到2016年12月底,网商银行为277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累计为用户提供信贷资金超过879亿元。2016年网商银行营业收入26.37亿元,同比增长942.29%;税后净利润达到3.16亿元,同比增长357.97%。2017年净资产规模达到45.87亿元。

2.3.2消费金融:盈利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蚂蚁金服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主要有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两个业务。蚂蚁花呗是蚂蚁金服推出的一款消费信贷产品,申请开通后,将获得500-50000元不等的消费额度。用户在消费时,可以预支蚂蚁花呗的额度,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蚂蚁借呗是支付宝2015年4月推出的一款贷款服务,目前的申请门槛是芝麻分在600以上。按照分数的不同,用户可以申请的贷款额度从1000-300000元不等。借呗的还款最长期限为12个月,贷款日利率是0.045%,随借随还。

ABS发行规模井喷:2017年花呗和借呗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呈现井喷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净利润的快速增长。花呗发行了1875亿元的个人消费贷款ABS,同比增幅292%。借呗发行了1399亿元的个人消费贷款ABS,同比增幅750%。

盈利快速增长:蚂蚁花呗2017前两季度营收为14.94亿,净利润为10.2亿,预计全年营收29.89亿,净利20.39亿,同比2016年分别增长2201%与68%;蚂蚁借呗2017前三季度营收为69.47亿,净利为44.94亿,预计全年营收92.62亿,净利59.92亿,同比2016年分别增长140%与65%。

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从2014年的183.2亿元到2017年的43847.3亿元,2017年的环比增速高达904%。预计2018-2020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速为122.9%,90.2%和69.3%。高速增长的规模为花呗和借呗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4保险:多样化业务全方位覆盖日常生活

2013年,蚂蚁金服和腾讯、平安发起成立了我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始试水保险业,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自此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15年底蚂蚁金服正式成立保险事业部,在整合原淘宝、支付宝等多个电商平台的保险业务基础上,系统地建立综合、开放的互联网保险平台。2016年,保险事业部升级为保险事业群,保险业务得到进一步重视。2016年7月,蚂蚁金服通过增资的形式,以51%的股份控股国泰产险。2017年5月,成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务。同时蚂蚁金服还通过保险代理牌照搭建业务平台,向保险公司推介优质的流量。截至2016年9月,蚂蚁保险服务平台已经和78家保险机构合作。目前,蚂蚁金服的保险业务已经覆盖健康、意外、旅行、财产、人寿、车险、乐业、公益、运费险9个大的业务板块,推出超过2000款保险产品,日均保单量已超2100万单,来自移动端的保单量逾6成。截至2017年3月末,保险服务年活跃用户3.92亿人,单用户保费同比增长43%。

2.5信用:芝麻信用开启全新信用生活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2015年成立旗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致力于解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问题,构建互信互惠的商业环境。芝麻信用所有开通用户均为实名认证用户,广泛覆盖了许多原来传统征信没有信贷记录的人群。“芝麻信用分”是芝麻信用对海量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和评估,主要包含了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芝麻信用基于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数据和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数据,并与公安网等公共机构以及合作伙伴建立数据合作,与传统征信数据不同,芝麻信用数据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等等。商家可以根据芝麻信用评估风险,提供便捷服务,消费者在享受到便捷后会更加偏好芝麻信用,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如此一来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芝麻信用已经从信用卡、消费金融、融资租赁、抵押贷款,到酒店、租房、租车、婚恋、分类信息、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为用户、商户提供信用服务。

2.6技术输出:以科技助力合作伙伴,在生态体系中分享创造价值

蚂蚁金服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支付连接、金融服务和技术服务。在这三部分中,支付连接的利润率是最低的,其次是金融服务,而技术服务的利润率可以高达60%。2016年,其来自于支付连接的收入为65%,技术服务的收入比例为17%,金融服务收入占比为18%。2017年,蚂蚁金服预计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至34%,支付连接收入占比下降至55%,金融服务收入占比缩水至11%。而根据预测,到2021年时,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超过支付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项。蚂蚁金服目前确立了以BASIC技术(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Cloud金融云)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持续不断地从Fin向Tech转型。

Blockchain区块链:最新发布的《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显示,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的增速远超美国,领先全球。其中阿里巴巴以49件的总量排名第一,这些专利全部出自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信任的连接器”,而蚂蚁金服区块链团队的愿景是“打造生产级的信任连接基础设施”。作为信任连接器,蚂蚁区块链用算法和分布式技术架构实现去中心化和信任问题,目前已经在多个场景实现了应用落地。

AI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蚂蚁金服的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在客服、信用、保险,理财等多领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Security安全:在互联网身份认证领域,蚂蚁金服一直致力于研发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用于实现更高的安全性与更好的用户体验。2014年支付宝钱包国内率先试水指纹支付,移动支付跨入生物识别时代。2016年支付宝宣布商用刷脸支付。2017年蚂蚁金服研制出全球首个眼纹识别技术。在风控领域,蚂蚁金服基于原来的历史交易数据进行个性化的验证,提高账户安全性。蚂蚁金服自主研发的智能实时风控系统(CTU),能对每笔交易进行8个维度的风险检测,确保交易万无一失。目前支付宝资损率低于十万分之一,而银联资损:率约万分之一点三,Paypal的资损率约千分之二。

IoT物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也即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2017年2月,蚂蚁金服与深蓝科技联合推出TakeGo智能门店系统。2017年8月,蚂蚁金服宣布开放无人值守技术,将为商家提供身份核验、风险防控、支付结算等多种服务,让消费者无需通过商家的人工服务,也能自助用借买。近期有媒体报导蚂蚁金服将入股猩便利,进军无人超市。阿里巴巴近期提出ALLinIoT全面进军物联网领域,主要聚焦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制造、智能汽车4个领域。


Cloud金融云:蚂蚁金服旗下面向金融机构的云计算服务。蚂蚁金融云依托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在云计算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累,集成了阿里云的众多基础能力,并针对金融行业的需求进行定制研发。蚂蚁金融云作为蚂蚁金服“互联网推进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云平台,它助力金融创新、助力金融机构的IT架构实现升级,去构建更加稳健安全、低成本、敏捷创新的金融级应用,使金融机构可以更好的服务自己的客户。经过几年建设努力,蚂蚁金融云已经具备了高可用容灾、资金安全管理、高并发交易、实时安全控制、低成本交易五大特点,形成了大数据、分布式中间件SOFA、研发运维、移动、监控、企业应用、系统安全、业务安全、计算和网络、数据库、存储、应用服务十二个业务板块。

三、从蚂蚁金服得到的两点启示

3.1快速发展的关键:全产业链布局打造金融生态

打造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自身护城河:蚂蚁金服的前身支付宝的成立正好赶上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为金融机构业务场景的渗透和长尾用户的覆盖提供了便捷,中国的金融科技开始进入了网络化的浪潮。借助阿里电商平台的引流,支付宝乘势而上,依靠第三方支付业务快速的积累了大量的长尾用户,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借着巨大的流量,蚂蚁金服进一步拓展和推广自己的业务,从支付拓展到理财、微贷、保险、信用,从而全方位覆盖生活的各个场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以此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起自身的护城河。并且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拓展,场景会不断丰富,护城河会越来越宽,优势越来越明显,强者恒强。截止2018年6月1日,蚂蚁金服共参与98起投资事件,覆盖金融、人工智能、企业服务、出行、餐饮、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农业、房产家居、电子商务十个领域。

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意识到这一闭环的重要性后,也纷纷开始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自己的金融生态。如京东金融借助京东电商平台的优势,从供应链金融发展成为具有企业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财富管理、支付等多种业务的一站式在线投融资平台。随着更多的公司参与到其中,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而最早开始的蚂蚁金服已经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拥有了稳定的客群,在总流量有限的情况下,后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要想分一杯羹,必须在场景上不断深化,做出自己的特色。

3.2蚂蚁金服体现了创新对于Fintech的价值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从蚂蚁金服身上可以看出创新的价值:蚂蚁金服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技术创新,其主要业务的科技水平均走在行业的前列。

1)在支付业务方面:借助蚂蚁金融云将每笔支付成本降到了几分钱,将商户的支付费率低到美国的五分之一;接通公共事业缴费服务,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燃气等费用可以通过支付宝实现自动缴纳;率先推出条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等技术,使移动支付跨入生物识别时代。目前在金融领域用指纹完成身份识别以及支付正在成为标配;在部分停车场和高速收费站,只要支付宝和车牌绑定,即可实现自动缴费;在部分商店,购物消费刷脸即可买单。技术的力量推动了无现金社会

的到来,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2)在财富管理方面:余额宝只是打通了货币基金和消费体系之间的阻隔,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快捷的申购赎回和消费方式,但这样一个技术上的创新就使其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崛起的里程碑,成就了世界第一大货币基金。蚂蚁财富作为给普通客户提供理财的平台,会将更多技术、运营、数据能力开放给金融机构,入驻的金融机构在得到更好的技术数据和连接的支持后,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3)在贷款方面:蚂蚁金服基于AI模型提升风控能力,运用大数据模型来发放贷款。发展信贷融资业务风控是核心,通过对客户相关数据的分析,依照相关的模型,综合判断风险,蚂蚁金服形成了网络贷款的“310”模式,即:“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的服务标准。网商银行已累计服务超过500万小微企业,以及150多万涉农经营者。蚂蚁花呗、借呗等消费金融业务16、17年激增,但通过大数据风控技术,坏账率不足1%。

4)在保险方面:蚂蚁金服搭建新型保险平台,与保险公司的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技术对保险产业链的全流程优化,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全方位的保险产品。同时还依靠大数据、AI等技术,解决了保险行业在风险定价等领域的痛点。产品“车险分“以蚂蚁金服在大数据、AI、数据建模等方面的技术,形成消费者的车险标准分,为保险公司在车险产品上更准确识别客户风险、更合理定价、更高效服务消费者提供依据;产品“定损宝”人工智能模拟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通过算法识别事故照片,与保险公司连接后,几秒内就能给出准确的定损结果,大大降低了定损的成本。

5)在信用方面:芝麻信用基于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数据和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数据,并与公安网等公共机构以及合作伙伴建立数据合作,其数据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等等。芝麻信用通过分析大量的网络交易及行为数据,可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继而为用户提供快速授信、免押金租房、借书、住宿、现金分期等服务,推动了信用城市的建设。



当单纯的商业模式和流量红利都在逐渐变弱时,技术才是决定未来空间的真正引擎。蚂蚁金服成功证明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显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重构金融的触达方式。通过技术的开放共享,和合作伙伴一起,可以很好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和体验。而资本市场给科技公司的认同也远高于金融机构,这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

总结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从蚂蚁金服得到的两点启示:1)快速发展的关键:全产业链打造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自身护城河。蚂蚁金服的前身支付宝的成立正好赶上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业务场景的渗透和长尾用户的覆盖提供了便捷,支付宝成为巨大流量入口。借此,蚂蚁金服快速从支付拓展到理财、微贷、保险、信用,全方位覆盖生活各个场景,形成良好金融生态闭环,并且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拓展,护城河越来越宽。2)从蚂蚁金服身上可以看出创新对Fintech的价值。蚂蚁金服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技术创新,其主要业务的科技水平均走在行业的前列。目前蚂蚁金服40%的员工都是技术类员工,而在参与决策与战略制定的管理层中,也有四分之一是技术人。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当单纯的商业模式和流量红利都在逐渐变弱时,技术才是决定Fintech企业未来空间的真正引擎。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蚂蚁金服的发展潜力在于:生态增长+海外输出+数字化延展。1)生态指数型增长。受益于深度融合的数字金融生态和资金账户体系,平台变现效率有望持续提升。若获客补贴持续有效,2021年支付宝账户数有望超过8亿,中性假设下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稳定于55%,财富管理AUM超4万亿,消费信贷余额约2万亿元,保险维持线上领先地位。2)向海外输出金融生态经验,实现全球付。未来3-5年是海外业务重点投入期,蚂蚁与集团形成矩阵式出海架构,共同提升用户价值和粘性。3)从延展数字产业生态,从Tech-Fin到Tech-Industry。目前行业解决方案仍处于免费开放阶段,未来不排除货币化可能性。



金准人工智能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

前言

早在2015年,总理就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到了,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发展趋势,成本小,速度快,众人创富,形成财富合理的分配格局

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当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时,互联网自身所带有的“分享”特征也顺势进入不同的行业,制造业在寻求自身厂房、设备的分享;医疗行业在寻求自身医疗资源的分享;教育行业同样也在开展教育资源的分享……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未来十年,中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企业,甚至会改变现在的中国互联网格局。

现在消费者,通过分享可以成为消费商。消费者、受益者、分享者、经营者。不管你接受还不接受,当前以“分享经济”为代表的创新正悄然而至,即将引领一种“消费关系”模式,我们的购买方式、支付工具、营销渠道都在改变!


一、什么是分享经济

分享型经济(Sharing Economy)又可称为协作型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或共享经济,其核心用Airbnb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的话来说就是“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but not Ownership),一个人多余的时间、拥有的技能都可以和其它人分享。这种理念在欧美国家十分流行,符合环境保护、提升效益、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等未来理想社会的要求。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定义为: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在分享型经济的体系中,分享已经从一种社会性活动(social activity)演变成一种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崛起于美国旧金山的AirBnB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倘若你属于出租车或豪华轿车行业,那么Uber和Lyft将是你的噩梦。这些公司几乎是一夜之间兴起,成为了重要的行业参与者,集合了便利、价格优惠、高效甚至“酷炫”的特征,吸引客户放弃他们的旧习惯。同样,Airbnb也在抢占酒店、汽车旅馆和小旅店的市场份额。而Task Rabbit——唯一一家真正将需要完成任务的人和可以帮忙完成任务(购物、写学期论文、打扫车库)的人联系起来的创业公司——则乐于改变你购买几乎任何服务的方式。毫无疑问,这确实是一场革命,但到目前为止,也明显是一场由需求驱动的单方面革命。

从搭个顺风车,到住个空闲屋;从租件PRADA到约个人吃饭;从吃家常饭到约个老师讲课,我们的生活已经逐渐被“分享型经济”所覆盖。分享型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分享+经济”。分享自身拥有的时间、体力、知识、房屋、衣服等等于有需要的人,从中获得回报的经济模式;用Airbnb创始人的话说,分享型经济即是使用而不占有。一个人多余的时间、拥有的技能都可以和其它人分享。这种理念在欧美国家十分流行,它符合环境保护、提升效益、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等未来理想社会的要求。现在分享型经济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遍地开花,我们的生活几乎被分享型经济所占领,他无孔不入的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在物质基础逐渐提升和西方分享观念的熏陶下,国内不少人逐渐加入分享的行列,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房屋、汽车甚至人力等闲置资源可以再创造价值,于是有些人将自己的房间分享到在线短租平台中获取房租;有些人将自己的闲置汽车分享出来;有些人将自己的剩余劳动力分享出来;这些服务让不少人获得了实惠,用更低的价格获得更优质的服务,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降低了使用成本。

对整个社会来说,分享型经济无疑重新配置了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减少资源的耗费,利用闲置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获得最佳的效益,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经济发展。好比一个人将自己闲置的房屋、汽车以及人力资源出租出去,将闲置的房屋、汽车资源再利用,通过收取佣金获得盈利,同时使用者,通过租用他人房屋、汽车获得使用权。在整个交易中,单位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自然就会提高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分享型经济的发展无形中也刺激了个体经营的发展,个人作为经营主体,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以个人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均有个人享有。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在发展中,随着信息透明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逐渐衍生出狭义的自营品牌,既自品牌。分享型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自品牌的诞生与发展。

 

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over Ownership)和“不使用即浪费”(Value UnusedisWaste)。

二、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区别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总结了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差别:

1)传统的财富生产方式,是通过消费者在实体店或者网店消费,将财富流向销售者的手中。传统的财富分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是传统经济的终点,提供了财富却不能参加财富分配。而分享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垄断,重新定义财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

2)分享经济是让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分享价值,整合身边人的分散、闲置的资源,精准连接产品和需求,让消费者能够零成本参与到财富的生产中来,消费者成了分享经济的节点而不是终点,通过分享价值连接供需创造财富共享财富。

3)传统经济是重资产运营,需要资金、关系和垄断,需要招人、开店、进货、做营销、做广告、卖产品。分享经济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上的分享价值培养需求,需求引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零成本创业解决方案。

三、分享经济在“互联网+”时代,成为新潮流

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通过分享、协作方式,让社会闲散资源得到整合、利用,这是一种形式门槛更低、成本更小、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

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简单来说,分享经济就是让闲置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以按需分配的方式,产生更多的价值,从而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如果我们以滴滴来举例的话,就是——拥有车的车主,其实拥有的是未被充分使用的闲置资源。他可以通过滴滴出行平台,将车上闲置的座位变成一个收入来源,通过充分使用空间来利用了过剩的产能。

分享经济是包括不同人或组织之间对生产资料、产品、分销渠道、处于交易或消费过程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分享。这个系统有多种形态,一般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赋予个人、法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冗余物品或服务分享、分配和再使用的信息。分享经济通常的前提是,当物品的信息被分享了,这个物品对个人或组织的商业价值将会提升。便利,参与感和信任是推动分享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分享经济在“互联网+”时代,成为新潮流,消费者基于众享理念的应用和参与,让很多的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有些行业在独享经济时代能够活的很好,但在分享经济时代里却很难再招徕到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完全可以自己通过相互众享来达成自己的梦想,而不需要过多的产品生产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测,随着分享经济的深入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以分享经济为契机在市场当中掀起众享潮流。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分享经济的公平、透明、均利是基本原则,让用户、伙伴通过特定的方式参与游戏规则设计也值得尝试。分享经济参与者彼此依赖,与平台方共建共享;形成协同消费、协同创新。

四、2017年我国分享经济发展情况

4.1 2017年我国分享经济发展概况

2017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非金融共享领域交易额为20941亿元,比上年增长66.8%。

2017年非金融共享领域市场交易额占总规模的比重从上年的37.6%上升到42.6%,提高了5个百分点;金融共享领域市场交易额占总规模的比重从上年的62.4%下降到57.4%,下降了5个百分点。

2017年我国分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9.7%,意味着城镇每100个新增就业人员中,就有约10人是分享经济企业新雇用员工。

 

 

2017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7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7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

2017年我国分享经济融资规模约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和知识技能领域融资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1072亿元、512亿元和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2%、57.5%和33.8%。

截至2017年底,全球224家独角兽企业中有中国企业60家,其中具有典型分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31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51.7%。2017年新进入该榜单的中国企业有17家。

4.2我国分享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分享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结构继续改善。

分享经济拉动就业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包容性增长。分享经济在解决产能过剩行业工人再就业以及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对去产能和脱贫攻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分享经济是最活跃的新动能,集中体现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依托转型发展的强大需求、网民大国红利、节俭的文化以及成功的实践,中国分享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缩影。

制造业产能共享悄然崛起,运营模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我国制造业产能共享市场交易额约为4120亿元,较上年增长25%,平台上提供服务的企业数超过20万家。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驱动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引领分享经济创新发展,在优化产品服务、保障交易安全以及智能化辅助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

领先企业生态化扩张步伐加快。平台企业积极利用掌握的数据优势、技术优势、用户资源,通过与用户、金融机构、政府、高校及其他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协同互动,积极推动横向业务拓展以及跨领域合作。

政策创新积极推进。“鼓励创新、包容审慎”成为分享经济发展主基调,“放宽准入、底线思维”成为监管新要求,“多方参与、协同治理”成为监管大方向。

中国成为全球分享经济创新者和引领者。分享经济是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正在改变全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市场规模、创新应用、国际影响力以及制度创新探索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分享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法律法规不适应、公共数据获取难、统计监测体系亟待建立等共性问题依然存在,2017年用户权益保护难题进一步凸显,新业态发展与传统的属地管理、城市管理以及理论研究滞后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4.3为什么直销是分享经济下一个风口?

4.3.1直销通过分享来实现

直销是在推广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的同时分享产品。因此,分享应是惯穿直销事业始终的要素或工具。

直销是以产品为媒,以推广一种新生活理念,以商会友、以友促商,以建立一个营销网络组织,最终在利人利已利社会的情况下实现自我价值和良好的效益回报。

直销这种目前先进的营销技术,把传统营销模式的“推销”融解在分享”之中。

从另一角度上讲,直销不同一般的推销和营销,它是把自已通过享用认可的先进的新的生活理念和好的产品与亲人、朋友分享,在分享中并通过培训亲人朋友或亲人朋友的亲人朋友来分享中来实现的。

4.3.2直销,口碑式分享产品

直销实战中,上线直销商在对你进行心态训练的同时,会对直销公司及其产品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培训和分享,但几乎不太可能对您进行单一的“推销”技能培训。从某个角度来看,直销也是一种营销技术,也以产品的销售为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不可能完全回避“推销”的实质的。

直销实战中的邀约原则等都在引导直销商在进行产品销售过程中充分利用培训进行心态训练,以口碑的方式去分享产品所带来的高质素产品,从而实现产品销售,坚决反对强力去“推销”产品。

直销是一个分享的事业,没有分享就没有直销。下一个风口就在直销经济分享!

4.3.3分享式直销优点

直销的核心是在于分享,而不是一味跟消费者灌输我们是直销!

1)公平合理

大家花一样的价钱用一样的产品,这样就使得"买者放心,卖者安心"。

因为直销这种营销方式,它直接面对的是最终的消费者,所以在销售过程中节省了众多中间环节,也相应的减少了这些环节的成本,所以在价格方面,它能够做到相应的统一。

2环节精简

消除了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差距,使售者与买者之间更容易建立感情、维系关系。

因为在直销中,销售者首先是个产品使用者,他对产品的功效以及服用方法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在与买者沟通的过程中,更易于找到共同话题。

3更易于找到合作伙伴

直销作为一种商业行为,与其他商业模式相比,更能够吸引人加盟,主要原因是销售方式不是推销,而是分享。

现在有很多人,一听到做直销工作,就会脸上现出不情愿之色,这可能与传统的营销模式中,推销的成分太大、被别人拒绝的次数太多有关。

而直销注重的是分享,无形中就降低了门槛,使更多的人乐于去尝试了。这就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到直销这个行业中来,让组织快速发展。

4易懂易学

大部分的直销商刚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时,都是以兼职为主的,这就使得直销商的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而且绝大部分的人是没有销售经验的。

但因为分享式的销售模式十分生活化,直销商在销售的过程中几乎不要求有别的销售技巧,只要扮演好一个产品的爱用者的角色就可以了。如此简单的操作过程,大家掌握起来固然就容易得多。

而这席卷而来的分享直销经济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

六、分享经济发展趋势与企业的应对策略

6.1分享经济发展趋势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分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分享经济将从起步期向成长期转型。共享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平台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行业并购越来越多,精细化运营成为企业竞争焦点;政策导向更加注重分享经济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

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有可能成为分享经济的新“风口”,这些领域的共同特点:民生关切、痛点明显、市场需求大、商业模式正在积极探索中但尚未成型。

在积极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直接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量身定做监管制度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将加速推进。

分享经济与信用体系的双向促进作用将更加凸显。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将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分享经济的治理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分享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规章制度的巨大差异,全球化协同治理需求明显增强。

6.2企业的应对策略

6.2.1搭建人性的分享经济平台架构

“尊重人性"曾被列为“互联网+"的时代的六大特征之一,人性即体验,人性即方向,人性即市场。人性是连接的最小单元,小到一次互动,大到一个平台,都要基于人性来思考、开发、设计、运营创新和改进。

6.2.2挖掘目标客户

分享经济的前提就是挖掘目标客户。一是要构建用户画像。构建用户画像首先得收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购物习惯、购物爱好等消费行为,从而对收集而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用这些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描述,通过所描述的特点和特征为用户进行画像,然后对其进行细分,为实现精准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构建使用场景。场景的多元化使得用户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场景去选择,进而与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进行匹配,最终实现精准营销的目的。

6.2.3收集利用数据

大数据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未来商业的核心。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拥有未来。云计算、大数据对于一个规模化分享经济而言,是基本标准配置。平台系统以更节省成本、更快速、更智能的方式来解决资源利用和供需匹配问题。分享经济的目标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更低廉高效地促成供需双方之间的交易。因此,需要依赖大数据来实现精准的信息匹配。

6.2.4整合合适的共享资源

分享经济的本质就是将闲置资源进行整合,而资源整合思维是分享经济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通过对市场中相对过剩的物品和服务进行收集与整合,从而跟需求方进行匹配,使得资源得到优化,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可以说,只有将闲置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使这些资源通过平台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优势来。

6.2.5分享平台责任承担机制

加强分享平台的权责一致性研究,明确各方的适用边界和条件,平衡兼顾平台创新发展担责。探索研究平台责任的分摊模式,构建基于平台经营者、平台交易方等平台相关受益者的责任共担机制,明确相关方应承担的责任,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

总结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为整个社会的发展释放出新的动能,这些技术的应用,给互联网的创新所带来的已经不只是线性的发展,而是一次跨越式的前进。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未来,它们不仅会让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走出“囚徒困境”,也会让“互联网+”、“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等走向融合,释放出更大的动能。

金准人工智能 机器翻译研究报告

前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发受到人们关注。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以机器翻译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且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梳理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概括,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总结如下:

机器翻译概论。首先对机器翻译进行了定义,接着对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我国机器翻译现状进行了介绍。

机器翻译技术原理。机器翻译的技术原理可以概括为基于理性主义的方法和基于经验主义的方法两种,分别对两种方法下的基于规则的翻译方法、基于实例的翻译方法、基于统计的翻译方法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方法进行介绍。机器翻译领域专家介绍。利用金准数据对机器翻译领域专家进行深入挖掘,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进行介绍。

机器翻译的应用及趋势预测。机器翻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文本翻译、语音翻译、图像翻译和视频、VR翻译等领域均有了不同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机器翻译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预测。

1. 概念篇

1.1机器翻译简介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是指运用机器,通过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将一种书写形式或声音形式的自然语言,翻译成另一种书写形式或声音形式的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是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组成它的三门子学科分别是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和数理逻辑,各自建立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基础之上。

机器翻译可以实现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间的低成本交流,其主要优点体现为:

① 成本低。相对于人工翻译来说,机器翻译的成本要低很多。机器翻译需要人工参与的程序其实很少,基本上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翻译,大大降低了翻译成本。

② 易把控。机器翻译的流程简单快捷,在翻译时间的把控上也能进行较为精准的估算。

③ 速度快。计算机程序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其速度是人工翻译速度不可比拟的。

由于这些优点,机器翻译在这几十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具体应用上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词典翻译软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和机器翻译软件。

第一种是最基本的网络查词翻译,查询对象一般为单个的字词、简单的词组或者是固定结构。

第二种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英文简称CAT(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其原理为利用计算机的记忆功能将译者之前翻译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便为之后出现的类似翻译提供便利条件。CAT软件产业已经比较成熟,例如Google Translator Toolkit、Microsoft Loc Studio等,Trados(塔多思)占有国际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产业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微软、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都是它的用户。

第三种是机器翻译软件,也叫做计算机翻译,即MT(Machine Translation)。其原理为应用计算机按照一定规则把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目标自然语言。此过程一般指自然语言之间句子和段落等的翻译,大部分见诸于世的翻译软件,如谷歌翻译、金山词霸和有道翻译等均属于机器翻译软件。

1.2机器翻译发展历程

机器翻译思想正式提出于1949年,Warren Weaver发表《翻译》备忘录,在那以后至今的时间里,机器翻译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从那以后,人们就开始思索如何运用计算机代替人从事翻译工作的问题,甚至在此之前,图灵就已经开始思考计算机是否能够进行思维这一问题。1949年,信息论先驱Warren Weaver发表了有关机器翻译的备忘录,提出了机器翻译的可计算性,他提出两个主要观点:第一,他认为翻译类似于解读密码的过程;第二,他认为原文与译文“说的是同样的事情”,因此,当把语言A翻译为语言B时,就意味着从语言A出发,经过某一“通用语言”或“中间语言”,可以假定是全人类共通的。这是机器翻译发展初始阶段的第一件标志性事件;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在IBM的协同下进行的英俄翻译实验开始了,在翻译自动化方面的尝试是机器翻译发展初始阶段的第二件标志性事件。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机器翻译的概念,并且已经意识到可以利用语法规则的转换和字典来实现翻译目的。人们乐观地认为只要扩大词汇量和语法规则,在不久的将来,机器翻译问题会比较完美地得以解决。所以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各国大力支持机器翻译项目,一个机器翻译研究的高潮就此形成。

好景不长,1966年11月,美国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ALPAC)从机器翻译的速度、质量、花费以及当时人们对机器翻译的需求等几个角度,对当时的各个翻译系统进行了一次评估,公布了著名的APLAC报告,给机器翻译研究工作浇了一盆凉水。报告提出,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明显远低于人工翻译,难以克服的“语义障碍”是当时机器翻译遇到的问题,这份报告全面否定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建议各大机构停止对机器翻译的投资和研究。尽管报告的结论过于仓促、武断,但是这一阶段关于机器翻译的研究的确没有解决许多至关重要的问题,并没有对语言进行深入的分析。此后在世界范围内,机器翻译出现了空前的萧条局面。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能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器翻译这一学科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和经济利益,被重新提起。许多大公司开始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使得机器翻译得到了复苏和重新发展的机会。这一时期,计算机和语言学的一些基础工作,比如许多重要的算法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对语法和语义的研究也已经有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成果,词法分析、句法分析的算法相继得到开发,并且加强了软件资源,例如电子词典的建设。翻译方法以转换方法为代表,开始普遍采用以分析为主,辅以语义分析的基于规则方法来进行翻译,采用抽象转换表示的分层实现策略,如图1。语法与算法的分开是这一时期机器翻译的另一个特点。所谓语法与算法分开,就是指把语言分析和程序设计分开来成为两部分操作,程序设计工作者提出规则描述的方法,而语言学工作者使用这种方法来描述语言的规则。

 

现在,机器翻译已经成为世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热门。原因之一是网络化和国际化对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大,翻译软件商业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我们一般称之为基于经验主义的翻译方法,主要是基于实例和基于统计的方法,特点是注重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开始了针对大规模的真实文本处理。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开始解决一个比文本翻译更加复杂和艰难的问题——语音翻译。而且由于Internet上的机器翻译系统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商业利益,此时网上翻译机器系统也进入了实用领域的新突破阶段。

 

机器翻译功能越来越强大,从最初只能进行简单的单词翻译,到之后可以翻译出基本符合语法的句子,慢慢可以翻译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句子,现在部分软件已经可以自主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结果的准确性与可读性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近年来,加入了“深度学习技术”等人工智能的机器翻译已经不止于简单的将一个个单词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可以像人工翻译一样,不断向前回顾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同时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最为明显的是现在的部分机器翻译软件已经可以理解每一个代词具体指代谁,这在许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实现这种功能的关键,分别依赖于两种神经网络架构,一个是循环神经网络(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另一个是卷积神经网络(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目前关于两种网路架构哪种更适用于机器翻译的争论还有很多。

循环神经网络

循环神经网络的关键在于“循环”二字,计算机系统会“记住”上一次输出的内容,并以此来决定下一次输出。有了上一次和下一次的概念,神经网络就不会把输入和输出的信息看作是独立的,而是看作相互关联的时间序列。这样可以通过以往的序列关联猜测到下一个序列会出现的词。在翻译时,神经循环网络把源语言当作输入序列,把翻译语言当作输出序列,由于每次的输出都会参考上一次输出的结果,所以机器翻译更具有整体性,可读性和准确性更高,而不是简单地翻译单词。目前,循环神经网络运用最为熟练的应该是谷歌翻译,谷歌曾提出利用神经网络系统进行机器翻译,据称汉译英的错误率最高下降了85%。

卷积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语言片段,并且具有信息分层处理能力。将文本序列化、单词向量化,经过分层处理后再输出结果。在分层过程中,还会不断回顾源文本来确定下一个输出序列。首先应用这种技术的是Facebook和最近的机器翻译新秀DeepL。2017年上半年,Facebook宣布推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开发的语言翻译模型,据说比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开发的语言翻译模型速度可以快9倍,而且准确率更高。在测试上,Facebook翻译系统在英语-德语、英语-法语的测试上都比循环神经网络更接近人工翻译。

不管是哪种系统,都不是机器翻译的终点,比如谷歌近期提到的不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注意力机制,以及多层神经网络、深度神经网络等,都是解决机器翻译问题的探索,在速度、计算机资源消耗、情感理解等多种维度上各有不同的表现。

1.3我国机器翻译现状

中国的机器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由于国际环境和电脑发展水平的束缚,国内真正对机器翻译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成果是著名的“863智能英-汉翻译系统”。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机器翻译的使用变得日趋频繁;机器翻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随着机器翻译软件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机器翻译也成为可能。机器翻译研究形成了独立研究机构和政府研究组织共存的良好面貌。国内成功的机器翻译的开发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第一阶段的开发期是在1957年,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电脑科技研究所与中俄机器翻译合作,成功译出了九类复杂的句式。作为世界上的两种重要语言,英汉互译是国内外诸多学者所关心的。

第二阶段由于政治原因和机器翻译固有的困难而停滞。在此阶段,汉英机器翻译研究几乎止步不前。

第三阶段是大发展阶段,始于1975年。国内的机器翻译列入了“六五”“七五”“863”等主要研究计划。研究者集中精力进行了多个科研院所的协作研究,开展了与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和沟通,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资源,而且把我国机器翻译带入了繁荣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机器翻译软件,例如“译星”“通译”等。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机器翻译成为一种新兴产业,走向了专业化和市场化。

近几年国内机器翻译发展很快,各大IT公司都相继推出自己的机器翻译系统,而且神经翻译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机器翻译范式,在诸多语种及应用场景中的翻译质量已经超越了统计机器翻译技术,并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以下对各大IT公司机器翻译进展逐一介绍。

2010年初,百度组建了机器翻译核心研发团队,2011年6月30日,百度机器翻译服务正式上线,目前,百度翻译支持全球28种语言互译、756个翻译方向,每日响应过亿次的翻译请求。此外,百度翻译还开放了API接口,目前已有超过2万个第三方应用接入。华为、OPPO、中兴、三星等手机厂商,金山词霸、灵格斯词霸、敦煌网等众多产品均接入了百度翻译API。百度还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引入机器翻译中,这一应用比谷歌翻译要早一年,在海量翻译知识获取、翻译模型、多语种翻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时准确地响应互联网海量、复杂的翻译请求。其所研发的深度学习与多种主流翻译模型相融合的在线翻译系统以及基于“枢轴语言”等技术,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科大讯飞成立之时就开始在语言和翻译领域布局项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上的创新和突破,科大讯飞在2014年国际口语翻译大赛IWSLT上获得中英和英中两个翻译方向的全球第一名;在2015年又在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组织的机器翻译大赛中取得全球第一的成绩。2017年科大讯飞还推出了多款硬件翻译产品,其中晓译翻译机1.0plus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神经网络翻译系统,从在线系统优化成一个离线系统。它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翻译服务。

阿里巴巴2015年收购了国内最大的众包翻译平台——365翻译,开始涉入机器翻译领域。2016年10月起正式开始自主研发NMT模型,2016年11月首次将NMT系统的输出结果应用在中英消息通讯场景下的外部测评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初阿里正式上线了自主开发的神经网络翻译系统,为阿里经济体复杂多样的国际化需求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阿里机器翻译是基于阿里巴巴海量电商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多语言语种识别与自动翻译功能,为跨境电商信息本地化与跨语言沟通上提供精准、快捷、可靠的在线翻译服务,其宗旨是“让商业没有语言障碍”。

2016年初,腾讯开始研发AI翻译产品,并正式推出机器人翻译——翻译君,支持中英日韩法德意土等15种语言和80个语种的对翻译。2017年宣布翻译君上线“同声传译”新功能,用户边说边翻的需求得到满足,语音识别+NMT等技术的应用保证了边说边翻的速度与精准性。腾讯机器翻译基于腾讯领先的底层算法、丰富的中文知识图谱和先进的NLP引擎能力,结合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和统计机器翻译的优点,对源语言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使翻译效果更为准确,同时支持语音翻译、图片翻译、语种识别等多种场景,大大减轻传统文本翻译的读写成本。

机器翻译是搜狗人工智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可以满足用户在搜索过程中大量的机器翻译需求,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搜索和机器翻译技术的结合,帮助中文用户打破语言障碍,搜索并浏览全世界外语信息。2016年5月19日,搜狗正式上线英文搜索。搜狗英文搜索提供跨语言检索功能,可自动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进行查询,再生成英文查询结果。对于不擅长英文的用户,可以节省很多“先翻后搜”的搜索时间2017年11月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狗展示了机器同传技术,可将演讲者的中文同步翻译成英文并实时上屏12月21日,搜狗英文搜索正式升级为搜狗海外搜索频道,并同步上线了搜狗翻译频道。2018年3月,搜狗上线定位旅游用的翻译机——翻译宝开始了在机器翻译领域硬件的探索。目前,搜狗已经上线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频道,并发布了跨语言搜索系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英文网页搜索服务,并同时能够将搜索结果翻译为中文帮助用户理解。

网易2011年创立网易感知与智能中心,拥有自建分布式深度学习平台,其自主研发的图像处理、语音识别、智能问答等AI技术,已经在有道翻译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2017年5月网易有道在GMIC未来创新峰会上公布:由网易公司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翻译技术正式上线。此次在有道上线的YNMT技术,由网易有道与网易杭州研究院历时两年合力研发,让以中文为中心的、根据中文用户使用习惯定制的神经翻译系统服务于6亿有道用户,服务于有道词典、有道翻译官、有道翻译网页版、有道e读等产品。

除了BAT这类大型的IT公司,一些机器翻译的创业公司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例如“小牛”翻译,由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机器翻译系统NiuTrans,荣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这是国内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最高科学技术奖项。小牛翻译团队于2012年5月创立了沈阳雅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聚焦机器翻译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企业级机器翻译服务解决方案。小牛翻译是目前国际上功能最强的两个开源统计机器翻译之一,目前有7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个高校和企业研究机构下载使用。小牛翻译除了有统计机器翻译开源系统之外,还有商用的机器翻译系统。目前小牛翻译已经支持,以中文为核心,与其他64种语言机器翻译,在技术上已经转换为最新的神经机器翻译模型。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搜索技术中心的资深技术专家创立的爱特曼科技(Atman)是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创立仅三个月产品还没上线便获得千万级的天使轮投资。该公司聚焦于世界领先机器翻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核心技术有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机器写作、知识图谱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领先机器翻译技术结合译后编辑重构高质量语言转换服务、外媒内容全链条生产平台,包括外媒选材、机器翻译、在线编辑、自动分发等。

总而言之,机器翻译在我国从无到有,现如今其发展更是有着新的广度和深度,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2.技术篇

机器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原文分析、原文译文转换和译文生成。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需求,在某一具体的机器翻译系统中,可以将原文分析和原文译文转换相结合,独立出译文生成,建立相关分析独立的生成系统。在这一翻译过程当中,机器翻译在进行原文分析时要考虑文本的结构特点,而在译语生成时则不考虑源语的结构特点。也可以结合原文译文转换与译文生成,把原文分析独立出来,建立独立分析相关生成系统。此时,文本分析时不考虑译语的结构特点,而在译语生成时要考虑源语的结构特点。还可以让原文分析、原文译文转换与译文生成分别独立,建立独立分析独立生成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分析源语时不考虑译语的特点,生成译语时也不考虑源语的特点,通过原文译文转换解决源语译语之间的异同。

 

自机器翻译诞生以来,其研究围绕理性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两种思潮进行了两次转变。

所谓“理性主义”的翻译方法,是指由人类专家通过编撰规则的方式,将不同自然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生成算法,计算机通过这种规则进行翻译。这种方法理论上能够把握语言间深层次的转换规律,然而理性主义方法对专家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和翻译知识,更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操作技能。这些因素都使得研制系统的成本高、周期长,面向小语种更是人才匮乏非常困难。因此,翻译知识和语言学知识的获取成为基于理性的机器翻译方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谓“经验主义”的翻译方法,指的是以数据驱动为基础,主张计算机自动从大规模数据中学习自然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由于互联网文本数据不断增长,计算机运算能力也不断加强,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统计翻译方法逐渐成为机器翻译的主流技术。但是同时统计机器翻译也面临诸如数据稀疏、难以设计特征等问题,而深度学习能够较好的环节统计机器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现在正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当前机器翻译领域的热点。

2.1理性主义方法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Rule-based System)的基本思想认为,一种语言无限的句子可以由有限的规则推导出来。依据语言规则对文本进行分析,再借助计算机程序进行翻译,这是多数商用机器翻译系统采用的方法。

基于规则的方法比较直观,能够直接表达语言学家的知识。规则的颗粒具有很大的可收缩性,大颗粒度的规则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而且有比较好的系统适应性,不依赖于具体的训练语料;小颗粒度的规则具有精细的描述能力,这种方法便于处理复杂的结构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如解决长距离依赖等问题。

但是,基于规则的翻译方法中规则主观因素比较重,有时与客观事实有一定差距;规则的覆盖性比较差,特别是细颗粒度的规则很难总结得比较全面;规则之间的冲突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规则库的调试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规则一般只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系统,规则库开发成本太高。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系统中,主要包括词法、句法、短语规则和转换生成语法规则,通过三个连续的阶段实现分析、转换、生成,根据三个阶段的复杂性可以分为直接翻译、结构转换翻译和中间语翻译。

2.1.1直接翻译

直接翻译是指把源语中的单词或句子直接替换成相应的目的语的单词,必要时可以对词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是机器翻译最初构想的体现,从目的语中寻找与源语词汇相对应的单词,但并不是电子词典word-to-word的形式,而是翻译句子中的所有词汇,再通过词语翻译、插入、删除和局部的词序调整来实现翻译,不进行深层次的句法和语义的分析,直接翻译应用的后期也加入了一些简单的句法或者是语义规则,对替换后的词语进行重新排序,生成最终的目的语文本,也可以采用一些统计方法对词语和词类序列进行分析。直接翻译是早期机器翻译系统常用的方法,后来IBM提出的统计机器翻译模型也可以认为是采用了这一范式,著名的机器翻译系统Systran早期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后来逐步引入了一些句法和语义分析。

由于目的语和源语在句子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很大,所以使用直接翻译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可读性和准确性都比较低,但它是机器翻译最实质性的一步,是机器翻译变成现实的一次迈步。

 

2.1.2结构转换翻译

结构转换翻译是在直接翻译系统上出现的,相比较于直接翻译,它更多的从句子层面来分析处理源语与目的语,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更高。结构转换翻译通常包括分析、转换和生成三个阶段。分析要对源语言句子和源语言深层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相关分析在分析时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而独立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则与目标语言无关。从源语深层结构向目标语言的深层结构转换是关键部分,生成则是由目标语言深层结构生成目标语言句子,相关生成要考虑语言的特点,独立生成则与源语言无关。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模拟人类翻译活动最恰当的机制。不同的语言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深层结构,就像是一座桥梁,把人类不同的语言连接起来,使得两种语言间可以实现翻译交流。目前绝大部分商品化机器翻译系统采用转换式机器翻译方法。

理想的转换方法应该做到独立分析和独立生成,这样在进行多语言翻译的时候可以大大减少分析和生成的工作量,转换放大根据深层结构所处的层面可分为句法层转换和语义层转换,分别对应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分析的深层次越深,歧义排除也就越充分,但同时,错误率也会相对越高。

 

人类自然语言中很多单词不止有一个意思,比如中文的“意思”二字就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容易产生歧义。在机器翻译中,为了简化比较复杂的表达结构,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有歧义的语言现象,能够独立于各种自然语言,同时还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各种自然语言的人造计算机语言便应运而生,这种作为翻译中介的人造计算机语言被称作中间语。它常见的形式有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框架(Frame)和逻辑(Logic),以某种知识表示形式作为中间语言的机器翻译方法有时候也称为基于知识的机器翻译方法。

2.1.3中间语言转换翻译

中间语言转换的机器翻译原理其实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建立一个通用的语义-句法表达式。整个翻译过程分为“分析”和“生成”两个阶段,由源语言到中间语言的生成,由中间语言到目标语言的生成环节。分析过程只与源语言有关,与目标语言无关,生成过程只与目标语言有关,与源语言无关。

中间语言方法的优点在于进行多语种翻译的时候,只需要对每种语言分别开发一个分析模块和一个生成模块,模块总数为2*n,相比之下,如果采用转换方法就需要对每两种语言之间都开发一个转换模块,模块总数为n*(n-1)。

 

中间语言方法一般用于多语言的机器翻译系统中,从实践看,采用某种人工定义的知识表示形式作为中间语言进行多语言机器翻译都不太成功,如日本主持的亚洲五国语言机器翻译系统,总体上是失败的。在CSTAR多国机器翻译系统中,曾经采用了一种中间语言方法,其中间语言是一种带话语信息的语义表示形式,由于语音翻译都限制在非常狭窄的领域中(如旅游领域或机票预定),语义描述可以做到比较精确,因此采用中间语言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方法最终也不成功。

实际上,领域特别窄的场合可以采用中间语言方法,一个适合于中间语言方法的例子是数词的翻译,采用阿拉伯数字作为中间语言显然是比较合理的。

 

2.2经验主义方法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双语语料库的构建以及机器学习方法的兴起,机器翻译方法逐渐由基于理性主义思维的规则方法转向基于经验主义思维的语料库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方法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基于实例的翻译方法和基于统计模型的翻译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使用语料库作为翻译知识的来源,无需人工编写规则,系统开发成本低,速度快;而且从语料库中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客观,覆盖性也比较好。但是这种系统性能严重依赖于语料库,有着严重的数据稀疏问题,也不容易获得大颗粒度的高概括性知识。

2.2.1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统计机器翻译(Statistics-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对大量的平行语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行翻译。通俗来讲,源语到目的语的翻译过程是一个概率统计的问题,任何一个目的语句子都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源语的译文,只是概率不同,机器翻译的任务就是找到概率最大的那个句子。

20世纪90年代初期,IBM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信源信道思想的统计机器翻译模型,并在实验中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正式标志着统计机器翻译时代的到来。不过由于当时计算机能力等方面限制,真正展开机器翻译方法研究的人并不多,统计机器翻译方法是否有效还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投入到统计机器翻译中并取得成功,统计方法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上机器翻译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

最初IBM研究人员提出的是基于词的机器翻译模型,但是,由于这种机器翻译模型复杂度较高,翻译质量也不尽人意,因此逐渐被一些更加有效的翻译模型所替代。下图是当前机器翻译中一些典型的翻译模型。

 

统计机器翻译也是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方法,不需要人工撰写规则,而是从语料库中获取翻译知识,这一点与基于实例的方法相同。为翻译建立统计模型,把翻译问题理解为搜索问题,即从所有可能的译文中选择概率最大的译文,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则无需建立统计模型,二者的区别还在于,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中,语言知识表现为实例本身,而统计机器翻译中,翻译知识表现为模型参数。

统计机器翻译是以严格的数学理论做基础的。所有的翻译知识都是以概率的形式呈现,表现为某种参数。训练的过程就是为了得到这些参数,解码的过程则是利用这些参数去搜索匹配最好的译文,只要使用这些参数就不需要去搜索原始的语料库。在整个过程中,机器翻译并不需要人工构造的翻译知识,所有的语言知识都是从语料库中自动获取。统计机器翻译的成功在于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已在语音识别等领域中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翻译,但在机器翻译中是首次使用。这种范式的明显特点是,公开的大规模的训练数据、周期性的公开测评和研讨以及开放源码工具。

目前,统计机器翻译所使用的语料库是双语句子对齐的语料库,规模通常在几万句对到几百万句对不等。统计机器翻译的过程被看作是一个最优解搜索的过程,系统从巨大的可能译文中搜索最优的译文,搜索所使用的算法则采用人工智能中的一些成熟算法。

统计翻译模型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基于词的模型,基于短语的模型和基于句子的模型。基于短语的模型中的“短语”表示连续的词串,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

首先从双语句子对齐的平行语料库中抽取短语到短语的翻译规则,在翻译时将源语言句子切分为短语序列,利用翻译规则得到目标语言的短语序列,然后借助调序模型对目标语言短语序列进行排序,最终获得最佳的目标译文。其中,短语调序模型,尤其是长距离的短语调序,一直是短语翻译模型的关键问题。目前,基于短语的模型是最为成熟的模型,而基于句子的模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统计机器翻译的模型可以表现为一个金字塔的形式,如图10。

 

在这个金字塔上,越往塔尖的方向走,对语言的分析也越深入。理论上来说,对语言的分析越深入,所具有的排歧能力就应该越强,译文的质量也应该越高。但实际上,分析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分析的深度越深,往往引入的错误也越多,反而会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因此,如何通过引入更深层的语言分析来提高模型的排歧能力,同时又要避免分析导致的错误,就成了统计翻译模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统计机器翻译为自然语言翻译过程建立概率模型并利用平行语料库训练模型参数,无需人工编写规则,利用语料库直接训练得到机器翻译系统,人工成本低、开发周期短,只要有语料库就很容易适应新的领域或者语种,成为Google、微软、百度等国内外公司在线翻译系统的核心技术。

尽管如此,统计机器翻译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例如统计机器翻译依赖人类专家通过特征来表示各种翻译知识源,由于语言之间的结构转换非常复杂,人工设计特征难以保证覆盖所有的语言现象;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原规则结构复杂,对语料库的依赖性强,引入复杂的语言知识比较困难,即使现在可以用大规模语料库训练数据,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数据稀疏问题。

2.2.2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

基于实例的翻译方法(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由日本翻译专家长尾真(Makoko Nagao)提出,他在1984年发表了《采用类比原则进行日-英机器翻译的一个框架》一文,探讨日本人初学英语时翻译句子的基本过程,长尾真认为,日本人初学英语时总是记住一些最基本的英语句子以及一些相对应的日语句子,他们要对比不同的英语句子和相对应的日语句子,并由此推论出句子的结构。参照这个学习过程,在机器翻译中,如果我们给出一些英语句子的实例以及相对应的日语句子,机器翻译系统可以通过识别和比较这些实例以及译文的相似之处和相差之处,从而挑选出正确的译文。

在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系统中,系统的主要知识源是双语对照的翻译实例库,实例库主要有两个字段,一个字段保存源语言句子,另一个字段保存与之对应的译文,每输入一个源语言的句子时,系统把这个句子同实例库中的源语言句子字段进行比较,找出与这个句子最为相似的句子,并模拟与之相对应的译文,最后输出译文,这是一种由实例引导推理的机器翻译方法,整个翻译过程其实是查找和复现类似的例子,不需要对源语言进行任何分析,只需要通过类比,发现和记起特定的源语言表达或以前的翻译实例作为主要知识源来对新的句子进行翻译。

 

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系统中,翻译知识以实例和语义类词典的形式表示,易于增加或删除,系统的维护简单易行,且利用了较大的翻译实例库并进行精确地对比,有可能产生高质量译文,而且避免了基于规则的那些传统的机器翻译方法必须进行深层语言学分析的难点,在翻译策略上很有吸引力的。

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直接使用对齐的语料库作为知识表示形式,知识库的扩充非常简单,而且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语言分析,也可以产生高质量的译文。

但是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系统的翻译质量取决于翻译记忆库的规模和覆盖率,至少要百万句对以上,因此如何构建大规模翻译记忆库成为影响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研究的关键。现阶段,由于缺少大规模的双语对齐语料库,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系统匹配率其实并不高,往往只有限定在特定的专业领域时,翻译效果才能达到使用要求。如果基于实例机器翻译匹配成功,可以获得相对较高质量的译文,因此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一般和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

相结合使用,会产生比较好的翻译结构。对于匹配率过低的问题,可以试着做到短语级别的双语对齐,以提高匹配命中率,通过短语级别的局部匹配,结合相应的目标句子的框架,完成句子的翻译。

2.2.3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

从最初的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到最新的依靠数据驱动进行的机器翻译,其总体发展趋势是要让计算机更加自主的学习如何翻译。利用平行语料库进行数据的训练,是提高机器翻译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关键,深度学习的引入则成了当前热点。

深度学习发展脉络

以下是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通过四个脉络对深度学习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脉络一cv/tensor

1943年卡洛可和皮茨提出了抽象的神经元模型MP,该模型可以看作深度学习的雏形。1957年Frank Rosenblatt发明了感知机,是当时首个可以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1969年Marvin Minksy和Seymour Papert用详细的数学证明了感知机的弱点,神经网络研究进入冰河期。1984年福岛邦彦提出了卷积神经网络的原始模型神经感知机,产生了卷积和池化的思想。1986年Hinton等人提出一般Delta法则,并用反向传播训练MLP。1998年以Yann LeCun为首的研究人员实现了5层的卷积神经网络——LeNet-5,以识别手写数字。LeNet-5标志着CNN(卷积神经网络)的真正面世,LeNet-5的提出把CNN推上了一个小高潮。

之后SVM兴起。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上夺冠,掀起了深度学习的热潮。AlexNet可以算是LeNet的一种更深更宽的版本,并加上了relu、dropout等技巧。这条思路被后人发展,出现了VGG,GoogLeNet等网络。2016年何恺明在层次之间加入跳跃连接,Resnet极大增加了网络深度,效果有很大提升。Cvpr best paper densenet也是沿着这条思路发展的。

除此之外,cv领域的特定任务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模型(Mask-RCNN等),这里不一一介绍。2017年Hinton认为反省传播和传统神经网络有缺陷,继而提出了CapsuleNet。但是目前在cifar等数据集上效果一般,这条思路还需要继续验证和发展。

脉络二 生成模型

传统的生成模型是要预测联合概率分布P(x,y)。RBM其实1986年的时候就存在,只是2006年重新作为一个生成模型,并且堆叠成为deep belief network,使用逐层贪婪或者wake-sleep的方法训练,Hinton等人从此开始使用深度学习重新包装神经网络。

Auto-Encoder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现在随着计算能力的进步重新登上舞台。2008年,Bengio等人又提出denoise Auto-Encoder。MaxWelling等人使用神经网络训练Variational auto-encoder。此模型可以通过隐变量的分布采样,经过后面的decoder网络直接生成样本。

GAN(生成对抗网络)于2014年提出。它是一个生成模型,通过判别器D和生成器G的对抗训练,直接使用神经网络G隐式建模样本整体的概率分布。每次运行便相当于从分布中采样。DCGAN是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而WGAN则是通过维尔斯特拉斯距离替换原来的JS散度来度量分布之间的相似性的工作,训练更稳定。PGGAN则逐层增大网络,生成极其逼真的人脸。

脉络三 Sequence Learning

1982年出现的Hopfield Network有了递归网络的思想。1997年Schmidhuber发明LSTM,并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是更有影响力的还是2013年由Hinton组使用RNN做的语音识别工作。

文本方面,Bengio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模型,后来Google提出word2vec也包含了一些反向传播的思想。在机器翻译等任务上,逐渐出现了以RNN为基础的seq2seq模型,模型通过编码器把一句话的语义信息压成向量再通过解码器输出,更多的还要和注意力模型结合。之后以字符为单位的CNN模型在很多语言任务也表现不俗,而且时空消耗更少。LSTM/RNN模型中的注意力机制是用于克服传统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存在的问题的。其中,自注意力机制实际上就是采取一种结构令其同时考虑同一序列局部和全局的信息。

脉络四Deepreinforcement Learning该领域最出名的是DeepMind,这里列出的David Silver则是一直研究reinforcement learning(rl,强化学习)的高管。

q-learning是很有名的传统rl算法,deepq-learning则是将原来的q值表用神经网络代替。之后David Silver等人又利用其测试了许多游戏,发在了Nature上。增强学习在double duel的进展,主要是q-learning的权重更新时序。DeepMind的其他工作诸如DDPG、A3C也非常有名,它们是基于policy gradient和神经网络结合的变种。

可以说基于深度预习的机器翻译,显著地提升了机器翻译的质量,接近普通人的水平,是当前机器翻译领域的热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领用深度学习改进统计机器翻译中的相关模块;二是直接利用神经网络实现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映射,即端到端的神经机器翻译。

利用深度学习改进统计机器翻译

利用深度学习改进统计机器翻译是指利用深度学习改进统计机器翻译中的相关模块,如语言模型、翻译模型等。上文也提到统计机器翻译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数据稀疏问题,而深度学习可以帮助统计翻译模型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机器翻译的核心是语言模型,语言模型对译文的流利度和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度学习可以改进语言模型。n-gram是传统的语言模型所采用的方法,模型参数是通过极大似然估计训练所得,采用离散表示(每个词都是独立的符号),但是因为大多数n-gram在语料库中只出现一次,无法准确估计模型参数,所以极大似然估计面临着严重的数据稀疏问题。因此传统的统计机器翻译基本会使用平滑和回退等策略来缓解数据稀疏问题,但即使采用平滑和回退策略,统计机器翻译还是因为数据稀疏无法获得更多历史信息,通常仅能使用4-gram或者5-gram语言模型。

深度学习著名代表学者Yoshua Bengio教授2003年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模型,这一模型中的数据稀疏问题由于分布式表示的存在得到了有效缓解;2014年美国BBN公司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出神经网络联合模型(Neural Network Joint Models)。他们提出,对于决定当前词来说,不仅仅是目标语言端的历史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源语言端的相关部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对传统的语言模型的一种颠覆,因为传统的语言模型往往只考虑目标语言端的前n-1个词,而不会探索更多。使用分布式表示能够缓解数据稀疏问题,再加上神经网络联合模型能够使用丰富的上下文信息,融入了深度学习的翻译方法相对应传统的翻译方法有了一个质的进步。

使用神经网络对机器翻译来说,还有一个更为显著的好处,即能够解决特征难以涉及的问题。例如调序模型。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的重要调序方法之一是基于反向转录文法的调序模型。这种模型将调序视作一个二元分类问题,即两个相邻源语言词串的译文顺序有顺序拼接和逆序拼接两种处理方法。传统方法通常使用最大熵分类器,但是这一方法面临着一个重要难点,即如何设计能够捕获调序规律的特征。要从众多的词语集合中选出能够对调序决策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词串的长度一般都非常长,更是为此增加了难度。所以,基于反向转录文法的调序模型由于无法把握基于词串的特征设计问题,从而无法充分利用整个词串的信息,造成了信息的白白流失。利用神经网络能够较好的缓解特征设计的问题,首先词串的分布式表示可以利用递归自动编码器生成,然后神经网络分类器可以基于四个词串的分布式表示来建立。因此,基于神经网络的调序模型不需要人工参与设计特征就能够自主利用整个词串的信息,调序分类准确率和翻译质量显著提高。实际上,深度学习不仅停留在为机器翻译生成新的特征这一步,更能够将现有的特征集合转化生成新的特征集合,翻译模型的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端到端神经机器翻译

端到端神经机器翻译(End-to-End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是一种全新的机器翻译方法,于2013年兴起。这种翻译方法通过神经网络直接将源语言文本映射成目标语言文本。这种方法仅通过非线性的神经网络便能直接实现自然语言文本的转换,不再需要由人工设计词语对齐、短语切分、句法树等隐结构,也不需要人工设计特征。

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Nal Kalchbrenner和Phil Blunsom提出了端到端的神经机器翻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框架,即“编码-解码”的框架。对于一个源语言句子,首先将它映射为一个连续、稠密的向量,这一过程是通过编码器实现的,然后再将这个向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句子,这一过程通过解码器实现。Kalchbrenner和Blunsom在论文中使用的编码器是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解码器是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能够捕获全部历史信息和处理变长字符串是递归神经网络的优点。这种新的架构,统计机器翻译的线性模型被非线性模型取代,隐结构流水线被单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取代,语义等价性通过连接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向量来描述,同时,递归神经网络可以捕获无限长的历史信息。理论上,端到端的神经机器翻译能够捕获无限长的历史信息,可以取得理想的翻译效果,但是在真正处理长距离的依赖关系时还是有困难的。

为此,2014年,长短期记忆(Longshort-TermMemory)被美国Google公司引入端到端的神经机器翻译。通过设置门开关的方法长短期记忆能够较好的捕获长距离依赖。由于递归神经网络无论在编码器还是解码器里的使用,都使得端到端神经机器翻译性能得到了提升,取得了与传统机器翻译相当甚至更好地翻译效果。但是,要想实现准确的编码和源语言句子,编码器都需要将它映射为一个维度固定的向量,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Yoshua Bengio研究组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注意力(Attention)的端到端神经网络翻译。其基本思想就是,在解码器生成单个的目标语言,有相关性的其实仅仅是小部分的源语言词,绝大多数源语言词都是无关的,这样就不需要使用整个源语言句子的向量,只要使用每个目标语言词相关的源语言端的上下文向量即可。为此,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基于内容的注意力计算方法,这套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长距离依赖,同时提升端到端神经机器翻译的准确率和质量。

虽然端到端的神经机器翻译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可解释性差。有别于传统的机器翻译在设计模型时根据语言学知识进行架构,神经网络内部全部使用向量表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解释性很差,在设计新结构时如何融入语言学知识成为新的挑战。其次训练复杂度高,端到端神经机器翻译的训练复杂度是传统统计机器翻译不可比的,对于计算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要求也更高,想要获得较理想的实验周期必须使用较大规模的GPU,因此计算资源成为端到端神经机器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

3.人才篇

机器翻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无数学者投身于其中,国内国外的研究学者甚多,本报告基于AMiner大数据,对该领域内的学者就行挖掘,并根据各学者在AMiner数据中的H-index排序选取其中几位进行简要介绍。

 

上图是以“machine translation”为关键词,在AMiner数据库中得到的全球机器翻译领域人才分布图。由图可以看到,美国在这一领域人才最多且最为集中,欧洲和中国对机器翻译的研究紧跟其后,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则人才相对比较匮乏。这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计算机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以“machine translation”为关键字在AMiner数据库中对国内机器翻译领域人才进行挖掘,得到了国内机器翻译领域人才分布图。可以看出,机器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这与北京高校众多、教育先进不无关系。

3.1领军人物

Yoshua Bengio

Yoshua Bengio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运筹学系的教授,机器学习实验室(MILA)的负责人。他的许多研究被广泛引用,其经典作品《Learning Deep Architectures for AI》非常适合对深度学习感兴趣的读者作为入门读物。

Bengio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RNN的一系列推动,包括经典的neural languagemodel,gradientvanishing的细致讨论,word2vec的雏形,以及现在的machinetranslation;他也是神经网络复兴的主要的三个发起人之一。

Yoshua Bengio是《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Neural Computation》和《Foundations and Trendsin Machine Learning》的编辑。自1999年以来,一直与YannLeCun共同组织学习研讨会,并与他一起创建了国际代表性学习会议(ICLR)。

Kevin Knight

Kevin Knight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一名教授,机器翻译界公认的领袖,他是统计机器翻译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统计机器翻译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例如Philipp Koehn等,同时也是JHU的统计机器翻译夏季研讨班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Kevin Knight的研究兴趣包括自然语言生成器、自然语言处理、机

金准人工智能 中国零售趋势半年报

前言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2018年上半年零售发展主要呈现三大趋势:线上线下融合加速落地,基于消费体验重构的融合、供应链效率提升与渠道下沉以及消费场景延伸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三类突出表现形式;社交电商异军突起,模式上主要分为现有流量入口的商业价值挖掘和平台化运营两大类;泛零售品类不断扩展,横向扩充与纵向延伸同步推进。

从消费趋势来看,消费端趋势显现,代际变迁与消费升级为主要特征。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还发现,2018年地区间消费日趋均衡,高质量发展是方向。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未来零售业三个赋能的核心是物流、体验和商品。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未来或将还会演化出更多新的业态,但都会基本围绕“成本、效率、体验”。无界零售提出将新型、数字化的零售基础设施开放给零售生态圈的合作伙伴,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通过物流、大数据等技术赋能零售生态圈,提高行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和提升用户体验,很有必要。


一、行业发展概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

2018年6月同比名义增速有所回升。

2018年1-6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18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2018年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842亿元,同比名义增速为9.0%;与此前两个月度相比,增速有所回升;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在宏观经济增速换挡的大环境下,社零总体增速虽略有放缓,但未来一段时期内其增速仍将保持在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的水平。

2.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总体交易规模

2018年Q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9190.1亿元。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与网上购物习惯的逐步养成,2018年Q2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保持持续增长,同比增幅达31.3%。特别地,国内各主流电商平台年中大促对于第二季度交易规模增长的贡献作用显著;预计未来两个季度,国内网络零售市场总体交易规模仍将保持接近30%的同比增幅;线上线下融合、社交电商、以及泛零售品类延伸扩充将成为未来国内网络零售乃至整个零售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二、趋势一:线上线下融合加速落地

1.线上线下融合动因分析

1.1线上获客成本激增,纯电商模式待转型

随着国内互联网流量红利衰退,纯电商模式的边际获客成本持续上涨;以2014年为基期,国内典型电商平台的边际获客成本均呈现上涨态势。纯电商模式的获客成本压力促使电商平台相继试水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上述转变对于国内零售业格局的演变将产生深远影响。

1.2实体零售回暖,线下资源价值重估

根据商务部数据监测显示,2016年6月至今,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指数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考虑到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实体零售行业回暖趋势初现;对于电商而言,线上获客成本激增与实体零售回暖双重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其向线下市场渗透的动机:经历了国内零售电商的高速增长期,但国内零售市场的线上渗透率仍未超过20%,加之线上获客成本与物流成本的上涨,零售业线上线下成本的剪刀差逐步弥合,借由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渗透线下超过80%的零售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电商平台的共识。

1.3数字基础设施普及,核心技术应用落地

数字基础设施及终端的普及,为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了基础设施和硬件层面的基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底层技术与应用层技术突破,则从核心技术层面确保了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的可行性;伴随技术设施普及与核心技术突破,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定位服务、个性化推荐、移动支付及会员管理等各场景和应用环节的实现提供支持。

2.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

从后端供应链到前端客户体验,覆盖全价值链多场景。就实现形式而言,线上线下融合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类是基于消费体验重构的融合,该类融合侧重通过结合互联网运营模式实现消费者到店体验的优化;第二类是基于消费场景延伸的融合,主要体现为最后一公里配送以及线上预约门店自提,其意义主要在于打破消费者进行交易与取得商品的空间限制的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即时性的需求;第三类是基于供应链效率提升与渠道下沉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线下门店的零售赋能以及与对品牌商的零售赋能。

2.1基于消费体验重构的融合

新型业态样板提供更优化的到店体验。

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通过线下空间的重构与数字化改造,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化的到店体验。从当前改造的品类来看,主要集中在泛生鲜、3C数码和家居生活品类。

1)案例分析——盒马鲜生

盒马鲜生作为生鲜超市+餐饮模式的新业态样板,主要解决消费者对于“吃”的场景化需求,同时覆盖日用高频消费品类。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并实现线上线下同款同价,为消费者提供“人到店”和“货到人”的可选即时消费方式;通过对门店业态进行重新整合,将超市和餐饮结合,强化对于生鲜品即食场景的需求满足。

2)案例分析——7FRESH

7FRESH作为京东旗下泛生鲜零售新型门店的样板间,在消费体验重构方面实现了诸多创新与优化。首先是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线上下单配送;其次在门店重构方面,将生鲜超市和餐饮有机结合,并在空间布局上予以优化;再次,门店运用“魔镜”溯源系统、智能购物车、人脸识别等多项数字化技术,通过“黑科技”融入有效提升到店体验。目前7FRESH共有两家门店均位于北京,其中首店位于亦庄大族广场,主要覆盖写字楼场景;第二家门店位于海淀华润五彩城,周边主要覆盖社区家庭,上述两家门店分别代表了当前生鲜超市布局的两类趋势。

3)案例分析——电商平台与线下品牌(渠道)商合作

电商平台与线下品牌(渠道)商合作,是消费体验重构的另一典型模式;以京东和曲美家居的合作为例:一方面,京东协力曲美打通线上线下的全品类整合,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另一方面,京东基于消费者大数据分析,对京东、曲美及入驻品牌相匹配的真实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以此从整体SKU池中甄选消费者真实希望购买的商品组合,实现更高效的业态整合。此外,京东还与五星电器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打通线上线下与业态重构有效提升消费者体验。

2.2基于供应链效率提升的融合

供应链效率提升是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基础。

线上线下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之间的有效衔接与融合,使得整个商品的生产、流通、服务等过程更加高效。为了更好的将“人、场、货”相匹配,实现人在其场,货在其位,人货相匹的供应效果,供应链的全方位融合提升是重要的基础,供应链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它将依托大数据和信息系统把客户综合感知、智慧指挥协同、客户精准服务、职能全维协同、重点聚焦保障等要素集成于一体,使各个系统在信息主导下协调一致的行动,最大限度的凝聚服务能量、有序释放服务能力,这样最终会使服务变得精准,使供应链变得透明、柔性和敏捷,使各个职能更加协同。

1)案例分析:阿里零售通赋能全产业链

阿里巴巴B类事业群针对线下零售店推出解决方案,链接品牌商、经销商和门店,共享数据信息,提升服务效能,提升产业链效率。品牌商方面,提升品牌方的营销效率;解决传统渠道下的问题,更好地进行链接与协作,为品牌商提供数字化升级方案,从数据、营销、助销、运营等四个维度为品牌商赋能。经销商方面,提供分销解决方案,实现集约化管理及升级转型,联合经销商的资源及能力,通过资源共享、数据赋能,共同打造更高效、更繁荣的零售生态。零售门店方面,助力小店进入DT时代,让小店和智能流通网络链接,让小店和主流商业链接,让小店和社区邻里生活链接。

2)案例分析:京东超市与美赞臣合作赋能全国线下母婴店

京东超市发布2018年母婴战略规划后不久,京东超市与美赞臣宣布共同实施“京超无界”美赞臣母婴店项目,向母婴店等专业门店、实体超市赋能,这些能力包括选品、品质管控、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等,核心是京东超市对线下店的供货服务,目标是以线下虚拟展示、母婴服务体验、闪送服务和品牌直达等方式直接满足消费升级时代C端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京东自营模式,优化品牌货链路和门店订货链路,助力品牌商在B端市场的效率化增长。“京超无界”计划与美赞臣的战略合作,从金融、物流、科技三方面在B2B的维度全面对母婴品牌进行赋能。

3)案例分析:京东与青岛啤酒,玩嗨-快送-找准

京东与青岛啤酒合作,通过综合考虑存货、选址、补货等一系列问题,利用京东智能供应链,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入了解不同区域对于啤酒的需求量,将库存部署与需求高度匹配,打造“30分钟生活圈”概念,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下订单30分钟内啤酒送上门的极致体验,让商品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消费者手中。青岛啤酒还将在京东独家上线青岛原浆等酒品,这类产品重量较大、保质期较短、新鲜度需求高,可以通过京东的冷链运输打通最后1公里配送路径,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更极致的口感。根据青岛啤酒的数据显示:青岛啤酒在和京东合作的半年以来,配送范围扩大27%,配送时效提升40%,快递成本下降35%,快递差评率下降80%;此外,仓储周转降低了27.44天,缺货降低15%,滞销占比持续降低,实现供应链层面的巨大跃升。

2.3基于消费场景延伸的融合

开放平台与即时物流助力“最后一公里”消费需求满足。

作为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功能之一,“最后一公里”消费需求的满足意味着将消费场景的进一步延伸。开放平台赋能与即时物流体系的支撑是实现上述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将空间布局分散的线下商超入驻开放平台,结合即时物流平台的调拨和运力支持,以实现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消费者需求与线下商品资源供给的匹配,将消费场景有效延伸。

案例分析:京东到家

作为京东旗下无界零售即时消费平台,京东到家着力于满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消费需求。由于消费者行为习惯的转变以及即时物流模式效率的提升,本地生活即时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以京东到家为例,2018年618大促期间,618当日GMV约为去年同期的5.1倍,超过10万线下实体商铺参与了年中大促;就其合作方而言,在大促期间普遍实现了数倍的同比销售增幅;此外,京东到家已与全国十强药店达成战略合作,入驻京东到家的线下药店已超过1.5万家。

三、趋势二:社交电商发展迅速

1.社交电商的内在逻辑

拉新 → 转化 → 留存,全面提升运营效率互联网行业发展历程中,社交流量与电商结合的变现模式一度被视为无解之题,拼购模式和内容电商的出现实现了社交流量变现的破局;而对于电商平台而言,通过引入社交玩法突破获客与转化瓶颈,也成为主流电商平台纷纷尝试的内容。就内在逻辑而言,社交电商模式在拉新、转化与留存各环节中均有其独特优势:首先,通过社交平台引流获客,可以显著降低用户拉新的成本;其次,不论是基于强关系的熟人社交、还是弱关系的兴趣社交,不同社交关系产生的信任背书对于提升用户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内容运营和社群运营还可有效提升用户粘性。

2.社交流量入口的商业价值挖掘

案例分析:京东开普勒、京东购物小程序与京东拼购

作为社交流量入口与电商结合的商业价值挖掘探索,腾讯与京东的合作尤为典型。目前,除了微信发现页和手机QQ的京东购物入口之外,京东开普勒、京东购物小程序以及京东拼购分别从微信小程序生态和拼购模式玩法为契机,以实现社交流量入口中电商商业价值的挖掘。

3.社交电商平台化运营

1)案例分析——小红书

小红书作为社交电商平台化运营的典型案例,其早期以UGC社区为产品基本形态,涉及的话题多为海外旅行购物分享,通过强化社区运营沉淀大量优质内容讨论;此后随着海淘红利逐渐衰退,小红书逐渐转型为广泛意义上的电商购物分享社区+购物平台。随着小红书开放第三方商家入驻,社区内容生态日渐丰富,逐步实现将社交流量导流至电商的能力,并在社区内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内部生态。

2)案例分析——拼多多

拼多多作为社交电商的另一典型案例,其主要特征在于去中心化的低价爆款拼团模式,并结合上述运营模式切入国内低线消费市场;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拼多多实现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通过低价拼团模式适时切入国内被系统性忽视的“逆消费升级”市场。就其未来发展而言,逐步提升平台内商品的品质,规范平台治理对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四、趋势三:线上泛零售品类扩充延伸

1.网络购物品类发展的不同阶段

产品至服务、标品到非标的延伸从网络购物的发展历程来看,品类的延伸经历了从产品到服务、标品到非标品的延伸。第一阶段,标准化程度最高、轻服务的品类,如图书、日化用品等得以线上化;第二阶段,生鲜等非标准化、轻服务的品类的线上销售开始高速增长;随着互联网对居民生活渗透的持续深入,一些非标准化的、重服务的品类开始越来越得到快速的发展。众多电商平台也开始了横纵双向的品类扩充:横向上不断拓展更多泛零售的商品品类,纵向上逐步开始“服务+”的升级。

2.电商平台泛零售品类扩充与延伸

2.1横向扩充:非传统零售实体商品品类不断增加

事实上,综合电商平台对于众多非传统零售类别的实体商品品类的拓展和布局均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早在2014年京东就成立了医药健康事业部,2010年淘宝就已经推出自己的房产频道。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品类在综合电商平台的发展都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随着互联网、移动支付与网络购物的不断发展,这些当前线上渗透率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非传统零售尤其是大额交易的品类,开始逐渐被各大电商平台视作发展的新蓝海,综合电商平台开始进一步拓展自身电商服务的宽度。

泛零售品类扩充典型案例:京东医药健康、房地产、拍卖等品类高速增长

近两年来,京东泛零售品类发展十分抢眼,医药健康、房地产、拍卖等品类均得到了高速发展。医药健康类商品2016Q1到2018年Q1销售额增长了309倍,其中2017年销售额最高的品类为医疗器械。拍卖商品2016年Q1到2018年Q1,成交额增长了1833%,成交量增长了300%。2017年京东开始入局房地产业务,2017年Q3到2018年Q1,SKU及订单量均得到了高速发展。

2.2纵向延伸:服务型商品日益丰富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以物质消费为主在向服务消费转变的过程中,服务型消费增势强劲。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和享受型消费的占比进一步增加。在新的消费形势下,除了实物商品的拓展以外,电商平台也开始服务类商品的延伸。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为销售的实物商品提供附加服务,例如汽车的维修保养服务、家电的安装清洁服务等;另一方面,在实物产品之外,电商平台也开始提供更多的服务类商品,例如宠物服务、旅游度假等等。

2.3电商服务类商品拓展

1)案例分析——服务平台品牌“京东服务+”

今年5月,京东正式上线服务平台品牌“京东服务+”,定位于电商增值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家电、3C、家居等产品的安装、维修、清洗保养等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京东官网、APP、微信公众号等多个线上渠道以及京东便利店、京东之家、京东线下服务联盟站等线下渠道找到京东提供的各项服务。

2)案例分析——京东服务型商品供给不断丰富,销量飞速增长

随着京东平台上服务类商品供给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体验在网上购买服务类商品。京东运营数据显示“京东服务+”618订单同比增568%。电脑及手机等维修、售后服务是消费者最习惯从网上获取的服务;汽车服务、健康服务、手机服务等几大品类的销售额都在近两年的时间得到了飞速的增长。

3)案例分析——天猫线下服务中心

今年5月,天猫杭州武林银泰开设了第一家线下服务中心,同期天猫无忧购旗舰店正式上线,开始生活服务业的拓展。该服务中心提供鞋服清洗、服装修改等多种类型的生活服务,服务提供商由易改衣、包拯等细分领域服务提供商。背靠阿里体系内菜鸟、闲鱼、蚂蚁保险、芝麻信用等多方资源,天猫将持续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生活服务业务的发展。

五、消费端趋势:代际变迁与消费升级

1.代际变迁

80、90后消费行为特征及消费观念变化。

90后是个性张扬的一代人,消费习惯上也与先前代际群体大有不同;80后基本已经成为职场主力,他们有能力也更有意愿去提升个人的消费水平。总体上来讲,80后、90后的消费特征可以总结为四大特征:颜值即正义、我有我的群体、自我提升的紧迫性、个性张扬的需求。颜值即正义:体现在对化妆品、护理用品、服装、饰品的追逐;我有我的群体:体现在社交需求印记在消费的方方面面;自我提升:表现在对各类学习产品的自主性消费;张扬个性:表现在消费的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

2.网购用户消费日趋成熟理性

2.1消费离差缩小,消费理念成型

随着网购消费习惯的养成,网购用户在消费观念上日趋成熟理性,在形成定式的消费原则之后,在消费支出结构上也表现出日益稳定的特征。根据2018年6月财新传媒、BBD、京东联合发布的《消费升级指数观察:成熟消费者报告》,消费者在进行网购一定的时间后,消费结构和消费支出就会趋于稳定,平均消费离差收敛;同时,不同消费群体在经历相同的过程之后,消费也开始趋同,人群和人群之间的差异,要远远小于人群内部随时间变化的差异。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消费者消费进程都是相似的,最终都会通向“成熟的消费者”。

2.2去性别化消费成常态

去性别化消费”成了新时代的消费观。女性变得更加自信独立,更爱钻研科技数码产品和户外健身器材,充满了创造和探索的野心。男性则更加关爱自己,关注护理和保健产品,活出精致生活。可以说,越年轻,“去性别化消费”的特征越明显,精致Boy和炫酷Girl的时代已经来临。

1)案例分析:以唯品会数据为例

根据唯品会大数据,父婴时代下,2015-2017年平台母婴用品购买者中男性消费者比例逐渐攀升,男性母婴用户已占母婴总用户的接近20%。整体来看,一二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奶爸购买母婴产品占总消费比例高于三四线城市,其中北京男性消费者购买居家类用品和母婴产品比例最高,川渝两地的男性在厨具购买方面直接超过了全国所有其他城市的奶爸们。在购买细节方面,婴幼儿服饰是男性用户购买最多的产品。其中,奶爸买毛绒公仔销量是电动遥控车的接近20倍,奶爸购买男童装的量却是女童装量的2倍,看来相比毛绒玩具男女通吃,给儿子买衣服,爸爸话语权更大。

2)案例分析:以京东数据为例

在新世代身上,传统观念色彩越来越淡。例如,女性也开始享受以往男人们的兴趣,旅行户外、手机数码,注重积累知识与智慧,她们的生活重心从家庭消费,逐渐向自我价值追寻转移。京东大数据显示,2015-2017年女性用户在旅行度假、图书等品类上的消费增长明显,并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此外,越来越多的新妈妈开始重视宝宝的艺术教育和益智开发,童书、玩具、绘画等等有助于宝宝智力成长的教育手段,都得到了新妈妈们的追捧。数据显示,童书等多个婴儿智力开发品类在京东平台销售额占比排名靠前。

2.3消费升级:品质生活理念催生精致消费

男性偏爱按摩保健,女性健身意愿强。

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生活理念的养成,催生了精致消费。保健养生不再是女性的专利,“保温杯+枸杞”也已经满足不了老爸们的需求。唯品会大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男性消费者,在唯品会购买养生保健品的比例已经占到了78%。针对一系列的衰老症状,中年男性已经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在唯品会平台上,男性用户买走了超过20%的按摩仪器,其中肩颈和腰部专门部位的按摩仪器占到80%以上。相比男人迷恋按摩DIY和灵丹妙药,女人们已经迈开腿管住嘴,纷纷通过健身焕发自己的第二春。京东大数据显示,近两年,爱健身的女性比男性增长更快。

2.4智能数码产品与高端生活电器受青睐

消费总量节节攀升,消费需求高级化。

智能数码产品与高端生活电器持续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仅在总销售量上节节攀升,而且在高端产品的销售上表现更加优异。消费者在智能数码产品与生活电器的消费上出现高级化特征。根据京东大数据统计,智能数码产品销售额不断提升,以季度计,不同价格区间的销售额基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999元以上的产品销售增长最为强劲;生活电器方面,不同区间销售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1298元以上的产品增长最为突出。

2.5消费融入生活美学

鲜花为家居生活营造“小确幸”。

随着线上消费的深入,消费者对礼品鲜花更加青睐,由原来重大节日购买鲜花,到日常调节生活情调式购买鲜花,再到购买鲜花充实家居生活,礼品鲜花等营造高品质享受生活的消费习惯逐步养成,“小确幸”生活方式日益流行。根据金准数据核算,2017年中国鲜花电商行业总体市场规模为124.1亿元人民币,约为2013年该市场规模的10倍。随着消费习惯的养成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完善,国内鲜花消费快消化趋势日益显现。

六、全景:地区消费日趋均衡与高质量发展

1.电商渠道下沉,触达地域鸿沟日益弥合

1.1低线城市订单量占比不断提升

经历20多年PC、移动两个世代的迭代发展,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7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5.5%,而网络购物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2017年整体规模已达6.1万亿元。主流电商平台已经完成了在传统一二线城市的跑马圈地。低线城市人口规模庞大,随着持续的城镇化发展和低线城市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城市蕴藏着的巨大的消费潜力得以日益显现。逐渐被视为电商发展的蓝海。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持续的用户、规模、业绩和竞争增长,众多电商平台开始主动向三至六线区域市场进行渠道、营销、消费等的下沉。低线城市电商业务高速发展,订单量占比不断提升与一二线城市之间的地域鸿沟日益弥合。京东通过渠道下沉、线上线下融合让城乡消费者都能共享购物狂欢,今年618期间重点布局在4线以下城市的全国过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销售额大爆发,达到去年红六月同期销售额的6倍,占整个红六月销售大家电的近45%。

1.2低线城市高端消费客单价与高线城市差异不断缩小

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居民面临着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压力,低线城市消费者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与一二线城市在购买力上的差距逐步缩小,消费升级逐步向低线城市传导。从数据来看,2018年Q1京东四五六线城市中高端商品销量占比与一二线城市差距已处于较小的状态,低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中高端商品的客单价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低线城市网络购物市场进一步打开,与一二线城市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

2.电商业务高质量发展

2.1消费升级背景下品质化趋势日益显现

伴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达2.4万元。收入的提升直接驱使中国居民对更高层次消费的追求。中等收入阶层人均逐步壮大,高购买力人群及潮流人群对消费产生双向驱动,带动消费升级变革。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对于品质与服务的关注日益提升,带来品类、品质和体验三大层面的结构性变化。近两年来,京东线上消费实物、服务及质量指数均呈上升趋势。

2.2零售基础设施完善与新技术应用助力体验升级

近年来,零售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新技术的应用也在进一步助力电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升级。一方面,支付手段日益多元,几无边界,为零售行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主要包括:1)技术升级,偏远地区物流条件得以改善;2)配送时效不断提升,今年618大促期间依然保证了90%的自营订单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3)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匹配,提高了物流发货和投妥的效率。


总结

总之,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到来,让信息流和物流能够跨越地域无缝地融合在一起。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测,以前碎片化的区域市场将成为互联网上数字化的市场,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就是零售背后的技术、基础设施资源不断升级,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充分个性化、多元化,实现效率、成本和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

金准人工智能 分片技术分析报告

前言

分片是区块链扩容的热门方向之一。不仅以太坊基金会把分片作为官方钦定的扩容方向,有分片概念的一众公链在近期也受到投资界热捧。本文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就分片技术的分类和实现方法进行讨论。

1.分片是什么

1.1分片解决区块链的扩容问题

 

目前区块链的扩容方案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Layer。分片和DAG (有向无环图)同属对区块链本身架构进行改变的Layer 1。分片目前被关注的热度很高,主打分片技术的公链被投资机构热捧, 分片也和Layer 2的侧链、子链、状态通道等方向一起被列入以太坊官方的扩容方案。

1.2分片的原理

分片其实是一种传统数据库技术,它将大型数据库分成更小、更快、更容易管理的部分,这些部分叫做数据碎片。在公链中,它是通过使用多个网络设备来获得平行处理转账的功能,从而分散那些转账验证的工作量。这样会自动地把网络分成很多更小的部分,或者说进行“分片”处理,从而每一个小网络只需要运行一个更小范围的共识协议。网络上的交易将被分成不同的碎片,其由网络上的不同节点组成。因此,每个节点只需处理一小部分传入的交易,并且通过与网络上的其他节点并行处理就能完成大量的验证工作。将网络分割为碎片会使得更多的交易同时被处理和验证。所以,分片技术使用的是平行处理的方式,有越多的节点加入,网络中批准的速度也会加快。简单来说,分片的就是将一个大任务拆分为多个可以并行处理的小任务,从而提升性能。

 

图中,我们把以太坊的网络分为两部分,左边一部分L1为现有的以太坊主链,右边一部分L2为各个分片,他们各自是一个独立的账户空间。每个分片有专门的节点来维护,就相当于一个个独立的区块链,每个分片将自己的记录汇总发给主链。主链收集各个分片的摘要,然后生成主链区块(N+1)。但是主链收集的是摘要而不是具体的交易细节。

分片方案带来的主要好处是,网络节点进行的冗余计算量大大减少,每个节点只需对自己分片内的交易进行验证,不需要验证分片外的交易。如此可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网络资源,进而完成更多的交易的处理。

 

2.区块链与分片技术

2.1分片技术的层级

目前主流的分片技术分为网络分片、交易分片和状态分片等三个层级,其技术难度也随之依次递增。主要的核心在于分片内节点需要达到一致,并且防止被恶意攻击者控制,而分片之间需要信息传递机制,保证交易及智能合约的状态在不同分片间达到一致。

1网络分片

利用随机性,网络可以用VRF方法随机抽取节点形成分片,用以防止恶意节点占据某个分片。分片内节点之间的共识可以通过pBFT等共识机制来实现。

2交易分片

账本分片:在一个基于UTXO的系统内,系统可以根据发送者的地址分配一个分片。这确保了两笔双花交易将在相同的分片中得到验证,因此系统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双花交易,而不需要进行任何跨片的通信。

跨账本分片:在一个非UTXO的系统里,为了防止双花问题,在验证过程中,分片间将不得不进行相互通信。事实上,由于双花交易可能会在任何分片中出现,因此特定分片所接收到的交易将不得不与其它的所有分片进行通信。这种相互之间的高昂通信成本可能会破坏交易分片的最初目的。

3状态分片

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将整个存储区分开,让不同的碎片存储不同的部分;每个节点只负责托管自己的分片数据,而不是存储完整的区块链状态。状态分片一经提出,就伴随着挑战。

在一个状态分片的区块链中,一个特定的分片只会保留一部分状态。假设其中一个账户创建了一笔交易,它将支付另一个账户一笔钱。这笔交易将由第一个分片进行处理,一旦该笔交易被验证,关于第一个账户的新余额的信息就必须与它所在的分片进行共享。如果两个帐户由不同的分片进行处理,那么这可能需要进行频繁的跨片通信和状态交换。确保跨片通信不会超过状态分片的性能收益仍然是一个值得公开的研究问题。

状态分片的第二个挑战是数据的可用性。比如由于某种原因,一些特定的分片遭到了攻击而导致其脱机。由于分片并没有复制系统的全部状态,所以网络不能再验证那些依赖于脱机分片的交易。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块链基本上是无法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维护存档或进行节点备份,这样就能帮助系统进行故障修复以及恢复那些不可用的数据。但是,这样就使得节点将不得不存储系统的整个状态,因此这还可能会引发一些中心化的风险。

任何分片机制需要确保分片在抵御攻击和失败时是具有弹性的;网络必须接受新的节点并以随机的方式将这些分配给不同的分片。然而,在状态分片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节点是非常棘手的。在一次重新调整网络的过程中,在同步完成前可能会出现导致使整个系统失效的问题。为了防止系统的中断,我们必须对网络进行逐步调整,以确保每个分片在所有节点被清空前仍有足够多的旧节点。类似地,一旦一个新节点加入了一个分片中,系统就必须确保该节点有足够的时间与分片状态进行同步。

2.2 分片技术的进展

3.分片项目分析

3.1分片项目一览

 

3.2重点项目对比分析

 

4.分片项目的投资逻辑

4.1 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

分片的技术难度非常之大,尤其是状态分片尚未在计算机科学理论中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只有世界顶尖的技术团队才有希望进行突破。

4.2 与其它扩容技术的结合

分片可以与DAG、状态通道等互补,各自发挥优势,实现系统整体扩容。

4.3服务质量是否能达到商业级别

扩容性是否提高最终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目前大部分分片项目和应用离商业可用性还有很大距离,怎样解决分片项目之间不同区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何制定合理的智能合约。如果能在这些方面设计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即能成为这个行业里具有强竞争力的项目。

4.4 项目的创新性和严谨性

严谨性指的就是要有已发表的学术论文验证,在理论上能通过。如果没有严谨的论文来证明,系统最起码要有一千个节点以上的测试网络,代码也是公开的,这样才会比较有说服力。

5.分片技术的未来展望

5.1技术优势

分片与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传统共识机制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分片技术来说,在实现了多方共识的同时解决了节点增加导致网络拥堵的问题。比如最近zillqa的一个测试实验显示,仅有3600个节点,6个分片的状态下,就达到了两千笔一秒的交易性能,如果把以太坊的现有矿工移植到Zilliqa来,那么Zilliqa的性能可以达到以太坊的1000倍以上。看似只是从串联到并联的简单跳跃,却给了区块链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优化空间。

5.2发展阻碍

由于分片技术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关注和支持分片技术。这一方面推动了分片技术的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分片技术着眼于解决性能问题,而部分参与者却过于执着TPS的竞争,却忽视了其安全性的保证。

另一方面由于分片技术的大火,致使很多人盲目的参与到分片技术的创业之中,但是很多人没有搞清楚分片的治与分的平衡关系,很简单的认为分片的逻辑就是分,这种不严谨不仅会阻碍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会伤害到市场对技术的信心,甚至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分片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市场的浮躁也为技术的发展和落地带来了一定阻碍,技术完善与市场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