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行业研究
行业研究

金准人工智能 中国搜索引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前言

自从百度CEO李彦宏公开回应人民日报在社交平台Twitter官方账号上发布推文称,“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欢迎Google重返大陆”一文,称“中国的科技公司今天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在与国际企业的良性竞争中变得更强,共享全球化红利。如果Google决定回到中国,我们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赢一次。”让公众重新关注搜索引擎行业在国内的发展。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通过研究中国搜索引擎行业的市场现状,分析百度、搜狗等主要搜索引擎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布局情况,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发展史

中国的搜索引擎历史基本是从第二代搜索引擎开始的,时间是1999年,百度、中搜等老牌搜索引擎厂商从开始就采用了搜索爬虫和排序算法的组合(当时还有3721提供网址导航服务,但时间与百度、中搜等几乎重合)。

与谷歌、雅虎不同,当时的百度、中搜主要是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的后台服务,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网站。直到谷歌和雅虎在20世纪初进入中国,百度、中搜以及后来的搜搜、搜狗和再后来的360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搜索引擎网站。

国内最早为门户网站提供新闻搜索技术服务的是中搜,时间是2003年。他们将原来全网抓取网页内容的搜索爬虫限定在少数几百个选定的新闻源网站范围内,这样就将看似无边无际的互联网大大缩小,全部抓取一次的时间从几天变成了几分钟甚至几十秒。而一旦新闻源本身出现变动,只需将其加入或剔除自己选定的新闻源范围即可。

此外,中搜对国内乃至整个搜索技术的贡献还在于,第一次尝试了搜索的更高级形式——个人门户。2004年,他们发布个人信息门户浏览器,英文缩写是PIG,因此也被称为网络猪。

随后,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个人主页产品——igoogle,并且功能更为丰富。但个人门户产品并没有像传统的搜索引擎那样成功,至少在桌面互联网是这样,“网络猪”和igoogle都没有获得搜索厂商们心目中的理想结果,后者还于2013年冬天和Greader一样停止了服务。

差不多时间,中国国内对搜索的创新是百度的竞价排名机制:渴望宣传自身的企业按与自己相关的搜索结果的点击次数付费给搜索引擎厂商,企业的推广信息出现在搜索结果中,由单次点击付费高低决定结果的排序(付费高者靠前)。

尽管备受业内指责,但这一机制解决了搜索引擎厂商的吃饭问题,因此才能摆脱为其他网站提供后台服务的角色,同时肇始者获得的暴利也吸引了更多玩家跟进投入搜索引擎市场,促进了技术、市场的繁荣。以上尝试都是在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针对类别、展示形式还是盈利模式。

2011年国内的搜索引擎厂商中搜宣布上线第三代搜索引擎平台,算是第一个打起第三代搜索旗子的。中搜宣称自己是第三代的原因是:区别于第一代纯粹用人工收集搜索结果和完全第二代用搜索爬虫抓取结果,他们的搜索引擎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

此后国内一大批“第三代搜索”跟风而至,但无论优劣,其搜索结果的收集、呈现方式并未如同中搜,与现有第二代搜索引擎有任何明显差异,宣称“第三代”未免空穴来风。

2012年,谷歌也宣布推出知识图谱,与中搜的呈现方式类似,也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将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展示在边条。2013年初百度也进行了类似调整,但这些都是以技术方式实现的,没有添加人工。

二、我国搜索引擎行业的现状

2.1我国搜索引擎市场情况分析

截至2018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57亿,使用率为81.9%,用户规模较2017年末增加1731万,增长率为2.7%;手机搜索用户数达6.37亿,使用率为80.9%,用户规模较2017年末增加1342万,增长率为2.2%。

2018年,搜索引擎市场内外部流量争夺激烈,推动商业化能力提高。在市场内部,移动流量规模红利消减,推动搜索引擎加大与流量渠道、手机厂商的合作,从而导致流量获取成本提高。企业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搜狗、百度的流量获取成本均出现同比增长,360的互联网广告及服务营业成本也出现同比增长;在市场外部,由于网民对垂直信息搜索的需求不断增长,电子商务类、生活服务类、新闻类、视频类APP的分流作用日益显著,从而对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市场产生冲击。在此背景下,搜索引擎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竞价产品、提高广告主的投放效率,通过增强商业化能力实现营收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百度网络营销收入同比增长23%、搜狗搜索和搜索相关营收同比增长55%、360互联网广告及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未来,传统搜索引擎应通过向个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的垂直搜索服务来面对流量竞争,尤其要在移动端解决个人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的“一搜即达”需求,并妥善解决好医疗广告市场问题,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2.2案例分析——百度的战略发展

众所周知,搜索引擎是互联网中最赚钱的行业之一,百度凭借搜索引擎一度成为中国最大、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虽然随后迎来360和搜狗后来者的入局,但仍然无法撼动百度在搜索领域一家独大,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位置。

 

不过,或许因为长期一家独大,有点恃宠而骄。近些年来百度在搜索领域问题频出,各种负面消息扑面而来,贴吧事件和魏则西事件,不仅让百度在大众面前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形象毁于一旦,其市值也是急剧的下降。

曾经,“百度一下”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动词。因为百度就是搜索本身,我们的互联网生活处处都有百度的存在。百度也正因为在搜索引擎领域的成功,使其成为了互联网三巨头BAT中打头的一员。但是近年来随着ATM、TMD等各类新组合的出现,我们发现百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今说到BAT也不过是习惯性的顺带捎上百度而已。

百度在搜索领域风光不在,即便这些年没有了google这一竞争对手。而且,提到信息搜索再说“百度一下”,或许还会被人笑话,大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感。除了各类负面新闻败光了百度赖以生存的品牌形象,百度这些年的下坡路还体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

回想百度的新闻,上一次百度上头条恐怕还是因为李彦宏把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五环被开罚单。可能让百度人顿感落寞的是,大众不再关心百度的产品,只剩下花边新闻值得一看。这些现象都反映出百度作为互联网公司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事实。

百度在PC时代实现了搜索垄断,一路顺风顺水,最大竞争对手Google被关在国门之外,即便是360在电脑上捆绑浏览器,锁定360搜索引擎,也未突破20%的市场份额,百度始终牢牢占据第一。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搜索入口被分散,百度在搜索领域却一成不变毫无突破。反观搜狗等其他后起之秀,纷纷针对垂直领域不断深挖。搜狗将微信搜索、知乎搜索、搜狗明医等窗口打通,将百度存在的问答、信息、医疗广告上的弊端进行了升级,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群体。如今,百度在搜索引擎领域已经不在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反而饱受诟病。

2.2.1百度在搜索引擎领域再无进展

1)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跟风转型不成功

百度如今只能算是在吃着PC时代积累下来的老本。实际上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出现了许多颠覆性的机会,比如:小米以智能手机为核心构建起了智能硬件生态圈;美团主攻吃喝玩乐等生活服务成为了一方霸主;今日头条以算法驱动一举逆袭成为国内最大的资讯平台,并开始蚕食百度的互联网广告业务。然而,在这些领域百度都曾有涉足,但大多如蜻蜓点水般参与过,不温不火。

作为互联网巨头的百度,当然不可能对趋势毫无察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也进行过大手笔的收购,企图实现转型。比如:出资19亿美元收购91,用以阻击360,希望在无线端实现全面覆盖。但是,百度未曾想到移动端流量入口最大的敌人却并非是360、应用宝等手机应用市场等巨头,而是众多智能手机生产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流量分发开始从中心化走向分而治之。

百度同样也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生活服务领域的巨大商机,团购火热就收购糯米做团购,外卖火爆就开发百度外卖做外卖,但是由于战略定性与运营能力不足等原因,结果都以无疾而终。

2)搜索之后无爆品,百度缺少烟火气

大家不妨仔细回想一些,近五年来百度有哪些新产品是值得称赞一番的?

答案很可能是没有。百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么多年来却没能在产品层面有建设性的突破,可以说是错失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虽说百度在其他领域并非颗粒无收,但也是毫无拿得出手的爆品。百度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就只剩下了百度搜索和百度网盘。而百度网盘并非由于产品优秀,更多的是因为占到了政策优势和曾经积累下来的技术实力才能勉强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70%。

但是,同样成也萧何败萧何,百度网盘如果有朝一日因盗版等擦边球问题而受到较大的政策冲击,百度网盘的市场规模恐怕也将大幅下降,极具政策不确定性。

反观阿里和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可谓无孔不入,如八爪鱼一般张牙舞爪,要么自己做,要做投资布局。如今,腾讯已经将微信覆盖到了每个人的手机,与手Q一起捍卫者自己社交帝国的荣光。不仅如此,腾讯还接连推出了几款爆品手机游戏,带领全民走进了娱乐至死的疯狂时代,虽然饱受争议,但风光无两。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腾讯更是一改抄袭作风,直接投资外部公司,如:京东、美团、滴滴、搜狗等,也是名利双收。阿里就更不用多说,虽然马云已经宣布退休,但是阿里在电商、支付、云业务、生活服务、新零售、AI等领域都是玩得风生水起,一出手就能随随便便上头条,再加上马老师这个大IP的加持,这种影响力怕是连腾讯都无法企及。

对比之下,也就不难理解百度为何总被唱衰,总是被掉队。一方面,是由于百度在新业务领域基本毫无建树,纯粹靠着吃老本;另一方面,腾讯阿里的各个新产品新业务都跟普罗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深远。

而百度呢,却仍躺在陈年老黄历上不食人间烟火,实在是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太远了。

3)竞价排名臭名声,路径依赖害百度

百度行业新闻不多,但是负面新闻不少。近期,作家六六更是在微博上大骂百度垃圾企业,骂李彦宏是骗子首领,因为她仅仅使用百度查询上海美国领事馆信息就出现一堆虚假广告。在魏则西事件引起公愤后,百度广告还是非常的嚣张,所谓无广告不百度。

百度的搜索竞价排名是百度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同样也是让百度病入膏肓的毒瘤。应该说,路径依赖是种病。一旦习惯了,就会变得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尤其是,竞价排名背后的既得利益之于百度实在太诱人,一旦手起刀落下狠心割除,不仅财报难看,在没有新业务接济的前提下还可能自毁长城。这里面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想必只有百度高层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想百度对搜索竞价排名业务的依赖有多深,只要看看陆奇出走的事件就能明白。想当初,前微软全球副总裁陆奇空降百度出任总裁兼COO,一度成为Robin之后的二把手,主政百度的486天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百度股价累计上涨近60%,最高时候带领百度市值逼近1000亿美金。

因此,陆奇也一度被外界看作是拯救百度的救星,然而陆奇的改革却依旧不能触碰到百度的搜索利益。坊间传闻,在陆奇确认离开之前,与百度高级副总裁、百度搜索公司总裁向海龙之间的矛盾已经水深火热,最终陆奇毅然决然选择离职。

就在陆奇离职不过十天后,百度搜索部门重启了医疗竞价广告排名。这一前一后的事件走向变化,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也直接证明了之前媒体们的各种猜测——陆奇正是因为触碰到了百度搜索竞价排名的既得利益才导致了出走。对于百度来说,陆奇的出走让其失去了“百度中兴”的可能,更是将百度再一次拉回了舆论的漩涡。

2.2.2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科技驱动能支撑起百度的未来吗?

卓越的职业经理人陆奇最终没能帮助百度扭转颓势,但是为百度留下了ALL in AI的标签。然而深受臭名所累,产品能力薄弱的百度,真的能用科技驱动支撑起百度的未来吗?

1)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全面布局,率先进入无人驾驶领域。

百度集团目前将主要的事业群体划分为六大领域:

搜索引擎,维护传统主营业务搜索引擎服务;

人工智能领域,负责百度AI领域的研发;

智能驾驶领域,负责搭建智能驾驶生态群;

金融事业群,负责互联网金融业务;

智能生活事业群,负责智能硬件物联网领域的开拓;

另外还有一个是新兴业务事业群。

可见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无异,除了放弃了新零售领域的开发,基本上将所有人工智能领域覆盖到了,并且在无人驾驶领域处于先行地位。然而,即便如此,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所面临的对手也不容小觑,国外有特斯拉和 Google,国内还有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也正积极布局无人驾驶领域,产业格局不尽相同。

2)人工智能领域尚未出现爆款产品,无人驾驶后来者穷追猛赶

百度虽然大刀阔斧的杀入人工智能领域,但是还没有推出一款证明其技术能力的产品。百度希望通过智能音响搭载百度duer os ,推广其智能语音技术。然而外观出众的涂鸦未获得市场认可,随后低价策略的小度智能音响、搭载屏幕的小度在家也是反响平平。

或许是由于产品能力较差的原因,所以百度至今没有打造出爆品。但是如果仅作为技术服务商,百度好像也不那么合格。翻看百度AI开放平台,可以了解到目前百度核心的AI技术也就是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同类竞争者众多,也并不是什么最新的黑科技,让人对百度人工智能领域的期待少了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率先进入的无人驾驶领域。但是该领域尚未形成头部效应,还处于你追我赶的阶段。百度虽然推出了Apollo,希望打造智能驾驶领域的安卓平台,如若成功,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将举足轻重。

但是开放式的平台搭建需要大量汽车软硬件厂商密切配合,而面对风口并非百度一家拥有搭建平台的能力。比如:阿里巴巴近期也发布了AliOS 2.0系统,宣布驾驶体验或可千人千面,这对与百度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压力可谓不小。

3)BAT的差距已经形成,在人工智能领域勿重蹈覆辙

百度的成功取决于它做对了搜索引擎这一件事,从竞价排名流量变现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掌握流量入口是百度pc时代称王的关键。2011年,3Q大战结束,百度曾经以460亿美金市值短暂超越腾讯,领跑BAT。

然而,随着pc互联网时代的终结,百度失去了入口优势。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不同于腾讯和阿里分别从社交和电商作为切入点不断开枝散叶,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都试着去尝试,但是什么都没有做精做好。O2O业务花费了百度大量的经济投入,却无疾而终。

可以说,正是由于百度没有其他支撑性产品业务的崛起,才导致百度搜索广告过度逐利,令其臭名远扬。

相比目前,阿里和腾讯早已双双突破4000亿美金市值,而百度的市值还在800亿美金左右徘徊。如今选择加码AI领域,以技术见长的百度能否抓住这一次机遇,逐渐摆脱对搜索竞价排名的依赖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重蹈覆辙,坚持战略定性,真正做到All in AI,百度才可能不断缩小跟阿里、腾讯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重获新生。

总而言之,属于百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度之所以离我们越来越远,除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所作为的表象外,更重要的是其战略定性不足,经常性地战略摇摆,没有保持足够的战略耐心,好比狗熊掰棒子,从而一而再地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最终陷入进了路径依赖的泥潭。

2.3案例分析——搜狗的快速崛起

相反,成立于2005年的搜狗公司,作为中国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在百度身后陪跑14年(如果从王小川2003年加入搜狐起算是15年),终于在坚守之后迎来了收获季。

2.3.1搜狗与百度的竞争格局

不过,目前的搜索引擎市场,百度的市场份额仍是第一。但搜狗还是在这个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生存策略。依靠与腾讯和移动设备制造商的合作,搜狗在移动端的搜索量在过去4年中经历了飞速增长。它旗下也拥有了像“搜狗输入法”这样的明星产品,搜索方面的搜狗明医、英文搜索等都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或许在PC互联网时代,搜索市场的格局基本上已经确定。由于互联网早期,国内市场一片空白,而国外的互联网市场此时正蓬勃发展,在加上国内用户对于互联网认知处于空白和好奇的阶段。百度恰巧第一个迅速杀入国内的搜索市场,因此迅速的在国内得到响应,甚至能够很快的被国内用户接受。

因此,虽然搜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差异化的竞争迅速打开了市场,但是要想颠覆百度一家独大的格局,在短期内还是很难做到的。总而言之,百度重服务,搜狗重内容,两者都必然会觊觎于对方的地盘。因此,未来在移动搜索领域,二者长期的对战必将继续下去。

不过,即使搜狗真的有一天重新定义了搜索引擎,颠覆了百度独大的格局,也并不奇怪。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百度的战略重心早已不在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2.3.2搜狗推出搜狗号正式入局内容生态领域

9月13日,中国第二大搜索引擎搜狗推出搜狗号,宣布正式入局内容生态领域。目前,搜狗号已经开通了个人、媒体、国家机构、企业和其他机构等五种类型账号的入驻通道。

在搜狗的流量入口方面,搜狗号已经全面开通了搜狗搜索APP、搜狗浏览器APP等平台的流量入口。在面向终端用户的推送方面,搜狗号会基于搜狗的大数据以及AI技术利用算法推荐,将信息准确推送给用户。

根据搜狗官方的介绍,未来搜狗在开放流量入口和技术能力的同时,还会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价值变现能力。下半年搜狗会上线收益中心,明年还会上线流量分成、广告分成等创作者服务和补贴。

搜狗为何要做信息流?

在搜狗的Q2季度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搜狗的主要营收收入将近90%来自传统搜索和相关业务。并且搜狗援引艾瑞数据称截至6月,搜狗的移动搜索市场份额为17.8%,而在今年第一季度,搜狗曾称移动搜索份额为18.2%,可以看出来,搜狗搜索上半年的市场份额是有小幅下降的。

对比百度,百度在8月1日发布的财报中显示搜索之外的信息流和AI业务占比已经接近20%,同比增长超过150%。正是信息流的快速增长,留住了用户时长,让手机百度的日活在二季度末达到了1.48亿。

此外,搜狗的流量获取成本快速上升,在搜狗的财报中表示主要是由于搜索竞争加剧导致流量成本上涨,而搜狗在搜索领域的竞争对手百度、360搜索和神马搜索都在用信息流留住用户。

在搜狗的Q2财报发布以后,即便营收同比增长43%,但是股价却下跌了10.07%,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之前,搜狗四季度财报和全年年报发布之后,股价也下跌了9.42%。搜狗当前市值只有29.12亿美元,甚至远低于趣头条的45.88亿美元,但搜狗已经营10多年,且有输入法、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等众多产品,以及专注于语言的AI战略,而后者上线时间才三年不到,只有趣头条一个产品——通过红包模式获取阅读量,通过收徒社交直销模式获取新用户。

如何从搜索引擎转型,增加营收?搜狗的答案之一就是信息流,此前在2017年王小川敲钟的时候,就谈到过已经在着手做信息流,并且会基于搜狗输入法的数据,来分析用户的画像,从而实现精准送达。当然,更早前的百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此前搜狗信息流主要是将第三方网站的内容通过信息流呈现,如今上线搜狗号,表明搜狗希望让更多的创作者,将内容上传到其服务器上。

2.3.3搜狗号竞争对手云集

要进入信息流领域,有非常多的大山,中国信息流主要玩家已有10余家,包括百度百家号、阿里大鱼号、今日头条头条号、微博、腾讯企鹅号、一点号、网易号、搜狐号、凤凰大风号以及新浪看点。要做好信息流,不容易。

第一,信息流平台都靠巨额贴补来实现充沛的内容供给,搜狗的补贴能力有限。2016年百度百家号刚开始时,就宣布将会在2017年投100亿补贴内容创作者,与之类似,企鹅号、头条号、大鱼号、一点号、网易号都有各种补贴项目,自媒体“拿到手软”。搜狐、凤凰等补贴力度较弱,在供给端已经处于弱势地位。搜狗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表示前期扶持力度并不会很强,主要会针对平台所需的优质内容进行扶持。

然而搜狗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它像百度这样百亿的补贴。而没有补贴,很难吸引到内容创作者。

当然,没有补贴可以给流量,这同样是内容创作者重视的,现金和流量必有其一,搜狗基于庞大的用户技术,通过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等进行流量分配,对于创作者来说依然是可观的吸引力。

第二,搜狗号几乎没有积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些起先于搜狗的大玩家们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已经在想着如何从1到10,而搜狗号在内容创作方面几乎是仍在起点。

目前,根据媒体报道,搜狗号自试运营三个月以来,入驻账号达到了5万,相比之下,百家号和头条号入驻账号都到达了150万左右,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创作者数量规模更庞大,微信公众号创作者数量千万+,趣头条的创作者也有近20万。

由此可见,在头条号、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模式已经成熟的时候,搜狗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补贴内容创作者,要想撼动行业格局真是难之又难。

话说回来,搜狗不是完全没胜算。

信息流并不是一个壁垒很强的商业模式,只要产品拥有渠道优势,就可以加入信息流模式,提升商业价值——就像趣头条一样。而且与Wifi万能钥匙等工具类做信息流平台不同,搜狗的业务不是“用完即走”,不论是输入法还是搜索引擎,都有很高的用户黏性。

搜狗拥有日活用户数达到3亿的搜狗输入法,再加上搜索和浏览器加持,搜狗号要分走一杯羹不难。

三、搜索引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发展成熟,市场格局稳定,目前,搜索引擎已经渗透到用户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在大搜索生态的指引下,搜索的边界日益模糊,未来搜索将衍生出更加契合用户服务需求的商业模式,引领行业变革发展。

 

3.1搜索产品与AI技术深度融合

随着AI与搜索技术深度融合,在信息多样性、搜索便捷度、结果准确性等方面大幅提升用户搜索体验。目前,市场上主流搜索引擎的机器识别技术已经能够以非常高的成功率探测或者识别语音、图像、视频等,用户实现所想即所搜、所搜即所得。

3.2垂直搜索业务将进一步快速发展

综合搜索引擎正在出现信息分类搜索的垂直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未来,各个搜索引擎品牌会在社交、新闻、专业问答、英文和学术搜索等垂直领域强化优质内容的吸收力度,构建新型内容生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此外,搜索引擎还将针对细分用户在新闻热点、公益查询、应用分发、商品消费等不同领域的搜索需求,推出更加智能、全面、专业的搜索产品。将会引领搜索引擎行业出现新的垂直、专业化发展趋势。

3.3消费支付场景的搜索成为企业转型突破点

目前,百度搜索直达的实物商品、本地生活服务、金融产品、文化产品等品类持续丰富,购买与支付方式也越发简便;此外,搜狗搜索、360搜索、神马搜索等也已经上线网络购物和O2O生活服务平台业务并取得一定的业绩。随着直达服务搜索流量迅速扩大,搜索引擎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也保持高速增长,业务发展和收入结构正在加速业务转型。

3.4信息流已成搜索引擎标配

今日头条、趣头条和一点资讯等从信息流出发的的平台,以及微博这样的后期强化信息流的平台,与搜索引擎形成了变相竞争关系,一方面,它们帮助用户获取资讯;另一方面,它们瓜分搜索引擎的广告预算,特别是中小广告主的效果广告预算,正是因为此,搜索引擎纷纷做起了信息流。

信息流平台的佼佼者今日头条已成为用户使用时长第二多的APP,仅次于腾讯,信息流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基于今日头条App又孵化出抖音、微头条、西瓜视频等产品矩阵。张一鸣两年前提出要在2020年干到100亿美元收入,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将提前实现;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估值已超过500亿美元,成功跻身小巨头之列,与小米、美团并列。

有意思的是,根据媒体报道,趣头条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谭思亮曾在盛大公司任职,担任盛大在线开放平台总监,负责在线广告业务,他在2013年创立互众广告,曾经是搜狗广告联盟成员,在搜狗的平台上来瓜分中小企业广告预算。如今,它已实现对搜狗的反超。

搜索引擎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一方面,它是高频应用,流量入口;另一方面,搜索引擎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连接人与信息,用百度的话说,做信息流,本质是做“被动搜索”。

在过去两年百度实施的“搜索+信息流”双引擎模式为营收带来了大幅增长。在百度发布的Q2财报中,百度信息流广告收入从一季度的每日1000万迅速上涨到了每日3000万,并且百度信息流的日活已经破亿。在信息流中百度再发展好看短视频业务,取得突破,百度信息流中短视频内容的分发从2017年Q1的19%,增长到了2018年Q1的48%。

在搜索引擎中推信息流,本身就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用“罗超频道”此前的话说是,百度在革自己的命。

第一搜索是是让用户搜完就离开,而信息流是希望用户尽可能长时间地留下。

第二人们对于搜索的认知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在有特定搜索需求的场景下才会想到搜索引擎。而在刷信息流的场景时自己并无明确目的,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百度为了改变用户认知,提出了“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的新口号,在“罗超频道”看来,改变用户认知确实可以,就像腾讯,最初是做社交的,现在却是娱乐平台,微信想让用户用完即走,实质却是Time Killer,说到底,产品的定位是会不断进化的。

第三搜索引擎会改变原来的内容体系。搜索引擎原来连接站长与用户,尽量不自己做内容,即便做,也只做必须要做的,比如百科、知道、文库等,谷歌则有Youtube。然而信息流则是连接创作者与用户,让内容放在搜索引擎的服务器上,这改变了整个内容分发逻辑,也改变了原来的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利益分配格局,说得更直接一点,站长们的锅被自媒体给砸了。

当然,搜索引擎做信息流最大的优势,还是因为有海量搜索数据,可以清晰地理解用户的兴趣,再基于此进行内容分发,就有很高的效率,此外在变现上也有不错的基础。正是因为此,百度做信息流虽然被很多人唱衰,却取得了成功。

事实上,信息流成为搜索引擎标配,只是时间问题,目前搜狗、360搜索、神马搜索都推出了信息流服务。

总结

整体来说,在搜索引擎这个领域,国内的大格局基本已定,就算是近日传出谷歌将定制中国版搜索引擎,虽然依靠谷歌全球搜索引擎大佬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在国内占据一席之地,但短时间内想打破已有格局是不可能的,并且在这个赛道他们的敌人绝不仅仅只是百度。

百度仍然在搜索领域占国内主导地位,但随着与AI技术的不断融合,信息流的分化,综合搜索引擎正在朝着信息分类搜索的垂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或已经上线网络购物和O2O生活服务平台业务相结合,未来,搜索引擎领域将以内容、信息流取胜。

金准人工智能 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研究报告

前言

由于文化行业国家政策利好,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我国掀起全民阅读浪潮,全民阅读氛围已初现成效。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普及大幅提高用户粘性,促进数字阅读行业高速发展。数字阅读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数字阅读更全面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26.7%%;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3.78亿人,同比增长13.37%。同时中国人均阅读图书数量也有了大幅提升。其中电子书达到10.1本,纸质书达到7.5本。本文中分析了我国数字阅读社会环境、用户情况、市场规模,列举了十大数据阅读TOP城市、阅读作品,以及发展实力强大的五家数字阅读企业,进而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字阅读基本概述

1.1数字阅读定义

数字阅读起源于网络、手机、掌上阅读机等数字载体的出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等。

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电子出版物具有存储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所以,数字化阅读日益受到各国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

 

1.2数字阅读发展历程

萌芽期(1995--1999年)。互联网开始兴起,内容资源较少。1997年黄金书屋以及榕树下站点成立。实体内容以转载或直接扫描上传为主。

探索期(2000--2008年)。网络普及率大幅提高,内容供需矛盾突出。2002年起点中文网成立并开始走向会员收费。除网络文学外,有声读物也应运而生,逐步进入商业化模式。

发展期(2009--2013年)。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普及,拓展了数字阅读的用户规模和渠道,并使其从PC端迅速往手机端转移。

黄金期(2014年至今)。4G网络时代的来临,手机网民超越PC用户,数字阅读进入互联网时代。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先后入局文学板块。2017年掌阅科技、阅文集团上市。

二、数字阅读社会环境分析

2.1全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全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逐年上涨,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2.1.1手机网民规模统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逐年上涨,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统计,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在手机网民方面,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手机网民数量为3509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4.7%。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机网民占网民数量的比重持续攀升,2018年占比已高达98.3%。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测,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未来手机网民的比例将继续攀升。

 

2.1.2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分析

近年来,我国内容版权环境持续优化,推动国内网络文学业务蓬勃发展。企业营收结构的多元化和用户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是上半年网络文学行业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

2018上半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情况中,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4.06亿人,与2017年末相比增长2821万人,在整体网民数量中网络文学用户数比例达到50.6%。

 

手机网络文学方面,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81亿人,与2017年末相比增长3713万人,占手机网民数量的48.3%。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快速完善,人们对手机依赖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作娱乐交际等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2018上半年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数量达3.81亿人,而全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4.06亿人,占比高达93.8%。

 

2.2网民年龄分布情况

目前中国网民主要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认为,2017年中国网民主要以10-39岁的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0%。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中青年人群最多,占比70.9%;中年人群占比达27.3%,占比提升8.8%;老年人群占比1.2%,占比提升0.5%,这表明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年龄分布更加分散,向全年龄段拓展。

 

 

三、数字阅读产业发展现状

3.1数字阅读用户规模

近年来,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增长趋于平稳。产业稳步增长背后是供需两端创作者与用户量、人均阅读量等要素的同步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3.78亿人,同比增长13.37%。同时2017年中国人均阅读图书数量也有了大幅提升。其中电子书达到10.1本,纸质书达到7.5本。

 

3.2数字阅读作者数量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知识付费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文学内容创作。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作者数量从2014年的389万增长至2017年的784万,四年翻了一番。作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实现数字阅读行业的内容共享奠定了基础。

 

3.3数字阅读内容构成情况

从数字阅读内容板块来看,在政府倡导增强版权意识以及大力鼓励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原创作品数量在数字阅读内容的比重也越发提高。数据显示:2015年原创内容尚占比不足70%,到2017年原创内容占比已经达到85%,出版内容占比15%。

 

3.4数字阅读收入构成情况

数字阅读市场收入可以细分为订阅收入、版权收入、广告收入、其他收入四类。近几年订阅收入一直是数字阅读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他收入并存。2017年数字阅读产业订阅收入占比达88.5%,版权收入占总收入的5.5%。

另外,受益于掌阅iReader等电子硬件的应用,电子阅读器收入占比由2016年的0.3%提升至2017年的1.4%。

 

3.5数字阅读市场规模

近六年来,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9亿元发展至2017年的152亿元,扩大了3倍有余。

借着知识付费的“风口”,以音频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知识付费服务发展迅猛,成为行业增长亮点,与传统音频类节目、有声书一起推动有声阅读市场整体向前发展。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同比增长39.7%。

 

其中,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稳步上升达127.6亿,同比增长32.1%,增长率相比去年有所降低。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2015年作为IP元年,网络文学衍生市场爆发出了强大的实力,优质的IP提高了用户的付费意愿;而201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政策,网络文学版权得到极大保护,更进一步促进了网民文学付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从2017年开始未来几年,优质内容又开始处于一个新的积累时期,市场增长量也开始放缓。

 

3.6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

2017年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指数排行榜上,上榜城市有深圳、南京、海口、杭州、长沙、成都、中山、贵阳、西安及大连。其中深圳以75.6的阅读指数位列全国之首,南京紧随其后,海口数字阅读指数74.4排名第三。

在数字阅读渗透率得分上,深圳以满分的优势夺冠,而海口在渗透率方面大幅超越南京。

 

3.7中国十大数字阅读作品

2017年中国十大数字阅读作品排行榜上,作品内型涵盖了军事、历史文化、神话、小说等多方面书籍。具体作品如表:

2017年数字阅读原创作品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创意来源。视频网站自制剧创意来源中,文学改编占比达52.1%,包括《欢乐颂2》《我的前半生》《人民的名义》等作品成为热门IP。

 

四、数字阅读企业格局分析

产业链分工更加细化,行业日益成熟。

 

数字阅读服务使用稳定,移动端碾压PC端。

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无论在服务覆盖广度还是在用户使用黏性深度上,移动端阅读均大幅领先PC端,PC端阅读空间正在逐渐被挤占。

 

第一梯队数字阅读企业营收占比接近七成。

咪咕阅读背靠中国移动雄厚的资源和平台,阅文集团齐聚QQ阅读、起点读书、潇湘书院等众多优质APP提供的业内核心优质资源,掌阅科技拥有长期用户积累及硬件产品带来的产业链拓展优势,三者营收稳居数字阅读行业第一梯队;此外,沃悦读、纵横文学等凭借各自优势也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位列数字阅读企业营收第二梯队。

 

 

4.1阅文集团

阅文集团成立于2015年3月,由腾讯文学与原盛大文学整合而成,旗下囊括QQ阅读、起点中文网等业界知名品牌,是引领行业的正版数字阅读平台和文学IP培育平台,占据国内IP改编市场优势份额。

截至2018年6月,阅文集团上半年总收入达22.83亿元,净利润为5.06亿元。从业务板块来看,阅文集团旗下两大主营业务板块均实现稳步增长,其中在线阅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3%至18.5亿元,版权运营业务收入则同比大增103.6%至3.17亿元。

 

截至2018年6月30日,阅文集团作品储备总数已达1070万部,其中包括自有平台的1020万部原创文学作品,来自第三方在线平台的34万部作品以及17万部电子书。作家方面:2018上半年阅文集团旗下创作者总数增长至730万人,包括唐家三少、猫腻、我吃西红柿等网络文学“大神”作家在内等名创作者,构成了阅文集团领先业界的强大创作者阵营。

阅文集团上半年平均月活跃用户达2.135亿户,同比增长11.3%。其中,来自自有平台产品及自营渠道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分别由去年同期的8830万户及1.035亿户增加至1.063亿户及1.072亿户。

 

4.2掌阅科技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掌阅iReader是掌阅科技的主打产品,是国内卓越的手机移动阅读品牌。掌阅为超过6亿的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内容及智能化的用户体验,目前拥有畅销、生活、文学等类别的优质图书数字版权50万册。

2018上半年掌阅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5%;净利润0.36亿元,同比微增0.11%。

 

2017年掌阅科技自有数字阅读平台“掌阅”APP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04亿,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17年数字阅读业务实现收入15.68亿元,占比九成以上。另外拓宽了数字阅读业务的外延,先后发布了iReaderLight和iReaderOcean等多款电子阅读器产品,硬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97.03%。

在自主分发文字版权内容的同时,公司也发力版权衍生业务,向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影视、游戏等公司,提供多元化的版权内容,版权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43.93%。

 

4.3平治信息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移动有声阅读的企业,杭州平治率先推出国内较早的移动听书产品:话匣子听书,在移动阅读特别是有声阅读领域崭露头角。平治信息旗下一共有两款手机APP软件,分别为超越小说、话匣子听书。

2017年公司实现营收9.1亿元,净利润0.97亿元。2018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14亿元,同比增长12.37%;实现净利润4772.2万元,同比增长118.12%

 

平治信息的主营业务为数字阅读,聚合海量优质的文字和有声阅读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移动阅读平台:与出版机构、媒体和个人作者等版权方合作通过自身阅读平台、第三方以及电信运营商的阅读平台提供阅读服务。2017年该产品实现收入8.19亿元占比90%。

资讯类产品:指微阅读业务,通过手机报、自媒体推送等形式为用户提供专业杂志、行业期刊等阅读内容。2017年收入占比6%。

其他增值电信业务:主要包括音乐,视频,游戏,动漫等内容,2017年收入占比约为4%。

 

4.4中文在线

中文在线是国内最大的正版数字内容提供商之一,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过4百万种,签约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驻站网络作者超过370万名。自有用户数超8,000万,合作用户超7亿。2015年1月21日,中文在线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

2018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44亿元,同比增长36.32%;净利润亏损3093万元,同比下降254.085%。

 

2017年中文在线拥有数字容资源超400万种,与600余家版权机构合作,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据悉,从作品总数和作者数上来看,公司分别以市场占有率27.5%27.5%和41.6%位居全国第位居全国第二。

在原创网络作品方面:17K小说网为公司核心的原创内容生产平台,拥有注册用户数超5,000万,驻站网络作者人数超100万,点击量过亿IP超100部。

 

4.5阿里文学

阿里文学是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于2015年4月23日宣布正式推出的新业务。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互联网文化娱乐品牌,阿里文学的主要业务以内容生产、合作引入以及版权产业链的双向衍生为主。阿里文学将依托内容生产,从数字内容阅读、数字内容传播、版权衍生、粉丝经济等多个角度出发,建立跟文学产业相关的开放生态。

书旗小说是阿里文学旗下的一款跨平台阅读类APP产品,集合在线/离线阅读、自动书签、智能搜索、阅读设置、写小说等多项人性化功能,在Android平台和iOS平台都是国内首屈一指、深受用户喜爱的APP。

五、数字阅读发展前景分析

5.1数字阅读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显示,2012-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7%。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耗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日益饱和,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增速也将有所放缓,但整体规模仍不断扩大。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年均增速约为20%。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50亿元。

 

5.2未来发展趋势

5.2.1移动端数字阅读优势明显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5G时代来临,移动平台优势不断超越PC端,将进一步推动移动端数字阅读市场的发展。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数字阅读市场上移动平台竞争依旧激烈,阅文集团凭借原盛大文学及腾讯文学的深厚功底,在国内数字阅读市场享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掌阅科技在移动端优势明显。未来各大数字阅读企业也将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抢占市场。

5.2.2原创IP文学价值延伸至影视作品

2017年数字阅读原创作品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创意来源,文学改编占比达52.1%,其中不乏《欢乐颂2》《我的前半生》《人民的名义》等作品成为热门IP。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认为,未来以阅文集团、掌阅科技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龙头企业仍将加强对版权IP的运作,不断挖掘IP的商业价值和更多元的商业模式,将单个IP不断运营成集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周边的全娱乐产业链的作品,进一步推动版权运营走向成熟。

总结

文化行业政策换量良好,全民阅读初见成效。2017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引领数字阅读领域的发展,使全民阅读初见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版权局等机构也大力加强网络作品版权监管,引导优秀网络文学发展。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在“2017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季”系列活动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政策推动数字阅读行业发展。因为电子书的便捷性,超六成读者表示未来将选择电子阅读。

数字阅读走向智能化,技术保护创作丰富观感。从2008年到2018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数字阅读产业技术经历了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如今,智能创作、场景沉浸、千人千面成为了数字阅读行业新的关键词。数字阅读技术的发展有益于支持和保护原创,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作者数量达到784万,较去年增长超过三成。

智能阅读技术为用户的阅读过程增添许多乐趣。AR/MR技术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通过专家分析、排行推荐和精准画像完成的智能推荐,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内容定制功能,为用户定制“理想型图书馆”。

市场规模达152亿,文化出海扬帆起航。2017年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52亿,较上年增长26.7%。以音频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知识付费服务发展迅猛,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借助音频媒介开展的综合类知识付费服务贡献了约10亿元的收入规模,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中坚力量。

在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战略指引下,中国文化起航出海。目前海外英文网文用户约有700万+,人数占比最高的三个国家是美国、巴西和印度。

用户向全年龄段拓展,男女行为偏好差异明显。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表示,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近4亿,用户年龄分布更加分散,向全年龄段拓展。青年人群占比70.9%,比去年下降了9.4个百分点,中年人群比例达到27.3%,比去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老年人群占比1.2%,比去年提升了0.5个百分点。

在数字阅读领域,男女行为偏好差异明显。男性读者偏爱职场商战、军事战争类作品,通过专家荐书来选择书籍,超过三成的男性会因为性价比高而付费。女性读者则更喜欢青春校园和时尚类作品,她们通过公众号和大V推荐来找书,近三成女性会因为喜欢的题材而付费。

用户为电子书付费的意愿也在大幅提升,愿意为单本电子书支付的金额从2016年的8.9元提高到13.6元,超过半数的人会因为内容质量高、价格合理而付费。80后、90后付费意愿最强烈,他们会因为阅读体验好和喜欢的作者而付费,付费意愿超过6成。

行业问题带来诸多挑战,协同发展把握好未来方向。2017年数字阅读在技术发展、产业扩张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版权改编方面,现有作品多冗长且同质化严重,未来需精炼的优质内容服务IP改编。在版权评估方面,目前IP交易没有统一的模式,缺乏专业的相关机构操作,造成IP交易成本过高,资源浪费等现象,市场交易效率低下。需要在政府指导下,行业协会、版权方、下游企业及独立第三方平台共同建构IP评估标准,形成高效有序的交易模式。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分析认为,未来,数字阅读服务应该朝着“五化”发展,即阅读服务更加公共化、内容质量更加精品化、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版权运作更加精细化、价值评估更加体系化。由此,数字阅读行业方能健康、快速发展。

金准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产业链投资全景图

前言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一、我国在集成电路各个细分领域的现况

1)设计细分领域具备亮点,核心关键领域设计能力不足,长期来看可透过海外合作、并购与产业链整合逐步提升高端关键芯片竞争力

2)设备自给率低,需求缺口较大,当前在中端设备实现突破,初步产业链成套布局,但高端制程/产品仍需攻克,短期内可通过与非美海外企业合作,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3)材料在靶材等领域已经比肩国际水平,但在光刻胶等高端领域仍需较长时间实现国产替代,判断可从政策扶持+海外并购两方面积极整合

4)封测最先能实现自主可控的领域,受贸易战影响较低,上市公司有望通过规模效应成为全球龙头

5)制造全球市场集中,台积电占据60%的份额,受贸易战影响相对较低。大陆跻身第二集团,全球产能扩充集中在大陆地区,未来可通过资本扩充+人才集聚向第一梯队进军。

总的来说,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虽然部分领域有短期对策,但整体而言国内半导体从设计到制造端的发展仍是长期抗战长期除了通过依靠资金支持与内需市场之外,也需要通过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等方式,强化自身在重要领域的技术实力。

 

1.1设计

按地域来看,当前全球IC设计仍以美国为主导,中国大陆是重要参与者。

2017年美国IC设计公司占据了全球约53%的最大份额,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新博通将总部全部搬到美国后这一份额将攀升至69%左右。

台湾地区IC设计公司在2017年的总销售额中占16%,与2010年持平。联发科、联咏和瑞昱去年的IC销售额都超过了10亿美元,而且都跻身全球前二十大IC设计公司之列。

欧洲IC设计企业只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日韩地区Fabless模式并不流行。

与非美国海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表现突出。世界前50fablessIC设计公司中,中国公司数量明显上涨,从2009年1家增加至2017年10家,呈现迅速追赶之势。

2017年全球前十大FablessIC厂商中,美国占据7席,包括高通、英伟达、苹果、AMD、Marvell、博通、赛灵思中国台湾地区联发科上榜,大陆地区海思和紫光上榜,分别排名第7和第10。

 

然而,尽管大陆地区海思和紫光上榜,但可以看到的是,高通、博通和美满电子在中国区营收占比达50%以上,国内高端IC设计能力严重不足。可以看出,国内对于美国公司在核心芯片设计领域的依赖程度较高。

总的来看,芯片设计的上市公司,都是在细分领域的国内最强。

比如2017年汇顶科技在指纹识别芯片领域超越FPC成为全球安卓阵营最大指纹IC提供商,成为国产设计芯片在消费电子细分领域少有的全球第一。

士兰微从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业务开始,逐步搭建了芯片制造平台,并已将技术和制造平台延伸至功率器件、功率模块和MEMS传感器的封装领域。

但与国际半导体大厂相比,不管是高端芯片设计能力,还是规模、盈利水平等方面仍有非常大的追赶空间。

 

1.2设备

1.2.1从下游判断半导体设备需求大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从下游判断目前,我国半导体设备的现况是低端制程实现国产替代,高端制程有待突破,设备自给率低、需求缺口较大。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基金“,大基金首期实际募集规模1387.2亿,投资覆盖了集成电路全部产业链,截至17年9月,大基金累计投资55个项目,承诺出资1003亿元,实际出资653亿元,其中芯片制造占比65%、设计业17%、封测业10%、装备材料业8%;

并且大基金引导地方政府投资,截至17年6月,由“大基金”撬动的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包括筹建中)达5145亿元。政策带动IC产业链的兴起,设备厂商景气度必然上升,据SEMI的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占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量的15%,排在全球第3。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测算,在建产线带来半导体设备投资额490亿美元。

半导体设备主要由存量和增量市场拉动,目前中国新建产线投资是主要的新增半导体设备市场。

存量市场主要以中芯国际,华力微等国内现有产线的资本支出为主,增量来自于已经公布的国内计划新建的晶圆厂,2017-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6条12寸在建晶圆线,投资的晶圆厂以Foundry(中芯国际,华力微,联电)和IDM(长江存储,合肥睿力,福建晋华)为主。

1.2.2从营收判断关键技术美日垄断

从营收判断关键设备技术壁垒高,美日技术领先,CR10份额接近80%,呈现寡头垄断局面。

半导体设备处于产业链上游,贯穿半导体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四大板块——晶圆制造设备、测试设备、封装设备、前端相关设备。其中晶圆制造设备占据了中国市场70%的份额。再具体来说,晶圆制造设备根据制程可以主要分为8大类,其中光刻机、刻蚀机和薄膜沉积设备这三大类设备占据大部分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同时设备市场高度集中,光刻机、CVD设备、刻蚀机、PVD设备的产出均集中于少数欧美日本巨头企业手上。

 

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低,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市占率仅占全球份额的1-2%。

17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前十二大厂商(按营收排名)中包括三家美国(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KLA-Tenor)、六家日本公司(Tokyo Electron、迪恩仕、日立高新、Hitachi Kokusai、大福、Nikon)、一家荷兰公司(ASML)、一家韩国公司(SEMES),通过分析营收可知:

1) 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大部分厂商17年营收增长两位数以上,其中韩国的SEMES17年同比增长142%

2) 从地域上来看,前十二大厂商10-20%比重营收来源于中国大陆,侧面说明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低,进口依赖程度高并且,据SEMI统计,中国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只占全球份额的1-2%。

1.2.3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起步晚,整体规模较小

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的统计,2016年我国前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共完成销售48.34亿元,与国内设备市场规模相距甚远。

2017年体量最大的中电科和晶盛机电营收在10亿左右体量徘徊,根据SEMI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566.2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份额较小。

 

整体而言,在光刻机上,中国技术水平依然落后,国产化率极低,且高端的EUV光刻机只能从ASML采购。通过后期追赶,部分设备实现了从0到1国产化突破,部分国产设备市占率提升明显。

2008年之前我国半导体设备基本全靠进口,随后我国通过设立了“02专项“实现了部分设备国产化的道路,缩小了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介质刻蚀机方面中微半导体进入7nm制程,成为台积电五大供货商之一

硅刻蚀机方面,北方华创进入中芯国际28nm生产线沈阳拓荆量产12英寸65nm的PECVD设备等。

封装制程工艺设备刻蚀机、PVD、光刻机、清洗机等关键设备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根据SEMI的数据显示,蚀刻设备国产化率从10年0%提升到16年的96%,封装PVD设备从12年0%提升到16年的68%。

国产设备已形成初步产业链成套布局,部分设备实现批量应用,预计部分设备在短期1-2年內可逐步实现订单转移。

国内设备在关键领域实现了产业链成套布局—曝光Liho、刻蚀ETCH、薄膜CVD、湿法WET、检测、热处理、测试等环节,且部分工艺制程能够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目前已有多项产品已经批量出货,其中主要的厂商有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睿励科仪和上海盛美半导体等。

关键设备在先进制程上仍未实现突破。目前世界集成电路设备研发水平处于12英寸7nm,生产水平则已经达到12英寸14nm而中国设备研发水平还处于12英寸14nm,生产水平为12英寸65-28nm,总的来看国产设备在先进制程上与国内先进水平有2-6年时间差具体来看65/55/40/28nm光刻机、40/28nm的化学机械抛光机国产化率依然为0,28nm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快速退火设备、国产化率很低。

1.3材料

国内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现况如下

细分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核心领域仍未实现突破,半导体材料主要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两大块。

晶圆制造材料中,硅片机硅基材料最高占比31%,其次依次为光掩模版14%、光刻胶5%及其光刻胶配套试剂7%。封装材料中,封装基板占比最高,为40%,其次依次为引线框架16%,陶瓷基板11%,键合线15%。

16年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443亿美金,中国市场规模占比超过20%。根据SEMI数据,2016年半导体材料市场为443亿美元,其中晶圆制造材料市场为247亿美元、封装材料市场为196亿美元,同比增长3.1%、1.4%。国内半导体半导体材料市场2016年总规模达651亿人民币,在占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比重超过20%。

日美德在全球半导体材料供应上占主导地位。各细分领域主要玩家有硅片——Shin-Etsu、Sumco,光刻胶——TOK、Shipley,电子气体——AirLiquid、Praxair,CMP——DOW、3M,引线架构——住友金属,键合线——田中贵金属、封装基板——松下电工,塑封料——住友电木。

 

 

上市公司在部分细分领域上比肩国际领先,高端领域仍未实现突破。通过对比国内外供应商,我们可将半导体材料分为三大类

(1) 靶材、封装基板、CMP等,我国技术已经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实现大批量供货、可以立刻实现国产化。

(2) 硅片、电子气体、掩模板等,技术比肩国际、但仍未大批量供货的产品。

(3) 光刻胶,技术仍未实现突破,仍需要较长时间实现国产替代。

1.3.1已经实现国产化的半导体材料典例——靶材

简单来说靶材是高速核能粒子轰击的目标材料,是溅射工艺中必备的重要原材料,按照化学成分,可以分为金属、合金及陶瓷靶材。

从市场规模来看,半导体靶材占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的3%,据SEMI数据测算,半导体靶材全球市场空间约为12.5亿美元,国内市场空间约为11亿人民币。

从市场格局来看,人才+资金+技术+客户认证壁垒导致靶材市场呈现垄断格局,以霍尼韦尔(美国)、日矿金属(日本)、东曹(日本)等为代表的溅射靶材生产商占据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国内来看,通过政策的扶持(863计划、02专项),国内高纯溅射靶材企业早实现0的突破,掌握先进技术,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江丰电子、有研新财、安泰科技等。

1.3.2技术比肩国际、但仍未大批量供货的产品—硅片

技术部分比肩国际水平,但在大尺寸硅片生产及量产上与国外仍有差距。

硅片是集成电路的载体,硅片按照尺寸可分为4、5、6、8、12英寸等,不同尺寸,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不同。从市场结构来说,硅片占据了原材料35%比例。

从全球格局来看,硅材料市场呈现垄断态势,根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数据,16年全球前五大半导体硅片份额高达92%(信越化工27%、SUMCO26%、环球晶圆17%、Sitronic13%、LG9%),从产品规格来看,国际领先厂商掌握12英寸硅片生产技术——信越化工能实现300nmSOI硅片的产品和,Sumco能提供300nm的高纯度抛光硅片、退火晶片和外延片,200nm的SOI硅片。

国内来看,大陆企业主要生产低端的6英寸的硅片,在高端领域,部分产品尺寸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们根据公司各大官网发现,上海新昇半导体(上海新阳入股)在12英寸抛光硅片上已经于2017年底量产,上海新傲8英寸SOI硅片已经顺利销售。

1.3.3技术仍未实现突破,仍需要较长时间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光刻胶

光刻胶是由感光树脂、增感剂和溶剂主要成分组成的对光敏感的液体,在光照/辐射下,溶解度变化得到所需的图像,半导体光刻胶领域,光刻胶主要品种由g线、i线、KrE、ArF、掩模版光刻胶等。

从成本角度来看,光刻工艺是成本最高的工艺流程,也是半导体领域技术门槛最高的细分领域。

目前,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日本住友、TOK、美国陶氏手中。

国内厂商于与国外差距仍大,磺化橡胶类光刻胶已经基本完成国产替代,g/i线光胶(436/365nm)自给率较低,细分厂商有北京科华、苏州瑞红,高端的KrF/ArF光刻胶(248/193nm)则几乎全部进口,国内科华微电子KrF(248nm)光刻胶已经通过中芯国际认证,其他处于研发阶段(ArF(193nm)光刻胶已经立项)。

1.4封测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当前大陆地区半导体产业在封测行业影响力为最强,市场占有率十分优秀,龙头企业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晶方科技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对比台湾地区公司,大陆封测行业整体增长潜力已不落下风,台湾地区知名IC设计公司联发科、联咏、瑞昱等企业已经将本地封测订单逐步转向大陆同业公司。

封测行业呈现出台湾地区、美国、大陆地区三足鼎立之态,其中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已通过资本并购运作,市场占有率跻身全球前十(长电科技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三),先进封装技术水平和海外龙头企业基本同步,BGA、WLP、SiP等先进封装技术均能顺利量产。

 

封测行业我国大陆企业整体实力不俗,在世界拥有较强竞争力,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为Amkor公司,在华业务营收占比约为18%,封测行业美国市场份额一般,前十大封测厂商中,仅有Amkor公司一家,应该说贸易战对封测整体行业影响较小,从短中长期而言,Amkor公司业务取代的可能性较高。

 

根据Trendforce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封测业中日月光占比19.2%、矽品9.9%。若二者合并将诞生市占率为29.1%的封测行业巨无霸企业,前五大封测厂市占率也将达到66.90%,相比2014年的52.38%,提升了14.5个百分点。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根据研究分析封测行业和晶圆代工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发现代工业增速明显要优于封测产业,主要原因有两点:

1从技术角度而论,代工业受到摩尔定律技术驱动,通过不断投资新生产线,重塑产业模式而确定行业增长轨迹,而摩尔定律对封测行业的推动进程并不显著。

2生产格局两者又有所区别,Fabless模式下客户委托外部代工是必然选择,但封装检测过程并不一定需要代理加工,这决定了封测行业也没有跟随上游产业链呈现同比例增长。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得出结论封测业更多通过规模和资源的推动市占率的提升,技术并不是绝对壁垒,后来参与者有机会分享蛋糕。

封测行业技术迭代路线并不显著,利于国内企业追赶。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先进的制造技术遵循摩尔定律每18个月进阶一次,线宽线性每18个月缩小一倍,但与此同时封装的连接技术,在线宽不断缩小的情况下,整体只经历了几代技术的变革。

 

技术上的局限本质上决定了封测企业的R&D不高,因此相对来说封测R&D占比不高也会决定进入壁垒不高,但国内企业因为处于追赶期,技术研发投入占比要高于海外平均水平。

Capex绝对量上来看,中国大陆地区封测企业逐步上升,海外巨头相对保持稳定值,国内企业每年支出的Capex在营收占比更高。

Capex是企业成长能力的前期指标,对于当下利润的侵蚀VS对于未来成长的预期,是一柄双刃剑。相比而言,中国企业显然更为激进,过高的资本性支出会给财务报表带来一定的压力。

 

我们观察主要封测龙头企业毛利率可知,封测行业毛利率均值在20%上下波动,对比晶圆代工厂的毛利差距,整体方差波动较小,技术的进一步演进无法显著提升其毛利率水平,从历史上看,封测行业发展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2006-2008整体行业处在蓝海期,毛利率保持高点

2008-2010经济危机带来半导体周期的下滑,2010年探底回升

2011-2015毛利率有逐步改善,逐渐上行

2015-今行业竞争格局愈发激烈,巨头企业日月光矽品通过规模效应,还能保持稳定毛利率,大陆封测企业开始崛起。

伴随着中国大陆承接封测产业转移的雁行模式不断深化,国际IDM巨头逐渐将封测业务外包,美国公司在封测行业优势并不明显,但我们同时要认清封测行业位于半导体产业链末端,其附加价值较低,劳动密集度高,进入技术壁垒较低,封测龙头日月光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约为4%左右,远低于半导体IC设计、设备和制造的世界龙头公司。

随着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向下游封测行业扩张,也会对传统封测企业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全球封测(OSAT)产业因为竞争的加剧,市场波动会更加不稳定,大陆公司正在持续加速整合,借此强化营运效果和提高技术密集度,中长期而言,贸易战封锁对大陆公司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长电科技在收购星科金朋后,已经可以供应晶圆级封装(WLP)、多晶片封装(MCP)、系统级封装(SiP)与TSV产品,而通富微电也通过收购原AMD旗下封测厂区,产业升级转型为面对高端封测需求的OSAT厂家。

我们认为2017-2018年以后,大陆地区封测(OSAT)业者将维持快速成长,目前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已经能够提供高阶、高毛利产品,未来的3-5年内,大陆地区的封测企业CAGR增长率将持续超越全球同业。

中国大陆的封装企业在完成重要的M&A之后(长电科技收购星科金鹏,华天科技收购FCI,通富微电收购AMD封装厂)除了技术上的引进,还借助收购市场影响力赢得更多Tier1的客户。

 

封装行业不是一个单纯2000亿人民币的存量市场,而仍然是一个处于不断增长中的增量市场。增量主要来自于先进封装的贡献。观察全球先进封装市场的演进,在2016年先进封装比例占封装市场总量的比例约为32%。

目前,封测厂在高端封装技术(FlipChip、Bumping等)及先进封装(Fan-In、Fan-Out、2.5DIC、SiP等)的产能持续增长,包含长电科技、天水华天、通富微电等厂商2017年的年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长,表现优于全球IC封测产业水平。

我们认为国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的先进封装已经处于行业平均水准之上。

1.5制造

晶圆制造环节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工序,制造工艺高低直接影响半导体产业先进程度。

过去二十年内国内晶圆制造环节发展较为滞后,未来在国家政策和大基金的支持之下有望进行快速追赶,将有效提振整个半导体行业链的技术密度。

半导体制造在半导体产业链里具有卡口地位。制造是产业链里的核心环节,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统计行业里各个环节的价值量,制造环节的价值量最大,同时毛利率也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因为Fabless+Foundry+OSAT的模式成为趋势,Foundry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程度也逐步提升,可以这么认为,Foundry是一个卡口,产能的输出都由制造企业所掌控。

代工业呈现非常明显的头部效应根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s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前十大代工厂商中,台积电一家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2017年前八家市场份额接近90%,同时代工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美国很少有此类型的公司,这也和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有关。

中国大陆通过资本投资和人才集聚,是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实现代工超越的。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分工变迁,是行业战略方向上的重要趋势,尤其以中国崛起为未来十年的核心看点集成电路产业转移符合“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及高附加值产业”的轨迹。

中国已经接近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封测业)的转移,下一阶段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制造业)的转移,这是产业转移方向上的重要趋势。围绕“中国制造”环节上的投资和相关标的是当下二级市场半导体投资的主线。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56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模式”,认为日本的产业发展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集成电路正在经历当年日本所经历过的路线。

世界的集成电路经过了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美国转移到了日本,造就了富士通、日立、东芝、NEC等世界顶级的集成电路制造商第二次在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与台湾成为这一次转移过程中的受益者,崛起了三星和台积电这样的制造业巨头。

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转移也包含着一定的技术特征,转移路径按照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

第一阶段的产业转移为封装测试环节,美国很多半导体企业或将自身的封测部门卖出剥离,或是将测试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台湾的很多封测企业开始崛起,比如日月光和矽品等。

第二阶段的产业转移为制造环节,这和集成电路产业分工逐渐细分有关系。

集成电路的生产模式由原先的IDM为主转换为Fabless+Foundry+OSAT,产业链里的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

在制造转移的过程中,台湾的TSMC崛起成为现在最大的代工厂。目前,凭借较大的市场需求,较低的人工成本,中国的OSAT和Foundry正有接力台湾,成为未来5年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本土半导体市场需求和供给仍然错配,有潜力去进行国产替代。中国大陆地区的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销售额比重逐年上升,根据Semi数据显示,从2008年的18%上升到1H2016的31%,同时中国半导体制造产能仅为全球的12%,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错配。

 

国内从上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到下游的整机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带来可期待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形成从整机到上游芯片完整产业链的布局,这一点同台湾地区、美国、日韩都不尽相同,台湾地区的电子集中在上游的芯片,从Fabless+Foundry+OSAT,但是欠缺下游的整机品牌,同时芯片环节没有形成规模的集群效应,芯片每个环节只有一两家龙头企业

美国在芯片设计领域是全球最强,但是下游的整机品牌数量正在被中国逐渐超过韩国和台湾的格局有些类似,有一些大而全的企业,但是缺乏完整的集群效应。只有中国,凭借广阔的下游市场和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正在逐渐崛起。

“中国制造”要从下游往上游延伸,在技术转移路线上,半导体制造是“中国制造”尚未攻克的技术堡垒。

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中国制造”主要都是整机产品,在最上游的“芯片制造”领域,中国还和国际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

在从下游的制造向“芯片制造”转移过程中,一定要涌现出一批技术领先的晶圆代工企业。在芯片贸易战打响之时,美国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封锁和打压首当其冲,我们在努力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如何处理与台湾地区先进企业台积电、联电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后续发展产生较大的蝴蝶效应。

二、市场容量和供需状况

201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分为半导体OSD以及集成电路两块,其中集成电路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规模。集成电路的细分领域中,数字IC是主要的细分市场,主要以存储器和数字逻辑IC为主。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稳步增长步调下,加上新科技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大量半导体器件需求扬升,中国本土晶圆厂今明两年将大量开出产能。

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公布,2017年全年半导体销售额年增21.6%至4,122亿美元,改写年度新高。

新科技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也需要半导体,全球需求扬升,促使2017年销售创下新的里程碑,长期前景看好。

2017年半导体市场全面升温,估计2018年半导体成长也将缓和增长。

 

该行业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主要以采购海外产品为主。根据wind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贸易逆差从2007年的1049.41亿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1932.39亿美元,已经连续8年扩大,其中超一半的进口来自于台湾地区和韩国,占比分别为32%和23%。

为改善这一情况,国家出台集成电路投资基金,重点扶持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

我国政府提出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包括

1)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2)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

2008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为1246.79亿元,其中,IC封装测试环节以618.91亿元占据近半的市场空间。截至2017年底,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增至5411.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72%,IC设计环节的销售额超过封装测试环节,这反应了中国IC设计领域正在逐步崛起。

 

我国是目前全球主要的半导体消费市场,集成电路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核心产业,可以运用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卫星导航、汽车电子、物联网等产业迅速发展,各个产业对于国产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我国集成电路市场空间较大。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保持20%或以上增速,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国内集成电路市场持续旺盛,激励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次,近年来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技术升级、产能扩展进一步推动企业及集成电路各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再者,近两三年来海外资本在境内投资新建和扩建的晶圆厂,以及国家“大基金”和各级地方投资基金投资兴建的晶圆厂,大多数在2017~2019年投产和量产,成为2018年及以后集成电路产业新增产值的重要来源。

三、行业特征

集成电路是换代节奏快、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从当今国际市场格局来看,集成电路企业之间在知识产权主导权上斗争激烈,重要集成电路产品全球产业组织呈现出跨国公司垄断的特征,集成电路跨国公司销售、制造、研发布局朝全球化方向发展。

过去半个世纪,集成电路发展逻辑主要遵循摩尔定律

(1) 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倍。

(2)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

(3)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倍。

半导体行业内生增长最迅速的阶段是以摩尔定律为核心的技术迭代路径契合新应用需求周期,供给端和需求端共振催生类似戴维斯双击的效果。

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受宏观经济景气程度和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规律影响,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近年来,得益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增长势头。

金准人工智能 信用风险行业比较分析

金准人工智能判断,尽管前有监管边际放松,后有宽信用政策“保驾护航”,信用风险的陆续释放依旧难以断绝。8月后,产业债洼地价值得以凸显,但交投热情未能延续,加久期策略难以落地,一是折射市场对风险因子的谨慎,更体现择券难度的加剧。

如何在不确定的风险下,探寻确定的基本面,渐成为产业债配置的关键。金准人工智能在半年报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类行业属性,以讨论债务覆盖能力的差异。

ROE与ROIC:从“谁决定谁”到资质曲线推导

1、ROIC能够站在固收角度刻画价值创造能力

ROE与ROIC反映什么?金准人工智能在此做如下简单论述。

一方面,ROE虽然可以表明公司获利能力的强弱,但内嵌的杠杆变量需要借助杜邦分析法剥离,方可了解企业或者行业真实经营状况。

另一方面,基于经济附加值公式的拆分,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是决定公司或者行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

如若投资回报持续低于综合负债成本,经营主体或已然深陷无效投资的泥沼。相较于ROE,ROIC能更为直观的揭示公司或者行业不依赖财务杠杆时,经营和投资的能力。

金准人工智能基于将资产和负债分别划分为经营性和金融两类,并按照以下勾稽关系:

1)经营资产+金融资产=经营负债+金融负债+所有者权益;

2)净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

3)净经营资产=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

最终可以推导得到ROE=ROIC+(ROIC-r)*DFL,

可以得到两点初步结论:

一则重构等式右边,ROIC是ROE的决定变量之一;

二则债务利息率较难估计时,可以采用ROE与ROIC的背离进行估算,同时可判断投资回报对债务利息率的覆盖能力。

上市公司全样本的初步实证

信用资质改善为何出现放缓端倪?延续今年1季度的趋势,全体上市公司ROE与ROIC增速趋于向上,且两者之差维持在正区间,表明ROIC对债务利息率的覆盖能力仍在改善。不过,由于上市民企杠杆率的持续抬升,净财务杠杆整体水平反而较1季度走高,幅度上大于ROE-ROIC差值,投资资本回报对债务利息率的保障情况好转的幅度略低于1季度。

行业资质截面分布离散,需结合趋势进一步探讨。各行业ROE和ROIC多较1季度改善,但多弱于去年同期。

由于行业业务、债务结构及盈利差异较大,以下金准人工智能通过三个标准,将各行业归类分析。

ROE-ROIC框架审视:行业信用资质的分类与比较

金准人工智能依据截点、趋势和杠杆特征,归纳7类行业特征。

1)截点判断:18H1的ROIC-r是否大于0,根据(ROE-ROIC)/DFL做测算;

2)趋势判断:对比过去4个季度与最近8个季度ROIC-r的大小(分别用Avg 4Q和Avg 8Q表示),倘若前者大于后者,表明行业债务保障能力存有改善趋势,反之则可能存在信用资质下沉的迹象;

3)结合信用资质曲线,进一步判断行业净财务杠杆变化。

如果已经出现偿债能力的弱化,净财务杠杆仍在加大,不仅表明公司面临r侵蚀ROIC的可能,同时暗含潜在的债务风险较大。

基于三个标准,金准人工智能以下将一级行业划分为以下七类:

第一类:信用资质尚可,但潜在的杠杆风险正在累积——交通运输/房地产/计算机/家用电器。一方面,家电行业投资回报覆盖债务利息率被动增强。其中,主要依赖于子行业白电中空调及洗衣机销量走强及价格稳中有升的带动,行业投资回报得以维持在较高水平。

不过,厨电和黑电行业净利润增长放缓,对ROIC增速产生拖累作用已然显现。好在行业债务利息率回落幅度大于投资回报,信用资质随之继续改善。

另一方面,计算机行业ROIC并未走强,为何偿债资质自2017年以来好转?云计算与企业级软件净利润高增长成为计算机行业今年ROIC底部企稳的主因。不过,自2016Q1投资回报持续下滑以来,行业覆盖能力竟出现修复,实质上与行业净财务杠杆的持续下滑相联系。

尽管18H1净负债有所增长,但举借高息负债的情况或有所减缓,最终促使年中ROIC-r由负转正。

最后,航空板块遭受汇率冲击与淡季的共振,交运行业略显疲态。ROIC持续下滑,但并未大幅影响四季度均值,如若投资回报继续回落,加之净财务杠杆的抬升,行业偿债资质可能承压。

小结来看,家电行业景气度位于高位,但子行业的分化加剧、地产严控和贸易战削弱出口交织,投资回落承压回落的概率正在加大;交运行业面临的负面影响较多,无论是成本端,季节性因素抑或是本币贬值,ROIC对债务利息率的覆盖已然接近临界点。

地产行业:涨价周期项目结算持续,但能支撑多久的高杠杆运营?

地产行业投资回报对债务利息率的覆盖增强还在延续,主要与2016下半年-2017年涨价周期中的销售项目结算,推升盈利增速有关,龙头企业成为带动行业业绩中枢的关键。

一季度行业资质的分类中,地产行业信用资质实属一般,而随着后期景气周期中项目结算的持续,地产行业信用资质可能出现进一步回升。但需要关注的是财务杠杆高位“盘旋”的风险。

一方面纵向对比,行业杠杆依旧处于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横向对比,地产位居各行业之首。而利润增长分布不均与现阶段再融资的结构性特征,龙头房企信用资质有望进一步修复,但对于中小型房企而言,政策严控背景中的融资弱势尚未消散。

第二类:投资回报增强+降杠杆驱动的信用资质修复——钢铁/轻工制造/化工/机械设备/综合/电气设备/建筑装饰/国防军工。双重利好中的信用资质修复。

与第一类行业的信用资质修复逻辑不同,第二类行业在盈利端与负债端均作出调整,以推升债务覆盖能力。

以钢铁、机械设备、化工和轻工为代表进行说明:

一是四大行业投资回报主动回升。

1)尽管遭受基建投资失速的冲击,但上半年三四线地产投资的拉动,以及供给侧改革塑造的价格修复利润逻辑持续,钢铁行业投资回报强势姿态不改。

2)环保督察力度加大,所引致的供需失衡在化工和轻工两大行业集中体现,产业涨价推升投资回报的力度亦在2季度有所体现。

3)机械设备行业内部分化加剧,但工程机械和铁路设备制造等子行业经营效益提升构成对冲,促使行业整体投资回报能够保持在一定水平。

二是行业内部杠杆水平普遍回落,压制债务利息率的增长。

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由去产量向实质性去产能的演化,以钢铁为代表的行业资产负债表处于修复阶段,资产负债率也随之回落。

总体上,第二类行业投资回报改善同时,负债结构亦在优化,信用资质得以主动改善。不过,对处于中下游的行业而言,需要关注需求放缓及成本抬升传导不畅产生的挤压作用,以防信用资质拐点出现。

第三类:ROIC与杠杆水平出现走势背离——汽车行业。

龙头企业勉强支持行业信用资质,子版块举债意图分化。汽车行业自去年年中信用资质曲线出现拐点后,ROIC与债务利息率的一降一升的挤压效应愈发明显。

ROIC的弱势毕露存在多方面原因,不乏上游钢价的持续上涨抬升成本端,下游需求遭受购置税优惠退出等因素的削弱。而不顾投资回报骤降,汽车行业净财务杠杆却逆势扩张,与子版块融资需求扩增有关。

一方面,乘用车板块中,除龙头外,多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因而诉诸于外部融资维系存量经营;另一方面,零部件板块虽然自由现金流相对稳定,但龙头企业主动扩负债,以防资金短缺。

尽管现阶段,投资回报对债务利息率的覆盖能力尚可,但价格转嫁不畅可能继续触发ROIC的回落,加之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增强,需关注汽车行业弱势企业的债务到期压力。

第四类:尽管信用资质被动改善,但现阶段偿债能力依旧不佳——农林牧渔和传媒。看起来趋势性好转的(ROIC-r),蕴含的风险却不小。

尽管对比近四个季度与近八个季度信用资质变化趋势来看,农林牧渔与传媒行业均有所好转,但需要关注到两个弊端:

1)ROIC-r绝对水平过低,尤其体现在传媒行业。事实上,除营销服务子版块之外,传媒行业其他子版块业绩增长均面临较大压力,行业ROIC受到拖累也在意料之中。

除此之外,2015年参与并购高峰的传媒企业,于2018年进入后对赌周期。倘若盈利不及预期,或面临集中计提的商誉减值的风险,于公司利润增长极为不利。

2)净财务杠杆小幅抬升,为何债务利息率反而下滑?尽管ROIC趋势性下降,但对债务利息的覆盖能力并未明显受影响,反而出现回升。

而就净财务杠杆水平来看,也并未出现下滑对冲,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两大行业滚动有息债务的行为放缓,促使负债结构上有所调整,最终促使信用资质被动改善。

总体而言,看起来不错的趋势背后,隐藏的是投资回报不佳的弊病,如果行业盈利受创集中出现,不排除债务结构调整的对冲作用失效。

第五类:别被截点值“忽悠”的好行业——采掘、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与第二类行业的相似的优质行业。除截点值偏低之外,被划分在第五类行业的采掘、有色金属及建材等行业,与钢铁、轻工等行业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即去杠杆环境中的ROIC主动走强。本质上仍是得益于供给侧改革+环保督察的“利好套餐”,该类行业中投资回报得以有效实现,并在近年来持续改善。并且,加之负债结构的调整和弱资质企业的退出,行业加权负债结构也在优化。

第六类:信用资质弱化原因并不一致——食品饮料、电子、医药生物及公用事业。该类行业信用资质曲线普遍回落的背后,原因却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食品饮料信用资质的被动下沉。ROIC整体回升+净财务杠杆变动不大的组合,却无法修复信用资质,实质上与行业内部现金流趋弱后,举借债务规模的扩张,债务利息率的走高,削弱债务覆盖能力。

另一方面电子、医药生物及公用事业ROIC回落的“恶果”。与食品饮料被动削弱偿债能力相异,该类行业中的其他行业均出现投资回报走低的特征。

第七类:纺织服装信用资质依旧最弱。

ROIC还未明显改善,杠杆在边际上已然增加。2014年以来,纺织服装行业净财务杠杆趋于下滑,但偿债能力并未随便改善,ROIC-r甚至在负区间扩张。伴随今年线下服装零售的放缓与上游棉价的推升,

行业盈利难言修复,对ROIC的拖累可见一斑。然而,行业整体财务杠杆为何逆势回升?与上述部门行业逻辑相似,自由现金流过于弱化后,对外部举债的依赖性会增强,以维系日常营运和存量经营所需。

因此,倘若行业投资汇报继续羸弱,加杠杆行为恐将继续压制行业信用资质的改善。基于ROE与ROIC框架,我们构建的信用资质曲线将行业特性划分为7类,不同的行业类型信用资质截点、趋势和杠杆水平表现不一。

通过金准人工智能对比结果表明:

1)家电行业投资回报联动偿债能力主动增强,白电行业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但地产严控和贸易战等负面因素的交织,中期偿债能力会否弱化有待观察;短期遭受航空板块拖累和淡季的共振,交运行业略显疲态。

2)第二类行业(钢铁、轻工和化工等)和第五类(采掘、有色和建材等)除截点值差异外,趋势和杠杆的内生变化收敛,驱动因素也归结在供给侧改革+环保督察塑造的价格逻辑,整体信用资质尚可同时,

资产负债表优化有利于债务覆盖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3)地产行业信用资质持续修复,

源动力来自涨价周期中的项目结算。然而,杠杆水平居高不下,加之调控加剧与融资约束的有增无减,中小型房企现金流承压的格局,短期内难言改善。

4)传媒和纺织服装信用资质曲线走势虽分化,但前者(ROIC-r)绝对水平过低与ROIC持续下滑的共振,短期内持续改善的力度或放缓;而后者内部造血不足的弊端显现,逐步借助外部融资充盈现金流,恐持续削弱债务覆盖能力。



金准人工智 2018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前言

无人机全称“无人驾驶飞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操作。

无人机最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研发技术走向成熟,其成本也得以降低。无人机技术的成熟以及成本的降低使得其在农业、物流配送、安防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近些年,中国在全球无人机领域也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转变,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到2018年将超过180亿元,其中,民用无人机的市场规模能达到105亿元,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通过对2018年上半年中国无人机行业公开数据的收集整理,配合用户调研,分析讨论中国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无人机行业现状

1.1无人机分类

无人机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无人机最开始是运用在军事领域,分为侦查无人机、诱饵无人机等民用无人机又分为工业级无人机和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在农业、物流配送、安防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消费级无人机主要运用在个人航拍、影视航拍等领域。

在无人机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民用无人机的占比逐渐上升,且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未来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

1.2中国民用无人机发展历程

中国民用无人机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无人机以军用为主,无人机D-4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无人机开始朝向民用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前后,民营企业开始入局民用无人机行业,运用到地球物理探矿、灾情监测等领域,但这个阶段的产品不成熟,还没有得到普及。

无人机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是在2012年后,这一阶段无人机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无人机航拍,行业独角兽形成,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该领域,推动无人机行业快速发展。我国从事无人机行业的单位有300多家,其中规模比较大企业有160家左右,形成了配套齐全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体系。目前在研和在用的无人机型多达上百种,小型无人机技术逐步成熟,战略无人机已试飞,攻击无人机也已多次成功试射空地导弹。

1.3无人机市场规模稳定上升

根据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显示,2015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为65亿元,其中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为42亿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为23亿元。

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统计,2017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达到12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超过了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金准人工智能专家预计到2018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可以超过180亿元,其中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能够超过100亿元,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80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民用无人机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普及,无人机行业将会迎来爆发期。

1.4中国无人机发展环境良好

中国无人机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指导性规划,还推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促进和规范行业发展。产业供应链的逐渐完善使得行业发展基本跨越了原材料供给这一障碍,资本入局行业,给行业带来了资金支持,可以促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带动行业健康发展。而飞行文化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无人机,促使无人机市场持续扩大。

2018年上半年中国无人机品牌排行榜

根据2018年上半年中国无人机品牌排行榜显示,大疆依旧处于行业第一,除去大疆,还有派诺特、深圳一电科技等品牌入围。

大疆作为行业独角兽,不仅引领中国无人机行业,在世界无人机领域也有巨大成就。入局无人机领域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竞争日趋白热化,但也难以撼动大疆的霸主地位。

二、2018无人机行业融资情况

根据2018年中国部分无人机企业融资情况显示,到目前为止,行业发生了多起融资,其中千乘探索半年内先后完成了两轮融资,星图智控完成C轮融资,这些融资金额都为千万元级别,可见资本对无人机行业十分关注。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专业级无人机市场需求加速释放,消费级市场爆发式增长,我国无人机行业发展迅猛,无人机企业持续获得资本青睐。根据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无人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1-8月我国无人机行业企业获得融资累计22笔,保守估计金额约超过80亿元人民币。其中,博雅工道和扩博智能均获两轮融资。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刚成立的无人机赛事运营商X-FLY在2018年3月获得了500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随着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无人机产业链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

2.1投资者更青睐于初创期公司

从无人机行业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来看,投资者更青睐于初创期公司。2018年1-8月,我国无人机行业22笔融资中,Pre-A轮2笔,A轮7笔,A+轮4笔,占比分别为9.1%、31.8%、18.2%,3个轮次累计占比高达59.1%;其次是B轮、天使轮、战略投资,占比均为9.1%;Pre-B轮、C轮以及IPO上市后融资占比均为4.5%。

2.2千万元级融资金额占比过半

从融资金额来看,截至2018年8月,我国无人机行业融资额大部分在千万元级,占比高达59%;2项融资金额在百万元级别;3项在亿元级别,分别是臻迪科技的1.5亿人民币、深之蓝的2.5亿人民币以及“史上最牛融资”的大疆创新的10亿美元的竞价融资。

2.3各细分领域平衡发展

无人机行业细分领域中,工业级无人机企业融资8笔,占比为36%。其中,农业植保企业累计获3笔融资,电力巡检无人机企业获1笔融资,无人机数据采集企业获1笔融资,无人物流企业获1笔融资,其他工业级无人机企业获2笔融资。农业植保领域仍是投资者最关注的领域。其次是消费级无人机企业,2018年1-8月累计获融资7笔,占比为32%;其他无人机解决方案供应商、无人机赛事等企业累计获7笔融资。

从融资时间来看,1、3、4月的融资项目较多,均为4笔;7月和8月各有3笔;2月和6月各有2笔,5月份仅有1笔。

 

近两年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虽已成为“红海”,但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范围的扩大,物流、交通管理等都可通过无人机实现,工业级无人机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工业级无人机这片“蓝海”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价值。

三、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随着我国无人机政策的落地,无人机行业野蛮生长的态势将被遏制,而进入到健康生长模式的无人机产业将迎来黄金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开发仍在深入的工业无人机领域,将迎来行业规模的大爆发。未来,工业无人机行业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高位,到2022年,行业规模将达到527亿元,平均增速将在65%左右。

 

3.1行业认知度提升助推行业应用深化

各行各业对工业无人机的认知度依然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消费级无人机的热浪盖过了工业级无人机的小河,导致行业客户对工业级无人机缺乏专业的了解二是消费级无人机技术要求低的特点给行业客户选择无人机带来先入为主的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级无人机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工业级无人机则成为了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行业认知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行业认知度的提升,工业无人机进入到更广泛的行业领域将成为可能,也将助推行业应用不断深化,市场规模逐渐走向壮大。

3.2工业无人机技术的提升解决行业痛点

工业无人机面临的第二个行业痛点是无人机技术瓶颈的存在限制了行业应用的拓展。工业无人机的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续航时长、载荷重量、可靠性以及作业半径上,尤其是续航时长和载荷重量上面临着较为艰难的技术困境,现有的无人机性并不能完全在上述几个方面满足行业领域的应用。但随着行业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上不断提高,行业技术瓶颈的解决将是未来几年内极有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一旦行业痛点解除,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将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深入而广泛,市场规模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3航拍无人机受欢迎,市场规模大

航拍无人机是民用消费级无人机中非常流行的应用领域,国内主流的无人机厂商中,其中有42.8%是从事专业航拍的无人机厂商。在“互联网+”的热潮中,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小型无人机可以在高空拍摄/录制影视素材,包括极限运动航拍作品、风景航拍作品以及商业宣传片等,无人机航拍在社区视频平台中愈加受欢迎。航拍无人机市场规模日渐增长。金准人工智能专家测算,2017年,我国航拍无人机市场规模约40多亿元,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将以86.5%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达将达250亿元人民币。

 

3.4航拍无人机市场集中度高且增长放缓

消费级航拍无人机的关键技术包括飞控系统、智能识别、跟踪、数据传输、亐台系统等技术,而我国国内消费级航拍无人机行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具有自主开收控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能力,大多数企业使用大疆创新、零度智控等公司开收的系统平台。

根据金准数据,虽然国产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本身也存在着研发短板,国内已有近20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但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却不到10家,95%以上的企业大多从事的是组装业务,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同时,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出货量前三名厂商分别为大疆、零度智控、派诺特,其中大疆占据了52%的市场份额;零度的小型航拍无人机在2016年第三季度开始大规模出货,零度无人机夺得24.3%的市场份额。

由于航拍工具昂贵,飞行控制具备一定风险,人才培训需要时间,专业航拍报价不够亲民等因素,专业航拍市场没有被点燃。加上近一年来“黑飞”事件频发,各地未建立起完善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致使航拍无人机在多地被“禁航”。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一段时间内,航拍无人机专业的从业资质办理难度可能加大,航拍、航测、航检等服务的价格居高;同时,航拍无人机在培训之后极有可能被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航拍无人机现在所受监管力度加大,短期可能会经历行业恐慌,而一旦立法出台,民众和航拍无人机厂商有了明确的行为指南,行业会很快进入可控的发展期。届时,市场上技术成熟,运营成本下降,竞争日渐充分,人才供给充沛,市场需求也会水涨船高,航拍无人机发展空间巨大。

总结

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带动行业的发展,甚至是带来了变革。例如无人机物流配送,极大程度的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缩短了配送时间,提高了效率。未来,民用无人机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资本的加持也会促进行业的发展。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中国无人机行业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随着核心技术的成熟,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再加上资本的青睐,中国无人机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无人机普及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比如“黑飞”现象,这需要国家层面乃至社会各界协力解决问题,让无人机行业在乱象中平衡发展。总体而言,中国无人机行业的市场规模必将在未来持续扩大。


金准人工智能 2018全球量子计算机领域研发概况

前言

量子计算机有望以现有超级计算机数百万倍的速度进行复杂计算。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通用量子计算机一旦实现,将对通信安全、导航、成像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制药、新材料研发等诸多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带来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变革。

近年来,世界科技强国开始高度重视量子计算研究,纷纷发布自己的量子信息科技战略,旨在抢占下一轮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争取早日实现“量子优势”(又称量子霸权)。当前,量子计算研究进入爆发期,并开始出现了实际应用。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将从论文产出、专利产出、量子芯片开发等角度入手,考察2018年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研发概况。

一、量子计算发展概况

1.1量子计算是什么?

量子计算机依赖出现在自然界的量子力学现象――基本上是物质的两种重要状态,名为叠加(superposition)和纠缠(entanglement)。物质的这些状态被用于计算时,有望提升我们对复杂数据集执行计算的能力。

这里的重要区别在于量子计算机不同于传统计算机,而传统计算机是依赖晶体管的二进制数字电子计算机。

1.2量子计算的发展

前期发展:量子计算由1994年,在贝尔实验室中的数学家提出,相对于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利用量子计算可以更短的时候内做更多的事情。自此以后,新的量子算法陆续被提出来,然而研发量子计算器的重任落在了科学研发的身上。

发展前景:量子计算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即量子计算机的构建。虽然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原则上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技术上的实现却遇到严重的困难。无论是量子并行计算还是量子模拟计算,本质上都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但在实际系统中量子相干性很难保持。此外,量子的纠缠状态也很容易崩溃,且粒子数目越多,实现纠缠状态就越困难。要制造出实用的量子计算机,就必须使更多的粒子实现纠缠状态。

量子计算技术的研发领域:在目前量子计算机还未进入实际应用的情况下,量子计算 的研究重点包括:计算的物理实现:提高量子体系中相干操控的能力,实现更多的量子纠缠状态;

1.3量子计算研发遇到的问题

研究新的量子算法:目前还有很多经典算法无法解决的难题,研究新的能解决这些难题的量子算法是一个重要方向;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增强现有量子算法的实用性和扩展现有量子算法的应用范围。目前摆在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在具有可扩展的量子体系当中相干操控的能力。

量子计算机依赖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加快解决复杂计算这一过程。这些计算通常包括看似数量不可估量的变量,应用广泛,从高级基因组学到金融等行业,不一而足。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量子计算想要获得发展并开花结果,我们必须让全世界能够去使用和了解它,量子计算技术一旦成熟,对各行各业的帮助是巨大的。

 

二、世界主要国家量子计算战略

2.1美国

美国是最早将量子信息技术列为国防与安全研发计划的国家。早在2002年,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就制定了《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规划》,并于2004年发布2.0版,给出了量子计算发展的主要步骤和时间表。2008年,DARPA斥巨资启动名为“微型曼哈顿计划”的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计划,甚至将量子计算研究列为与原子弹研制同等重要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美国愈发重视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201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的挑战与机遇》报告,认为量子计算能有效推动化学、材料科学和粒子物理的发展,未来有望颠覆人工智能等诸多科学领域。2018年6月,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高票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法案》,计划在10年内拨给能源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国家科学基金12.75亿美元,全力推动量子科学发展。

2.2欧盟

作为量子理论的发源地,欧洲高度重视量子信息技术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投入众多资源大力发展相关技术。2005年,欧盟发布《欧洲研究与发展框架计划》(第七框架计划)并提出专门用于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的《欧洲量子科学技术》计划和《欧洲量子信息处理与通信》计划,成为继欧洲核子中心、航天技术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国际合作。

2016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量子宣言》,计划斥资10欧元推动量子技术期间计划,旨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量子工业,确保欧洲在未来全球产业蓝图中的领导地位。量子技术旗舰计划聚焦在量子通信、量子传感器、量子模拟器和量子计算机4个细分领域,分别开展短中长期研究。

2.3英国

一直以来,英国高度重视量子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近年来正逐步向基础研究和商业应用并重转变。2015年,英国政府发布了《量子技术国家战略》《英国量子技术路线图》,将量子技术发展提升至影响未来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地位。“路线图”给出量子计算机、量子传感器和量子通信在内的每项量子技术可能的商业化时间和发展路线图。

2016年12月,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发布量子技术报告《量子技术:时代机会》,提出建立一个政府、产业、学界之间的量子技术共同体,使英国能在未来的量子技术市场中抢占世界领先地位,实质性地提高英国产业的价值。

此外,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了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科技强国均发布了自己的“量子信息科学发展计划”。目前,日本、韩国、新加坡将研究重点放在量子通信上,在量子计算研发上均有所涉猎。

 

三、全球量子计算研究水平

3.1论文产出情况

本文借鉴qurope.eu对量子计算的定义,制订如下论文检索策略:TS =((Quantum NEAR/2 (comput* OR algorithm* OR simulat* OR error* )) OR (“Quantum Circuit” OR “Quantum cellular automata” OR “Quantum Turing machine” OR “Quantum register”)) AND 文献类型: (Article)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1988-2008年的论文数据,作为计量分析的数据基础,检索时间为2018年9月10日。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各国开始在量子信息领域投入科研经费。此后,量子算法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量子电路基本逻辑门相继被提出,量子纠错研究开始兴起,推动量子计算进入可工程化阶段。1990-2017年期间,量子计算领域论文年平均增长量超过10%。

全球量子计算论文数量发表趋势

SCI论文总量上看,美国以8492篇的总量稳居第一梯队,数量超过第二、三名之和,占全球量子计算论文发表总量的31%。中国、德国分别以4573篇、3325篇的总量分列第二和第三名,全球论文占比均超过10%,位列第二梯队。英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和澳大利亚发表的论文数量均超过1000篇,位列第三梯队。

各国量子计算论文发表数量排行

从顶尖科研机构上看,全球论文发表数量前20的量子计算研究机构中,中国占据3席,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第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和清华大学(第十七)。相比之下,美国顶尖的量子计算研究机构多达7个,欧盟境内的顶尖研究机构多达6个。此外,俄罗斯、加拿大和新加坡各占据1席。

科研机构量子计算论文发表数量排行

从顶尖学者上看,中国籍或华人科学家占据了论文发表数量前20名榜单的近一半,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论文数量高居榜首(见图7)。华人科学家在量子计算领域的贡献占比不断攀升,这不仅推动了国内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也提升了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顶级专家量子计算论文发表数量排行

上述结果表明,中国在量子计算科研水平上处于领先行列,不乏顶尖科研机构和顶尖科学家。但与美国和欧盟相比,我国整体研究实力仍存在一定差距,论文发表总量和顶尖科研机构数量只有前两者的一半。

3.2专利产出情况

本文采用如下策略进行专利产出情况搜集:TA = (quantum AND comput*)。其中TA代表标题/摘要,comput*代表computer、computation或computing。过滤条件是:联合专利分类(CPC)为G06N99/002(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的叠加、相关性、脱散、缠结、非定域性、远距传物来进行信息处理)。在Patsnap数据库中检索1999-2008年的论文数据,作为计量分析的数据基础,检索时间为2018年9月10日。

从申请趋势上看,近20年量子计算领域的专利申请经历了2个高潮,分别为2002年和2015年。第一次量子计算机研发高潮起始于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Neil Gershenfeld和IBM公司Isaac Chuang合作开发出基于核磁共振方案的首个量子计算机原型。1998-2004年,全球量子计算专利申请为快速增长期,2005-2013年该领域专利申请进入衰退期。第二次量子计算机研发高潮起始于2014年,标志性事件是谷歌着手研究基于超导的量子计算机。2015年,全球量子计算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全球量子计算专利申请趋势

从各国申请数量上看,美国以600余件的总量高居榜首。日本专利申请数量为171件,仅为美国的1/3左右。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位列其后,数量均不超过60个,不及美国的1/10。

各国量子计算专利申请趋势

从申请人排名上看,美国D-WAVE公司一枝独秀,其专利申请量是第二名微软公司的3倍多。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占据了该榜单的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则无一上榜。

企业量子计算专利申请量排行

与论文产出情况相比,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专利产出远远落后于美国,与日本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美国、日本量子计算领域的专利申请人基本都是科技巨头,这表明美国、日本推动量子计算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资本与科技企业。相比之下,我国量子计算研发的动力不足,社会性资本无法支撑量子计算的商业化发展。

、全球量子计算芯片研发概况

量子计算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其发展水平也代表了量子计算机的进展情况。目前,研究量子计算的载体较多,包括超导约瑟夫森结、半导体量子点、离子阱、金刚石色心、拓扑绝缘体以及量子光学芯片等。

资料来源:《Nature》期刊

4.1超导量子芯片方案

利用超导量子器件实现量子计算是当前量子计算的主流方案之一。目前,从相干时间、集成度、保真度(99.9%以上)三项指标上看,超导量子比特的研究进展最为迅速。此前,英特尔、IBM、谷歌所公布的最新进展均是基于超量子芯片方案。2018年3月,谷歌推出72量子比特的Bristlecone量子处理器,正是该领域的最新成果。

4.2半导体量子芯片方案

与超导量子芯片方案相比,半导体量子计算的保真度不足,但半导体量子点具有可容错和可拓展两大优势,能够与现有半导体芯片工艺完全兼容,因此得到了研究机构和业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了退相干时间高达120微秒、保真度达到99.6%的自旋量子比特;2017年,日本理化研究所在硅锗系统上获得了退相干时间达到20微秒、保真度超过99.9%的量子比特。目前,英特尔、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等公司都投入巨资研发相关技术。

4.3离子阱量子芯片方案

与前两者相比,离子阱量子计算的量子比特品质高,但其可扩展性差,且体积庞大,小型化尚需时日。目前,离子阱量子芯片是量子计算领域进展最快的物理系统之一。2016年,马里兰大学研制出可编程的5量子比特离子阱计算机,2017年成立Ion Q公司并研制出32离子比特量子计算机原型机。

4.4拓扑量子芯片方案

该方案基于受拓扑保护的量子比特,原则上不会有耗散问题,因此在比特集成方面有更好的优势。目前,拓扑保护的量子态——马约拉纳零模——已经在实验上实现。未来的研究热点将是探索更多的理论和实验方案,实现拓扑量子比特,单比特和两比特量子门读取和操作。微软在该领域布局已超过10年,未来有望率先实现拓扑量子计算机,并一举获得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

总结

当前,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量子计算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其对国防军事、生物制药、新材料研发等诸多领域的颠覆性影响已开始显现。量子计算技术的潜力引起了美、中、欧、日、俄等国的高度重视,科技巨头也在加速布局量子芯片的研发。

与美欧相比,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整体研发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我国的基础科研能力仅次于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专利产出明显弱于美国、日本,与欧盟整体相比也存在差距。此外,在量子芯片开发上,我国还存在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

虽然量子计算离实用化仍存在很长距离,但量子计算对我国引领下一次科技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应借鉴英美等国经验,科学研判量子计算技术的商用化时间,制定合理的量子计算商用路线图,推动龙头企业和顶尖科研机构合作、产学研协同攻关,并在量子计算机架构的标准上早日获得话语权。


金准人工智能 全球新智能物流创企地图

前言

数字化衍生出了新零售、新技术、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等变革性命题。作为多个领域的支撑环节,供应链和物流行业,包括销售过程中的渠道运输和快递,以及供应链中的原材料运输、存储和配送,迎来了新的要求。

许多供应链和物流企业已经停滞了几十年,现在,这个行业终于开始拥抱数字化了。一大批瞄准货运、食品供应链跟踪、最后一英里交付等领域的创企正在给这个传统行业带来新的血液。

本文提出新兴供应链和物流创企地图,结合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市场观察,盘点供应链和物流产业的革新。

一、传统物流的高成本痛点

作为快递大国,我国对全球包裹快递量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了50%。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了解到,随着业务规模的壮大,我国已经有7家企业陆续上市,7家年收超300亿元,快递业科技创新(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发展(新能源货运车)和国际化业务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新物流应运而生。

现有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产业面临着多个现实问题:快递车辆通行难,快件集散、分拣等基础设施薄弱,末端网点法律地位不明晰,快递加盟等经营秩序需进一步规范,有关服务规则不够明确,寄递渠道安全压力较大……

 

国务院颁布《快递暂行条例》

金准数据显示,我国货运车辆空驶率达30%左右,仓库闲置率平均为15%,有些地方高达30%。我国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在GDP中的占比为15.5%,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约10%(一说8%,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物流效率不如人家)。

 

我国是物流大国

物流行业长期存在的高成本痛点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意味着新制造、新零售的毛利率受限。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物流业不仅要自己发展,还应该成为制造业的利润担当。如果没有现代物流效率的提升,也就不可能有新零售、新制造。

对此,智能终端、自动分拣、机械化装卸、冷链快递、互联网+物流、零担货运等以二次信息革命为背景的新兴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得到了政策层和资本界的支持,阿里更是在2016年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扬言要把中国的物流成本降至GDP的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

新物流除了引进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将传统的“经验备货”、“快递发货”思维转变为“数据备货”,优化硬件资源配置效率,更意味着供应链渠道,或者说价值链的重组。

新生的物流平台将融合把大数据、全局化、柔性化的解决方案,整合传统物流公司。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未来的5至8年中国物流界将面临一天处理十亿个包裹的挑战,到时现有的物流公司将会有一半会被淘汰。

当然,除了新物流本身带来的附加价值,阿里整合全产业,给创企疯狂砸钱的“激进”物流策略还源自其网络购物市场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零售业务进一步扩张的需求。

二、新物流创企地图

如上所述,新物流平台是大佬们玩连横合纵的游戏,但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已然给双创人员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

 

根据目标市场,金准人工智能专家将新物流创企分为13类,包括数字货运(Digital Freight Shipping)、传感器与打标(Sensors & Asset Tagging)、仓储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区块链(Blockchain)、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供应链与物流分析(Supply Chain & Logistics Analytics)、货运市场与车队管理(Trucking Marketplace & Fleet Management)、入库(Warehousing)、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电子商务物流(E-Commerce Logistics)、自主运输(Autonomous Trucking)、“最后一公里”的无人车和无人机(Last-Mile AV & Drones)、“最后一公里”送达服务(Last-Mile Delivery Services)。

2.1数字货运

 

数字货运代表性企业:iContainers

做数字货运的创企主要瞄准货物运输环节,特别是远洋运输(跨境运输),旨在通过数据和软件技术管理(发货)端到(收货)端的货运流程,提供线上订单追踪,从而取代传统的货运代理。代表性企业包括Flexport和iContainers。此外,数字货运领域还包括Freightos这样瞄准在线货运报价市场的创企。

2.2传感器与打标

 

传感器与打标代表性企业:C3IoT

此类创企为物流公司开发芯片、传感器和RFID技术,代表性企业包括 C3IoT(总募资已达2.43亿美元)。 C3IoT 利用了人工智能软件和物联网技术来追踪物流公司的资产,如车辆等。

2.3仓储管理

储管理代表性企业:Nextail Labs

物流数字化使得大数据技术、软件和分析技术得到了新的应用,即仓储管理。此类代表性创企如Nextail Labs,瞄准逆向物流,优化了在快速时尚领域的零售商的库存分配。

2.4区块链

 

区块链代表性企业:ShipChain

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技术)的新物流创企为供应链带来了更大的可见性和安全性。该类代表性创企如ShipChain,旨在为更大的供应链生态系统提供安全的运输智能合同,通过追踪商品历史来帮助零售商提高供应链透明度。

2.5食品供应链

 

食品供应链代表性企业:Apeel Sciences

瞄准食品供应链的创企除了需要优化货运流程实现降本增效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货物保质期、保持其外观和营养成分等。此类创企的代表性企业包括Apeel Sciences(1.1亿美元),使用植物提取物来制造不可见的、无味的涂料,延长了新鲜农产品的保质期。

2.6供应链与物流分析

 

供应链与物流分析代表性企业:ClearMetal

除了货运成本和安全性,新物流创企利用人工智能对服务可靠性等进行分析,此类代表性企业如ClearMetal(1200万美元),追踪全球订单发货情况,进行到货延误分析,为客户规避相关风险。

2.7货运市场与车队管理

货运市场与车队管理代表性企业:Cargomatic

货运流程碎片化也是传统物流高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瞄准货运市场与车队管理的新物流创企,如Cargomatic(4700万美元)平台允许运输商和货运公司实时连接货运卡车,从而实现更为全局化的资源规划。

2.8入库

入库代表性企业:Commonsense Robotics

瞄准入库环节的创企专注于微现实(micro-fulfillment),代表性创企如Commonsense Robotics(2600万美元),其主要研发成果是在微型物流中心运作的机器,即可以放置在密集的城市地区的小型仓库的,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最后一英里交付的机器人产品。

2.9企业资源规划

企业资源规划代表性企业:Infor

此类创企帮助公司将采购、生产等环节的资源配置成本进行可视化,代表性企业包括Infor(26亿美元)

2.10电子商务物流

电子商务物流代表性企业:ShipBob

此类创企为小型、中型和企业级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物流和运输解决方案,主要增长点在于新零售的全链路价值重塑,代表性企业包括ShipBob和Bringg。

2.11自主运输

自主运输代表性企业:Kodiak Robotics

尽管优步(Uber)最近关闭了自动驾驶卡车业务,但自动驾驶卡车创业公司仍在持续吸引客户和投资。最近,自动驾驶的长途货运初创公司Kodiak Robotics从包括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CRV在内的知名投资者那里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2.12“最后一公里”的无人车和无人机

“最后一公里”的无人车和无人机代表性企业:Udelv和Zipline

顾名思义,此类创企利用地面自动化车辆(AV)和无人机(Drone)技术为“最后一公里”的货物交付带来更大的效率,代表性企业包括Udelv(无人车)和Zipline(无人机)。

2.13“最后一公里”送达服务

最后一公里”送达服务代表性企业:Deliv

此类创企即面向零售商提供最后一英里送货服务的公司,通常是本地化的车队和送货员组成的团队,常见卖点为同城当日达,代表性企业包括Postmates和Deliv。

总结

    金准人工智能专家认为,除了大型电商的业务“侵略”,新物流还诞生于以下几个重要背景。一方面,我国贸易全球化(一带一路)的扩张需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物流系统实现更高的竞争力,物流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主流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新制造、新零售的概念本质上是传统产业由粗放型成长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需要二次信息革命相关技术对货运全流程进行降本增效,刺激经济增长;此外,特殊货运(食品)需求、本地化市场竞争、汽车电动化趋势等亦为创企提供了更为细化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