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行业研究
行业研究

金准产业研究 5G再构ICT,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市场分析

前言

通信板块今年以来的表现整体符合我们19年策略报告的观点:运营商资本开支的提升带动行业盈利改善和估值的修复。今年以来至5月6日,通信板块(申万分类)累积上涨18.38%,板块PE(TTM)从年初的35.78提升至41.46(5月6日统计值),PE估值水平处于2000年以来的62.96%分位。

一、产业趋势:网络架构的变革与通信产业升级

1.1 5G网络架构变革驱动CTIT转型

业务的丰富性使得5G网络架构和4G大有不同。5G移动网络不仅满足现有2G、3G、4G网络通话或上网的需求,还能为垂直行业、物联网、车联网等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5G网络模式打破传统网络架构倾向单一设备负责单一专属功能的局面,全方位服务多技术融合、实现真正的无所不在的连接,这是其与现有移动网络的最大区别。

业务的变化驱动网络构架变革。传统通信网络呈现分布式的架构,在这种架构下,软件和硬件强耦合,这种方式对于保证网络可靠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度的耦合也使运营商面临新业务引入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加大了运营商的资本开支。5G将带来更多的业务类型,5G三大应用场景包含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海量机器类通信。更多应用场景的引入也带来了不同的业务类型,基于传统的网络架构,需要软件和硬件耦合,新功能的引入以新设备的使用为基础,使得运营商的投资负担加重。业务类型多样化的背景下,业务支撑需求和节省投资成本需求,驱动网络构架的变革。

技术使能网络构架变革,SDN是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向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转型的桥梁。SDN(软件定义网络)使网络像软件一样灵活编程,解决传统通信网络痛点,为运营商差异化服务提供基础。SDN能够带来敏捷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5G时代不同应用的不同需求,让每一个应用都有一个特定的宽带、延迟等。同时,借助SDN的可编程性,将网络资源变成独立的、端到端的“网络切片”,能够使得运营商真正能够实现将网络作为一种服务,并在连续提供服务的同时有效的管理网络资源。

网络构架变革带来网络设备的变化,推动产业链转型。SDN的核心在于软件和硬件解耦以及接口标准化,在设备层面将带来包括服务器、交换机在内的网络设备的白盒化,原来专网的网络设备会被通用的设备取代,更多通用的硬件设备将被引入,并且将更加强调软件能力。对通信设备商而言,开发SDN产品能够通过软硬件绑定来巩固自身优势,降低被弯道超车的风险,在这场网络变革中站稳脚跟。对网络设备商而言,思科和Juniper为代表的传统网络设备商具有较强的端到端的能力,产品本身是软硬件耦合的,面对SDN带来的白盒化需要进一步强化软件能力;以Arista为代表的白盒交换机厂商本身的优势就在于通用硬件设备,网络设备白盒化为他们带来机遇。

1.2 5G时期,我国通信产业有望迎来产业升级机遇

从追赶到领先,在2G、3G、4G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通信设备商份额不断提升,在全球通信设备的四强格局中,中国企业华为、中兴占两席。设备商的壮大同时也推动着我国上游器件厂商的全面升级。在全球对网络安全关注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上游器件的国产替代逐渐成为我国通信设备产业链升级的主旋律。

5G推动通信类用FPGA持续增长,国产替代需求高。FPGA被称为数字芯片之母,未来5G时代三大应用场景驱使网络带宽更宽、网络更加智能化以及边缘计算的引入,都将驱动未来FPGA在通信场景下的应用。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MRFR2017年数据统计,全球FPGA市场以Altera(2015年被Intel收购)和Xilinx两家为主,这两大巨头垄断全球市场份额约71%;此外两个小巨头Lattice和Microsemi(2018年被Microchip收购)市场份额约16%。

根据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调研,全球前两大FPGA厂商Xilinx、Altera最大的地区客户是中国,通讯市场华为、中兴和烽火包揽了全国60%以上的量。同时人工智能芯片需求的高速并行计算对FPGA芯片的需求也在几十亿美元的数量级,而国内人工智能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目前百度和阿里都采用FPGA对数据中心进行加速。反观国内FPGA企业体量较小,未来国产化替代需求较高。虽然国内FPGA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积极追赶海外巨头,在军工航天领域,主要企业包括紫光同创、复旦微电子、华微电子、中电科58所、航天772所等;在民品领域,主要企业包括广东高云、上海安路、西安智多晶、上海遨格芯等。

滤波器市场在全球市场呈现寡头竞争格局,国产化率较低。SAW/BAW滤波器的核心技术目前仍掌握在日本企业、美国企业手中。目前国内科研院所的声学滤波器相关产品仍主要面向军用无线通信系统,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应用较少。国内涉足声学滤波器的单位主要包括:中电科声光电研究所、55所等科研院所,上市公司中主要有麦捷科技和信维通信等,非上市公司主要有汉天下、中电德清华莹和无锡好达等。

5G时代PA市场仍以GaAs为主,国内企业有望通过外延切入。3/4G时期以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DMOS)工艺为主,LDMOS有局限性,氮化镓(GaN)成为中高频段主要技术方向。传统基站功率放大器领域,主要由恩智浦(NXP)、飞思卡尔(Freescale)和英飞凌(Infineon)三家公司垄断,2015年NXP完成收购Freescale,为了规避反垄断调查,NXP便将自己的RFPower部门以1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国内的北京建广资本,改组为Ampleon公司。2018年6月,国内A股上市公司旋极信息发布公告,与合肥瑞成股东之一北京嘉广资产管理中心签订《合作意向书》,拟购买其持有的合肥瑞成股权,从而间接收购Ampleon股权。

二、云计算及物联网高景气延续,关注5G招标及发牌

2.1通信设备:5G招标及发牌成为当前阶段重要催化

2019年为5G元年,5G预商用牌照有望发放,伴随5G预商用进程,运营商相关通信设备的招标工作也将陆续启动,通信设备产业链将迎来5G建设新需求,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总量上看好资本开支提升带来的盈利改善,节奏上运营商招标有望在二三季度逐步启动。从总量上来看,受益于运营商资本开支的增长,我们看好2019年全年通信行业伴随资本开支提升而进入到盈利改善周期。从节奏上来看,我们认为,通信行业的整体盈利节奏与运营商的招标进度强相关。通常而言,一季度是运营商招标的淡季。以中国移动为例,2016年-2018年,中国移动31次光纤光缆、PTN、OTN、核心网、智能网关等设备招标中,一季度仅占其中的3次,多数招标集中在二三季度。

运营商方面正积极开展5G试验网建设和产业合作。中国联通在4月23日在“2019上海5G创新发展峰会暨中国联通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7+33+n”5G网络部署,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雄安7个城市城区连续覆盖,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在n个城市定制5G网中专网。中国电信在4月26日“5G创新合作大会”上展出了5G相关的创新业务,并与59家合作伙伴代表签署5G领域的合作协议。

5G前期项目招标逐步启动,关注后续相关设备招标进展。项目招标方面,4月10日,2019年北京联通移动网络优化服务项目招标开启,其中包括9个5G网格单元。中国移动4月11日发布2019年5G行业需求调研和产品研究项目采购招标;4月18日首次集采的5G试验型终端中标候选人公布,预估总数量50台;5月7日发布5G试验型终端第二批次的集采公告,计划采购2700台5G试验型终端,预估总价值三千万。

多省市明确5G建设规划,地方5G建设推动5G相关招标可期。各省市重视5G建设,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西、浙江等在内的省市政府、发改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或运营商省分公司已经针对5G建设制定了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其中,广东移动规划在2019年建设近1万个5G基站,实现广州、深圳规模试商用;北京移动计划年底前实现五环内5G全覆盖;上海计划2019年建设超过1万个5G基站,启动建设若干5G建设应用示范区。

2.2云计算基础设施:行业景气背景下,集中度有望提升

网络流量增长是驱动IDC行业发展的长期动力,中国增速高于全球。根据思科预测,2016~2021年间全球流量的复合增长率为25%,预计到2021年总流量将达到20.6ZB。数据中心作为流量承载的主要环节,将受益于流量的快速增长。根据IDC圈数据,2017年全球IDC市场规模达到53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同期中国IDC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达到32.4%,总规模达到946亿元人民币。

客户结构、用户习惯以及网络资源决定IDC需求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及其周边。以全球IDC龙头公司易昆尼克斯为例,其北美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波士顿、芝加哥、纽约、硅谷等地。我国方面,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统计,截止2017年底我国西部地区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全国占比为22%,同期,上海、北京、广东三个数据中心聚集区的机架数占全国的比例为37%。

IDC耗电量大,北上深相继出台IDC建设新规,新增供给或难以满足需求增长。2015年我国IDC耗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占全国用电量的1.8%。近年来一线城市加大对于新建IDC的约束,北京、上海、深圳相继出台了IDC发展新规。北京方面,要求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建和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中的数据中心(PUE低于1.4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上海方面,对于2018年~2020年新增IDC机柜总数做出了限制,要求新增IDC机柜严格控制在6万架以内。

集中化和规模化将成为趋势,行业专业化程度将提升,优势有望向具有规模效应的企业集中。根据Gartner报道,从2017年开始,伴随着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全球数据中心数量开始缩减。截止2017年全球数据中心共计44.4万个,其中大型数据中心1341个,中型数据中心5732个,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中心总数将下降至42.2万个。伴随着大型化趋势,单体IDC项目的投资在增加,一方面提升了进入的资金壁垒,另一方面对于后期运维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行业后续会更加注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优势有望向具有规模效应的企业集中。

三、物联网:物联网发力在即,车联网备受关注

3.1物联网是运营商5G建设推动力之一,“网”“端”布局正当时,通信模组景气持续

物联网是运营商5G建设的推动力之一。5G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mMTC、uRLLC),其中mMTC和uRLLC均和物联网相关。从当前电信运营商话音业务收入逐年下降,通信行业的人口红利时代渐行渐远,且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也趋于饱和的现状看,运营商收入增速乏力显现。同时,物联网的迫切需求也成为了5G发展的助推力量,使得运营商在加速部署5G的同时,优先进行物联网网络层、平台层布局,并向应用端延伸,驱动了物联网产业发展。

物联网有望成为运营商新的增长点。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知名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曾发布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年中,全球前十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数占据了所有蜂窝物联网连接数的83%以上,其中中国的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数已占据全球蜂窝物联网60%以上份额,预计到2025年依然保持在60%以上。

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持续提升,将间接拉动各行业发展。金准产业研究团队统计,中国物联网行业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到2022年将接近7.2万亿元。同时,物联网发展带来的间接收益更为可观,物联网对各行业的间接价值,其产业规模到2025年约占我国国内经济总产值的11%。

物联网产业链四大环节的发展将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从需求层次的角度来解释,物联网首先是满足对物品的识别和信息读取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以传感器为代表的硬件行业将率先启动;其次,是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和贡献,在该阶段中物联网通信模块和行业应用的联网终端将受益;随后,是物联网随着数据信息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系统管理和信息数据分析需求,该阶段数据处理平台发挥关键的作用;最后物联网将深入行业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及人们的生活模式,实现万物互联,落地到各主要行业应用领域最终受益。

物联网行业发展面临二次引爆过程,当前处于连接+硬件驱动阶段。目前正处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大规模连接建立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网络建设的大力投入,对原有的连接网络予以新连接方法的覆盖;另一方面通过终端的日益智能化,达到提升效率的目标,推动物联网产业第一阶段的发展。

2018年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数加速增长。2018年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总数约为7.65亿个,较2017年的3.43亿实现了超过翻倍的增长。其中,中国移动物联网智能连接数净增3.22亿,规模达到5.51亿,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物与物连接超过人与人的连接数。

通信模组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万物互联,“网”、“端”先行,无线通信模组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桥梁,相对于物联网碎片化的应用场景,模组具有通用的属性。在物联网连接数的大幅增长背景下,无线模组将是最先受益于万物互联的行业发展环节,景气度持续提升。根据GMSA和信通院的预测,2018年预计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为18.3亿,2022年将超过44.8亿,预计2020年我国无线模组市场达到385.5亿元。

3.2车联网价值备受关注

中国未来车联网市场规模可观。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2.4亿辆。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车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为115.1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35.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

通信技术是无人驾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单车智能互补。无人驾驶是汽车行业发展终极目标,然而当前单车智能技术难度较高,使得汽车智能化商用进程较慢,智能化与网联化的结合将成为趋势,即单车智能与通信技术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为无人驾驶的全方位信息采集提供丰富数据来源,另一方面为其智能决策提供算力支持。

通信技术的演进将推动汽车和服务升级。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汽车和交通相关服务由此前的信息服务,向安全与效率服务、以及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服务演进,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能力提供保障。

汽车迭代洗牌期来临,早投入换取先发优势,大幅提升车载端联网渗透率。参照智能手机的发展,11-12年手机销量增速下滑的同时,智能手机占比迅速攀升,且4G网络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更新迭代,也同时迎来了手机行业大洗牌。当前汽车行业发展阶段可类比智能手机时代,整车厂有望谋求先发优势,推动车联网渗透率提升。

ICT赋能交通出行,安全和效率仍是刚性需求。当前道路的交通需求处于快速上升期,但道路的交通能力提升却有限,解决行驶安全和效率提升仍是刚性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5G时代的临近,为ICT赋能交通出行。交通和IT信息服务拥抱,包括网约车、出行信息服务、导航、智能物流、智能配送等,伴随V2X以及5G的发展,以自动驾驶为目标的车路协同技术来赋能交通出行,是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当前基于车的辅助驾驶已经商业化,基于道路的路侧方向有较大发展和提升空间。

实现车路协同,将大幅改善道路交通能力。在2019年4月2日举办的大唐高鸿车路协同高峰论坛上,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王笑京提到,在欧洲的C-ITS示范工程测试中,将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于荷兰A58高速上,通过仿真测试,道路通行能力提升7-10倍,根据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TNO近期对其进行的实测数据显示,提升幅度在1.7倍,实现了大幅改善道路交通能力。  

九大试点城市开展车路协同项目,如火如荼。目前我国已有9大城市开展V2X应用项目试点,从项目内容和实施进度上看,各试点城市正积极开展车路协同测试项目,为后续的商用打下基础。

车联网是智能汽车网联化的核心,与单车智能互补,通信技术成为无人驾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各车厂积极布局自动驾驶战略,互联网厂商也加入竞争,汽车迭代洗牌期来临,早投入换取先发优势,有利于大幅提升车载端联网渗透率。同时,ICT赋能交通出行,安全和效率仍是刚性需求,实现车路协同,将大幅改善道路交通能力,路侧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有较大发展空间。前我国已有9大城市开展V2X应用项目试点,从项目内容和实施进度上看,各试点城市正积极开展车路协同测试项目,为后续的商用打下基础。

万物互联,“网”、“端”先行,而联网终端的数量提升受制于模组厂商供应体量,即当前阶段芯片模组厂商占领主导地位。另外,从物联网的行业特点上来看,相对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是一个相对碎片化的市场,一体化布局的企业既能在物联网发展的前期受益于“网端”环节的兴起,同时也能在后期随着物联网价值的转移,分享物联网应用及服务高增长的红利,模块企业占据布局优势,终端厂商率先启航。重点推荐高新兴,建议关注广和通、移为通信。

四、军工信息化

4.1军工信息化构建未来战争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战争时代,军工信息化构建核心竞争力。现代战争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C4ISR)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基础,依托C4ISR系统,各个军种之间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可以集成于同一张网络,可以提高指挥决策和行动的时效性,增强战场信息收集能力,从而大幅提高军队战斗力。一方面,军工信息化通过装备系统的升级支撑军队作战能力的提升和军队改革,另一方面,军民融合将更深层次的优化和推进军工信息化,帮助军队完成武器装备信息化进程。根据《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军队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与美国相比,我国军工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现代战争全面迎来信息化时代。美国综合信息系统发展经历的三阶段:第一阶段:不同军种独立开发“烟囱式”系统,相互之间不能互操作;第二阶段:通过C4I系统平台实现了不同军种系统之间的互操作;第三阶段:全球信息栅格实现了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具有即插即用、按需服务的特点,能够提供实时的战场态势。目前,美军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空天海电一体化的作战指挥系统;而我国军队仍处于烟囱式发展阶段,海陆空等各军种缺乏统一标准进行互联互通。

C4ISR是军工信息化的关键。C4ISR系统,C代表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四个字的英文开头字母均为“C,”所以称“C4。”“I”代表情报;“S”代表电子监视;“R”代表侦察。美国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建成了体积庞大、自动化程度高的战略C4ISR系统,它主要包括指挥控制系统、信息通信系统以及情报监视侦察系统,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一体化C4ISR的系统,有效地帮助美军提高国防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4.2军工信息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我国国防支出占GDP比重远小于发达国家。根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国防支出预算11899亿元,同比增长约7.5%,将重点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增速虽然略微下降但仍然高于GDP增速预期,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过往经验,军费开支呈结构性的前紧后松,再加上军队改革带来的减员增效,我们猜测在“十三五”的最后两年武器装备方面采购的费用仍将稳定增长。从国防支出占GDP比重数据来看,2008-2019年中国国防费用占GDP比例基本在1.3%左右,根据SIPRI数据,中国国防支出占GDP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也远低于俄罗斯和美国平均水平4%。

军工信息化有望进入加速阶段。从政策层面来看,十八大报告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构建了一个初步“三步走”战略;随着时间推移,十九大报告中开始真正深入提到军事智能化发展,慢慢接近美国C4ISR平台目标,开始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和全城作战能力建设,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国军队在关键武器装备及信息化程度跟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从政策规划来看,目前处于十三五规划最后两年,军工信息化有望迎来加速阶段。

出口管制促进产业不断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利好用核心技术的军工企业。2018年8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清单企业,公布的44家实体清单新增企业中,大部分归属航天科工、中国电科等军工集团。虽然我国通信业已经跻身国际第一梯队,但在核心芯片器件方面,比如高端DSP、部分FPGA、射频芯片等仍然需要通过进口满足供应需求。此次出口限制一方面可能影响部分产品交付,另一方面,从国家这几年加强国产替代化建设的决心和落地情况来看,军工信息化领域由于行业特殊性,国产化率一直高于民用领域,利好核心技术领域有突破且有望实现国产替代化的军工企业。建议关注:国睿科技、航天发展、东土科技、金信诺、杰赛科技。

4.3国企改革与军民融合加码深化军工信息化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民参军为军工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2017年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指出除战略武器等特殊领域外,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我们认为,虽然先进的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但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民企在一些高技术领域也具有较强的实力,比如 AI 和大数据等,军民融合有望给军工科研注入新鲜活力;同时军工企业作为国企,体制较为保守,混改有望为军工体制注入新的活力,能更好的激发内部积极性;综合来看军民融合为军工信息化带来新技术和新活力。

军工资产整合空间巨大。19年3月,证监会阎庆民副主席指出,当前我国军工行业资产证券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产业整合,是世界主要军工企业的普遍做法。根据美国防务新闻网,2015年全球最大的100家军工企业中80%为上市公司,资产证券化率大都在70%-80%。美国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雷神、通用动力等行业巨头,都是借助资本市场长期稳居世界军工企业排行榜前列。目前我国军工产业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率平均不足30%,一些核心军品仍未实现资产证券化。从单个集团看,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及中国电科集团资产证券化率尚未达到30%,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企改革进入加速期,军工集团资产整合及注入有望加速军工信息化。我们认为要想完成军工信息化,军工国企改革是必由之路,而军工资产证券化、科研院所改制及激励制度的建立是实现军工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军工资产借助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国有资产增值、提升资产运转效率,军工集团资产整合预期不断升温;另一方面科研院所改制及股权激励可以帮助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同时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为提升科研能力提供持久续航能力。

科研院所改制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前提,因为国内军工上市公司均为军工集团生产制造部分,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类资产主要在科研院所,属于未上市资产。未来随着更多的科研院所完成改制,将为军工资产证券化提供重要弹药。整体看目前科研院所仍然处于改制阶段,资产注入预期较大。2017年7月,国防科工局宣布启动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整体转制工作。2018年5月,我国首批41家院所改制试点单位之一的58所,其军工院所改制方案获批,2019年其余首批院所改制试点单位有望进入改制实施期。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十三五最后两年军队混改有望加速期。

结语

5G将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生态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5G主要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两大类,三个细分场景,即高速上网和万物互联两大类,其中万物互联可再细分为两个场景,一是海量连接,如抄表,环保监测等,二是低时延、高可靠的物联网应用,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现网时延一般需要几十毫秒,未来5G将是1毫秒的时延,可靠性要达到99.999%。

5G会提升数据速率,减少端到端的延迟,提升覆盖。这些特性对于许多物联网相关的应用是尤为重要的。万物互联带来的是连接的爆炸,同时也会带来数据的爆炸,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大数据的支撑,在5G和物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会得到更加广阔的拓展,而且数据用于物,更少了一些隐私安全的羁绊。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移动通信业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深刻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推动人类社会信息交互方式的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3D)视频、移动云等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未来移动流量超千倍增长,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人与物智能互联,使移动通信技术渗透至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将会推动物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数以千亿的设备将接入网络,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并缔造出规模空前的新兴产业,为移动通信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海量的设备连接和多样化的物联网业务也会给移动通信带来新的技术挑战。

5G将应用于未来人们居住、工作、休闲和交通等各种区域,用户希望能在密集住宅区、办公室、体育场、露天集会、地铁、快速路、高铁和广域覆盖等场景获得一致的业务体验。这些场景具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等特征,可能对5G系统构成更加严峻的挑战。

金准产业研究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

前言

随着区块链行业的蓬勃发展,多种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出现,由此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问题:链与链之间如何互联互通?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梳理了跨链的含义、意义和关键问题,回顾了跨链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主要的跨链模式。

跨链是通过连接相对独立的区块链系统,实现资产、数据等的跨链互操作,跨链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跨链资产互换和跨链资产转移。2013年之前,区块链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单一区块链。2013年以来,跨链技术蓬勃发展,跨链的几种主要模式相继被提出。实现跨链的两个关键问题分别是跨链交易的原子性和跨链交易验证。哈希锁定模式利用哈希锁和时间锁能够保证跨链交易的原子性,即只有满足一定的时间条件和哈希条件交易才能够完成,从而实现跨链资产互换。对于相互独立的两条区块链而言,为实现跨链资产转移,不得不依赖于外部第三方进行信息交互,根据第三方的工作范围可以分为公证人机制和中继模式。在公证人机制下,第三方负责数据收集和交易验证;在中继模式下,第三方仅负责数据收集,交易验证由目标链完成。总体而言,跨链技术在过去几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关的项目层出不穷。现有的跨链相关项目中,基于侧链/中继模式的项目占比最高;基于哈希锁定的闪电网络自主网上线以来节点数量、通道数量和网络容量不断增长,技术可行性得到了较好的验证;通信协议簇(通过规定一系列通信数据格式与协议规范等实现区块链接入)类项目未来能否成为主流跨链方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业界对于相关标准规范的接受度。但是目前跨链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和广泛应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除了跨链本身的技术形态演进,跨链技术未来的发展也与跨链技术的应用模式密切相关。

一、跨链概述 

1.1 什么是跨链

跨链(cross-chain),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连接相对独立的区块链系统,实现资产、数据等的跨链互操作。

跨链的主要实现形式包括跨链资产互换和跨链资产转移。跨链资产互换指将一条链上的资产兑换成等值的另一条链上的资产,每条链上的资产总量不变。跨链资产互换的一个简单例子如下:

Alice用1个BTC交换Bob的50个ETH,互换成功的结果应该是Alice的ETH地址收到Bob的50个ETH,Bob的BTC地址收到Alice的1个BTC。

跨链资产转移指将一条链上资产转移到另一条链上,原链上的资产锁定,另一条链上重新铸造等量等值的资产,每条链上的资产总值发生变化,但两条链的资产总值之和不变。跨链资产转移的一个简单例子如下:

Alice将BTC区块链上的1个BTC转移到ETH区块链,则BTC区块链上的1个BTC被冻结,ETH区块链上新生成50个ETH。

1.2为什么跨链

突破底层公链性能和功能瓶颈。随着区块链网络的快速发展,性能逐渐成为制约区块链发展的重大瓶颈,通过将部分事务处理转移到侧链或链下能够提升区块链网络的性能。部分功能创新也可以通过侧链实现,从而保证主链的安全性。

实现跨链互操作。单一的区块链系统相对封闭,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迅速发展,链与链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逐渐凸显。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跨链互操作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跨链支付结算、非中心化交易所、跨链信息交互等。

1.3跨链发展历程

2013 年之前,区块链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单一区块链。2013年以来,跨链技术蓬勃发展,跨链的几种主要模式(公证人机制(Notary schemes)、侧链/中继(Side chains/relays)、哈希锁定(Hash-locking)相继被提出。

2013年5月,Tier Nolan在Bitcoin Talk论坛提出了“原子转移(atomic transfers)”,原子转移又称原子交换(atomic swap),指构成一笔完整跨链交易的子交易同时发生或不发生,不存在第三种中间状态。该方案经过改进后成为跨链的一种主要模式,即哈希锁定模式。

2014年10月,Block Stream首次明确提出侧链的概念,锚定式侧链(Pegged Side chains)利用双向锚定(two-way peg)机制,能够实现加密资产按照某种汇率在侧链和主链之间转移。2016年12月,Block Stream进一步提出了强联邦侧链(Side chains with Strong Federations),通过引入由多方控制的多重签名地址减少延迟并提升互操作性。

2015年2月,Poon发布了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白皮书,基于哈希锁定实现资产BTC链下交易。

2015年10月,Inter ledger Protocol白皮书发布,基于公证人机制实现不同账本间资产的转换。

2016年5月,BTC Relay基于中继实现BTC到ETH的单向跨链连接。

2017年,Polk adot和Cosmos提出跨链基础设施中继平台方案。

1.4跨链关键问题

实现跨链的两个关键问题分别是跨链交易的原子性和跨链交易验证。通过保证跨链交易的原子性能够实现跨链资产互换,具体实践中主要依靠哈希锁定实现。跨链资产转移还需要进行跨链交易验证。

跨链交易的原子性是指跨链交易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不存在第三种中间状态。一个完整的跨链交易由多个子交易构成,子交易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区块链系统中,彼此相互独立,跨链交易的原子性要求保证一笔子交易成功后,后续的子交易也能够成功,或者后续的子交易失败,前面的子交易能够撤回。

跨链交易验证指对另一条链的交易进行验证。验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已经被写入账本并且满足最终确定性,二是进行跨链数据传递,一条链能够验证另一条链的交易状态。

二、跨链的主要模式

通过哈希锁定能够保证跨链交易的原子性,对于相互独立的两条区块链而言,为实现跨链交易验证不得不依赖于外部第三方进行信息交互,根据第三方的工作范围可以分为公证人机制和中继模式。

在公证人机制下,第三方负责数据收集和交易验证。

在中继模式下,第三方仅负责数据收集,交易验证由目标链完成。

2.1哈希锁定:跨链资产互换2.1.1提出背景

哈希锁定源于原子交换,最早的应用是BTC的闪电网络,闪电网络提供了可扩展的微支付通道,通过将部分交易转移到链下进行解决区块链网络的交易拥堵问题。

2.1.2基本思路

简单而言,哈希锁定模式利用哈希锁和时间锁保障跨链交易的原子性,即只有满足一定的时间条件和哈希条件交易才能够完成。HTLC(Hashed Time-Lock Contract,哈希时间锁协议)是原子互换协议的具体实现。

哈希锁:Alice对密钥a进行哈希运算得到H(a),并将函数H和H(a)告诉Bob,Bob利用H和H(a)验证Alice提供的密钥的正确性。

时间锁:以BTC系统为例,BTC时间锁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绝对锁定,即回撤交易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不生效,另一种是相对锁定,即相对某个时间或事件锁定交易。

HTLA(Hashed Time-Lock Agreements,哈希时间锁定合约)是HTLC的泛化协定,由Inter ledger提出。在该协定下,任何中心化或非中心化账本无论能否支持HTLC,均可利用HTLA实现跨链资产互换。

2.1.3案例:闪电网络

闪电网络针对BTC网络提出,其主网已于2018年3月15日上线。2018年3月20日,闪电网络受到DDOS攻击,200多个节点被攻击下线。闪电网络主网上线以来节点数量、通道数量和网络容量不断增长,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Bitcoin Visuals数据,截至2019年4月24日,闪电网络节点数量超过4200个,通道数量超过38000个,网络容量约为575万美元。

闪电网络的两种主要协议分别是RSMC(Revocable Sequence Maturity Contract,序列到期可撤销合约)和HTLC(Hashed Time-Lock Contract,哈希时间锁协议)。RSMC的作用是鼓励交易双方尽可能久的利用通道进行交易,对于主动终止通道的交易方进行惩罚,即主动终止通道的一方资金到账时间更晚。HTLC的存在使得交易双方之间即便没有支付通道,但是只要能够找到一条支付路径即可实现交易。

(1)创建交易

Alice和Bob通过闪电网络转账,双方各拿出0.5BTC,构建一笔保证金交易Funding Tx,输出需要Alice和Bob多重签名。此时,双方未对Funding Tx签名,交易不广播到区块链上。

Alice和Bob分别构造Commitment Tx:Alice构造C1a和RD1a,Bob签名后交给Alice;Bob构造C1b和RD1b,Alice签名后交给Bob。双方均完成对commitment Tx的签名并交换后,再对Funding Tx进行签名。

C1a的第一个输出需要Alice的另一把私钥Alice2和Bob的多重签名,第二个输出为给Bob0.5BTC。RD1a为C1a第一个输出的花费交易,输出给Alice0.5BTC,此类型交易带有sequence,作用是阻止当前交易进块,只有前向交易C1a经过sequence个确认才能被打包进区块。

由于C1a和C1b花费的是同一个输出,故这两个交易中只有一个能被打包进区块。若Alice广播C1a,则Bob立即拿到0.5BTC(C1a的第二个输出),而Alice需要等C1a得到sequence=1000个确认,才能通过RD1a的输出拿到0.5BTC。同理,若Bob广播C1b,则Alice立即拿到0.5BTC,Bob需要等待C1b得到sequence=1000个确认,才能通过RD1b的输出拿到0.5BTC。

(2)交易更新

RSMC更新过程如下:Alice向Bob支付0.1BTC,双方创建新的Commitment Tx,即Alice创建C2a和RD2a,Bob创建C2b和RD2b,此时需要废弃掉无效的状态C1a和C1b。

Alice将Alice2的私钥交给Bob,表示Alice放弃C1a,承认C2a。RD1a中sequence的存在使得Bob可以在Alice违约后有一定的时间实施惩罚交易,即如果Alice违约,Bob能够修改RD1a的输出给自己,即形成交易BR1a,Alice将面临失去全部保证金的处罚。

这种机制使得双方都会选择删除旧的状态,广播更新后的状态。

(3)交易关闭

按照最终余额构造Commitment TX,无需设置多重签名和构造惩罚交易等。哈希锁定模式实现了跨链的资产互换,每条链上的资产总量不变,只是资产持有者发生了改变,跨链资产转移需要保证跨链交易的真实性,因此涉及到实现跨链交易验证的两种模式:公证人机制和侧链/中继模式。

2.2公证人机制:依赖第三方验证交易

2.2.1提出背景

2015年10月Inter ledger Protocol(ILP,跨账本协议)白皮书发布,这一协议由Stefan Thomas和Evan Schwartz创建,其目的就是让跨账本交易变得更加方便,瑞波随后引入了这一协议。之所以称为跨账本而不是跨链,是因为该协议不仅支持非中心化的区块链账本,还支持银行等机构的中心化账本,是更广义的“跨链”。

2.2.2基本思路

由一个或一组节点作为公证人进行数据收集和交易验证。公证人同时跟踪两条链的状态并告知对方,交易双方完全依赖于公证人验证和实现交易。

依据公证人的构成和签名方式,公证人机制具体分为三类。公证人可以由一个或一组节点充当,由一个节点作为公证人即为中心化公证人机制,在由一组节点作为公证人的情况下,根据各个节点的签名方式不同分为多重签名公证人机制和分布式签名公证人机制。

中心化公证人机制:单一节点或机构充当中心化公证人。中心化公证人机制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模式,与传统的两个主体通过第三方间接交易类似,公证人同时兼容两个或多个系统,其优点在于处理速度较快,技术结构相对简单,但是这种方式的问题也很明显,即中心化的公证人的安全风险。

多重签名公证人机制:多个公证人在各自账本共同签名达成共识。这种机制弱化了中心化公证人机制的中心化问题,安全性相对更高,前提是交易链需要支持多重签名功能。

分布式签名公证人机制:与多重签名公证人机制的主要区别是采用了多方计算的分布式签名。对于跨链交易,系统仅产生一个密钥,密钥以碎片形式发送给每个公证人节点。

2.2.3案例:Inter ledger Protocol

Inter ledger Protocol最初是公证人机制的代表,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哈希锁定的理念。在该协议下,处于不同账本系统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连接者进行跨账本交易,连接者提供转发数据或资金的服务并收取相应的费用。通过为跨账本交易的参与方提供资金托管,只有在分类账收到接收方已经收到资金的证明时,才会将相应的资金发给连接者,同时保证当连接者完全执行协议后将会收到来自发送者的资金。交易托管与执行分为两种方式,其中,“原子模式”是由参与者选出一组公证人来协调交易;“通用模式”无需公证人,通过参与者给予激励以及反向执行指令来确保安全支付。

2.3侧链/中继:目标链自行验证交易

2.3.1提出背景

2014年Block Stream 首次明确提出侧链概念。2014年10月,Block Stream发布白皮书《Enabling Blockchain Innovations with Pegged Side chains》,首次明确提出侧链的概念,按照白皮书中的定义,侧链是验证来自另一条区块链的数据的区块链,通过双向锚定(two-way peg)机制,加密资产能够按照某种汇率在侧链和主链之间转移。

侧链提出的背景:BTC 创新与安全的权衡。一方面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开始出现,Ethereum、Bit shares等带来的智能合约和非中心化应用广受人们追捧,反观BTC则需要在性能和功能等众多方面做出提升,但是出于安全考虑,BTC的创新一直相对保守;另一方面竞争通证和山寨通证的大量出现也引发了BTC核心开发团队对于开发和市场碎片化的忧虑。侧链(side chain)能够在保证主链安全性的条件下,实现性能和功能方面的扩展,成为BTC的理想选择。在这种情况下,Adam Back、Matt Corallo等BTC核心开发者共同发起成立了Block Sream公司。

2.3.2基本思路

侧链/中继模式下,目标链不依赖于第三方进行交易验证,而是自行验证来自发送链的数据,具体的验证方式有所不同,如BTC-Relay是通过SPV(Simple Payment Verification,简单支付验证)进行交易验证,Cosmos是通过节点签名数量。

2.3.3案例:BTC Relay

BTC Relay是ETH上的一个智能合约,通过存储BTC区块头验证BTC交易。由于BTC区块链的交易信息以Merkle tree的形式存储在区块头中,BTC Relay可以利用SPV机制验证BTC交易。BTCRelay的功能实现依赖于Relayer提交正确的区块头数据,及时提交正确的区块头数据的Relayer将会得到奖励。BTCRelay通过相对简单的设计实现了ETH用户能够创建依赖于BTC区块链事件的智能合约,但是BTCRelay只实现了BTC到ETH的单向跨链。

2.3.4案例:Cosmos

2016年6月,JaeKwon提出了Cosmos,支持各种区块链接入与互操作。Cosmos由由Hub(枢纽)和Zone(分区)两部分组成,分区采用Tender mint共识,可以支持多种区块链,同时分区数量可以扩展。分区之间通过枢纽遵照IBC协议(Inter Block chain Communication Protocol,链间通信技术规范)进行交易,IBC协议定义了区块链注册、数据包格式、交易类型和数据包交付确认流程等内容。

Tender mint共识过程与BFT类共识类似,开始时节点对新一轮的区块进行提议,合格的提议区块在预投票(Prevote)环节获得2/3以上投票则进入预认可(Precommit)环节,再次获得2/3以上的预认可后即获得正式认可(Commit)。

2.3.5案例:Polka dot

2016年11月,Polka dot白皮书发布,提出了一种异构的多链架构,支持多个高度差异化的共识系统去中心化、去信任地进行互操作和访问。Polka dot网络由中继链(Relay chain,负责协调链间的共识和交易)、平行链(Para chains,负责收集和处理交易)和转接桥(Bridges,负责连接其他异构的区块链)组成。

网络中的四类参与方包括验证者(Validators,负责验证平行链的数据)、收集者(Collator,负责采集平行链的数据并提交给验证者)、提名者(Nominator,为验证者提供押金和信用背书)和渔夫(Fisherman,负责举报和证明恶意行为)。

Polka dot跨链交易信息传输的简单过程如下:

(1)平行链A上的收集者收集交易并验证交易的有效性,将交易打包进区块;

(2)验证者验证其收到的只包含有效交易的区块,并支付一定押金;

(3)在提名者为验证者支付了足够的押金后,广播该区块到中继链;

(4)验证人对中继链区块达成共识并将平行链A的交易信息传输到平行链B。

结语

总体而言,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跨链技术在过去几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关的项目层出不穷。现有的跨链相关项目中,基于侧链/中继模式的项目占比最高;基于哈希锁定的闪电网络自主网上线以来节点数量、通道数量和网络容量不断增长,技术可行性得到了较好的验证;除了上述的三种跨链主要模式,还有一类项目通过规定一系列通信数据格式与协议规范等实现区块链接入,这类项目称为通信协议簇类项目,这类项目未来能否成为主流跨链方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业界对于相关标准规范的接受度。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目前跨链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和广泛应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跨链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区块链的类别和技术复杂度等不断提升,导致对于跨链技术更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跨链技术发展与跨链技术的应用模式密切相关。除了跨链本身的技术形态演进,跨链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跨链应用模式的构建和发展,随着区块链行业应用的逐步落地和不断丰富,对跨链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交易。

金准产业研究 华为产业链迎来历史性投资机遇分析报告

前言

本周三,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通信系统为由,将华为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了实体名单(entitylist)。这也就意味着,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华为将无法从美国企业收购零组件和技术。

随后,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深夜发文,宣布公司此前多年准备技术“备胎”将全部转正,以应对美国封锁。

根据华为公布的2018年92家全球核心供应商名单来看,美国供应商占数量比最高,达到36%。华为消费电子业务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在70%左右,而基站业务的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则在30%左右。

解读了华为产业链核心供应商国产化率现状、华为的四条S成长曲线,还在文后附上了10大华为产业链重点企业。

一、92家全球供应商,大陆占比27%

从华为公司公布的2018年92家全球核心供应商名单来看,数量上美国供应商占比最高,达到36%。

在核心器件领域,对美依赖度更高。在底层芯片领域,Intel、Xilinx等控制CPU、FPGA等高端逻辑芯片;TI、ADI等控制高速AD/DA、PLL等模拟芯片;高端逻辑芯片、存储芯片、高速模拟芯片等国产化率非常低,由于人才、经验积累等缺乏,短期内难以突破。

在模块/子系统领域,Qovro、Skyworks等占据射频器件主要份额,掌握5G毫米波技术。Finisar、Acacia等占据高端光器件主要份额。高频、大功率射频器件尚无法自产,主要依赖进口;25G以上速率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仅3%,激光器、调制器等基本依赖进口。

从区域看,预计日本和中国大陆在华为供应链中的价值占比将持续提升;从结构上看,消费电子供应链、制造类业务会率先切回国内。近几年来,日本供应商对华为的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9年将继续增长20%,总体供货金额会从2018年的66亿美元上升至80亿美元左右,村田、东芝、京瓷、ROHM等大厂受益明显。

目前,华为消费电子领域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在70%左右,而基站侧的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在30%左右,国产化替代将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率先在消费电子领域开始。

基站通信设备侧的核心元器件由于研发投入大、技术壁垒高,预计国产替代过程会相对缓慢,在关键元器件上以华为自研为主。

二、从封闭到开放,华为概念股走红

过去,受制于华为公司自身的业务结构及对供应链的定位等因素,从2008年到2018年,虽然华为整体营收实现了从183亿美金到1052亿美金475%的增长,消费者业务更是从无到有在2018年突破了500亿美金大关,产业链公司受益却相对有限。但是目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2018年华为公司全球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计未来增长将加速。

华为全球营收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30年,乐观情况下,从10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预计需要3年,在下一个三年即于2025年左右达到3000亿美元,2倍的总量增长将给供应链公司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

从结构上看,相对封闭的、华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运营商业务占比将下滑至20%左右,而更多依赖合作伙伴价值共创的智能终端、云计算、安防、车联网等业务占比将持续提升。

2018年,华为发布了最新的组织架构,新成立了一个一级部门Cloud&AI产品与服务。该部门对标类似互联网公司“ABC”战略,目标是在计算和云业务上打造华为的“黑土地”,支撑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进入云时代之后,ICT已经从一个垂直行业,变成了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产业链上垂直整合已经成为过去式,封闭的技术和创新、商业都不可持续,协作和开放成为主流。竞争方式也逐渐转变为联盟、生态圈、协作+平台,通过做大蛋糕,实现开放环境下的收益。

目前华为已成为全球ICT领域的领导者,未来会有不断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华为产业链有望复制甚至超越苹果产业链公司过去十年的繁荣,迎来黄金十年投资机遇期。

因此,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在未来5-10年里,华为产业链企业有望成为A股市场最大的投资机遇。

三、从运营商到车联网,华为的四条S增长曲线

国金证券以用S曲线对华为公司进行了分析,公司实现不断增长的秘诀在于,在第1条S曲线下滑前,开始第2条S曲线的布局,即在现有业务保持发展状态下,提前谋求转型。

从结构上看,华为公司的业务演进可以用四条S曲线进行表征。

3.1第一条S曲线是运营商业务

华为过去三十年一直战略聚焦在运营商管道领域,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超越,但在2017年后运营商业务增长明显乏力,2018年运营商业务同比下滑1.3%。

华为的传统运营商业务市场份额已经到达或接近天花板,未来在公司总体营收占比将不断下滑,规模保持在500亿美元左右。

3.2第二条S曲线是消费者业务

2018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同比增长45%,首次超越运营商业务成为华为公司最大的业务单元。预计未来消费者业务仍将延续高速增长,在未来3000亿美元业务版图中占据半壁江山,达到1500亿美元。

除了手机外,华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销量增长也表现优异。此外,华为正在研发的智能电视、AR眼镜也值得期待。

3.3第三条S曲线是企业网业务

华为企业网业务2018年全球营收突破100亿美元,中国区营收突破500亿人民币,预计在2025年左右企业网收入将达到500亿美元水平。

3.4第四条S曲线是车联网业务

车联网业务将是一个全新的业务单元,在四月的上海车展中,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以全球媒体会的方式宣告了华为布局汽车行业的业务内容及业务边界,华为致力于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乐观预计2025年左右营收达到500亿美元。

产业链中,与华为公司能力和资源长板互补性强的智能互联上游、智能能源上游和智慧交通供应商将受益最大。

总体结构上,2018年公司的三大块业务消费者、运营商、企业网营收比例大致是5:4:1,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预计到2025年公司营收实现3000亿美元时,消费者、运营商、企业网和车联网营收比例将变成3:1:1:1。

与传统运营商业务相比,其他三大块业务将更多的依赖合作伙伴价值共创,随着运营商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华为供应链公司有望在整体产业链中获取更高的价值。

此外,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华为的云计算业务、半导体业务、安防业务同样值得关注。

比如在安防方面,华为利用自身两大优势,安防芯片(海思全球占比达到60%)及视频云,积极进军安防产业,目前发展快速,未来将通过千亿研发投入、引爆产业创新,让智能安防与5G跑在一条水平线上。

四、华为产业链重点公司

针对华为产业链,国金证券同样在这篇报告中梳理出了10大重点企业。

4.1工业富联:EMS龙头转型智能制造

工业富联是全齐EMS代工龙头企业,目前正在向工业互联网及先进制造进行转型,目前已有7座关灯工厂在国内运行,人力成本节省88%,效益提升2.5倍,智能制造转型已助力公司大幅提升内部生产效率。

富士康是全球领先的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母公司鸿海份额占全球电子制造行业30%以上。18年公司IPO募集资金272.53亿元,积极向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厂商转型。

此外,工业富联一直为华为通信设备产品代工厂商,伴随华为战略逐渐由运营商向终端、智能家居等消费者业务、车联网业务及云计算业务扩张,其作为全球最大EMS龙头,代工品类有望伴随客户版图延伸实现扩张,绑定大客户业绩成长获得新支点。

4.2中际旭创:数通市场光模块龙头,400G+5G双轮驱动高成长

目前全球数通光模块市场只有40亿美元,相比半导体近5000亿美元属于小众市场,供应链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以销定产是业界共识。

中际旭创依托领先的封装和光路设计等技术优势、优质的客户资源(谷歌、亚马逊、脸书、华为、阿里等)以及规模优势,形成强大竞争壁垒,预判数通市场短期内难以出现可与旭创、AAOI相匹敌的第三家竞争对手。

随着5G商用在即,我国电信光模块市场空间约为400亿。2018年公司已形成前传、中传、回传的全产品系列覆盖,在近期华为及中兴25G前传招标中占据领先市场份额。伴随2020-2021年5G规模建网,电信市场将成为公司新成长驱动力。

4.3台积电:华为海思的代工龙头

作为全球代工巨头,台积电的7、6、5纳米EUV制程工艺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陆续量产,EUV制程的研发及投资成本庞大,产出减少,良率难控,加上与其他多层次曝光的配合,都让台积电逐一的摆脱竞争者的追赶。

目前国内客户占台积电的营收从2016年的9%,提升到2017年的12%及2018年的17%,海思占台积电的营收从2017年的7%,提升到2018年的8-10%及2019年的>10%,这让受到光刻胶事件影响的台积电,仍然预期今年下半年两个季度将环比大幅增长达15-20%。

4.4汇顶科技:为华为提供屏下指纹芯片

指纹芯片渗透率不足2.5%。预计2019/2020/2021年光学指纹渗透率有望达到10%、25%、35%,未来3年CAGR=131%。受益于光学指纹(ASP5美金左右)vs传统指纹(ASP1-1.5美金)的影响,整体智能手机指纹市场规模未来将达到17亿美金,三年CAGR=20%。

公司目前是光学指纹芯片龙头公司,市占率第一位。预计光学指纹芯片毛利率超过50%,远远大于传统指纹芯片不到40%左右的毛利率,将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边际效应提升。2019-2021年光学指纹业务营收占比预计为59%、68%、68%,CAGR=48%。

4.5韦尔股份:为华为提供手机摄像头CIS芯片

2016年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116亿美金,到2021年预计为170亿美金左右,CAGR=10%-15%。美国豪威主营业务是CMOS图像传感技术(CIS),市占率仅次于索尼、三星,现为北京豪威全资子公司。

韦尔股份自研产品主要集中在分立器件,包括包括TVS(2018营收占比10.02%)、MOSFET(2018营收占比3.12%)、电源管理芯片(2018营收占比4.98%)等。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和无线电等新应用热度的升高,MOSFET、电源管理等元器件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MOSFET价格也处于上升周期,另外公司下游也在逐步加速扩展客户,预计公司自研产品发展速度将略高于行业增速。

4.6舜宇光学科技:国内光学领域龙头企业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手机镜头、手机摄像头模组、车载镜头三大业务,是国内光学领域的龙头企业。

2019年,智能手机摄像头创新速度明显加快,三摄将会大规模导入全球六大品牌旗舰机型、四摄将是2020年旗舰机的标配、高端摄像头种类增多。保守预计2019年三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会达到1.85亿台,渗透率达到13%,且华为已经在上半年旗舰机P30Pro中采用四摄方案。

此外,汽车业务将会成为公司持久成长动力。舜宇光学车载镜头全球市占率约为35-40%,处于绝对领先底部;且公司长期布局如激光雷达、智能大灯、HUD等车载光学系统解决方案,这些业务将成为未来无人驾驶时代公司保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4.7电连技术:低调专注的射频龙头,布局5G厚积薄发

电连技术主营产品包括微型射频连接器,线缆连接器组件及电磁兼容件,是华为的A类供应商,华为业务占比接近30%。公司产品定位中高端,注重技术积累研发投入,随着大客户份额提升,产品拓展,业绩有望触底回升。

此外,电连技术还是OPPO、VIVO、小米供应商,在国产化趋势下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同时三星经历了多年的铺垫,将迎来放量。应用由手机向汽车领域拓展:公司在汽车领域也是专注射频领域,公司FAKRA汽车连接射器有更高的单车价值量(汽车单车价值量100-200,手机单机价值量约2-5元)。

4.8沪电股份:5G时代,通讯和汽车PCB业务迎来发展新机遇

沪电股份是华为基站和服务器PCB板核心供应商。虽然2018年5G建设仍未正式开始,受惠于人工智慧、虚拟货币和高速运算中心等新应用领域业务的顺利开展,新客户和产品需求稳步上升。

目前其主导产品为应用于通讯、通信设备以及汽车的印制电路板,2018年通讯板占比达到65%,汽车板占比达到24%。

通讯版主要应用于基站(4G、5G、WiMax、LTE)、天线、滤波器和功率放大器,高端路由器,交换器和服务器等,汽车PCB主要应用于刹车系统,转向系统,动力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雷达,摄像头)车身电子,车载娱乐设施,导航等。

4.9中国软件:自主可控核心标的,ARM生态未来主要受益者 

中国软件是国内领先的自主可控软件厂商,旗下拥有在中标软件、天津麒麟等多款软件应用产品。

2018年中国软件与华为合作推出面向华为ARM服务器的中标麒麟操作系统软件V7.0。依托强劲的技术研发实力及行业领先地位,中国软件是未来我国软件安可核心标的,与华为深度合作,有望伴随伙伴成长享受ARM生态扩张红利。

4.10千方科技:深耕智能交通和智能安防领域,瞄准智慧城市建设

千方科技是智慧交通领军企业,18年收购宇视科技,以”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深度布局智慧城市的建设。随着目前“智能+”行业的持续发展,千方科技有望发挥在智能交通和智能安防的领先优势,推进新型智慧城市业务的开展。

而且,千方科技并不止步于现有业务领域的研发,2017年公司与华为、上海联通联合打造的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开始探索V2X领域;在2018年公司又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开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业务。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此前,华为海思曾经做出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在此背景下埋头苦研“备胎”技术,以突破美国封锁线,改变产业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技术领域过度依赖美国公司的现状。

如今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让华为步入“极限而黑暗的时刻”的同时,也间接推进了一大批华为国产核心供应商的崛起。随着华为消费者业务、云计算业务、以及安防/汽车等业务的不断壮大,为其提供技术、产品、服务的一众“华为概念股”企业也有望在华为业务的扩张红利之下,迎来一场黄金十年的投资机遇。

结语

尽管华为产业链迎来了新的投资机遇,但是金准产业研究团队也提出以下风险需要防范:中美贸易摩擦出现反复和加剧的风险,美国及其盟友推行的去 C 化可能对华为在海外市场拓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从战略到执行需要配套的考核、流程等多方面因素支撑,华为公司采购 3.0战略执行存在不及预期风险;5G 商用不及预期,5G 手机换机不及预期;消费者业务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拓展不及预期;华为云、安防、车联网等战略新兴业务发展不及预期;供应链公司受益程度不及预期。

金准产业研究 区块链+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前言

当前,我们使用的许多前沿数字化设备背后的技术都要依靠半导体才能实现。由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和市场主要参与者间的激烈竞争,未来十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共享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特别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发展,共享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之势。与此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产和服务质量不高、资产安全无法保障、资产不透明、平台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可溯源、机器信任等特性,与共享经济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可溯源、机器信任等特性,与共享经济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本报告核心内容共分五个部分,前三章着眼于阐述共享经济的价值和发展趋势,并围绕现状和问题探索区块链与共享经济结合的新路径,以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商业模式;报告第四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打造区块链时代共享经济的要点,阐述了资产上链确权体系和平台信任体系的构建方法,并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区块链+共享经济”落地展开探讨;第五章对“区块链+共享经济”的发展做了总结,并给出了下一阶段行业发展建议。

一、共享经济的发展历程和价值

共享经济又称为分享经济、点对点经济,是基于技术手段提升闲置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新范式,以平台化、高效化、开放性和分布式为特征,借助信息化平台整合多种资源要素,通过改变资源配置机制(如供给机制和市场交换机制)来盘活存量资源、提升供给效率。

基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共享经济依托多方市场平台、信息化技术、信任机制等实现了需求、供给和匹配机制的融合,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长尾效应和规模效应,减少了供给总量,提升了供给效率,推动了绿色经济发展。目前共享经济的产业生态版图大体如下:

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女士提出了共享经济的公式:赋闲产能+共享平台+人人参与。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共享经济除了需要基于共享资产的共享平台外,更需要信用平台的建设、共享经济模型的优化、赋能供需各方的对等连接等条件,以此驱动新一代共享经济的发展。

共享经济1.0,人们通过第三方平台,将自己的赋闲产能(包括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等),提供给需求者并得到相应的回报。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或创造一个新产品,让每个参与者按照适合的方式使用和受益。

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或创造一个新产品,让每个参与者按照适合的方式使用和受益。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共享单车、共享手机、共享充电宝等均属于共享经济1.0范畴。平台虽然提供共享资源,但沿用的是传统的商业模式,通过中心化的系统来聚合海量的社会资源,掌握数量庞大的核心数据,并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技术的利用与机制的建立,使得供需能够对接并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完成资产的合理交易和配置。

例如,在出行共享市场中有平台和分时共享两种模式。在平台模式中,平台扮演的是交易撮合者的角色,用来共享的车辆主要来自个人车主的闲置资源,资产较轻,利于市场扩张;而分时共享模式中,出行产品由平台自身研发生产或者购置,这有利于平台服务的标准化和统一管理,质量安全等相对容易保证,但是资产较重,不利于市场扩张。

住宿共享亦有C2C(如小猪短租、途家等)和B2C(安途短租、自如等)两种模式,在优劣上同样体现上述特征。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形式正从基于有形实物资源的分享,例如物品共享、资金借贷、二手交易,向无形的基于时间和技能的分享转变,例如知识付费、众包物流、个性化的私人服务等。笔者认为这种转变体现的是共享经济从1.0时代向2.0时代的升级。

共享经济2.0从资源型共享服务转向了生产型共享服务,从简单的资源共享转向更深层次的资源供给形态,推动了产业资源的整合和重塑从资源型共享服务转向了生产型共享服务,从简单的资源共享转向更深层次的资源供给形态,推动了产业资源的整合和重塑,促使制造、物流、服务、渠道、零售、金融等众多行业出现创新性业态,乃至有利于城市规划布局、建设方式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实现规模经济和绿色经济,进而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和水平,降低信息费用和交易成本,最终提升经济运营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供需平衡,减少产能过剩,创造新经济发展模式。

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带来的拉力以及技术创新、供给侧改革和“双创”活动产生的推力,再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优势,使得“共享经济”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共享经济有着广阔发展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共享经济依托新兴技术,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连接并集聚整个社会经济的剩余资源,实现规模效应,通过供需连接机制实现供求匹配。。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共享经济依托新兴技术,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连接并集聚整个社会经济的剩余资源,实现规模效应,通过供需连接机制实现供求匹配。

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共享经济能有效激活社会资源存量,使得资源的提供成本低于再生产成本,显著节约资源,使供给方在拥有资产所有权的同时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同时也让需求方获得了产品和服务的阶段性使用权而无需付出较高成本。此外,共享经济还能破解传统行业在资源获取难、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痛点。例如医疗分享模式,通过促进医生、医院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流动,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进而实现产业升级。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在供给侧改革和“双创”热潮驱动下,共享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供给侧改革和“双创”热潮驱动下,共享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很多创新项目应运而生,滴滴、摩拜、饿了么、闲鱼等共享平台成为佼佼者。

但另一方面,市场上仍有大量的资源存在配置失衡问题,现有共享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和有待挖掘的地方,这些是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所在。例如,目前的共享经济模式主要体现为P2P(个人对个人)和B2C(企业对个人),B2B(企业对企业)领域项目较少,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在在BB2B领域,资源共享价值的核心在于优化企业的服务体系并精简其经营成本,使企业运行成本更低、供给与服务效率更高。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见,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轮驱动下,共享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技术创新是驱动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的根本要素。有区块链技术的融入,经济活动的去中心化、信用化、公平化等特性愈加明显,与共享经济结合,使大众能价值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大众以一种弹性、灵活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分工与交易中来。区块链的确权与溯源、共识机制等特性的凸显以及分布式自治组织的出现,使得经济活动出现更多元化的去中心趋势。共享经济形态下的个体具有双重角色,既是资源/价值的供应者,又是资源/价值的获得者,个人向他人供应资源,也可以向他人获取资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被重塑,有利于社会资源分配朝向更加公平化的方向发展。

二、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2.1国内经济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要实现新时代的新目标,不能继续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速,更要注重高科技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市场增长,以此驱动经济质量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新技术则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动力。新技术则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动力。

2.2共享经济市场现状

共享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大规模的实物资产具有了共享的可能性,很多海量分散化的闲置资源因此发挥出了更大的价值。

共享经济的出现,使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得以进一步分离,人人可参与、人人可享用、人人可获利的新型商业模式逐渐显现,大量资源可以高效流通。在共享经济的驱动下,市场供需得以平衡,产能过剩得以缓解。

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在曲折发展。既有摩拜、ofo一年之内估值达到数十亿美金的壮举,也有一大批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企业相继倒闭的凄凉。

在共享经济发展历程中,几乎每一个新的共享模式应用场景的出现都会引来大量的跟风者。目前,很多共享企业凭借其先发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优势,获取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在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方面,仍需快速提升自身能力,

目前,很多共享企业凭借其先发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优势,获取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在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方面,仍需快速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在原本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企业,如果不能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企业的原有技术和业务快速有效地融合,很容易被新环境中诞生的新物种逆袭超车。

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持续发展,市场结构更趋合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应用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从市场结构来看,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三个领域共享经济交易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15894亿元、8236亿元和2478亿元。从发展速度来看,生产能力、共享办公、知识技能三个领域增长最快,分别较上年增长97.5%、87.3%和70.3%。

在国内,新兴技术和智能硬件的大范围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实现和落地奠定了基础,平台型商业模式的崛起带动了共享经济的兴起和成熟。

新兴技术和智能硬件的大范围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实现和落地奠定了基础,平台型商业模式的崛起带动了共享经济的兴起和成熟。随着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的持续融合,信息不对称、供需匹配难、资源利用率低等难题在共享经济的兴起中得到解决,而共享经济也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的蓬勃发展而进一步成熟,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新兴业态。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我国共享经济仍将在未来几年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1世纪20年代初,我国共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超过10%(数据来源:《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当然,这也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千禧一代的崛起、消费特征的服务化转变以及互联网巨头搭建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因素。

2.3共享经济市场痛点

经济方面: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较严重首先,目前的共享模式(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中,资源的前期投入成本过高。在平台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前期投入的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造成了共享资源的较大闲置。

其次,共享经济对技术的要求较高。行业需不断利用新型技术来持续重塑,用新技术改变市场中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行业需不断利用新型技术来持续重塑,用新技术改变市场中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再次,数据处理效率不高。资源配置的关键是数据的处理,而当前共享模式的场景源头就是移动数据端口,数据处理的实施主体则是中心化的公司服务器,加上当前的移动网络速度,这些都会影响到数据的处理效率。

社会方面: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安全隐患较明显共享经济对于用户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平台不规范以及用户素质不高而导致的人身安全及其他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也令共享平台一度陷入舆论漩涡。某种程度上,信用边界制约着共享经济的扩张规模,共享经济的真正落地要求共享平台必须高度规范,同时也需对参与者和使用者加强管理,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某种程度上,信用边界制约着共享经济的扩张规模,共享经济的真正落地要求共享平台必须高度规范,同时也需对参与者和使用者加强管理,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

企业方面:自身的造血能力有待加强共享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平台只有规模化才能更好地达到共享效果,而规模化加上共享应用场景范围的宽广,很容易导致管理和运营上的困难,例如平台对服务方较难控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在初期较难启动、资本助力下的市场竞争加重浪费等。而面对这些问题,各共享品牌唯有拥有足够的造血能力才能从容不迫,才能不断提高生态内的供需匹配能力,探索更多的商业盈利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拓展运营的精度与广度,谋求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平台方面:发展不规范,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由于发展时间短等原因,目前的共享平台普遍存在发展不规范的问题,包括数据泄露、安全隐患、缺乏透明机制、交易效率低下、缺乏信任机制等。

在未来,平台应该加大投入,通过一系列技术更迭和规则的设定,强化各方面规范。同时,还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纠错、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产品、服务及其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体系。

其实,无论是资源配置效率、信用体系建设,还是资产安全保障、运营精度与广度拓展,或是平台规范化建设等问题,其实本质上还是缺乏技术支撑,共享企业亟需以技术优势寻求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当下,国内共享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2018年,区块链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并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共享经济遇见另一个备受瞩目的革命性技术——区块链,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三、区块链时代的共享经济

3.1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石

区块链技术如今已经在金融、保险、食品安全等领域逐渐落地。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它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溯源、安全可靠等特性,且能解决信任问题,这些特性与共享经济的理念非常契合。

第一、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功能与PP2P网络的契合。

共享经济类似P2P的网络经济,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实时交互和确认,供需双方可以即时沟通,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和雇佣模式。人们通过知识技能或资产分享平台能很容易获取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更大范围的营收途径,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实现资产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分布式记账。它能记录每一个参与数据交易的节点且存储下所有数据信息,并通过P2P网络通信技术、去中心化安全协议、加密技术等来保证数据的完备性。区块链系统中的每笔信息交互皆可以由单个节点对全网所有节点进行广播,并能验证其他节点记录的结果,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和去中心化功能,共享平台就无须通过传统的中心化机构来建立不同个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同个体之间也无须再进行信任相关的验证就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交易。

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和去中心化功能,共享平台就无须通过传统的中心化机构来建立不同个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同个体之间也无须再进行信任相关的验证就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交易。这种方式可以改变传统共享平台的参与规则和运营模式,从而为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极大可能。

第二、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可以重塑资产和价值分享的形态,重塑基于共识的资产流转、协作和价值交付新形态。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可以重塑资产和价值分享的形态,重塑基于共识的资产流转、协作和价值交付新形态。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独特的证明机制,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股份授权证明DPOS、拜占庭容错PBFT、授权拜占庭容错dBFT等共识机制,使各个节点达成共识。

此外,区块链广泛使用的数字签名、非对称密钥等加密技术,可以在数据存储和流通中对其进行保护,使得链上的节点可以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交换,从而保证了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和交易的可靠性,同时也能为系统内提供信用保障。

第三、共享资产的有效流通离不开通证激励。共享模式中的人人共享、人人参与的前提是资产真实可靠、人人可信以及人人可激励。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和加密技术保证了资产的真实可靠,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去中心化协议使得点对点的分享与交易变得可信。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和加密技术保证了资产的真实可靠,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去中心化协议使得点对点的分享与交易变得可信。

基于区块链的通证(或积分)系统驱动,共享生态成员更愿意到平台上参与通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区块链通证系统在技术层面上具有易用、灵活高效、发行快速、合规安全等优势,可以达到人人可激励的效果。在市场方面,区块链的通证具有解决某一资产的融资(如不动产、知识产权、高科技产品等)、打通上下游生态链、绑定利益相关者、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为平台的初期运营提供更多的动能等作用。在此基础上,共享平台还可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系统,促进生态融合和数据共享,以此提升资源利用率和资金的高速循环等。

在通证系统中,共享生态圈内的所有对象,包括平台方、资产提供者、用户、监管部门等都可以加入,生态内资源互通、数据共享,尤其是监管部门的加入更能促进共享经济的合规健康发展。此外,通证激励还可达到价值链互通、提升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融合等效果,实现资源的有效交互和流通。

第四、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为共享经济提供方案支撑。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算法形式定义的承诺,合约参与方可以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自动执行承诺,即:在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承诺就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公平公正。智能合约将整个市场去中心化,不需要特定的中心协调者参与而能实现各方之间的自动信任以及按照特定工作流程自动执行。在区块链共享模式设计中,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任何形式的数字资产的去中心化的交易和转移是可行的。

在区块链共享模式设计中,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任何形式的数字资产的去中心化的交易和转移是可行的。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兼具自动执行和可信任性的双重优势,有助于共享经济中诸如产品/服务预约、产品交付、违约赔付等多种涉及网上信任的商业场景的流程重塑和业务升级,使共享的产品/服务更加安全可靠、高效流转。这相当于对平台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区块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合约将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在具体应用场景的一种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基础设施。这相当于对平台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区块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合约将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在具体应用场景的一种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基础设施。

未来,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将在共享经济中扮演交易执行者的角色,以低成本、自动化的交易方式极大地降低价值交换成本,在具体的应用落地过程中,结合物联网设施进一步解决实物共享的痛点和难点。例如,当前共享经济未能大规模落地的原因之一是价值交易的成本较高,当价值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任何东西都可以随时随地以可靠可信的方式共享,辅以适当的终端,将真正实现价值共享的落地。

综合来说,在区块链系统中,“区块链+共享经济”的基础主要如下有几点:

首先,基于数字加密和分布式节点签名等技术建立系统角色之间的信任和共识;其次,系统中资产的交易使用、违约赔付、到期核算等具有规则属性的业务可以借助于智能合约公平自动进行,用户的不合规行为会受到对应的处理,用户有利于生态建设的行为则会受到奖励。正是在智能合约的这种支撑下,链上用户可以直接交互,根据既定的生态规则,实现平台的自治;另外,在解决信任问题的基础上,依托共享平台的电商系统,加之通证激励的设计,可以有效推动共享资产在多链之间的交易流转,实现共享经济的可编程商业生态。

共享经济和区块链的结合让P2P租赁共享平台成为主要得益者,租赁共享平台成为主要得益者,例如,Airbnb、HomeAway、GSENetwork、FlipKey以及OneFineStay等。这类平台有类似特点,如用户将闲置的社会化资源暂时交给别人共享使用、供求双方基数较大、供求一体化、供求主体是个人或小型经济组织等。这类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将闲散的社会化资源加以整合共享,让供给和需求双方直接对接,实现供应和需求的最优匹配,进而达成资源的高效流动。

“区块链+共享经济”的应用落地过程中,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是最为重要的载体。互联网+物联网的作用是连接实物或非实物闲置资源,并以即时化交互使得共享经济的供需得到迅速响应。

共享经济是一种符合“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新型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等的不断突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等的不断突破,,“共享经济”还能够持续深化的商业、经济及社会模式“共享经济”还能够持续深化的商业、经济及社会模式;再得到区块链技术的加持后,其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3.2“区块链++共享经济”生态模型

互联网为共享经济建立了连接基础,通过社交网络和支付工具等实现基于资产的供需连接;但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共享平台中,数据中心化比较严重,容易导致信息/数据失真、数据丢失、数据被篡改等问题,造成平台资产的不可信、交易效率低下等。

未来的去中心化商业模式应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在多方角色的参与下协同创造价值、分享价值,灵活对应市场反应,不断进化。角色的参与下协同创造价值、分享价值,灵活对应市场反应,不断进化。而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架构技术,它的诞生、发展和应用,与包括共享经济、协同经济在内的分布式商业模式的发展非常契合。

去中心化的点对点共享经济是提升经济运营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去中心化的点对点共享经济是提升经济运营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供需的平衡、减少产能过剩的重要模式。基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和共享模式的完美结合,区块链将重塑共享经济的面貌。在“区块链+共享经济”的经济范式中,个体既是资源/价值的供应者,又是资源/价值的消耗者,参与的每个组织或个体都是共享生态建设的核心,每个参与者都能从区块链共享系统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获取收益。

针对共享经济业务特点,以平台型共享模式为基础,利用区块链技术特性,打造的去中心化生态服务系统,其核心包括六大系统:智能物联网数据服务系统、资产上链确权系统、信用系统、智能合约系统、激励系统、业务协同系统等。

其中,智能物联网数据服务系统和资产上链确权系统是生态资源的供给系统智能物联网数据服务系统和资产上链确权系统是生态资源的供给系统,为生态注入能量;业务协同系统是生态资源的消耗系统,业务协同系统是生态资源的消耗系统,通过业务协同支撑资源供需的有效匹配,实现协同消费。在共享经济中,协同消费被认为是共享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它使用户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共享平台形成集聚效应,促进资源的有效转移和流通;信用系统和激励系统是生态的“无机”资源信用系统和激励系统是生态的“无机”资源,共享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前提是信用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信任和激励使得生态内多方角色成本收益可持续,是供需匹配效率提升的关键。

信用系统则是共享平台的内驱系统。首先,在区块链的P2P网络中,节点之间能建立可信连接,不需要第三方充当信息传达者,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自信用框架能够为共享经济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有效解决行业中基于中心化平台的信任问题;其次,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共享经济交易双方建立一份智能合约,从而避免因交易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毁约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形成各角色之间共建、共享的商业生态新格局,有利于保障共享经济的正常运转,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经济发展势能。

在现实交易中,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怀疑可能影响交易效率。但“区块链+共享经济”生态中则无此问题,因为智能物联网数据服务系统和资产上链确权系统保证了系统中资产的质量和资产的唯一性,物联网数据实时协同、多节点共同验证保证了共享平台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重复交易问题,实现资产的数字化,确保现实资产与数字资产的实时协同。

“区块链+共享经济”生态模型中,资源和人都得到了更精准的匹配,基于共享的资源和区块链的组织协作,以及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协同和智能匹配,既实现了物质资源的充分流通,也实现了个体之间的充分协作;加之经济激励的作用,组织协作和资源互通就被更有效地串联了起来。

区块链的精神是“共建、共创、共享、共赢”,资源互通和组织协作是共建共创的基础,商品和资产只有具备流动性才有价值,流动性越强,价值越高。而通证是交易和协作的价值凭证,是大规模群体协作的激励媒介,将实物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确权化、确权资产通证化实物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确权化、确权资产通证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通证关乎价值的创造、转化、使用与处理,且与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各项经济活动有关,在各项活动中融入通证激励体系,将使得各项活动更具活力。这本质上是一种数字价值驱动型经济。

在通证激励落实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基于智能合约,公平合理地解决激励问题。不管是资源、数据的提供方,还是需求方,或是服务方,如果能为生态提供附加价值,即可得到相应的奖励。而通证奖励条件都是提前根据规划写入智能合约系统中的,在满足预设要求的情况下可自动执行,这将会有利于生态价值的持续提升。比如单车共享,提供商上传自行车资产信息后再存入相应的质押通证,单车即可成为智能共享资产。消费者使用该资产,需要支付费用,在消费者确认该资产真实有效且可以安全使用后,质押通证便会返回提供商的账户。

信任和经济激励两大问题解决后,协作效率、业务协同效率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促进闲置资产的流通和交易等。区块链革命下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将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区块链革命下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将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首先,在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中,在资产流通方面,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可以互相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决策权也可以掌握在多方利益相关者手中。在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中,在资产流通方面,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可以互相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决策权也可以掌握在多方利益相关者手中。而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可以是一个“节点”,分布式商业模式的经营由庞大的“节点”共同维护。任何一个“节点”都是独立的,千千万万的“节点”直接对接,“节点”之间有充分的联系和交互,有助于提高资产的交易效率。

资产的具体权益属性则可以由生态中的一个或多个通证来定义资产的具体权益属性则可以由生态中的一个或多个通证来定义。通证中包含资产权利属性、资产的流通范围和边界、资产的价值锚定,以及资产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条件和方式等。

其次,共享经济较容易和金融业结合起来。区块链技术为共享平台提供了可信的商业环境,而类金融业务的开展一般需要多方参与价值交换,但是其又较难找到共同可信的第三方,区块链提供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闭环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例如Airbnb对接了有闲置房屋或者床位的房东和租房者,让供给双方直接交易,平台主要起交易撮合的作用。这些商业模式都是去中心化的,平台面对的是个人与个人、信息与信息直接的交互。区块链保障了平台信息的可信,基于可信的信息和自身的信任机制,平台就可以给用户提供类金融服务,比如房屋租金的借贷预付等。

综合来说,区块链技术提供的资产上链确权机制、信用约束机制、经济激励,以及基于区块链系统的业务协同等,能够为共享经济的发展营造开放创新、安全有序的环境,更好地释放信用经济的巨大价值。

四、打造区块链时代共享经济的要点

4.1资产上链确权

“区块链+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把原先所有权明确的、闲置的、非标准化的闲置资源,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通证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等技术将整个市场去中心化,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交易任何形式的数字资产,从而实现资产的高效流通。所以资产的上链确权是基础。

而资产上链的核心是:资产定义、确权保证、以及流通转移。

资产定义:为了衡量和确定可共享资源,并基于区块链技术完成资产登记,一切具有使用价值或存储价值的资产都可以进行定义和登记。具体的定义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格式将该有形实体资源或无形虚拟资源编码,通过编码来准确对应,一码一物,并上传至链上,保证该资产的唯一性。当然资产的定义也可以利用分布式存储项目IPFS来实现,即存储文件内容的哈希值,基于文件内容进行寻址,且用Filecoin协议作为激励。

确权保证:区块链本身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当资产记录在区块链系统内并签名认证后,就具有了唯一性,然后就可以通过在链上存储哈希值来防止伪造。如有需要,在签名系统中,可以通过监管机构和资产发行人一起签名来明确资产的所有权,或者向发行人授权某个特别的数字证书,以证明资产的权威性。而后通过资产授权协议来定义所有权和许可权转让。资产的区块链确权是链上资产权益化和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区块链确权是链上资产权益化和证券化的基础,当然,在具体操作层面还需要保证链上资产与链下资产之间的对应关系。流通转移:资产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其流动性能。普通的无记名资产,如优惠券、数字货币、股票、金融证券等,可以基于以太坊等区块链网络,发行数字资产。用户只要掌握密钥即掌握了资产所有权,也可基于跨链技术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的资产互通和流量共享。

用户只要掌握密钥即掌握了资产所有权,也可基于跨链技术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的资产互通和流量共享。所有权明确、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如房产、汽车、单车、家庭或企业固定资产等,可以基于共享平台的价值交换协议进行供需转移和流动。

区块链平台可以使用智能合约来管理资产,一旦达到要求的条件,智能合约就自动执行。平台的资产转移协议只对被验证的资产有效,即平台上的资产只有通过验证才能交易。共享资产的使用期限、代缴纳押金、使用金额及免赔金等都记录在智能合约中,当智能合约获取外部数据并检测到符合预设条件时,会自动代替企业和用户做出响应,如对链上资产自动执行收货、自动退款、自动收款等。这将大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共享平台的工作效率,同时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4.2建立完善的区块链平台信任体系

共享经济基本发生在多方参与的复杂环境下,因供需双方互不相识,故而非常依赖信任体系和共识机制。即共享平台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机制,因而参与者的信用建设和行为数据的记录存证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台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机制,因而参与者的信用建设和行为数据的记录存证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如,共享单车的使用需要参考个人信用,以保证车辆不会丢失与损坏;共享房屋或者共享公寓等共享经济模式对参与者信用情况的依赖明显更高。而“区块链+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消除传统信用征集弊端,提升信用信息的可信度。

区块链系统下的数据信用

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可认证且公开透明的。这为共享经济提供了信用保障。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结构和多节点同步验证等技术特性,使得可信数据可以同步到各个数据需求方,在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数据的有效流通。任何基于平台上的行为都将被记录在区块链上,且任何节点都可以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任何第三方机构都无法对已记录在区块链上的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

数据上链会让平台所有用户都成为平台资源的监督者,多节点共同验证和公开透明保证了共享平台资源的合格,也就解决了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

数据上链会让平台所有用户都成为平台资源的监督者,多节点共同验证和公开透明保证了共享平台资源的合格,也就解决了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充分提高了平台的信息可信度和平台本身的公信度,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这种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则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区块链系统中的信用建设

除了区块链本身的技术特性可以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外,在具体的实践意义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措施来加强共享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比如黑名单机制(对于参与者的失信行为,

金准产业研究 从互联网到智能+:万物智能的七大应用场景(下)

3.2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产品既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也包括智能手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等消费产品。在过去的10年最典型的智能产品是智能手机,在下一个10年汽车将成为新的移动智能终端,智能联网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在经历了从感知到控制、从部件到整车、从单项到集成、从单向到互动之后,汽车正进入“全面感知+可靠通信+智能驾驶”的新时代。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汽车已走了很多年,但就未来发展的前景来看,汽车还处于低“智商”婴幼儿阶段,汽车的网联化、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6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给出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发展5级定义,智能化将从驾驶辅助、部分自动、有条件自动、高度自动和完全自动演进。

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成为汽车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智能化在从辅助驾驶向最终的无人驾驶演进的过程中,网联化步伐不断加快,网络化将从单车网联、多车网联向交通体系网联演进,在这一进程中汽车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技术将快速迭代,不断替代驾驶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将完全由系统完成。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预测,2030年全球网联汽车将达到6亿辆,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6亿辆,无人驾驶汽车将达到8000万辆,35%的交通出行将是共享和无人驾驶完成。到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可望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整车企业的核心业务将发生巨大变化,移动出行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s)将对车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造成巨大的冲击。根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30%的利润。中国的出行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560亿美金,是2017年的43倍。占中国人口50%以上的千禧一代期望获得全面集成、多模式及按需的个性化出行体验。

汽车业传统的价值金字塔(生产-销售-服务)因为CASE(connected、autonomous、shared、electric)的影响正在失效,更多的价值创造将来自于软件、IT与服务。围绕新平台、新技术、新模式与新服务,一个更为复杂的汽车价值模型将影响到车企未来战略的设计与规划。理解该模型将有助汽车企业的决策层明确自身定位,加快由制造商向移动服务商的转型。

3.3智能工厂

今天工业网络链接以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为主,无线连接在工业互联网仅占6%,其中4%是Wi-Fi。稳定性、扩展性、低速率等问题是无线连接规模在工业领域扩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如今5G即将到来,其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计划支持TSN(时间敏感网络)和工业以太网,争取促成通信与计算集成服务。

5G将大幅提升工厂的灵活性。5G网络进入工厂,在减少机器与机器之间线缆成本的同时,利用高可靠性网络的连续覆盖,使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活动区域不受限,按需到达各个地点,在各种场景中进行不间断工作以及工作内容的平滑切换。大型工厂中,不同生产场景对网络的服务质量要求不同。精度要求高的工序环节关键在于时延,关键性任务需要保证网络可靠性、大流量数据即时分析和处理的高速率。5G网络以其端到端的切片技术,同一个核心网中具有不同的服务质量,按需灵活调整。

5G将打通产供销渠道的信息流。人和机器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彼此信息共享。消费者在要求个性化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发生变化,消费者将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消费者可以跨地域通过5G网络,参与产品的设计。

工业机器人将加入管理层。精密传感技术作用于不计其数的传感器,在极短时间内进行信息状态上报,大量工业级数据通过5G网络收集起来,庞大的数据库开始形成,工业机器人结合云计算的超级计算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和精确判断,给出最佳解决方案。机器人成为中、基层管理人员,通过信息计算和精确判断,进行生产协调和生产决策。这里只需要少数人承担工厂的运行监测和高级管理工作。机器人成为人的高级助手,替代人完成人难以完成的工作,人和机器人在工厂中得以共生。

3.4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通过交通、能源、安防、环保等各系统海量的物联网感知终端,可实时全面的表述真实城市的运行状态,构建真实城市的虚拟镜像,支撑监测、预测和假设分析等各类应用,实现智能管理和调控。

在城市公用事业方面,NB-IoT、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络的商用,给公用事业带来了更适用的接入网络技术。除抄表外,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管网监测、供水供气调度、城市公共资产管理等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合同管理等新的建设运营模式也在积极探索。

交通管理方面,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时分析城市交通流量,缩短车辆等待时间;通过大数据分析公众资源数据,合理建设交通设施,为公共交通设施基础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通过整合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实现对监控路段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

在家庭服务方面,智能家庭将类似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心平台或“大脑”将是核心,家庭机器人将从平台接受任务。家庭机器人将完成大部分家庭体力劳动,成为人类的同伴或者助手,甚至从事财富规划师和会计师这样的脑力劳动。机器服务将成为家庭生活的普通场景,重新定义家用电器的设计、功能与人机交互。

3.5大型复杂设备

大型企业的生产场景中,经常涉及到跨工厂、跨地域设备维护。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5G能够大大提升大大在远程的条件下运行、维护效率,降低成本。在未来,万物互联,万物可识别。携带的信息维度将远超目前水平。原料、设备甚至人的活动都将实时在线,5G将保证人在千里之外也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实时信息跟进,并进行交互操作。

5G网络的大流量能够满足VR中高清图像的海量数据交互要求,极低时延使得触觉感知网络中,人机实时协作成为可能。通过VR设备,远程工业机器人到达故障现场进行修复,人机同步协作。甚至需要多人协作修复的情况下,也可以各自通过VR和远程触觉感知设备,第一时间“聚集”在故障现场。

3.6智慧矿山

矿山环境恶劣,地点偏远封闭,矿上机械运作单一,重复性操作,是进行智能化转型的理想场景。徐工集团基于自主开发的汉云工业物联网平台,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开发了智慧矿山系统。通过形式化描述矿山作业机器行为和复杂工况环境特征,构建信息物理设备交互运行环境。该环境进行计算试验,以及场景和工况进行预设,最终物理矿山实时交互,引领矿山机械安全高效运行。

智慧矿山具有智能化,物联网网联化,无人化三大特点。平行智慧矿山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一体的集成信息管理。其中机群管理系统是中枢神经,负责矿山管理系统调度,根据作业任务,自动匹配剥离矿山挖掘机,与运输矿卡匹配参数,矿卡根据系统下发指令自动完成安装运输卸载全过程,自主作业有效降低了操作手的劳动。目前无人矿卡完成了直线行使,曲线性行使,障碍物检测,人字形倒车自动卸车全流程的测试,时速可以达到20公里。

矿山机群有挖掘机子系统,矿卡子系统,中心自系统,移动终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进行系统化的运营。作为核心的机群管理系统集成调度,状态监测,安全报警等功能,可以掌握矿山机械的运行状态,而且可以进行安全报警,提供预测性的防护信息,大大降低了矿山装备运行故障率,确保无故障运营。

3.7智慧物流

全球贸易频繁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要求物流变得更高效、更智慧、更安全。依托互联网形成开放共享、合作共赢、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使得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物流组织方式不断优化创新;基于互联网的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成为行业发展新动力。

“未来园区”是“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有货必达”的重要保障,是阿里allin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的核心节点,也是中国面向2020年提供的现代园区全球解决方案,其成果特点归纳起来是“12365”:1:一个核心——智慧物流大脑;2:两大部分——智慧园区(仓外)、智慧仓储(仓内);3:三大技术——IoT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6:园区管理六大场景——工作人员生物识别、运输车辆自动导引、监控探头自主计算、设施部件自我诊断、水电管理实时控制、园区安防自动巡查;5:仓储运营五大创新——AGV机器人、机械臂、全自动流水线、智能选包(包装)系统、电子面单打印粘贴一体机。

“未来园区”的核心亮点包括—— 

首先是“一切设备均有传感器”。菜鸟是国内首个使用LoRa物联网协议的物流园区。通过传感器,整个园区内的各种设备、设施将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园区电表、水表、温度、湿度,仓内堆高情况、地下室浸水情况、甚至井盖倾斜情况等等进行实时感知,一旦出现异常,可立即报警。减少了园区传统的依靠人工抄表、巡查的工作量,并且更加可靠。

其次是“一切摄像头自主运算”。未来园区里分布的摄像头,和普通物流园区看似相似,但却有着本质不同,每个摄像头都能通过捕捉的影像,实时计算分析,可以实现车辆的智能调度、备货的科学管理以及员工异常行为预警,这意味着,不再需要人工在监视器前24小时值守。同时,云计算的模式虽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但对网络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园区几十上百个摄像头的视频全部上传到云端,没有园区具备足够的带宽能力。但边缘计算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摄像头都具备计算能力,所有的事件在本地识别和判断,将结果上传到云端,极大地节省了带宽。同时由于摄像头是在本地计算,不用经过公网,可以为园区本地的异常事件提供毫秒级的响应速度。

第三是“人工智能让机器学会思考”。智能化仓储及分拣中心是未来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智能化存储,智能拣货,智能分拣三大模块,自动化流水线、AGV机器人、机械臂的投用,让仓储拣选分拨效率大幅提升。利用菜鸟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整体进行管理调度,有效解决了传统物流中心存储效能低,拣货效能低,分拣效能低的问题。物流园区内采用菜鸟独有的全机器人作业场景,将所有作业员工的行走全部使用AGV进行替代,人员行走距离减少90%以上;柔性化AGV机器人运用,打破传统自动化以输送线、旋转货架、阁楼货架等为主的设备状态,在可复制性、模块化、调整柔性上更胜一筹,对比目前行业内流行的普通AGV机器人货到人拣货模式,菜鸟进一步开发出AGV组车功能、AGV车到人功能、AGV货到人功能、AGVrebin功能、AGV投线功能、AGV盘点及商家功能等六大功能模块;复杂的机器人及自动化运用场景依靠的是强大的系统作业控制及调度算法,菜鸟在AGV机器人调度算法、补货智能算法、多区作业均衡算法、机器人多功能混用模式算法等方面从无到有,开发出行业首例的AGV全流程应用模型和算法系统。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组织的科技创新奖和优秀案例评选中,“未来园区”项目实现了大满贯,全部获得表彰。

3.8智慧金融

金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落地最快的行业之一,得益于金融行业有大量准确的历史数据,人工智能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算得上硕果累累,一场智慧金融的大变革正在拉开序幕。

风控和安全是金融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风控技术正在通过规则和模型实现。蚂蚁金服过去十年间通过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和升级了风控系统。蚂蚁风险大脑以AI作为核心,形成一个类似于人类大脑行为的风险防控体系,以技术驱动的智能风控规避了传统风控基于人工经验的盲区,让风控不再需要通过人工识别黑产的作弊类型,减少人工干预,最终达到自动防御的理想状态。

传统的信贷服务对象是以服务大型用户为主,大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贷款服务,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大家所熟知的著名的“310”小微贷款服务应运而生。3分钟线上申请,1秒钟审批,0人工干预的简称,这种智能信贷服务解决了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贷款难、贷款周期长的难题,同时还拥有很低的坏账率。

智慧金融同时适用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农村扶贫贷款的机构,蚂蚁金服把保护数据隐私的共享机器学习平台分享给中和农信,使得双方可以在保护各自数据隐私的情况下开展基于双方的加密数据来做机器学习。经统计,蚂蚁的共享多方AI风控技术帮助中和农信把农村小额贷款风控效果提升了一倍,同时大规模提升了贷款效率,将传统的3天放贷时间缩短为10分钟。在数据隐私保护在全世界都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当下,蚂蚁金服的保护隐私的共享学习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金融监管机构同样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多维度的风险排查,实现涉众风险、经营风险、合规风险等全领域动态扫描,通过知识图谱挖掘,让监管部门拥有“透视眼”,及时发现关联机构间的潜在风险,从根源处识别出疑似金融欺诈团伙,并且还可以帮助监管构建地区及行业整体风险指数,快速识别地区及行业的风险“水位”,掌握宏观金融风险趋势变化。

四、万物智能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智能技术的“核聚变”:新一轮技术创新的主阵地

过去半个世纪,单一领域技术突破及其扩散与应用是技术红利释放的主要方式。当下,单一领域技术创新仍然直观重要,但5G和AI两大技术创新高地推动智能技术“核聚变”。技术集成步伐加快,相互迭代,催生出交叉融合的大科学。

平台的出现大大加速了智能技术核聚变普及应用的速度。一方面,平台拉近了新技术供需的距离,网络效应加速了产业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平台降低了新技术使用的资金和知识门槛,用户友好的智能技术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

多种技术的叠加效应,将使领先者和落后者的差距迅速大幅扩大,马太效应在在国家、企业层面都将体现。多场景高频共振,C端、B端均将被卷入,新智能终端、网联汽车、智慧家庭、大型复杂设备、工厂车间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图景。万物智能时代将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主战场,未来的BAT一定来自于这场多技术叠加核聚变。

4.1消费互联网拉动产业互联网开创十万亿市场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BCG的调研,中国消费者从发现、研究,到购买、付款、配送,再到售后的每个环节中已形成线上和线下多渠道多触点全面融合的现象。同时,中国消费者在线上和线下不同触点间的切换转化也更加频繁。中国消费者的数字化习惯推进了前端消费侧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并在消费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各个场景里不断提高数字化的程度。

反观后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仍在追赶全球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中国现有数字化工厂所占比例为25%,仅为美国与德国的一半左右。中国制造业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在智能互联、信息整合、数据决策以及人机协作四个核心方面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前端消费的蓬勃发展和后端产业的追赶状态并存。这种情况造就了独特的中国数字化发展路径:前端消费互联网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科技公司逐渐切入产业价值链,基于前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沿产业链牵引后端进行数字化协同。同时利用大量消费数据为后端价值链赋能,使用数字化工具带动后端生产进行转型,开启下一个十万亿级市场。

4.2智能+助力跨越创新死亡之谷

科技创新无法有效地商品化、产业化,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出现断层,也因此被称为科技创新的“死亡之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讨论科技创新时,很自然地就会认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要素供给体系,但实践却又屡屡证明:科技创新成功的关键,很多时候却都在于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与高效迭代。

智能经济的到来,为技术产业化这一世界级难题给出了新的路径。超速崛起的巨型互联网平台,正在为新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市场,平台经济正成为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孵化器、加速器,正在弥合科技创新与市场化的鸿沟,也正在为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给出一条全新的路径。互联网平台经济体构建了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体系,推动了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

产业政策为跨越创新死亡之谷提供额外助力。多年来,德国一直坚持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德国国家产业战略2030》草案还提出了9大关键产业以及若干企业名称,其中包括西门子、德意志银行等大企业。草案写道,这些大企业的长期成功对德国的国家经济利益有着重大意义。主持国家产业战略的德国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通过媒体解释说,"我们需要有德国或者欧洲的旗舰企业,让它们有能力与全球巨头抗衡。"这一点也同德国以往的经济战略有本质的区别。德国经济的支柱是中小企业,它们讲究公平竞争,而不是注重旗舰。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会议期间,高调提出"德国需要一个全新的产业政策"的议题。她说,德国乃至欧洲必须从根本上彻底重整产业政策,为国民经济进行长期的战略部署。

结语

“从‘互联网+’走向‘智能+’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智能+’时代,更多的挑战和应用将来自企业端和产业端。”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在“智能+”时代,更多的挑战和应用将来自企业端和产业端。“随着ABC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互联。”当万物皆可互联时,生活和生产效率都将迎来质的飞跃,也就是利用更智能的机器、更智能的网络、更智能的交互来创造出更智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因此,从“互联网+”走向“智能+”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此,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表示,“智能+”接棒“互联网+”,成为今后改造传统行业的新动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就是要在云端用AI的方式处理大数据,以云承载AI能力,以AI赋能大数据分析,通过一个能够提供充裕算力、简易高效的ABC融合平台,为企业提供新的可持续增长的动能与机会。

金准产业研究 从互联网到智能+:万物智能的七大应用场景(上)

前言

“互联网+”时代,技术应用主要面向消费者用户,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人类第一次感受到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是如何影响到实体经济,改变着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因此,过去几年里,“互联网+”发展理念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重塑并优化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随着 5G、IoT、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普及,数字经济时代所处的信息环境与数据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万物互联产生的数据量快速增长,云数平台算力大幅提升,机器学习算法持续优化,数据、算力、算法三大因素的飞速发展促使当今世界开始从‘互联网+’时代步入‘智能+云’新时代。”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华三提出‘以云聚能,以数启智,打造您身边的可信云’的云数发展战略,通过ABC(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 Computing云计算)深度融合的方式,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强大的交付能力提供更完整的基础支撑和更专业可靠的高效云服务。”

一、从IT时代、互联网+到智能

20世纪80年代,IT时代开启。以个人电脑、软件、传统电信网络为代表的IT技术,帮助企业运营中的信息获取、战略决策、设计生产、市场营销以及财务核算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浪潮开启。短短十几年间,信息传播方式完全被改变,传统纸质媒体几乎完全被互联网数字化媒体取代。美国仅用14年就让电商在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达到了50%。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这一数字更是缩短至9年。2009年3G牌照发放、2010年iPhone4发布、以及随后而来的各种移动端APP,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2016年,全球市值最高的5家公司首次全部来自科技行业——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这五家公司均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网络、终端、应用领域。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智能+”战略:“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群落迅速成熟,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从连接到赋能的智能+浪潮即将开启。

二、智能技术群的“核聚变”推动智能+时代到来

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智能技术群的“核聚变”,推动着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迈向万物智能(Intelligence of Everything)时代,进而带动了智能+时代的到来。

智能经济将呈现全新的运行规律——以数据流动的自动化,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形态。智能经济的五层架构包括:底层的技术支撑,“数据+算力+算法”的运作范式,“描述-诊断-预测-决策”的服务机理,消费端和供应端高效协同、精准匹配的经济形态,“协同化、自动化、全球化”的治理体系。

2.1技术支撑

多种技术的集成是本次智能技术浪潮的核心特征。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断的融合、叠加、迭代中,为智能经济提供了高经济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智能技术底座,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精准决策的万物智能时代。

智能技术群的融合与叠加类似“核聚变”,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投资的沃土。智能技术将全面更新现有技术基础设施,重新定义商业模式,重塑未来的经济图景。正如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强调的,“今天发展工业的准则是:数字化一切可数字化之物,并由此开辟新的价值创造模式”。

2.1.1 5G 

5G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作为5G网络最重要的特性,端到端的网络切片能力,可以将所需的网络资源灵活动态地在全网中面向不同的需求进行分配及能力释放。在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的5G三大场景,包括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从三大场景的定位看,基本涵盖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工业互联网企业级应用的主要需求。eMBB场景主要用于远程人与人之间的移动交互,比如日常办公过程中视频会议、工厂的远程视频监控,以及基于VR技术的远程维修维护等。mMTC主要为了满足海量的机器接入需求,也就是即通常所说的物联网业务及应用。uRLLC主要是面向低延时、高可靠的应用场景。可以认为uRLLC场景主要是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需要快速反应的场景量身定做的。

2.1.2云计算

云计算是智能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既是人工智能、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的支撑,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发-获取平台,借助其资源共享、按需付费、技术集中的特点,用户可以以较高的经济性获得能力持续提升的新技术。不仅如此,云计算还能够在长周期维护、业务决策支撑、科研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发挥优势。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之间是互补协同关系,前者更适合全局性、非实时的较大规模资源占用的场景,后者则局部性、实时、短周期的小规模资源占用场景,能更好地支撑本地业务的实时智能化决策与执行。

2.1.3 IoT与边缘计算

互联网+实现了人人互联,而IoT终将实现万物互联。信息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基于物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无所不在的连接,开发各类应用,提供多种数据支撑和服务,但仅仅是连接远远不够,物联网中的设备应当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智能能力,这令其不仅成为可监测、可控制、可优化、自主性的产品,更成为边缘计算节点和智能产品。

物联网中的“物”的发展方向迈克尔波特所说,智能互联产品包含监测、控制、优化和自动四类核心功能,其中监测是指通过传感器对产品的状态、运行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监测,控制是指人们可以通过产品内置或产品云中的命令和算法对产品进行远程控制,优化是指可基于实时数据或历史数据对产品进行性能优化,自动是指在监测、控制、优化等能力的基础上产品达到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协同性。

2.1.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部分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快速进步,互联网正凭借快速提升的人工智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大幅提升业务体验,并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相融合,有效提升各领域的智能化水平,给传统领域带来变革机遇。

智能传感器和算法模型产业将是人工智能近期的增长引擎。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开始了较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作为新一代人机交互方式,随着识别精准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将采用这种新的交互方式。在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在公共服务领域,由于其自身的大数据特质,人工智能将在多个维度提供服务,大大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未来芯片领域的突破将为人工智能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据专家估计,5年以内,具有可重构能力的智能芯片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硬件设施,从架构升级到应用场景的落地,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由于交互式智能服务渐成风口,自然语言处理向知识驱动持续迈进。

2.1.5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的真正功能在于能够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全面建立准实时联系。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互联、互通、互操作。从具体实现路径来看,数字孪生首先对物理对象各类数据进行集成,是物理对象的忠实映射。其次,数字孪生存在于物理对象的全生命周期,与其共同进化,并不断积累相关知识。最后,数字孪生不仅对物理对象进行描述,而且能够基于模型优化物理对象,最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改造。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到2020年,互联传感器与端点将多达超过200亿,数字孪生将服务于数十亿个物件。各企业机构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实施数字孪生,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加以演化,提高其收集与可视化正确数据的能力,应用正确的分析与规则,并有效响应企业的业务目标。

数字孪生将沿着两个维度演进:一是属于机械化的数字孪生,把人、流程、公司、自主化的电器和代理都规划出来。二是物理的角度的数字孪生,也就是在数字化里面直接进行操作,例如电的使用、供应,车辆的配置等。从办公室内部到外围,借着数字化的技术整合起来。

2.1.6区块链

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任模式。目前广泛使用的信任模式是集中化的,以中央银行等为代表的机构,提供统一的信任背书。与此同时,集中信任机制必然在失效、费用方面存在天然的不足。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分类账。所谓分布式,是指信任不再集中在某个集中化的机构,账本的一个改动将在多个节点备份,一旦发生无法篡改,因此让人们无需再依赖中央机构仲裁交易。

虽然受到计算速度、成本上的限制,区块链已经开始商业应用。基于蚂蚁区块链的跨境汇款服务首创性地打通了香港AlipayHK钱包与菲律宾Gcash钱包,使在香港务工的菲律宾人可以近实时线上给家人汇款,这在金融界是一大创举;蚂蚁区块链保障的公益慈善平台已经有300多个项目接入,捐赠人次超过937万;天猫国际的奶粉溯源也使用了蚂蚁区块链平台,目前上链追溯的产品已经超过900万件;蚂蚁与雄安新区一起打造了基于区块链的智慧房屋租赁与积分管理平台,让房屋租赁市场良性运转。蚂蚁金服还推出了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大大降低企业或个人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的门槛。

2.2运作范式

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运作单元。智能经济体系内的企业,利用数据+算力+算法,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进行决策。企业是一种组织,与市场、政府是一样,是一种配置资源效率的组织。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就是以数据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制造企业的配置效率。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班组产量、提高机床使用精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数据+算力+算法是企业科学、高效和精准地进行资源配置的最优范式。在实践中,企业力争把正确的数据、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伴随着智能产品和设备的广泛普及,未来所有的生产装备、感知设备、联网终端,包括生产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将会渗透到产品设计、建模、工艺、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等全价值链,并将成为制造的基石。通过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自动流动不断优化制造资源的配置效率,就是要实现更好的质量、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付、更多的满意度,就是要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这将带来数据驱动的创新、数据驱动的生产和数据驱动的决策。

2.3赋能机理

从根本上说,“数据+算力+算法”提供了一种服务,历经描述、诊断、预测、决策四个阶段,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描述:发生了什么

对于数据的第一层解读是描述。财务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都能对具体业务和职能部门的业绩与表现给出定量的判断。在描述维度中,数据通常是孤立的,不同类型数据很难整合。在很长一段时间,描述数据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减少噪音的干扰,如何深度描述数据,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成为了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诊断:为什么会发生

在诊断阶段,核心工作是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为特定的业务或事件找到驱动因素或者诱因。在诊断维度中,识别的因果关系通常是非通用的,必须的前提条件或者使用范围并不清晰。诊断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经验,但还需要管理者加工才能用于未来决策。

预测:将会发生什么

当数据、算法、算力足够丰富的条件下,诊断结果能够逐步地拓展,适用于未来,完成预测的功能。直至预测维度,所有的工作都还停留在智能辅助阶段,最终的判断依然需要人的判断。

决策:应该怎么办

当系统能够利用数据、算法、算力,无需借助人的判断,才实现最终的智能决策。

描述、诊断、预测、决策,体现了人与机器智能的四种协同状态。当人工判断在决策的比重越来越少,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高。

达索“数字心脏”服务机理

达索公司的“跳动心脏”的项目,参与者包括45名医学专家以及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管局(简称FDA)等监管机构。达索系统公司的科学家们使用标准的48处理器工作站,每次心跳精确的生物机械力需要大约4个小时来进行计算。他们成功地捕捉到如何通过每股肌肉纤维来产生电力,以复制出人类心脏的真实动作。

“数字心脏”实现了四大功能:一是描述,这一个物理世界发生了什么在虚拟世界去描述,心脏的血管哪一个地方堵了,堵了多少,可以360度去观察。二是诊断,为什么会堵,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心脏血管堵塞;三是预测,如果没有人为去干预,半年之后、一年之后、两年之后,这一个血管从堵到30%发展到70%,另外一个旁支血管也会堵,它会告诉你将会发生什么;四是决策,最后怎么办,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去做搭桥手术,给医生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供参考。

2.4经济形态

2.4.1商业模式

到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消费品行业,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个性化消费的浪潮开始出现。麦肯锡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市场需求平均预测准确率能达90%以上,到了80年代只有60-80%,而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进一步降低到40-60%,即所生产出来的一半产品并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而与此同时消费者真正想要的很多需求又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受限于产销消三者之间互动效率低下,任何企业都无法真正满足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即使是跨国公司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也是如此。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基于越来越肥沃的个性化需求土壤,智能经济真正能够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消费者驱动: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是B2C——以厂商为中心,智能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则是C2B——以消费者为中心。

以客制化等方式创造独特价值:客制化意味着消费者不同程度、不同环节上参与,在供过于求的时代将创造出独特的体验价值。

网络化的大规模协作:过去二三十年基于IT技术发展起来的线性供应链,今天必须要能够在智能技术环境下实现大规模、实时化、社会化的网状协作。

基于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平台:类似于工业时代的公用电厂,云计算+边缘计算是智能经济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

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链的不断演绎,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互动,成为了支撑和推动C2B模式不断展开的基石,也是它得以运作的内在机制。目前,智能经济众多的先行者,正在以充满想象力的创新,探索未来的蓝图。在前端,他们或是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模块供消费者组合,或是吸引消费者参与到设计、生产的环节中来。在企业内部,他们提升组织能力,以平台+前端等方式去对接个性化需求。在后端,他们积极调整供应链,使之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

智能经济的产业图景

新零售

商品是数据化的商品,消费者是数据化的人,既有“实像”又有“虚像”。消费者实时“在线”,品牌商与零售商利用数字技术随时捕捉全面全域信息感知消费者需求,完成供需评估与即时互动。利用数据化技术,在全域范围内塑造品牌形象,传播品牌知识,营销品牌商品,提供多样化服务,将品牌商品与服务通过经数据化管理的各个通路呈现至消费者面前,在线流转智能计算即时生产的数据知识,产生千变万化的双向即时互动,最大限度地即时影响消费者,激发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服务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始终贯穿于企业间流通环节的流转设计,以及企业内全供应链的设计。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分析,技术带来数据的流动,流动带来流通链条与供应链条的柔性与自适应性。数据化管理为实现最优最短流通路径,库存最优化乃至“零库存”提供精细的决策支持,“智能仓配一体化”、“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的发展,将大大提升流通业的整体效率,流转耗损最终朝着无限逼近“零”的理想状态发展。

新制造

未来全球制造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将催生面向未来的新制造。

生产工艺与数据融合。未来制造业更加强调分散,降低集中控制度,增加生产设备的自主控制,把分散的自主智能化的制造设备,通过网络的形式紧密地联接在一起,即用技术手段实现人的控制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延伸,本质上是人、机、物的融合。具有更开放,更积极通讯的系统结构,更具动态性和灵活性,从而能发掘出更多优化的可能,预计可提高生产效率30%。

新金融

新金融将提供全新的普惠服务,给所有具有真实金融服务需求的个人或者企业,提供平等的无差异的金融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使用户具有平等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大大扩展了普惠金融的惠及范围,提升了服务的效率。

2.4.2工作模式

在工业时代,工作、生活、学习相互割裂,个体无法柔性安排工作与生活,较为严格地遵守八小时工作制。在数字时代,就业模式转变为自由连接体——越来越多的个体都成为知识工作者,人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这让个体的潜能将得到极大释放,每个人的特长都可以方便地在市场上“兑现”。逐渐呈现出了自由连接体的新形态。同时,个体的工作与生活也将更加柔性化。工作、生活、学习一体化的SOHO式工作、弹性工作等新形态将更为普遍。当然,“人人都是专家”,“人人也都必须要成为专家”,这既意味着某一能力的优异,也意味着要像专家那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自我驱动、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如果放眼更长远的未来,“个体作为经济主体的崛起”,更是一个宏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周子衡认为:“公司将不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将成为经济的主体。公司理性最终要被个人理性所解构与替代。这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经济矛盾的根本所在。就是说,经济问题的中心,将不再是所谓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掩盖下的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而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2.4.3组织模式

互联网让跨越企业边界的大规模协作成为了可能。当越来越多的业务流程在网上运行,互联网让企业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和外部市场的交易、协同成本都有所下降,但后者的下降速度却远快于前者。这种速度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公司这种组织方式的效率已经大打折扣了,“公司”的边界也因此而松动了。公司中很多商业流程正在大量地向市场外移。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研发、设计、制造等很多个商业环节,都出现了一种突破企业封闭的边界的趋势。

平台的出现,进一步破除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边界,使得组织液态化,“自由组合、自由流动”。在液态组织里,由企业家指挥的生产变少了,而交易活动变多了,但协调、控制等组织功能依然存在。液态组织仍然存在部门,但部门的边界已不清晰,组织成员长期处于“共同创业”状态,随时随着组织目标的变化而变化。2 

从外部来看,平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实现了分离,企业之间那种界限分明、基于资产专用性的组织边界正在发生很大的松动。大量的商业流程被流动的数据所驱动,并在企业之间展开灵活组合,新的组织边界也呈现为一种网状交融的格局,企业组织由此将进一步走向开放化、社区化。

2.5治理体系

技术开拓经济边界,同时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既包括新旧权利的调整,更反映新旧监管方式的更替,由此必然生长出新治理规则。

2.5.1协同化

智能经济是一个多元参与的生态化文明,每个主体都有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协同治理是其核心。传统的集中单向、侧重控制的封闭式管理将无法适应新经济发展,多元参与、侧重协调的生态式治理是时代的要求。

2.5.2自动化

自动化治理是指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治理手段的智能化。如城市交通治理,运用交通实时大数据分析车流量,可以减少拥堵。购物平台的打假、炒信,面对海量商品、海量卖家买家、适时交易、碎片化交易等特点,利用传统的商业监管方式已无法应对这些新情况,而利用图片识别技术、先进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可较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动化意味着人机需要协同。过去很长时间,自动化一直是执行层面的应用。未来,自动化、智能化一定会在决策职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人不再是决策责任承担的唯一主体。如何分配人机责任,如何认定机器责任,如何监督机器,都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5.3全球化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也认为:“如果说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全球化2.0的主要动力是公司,那么全球化3.0的独特动力就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全世界的人们马上开始觉醒,意识到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可以作为个体走向全球;他们要与这个地球上其他的个人进行竞争,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与之进行合作。”智能经济将进一步打破地域的限制,全球参与、全球治理将成为新的景观。

三、万物智能七大应用场景

万物智能将催生智能经济,C端、B端均将被卷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图景将彻底被改变。这场技术变革将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面临的科技门槛,未来的BAT一定来自于这场多技术叠加核聚变。

在技术层面,5G、AI、IoT等重塑经济的技术基础设施,成为新的生产力。而数据+算法+算力将重建商业世界的运行逻辑,孕育新的生产关系。

3.1 5G智能终端

5G技术带来的不仅是“速度”,还有全新的“体验”,以及随着而生的创新商业模式。所谓的“泛娱乐”,即视频、游戏、音乐、广告等都将被重构,以AR和VR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以智能音箱为代表的新硬件将迎来跨越式发展。内容对消费者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得到空前的提高。

游戏将走在5G时代创新的最前沿。4G网络性能上的不足是VR和AR至今仍未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而5G网络的普及将为VR/AR打开天花板。根据Intel的预测,在2021年至2028年间,这些应用程序将创造逾1400亿美元的累计收入,并迅速成长未一个触达消费者的全新渠道。AR技术将通过虚拟物品、虚拟人物、增强性情境信息等方式给人们带来连接媒体的全新方式。到2028年,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VR和AR市场,直接营收将超过150亿美元。根据Intel的预测,5G用户的月平均流量将从2019年的11.7GB增长至2028年的84.4GB,届时视频将占5G流量的90%。5G将加速包括移动媒体、移动广告、家庭宽带和电视在内的内容消费,并通过各种全新沉浸式和交互式新技术提升体验,充分释放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新媒体的潜力。演进的3G和4G网络能力将不足以应对不断增加的视频观看时间、更高分辨率的内容、更多的嵌入式媒体和沉浸式体验。

新的内容与交互方式,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根据Intel的预测,5G将推动车载娱乐、3D全息显示和现场体育体验的进一步发展,并带来430亿美元的收入。沉浸式的观感与交互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变现能力。

VR商城是采用VR技术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戴上一副连接传感系统的“眼镜”,就能“看到”3D真实场景中的商铺和商品,实现各地商场随便逛,各类商品随便试。阿里VR实验室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造物神”计划,也就是联合商家建立世界上最大的3D商品库,实现虚拟世界的购物体验。阿里工程师目前已完成数百件高度精细的商品模型,下一步将为商家开发标准化工具,实现快速批量化3D建模。对于“VR购物”的时间,阿里表示,敢于尝新的商家很快就能为用户提供VR购物选择。在硬件方面,阿里将依托全球最大电商平台,搭建VR商业生态,加速VR设备普及,助力硬件厂商发展。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预测,2020年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收入合计约4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上述两项支出分别为1.4万亿和0.7万亿元。2025年,5G将提供约350万个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5G相关设备制造和电信运营环节创造的就业机会。2030年,5G将带动超过800万人就业,主要来自于电信运营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

金准产业研究 金融科技重塑金融生态与商业模式分析报告(下)

 

评估方式:主要聚焦于五个要素。对于个人征信时,主要考察:个人的信用历史(用户信用账户过往还款记录等历史信息)、行为偏好(用户在购物、缴费、转账、理财等活动中体现出的行为特点)、履约能力(用户是否具有足够的财富和综合能力来偿还债务或履行约定)、身份特质(用户的学习以及职业经历等信息)和人脉关系(用户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及好友的信用状况)五大要素;对企业征信时,主要考察:企业的基本信息(规模、荣誉资质)、经营行为(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有无虚假经营行为)、履约历史(有无逾期未还债务、是否涉及金融纠纷)、关联关系(关联公司的资信情况、合作伙伴上下游情况)、法定代表人的信用状况五大要素。

产品:对标国际标准,以信用评分为核心。芝麻信用为用户提供信用评分服务,与美国著名的FICO异曲同工。除此之外,芝麻信用还提供企业信用报告、企业风险云图、企业关注名单、企业风险监控等产品。

应用场景:覆盖居民生活以及企业经营各环节,信用产品与用户行为双向反馈、动态调整。对于个人用户而言,芝麻信用已切入了消费金融、个人信贷、信用租赁、信用借还、免押出行、免押住宿等场景中;对于企业用户而言,芝麻信用已切入了免押租赁、信用贷款、筛选客户等场景中。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方面,以信用评分为代表的产品为个人和企业享受服务和参与决策提供信用背书以及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个人和企业在享受服务后的履约行为又影响了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分。信用产品与用户行为双向反馈,并动态调整。

金融科技通过基于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解决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下数据搜集困难、成本高等问题,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得金融企业更好的控制信用风险。

结语

金融科技完善金融产品和商业模式,是普惠金融及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抓手,助力金融供给侧改革。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提出要研究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创造有利于金融科技发展的良性政策环境,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优质金融科技企业有望受到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