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金融科技
文章列表

中国的SpaceX,还要等几年?

“民营航天公司迄今为止的三次入轨尝试,只有一次成功了。”星河动力联合创始人夏东坤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即使成功的这一次,火箭也还没有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11月5日,星河动力将进行民营航天公司的第四次入轨尝试。


中国民营航天事业已经走完第一个五年,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6月,蓝箭航天成立,拉开了中国民营航天的序幕。


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在Space X与NASA在2020年5月将龙飞船送入太空后,曾经发出一番豪言,“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给民营运载火箭一路开绿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5年,中国一样可以诞生一家对标Space X和蓝源起源的公司,甚至在液氧甲烷领域超越他们的民营公司,不管是不是蓝箭。”


然而,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民营航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在非常着急地等待,中国的民营航天企业什么时候可以拿出高可靠低成本的方案。”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


“钱”景和困难

北航投资执行总裁王剑飞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是有很高门槛的创业门类,不像一个人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就可以创业,不是谁都可以去造火箭的。对于航天的创业者来说,必须是有很长时间的科研背景,甚至说必须做过火箭的系统工程才可以干这个事,才不会走弯路。


“但火箭又不像航空发动机或者光刻机那样,单靠一个创业团队做不出来。火箭是有很高的门槛,但不是那种不可战胜的门槛,只要把各个专业的人,比如说做动力的,做接口的、做结构的、做控制的、做通讯的这些系统的专家集齐了,就能把这个事干出来。”王剑飞说。


除了相关人才的有机结合之外,政策和市场需求也催生民营航天的发展。2015年前后,国家先后发布多份相关文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打破了原本相对封闭的环境。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星河动力CEO刘百奇表示,民营航天发展前景来源于市场需求。根据各公司官网统计的中国商业卫星星座计划,约有累计178吨的发射需求,如果平均履约周期为7年,则每年运力需求约为25吨。


截至2020年2月,航天科技集团官网披露的2021年长征火箭搭载余量仅有约5吨。据此初步测算,2021年将有20吨的运力缺口,这部分需求将留给包括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河动力等商业发射新力量。


张昌武透露,早在2014年他们就发现全球卫星发射市场对于低轨卫星发射需求已经非常明确,他如此形容这个市场,“就像一个堰塞湖,到2020年,大约有6千颗左右的卫星在寻求发射。”


但在广阔的市场面前,民营航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火箭发射和入轨的成功率;第二则是规模量产。


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各界对于中国民营航天首枚入轨火箭寄予厚望。然而,火箭一二级、二三级分离成功,整流罩分离成功后,三级出现异常,其搭载定制微小卫星“未来号”未能入轨。


正如夏东坤所说的那样,如果星河动力的火箭发射入轨成功,将成为民营航天全部四次入轨尝试中成功的第二次,行业的整体成功率将达到50%。“但不是一发火箭发射成功就可以了,即使我们这次火箭发射很顺利,也不能证明我们就解决了所有量产问题。因为量产上要付出的努力,可能和研发产品要付出的努力要更高。”夏东坤表示。


此前,星际荣耀在2019年7月发射的“双曲线一号遥一”固体运载火箭是唯一一次由民营航天公司成功发射的火箭。但在发射成功后,这款火箭产品至今仍然没有实线规模化的量产。


这意味着,在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后,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走到规模化量产阶段,在可以保证稳定和可靠性后,才能实现杨峰所说的“高可靠低成本”的目标。


涌入的投资人和中国的“Space X”

2020年4月20日,在国家发改委的例行在线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信息基础设备被纳入“新基建”,而卫星互联网则成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代表之一。


而早在政策之前,投资人便已经开始布局;政策之后,投资人更是闻风而动,大量涌入。特别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伊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 X,每一次发射试验都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之时,更能吸引他们参与到打造中国的“Space X”当中。


2019年和2020年两会,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连续两次提交相关民营航天的提案,并呼吁将推动卫星互联网发展纳入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提案之外,雷军和他的顺为资本早就在该领域展开布局,星际荣耀、银河航天和深蓝航天都拿到了顺为资本的投资。


2020年8月,星际荣耀宣布完成创下国内民营航天领域单轮融资纪录的近12亿元B轮融资;1个月之后,蓝箭航天宣布完成12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天兵科技也随后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从长期来看,中国需要自己的Space X。”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通信、遥感、导航等需求日益增加。他认为,Space X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迅速发展,中国的民营航天肯定要跟国家战略紧密配合才能做强做大。


王剑飞也表示,从中国航天产业发展和未来的国际竞争来讲,中国都需要拥有自己的Space X。“目前,航天领域依然是国家队在主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营企业会慢慢成为主导力量,这也是市场的需要。”王剑飞表示,对于中国的民营火箭企业,也确实需要像Space X,可以提升民族的自豪感。


同时,民营企业对市场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成本的降低有更强的诉求,从而能盘活相对封闭的航天市场。此外,中国也必须要有一家在核心技术能够对标Space X的一家企业,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落下,也是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


王剑飞和夏东坤都认为,资本的大量涌入对行业来说是好事,解决了行业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不过,王剑飞认为,行业在不同的阶段是需要不同的资本的。早期阶段,风险投资对于航天创业企业的帮助更大,除了资金,他们还能为这些技术人才带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随着行业的发展,民营航天会更需要产业资本,比如国家引导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基金,还有包括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等,带来资金之外的供应链、基础设施资源和体系资源的支持。


“进来的投资人,其实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并不多,但是至少大家很有热情。”杨峰告诉新浪科技,这是行业和投资人的双重进步。一开始,投资人对这个行业的态度是不理解、不相信,现在已经变成了很有热情,只是不理解而已。“我希望这个热度持续下去。


行业还需要3-5年才能跑出来

整个行业,包括民营的卫星公司,对于民营火箭的等待越来越迫切。“我们还没有看到便宜又可靠的民营火箭,中国的民营火箭还需要一点时间,我们也等得很着急。”杨峰表示,未来的需求会非常旺盛,但中国的多家民营航天公司成功率还不是特别高。


“还需要3到5年时间,民营航天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夏东坤告诉新浪科技,民营航天是一个典型的“三高一长”的行业,即“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和“长周期”。


王剑飞告诉新浪科技,和互联网企业不一样,跟系统集成相关的科技企业必须一步一步来,比如火箭,部件要一个一个生产,再连接起来,一家企业即使融资100亿元,也还是需要10个月才能造出一枚火箭,这也意味着回报周期会变得特别长。


这也与投资行业发展规律也有相关性。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属于商业模式和应用创新的时代,依靠人口红利,一个很好的想法就能用过模式创新获取大量用户。但技术创新需要的是长时间的投入资金和人力,才能获得回报,也有可能变成竹篮打水。“但未来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的项目。”王剑飞说,“一家企业如果成长起来,至少10年。”


在度过第一个五年之后,民营航天还需要下一个五年。夏东坤认为,民营航天应该凭借早期的高投入,小步快跑度过验证期,研发应该从小到大再做到难,不然很难存活。“民营航天应该尽快实现自我造血,才能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研制的风险,对资金依赖的风险等。”夏东坤说。


杨峰则认为,中国民营航天,在社会舆论、资金上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最缺乏的是更深入参与中国航天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主流任务,这样才能更快发展。


资本涌入,政策扶持,第一个五年过去后,在下一个五年,我们能看到中国的Space X吗?

华为Mate 40遭疯抢背后:要求销售商12小时内必须卖光

11月2日,顶着美国持续制裁的压力,华为最新旗舰机型Mate40系列在国内正式开售。和业界此前的预测一样,Mate40系列上市即遭抢购。


10月30日晚间6时08分,华为Mate 40 Pro、华为Mate 40 Pro+、华为Mate 40 RS保时捷版本3款手机正式开售。当天,天猫、京东、苏宁三大电商平台首批货“秒光”。


据腾讯《潜望》了解,截至目前,华为Mate 40 Pro、华为Mate 40 Pro+、华为Mate 40 RS保时捷版一机难求,部分平台还暂时取消了预定,原因是货源紧缺。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Mate40系列国内发布会上坦言:“Mate 40系列在海外发布后,预订量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供应能力,我们正在加紧生产,希望大家多一点时间耐心等待。”


Mate40 Pro最抢手

此次Mate 40系列有四款机型发布:Mate 40、Mate 40 Pro、Mate 40 pro+和Mate 40 RS保时捷设计版,正式销售的是后三款。由于美国的制裁 ,Mate 40需要到12月21号才能发售。


一家北京的华为终端核心经销商对腾讯《潜望》表示,第一批货当天便销售一空,目前在等待华为再次分货。“从目前销售来看,Mate40 Pro最抢手。”


据了解,Mate 40系列比上一代Mate 30系列售价要高出近1000元,毕竟在这一代旗舰机上华为倾注了太多心血,再加上麒麟9000芯片的数量限制,也间接使得“物以稀为贵”。


Mate 40 Pro以上都搭载了海思5纳米的麒麟9000芯片,未开售的Mate 40采用的麒麟9000E芯片。麒麟9000和麒麟9000E区别主要在GPU方面和NPU方面,其中麒麟9000比麒麟9000E的GPU核心数降至22个。


在实际使用上,用余承东的话来讲“无太大差异“。不过Mate40没有3D人脸解锁功能,而且是单摄挖孔屏幕,也没有50W无线充电等。


Mate 40 Pro和Mate 40 Pro+,核心性能参数几乎一样。镜头的功能和外观材质上略有差别。比如Mate 40 Pro主摄没有Mate 40 Pro+和保时捷版本才有的OIS防抖,并且没有陶瓷机身版本。


不过在DXO的拍照测评中,华为Mate40 Pro的相机总分136分,超过小米10至尊纪念版,排名全球第一。所以,相比之下6999元起的Mate 40 Pro更具性价比。


平均加价300元 保时捷版超3000元

供货不足、产品力强大,Mate 40系列加价也就不足为奇。据了解,北京地区,一些渠道普遍的Mate 40 Pro普遍加价在300元左右。


Mate 40 pro这次推出了两款胡杨颜色版本:夏日胡杨和秋日胡杨。余承东会对此笑谈,“老外不懂这个,所以上次发布会我只说黄色和绿色。”


两种颜色的灵感来源:“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树精神。寓意面对美国持续打压下,华为顽强奋斗的精神。


“素皮版的最高加到1000元,保时捷版更是超过了3000元。”上述北京经销商表示。


在腾讯《潜望》实际体验后,Mate40 Pro的素皮材质背板比上代更加柔软,且按压时能感觉手指微微陷下去,更贴近真实皮革的质感。


有南方渠道商告诉腾讯《潜望》,当地保时捷版已加价到6000元。


此次Mate40 RS保时捷版本有标准版和典藏版两款,售价分别是11999元和13999元。与前面三款最大的区别就是后置相机方面,Mate40 RS保时捷设计版背部采用的是八边形星钻设计的超感知徕卡电影五摄。


对于加价行为,华为方面之前也制定了较为严厉的政策以防止经销商和黄牛囤货炒价。


按照来自销售商渠道的消息爆料称,华为要求销售商在12小时内必须售罄。如果华为后台监测到首批货在十二小时之后还没有激活动,那么没有卖光的线下经销商将不会再给补货。


从目前渠道反馈给腾讯《潜望》信息来看,首批货量并不多,并且线上渠道要少于线下,因为华为要求保证门店供货。加上后台监测,所以渠道很少囤货。


此外,介于目前芯片供货受限,为了将Mate 系列的热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华为将不会把供货量过于集中,即采取小规模的多次发售计划,以一个不固定的周期有意识地向外供货,保证了麒麟9000芯片的使用时间。


解决供货

由于麒麟处理器的库存量限制,导致Mate 40系列供不应求。余承东也表示,华为仍在加紧生产,想尽办法解决供应问题。


加紧生产自然需要充足的芯片。关于芯片库存市场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麒麟9000芯片有800万颗至1000万颗。但具体多少华为官方并没有对外透露过。


去年9月发布的上一代Mate30系列,有业内人士曾透露,上市三个月后其全球出货量突破1200万台。如果按照这个周期来估算,麒麟9000芯片最多撑到明年初,除非美国解除禁令。


而另一种解决办法则是采用非麒麟芯片。


从产品性能而言,高通无疑是华为的首选。过去几年,华为与高通一直保持着良好合作。至今,华为一些中低端手机仍在使用高通的芯片。


华为不是没有考虑过推出搭载高通芯片的Mate 40系列版本,但前提是高通向华为供货的申请得到美国商务部的通过。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此前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0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一旦获得许可,华为愿意使用高通芯片生产手机。


此前,台积电、高通、联发科、三星等多家芯片企业就已经在寻求重新与华为合作的途径,并且已经向美国提出申请。截至当前,已有三星、AMD、英特尔两家美企宣布获得美国许可证,可重新向华为供货。


虽然高通、联发科等核心移动芯片商还未获批,但美国似乎对华为的制裁有所“松动”。


据近日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一些参加了美国简报会的业内人士表示,美国官方在简报会上指出,只要他们不将芯片用于华为的5G业务,美国将允许越来越多的芯片公司向华为提供。

受益面板供应紧缺,京东方第三季度净利同比猛增629.3%

10月29日晚间,京东方A(000725.SZ)披露三季报,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016.9亿元,同比增长18.63%;前三季度净利润24.75亿元,同比增长33.67%。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629.30%。


京东方是国内面板龙头企业,主营显示与传感器件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显示器(电脑与平板等)、电视、车载等领域。其是苹果产品的供货商,为苹果电脑、手表等产品提供LCD液晶面板。


近日有韩媒BusinessKorea报道,京东方获得为苹果iPhone12系列返修机提供面板的机会。不过此消息并未获得京东方回应。


京东方A第三季度业绩亮眼,净利润同比翻了6倍。主要是由于今年6月起面板供应紧缺,价格大幅上涨,而且产业链中的公司均有受益。例如已陷入巨亏的彩虹股份,在今年第三季度录得净利润520万元,终于扭亏为盈。另一面板龙头TCL华星在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长了152%。


10月,京东方斥121亿元巨资收购了中电熊猫的两条亏损液晶面板产线,分别是南京G8.5代线和成都G8.6代线。这是国内液晶面板产业史上金额最大的并购案。收购完成后,京东方将拥有5条8.5代线、1条8.6代线、2条10.5代线,稳坐国内液晶面板产能第一。


目前,该收购案已经在临时股东大会上表决通过。据公告,资产交割日不晚于2020年12月31日。


财报内还披露了京东方与乐视的纠葛。京东方的一家香港全资子公司(下称“香港京东方”)因买卖合同纠纷,向贾跃亭以及乐视相关的3家公司提出诉讼,诉讼请求金额合计约4184万美元(约2.8亿元人民币)。2020年2月,该案相关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乐视须向京东方赔付欠款以及违约金。


有趣的是,乐视在3月向法院提交了上诉状,却因为未在法院规定期限内缴纳上诉费,而被自动撤回上诉。


目前香港京东方已向法院提交《执行申请书》,法院已受理执行。


面对乐视很可能“还不起债”的可能性,京东方在财报中表示,公司已就上述诉讼金额对应的应收款项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了相应的坏账准备,其对公司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截至今日收盘,京东方A报4.85元/股,总市值1688亿元。

紫光集团新华三打入交换机芯片市场,加码运营商、海外市场

主要竞争对手华为、浪潮在市场攻城略地,另一大ICT厂商新华三不甘人后,发展提速。10月28日,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兼新华三CEO于英涛在新品发表会上宣布,新华三将首次进军芯片领域,将正式推出路由交换机400G芯片,成为拥有自主芯片的公司。同时新华三未来将加码运营商和海外市场。


当天,新华三发布了新一代服务器产品,瞄准通用计算、高性能计算、弹性计算、异构计算、边缘计算、高可用计算等场景。


疫情之下,新华三获得强劲增长。于英涛称,新华三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利润同比增长10%。在中国企业网络市场取得接近40%的市场占有率,并在软件定义、交换机、路由器和安全等细分领域与另一竞争对手处于伯仲之间,排在市场前两名。


相比较下,华为面向信息与通信(ICT)市场的华为企业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9%,达到363亿元人民币,两大ICT厂商增速一致。


新华三即将公开自主交换机芯片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若发布成功,将成为新华三在网络通信市场的重要支撑,自主能力大幅增强。市场预计2021年上半年可推出搭载自己研发核心网络处理器芯片的高阶路由器产品。


6月21日,中信证券发表研报认为,全球网络大厂纷纷自己研发芯片进行垂直整合发展,第三方商业网络处理芯片逐步退出市场。而目前高路由器厂商思科、瞻博网络、华为均采用自己研发的网络芯片,新华三在网络芯片的突破,宣告全球四大高端路由器大厂均实现核心芯片自己研发。


于英涛同时在会上宣布,在未来市场拓展上,将转变市场重点,从企业网转向运营商市场和海外,进一步拓展市场机遇。“坦白地讲,过去新华三90%的精力专注于中国市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认为现在走向海外市场恰逢其时。”于英涛表示,“我们有挑战,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机遇,海外市场就是我们一个最大的机遇。”


在现场,于英涛强调新华三生态能力,在紫光集团整体框架下,供应链生态超过竞争对手,具有从芯片、服务器、云计算在内的整体供应能力和解决方案。


新华三加速扩张,意味着在在数字新基建背景下,ICT市场竞争加剧。新华三集团副总裁、计算存储产品线总裁陈振宽称,中国IT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3000亿人民币,其中服务器占比将近60%,由服务器为整个新基建提供了基础服务。随着疫情加速了线上直播、视频教育等技术的普及,各地数字化建设加速,新华三必须做大量投入,才能抓住机遇。


IDC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从厂商销售额来看,中国服务器市场排名前五的厂商依次为浪潮&浪潮商用机器、新华三、华为、戴尔和联想。


在发布会上,英特尔、AMD、鲲鹏、海光、飞腾和澜起等主要服务器技术架构公司均为新华三站台。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会也是AMD服务器芯片首次大规模亮相,为服务器厂商站台。“AMD虽然是五十年的公司,但是今天新一代的CPU重新回归市场也就两三年的时间。”AMD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企业与商用事业部总经理刘宏兵接受采访时告诉界面新闻等媒体,他表示,在经历春节红包雨、双十一等高负载运营场景后,AMD服务器芯片能力已经得到验证。


在服务器市场,英特尔当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在9成以上。不过,市场对AMD服务器芯片产品接受度正在提高,陈振宽称,行业客户“很难不喜欢或者不关注AMD”,从去年开始。新华三开始大量为客户做测试验证,到今年大部分的客户都已经开始部署。

工业互联网进入实施第二阶段,但这些痛点仍有待解决

自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GE)提出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以来 ,大企业已在八年中完成了工业互联网的先行先试。


在近日举办的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SAP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彭俊松对界面新闻记者称,大企业在这期间展示了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关键技术试点工厂、测试台等,对工业互联网的基本理念、单元技术、最终能产生的效益等方面,已大致了解清楚。


彭俊松表示,目前业界处在实施工业互联网的第二阶段。


“大企业面临如何将这些技术从一两个工厂推广到全部工厂的挑战,中小企业则面临如何低成本、低风险地快速从工业互联网获得收益的难题。”彭松俊说。


彭俊松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技术门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仍然很高。


他举例道,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软件门槛较高。


一个中小企业若想实施工业互联网项目,需连接很多平台。平台之间的数据连接以及出故障问题后的协调,并不是企业在一个项目里能够单独解决的。


彭俊松提出,应当尽可能给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能够涵盖整个价值链的工业级SAAS软件。SAAS意为软件即服务,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


彭俊松还指出,工业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打通。这指的是相关工业标准的制定。


今年7月15日,西门子与SAP达成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决定将合作制定一个叫做“数字化线程”的工业4.0核心标准,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安装、运维整个数据主线。


“没有标准不可能实现应用工业互联网。”彭俊松称,建立开放的数据互换标准,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最后一公里”的门槛。


在GE数字集团亚太区工业制造业务总经理夏鹏看来,人才是工业互联网落地难的痛点之一。


“工业互联网对人才的要求和准入门槛很高,整个解决方案非常复杂,需要数据科学家,操作人员还需要懂OT、IT、编程以及工业行业的知识。”夏鹏对界面新闻记者称。


目前,制造业企业的员工以大学生、中专或技校毕业生源居多。


如何让制造业企业现有员工使用工业互联网的云能力,将问题用工业应用程序或解决方案的方式解决、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上手,是一大业内难点。


夏鹏建议,应在高校内宣讲工业互联网的课件,重视从高校到上岗实习的人才培训,以解决工业互联网落地的人才痛点。


SAP总部位于德国,成立于1972年,是欧洲最大的软件商,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该公司也是德国工业4.0的发起企业之一,其ERP系统是最先在全球推出的企业资源管理软件。


GE成立于1892年,是老牌工业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有航空发动机、发电、医疗、可再生能源等,也是最早实行数字化转型的工业巨头之一。

“巨无霸”蚂蚁IPO箭在弦上,估值能否超越茅台?市场会否受到冲击?

蚂蚁集团上市进入读秒阶段。


10月21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同意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注册。


根据公司于当日晚间更新的招股意向书和上市发行方案,按照1:1的首发规模,蚂蚁将分别在A股和H股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A+H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超过发行后(绿鞋前)公司总股本的11%。


蚂蚁集团披露,本次发行的初步询价时间为10月23日,申购时间为10月29日,缴款日期为11月2日,本次股票发行结束后公司将尽快申请在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为688688。


已有部分投资者签署了战略投资者认股协议,拟参与认购蚂蚁集团本次发行之A股股票:阿里巴巴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将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本次发行上市的战略配售,认购7.3亿股。华夏3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易方达3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等。


此次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四个方向,包括助力数字经济升级(占比30%)、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占比10%)、进一步支持创新、科技的投入(占比40%)、补充流动资金(占比20%)。


此次蚂蚁上市也可能成为近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超越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在去年12月创下的294亿美元的纪录。


据路透社报道,在收到潜在投资者的初步反馈后,蚂蚁集团将IPO规模从300亿美元提升到350亿美元,目标估值达到2500亿美元或者更多。


2015年进行A轮融资时,公司估值为2600亿元,仅仅三年后,在2018年年中进行的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已达9600亿元,估值增幅高达269%。


中泰国际发布研究报告称,鉴于蚂蚁集团估值还将受到上市时市场氛围、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度等因素影响,乐观情形下公司估值可达人民币 22632 亿元(相当于 3343 亿美元),悲观情形下估值为人民币 16728 亿元(相当于 2471 亿美元)。


国信证券结合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认为公司股票价值对应 2020 年动态 PE 为 40~60 倍,对应公司总体价值为 1.7~2.5 万亿元。


招商证券则统计了海外金融科技股市值及盈利情况,VISA、MASTERCARD、PAYPAL、AMERICAN EXPRESS这些美国金融科技大牛股,市值在1000亿- 3000亿美元之间,PE(TTM)分别为41X、46X、80X、21X,中枢在40X左右。该团队预计,蚂蚁集团本次发行行使赸额配售权后总股本304.83亿股,若给予30XPE,测算上市时市值13081亿元,若给予40XPE,测算上市时市值17441亿元,若给予50XPE,测算上市时市值21802亿元。


对于这一“巨无霸“上市后将对产生的影响,广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由于市场流动性相对7月较弱,首日溢价率很可能低于预期,蚂蚁巨额估值下,资金面预期担心也更大,同时,考虑 A+H 上市,H 锚存在可能会降低 A股溢价率。此外,中芯国际上市首日创业板股平均跌幅 4.75%,科创板其余股票平均跌幅 6.69%,蚂蚁上市悲观预期可能在“学习效应”下提前反映消化掉。因此,蚂蚁上市预期影响可能大于中芯国际,但上市当日资金面影响可控。


兴业证券王德伦团队则分析称,IPO 规模与上市首日新股占市场总成交额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蚂蚁集团上市首日对于交易资金的分流效应可能高于中芯国际。此外,公司上市后,可能临时调入沪深300 指数和科创 50 指数,若蚂蚁集团在沪深300 和科创50 成分权重分别为0.67%与 10%,届时跟踪这两只指数的被动型资金将可能有31.4 亿元流入公司,而主动型资金短期潜在流入额也将达100 亿元。


该团队指出,如果被动型和主动型资金推动蚂蚁集团上市后表现亮眼,一方面可能会吸引个人投资者主动跟随配置,另一方面,因为蚂蚁集团在计算机、科创板等板块占比较大,为了避免跑输基准和相对业绩,部分基金资金可能面临被动跟随交易,并再次推动股价,从而形成正循环反馈,届时其他科技成长板块可能面临更剧烈的资金再平衡。

年内第二家房企IPO在即 房地产的资本“船票”越来越少?

近日,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金辉控股已通过上市聆讯,预期将于10月29日在港股正式挂牌上市。


金辉控股此次IPO发行价格区间为每股3.50-4.50港元,基础发行规模6亿股,可超额配售不超过0.9亿股,最高募集资金31.05亿港元。


按照这一节奏,金辉将成为继港龙地产之后,今年第二家实现IPO的内地房企。


由于中国大陆地区严厉的监管政策,近些年房企很难通过IPO的方式登陆A股,港股由此成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首选。从2018年开始,内地房地产开启一轮赴港IPO潮。2018年和2019年,在港股完成IPO的企业分别有7家和6家。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房企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但在金辉之前,仅有港龙地产一家企业完成IPO。分析人士认为,优质企业越来越少,成为IPO通过率低的主因。同时,随着行业分化愈加严重,一些无力赶超的小房企,似乎已难入资本市场“法眼”。


对房地产业来说,资本“船票”真的越来越稀缺了吗?


40强房企仅剩一家未上市

金辉1996年起家于福州,2004年开始进行全国化布局,2009年将总部迁至北京。目前,金辉已进入全国16个省份和直辖市、31个城市,拥有160个物业开发项目。


根据易居克而瑞的统计,2019年金辉控股全口径销售额888.6亿元,排名第40位,权益销售额661.6亿元,排名第37位。按照这一标准,目前全国房企40强中,仅剩金辉与祥生两家未能上市。


金辉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2013年,金辉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但未能成行。随后,金辉转而尝试登陆A股,并于2016年向上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于上交所公开发行不超过6亿股股份、募资60亿元。


但由于政策监管严厉,自2015年以来,房企在A股市场IPO的尝试无一成功。2020年初,金辉自愿撤回A股的上市申请,并在3月25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9月25日,金辉再次递表,并更新了部分财务数据。


最新版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8月31日,金辉控股尚未结算的预售房款(合约负债)为713.84亿元,较此前更新数据有较大幅度提升。


招股书还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金辉控股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17.77亿元、159.71亿元及259.63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达48.5%。同期,金辉的毛利分别为37.92亿元、48.26亿元、56.62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为22.2%。2020年上半年,金辉实现营业收入109.72亿元。


土储方面,截至今年7月31日,金辉的总土地储备为2908.2万平方米,其中二线城市和核心三线城市土地储备占比达到93.3%。


债务方面,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4月30日,金辉控股扣除合约负债后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8%、50.7%、47.7%、46.6%,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负债水平优于行业大多数公司。


10月14日,惠誉上调金辉评级,评级结果为“B”,展望由此前的“稳定”调升至“正面”。惠誉表示,此次上调结果反映了金辉的市场地位和财务杠杆的改善,包括低于同行的非控制性权益(约20%)、杠杆率持续优化和债务结构的改善等;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土地储备优质且总建筑面积充足,足以满足未来长时间的开发需求。


资本“风口”渐行渐远

由于规模较大、财务健康,金辉此次IPO规模有望超过30亿港元,从而成为继2018年的正荣之后,港股IPO募资规模最大的房企。


但这一“成绩”并不能代表今年房企IPO的大形势。今年早些时候上市的港龙地产,募资规模不足15亿港元。


2018年共有7家内地房企在港上市,共募集资金98.3亿元人民币;2019年的在港上市内房企数量为共6家,募资86.9亿元。


在港龙地产、金辉控股之后,目前在港交所排队的房企还有万创国际、海伦堡地产、奥山控股、三巽控股、大唐地产、鹏润控股、上坤控股、领地控股、实地地产、祥生控股等多家。除祥生外,其余均为中小房企。


从这些企业的资料来看,规模小、区域布局集中、负债率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是其主要特征。如鹏润控股旗下仅有9个项目,2017年及2018年的收益分别是3.57亿元、2.24亿元,利润不足亿元。


另一家拟上市的房企实地地产,2019年末未偿还借款总额为126.57亿元,其中一年内需要偿还的短债35.84亿元,而实地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20.39亿元,现金不足以覆盖短债。


这些房企的IPO之路堪称坎坷。其中,万创国际已经四次申请上市失败,大唐地产已第三次递交招股书,海伦堡、奥山控股、三巽集团则是二度IPO。


资本市场对房企融资、拿地、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加持”作用为业界所公认。在内地融资政策严厉的情况下,近年来,不少中小房企冲击港股IPO,并搭上资本市场的“快车”。但今年以来,房企上市之路似乎更加坎坷。


是港交所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吗?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交易所主要从申请材料形式上的合规性与程序上的合法性、信披的完备性等方面进行审查。近期申报的企业以中小房企为主,未通过审查可能就是这几个方面出了问题,而非港股对地产股的审核更加严格了。


某大型上市房企融资部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与A股相比,香港资本市场更看重财务、回报的稳健和业绩的可持续性,近年来,行业分化严重,中小房企在拿地、融资、销售溢价等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财务表现大受影响。


他表示,即使成功上市,这些企业的股价和市值表现也不会很好。据悉,2019年上市的房企中,德信中国、新力控股在上市首日就曾“破发”。


该人士认为,今年以来愈加严厉的调控政策,以及监管层对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管理,会加剧中小房企的劣势,在基本的财务指标不能达标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上市的难度必然会加大。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认为,内地房企登陆港股的窗口期已过。随着行业从黄金时代走向白银时代,以及内地楼市调控趋于常态化,近两年来,行业的市场空间和房企的盈利能力都在下降。受此影响,即使是规模较大的传统房企,市盈率也很难攀高。


在传统房企的资本“风口”逐渐远去的同时,物管行业反而迎来上市热潮,且无论股价还是市盈率,都高于传统房企。2019年登陆港股的保利物业,每股定价达到35.1港元,募资净额为45.79亿港元。而同年上市的千亿房企中梁控股,每股定价仅为5.2-6.88港元,募资净额仅为29.18亿港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兴业物联、烨星集团、建业新生活、金融街物业、弘阳服务和正荣服务等6家物管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另有14家企业已递表排队等待中。